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例(12篇)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人工边坡;特性;稳定机制;破坏原因;保护方法
一、人工边坡不稳定机制
造成人工边坡产生不稳定的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机制也都有自身的一系列特点,基本看来,这些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转动型破坏面(Rotational)。这是指土体沿一弧面滑动,正常压密与过压密黏土、页岩、人造土堤均会发生,通常以一圆弧或几个形状的组合近似。其特征为:坡顶的滑动土体会随时间崩坍;破坏面趾的重塑土体;深度与总长度的比约为0.15到0.33;滑动面区的厚度有限,通常只有几公分;土体滑动速率约0.1-0.3m/min。
第二,平移式滑动(Translationalslides)。这是指沿一近乎平面的破坏面滑动。该状况下,不稳定区的几何形状无大变化,具有解理或裂纹的过压密黏土可能会发生这种破坏。实际上,破坏面可能真的接近一平面,也可能是一曲面,但重点是其上的几何形状与力的分布没变。
第三,流(Flow)。这是指非常软弱浅层土壤的渐近滑动。许多土壤的剪力强度对应变很敏感,受到滑动时的大应变下,其强度只剩下尖峰值的几分之一。当坡趾被挖除时,渐近的滑动一般在大应变、低强度、与高孔隙水压的组合易发生。该状况下,若在坡趾有因打桩或爆破造成的振动即可能发生,而坡度可能只有8°到10°。这种流动的运动速率很快,甚至有达每天数千公尺者。
第四,潜变。Terzaghi对潜变的描述为“边坡以无法察觉的速率向下移动”,其能够造成树木、电线杆等自然与人为的物体的倾斜。松软的正常压密黏土或黄土不易发生很大的潜变,但过压密的风化黏土及页岩可能产生大的潜变。资料显示潜变速率与坡度无关联。另外,季节性潜变随季节变化,可能因孔隙水压的变化引起,通常深度浅。
第五,落石(FallsandToppling)。由于土壤或岩石可能有很发达的解理、弱面等,因此落石通常因侧向或垂直向的支承力量因冲蚀丧失,导致一块块变成不稳定,发生落石。至于土壤可能会因在干季时,产生很深的干缩裂缝造成。
二、造成人工边坡破坏原因及保护方法
(一)破坏原因分析
造成人工边坡破坏原因包括:载重增加;坡趾开挖;孔隙水压增加,坡顶裂缝充水,使静水压上升;土壤因湿润强度降低,这涵盖毛细力作用被破坏,部分饱和土壤强度降低,以及高度过压密土壤含水比上升膨胀,强度降低两个方面;急速泄降,这一速度取决于土石坝材料的导水度;地震造成的土壤液化,松软砂性土壤因地震振动,短时间内水未排出,孔隙水压上升,有效应力减低;其它原因造成土壤强度降低,涉及到土壤历经湿润/干燥循环,开裂、爆震、振动,使键结被破坏(CementBonds)。
(二)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
第一,有限平衡分析数值分析。一般的工程较少用数值分析。理由很简单,经济效益。在规模小而单纯、或前人经验多的区域,对状况掌握较佳,可能安全系数较大,用简单分析,手算(计算机)即可。但目前有许多简单的电脑软件可用,或用试算表程式。对较复杂的工程,若必须考虑的情况较多,或破坏的影响会很大,可能安全系数不高,则有较理论基础严密的软件。
第二,无限长边坡滑动。当边坡坡面延伸很长,且其任一剖面有相似的状况及性质时,例如许多土层均平行于坡面的边坡,或薄层风化表土覆盖于坚实土层或岩盘上,此类分析可于滑动体内任意段取自由体加以分析,但需注意无限边坡分析一般仅适用于平行于坡面的薄土层,及凝聚力不大的土壤。
第三,岩石边坡稳定的分析方法。岩层与土壤的最大不同,即土壤可视为连续体处理但岩体则多否。完整的岩石强度可以很高,故岩盘工程的稳定?以节理或弱面为主要对象。不同的弱面位态及组数,使岩坡的分析模式与破坏机制有所不同,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也不同,包括对顺向坡、斜交坡、楔形滑动、倾倒破坏、岩块崩落等情况的稳定分析。
第四,稳定性评价的有限元法模型处理,图1为模型稳定性分析图。节理单元模型清楚地显示了边坡滑动带。同时,自坡脚起大致圆弧形的一定范围内变形很大,所以节理单元模型位移等值线图在此区域很密集。不同在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中,数值计算模型的稳定系数之间大小差别反映到最危险滑动面搜索结果上就是滑动面位置和范围的不同。对于不同滑动面的差异可以解释为是由两种不同数值计算模型本身方法的差异造成,节理单元模型考虑时只是对整个坡体范围内的结构面进行特殊的单元剖分处理,有限元法计算时可以看作每条结构面和周围岩体建立弹塑性力学方程进行力与位移的计算。
(三)人工边坡的保护
第一,整坡工程。一是整坡方式:坡面高度超过5m者,应设计为阶段式边坡,其阶段高度以不大于5m为原则;每垂距5m高度,所设置的平台宽度不得小于l.5m;如为填方边坡应根据填方材料性质,并参酌现地的地质、地形及气象等因素来决定施作方式;挖方边坡则须视地质状况与地层构造,并依挖方的高度来决定施作方式;同时应于挖、填施工阶段进行稳定分析。二是排水工程:排水工程的目的在拦截地表或地下水,并加以诱导排除,避免边坡因水的影响(如孔隙水压升高、抗剪强度降低、含水量增加)而破坏,故排水工程应依据地形、地下水或岩盘面分布状况的调查后,再选择最有效而经济的排水方法。三是挡土工程:挡土工程乃是利用构造物的施作于坡面或坡趾位置提供滑动抵抗力,一般需配合挖填工程及排水工程的进行适时适点施作,以确保其有效性。四是坡面保护工程:坡面保护工程在于防止坡面受风化及冲刷等作用,对边坡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以采用植生为原则。岩石边坡或不含土壤成分的岩石碎屑坡地,且植物无法生长的情况,必要时可在坡面铺置客土(坡度须缓于1:0.8),。稳定坡面时也须纳入完整的排水措施(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之排除)。
第二,边坡稳定处理注意事项。这包括:依立地条件及土壤硬度选择适当植生方法;植生施工时期,以春秋为宜;填土坡应将原地面植被表土及杂物清除,并尽可能将填方嵌入原有坡内;填方应分层确实夯实;开挖的岩层面若极易风化,应尽快处理;坡面横向截水沟与纵向排水沟的汇流处应妥善处理,避免水流外溢;纵向排水沟的坡度太陡时,应增设跌水或静水池予以消能;纵向排水沟的沟面应力求平顺,若设置消能块时,应防止水花溅溢至沟外;完工后应适时维护以维持边坡的良好状况。
第三,人工边坡的坡度必须按施工方案所确定的大小,不能任意加大,基坑开挖前,必须将边坡的上边缘线、下边缘线均用石灰线标出,采用机械挖土时,在边坡位置宜浅挖,再由人工配合修整至所需要的边坡坡度。
参考文献
[1]陈建峰,孙立川,石振明,张雷,沈明荣.浙江三门核电厂人工高边坡稳定性评价[J].岩土力学,2005年增刊.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
在一种维度上,“毒大米”属于质量监管层面的问题。超标大米绕过了各种监管环节,长驱直入,直到进入餐桌。而相关政府部门对于超标大米的品牌和厂家信息支支吾吾,也令公众非常不满。透过这一点,政府信息公开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亦可清晰看出。“毒大米”必须在出厂环节就被拦截下来——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若往深处观察,“毒大米”是当前土壤污染形势严重背景下的产物。去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显示,有关部门此前曾花了6年时间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该调查提出严厉警告: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毒大米”是在被污染的土地上产出的。土壤环境得不到改善,“毒大米”就会一直侵害公众的健康。而土壤环境污染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至今却没有权威的数据公布。对于这些数据,有关部门抱着“内紧外松”的态度,不愿意公之于众。也正因此,关于土壤环境的防与治,舆论的呈现一直较为碎片化,没有完整的讯息。
长期以来,比之大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受的重视程度似乎不如前两者。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更有可视性、可感性,而土壤污染缺少直观的感受,问题的暴露也不在于一时,但这几年中,关于土壤污染问题的揭示越来越多,也反映出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有环境学者如此描述土壤污染的现状:中国土壤污染量大、面广且成分复杂,场地修复缺乏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持,国家层面缺乏法规和技术标准,地方标准更是空白。这个描述,对土壤污染形势做了较为粗线条的诠释。
毋庸置疑,针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且防与治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防胜于治,是基本的道理,不仅节省成本,也减少对公众健康的伤害。国外实践表明,预防成本相对治理成本低很多。而在土壤环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污染的形势下,防与治须并行,平衡用力。
土壤污染防治的要务之一,就是要及时公开污染信息。土壤环境污染数据不公开,不利于公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利于土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政府部门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民的信息公开申请。相关政府部门的一些观念要改变,这不仅是舆论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
土壤污染防治的另一要务,是要合理地投入资金。没有必要的投入,难以真正有到位的防治。环境污染当然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主体需要付出经济的成本,这一点毫无疑问。从政府的角度看,在政府的预算里,要为土壤环境治理给出必要的资金安排,且专项环保资金,需要用在“刀刃”上。当然,资金问题是一个要点,也是难点。
在土壤污染的防治中,更新、完善相关标准是又一项重要任务。倘若连污染标准都不清晰,又谈何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从地方标准到国家标准,从填补空白到更新完善,这当中有许多事情要做。
关于土壤污染的防治,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立法。《土壤环境保护法》已有草案,处于论证过程中。这部法律的法律定位、基本内容框架,都有待于继续博弈和推敲。从土地污染防治的现实需求来看,立法宜加速。以法律对相关主体作出明确约束,自然比散乱状态要进步很多。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森林;营林;适时整地;作用;方法
在营林生产中的整地,主要是指为了能够提高林区生长的土壤环境质量,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方法对林区土地进行清理或整理的过程。整地是目前我国林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营林生产管理方法,是造林生产顺利开展的基础工作。若在进行造林生产经营实现没有对林地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地,就会极大的影响树木的成活率,也不利于后期的抚育管理,严重影响幼林的正常生长,对于林业生产带来很大不利。为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的整地改造力度,促使营林生产水平的提高。以下本文中笔者以亲身工作体会来对营林生产适时整地的作用与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1、在营林生产中适时整地的作用
营林生产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林区健康发展,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促使林区尽早郁闭。而适时整地作为其中一项基础的经营管理手段,其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帮助林木健康生长。具体来讲,适时整地的主要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促使林区内部的气候环境更适宜树木生长
在适当的时间对林区进行整地,能够将影阻止树木根部正常通风的杂草或灌木丛都清理干净,使得树木能够更好的生长,这尤其对于幼林来讲,更为重要。因为将灌木丛与杂草除去不但能够改变林区的通风条件,而且也减少了其他植物对水分与养分的吸收,更利于幼林快速生长。另外,通过整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形地势,使得阳光能够更好的透射在林区,并且能够改变土壤温度,改善林区的小气候环境。
1.2改善土壤性质,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提高土壤肥力适时整地,可以增加土壤疏松程度,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使之进入到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流失,减少干旱,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整地的季节性,南方整地大多集中在春冬二季,受经纬位置影响,北方主要集中在秋季,习惯称为秋整地。在干旱的地区,如果掌握不好时机,整地季节和方法不当,可以造成土壤水分大量蒸发而引发干旱,影响苗木的成活。
营林机械的发展以及许多大型营林机械的使用,加快了整地的速度和质量。深翻土地,改善了土壤的水分、温度和通风条件,促进了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比如,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细菌,有机磷分解细菌等,在整地以后数量都会明显增加,可以增加土壤中可以利用的氨磷等养分
1.3防止杂草丛生,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在营林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林木因为周边杂草太多而引起一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幼林的正常发展,甚至还会将病虫害蔓延到整个林区,给林区生产造成很大破坏。另外,杂草过多也会使得杂草的根部盘结在土壤中影响树木的根系生长,也争夺了大量的养分与水分,不利于树木生长。而通过整地则可以将这些杂草都消除清理干净,还林木生长一个有利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能够使地下隐藏的病虫害或杂草上寄生的病虫害露出地面,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证林区正常发展。
1.4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为营林生产储备发展动力适时整地,可防水土流失。山区和丘陵地带可以考虑用梯田的形式加以防固,种上耐旱树种或适宜生长的果树等经济树种,把大气降水全部贮藏起来,在这些区域建立起立体水循环体系,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储备营林生产发展动力。现在我国北方采用最多的是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等。都是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的整地方法。在设计正确、工程质量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5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适时整地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营林生产过程奠定好坚实基础,最终目的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为林木生产提供基础的、可靠的技术保障,意义深远。
2、适时整地的方式方法
由于造林地种类多,面积大,分布广,自然条件复杂,或者地处偏远,决定了造林整地任务的艰巨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时,由于林木树体高大,根系深广,生长周期长,所以,对造林整地的质量要求很高。整地前,对造林地应进行必要的清理。清理方法可以是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化学药剂清理。清理后归堆或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杂草。整地的方式可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类。
2.1全面整地
在平原地区,坡度不大的山地,缓坡地,以及不易发生风蚀和水蚀的地方,大面积造林或营造农田防护林时,都可以采取全面整地的方法。这种方法改善立地条件效果明显。
2.2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整地方式,相较于全面整地来讲,局部整地更具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的林区地形状况选择相应的整地方法。一般局部整地都是以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带状整地在改善立地条件方面的效果较好。平原地区可用犁沟、高垄、带状的方法。山地可用水平带、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办法。而块状整地是块状或穴状翻垦造林地的方法。此法灵活性大,适用于各种造林地条件。整地省工,但改善立地条件的效果相对较差。平原地区常采用穴状、块状整地和高台整地的方法,山地多采用穴状、块状和鱼鳞坑的方法。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造林整地的方法一般以穴状整地更适合。穴状整地可以为林木的生长创造条件,能够满足林木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等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
通过整地清除了地面自然植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表日照温度,从而提高土温,可以争取时间,提前造林。通过整地翻土、松土,捡出根藤、枝丫、石块,集中地表土壤,增加土壤肥力。通过整地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及时清理自然植被,使更多的降水渗入土壤,疏松土壤,增加保水能力,减少地表蒸发,使土壤对幼树有足够的水分供给。通过整地调节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的状况,有利微生物的活动,使更多的土壤养分可以利用,供幼树吸收。通过整地,可以使肥沃土壤集中到根系周围,以利幼树生长。
3、结语
总之,在森林的营林生产中,若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整地处理,不但能够改善林木生长的土壤环境,也能够提高其地面的气候环境。尤其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区,更应该加强整地管理,以提高林区的立地条件,促进林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林区营林整体;造林技术措施
为改善林区生态环境,必须清除森林表面的植被和沙砾。在白天,地表温度的上升速度高于植被覆盖区,水土保持能改变土壤温度的物理状态,使土壤温湿度保持在适宜树木生长的状态,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并改善幼林的生长环境。土壤处理能在造林过程中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在林业造林过程中,土壤处理和造林是2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要不断学习林业技术,与时俱进,使工作适应林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否则将严重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整体上论述了造林的必要性及技术方法,并对具体措施进行阐述和分析。
1及时整地的意义
及时整地需要根据实际和气候要求,在林业生产之前采用适当、有效的整地方法,不仅对林区小气候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促进林木高质量生长。同时必须改善土壤养分和其它成分的充足,以确保再造林质量。
2营林前适时整地的作用
2.1有效改善造林地小气候
要及时进行土壤处理,清除影响灌木通风透光的各类树木,同时还应将草本植物和天然植被翻耕入土,有效保护种子和幼苗的生长条件。并能有效改变土壞情况,增加土壤通透性,从而改变土壤温湿度条件。必须清除土壤层中的喜光树木、杂草和灌木,而对于阴凉植物,必须合理保留一些相关的灌木和草,以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1]。
2.2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在杂草丛生的林地,由于草根汲取土壞中的养份,其严重影响了森林根系在土壤深处的发育。大规模的土壤处理可以消除杂草,提高造林成活率,减轻幼林管理员的工作量,还可以消灭地下害虫,尽可能减少病虫害和病原菌危害,为森林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2.3提高土壤肥力
及时的土壤处理可以改变原有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运移,改善土壤的团聚体结构,保持土壤水分良好,避免因失水而引起土壤干燥问题。目前土壤处理过程中局部和季节变化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华南地区,由于四季高温多发,土壤处理一般都是在春、冬两季进行。受纬度和经度的影响,北方由于寒冬漫长,大部分土壤处理在秋季进行,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存。及时处理土壤的效果在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地区土壤处理的实际情况,苗木的成活可能会受到水分蒸发的影响,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为此,及时做好整地工作尤为重要[2]。
3适时整地的方式方法
由于我国各地区地形条件不同,自然条件复杂,造林和土壤治理难度加大,并且我国林区类型多,部分甚至位于边远地区。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土壤处理。有些树木根系深而宽,生长过程高而长,符合造林和土壤处理的质量要求。土壤处理主要分为综合性和局部性土壤处理,局部性土壤处理又可细分为带状土壤处理和块体表面土壤处理。
3.1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的土壤处理方法适用于平坦地区、低坡度的山区和软质边坡以及不易被风和水侵蚀的地区,该方法能有效改善被测对象的定位条件。土壤综合治理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造林或畜牧业,也可用于局部土壤治理。采用地带性土壤处理方法对局部土壤进行处理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平原地区,也适用于山区。
3.2块状整地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森林条件,比较灵活,省时省力,但缺点是改善区位条件效果差。在平原地区可以采用开敞式和高平台的方法,而在山区则采用坑、块、鱼鳞的方法。土壤处理的主要优点是提供充足的水,以及满足森林生长的温度和土壤条件,因此有利于树木成活率的提高。通过土壤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温度和地表温度,为土壤处理赢得更多的时间。通过土壤处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时清理天然植被,改善土壤湿度,增加降水穿透土壤的能力,为森林提供充足的水分[3]。
4植树造林的方法
4.1分殖造林法
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茎、枝、根等)作为繁殖材料直接造林。运用该技术具有节省时间、节省资金、造林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成活率高、幼树生长早、母本遗传特性好等特点。
4.2植苗造林法
种苗繁殖是以完整的种子作为繁殖材料的造林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种子活力高,对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树木生长稳定,且对林区区位条件的要求不高;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植树过程中,种子根系易受损伤、脱水、挤压变形。所以,这种造林方式对植树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存种子,必须先培育种子。生殖所用的种子也称为原始种子。近几年,营养苗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证幼苗成活是造林后幼苗成活的关键。
5造林整地技术
5.1炼山法
炼山法是指利用火种进行整地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省时省力,且具有清理彻底的优点。同时,火能显著提高地表温度,为树木生长提供有利条件。这种方法不仅消除了有害生物,而且消除了微生物,消除了水土流失的不利因素。
5.2化学除草剂法
化学除草剂不仅节省人力,而且有助于水土保持;缺点是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阻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5.3割除清理法
在造林和土壤处理中,切割和清理是一个非常常见和实用的程序。现阶段主要采用人工辅助机械采伐植物,可对大面积森林进行高效采伐作业,在作业效率上较为理想。此外,受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一些地区仍以人工方式进行相应的切割和清理工作,存在效率低的缺点[4]。
6造林前整地
6.1造林地的清理
了解森林的面积情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工作人员要对林区进行全面清查,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清理方法对造林进行彻底清理,以满足造林要求。
6.2整地方式和方法
局部土壤处理可分为地带性土壤处理和整地处理,土壤综合处理是指对整块土壤进行复垦造林,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土壤处理是一种针对部分造林土壤的土壤处理工艺,包括山区土壤处理和平地土壤处理。地带性整地是一种对林业具有长地带性的土壤。山区土壤处理方法有水平条状、水平台阶、水平沟、反坡阶地、沟等;平地土壤处理方法有沟、条、高边等。山区采用的制块方法有推孔、制块,平地采用的程序有坑、块、台。
7整地与造林对策措施
7.1整地对策措施
根据上述土壤处理方法和技术规程,采取相应的土壤处理技术措施,造林技术规范包括土壤处理的深度、长度、断面形成、附属设施和质量。选择合适的土壤处理时间,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避免不利因素。
7.2造林对策措施
7.2.1加强更新造林管理
近年来,麻类产业在林业生产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植树造林采取了多项措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稳步提高。为了减少人工种子的投资,应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对于近年可以恢复丰收的择伐林,决定自然更新或者人工促进自然更新降低造林成本的关键是要降低播种成本,可以通过合理减少繁殖种子的投入来降低种植成本;同时还要提高种植面积的种子产量,缩短种子的种植周期,进而减少种植量;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种子,真正把正确的树木放在正确的地方。
7.2.2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造林树种
植树造林,尤其是集约经营、效益培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宜树种,积极培育优质林分或短周期速生小纤维林;要塑造林产品的市场营销,必须从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树种质量有新的认识。由使用实木到生产单板,再到开发非单板市场,从产品结构、布局、规模等方面考察林业产业,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林木树种,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8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索
8.1加速建立“环境财政”
将环境融资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根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改进现有环境政策,加大生态退税力度,引进新的环境税,调整和完善现有资源税。把资源税扩大到矿产和非矿产资源,提高水资源税,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原资源税,把现有资源税从应税产品的销售改为实际生产税,对不可再生资源和稀缺资源征收高额资源税。
8.2构建政府投资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投融资制度,不仅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而且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
8.3积极探索市场导向的生态平衡模式
指导社会各阶层参与环保建设,培植资源市场,向生产要素开放市场,资源与生态资本化,真正体现资源与生态要素的稀缺性,能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果,积极探索资源利用(进入权)与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均衡。
8.4强化环境保护和补偿立法
确保环境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通过加大环境补偿立法,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与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统一运行奠定法律基础。制订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采取科学、系统的环保措施。与此同时,修订《环境保护法》,加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污染防治法规,逐步将生态补偿纳入法制化轨道。
9结束语
林业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林果业面临的任务是资源日益匮乏和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双重要求。土地治理和造林对树木的质量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动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实,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林业经济与生态双赢。
参考文献
[1]唐练修.林区营林整地与造林技术措施探析[J].花卉,2018,{4}(20):199-200.
[2]于海峰.对营林整地技术及播种造林措施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6(04):210.
[3]张学余.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2:74.
[4]张燕.林地的整地功能与营林建设技术措施的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5):270-271.
[5]郝士举,于鹏飞,段锐磊.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治沙造林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9,39(05):69-70.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5
在节水农业的迅速发展中,节水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长期以来,节水灌溉制度没有完善的设计方法,虽然国内外专家提出了一些基本理论,但实践中仍然按照充分灌溉理论,基本沿用常规灌溉的设计方法,这和实际情况不符。依托863课题“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四川简阳示范点,本文在总结示范点采用的农业综合节水灌溉技术及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非充分灌溉理论和调亏灌水技术为指导,提出了可供实际应用的节水灌溉制度设计方法。
1四川简阳“863”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综合节水技术
我国南方地区年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季节性干旱较为严重。以四川为例,四川东部丘陵区的季节性干旱就非常严重,很多地区常常是春旱、夏旱连伏旱且十年九旱。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灌溉水成本逐渐提高的影响,节水灌溉、科学灌溉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及高科技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灌溉用水进行科学管理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四川简阳“863”节水示范区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的特点,通过建立农业用水基本信息数据库、灌溉水量监测与农业用水监测系统、动态配水模型,科学合理地对灌区灌溉用水进行了管理。
灌溉制度设计是灌溉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节水措施是节水灌溉制度设计的基础。依据地形、地貌、农业气候等特点结合现有水利设施,该示范区集成与展示有十项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如下:
(1)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
(2)玉米、红苕综合节水灌溉技术
(3)小麦、油菜综合节水灌溉技术
(4)果树综合节水灌溉技术
(5)渠道、塘堰防渗堵漏综合节水技术
(6)坡面集雨节灌综合节水技术
(7)喷、微灌综合节水灌溉技术
(8)沱江提灌站、万古水库与仙女滩石河堰联合调配技术
(9)小水利工程(库塘堰站池井)联合运行模式
(10)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四水联动调配技术
2节水灌溉制度设计方法
2.1灌溉制度设计原则
示范区所在地四川简阳属川中丘陵区,旱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水分多数时间处于适宜土壤水分的中或下限,不少时间低于下限,作物或多或少地受到土壤水分胁迫。以往的灌溉制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充分灌溉理论(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内潜在蒸发蒸腾需水量,作物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在适宜水分的上、下限之间)设计的,这和实际情况不符。计算出的灌溉定额比当地高产年份实际采用的灌溉定额要高,而且高的幅度较大。
该示范区灌溉制度设计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上述十项农业综合节水灌溉技术,着力于提高示范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在非充分灌溉理论和调亏灌水技术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时采用了一些近年国内外研究成果,受旱胁迫减产率小于5%。
2.1.1旱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
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旱作物需水量计算可采用Jensen对数公式:
(1)
(2)
式中:为土壤水分胁迫修正系数;为相对有效含水率,,其中为根系活动层的平均土壤含水率,为凋萎系数,为田间持水率。
根据对四川省农田水分盈亏的研究,为了保证胁迫减产率小于5%,根活动层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在作物生长敏感期(关键期)应保持在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以上,在其余生育期可低于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0.82以上(轻度缺水,轻微度受旱)。
2.1.2计算方法
在节水灌溉制度设计中,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参数修正法,即对农田水分平衡方程中的计算参数按相应节水灌溉技术要求进行修正。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灌水时间、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节水灌溉制度的全部数据。这种方法较为复杂,适合于灌溉管理、大、中水利工程节水规划设计。另一种是综合修正法,这种方法直接对常规灌溉制度计算的灌溉定额结果进行打折修正,得出节水灌溉定额,但无法获得节水灌溉制度的其它指标。这种方法较为简单,适合于水资源平衡计算,小型水利工程节水规划设计,目前许多节水规划是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这里采用参数修正法为主综合修正法为辅的计算方法。
2.1.3种植结构调整
由于示范区均为提水灌区,特别是沱江灌区,提水扬程较高,渠道较长,灌溉供水成本较高,不适合进一步发展高耗水作物。根据现有情况,对水稻面积进行了控制。
2.1.4节水措施
水稻:四川、贵州等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一般属中、小型灌区。渠道和泵站的运行都是间断性的。除冬水田、冲、槽田外,水稻“浅、湿、薄、晒”灌水技术并不适合这些地区。浅灌中(深)蓄灌水技术有利于节水(10~20%)和蓄雨(增加蓄雨5~30%),已为当地农民普遍采用,是一种常规的灌水技术。该示范区主要采用的节水技术有旱育秧技术、塑料薄膜、秸秆覆盖技术和“强化大三围”栽培技术等,这些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少泡田水量、减少棵间蒸发、减少渗漏量达到省水的目的。
旱作物综合节水灌溉技术构成比水稻复杂,一般都是几种节水灌溉技术一起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控制性灌水、秸秆覆盖等,这些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种子及根系生长能力、减少棵间蒸发、抑制植株无效蒸发、多蓄雨水来达到节水的目的。
果树综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由优质苗木靠接技术、关键期水肥结合沟(点)灌技术、抗旱剂喷施技术和棵间覆盖(秸秆、种壳、杂草、肥料等有机混合物覆盖)技术组成。
2.2节水灌溉制度设计参数
2.2.1水稻
根据参数修正法和节水灌溉制度设计要求,分秸秆覆盖和薄膜覆盖两种情况对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计算参数如作物系数、初始水层、降雨深蓄限、适宜灌溉水层上限、适宜灌溉水层下限等作调整。
2.2.2旱作物
根据参数修正法和节水灌溉制度设计要求,对旱作物节水灌溉制度计算参数土壤适宜水分上、下限作调整。
3四川简阳“863”节水农业示范区节水灌溉制度设计成果
采用上述方法,编制计算软件,对示范区主要作物以旬为单位进行了长系列(1960-2000年)的节水灌溉制度计算。水稻节水灌溉定额是将秸秆覆盖、薄膜覆盖以及旱育秧的节水原理进行分解,然后分别对水量平衡方程的参数作相应的修正,计算出秸秆覆盖、薄膜覆盖的单项灌溉定额,再结合各自的使用面积综合而成。旱作物及果树节水灌溉单项定额是在考虑土壤水分胁迫和非关键期限制性灌溉的基础上,按水量平衡方程及农田水分调蓄计算得出的结果,再用其它不同节水措施的节水效果和实施面积计算得出的加权综合节水比例进行修正后得出。在此基础上,根据示范区节水与常规灌溉面积比例,加权平均得到主要作物的综合净灌溉定额。再根据各种作物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示范区田综合净灌溉定额、土综合净灌溉定额以及田土综合净灌溉定额。同时,对各种作物的净灌溉定额以及综合净灌溉定额作了排频分析,得到了75%典型年的净灌溉定额供水资源平衡分析采用。其中,示范区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设计成果见表1、表2、表3、表4、表5,旱作物及果树的灌溉制度设计及计算软件等成果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表1示范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效果表
采用技术
减少泡田水量
减少需水量
减少渗漏量
综合节水
实施面积
旱育秧技术
35~45%
15~30%
85~95%
40~65%
30%
秸秆覆盖技术
/
15~25%
20~35%
15~30%
15%
薄膜覆盖及“强化大三围”技术
20~35%
30~50%
50~65%
30~50%
35%
备注:1、本表根据省内外相关试验资料总结而得。
2、表中减少水量是相对常规灌溉而言,本次计算综合节水效果取中值。
3、实施面积为占播种面积的百分数。
表2示范区水稻节水灌溉制度参数表(秸杆覆盖)
5下
6上
6中
6下
7上
7中
7下
8上
8中
8下
作物系数
0.81
0.98
1.05
1.09
1.24
1.28
1.24
1.35
1.26
1.17
渗漏量(mm/d)
1.48
1.44
0.00
1.44
1.96
1.96
1.96
1.77
0.00
0.00
初始水层(mm)
40.00
降雨深蓄限(mm)
40.00
70.00
0.00
90.00
90.00
90.00
80.00
50.00
0.00
0.00
适宜灌溉水层上限(mm)
35.00
50.00
0.00
60.00
60.00
60.00
50.00
30.00
0.00
0.00
适宜灌溉水层下限(mm)
5.00
20.00
0.00
20.00
20.00
20.00
20.00
5.00
0.00
0.00
表3示范区水稻节水灌溉制度参数表(薄膜覆盖与强化大三围)
5下
6上
6中
6下
7上
7中
7下
8上
8中
8下
作物系数
0.58
0.70
0.90
0.93
0.93
1.12
1.09
1.05
1.12
1.04
渗漏量(mm/d)
0.74
0.72
0.72
0.72
0.98
0.98
0.98
0.89
0.00
0.00
初始水层(mm)
15.00
降雨深蓄限(mm)
20.00
35.00
35.00
45.00
45.00
45.00
40.00
25.00
0.00
0.00
适宜灌溉水层上限(mm)
18.00
25.00
25.00
30.00
30.00
30.00
25.00
15.00
0.00
0.00
适宜灌溉水层下限(mm)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表4示范区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表(秸杆覆盖)(P=75%)单位:m3/亩
5下
6上
6中
6下-7中
7下
8上
8中-8下
本田全生育期
(净灌溉定额)
全生育期
(净灌溉定额)
灌水量
21
47
27
20
33
148
266
灌水次数
1
1
1
1
2
6
表5示范区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表(薄膜覆盖与强化大三围)(P=75%)单位:m3/亩
5下
6上
6中
6下-7中
7下
8上
8中-8下
本田全生育期(净灌溉定额)
全生育期
(净灌溉定额)
灌水量
17
40
20
77
195
灌水次数
1
2
1
4
4结论
采用本设计方法得到的灌溉制度和和示范区试验数据基本吻合。本设计方法不限制于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可在全国普遍采用。但由于节水灌溉情况下作物需水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节水措施又非常多,节水灌溉制度设计涉及到大量的参数,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试验数据验证某些参数选用的合理性,本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1篇6
关键词:石油残留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
experimentalstudyofmicrobialremediationforoilcontaminatedsoilincentralplains
zhangsheng,chenli,lizheng-hong,zhangcui-yun,yinmi-ying,heze,
sunzhen-hua,malin-na,ningzhuo,zhangfa-wang(theinstituteofhydrogeologyandenvironmentalgeology,cags,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thelaboratorymodelingexperimentsoftheoilresiduepollutiondegradationinsoilwerecarriedout,whichusedtheoptimistictechniquesofin-situmicrobialcommunitiescombiningwiththephysicalandchemistrymethodsandtheexperimentalstudyofmicrobialremediationforoilresiduepollutioninzhongyuanoilfield.theresultsshowedthatdegradationratecouldreach6227%-7240%foroilcontentsof134200mg/kg,10220.0mg/kgand86600mg/kginpollutedsoilafter56dmicrobialdegradation,whichprovidedusthetechnologyandthefeasibilitystudyoftheremediationofoilresiduepollutioninsoil.
keywords:oilresidualcontamination;soil;microbialremediation
我国中原地区由于石油资源的长期大量开采利用,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尤其是落地原油的污染已影响土壤的质量安全,特别是开采早期行成的石油污染,在土壤中经长期的自然降解许多易挥发和易降解的组分均已降解,土壤中残留的难降解石油组分仍大量存在,且危害性更大,土壤石油污染的防治研究工作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jorgensen的试验显示,经生物堆埋,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石油可降低71%[1]。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机理是石油烃直接参与了微生物的生化反应,通过代谢作用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2]。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3-16]。目前已知能降解石油中各种烃类的微生物共有约100余属200多种,它们分属于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以及藻类[16]。本文利用优化土著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修复技术,对土壤中长期残留石油污染进行降解模拟实验,取得了一些效果。该方法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治理等优点。因此,本研究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化学试剂:mgso.4·7h.2o、nh.4no.3、cacl.2、fecl.3、kh.2po.4、k.2hpo.4、kcl、(nh.4).2so.4、caco.3、nacl、可溶性淀粉、蔗糖、乳酸、盐酸、酵母膏、牛肉膏、乙酸钠、琼脂、液体石蜡、石油醚、三氯甲烷等均为分析纯。
其它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濮阳徐镇镇石油残留污染土样等等。
添加剂:牛粪晾干粉碎(过2mm筛)在121℃灭菌30min。
实验用土壤样品采自河南省濮阳徐镇镇一废弃采油井周围,该油井1996年废弃距今已有十多年。样品采集从井口附近表层油泥至井口北部2m处,2m处采集表层0~25cm和50~60cm的土样,表层土壤为褐色粉土土壤,可见有含石油团块。土壤下层为土黄色粉土土壤。表层土壤中含有少量2~5mm的碎石,土壤湿容重为196~199g/cm3;土壤干容重为161~172g/cm3。自然含水量1445%~2414%;ph为827~89。井口附近表层油泥中残油含量在421200~64800mg/kg,井口北2m外表层0~25cm处残油含量在8320~27400mg/kg,混合平均后为13420mg/kg。下层50~60cm的土样残油含量在214mg/kg。
实验用玻璃器皿:150ml、250ml具塞三角瓶,125ml、1000ml磨口细口试剂瓶,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培养试管、培养皿、橡胶塞等。
主要仪器:qzd-1型电磁振荡器、kq218超声波清洗器、生物恒温培养箱、高速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实验室、生化培养箱、hz150l恒温摇床培养箱、奥林巴斯生物显微镜、752n紫外可见光栅分光光度计、电热干燥箱及各种化学分析用玻璃仪器。
1.2测试方法
石油分析测试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
降解石油微生物细菌培养优选方法:土壤微生物细菌培养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法》[17],和参考文献[18]-[20]介绍的方法,细菌初步鉴定用《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21]中的方法。
1.3实验步骤
1.3.1石油降解菌的分离与优选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微生物细菌的生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碳的循环也不例外。许多细菌就是碳循环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机理就是在细菌的作用下,将碳氢化合物降解为co.2和h.2o的整个过程,也是自然界对石油污染的自净功能的生态效应,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据此用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和富集培养基,对中原油田濮阳徐镇镇一废弃采油井石油残留污染土壤的样品进行菌种、菌群的培养分离,选择优化出实验用降解土壤残油的菌种、菌群。本次实验选择优化出的细菌初步鉴定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真菌类(毛霉、曲霉)等菌群。
1.3.2土壤残油污染降解实验步骤
根据上述实验选出的降解残油污染的优势菌群,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对所选出的各类菌群进行放大培养。各类菌群培养3~5d后进行混合培养,继续培养5~7d后作为相应的石油烃降解实验。进行模拟不同含量条件下土壤残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实验。实验装置为250ml具塞三角瓶。
土壤残油污染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用若干(按实验设计的数量)250ml具塞三角瓶,每个瓶中加入100g风干过2mm筛含有不同残油含量的土壤样品。实验用土样考虑避免其它因素的影响,选用同一采样点的样品,只是采集60cm以上不同深度含油量不同土样,进行了一定的配制。不同残油含量的土壤样品制备如下:1号样为采样点表层0~25cm混合均匀后,测残油含量为13420mg/kg。2号样为1号样加入同一采样点下层50~60cm的土样20%混合均匀后,经测试残油含量为10220mg/kg。3号样为1号样加入同一采样点下层50~60cm的土样35%混合均匀后,经测试残油含量为8660mg/kg。每个样品均匀接入3ml培养好的菌液,加入30ml营养液,营养液按培养基成分比例调控氮、磷、钙、镁、硫、铁等营养元素,营养液均匀加入,调节试验土层含水量在25%左右。按30℃温度条件进行实验,一定的间隔时间取出约1g左右样品,50℃~60℃烘干研碎,分析土壤中石油的降解去除的含量。在实验中每次取样时要将剩余的实验瓶塞打开一下约3~5min并搅拌,以利于氧气进入,使实验过程中有足够的氧,并保持实验装置内土样有一定的含水量。在第1号实验样品中为增强细菌的作用利用牛粪晾干粉碎过筛灭菌后作为添加剂,添加量为1%。该添加剂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牛粪中主要成分为未分解的木纤维素,可为改良土壤的膨松剂,另外是其它有机成分,可作为细菌容易利用的营养素来源,其它实验条件同其它。在一定时间取样测试石油含量的变化。
2实验结果与讨论
不同土壤残油含量降解野外实验,是在2009年4月16日至6月12日进行。考虑研究区地表土壤春、夏、秋温度一般在20℃~30℃左右,选择了30℃温度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
从上述3个实验条件来看差异不是很大,仅有两点不同,一是1号样添加了1%的灭菌牛粪作为添加剂,二是石油残油量不同,其它实验条件一样。但是对石油残油的降解率还是有影响的,1号样添加了1%的灭菌牛粪作为添加剂,改良了土壤,另外它增加了细菌利用的营养来源加大了降解能力。其石油残油量不同,因加入的营养量是一样的则降解效果不同。
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细菌对土壤石油残油污染确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表1、表2显示,虽然实验选择了不同的残油含量的土壤进行,实验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1号样残油含量最高,因其加入了1%的添加剂牛粪,从测试结果看虽然降解率是低了一点,但在相同其它条件下它的降解量是最大的,牛粪改良了土壤,增加了细菌利用的营养来源加大了降解能力。残油量在13420mg/kg经56d降解率达6267%。2号、3号样因其残油含量不同降解率有一定的差别,2号样残油量在10220mg/kg经56d降解率达6389%。3号样残油量在8660mg/kg经56d降解率达7240%。从2号、3号实验结果看,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残油含量越低降解效果越好,其原因是微生物细菌在同等条件下所利用的营养资源量不同。从整个实验看土壤中因石油的长期残留污染,易降解的石油组分早已自然降解,残留的组分是较难降解的有一部分是很难降解的,如沥青等组分。本次实验结果同前期的降解实验结果对比也有很大的差异,前期实验是用的新鲜原油加入实验体系中,一般在相同条件30d可使石油降解率达85%~95%以上。而本次实验是在56d实验,时间延长了近一倍,残油的降解也只有6267%~724%,也就是说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残油确实较难降解。但是,只要是将实验条件和微生物菌群优化选择好,其残油降解还是有较好的效果,从3组实验结果也得到了相互验证。
天然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具有潜在的降解石油污染物的能力。且可降解石油的细菌在多年连续的污油中不断驯化,具有较强的降解石油污染物的潜力。采用投加从原来土著体系中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生物强化,能克服其他外源菌所面临的存活力较弱、与土著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且这种生物强化技术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生物修复方面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石油是由上千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用单种微生物细菌很难将其彻底降解,目前在石油污染的生物处理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采用细菌菌群进行生物处理。如何能消除菌群种间的抑制作用,构建出优势混合菌群是目前菌群研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之一。本次实验通过对石油残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方法的模拟实验研究,利用优化原位土著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修复技术,进行了实验温度、水、氧气、营养元素等的调控,对土壤中残油的降解实验,实验验证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石油残油污染降解的有效性和应用的可行性。为野外原位试验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技术。
3结论
通过上述降解实验,微生物细菌对土壤石油残油污染的修复是有较好的降解作用。虽然实验样品土壤石油残油含量不同,实验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异。1号样利用牛粪晾干粉碎作为添加剂,增加了细菌的营养来源,增大了去除效果。2号、3号样在同等实验条件下残油含量低降解效果好,得到了相互验证的效果。从整个实验过程可得出土壤中石油残油含量在13420mg/kg、10220mg/kg、8660mg/kg、时,经过56d微生物降解实验,土壤中石油残油含量降解可达6267%、6389%、7240%,为土壤石油残油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可行性。验证了本次实验调控添加的营养元素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善是比较适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修复等优点。虽然是实验研究,用于野外大面积修复还有待完善,但通过不断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jorgensenks,puustinenj,suorttiam.bioremediationofpetroleumhydrocarboncontaminatedsoilbycompostinginbiopiles[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0,107(2):245-254.
[2]debontjam.solvent-tolerantbacteriainbiocatalysis[j].trendsbiotechnol,1998,16:493-499.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1篇7
1.浅析传统中式犁
三角犁铧系中华民族之独创已是定论(1-7)。自考古发现第一个商代三角石犁,至今已有四千余载(1)。但三角犁铧的中式犁,其弊病也早有定论,即中式犁耕层不均,有"三角生格子"。南方称"隔条"或"夹生条";北方叫三角生格子。耕沟狭,易漏耕,犁底不平(4-7)。以至于在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权威专著(18),和高校第一部农机教科书(8),以及八十年代我国第一部《耕耘机械名词术语标准》(9)中都没有提到中式犁。也没有给三角犁以其应有的位置。似乎农业生产中,中式三角犁应被西洋平翻铧式犁取而代之。
三角犁铧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从我们的试验结果可知,虚实并存耕层是传统垅作的继承和,源于、但优于三角犁铧耕作。虚实并存耕层比全虚和全实耕层既增产,又提高了有机质含量。也就是虚实并存这一土壤耕作方式创造的耕层,可以在增产的同时(用地),增加局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地)--即用地养地相结合。此处的"局部"即是指"实部",而实部的前身即是三角犁耕的"三角生格子"。据此,我们认为中式犁用三角犁铧耕作所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在保持我国耕地肥力数千年不衰,与施肥的化学因素和豆科与轮作换茬的生物因素养地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即是长期为世人所忽略的物理因素养地(4)。是历尽数千年沧桑,所保存下来的我国传统精耕细作的宝贵经验之一。
那么,三角生格子是否已消灭?在生产上是否存在?范围如"熟耕"是我国历代农书一再强调的,"十耕萝卜九耕麻"、"纵横七八遍"的提法也屡见不鲜。"犁欲廉"更是自《齐民要术》起,便是农书公认的直接消灭三角生格子的技术措施,从上看,似乎已经消灭了。
首先分析一下中式犁、三角犁耕的基本特点。由于是等边三角形犁铧,可将耕起的土壤向左右平均分配。同时由于左右两面压力相等,因而中式犁行走时相当稳定。甚至可以像骑自行车撒把一样,只要牲口走得稳,完全可以在趟地时,不扶犁,跟在犁后面空手而走。只是在地头抹弯时才扶犁。这些是非曲直笔者亲身体验过的。如果在耕地时要"犁欲廉",像洋犁--平翻犁一样,不漏耕,也不重复耕。而将田土全面耕起,消灭三角生格子。则前一犁耕的侧面,地面压力要减小,左右不平衡,结果造成中式犁行走不稳定;另外,前一犁耕的土壤,又要受一次无用的搅动。费力大而功效微,实际上在两犁沟之间不得不留有一定距离,也就是无意识地保存了三角生格子。
其次,在实际生产中,犁耕是一项繁重而又艰苦的体力劳动。试想,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犁欲廉"和"纵横七八遍",底确是不现实的。是理想化了的。笔者在七年的插队知青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就是在耕青年点自己的园田地,种土豆时,也没有像常规的趟一犁扣一犁的种法。而是直接把土豆栽子摆在地上,一犁隔一犁地复上土完事。这表明,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尽量简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这时的任何理论教条都是没人能遵守的。
由此可见,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有效地消灭三角生格子。笔者认为之所以古农书一而再,再而三地,一代接一代地反复强调"熟耕"、"纵横耕"、"廉耕",就是因为在生产实践上"漏耕",也就是三角生格子始终无法解决。我们认为这是判读古农书中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广泛与否的一条法则:古农书中广泛记载,而后消失的生产技术不是失传了,而是在生产上已普遍应用,不需要再推广介绍了;古农书中自始至终广泛记载,反复强调,历久不衰的生产技术不是已经广泛存在,应用了,而是在生产上始终是个没有有效解决的难点。要注意这两项反其意而用之的法则,只适用于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不适用于理论阐述。
综上所述,三角生格子是历代农学家们努力提倡予以消灭,但几千来并没有消灭,而是在生产中广泛存在(不是应用,而是无可奈何地留下来,客观存在)。这一客观存在应归功于中式犁的三角犁铧。因此应重新评价中式犁在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认识三角犁铧的"弊病"与优点。改写中式犁的"功过史",重新检讨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全面引进西方平翻铧式犁取代中式犁,彻底消灭三角生格子的得失。给中式犁以应有的位置,继承我国传统精耕,古为今用,让中式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再立新功。其实,虚实并存耕作就是在研究三角犁铧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而成,中式犁已经立了新功!
2.西方传统翻耕弊病产生的免耕法
首先应明确"免耕"与"免耕法"的区别。免耕是免除耕作,不耕;免耕法是一种定型的耕法,应具备应用技术、配套机具、理论依据三个组成要素。
免耕法产生于高度发达国家的大马力、高能耗、高强度铧式犁翻耕下,造成大"黑风暴",严重破坏土壤的背景中。它能够应用于生产的必要条件是高效化肥与广谱高效农药、除草剂。作为一种耕法,其组成三要素简言之是,其理论依据是防止风蚀、水蚀、保护土壤。应用技术是"地面秸秆复盖"加"喷-种-收"体系,需要大剂量化肥、除草剂和农药。其配套机具是免耕播种机加喷药器。其应用条件是:必须是大、小孔隙比例适当的免耕土体;较高有机含量的耕地土壤;不得在粘重土壤、低湿地运用。
其利是减少进地次数,因而减轻压实土壤、减少机耕费用、减少能耗。地面秸秆复盖可保持水土,防风蚀、水蚀。培肥土壤。其弊为减小了耕层总孔隙度。降低了地表温度。加剧了病虫鼠害。高剂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增加了费用,加剧了环境污染,污染了农产品;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动(10-15)。
从上述可知,免耕法不是免耕,也不是单纯直接播种,它与我国上的"裂土扫麦法"的墒种,传统的"耒襄种"、"耧种"、"瓠种"是不能等同而论的。我国传统精耕细作除水田、砂田,留茬播种外,多是裸地耕作,虚土复盖。谈不上广谱高效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更谈不上保护土壤,防止风蚀、水蚀的理论指导,因此不能说在免耕法古已有之。免耕法耕层总孔隙度较小,是全实耕层。渗水能力差,提墒能力强,蓄水差,供水好,光用水不保水。按虚实结构说定性,属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强,对作物是发小苗,不发老苗。产量低,对土壤是光养不用。矿化分解释放养分少,作物后期脱肥产量低。免耕法用高化肥投入,虽然消除了不发老苗和产量低的优势。但由于地面复盖,春季地面温度低,发小苗的优势没有了。同时进一步抑制了本来就很弱的好气性微生物矿化活动。其实质是把土壤只作为作物立地的基质,没有发挥土壤本身的作用,即土壤微生物的作用(10-15)。
在我国的工业和条件下,应尽量发挥土壤微生物转化、释放养分的生物作用,让每一个好气微生物成为一个高度运转的小化肥厂,积极用地。以减少工业合成或进口化肥的投入数量。节省非再生能源的消耗,尽量发挥土壤微生物这一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价值。另外,高化肥、农药、高除草剂的投入是否为我国具体的国力民情--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所允许。我国北方旱地应用免耕法时,秸秆复盖后降温,春旱使除草剂失去效用,以及全国耕地有机质多在百分之一以下等具体问题难以解决。配套机具--免耕播种机加喷药器又需要大量资金,目前难以解决。更有甚者,高剂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污染了农田环境和水源,这是难以接受的。
3.中国式土壤耕作现代化刍议
要实现土壤耕作现代化,就必须把揭示土壤耕作本质的基础理论研究放在首位。它是进行土壤耕作科学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前提和依据。而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都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则是实现土壤耕作现代化的标志。要实现中国式的土壤耕作现代化,就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研究中国传统土壤耕作的来龙去脉,发掘其本质规律,古为今用;二是研究国外土壤耕作发展与现状,弄清机理,洋为中用。三是研究中国土壤耕作现状,风土条件,国力民情,在进行"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对比研究分析基础上,推进改革,实现适于中国的土壤耕作现代化。在我们对现代、古代土壤耕作的二十余载研究中,在初步查清耕层土壤虚实结构之后,从不同角度明确虚实的内涵、外延,以及不同虚实耕层之定性的基础上,认识到,我们既不能走国外高度发达工业国已经碰壁的多耕铧式犁翻耕的石油农业之路;也不能走消极顺应,用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转换成化学能去强求高产,消极保护土壤的免耕法道路。我们要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综合运用一切人为和自然的积极因素,实现高效低耗的精耕道路。这里的"精耕"已经在传统的"精耕细作"基础上,赋予其"具有精确目标耕作"的精耕新含意。方式、、目标、道路,开宗明义,认识到了。要实现它,却需要大量、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16-18)下面将目前为止,就试验与认识所及,简述与耕层虚实结构有关的"综合运用一切人为和自然积极因素"实现中国式的土壤耕作现代化如下。
1.土壤团粒结构说协调水肥气热,用养结合的机理是精湛的,但受自然因素(寒温带)限制太大。土壤团粒是由生物--物理--化学这一生化过程形成而创造了适宜土壤孔隙,无法人为有意识创造我们所需要的适宜孔隙比例。以此为指导的土壤耕作被动适应多,主动改造少。对比之下,我们的虚实并存结构实质是人工团粒结构,是用人为物理因素创造了适宜的孔隙。不但可以适用于任何土壤,而且其虚实比例可人工调控。以其指导生产要主动得多。应深入对比研究,以尽快揭示虚实并存机理,达到量化,指导、应用于生产。
2.免耕法是西方国家保护土壤,顺应自然的产物。其利用生物耕作的原理可取。减少进地次数,高效低耗,不压地,少压地的目标和降低生产费用可借鉴。其以秸秆覆盖保护土壤的指导理论,防止风蚀、水蚀的技术可引为我用。其化肥使用促高产原理可用,但不能过量,应有机、无机相结合。
3.上虚下实是"稼生于尘而殖于坚"的苗床原理应遵循。由此启发而利用冻融、干湿交替;微生物上多下少;养分、热量、通气性上多下少而自然形成上虚下实苗床应充分重视。4.生物学研究已阐明的好气性微生物学过程与嫌气性微生物学过程的各自积极作用,应尽量发挥。二十年前,我们曾形象地称好气性土壤微生物为"庄稼的厨师",嫌气性土壤微生物为"土壤建筑师",并撰文分析了各种虚实状态下,二者的生活、工作实况(19),今天,我们更深信,以此生物学原理做指导,如果达到量化,将把土壤耕作的用地与养地从"必然王国"推进到"自由王国"。可数、可计的定量数值将使土壤耕作从古代传统生产经验变成有理论指导,可主动调控的现代技术。
相信随着古农业遗产的深入整理、校释,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定量,将使耕层土壤虚实结构更加充实、完善。将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参加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
:
(1)陈文华:《古代农业史简明图表》农业出版社,1978。
(2)范楚玉,苟萃华:《悠久的中国农业》农业出版社,1983。
(3)章楷:《中国古代农机具》人民出版社,1985。
(4)迟仁立,左淑珍:《耕层的虚实并存结构是我国古农业精耕优良传统的继承和》,《黑龙江农机资料》,1982。
(5)顾复:《农具学》商务印务馆,1928。
(6)颜纶泽:《中等农具学》中华书局,1933。
(7)迟仁立,左淑珍:《耕层构造史初探》,中国农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1987。
(8)余友泰,程万里:《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及》,高等出版社,195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耕耘机械名词术语(征求意见稿)》,全国耕作机械学术会论文,1984。
(10)[美]贝尤,贝克曼:《免耕法》,美国《农业进展》第25卷,1973。
(11)[美]菲利普斯等:《免耕农业》,美《》6月第六期,1980。
(12)[美]吉列等:《免耕法的周密考察》,美《环境》第6期,第22卷,1980。
(13)[美]小揣普莱特等:《免耕农业》,美《科学美国人》,第1期,第236卷,1977。
(14)[英]腊塞尔:《少耕土壤条件与作物生长》,《植物根系:土壤对它们的作用和》,伦敦,1977。
(15)[英]康奈,费尼:《免耕和少耕法对根系生长的土壤条件的影响》,英国《农业展望》,第7卷,第4期,1972。
(16)迟仁立,左淑珍:《耕层土壤虚实并存效应及其技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耕作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1987。
(17)迟仁立,左涉珍:《旱地蓄水保墒土壤耕作的基础》,《旱地农业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8
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是针对不同的农田生态系统,评价它们对非点源污染形成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指出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在非点源污染形成中的敏感地区和非敏感地区。一般认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的目标包括:(1)建立一种简单适用的,供资源管理和环境规划工作人员野外识别农业区养分元素流失敏感地区的方法;(2)开发一种识别不同农业区影响非点源污染形成敏感性因子的方法;(3)通过非点源污染评价,确定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地区养分流失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简称BMPs),旨在为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服务。从长远来说,可以将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与现有的水质评价模型相结合,通过非点源污染评价和水质模型模拟,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非点源污染形成的来源和预测其对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的贡献大小,从而可以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养分元素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美国农业部于90年代开始提出运用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来评价农业地区养分流失(P,N)的敏感性,以养分流失敏感性指数来半定量地描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潜在形成过程的空间分布,并用这一评价方法来识别和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输出的关键源区(CriticalSourceAreas),通过实施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来降低养分流失的危险性。
2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以P为例)
2.1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的因子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子的影响,不仅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水文、水动力学特征、农田管理措施,同时也包括农田景观结构和空间布局[1,2]。由于各个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流失过程有较大差异,不同污染物的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影响养分元素P流失敏感性的因素主要有:
(1)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颗粒物和养分元素发生迁移和流失的危险。通常土壤侵蚀的强弱决定附着于土壤颗粒上的养分元素P流失的强弱,可以作为农田中土壤养分元素P流失强弱的一个指示值[6]。在水土保持学科领域中,仅把土壤侵蚀作为对地表土层的破坏而影响农业生产的一种现象,在评价其负效应时,往往强调侵蚀过程对改变土壤肥力的影响。目前人们已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土壤侵蚀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大量沉积物及其所携带的养分元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农业区土壤养分流失所造成的水源污染,因此土壤侵蚀过程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要内容[7,8]。控制土壤侵蚀对于减少P的流失具有重要意义[9]。美国在60年代通过大量实验提出土壤侵蚀方程式USLE及后来的RUSLE,用来预报年度内土壤侵蚀强度。随后又发展了WEPP非点源污染模型,WEPP更注重对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能较准确地预测从农田到水体的土壤侵蚀量[10~12]。
(2)地表径流。由P引起的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中P的输入,因此一般不考虑P在地下径流中的流失[9]。地表的径流大小可通过分析土壤的物理特性和降雨过程而获得。Sharpley和Smith研究了地表径流量与径流中P浓度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13]。地表径流也是影响土壤养分P流失的重要因子之一。
(3)农地距河流的距离/重现期。当养分P流失敏感性评价从农田地块尺度推广到流域尺度时,不同农田距河流的远近程度成为控制扩散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14]。Johnes和Heathwaite提出距离河流较远的营养物源区对非点源污染贡献的重要性一般要比距离较近的地区小,这主要是由于养分P在流域内从高向低扩散与迁移的过程中,将不断地稀释和截留。距离越远,在传输过程中被稀释和截留掉的可能性越大,相反,距离较小,可能性较小[15]。但是他们只是将农田距河流的距离作为一个单独的因子进行评价,并未将其纳入系统化的指标体系中。Gburek和Sharpley等人在2000年提出了重现期的概念,将农田地块距河流的距离纳入土壤养分P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中[16]。重现期是水文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定强度降雨或洪水发生频率的大小。Gburek和Sharpley等人通过1996~1997年的径流观测数据建立了径流峰值与距离之间的定量关系[16]。结合水文学中普遍使用的重现期与径流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重现期与距离之间的定量关系[16,17]。这些定量关系的确定是基于特定的流域水文学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推广应用于其他不同特征的流域时尚需进行修正,以反映不同流域的水文和土地利用特征。将重现期作为一个控制扩散过程的因子纳入P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步骤如下:①首先选择一系列重现期,尽可能反映影响养分P流失的敏感性评价分类等级(敏感等级从低到高);②用修正后的重现期和距离的定量关系来确定相应的距离;③对重现期/农地距河流距离赋予适宜的权重,和其他因子一起参与养分P流失敏感性指数的计算[16]。
(4)土壤养分P背景含量。地表土壤中养分P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水体的传输[18]。土壤中养分P含量越高,径流中可溶性P的浓度将会越大,侵蚀泥沙中颗粒P的丰富程度也越大,它们之间高度线性相关的关系已得到证实[19~23]。因此土壤中养分P的背景值是影响P流失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因子,通常土壤中P的背景值含量越高,形成非点源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该区的敏感性也较大。
(5)化肥和有机肥的使用量、使用方式和使用时间。径流中P的流失受到化肥和有机肥的使用量、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时间等的影响。Romkens和Nelson研究发现,过磷酸钙化肥的使用量与径流中P的流失量有一线性关系[20],Baker和Laflen通过模拟降雨验证了Romkens和Nelson研究结论,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磷肥使用深度和方式与地表径流中P的关系[24]。研究发现,当化肥使用量超出农作物吸收能力时,将导致过量养分在土壤中富集,形成潜在的非点源污染源。如果农田中使用的化肥长期超过农作物收获携带的养分含量,将导致P在土壤中不断富集,其结果是导致P流失危险性加大;化肥使用方式,如固态、液态;表施、根施、底施等对养分元素的流失影响较大。固态施肥,土壤中有效碳将比液态方式持续更长的时间[14]。化肥和农药流失的强度也与使用后降雨发生的时间、降雨强度、土壤前期含水量、农药的土壤吸附能力等有关。选择适宜的时间使用化肥将有利于减少养分流失。Burwell等研究发现,农田中P的流失最容易发生在种植季节,这时作物吸收最少,作物覆盖最少[25]。因而,为了避免化肥、农药流失,在选择施肥时间时应尽量避开大雨和暴雨来临之前。农田中养分流失还与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有关,农作物吸收养分淡季时最容易发生流失。为了避免养分过度流失,化肥使用也应与农作物养分需求高峰期相吻合[12],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而且也可以避免非点源污染形成。
除了上述影响因子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子,如:土壤pH、土壤质地、土壤渗透性等。它们在农业非点源污染P流失敏感性的评价中,作用相对较小,同时有一些与上述因子有重叠作用,在进行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时可以忽略。
2.2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Lemunyon和Gilbert从土壤侵蚀、地表径流、土壤养分P背景值含量、化肥和有机肥P的使用量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土壤中养分P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5]。该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综合考虑了多因子相互作用下农业地区养分元素P流失的敏感性大小。但由于没有考虑地块距离河流的空间分布,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流域尺度时,未能客观反映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的真实情况。Gburek和Sharpley等人在考虑农业区距离对养分非点源污染影响的基础上,对Lemunyon和Gilbert的评价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的修正,使得该评价体系在流域尺度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关键源区(CSAs)”的概念,认为农田管理措施必须抓住关键源区,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治理的目的。关键源区是指一个流域内最易于发生养分流失且易于识别的地区。关键源区取决于污染源因子和污染扩散过程的因子是否同时存在。污染源因子主要影响土壤中养分元素的输出潜力,如土壤性质、农田特征、化肥和有机肥的使用量及使用方式;污染扩散因子主要影响潜在的营养元素的输出过程,如地表径流、土壤侵蚀过程及农田距河流的距离等。
3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方法(以P为例)
3.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P流失的敏感性是土壤、地质、水文、气象、人类活动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鉴于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于P流失的不同,重要性各异,赋予各指标以不同的权重。Gburek和Sharpley等人对权重因子的赋值是基于专家评价法,因此在进行实际应用时必须做进一步的野外校验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一个指标的权重。Gburek和Sharpley等人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3.2评价等级确定
P流失的评价等级共分5级(无,低,中,高,极高),对于不同的指标,等级值不同,赋值是在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取得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价法。评价等级越高,表明引起养分P发生迁移与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3.3P敏感性指数的计算
P流失敏感性指数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计算P流失敏感性指数PI=[Σ(源指标等级值×权重)]×(侵蚀等级值×径流等级值×回归周期)对P流失敏感性进行计算所得的数值并不是P的实际流失量,而是表示P流失敏感性高低的一个相对值。该指数计算方法中源因子和扩散因子的相乘而非相加性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存在,避免将潜在的流失危险性当作实际的流失危险性,保证了关键源区必须同时具备高的源因子和高的扩散因子的条件。
3.4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综合评价
一般根据敏感性指数计算的结构可以将一个地区划分为不同敏感级别的区域: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特征,结合综合评价结果,确定不同养分流失敏感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指出不同农田区应该采取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形成。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气象;业务系统;软件录入质量;技巧
中图分类号:P415文献标识码:A
1作物观测记录录入技巧
1.1地段说明
作物在1个生育期周期内,仅有1次观测记录,若数据库中存有多条同类记录,系统只处理最新录入的记录[2]。
1.2发育期观测
输入作物发育期名称时,要采取系统默认的作物发育期名称,比如:“拔节”、“七叶”等,不要改成“拔节普遍期”、“七叶普期”等。发育期距平值输入内容是当年出现日期减历年发育期的平均出现日期,符号也得照输,负距平是发育期提前,正距平是发育期推迟。此处有个特殊设计,该内容要读入报表发育期的对应单元格内。
1.3植株生长高度测量
系统自动统计4个测点10株高度的合计和总和,观测对象生长高度的测量值要取整数。
1.4植株密度基准测量
植株密度测量计算是由“植株密度基准测量”、“植株密度测量”2项来共同完成的。基准测量表里输入4个测点的田间测量项目,但要注意到是小麦乳熟期输入8个,重复输入原1~4个测点的“量取宽度、所含行距数、量取长度”测量值,再补充新增的5~8个测点的测量值,再计算后保存。
1.5植株密度测量
在输入“植株密度基准测量”参数后才可以进行植株密度的测量值的输入与分析计算。输入时,必须正确选择“耕作方式”,小麦必须选条播,玉米必须选稀植,否则会出现计算方法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果,造成报文的错误。
1.6产量因素测定
系统自动统计4个测点10株的合计和平均值,但也可根据实际测定的样本输入统计。需要注意的是,小麦越冬开始期分别要统计40株小麦的分蘖数和大蘖数,在正确录入测定项目(分蘖数)的测定日期、发育期、单位、观测员、校对员保存,不必关闭表单,继续新增测定项目(大蘖数),这样既减少了输入的工作量,又降低出错的可能性,返青期录入时也一样。玉米乳熟期的茎粗、果穗长、果穗粗也可用此方法录入。
1.7产量因素简便测定
“产量因素简便测定”与“产量因素测定”对应的是同一数据库表,最终的结果相同,它是“产量因素测定”方法的简便输入表单,省略了单点、单株输入,直接输入各测点、株的合计值[2]。比如小麦的越冬死亡率在产量因素简便测定表中输入时,如果有死亡,则在“总和”一栏里输入死亡百分率,无死亡的,“总和”一栏里输入0,但“样本数”一栏一律输入1。而玉米当双穗率统计是在“总和”一栏输入“有双穗”的果穗的株数,“样本数”一栏输入实际统计的样本点数量。
1.8产量结构分析单项
样本凡需进行逐株(茎)测量和称重的原始数据,均通过“产量结构分析单项”表录入[3]。小麦在8个密度点中,每点连续取50茎,共400茎,从中取50穗分析小穗数、不孕小穗数、不孕小穗率、穗粒数,所以列表输入50;玉米每个点连续取10株,共40株(含双穗和空秆株)分析果穗长、果穗粗、秃尖长、秃尖比,所以列表输入40。
1.9产量结构分析
产量结构样本分析计算后的结果,通过“产量结构分析”表录入,分析项目和单位可从该列组合列表中选择输入或键盘输入,不需输入分析过程。
1.10田间工作记载
在“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里,如果是在1d内完成某项田间工作,2个单元格可以填写为同1个日期;“项目内容”和“质量”必须从系统提供的组合列表中选择输入,而田间管理的灌溉时间则要按规范要求等需要填写上午或下午等字样,这个在软件中无法实现,可在这一栏体现,比如“上午,电力抽水……”。
1.11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该项内容可以直接从文本文件里读入,步骤点击该列的按钮,然后打开文件对话窗导入文本文件即可。
1.12纪要
如果有必要记载时,可以在该表记录这些信息,但此信息不生成Z文件,也不用发报。
1.13大田生育状况基本情况
此表单中的“大田名称”是与下一个表单中的“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的“大田名称”相互关联的,确保这2个表单的观测数据的完整性,此列单中的项目可以在收获调查得到单产后录入,那样可以减少数据库中存有多条同类记录的错误。
1.14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产量因素的项目也可从该列组合列表中选择输入。在录入各个项目的过程中不必录入计算过程,只录入计算结果。表单里预留了10个记录的位置,1次录入不满可以保留空白,而超过10项时,填写满10项保存,再另增加新页输入剩余的项目。
2人工测定土壤水分数据的录入技巧
2.1地段说明
观测地段说明内容可以从文本文件中读入,录入方法同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2.2土壤水文物理特性
一般固定地段土壤测定深度分0~100cm10个层次,作物地段分0~50cm5个层次,这个可以根据实际测定的深度按层次、顺序输入测定值。如果观测地段变化重新测量时,必须重新输入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参数,作物地段,作物换季后必须重新输入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参数,并形成Z文件发报。
2.3土壤水分测定
发育期从该列组合列表中选择或直接键盘输入,发育期日期用(月.日)的形式录入,括号用半角状态;盒号与“土盒编码”相对应,第1次双击“盒号”栏的任何单元,产生A001的编码,双击下一行的单元产生“A002”的盒号编码,依次自动编码。另外,也可以直接由手工键盘输入盒号编码;“烘后盒重”如果只有1次测量值,只在“末次”栏中输入即可,“首次”栏空白;其余的(含水重、干土重和土壤重量含水率等)死由系统自动计算并填写表单;样本土壤质地由当地农业部门鉴定;土壤水分测定逢8取土是4个重复,在录入第1个重复检查正确后保存,以后的3组只需变化重复号、盒号、录入盒与湿重、烘后干盒重,这样既减少输入工作量,又减低输入过程中的误操作。
2.4干土层厚度、地下水位是录入
此表的“测定日期”和“土壤水分测定”表的“测定日期”是同步的,没有进行“土壤水分测定”数据录入定话,就无法进行相关的数据录入工作。
2.5土壤水分分析
“土壤水分分析”表单将以“测定日期”作为关联字,从“土壤水分测定”表单获取相应观测资料并加以分析计算。土壤水分分析表的“测定日期”和土壤水分测定表的“测定日期”尚同步的,未进行“土壤水分测定”数据录入,无法进行相关的录入工作[3]。
2.6降水或灌溉与渗透
如果有渗透观测的项目,则在该栏下输入对应的渗透深度和日期(月.日),旬内若出现多次渗透记录,逐次录入;若有降水或灌溉观测项目,则在“项目”栏的组合列表中选择降水或灌溉(输入其他的无效),并输入降水或灌溉的数量和日期(月.日或月.日-月.日),旬内若出现多次间隔性降水或灌溉记录,也可以依次录入,或合计后1次录入。若连续降水,日期以横线“-”连接,间隔降水日期中间加顿号“、”[2]。
2.7土壤冻结与解冻
在输入表层、10cm和20cm的冻结、解冻日期的时候。分别在“土层”、“观测项目”、“出现日期”栏里输入相应的内容。记录土壤冻结或解冻现象时,其他项目未观测的为空白。越冬作物(冬小麦)观测地段注意观测,玉米整个发育期内无发生土壤冻结、解冻现象,所以无需输入系统。
2.8土壤水分变化评述
评述表等土壤水分观测结束后录入,主要录入分析日期、土壤水分变化评述内容和分析员、观测员;评述内容可从文本文件中读取,点击该列的按钮,通过打开文件对话窗输入文本文件,并读入内容填写到该表单中[3]。
3自然物候现象观测的录入技巧
3.1植物地理环境
植株名称可以从组合列表中选取并自动填写相应栏的植株学名。其中,“种植年代”输入种植的年份如“1971”,草本植物录入“一年生”;“植株名称”、“地形坡向”、“土壤质地”等项目可从组合列表中选择,签定单位输入当地林业局[1]。
3.2木本、草本植物物候观测
树种名称从组合列表中选取并自动填写相对应栏的树种学名;物候期名称及相对应的物候期子类名称也从组合列表中选取。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物候现象未出现,“出现日期”栏空白,“备注”栏中,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填写备注信息即可。
3.3候鸟昆虫两栖类动物物候观测
候鸟、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的名称及物候征状可以从该列的组合列表中选取。某动物物候未出现的,“出现征状日期”栏目为空白,在“备注”栏填写“未出现”。
3.4气象、水文现象分项观测的录入
此项观测的名称可以从组合列表中选取。闪电、雷声每出现1次录入1次,可以同时录入生成1个Z文件。
3.5气象、水文现象观测
此项观测的名称和现象子类名称也可以从该列的组合列表中选取。某气象水文现象未出现的,“出现日期”栏目为空白,在“备注”栏填写“未出现”,或规定其他标注。
3.6物候分析
1a有1次观测记录,物候分析的内容可以从文本文件中读取,录入方法同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参考文献
[1]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出版杜,1993.
[2]庄立伟,等.农业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杜,2010.
[3]成兆金,庄立伟.农业气象测报业务系统的输入技术[J].气象科技,2011,39(03):352-355.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江南;耕作农具;土壤耕作
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
Abstrac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sanessentiallinkofthefarmcropssystem,whichhascloserelationwithcropsplantersystem.Thisarticlewillaima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Firstly,wewillcarryontheconcretesoilcultivationlinkofeachmaincrops,thendiscussthecultivationsystemindifferentcropsdistributionareacombiningwiththecropsplantersystem.
keywords:Jiangnan;cultivationfarmtools;soilcultivation
土壤耕作制度简言之就是土地如何耕作的问题,实质在于通过犁、耙等工具的机械作用改变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因素,为作物播种、出苗、生长与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其由一系列的技术环节所构成,主要有翻耕、耙地、耖田、起垅、开沟、筑畦、中耕、耘耥等[1]。从历史上来说,土壤耕作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对此诸多前贤学人已有相关研究[2]。对于江南所在的中国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而言,以郭文韬先生的研究最为突出。他认为古代中国南方水田的耕作系统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即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开垅作沟及套复种的免耕播种。具体来说,又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稻麦两熟田的水耕与旱耕结合,即耕耙耖耘与开垅作沟的结合,另一种是套种田的耕与不耕结合[3]。不过,虽然诸多前贤学人已有开创之作,但由于他们的研究基本都是总体性的,故对于作物种植过程中具体的土壤耕作环节问题却论述不多。基于此,本文就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时空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东部平原地区[4]。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我们将先对近代江南地区的耕作农具进行简要论述,然后再对各主要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土壤耕作环节进行探讨[5],最后再与作物种植制度相结合以探讨不同作物分布区内的土壤耕作体系问题。
1、近代江南地区的耕作农具
土壤耕作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耕作农具,而这些农具又是与一个地区的环境特征及具体的作物种植相适应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耕作农具也应该是土壤耕作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近代江南地区的土壤耕作农具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畜力耕作系统,主要农具为犁、耙、耖,由畜力牵引进行;一个是人力耕作系统,主要农具为铁搭,由人力使用进行[6]。当然,这两个系统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相互结合,如在冬播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前期的土壤耕作可凭借畜力或人力进行,但后期的开垅作沟与中耕管理环节却通常只能由人力进行。
畜力耕作系统的最主要工具就是犁。与自然环境与具体的作物种植制度相适应,近代江南地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犁型,即小犁与大犁,也就是水地犁与旱地犁。水地犁主要用于水稻播种及插秧前的水田耕作,而旱地犁主要是用于耕稻板田,也就是割稻后的土地耕作,另外棉花等旱作也是使用这种犁。水地犁犁头为尖形,犁耳为鱼背状,这样在耕作时土就自然会向左右两侧分散。旱地犁的构造略同于水地犁,惟是犁底较短,犁辕较长,犁身稍偏于后,原因在于旱地犁较水地犁耕作时费力,所以犁身较短,这样耕作时就能减少负土量。同时,旱地犁重量较轻,犁辕较长,则这样耕作时拖拉才会更加有力[7]。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地犁在江南地区的应用中占优势地位。犁外,就是耙与耖。耙的作用在于把大土块弄碎以利于作物种植的进行。耖则是水稻耕作过程中的特有农具,其作用在于进一步把土块弄碎,起熟化水田土壤的作用。对此,《王祯农书》云:“耖,疏通田泥器也,耕耙后而用此,泥壤始熟矣。”但其更主要的作用还在于把泥浆荡起混匀,再使其沉积成平软的泥层,以利于插秧的进行。正如邝璠所云:“耙过还要耖一番,田中泥块要匀摊。摊得匀时好插秧,摊弗匀时插也难。[8]”对于秧田整治而言,又有一种称为耱的农具。耱又名耢,用于摩平整细田面,通常是一块平板,摩刮起的泥土运至凹处逐渐填放、刮平。在江南水田地区这项作业通常被称“落平”[9]。对此,《王桢农书》亦有言:“平板,平摩种秧泥田器也。用滑面木版,长广相称,上置两耳,系绳连轭架车,或人拖之。摩田须平,方可受种。即得放水浸渍匀停,秧出必齐。”
铁搭是人力土壤耕作的主要农具,其也有多种形制,以适应于不同环境与不同工作环节下的工作。如在浙江平湖县,每年秋收之后,为种植春花作物,此时须将田土翻转一次,俗称翻寒田,工具就向用大铁搭,亦称铁耙(俗称寒田铁搭),此种为铁搭中之最大者,四股之端各有铁角,翻土最为有力。春花收获后,在种水稻前,田地亦须翻转一次,俗称翻白田,相比之下,翻寒田是深耕,故用大铁搭,而翻白田较浅,只用中等铁搭(俗称尖刺),其股端为尖形。种水稻所用工具则为小号铁搭(俗称摊耙),功用在于将田土摊匀。又凿沟所用之铁搭,名带翘,大小略小于寒田铁搭,股较细,为防止折断,在尽头横套铁条一枝[10]。嘉善县,铁搭则有满封、套封、平齿、尖齿之分类,满封、套封用于水田翻耕,而尖齿、平齿大多用于旱地耕作[11]。铁搭整地后,通常再用相同的工具弄碎泥块,也有用人力拖拉耙进行的,在耙上放大石条,由人拉动耙田。
曹幸穗先生认为,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一种简单化趋势,即人力代畜力,从“犁耕文化”倒退到了“锄耕文化”[12],而其实质就是人力耕作系统对畜力耕作系统的代替。当然,这种趋势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而是很早就已出现。如据曾雄生的研究,南宋以后,由于人口的迁移、增长及在此基础上的多熟制的推行,江南地区能够用于饲养耕牛的土地日益减少,于是耕牛的饲养量也就日渐降低。到了明代,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以致于人们不得不以铁搭代替耕牛耕地,所以《沈氏农书》与《补农书》也很少提到养牛的情况[13]。只是到了近代这种趋势更趋严重。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人口压力所导致的土地零细化。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因而单靠人力加简单的铁搭就足以胜任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耕牛的使用也就变得没有必要。如在崇德县:“耕地面积狭小,又无荒山草地,平时耕种,人力足以胜任,故牛之饲养尤少,几云绝迹。[14]”开弦弓村,也是“农田较小,每户的土地又是如此分散,以致于不能使用畜力,农民只用一种叫做‘铁鎝’的工具”[15]。常熟兴隆镇亦存在同样的情形,“田少劳多,历史上很少养牛,个别富裕人家偶有饲养”[16]。对于这种情形,德国人瓦格纳也说:“南方的稻田常是极小,以致兽力无所施,这上面固然全靠锄头(即铁搭——笔者注),即在较大的田地上,锄头的使用也是完全普遍的。[17]”与之相反,在那些相对耕地面积较多而人力较少的地方耕牛的饲养就会增多。如在吴江县,其东北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由于人口少而耕地面积多,故全县的耕牛基本上就都分布于此[18],自然畜力耕作系统也就更为盛行。当然,这种趋势并非是直线进行下去的,在某一短暂时期内也曾有所反复。如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地区的耕牛饲养就一度有增长的迹象[19]。之所以如此,除移民习惯的因素外,背后的关键原因可能还在于人口大量死亡所导致的战后人地关系的相对松弛。
2、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土壤耕作
水稻整地,分秧田与本田两种。秧田整地,多选择土质肥沃、灌溉便利的冬闲田或绿肥田为之,细细耕耙。如果是冬闲田的话,一般都要冬翻,预备播种前再行翻垦,灌水后反复耙碎,然后进行掏秧沟的工作(据笔者所见,此项工作通常用脚踏进行)。通常沟深半尺左右,两沟间即为撒播稻谷的畦面(俗称秧扇),有时为保证秧沟笔直,先用草绳对面拉直,再沿绳掏出秧沟。秧沟做好后平整田面,并去除稻根等杂物,再用推秧板推平田面,然后便可播种了[20]。为防止过多的稗草混于秧苗间,有时会采取如下措施:“将面泥丕刂去,扫净去之,然后垦倒,临时罱泥铺面,而后以所浸谷下之。[21]”据笔者在江南农村所见,每条秧畦宽约1.5米左右。秧田整地的基本技术要求,姜皋认为要“宜平宜松”[22]。
本田整地,因前作的不同而有多种形式,如《双林镇志》所载:“冬日刈稻后即将田垦转,以深为贵,至来春三月重加翻劚,谓之钞田,欲其土块细碎得水易融合也。有冬不及垦,直至插秧时爬转者,曰筅箒田,以稻本尚留也。又有垦板田,有虽垦而未加钞者,曰镬蓋田,以土片大如镬蓋也。又有并不垦转,蓄水在田,近夏至径插青,谓之烂水田,此皆惰农所为,良农不出此。至若得种春花之田,菜麦既收,翻平沟稜而细削之,谓之折麦稜。[23]”不过总体言之,主要分为三种,即冬闲田、绿肥田与冬作田,此外还有一种就是长期渍水的冬水田,只是在江南地区并不占重要地位。但不管哪种形式,具体耕耙耖的三个环节基本不变,只是每一环节进行的次数各不相同,通常耖只在插秧前进行一次,耕与耙则可能需要进行多次[24]。
冬闲田,俗称白板田,一般先要进行冬耕,但不耙。对于冬耕的基本要求是力求早,正如农谚所言:“正月犁田是块金,二月犁田是块银,三月犁田是块铁,四月犁田是个鳖”[25],这样经过一个冬天的冻融与曝晒,土壤疏松,又可除草沤肥与消灭害虫,因而对于春种有极大的好处。正如宋应星所言:“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藁化烂,敌粪力一倍。[26]”而对于冬闲田的具体耕作环节问题,包世臣曾有详细论述:“刈稻即起板,勿耢。……入春冻解,又耕之,及时,又耕之,乃耢。冬不耕者,老土耗下泽,流土刮上膏,土板不经冻,块硬稻柔,不能起土,收常减。春不耕者,土性冻涩不和,亦减收。[27]”是为三耕一耙。当然,各地情况并非整齐划一,如吴兴县第六区,先冬耕或春耕一次,分秧前再耕一次,然后耙平;第九区则是先冬耕,然后临插秧前再耕一次,然后耙平,则在这两个地方耕作环节为两耕一耙[28]。而在桐乡县,传统习惯则是多不从事冬耕:“农民狃于习惯,每年种稻一次后,多不从事冬耕,坐令大好空间,逐年荒废,殊堪惋惜。[29]”
对于绿肥田,通常为二耕一耙,立夏至小满时节犁转土地直接把绿肥翻入土中,或者先把绿肥作物砍成二至三段再翻耕。第一次通常干耕,几天后灌水以让绿肥充分腐烂,然后插秧前再浅耕一次,耙耖后便可插秧[30]。对于绿肥田的土壤耕作,松江县广大农民的基本经验之一是“早车(耕)田,慢种秧”,就是说翻耕红花草和移栽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以利红花草充分腐熟[31]。其具体的土壤耕作环节为:小满前一周左右时,把绿肥翻入土内七八寸深,小满时节再用水车向田内车水,当田内积水到达一定程度时再用牛牵引进行耕田,耕过之后再用耙进行碎土作业;没有耕牛的农家则用铁鎝进行耕翻[32]。
冬作田则通常为两耕两耙,冬作物收获后随即平整沟稜,先干耕,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进行一两天的晒田作业,然后灌水耙田,待插秧前再进行一次耕耙作业,随后耖平即可插秧。在旧松江府地区,冬作田的具体耕作环节为:耕田开始前先整理田畴,然后犁翻土地,有用牛力,亦有用人力者,耕后耙,是为第一次;耙后灌水入田,四五日后再犁、再耙,是为第二次;也有少数农家为力求精细而进行第三次者[33]。嘉善县冬作田的传统大田耕作亦多为两耕两耙[34]。
而对于长期渍水的烂水田,一般是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水稻收获后通常不耕,只是到来年插秧前再行耕耙耖的工作,一般只进行一次。对于这种田块,由于常年积水而又只耕耙一次,因而对于作物的生长很是不利,所以曾在中国工作的德国农学家瓦格纳说:“耕作仅限于种稻之前幾时,……土壤的耕作这样少,而土壤的流通空气也很少,结果便看见这种长在水中的土地完全普遍的发生一种沼铁,很有害于植物的生长。[35]”
以上我们主要从畜力耕作系统的角度论述了近代江南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土壤耕作环节。与之相比,人力耕作系统由于没有畜力等外力的协助,因而在具体的耕作环节上可能就相对简单一些。如在开弦弓村,人们先用铁鎝翻地,“翻地以后,土地粗,地面不平。第二步就是耙细和平地,使用同一工具。一个人翻耙平整一亩地需要四天”。平整土地后灌水入田,每亩田再用一天的时间加以平整,然后就可以插秧了。也就是说,具体的耕作环节只有一耕两耙,并不进行冬耕。至于铁搭耕地的具体过程,则如下[36]:
农民只用一种叫做“铁搭”的工具,它的木把有一人高,铁耙上有四个齿,形成一个小锐角。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
平湖县的人力翻垦工作,也只是在春花作物收获之后、将种水稻之前,用铁搭将田翻转一次,然后用摊耙将田土摊匀,即行插秧[37]。吴兴第一区,本田整地也是只靠人工进行,虽亦为冬闲田,但冬季多不耕地,通常只是于预备插秧时用铁鎝翻土一次,再耧平即可[38]。在此更是只有一耕一耙。至于具体的耕作法及效率问题,光绪《松江府志》则有此记载:“一土大一锄,以旧稻幹根为准,以锄去根二,三锄去根六,所谓三铁搭六稻幹。如此来而往复,一人日可锄一亩。”
对于翻垦稻田的技术要求,沈氏认为一是要深,二是要趁好天气,他说:“古称‘深耕易耨’,以知田地全要垦深。切不可贪阴雨闲工,须要老晴天气,二、三层起深。[39]”此外的另一项技术措施就是要力求做得平整,这样才能够使整个稻田都能够均匀的得到水的维护[40]。田整好后插秧,当秧苗长到一定程度时便进行耘耥的工作,以清除田间杂草与疏松土壤。
3、其他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土壤耕作
棉花,对于前作而言亦有好几种情形,即冬闲田、草子田与冬作田。冬闲田,一般也要进行冬耕,把表土翻到下层,把底土翻到上面,然后来春播种时再整理一遍。“隔寒将地岔起,以冀害虫冻死,曰岔地。清明后耙松,曰倒地,以牛犁之,曰翻。若土块过粗,再驶一过,曰划。[41]”不论冬季还是春季的整地,“宜多次”,如此才能使“泥土细熟”[42]。当然,在具体的整地环节上可能各地情况不一,如在嘉定,冬闲田就先于冬间翻耕一次,然后到播种前再仔细整地一次[43]。太仓县则不冬耕,通常是于清明前后耕起整地[44]。绿肥田,则到谷雨左右再行耕田,连同绿肥作物翻入田中以做基肥,在川沙就有此种方式施行:“掩入苜蓿头以作基肥,总以土壤匀细、经画井然为合宜。[45]”冬作田,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元麦、蚕豆等冬播作物的话,则到立夏左右收获之后再行耕耙土地。如在嘉定就是如此,春花收获后直接用犁耕地,然后用铁耙(又称为划耙)弄碎土块,并平整土地[46]。太仓县具体环节亦同[47]。如果是小麦、油菜等冬作地,由于小麦与油菜的收获期要到小满左右才开始,而这通常已错过了棉花播种的最佳时机。正如农谚所云:“谷雨早,小满迟,立夏种花正当时”、“立夏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回家。[48]”为把握农时,人们便采取了免耕播种的方法,即在冬小麦收获前一二十天把棉籽播于麦田内,待小麦收获后再行发育。对此,包世臣曾说:“沟塍种小麦者,及小满可于麦根点种。刈麦,棉长数寸,锄密补空,每窝三茎,深锄细敲,无减专种。[49]”在川沙这种方式被称谓“攒花”,只是小麦通常要条播方可。但由于可将“花子及时播入”,因而也就“毋庸翻垦”[50]。
与水稻整地相比,棉花整地过程中没有耖的工序,耕耙次数也没有那么多,相对较为简便一些。但棉花种植过程中需要做畦开沟,这项工作要在耕耙之后进行。在南汇,做畦的工作俗称分畹,“令土凸起成行,畦背之阔无过六尺,高七寸,此行与彼行交错如犬牙,俾一泄水”,但通常是“阔以三尺为度”,且“尤须中高边低,取其泄水”。做好畦播种后开沟。沟分两种,即直沟与横沟,直沟是与畦相平行的沟,横沟又称腰沟,与畦相垂直。“每塍周围务开极深水沟一条(深一尺五寸阔一尺),其在田心每隔三四畹开沟一条(较周围之沟略浅狭),每畹头开小水沟一条(长约五六尺),尤须开浚极深腰沟一条,不然多雨时恒恐水积伤苗。[51]”与南汇相比,嘉定的畦宽在1.5米至3米之间,通常在2米左右,也是中间稍高、两边稍低以便于泄水,畦与畦之间为排水沟,沟深在10到20厘米之间,每隔二三畦的沟开得稍微深一些,畦的两头也分别开沟一条,类似于腰沟的开浚。棉花播种于畦的中间,临近排水沟的两侧则种植大豆[52]。畦做好后播种,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再进行多次的中耕锄草工作。
麦类作物,水稻收获前几天先排水干田,收获后随即耕翻土地,很多情况下根本就不进行耙的作业[53]。即使耙的话,由于时间紧促,一般也只能是一耕一耙,然后作畦开沟,畦宽通常与上述棉花畦相类似。沟也分两种,即横沟与腰沟。正如《王祯农书》所言:“起土仑为疄,两疄之间,自成一畛。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疄,泄利其水,谓之腰沟。”对于麦田整理的技术要求,《农政全书》有言:“玄扈先生曰:耕种麦地,俱须晴天,若雨中耕种,令土坚土各,麦不易长,明年秋种亦不易长。南方种大小麦最忌水湿,每人一日只令锄六分,要极细,作垅如龟背。”沈氏则认为:“垦麦棱,惟干田最好。如烂田,须垦过几日,待棱背干燥,方可沈种。”张履祥亦说:“种麦又有几善,垦沟揪沟,便于早:早则脱水而埨燥,力暇而沟深,沟益深则土益厚;早则经霜雪而土疏,麦根深而胜壅,根益深则苗益肥,收成必倍。[54]”畦做好后播种,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清沟理墒,对此徐光启曾言:“冬月,宜清理麦沟,令深直泻水,即春雨易泻,不浸麦根。[55]”在此过程中有时还同时进行敲菜麦沟的工作,就是用铁锹拍打麦的畦棱以使之紧实,一方面起壅土的作用,一方面也有利于行水。
其他一些冬播作物,如油菜、蚕豆等,与小麦的整地技术基本相同,在此不赘述。只是就油菜来说,在某些地方畦可能要作的比麦窄一些,如笔者在湖州所见的油菜畦,大约只有50——60厘米宽,高约30厘米左右,畦面很窄,宽约十几厘米左右,极为类似于北方的红薯沟。草子,一般都是采取免耕播种的方式进行播种。“于稻将成熟时之时,寒露前后,田水未放,将草籽(红花草)撒于稻肋内,到斫稻时,草子已青,冬生春长,三月而花,蔓延满田,垦田时翻压于土下,不日即烂,肥不可言。[56]”
桑树[57],作为一种多年生植物,对于已成型之桑园自然翻耕无法用牛力进行,只能由人力用铁搭进行。按照沈氏的记述,一年之中,桑园的翻土要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在秋后、冬季前进行,称为垦,“垦地须在冬至以前,取其冬月严寒——风日冻晒。必照垦田法,二三层起深”。第二次是在春季进行,称为倒,也就是按与第一次相反的方向进行,“若倒地,则春天雨水正多,地面又要犁平(即扒平——陈恒力注),使不滞水,背后脚迹,尽数揉平”。对于垦地与倒地,要在晴朗天气时进行,“非天色极晴不可。若倒下不晒一日,即便逢雨,不如不倒为愈”。此外,桑园还要随时锄草,称为丕刂,亦是“尤要天晴,尤要草未生而先丕刂”[58]。包世臣也认为:“凡桑田皆宜春秋两耕,隔间三尺。[59]”当然,每一个地方不一定都是完全按照包氏、沈氏等所说的方法进行,如在吴兴,翻耕就只在冬季进行一次[60]。
4、余论
土壤耕作制度是与一个地区的作物种植制度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作物种植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土壤耕作制度与之相配套,以达到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江南地区可大体分为三个作物分布区,即桑稻区、稻区及棉稻区[61]。棉稻区,作物种植夏作以棉稻为主,轮作方式以一年棉一年稻与两年棉一年稻占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地势较高,受水害的程度轻,因此本区冬季作物的种植就相对比较普遍,但由于冬播作物的种植主要是在轮种水稻时才种植,棉花播种后则通常是休闲或播种绿肥,而棉花又是本区最主要的作物,所以总体的作物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或三年四熟为主。稻区,则由于地势过于低洼很大程度上并不利于冬季作物的种植,因此本区大部分地区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只种一季水稻,冬季或休闲或种绿肥作物。但由于本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开垅作沟与良好的水利设施等保障措施的实行,水稻——麦油等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在本区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桑稻区,则一方面由于地势低洼,另一方面也受蚕桑高收益的影响,冬季作物的种植也并不普遍,在种植制度上则以一年一熟制占优势地位,绝大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冬季或休闲或种绿肥作物[62]。
由于作物种植制度的不同,则各区间土壤耕作体系也必然就有所不同。棉区,棉稻轮作,则土壤耕作体系结合了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耕耙与开垅作沟及棉麦套种与草子撒播过程中的免耕播种环节。具体耕作环节为:一年棉一年稻,则结合方式为:耕耙(或免耕播种)、开垅作沟——免耕播种(若种绿肥)——耕耙耖——耕耙、开垅作沟;两年棉一年稻则为:耕耙(或免耕播种)、开垅作沟——免耕播种(若种绿肥)——耕耙、开垅作沟——免耕播种(若种绿肥)——耕耙耖——耕耙、开垅作沟。稻区,一年一作的话,则为耕耙耖——免耕播种(若种绿肥);一年两作,则为耕耙耖——耕耙、开垅作沟。桑区,由于桑的情形比较特殊,只有人力垦倒这一环节,而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由于一年一作占优势地位,则土壤耕作制度主要为耕耙耖——免耕播种(若种绿肥)。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由棉区至桑区,土壤耕作制度呈现逐渐简化的趋势。棉区由于冬季作物种植广泛,且夏作物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因而土壤耕作制度也就最为复杂;桑区,田以一年一熟为主,地也只是以人力垦倒,因而也就最为简单;稻区,即有大量的一年一熟制,也有相当程度的一年两熟制,因此土壤耕作体系处于两者之间。
[1]刘巽洁等:《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第195页。
[2]如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与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12月;(日)天野元之助:《中国传统耕作方法考》,载华南农学院主编:《农史研究》第3辑,农业出版社,1983年4月。
[3]郭文韬:《略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4]大体相当于原苏、松、嘉三府、太仓直隶州全部及湖州府大部。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暴雨水管理低丘缓坡开发
低丘缓坡场地开发过程中最直接的后果是达到河流和沟渠的地面径流速度和量的变化。城市化和农业开发引起的低丘缓坡场地特征改变都会使地表径流增加,导致洪水频率和流量大幅增加形成内涝和水灾。其的后果包括人民财产损失、水质退化、河道侵蚀加快和栖息地退化等等,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环境上都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打击。
暴雨水规划与管理取决于对场地开发引起的径流变化的准确评价。涉及暴雨产生的雨水径流、影响径流的景观因素,以及如何管理雨水使之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不产生危害的程度。以此为基础制定的管理措施不仅能作为传统雨水系统的替代方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节约土建成本,也将成为低丘缓坡地区生态环境格局综合管理措施的基础。
一、场地暴雨径流预测
暴雨到达地面的降水可分成四部分,分别是地表径流、土壤渗透、洼地蓄水和植物截留。其中地表径流的雨水汇集到河流和沟渠中,就成为暴雨水。如果场地内的现状植被密度很高,则土壤渗透量会较大,现场的地表径流可能会无法观察到,此时周围河流内的水量只要来自于地下补给,即土壤中和地下水中的水流,又称为壤中流。据北美洲安大略环境部资料,城市化前,天然流域的蒸发量占降水量的40%,2)土壤组成和质地;3)地表倾斜度。这些因素的特定组合可以计算得出场地的径流系数来反应地表暴雨径流的综合情况。在农村地区,径流系数取决于坡度、植被和土壤的综合状况;在城市地区,场地径流系数主要受地表硬质覆盖物及其透水率的影响。
低丘缓坡场地(面积通常小于40公顷)坡面径流和暴雨水产生的径流可以使用推理法(rationalmethod)进行简单计算。一次暴雨在流域出口测得的洪峰流量为:
Q=F·C·I(1)
式中:Q=每秒径流流量(立方米),F=场地汇水面积(公顷);C=径流系数;I=设计降雨强度(毫米/小时),I值得自模拟的产生强大径流的暴雨,即设计暴雨(根据当地多年观测获得最大暴雨短时记录获得,通常为1小时)。
根据上述公式,通过相关数据观测和记录,可以计算一次设计暴雨产生的总的设计雨水量Qy:
Qy=F·C·R(2)
式中:F=场地汇水面积(公顷);C=径流系数;R=总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间)。
实际场地应用中,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往往偏大,这是由于暴雨发生时,活跃的排水地区只占整个场地面积的10%-30%(集中于植被稀疏区域或硬质铺装区域),即场地中只有部分面积地表产生溢流并向河流和渠道排放雨水。规划中,应避免在非产流区布置雨水排水设施,这将导致把本应被缓冲带吸收的雨水变成暴雨径流,从而增加暴雨的排水量并失去了已有的减少暴雨洪水量的机会。如果在场地规划前调查清楚这些地区的分布和比例,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生态的雨水吸收“设施”从而将单位时间产生的暴雨流量大大降低,减少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冲击,节约场地下水设施土建成本。
二、开发过程中的场地雨水排放趋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深刻的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规模总是领先于城市排水能力的更新,“排干疏尽”成为一纸规划空谈。即使是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加快了相关工程的建设进度,也只是陷入“城市扩建——排水管网延伸——强排——再扩建——再延伸——再强排”的怪圈。
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对社区场地雨水天然通道的阻隔和破坏。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土地的清理和新的居住社区的建立已经成为近20年来被城市化地区景观变化的主要表象,而其结果几乎总是导致地表径流量和流速的双增,并在暴雨来临时演变为在河流和渠道中产生更高频率和更高强度的洪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一趋势趋于恶化,造成许多城市暴雨来临时的洪水泛滥和内涝,殃及水体生态环境。而事实上这些洪水和当地历史记载的最高记录相比并不突出。
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为水文学上的三大因素:
1、由于场地植被清理、砍伐和防渗措施在社区建设中的大幅增加而导致的径流系数剧增;
2、场地汇流时间减少;
3、暴雨强度的变化。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城市化对地区气候的影响也加剧了社区场地雨水排放的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和气候下垫面粗糙度增加了夏季对流性降水,美国学者对城市气候和降雨变化研究表明城市化地区的降雨量比郊区的降雨量多5%-10%。此外,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客观上也不利于降水下渗进入土壤。以上海为例,其中心城市及附近城市化地区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降雨的季节变化很大,伴有集中性的大暴雨,期间下渗水量较少,约为40%;而相比之下美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平均有70%以上的降水量下渗进人土壤。
三、场地雨水排放管理
一味增加城市排水管道排水能力不但投资巨大,排水管道还将占用大量的地下空间资源,建设和维护也导致道路路面的反复开挖。从社区的角度,应当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对土地开发者进行严格要求,建设项目不能引起场地暴雨水排放的净增长,且开发后通过场地边界的暴雨水排放速度和流量与之前不能有显著增加。
对社区场地暴雨水排放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三个:
1、建立社区雨水排放管道与蓄洪洼池系统,通过将多余的水存储在场地或其附近地区,在较长的时间内缓慢释放进入地下。现有的社区经过简单的工程措施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但需要修建新的蓄洪洼池。
2、建立社区暴雨水源头的控制管理系统,实现雨水的就地处理。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源头控制,对于社区场地的设计方法需要进行调整,即不再要求将庭院和林荫道平坦或形成缓坡,以便于将雨水导入场地内的植被区、低洼地和排水沟中,缓缓渗入地下。
3、建立符合新的暴雨水排放规范的场地开发管理流程,确保整个开发过程中及其后地表径流不会显著增加。通过提高场地渗透性和限制密度比,采用绿色屋顶和渗透性铺面,保证雨水径流接近天然状态,通过将社区内的住宅建筑和服务设施集中设置,来减少场地内不透水地面的比例。
美国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sig)认证评分体系已经建立起相关的量化考核指标,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应用工作。总的来说,这三个策略需要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关键是:
1)蓄洪洼池;2)就地下渗;3)集中开发。
做到这三点需要在规划阶段根据暴雨量预测估算合理的铺装密度和适宜的滞洪区规模。
参考文献:
[1]杨勤科,李锐,王占礼.区域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2):74-77.
[2]杨勤科,李锐,徐涛,等.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及其定量描述的初步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2):20-31.
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含水量;土壤水分;水土保持措施;植被结构;持水量;饱和量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157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113-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07.053
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当前已被专家所认可,本文基于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试图对几种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水分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本研究对不同生态系统当中的水生态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揭示出水贮存的规律。
1研究样本及研究方法
1.1研究样本
本文将研究样本选取在了吉林省某处水土保持科技园,该科技园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试验基地,该园区位置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但是降雨的分配却不够均匀。
1.2研究方法
本试验在该科技园内选取了7个试验区域,从1~7号进行编号,每个区域的长度为15m,宽度为5m,为了阻止地表径流从试验区域内进出,试验中每个小区都在周围设置了围埂,防止外部径流,另外还在试验区域下部分设置修建了集水槽,以求承接试验区内流出的泥沙及径流,并利用MPV管道引入到径流池内。依据本研究的需要,本实验针对的是当地农林经营方式,分别采取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分别是1号土地小组、2号及3号林草覆盖小组、4号及5号苜蓿草耕作小组、6号及7号林木耕作小组。研究中对土壤渗透性、土壤空隙、降雨、土壤水分变化这些数据进行测定。
2研究结果
不同植被下的孔隙度、土壤结构、容重、有机质含量均是不同的,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农业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2.1土壤特性研究结果
土壤调节水循环、涵养水源是对土壤蓄水能力M行评价的两大重要指标,非毛管空隙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做到迅速排水的,能够快速地削减径流量,所以水源的涵养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的持水量。
通过测定笔者发现2~7号组的土壤容重量均比对照组1号的高,其中6~7组的平均容重量为56.74%,4~5号组的土壤平均容重量为55.69%,2~3号组的土壤平均容重量为51.29%,而对照组的土壤容重量仅为32.67%。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植被越为复杂的土壤蓄水能力越强,其接纳降雨能力也越强,这对于植被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为其生长提供好的环境,使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增强。
同样的土壤及气候环境下,保持措施不同最终土壤物理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说明除了土壤本身物理特性之外,植被也对其土壤蓄水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2.2土壤入渗特性结果
入渗是水分从地面土壤表面直接进入到土壤内部从而实现水的运动过程,是各种类型水的转换过程及环节。土壤的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地面的径流,从而增强地下水的水量,维持正常的径流水位。在土壤中其水分会受到吸附力、重力等的作用,使得土壤表现出不同形态,所以依据其不同我们能够将其划分为吸湿水、毛管水等五种类型。实际上土壤渗透量不但和土壤水分的饱和程度有关,还与水分补给有关,另外也与土壤结构有关系,在本研究当中不同的土壤结构类型下水分的入渗特性是有所差距的,实际上究其原因就是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造成的,但从总体来看,其渗透的规律都是初期渗透速率较大,但是降幅会增大,但是随着时间增加,渗透率的幅度也在不断减小,最终保持基本恒定。从研究结果笔者发现6~7组,林草共混的植被入渗性能和其他的组相比较都较好。
2.3土壤水分随时空发生的变化结果
该试验时期的8月份笔者对其1个月内的降雨就水分进行了观测,该月份内一共发生了三次降雨,分别是8月6日、8月17日及8月26日,降雨量分别为7mm、24mm、15mm,其中8月17日的降雨大部分随着试验田的坡面产生径流,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流失掉,只有一小部分渗透到了土壤当中。其余两次降雨较少的大部分降雨都渗透进了坡面土壤当中。土壤当中的水分不仅会受到植被、地形等的影响,还会受到降雨的影响,所以笔者分别对7块试验田3次降雨土壤的水分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发现土壤表层的水分有两个时期,分别是补充期及消退期,其中前者指的是当降雨之后到达地表的水分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着更深的土壤当中运动,并最后储存到其中,使得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而后者指的是当降雨发生之后,随着植被的不断生长及蒸腾作用,土壤当中的水分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弥补植被的水分消耗,土壤的水分就会逐渐的减少。这些在本处试验当中都是可见的,但是笔者在研究当中还发现降雨后深层土壤(深度在40~100cm)中的水分很快的就恢复到了稳定状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深层土壤中植被根系无法消耗水分,且土壤水分蒸发量相对较少。在试验中深度为0~20cm的土壤含水量最高的要数4~5组,而到了20~100cm深度的土层当中含水量最高的却是2~3组,之所以会如此笔者分析在4~5组当中大量的苜蓿草使得土壤表层当中的根系更为发达,那么根系的蒸腾作用及吸收作用就越强,而在20~100cm的土壤层当中4~5组的根却是较少的,并且植被消耗的水分相对也较少,但是4~5组植被的植物结构和种类相对其他组较为丰富,那么土壤当中就会有更多的根系、植被死亡及凋落物,故土壤涵养水源能力自然就比较强,水分在重力之下就会通过土壤当中的空隙有效的储存起来。另外,对垂直方向上的土壤均含水量所发生的变化还能够看出,当土壤深度不断增加的时候土壤当中的水量也就会减小,含水量也就会相应增加,当土壤的深度不断增加的时候就会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那么在中流及降雨的环境下,土壤当中的含水量就会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
2.4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结果
土壤剖面含水量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不同土层的消耗特点可以将土层分为弱利用层、调节层及主要利用层,该研究分别地对0~10cm弱利用层土层、10~60cm主要利用层、60~100cm调节层进行了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在0~10cm弱利用层中4~5组的含水量最高,笔者分析主要是因为该层土层当中土壤水分变化多受地表温度、通风状况、大气降水等影响,其中在单独的林木植被当中根系在该层的作用最小,在土壤当中的含水量基本上都会被草木、农作物及地表蒸发所用,在本研究当中,试验组6~7组的根系相对较深,所以在0~10cm弱利用层当中6~7组对水分的利用程度较低,但是当土壤层的含水量变化不断增大的时候,在发生降雨之后土壤当中的含水量就会变得最大,由于本文选取的月份是8月份,该月份的天气温度较高,这样就会导致地表有着强烈的水分蒸发量,那么地表的水分就会在短期内迅速的降低,所以该土壤层在不同植被措施下含水量也是不同的。在10~60cm主要利用层中6~7组的含水量最高,该层是林木植物各系主要的分布层,由于6~7组土壤表层保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雨水一旦落地就会很快地渗透到10~60cm的土层当中,并在该层土壤中储存起来,若降雨较大的时候降水就会向着更深的土壤层渗透。60~100cm土层属于土壤的水分调节层,一旦发生干旱该层将会将其中的水分向上输送,这对于植被来说可以为其提供有利的生长条件,在测量结果当中2~3组的含水量最高。
3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分析之后,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中的水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上述的结果分析之后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水土保持措施会对土壤的物理特性有着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中将会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植被死亡及凋落物,这些都会在土壤当中产生一定的空隙,另外植被周围生物在不断进行生长等活动也会使得周围土壤当中的非毛管空隙增加,使得土壤蓄水性能及入渗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另外随着植物结构复杂性增强,这种增强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研究当中P者还发现,差异的水土保持措施还使得土壤的入渗性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植被结构更为复杂。
第二,降雨量会对土壤当中的水分产生一定影响,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得出在0~40cm的土壤层当中,其中的水分变化影响最大,但是对更深层土壤的变化相对来说影响则较小。从土壤剖面来看土壤的水分会因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而有所不同,其中在0~20cm深的土层当中,密植苜蓿草的土壤当中含水量最高;在20~100cm深的涂层当中,6~7组的土壤当中含水量
最高。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不同根系、不同数量的植被死亡及凋落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使得土壤当中的空隙增大,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土壤蓄水及入渗的能力,当发生降雨的时候,由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就使得地表的粗糙程度增加,而草本植物会大量吸收地表降雨,那么就会使得更多的水分渗透进入到土壤当中,从而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
参考文献
[1]赵西宁,王万忠,吴发启,等.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
[2]蒋太明.降水入渗与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7,33(增刊).
-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例(12篇)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1一、近年来我国遭受的主要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一)传统贸易壁垒不断增多我国遭受的传统的贸易壁垒连续增加,部分壁垒稳居全球第一。如从双反”..
-
六年级上册作文范例(3篇)
六年级上册作文范文说起霸道,那是2两只画眉鸟刚来时,那时只有2只,它们被放在一个笼子里,一只美丽又比较大的它为了争夺地盘把自己的同类一只弱小的画眉鸟琢的背上都流血了,我很..
-
六年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例(3篇)
六年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合作研究之宗旨在推行暨整合临床、基础及其它有关医学之研究。三、双方应加强双方人才交流,包括共同指导研究论文,发表研究成果,举办学术演讲..
-
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归纳范例(12篇)
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归纳范文篇1一、电子文件的整理1、基建、设备等电子文件的整理。基建档案的形成一般是利用计算机使用规范的纸张打印输出的,所以,在数据信息整理时就要按档..
-
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范例(12篇)
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范文篇1国内学者关于“手抄新闻”发行方式的有关论述国内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手抄新闻”发行方式作了如下论述:中国人民大学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等著的..
-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例(3篇)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科技法;科技法学;作用;地位;经济法科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对于保护和保障科技的科技法更是使古今中外..
-
机械的设计培训范例(12篇)
机械的设计培训范文篇1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
-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例(12篇)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高密度养殖技术水产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A0引言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并且注定了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