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特点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3-25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1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发展方向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14-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给植物保护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植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植物保护工作技术水平,保证植物质量与产量,还能创造新的基因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为此,对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物技术简述

生物技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原理,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組成部分的特性与功能,设计或改造预期性能的新生物或加工生物原料,研究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人类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项新兴综合性技术。总体来看,生物技术就是现代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产物,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综合性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植物保护工作,在30多年时间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2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2.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在植物保护领土,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能有效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导入目的基因到植物细胞中,实现转基因,进而获得转基因植物。从当前应用情况来看,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转移法,另一种是间接转移法。直接转移法通过利用植物细胞特性,直接将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而间接转移法以植物病毒或菌为载体,借助这一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植物细胞。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植物抗病育种、抗除草剂育种等。众所周知,植物病毒病是最难防治的一类植物病害,以往经常采用给植物打防疫针方法。此类方法的效果虽然很好,但是操作过程过于繁琐,于是利用植物抗病育种方法将病毒部分基因转移到植物中,使植物本身具备抵抗病毒的能力,进而达到预防病毒病目的。除了植物抗病育种外,抗除草剂育种方面也可以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现有的成功案例有抗草甘膦烟草、抗镇草宁大豆等。植物保护采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病毒基因转移提高植物抵抗虫病、除草的能力,不仅能杀虫除草,还能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2.2微生物农药技术

植物保护采用微生物农药技术,可以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虫病的抑制作用来增强植物本身的抗病能力,起到杀虫、杀菌作用。有益微生物在植物体内与病菌争夺营养和繁殖空间,同时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强化植物本体对病虫害的抗性,进而抑制病菌生长,甚至是除掉,促进植物健康成长。

为了使植物健康生长,并达到增产目的,可以采用微生物农药技术。微生物农药技术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无害农药技术,既能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不会使植物产生抗药性,对植物的保护效果十分突出。微生物农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微生物繁殖能力强、速度快,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工业废水等物质繁殖微生物,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制作微生物农药,用于植物保护;第二,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所使用的微生物农药也要有所区别。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等,根据植物生产特性和目的选用适合的微生物农药,进而得到防治病虫害、除草等目的;第三,利用生物农药技术对昆虫的病毒进行重组,破坏虫害体内的新陈代谢平衡,抑制病虫生长。

2.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各类结构材料进行人工培养的一类生物技术,也是植物保护常用的技术。通常情况下,植物病毒、类病毒是不能够人工培养的,可以在细胞内繁殖生长,植物保护应当充分利用植物病毒、类病毒的这一特性。首先,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植物病毒、类病毒与植物细胞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培养无病毒植株。然后,利用无病毒植株的花粉粒进行植物培养,培养出对病毒、类病毒有抗性的植物,进而保护植物,增加产量。

2.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科学研究证明植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适合条件下,单独的植物细胞能够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基于植物细胞的遗传特性,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重新组合植物细胞核物质,从遗传角度上改造植物,获得新的植物品种,进而达到保护植物目的。如,植物育种中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具有抗病虫性的植物良种,增强植物种苗品质,增加产量。此外,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植物病原物、草等生物进行研究,研制出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而保护植物。

3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攻克了以往植物保护领域的技术难点,极大提升植物保护工作水平,促进生产力提升,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应当研究以下几个方向:第一,转基因技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未来的转基因植物将越来越多,相信不久的将来,转基因植物将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第二,微生物农药技术。现有的微生物农药虽然人畜无害,不影响生态平衡,但是药效慢,且具有专一性,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效益不是很大。为此,未来工作中还应不断研究微生物农药技术,争取突破传统微生物农药的局限性,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第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植物分子学研究,挖掘出更多的生物源农药活性物质,降低生物农药生产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生态保护的主要手段,也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农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植物保护工作水平,达到增效、增产目的,全面促进植物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彩琴.浅谈生物防治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2016,34(3):104-105,107.

[2]王立侠.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3):108,110.

[3]朱明玉,雷世鸣,苏宏虎.植物保护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探析[J].农技服务,2015,32(2):84.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3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务院下达了[2000]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已提上议程,这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2.边坡生态防护现状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

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可将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分为:①人工种草护坡;②平铺草皮护坡;③液压喷播植草护坡;④土工网植草护坡;⑤OH液植草护坡;⑥行栽香根草护坡;⑦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⑧客土植生植物护坡;⑨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主要作用及应用条件各不相同。

2.1人工种草护坡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兼等特点。但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足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2.2平铺草皮护坡

平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四周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治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足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2.3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交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其特点是:①施工简单、速度快;②施工质量高,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洁一致;③防护效果好,正常情况下,喷播一个月后坡面植物覆盖率可达70%以上,二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④适用性广;⑤工程造价低。目前,国内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2.4土工网植草护坡

土工网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集坡面加固和植物防护于一体的复合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土工网是一种边坡防护新材料,是通过非凡工艺生产的三维立体网,不仅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播种初期还起到防止冲刷、保持土壤以利草籽发芽、生长的作用随着植物生长、成熟,坡面逐渐被植物覆盖,这样植物与土工网就共同对边坡起到了长期防护,绿化作用,土工网植草护坡能承受4m/s以上流速的水流冲刷,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浆(干)砌片石护坡。目前,国内土工网植草护坡在公路、堤坝边坡防护工程中使用较多,铁路部门相对较少。

2.5OH液植草护坡

该项技术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化学植草防护措施。它是通过专用机械,将新型化工产品HYCEL_OH液用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和草籽一起喷洒于坡面,使之在极短时间内硬化,而将边坡表土固结成弹性固体薄膜,达到植草初期边坡防护目的,3~6个月后其弹性固体薄膜开始逐渐分解,此时草种已发芽、生长成熟,根深叶茂的植物已能独立起到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具有施工简单、迅速,不需后期养护,边坡防护、绿化效果好等特点。尽管OH液植草护坡具有理想的边坡防护、绿化效果,但由于该技术所用的这种HYCEL_OH液还末能实现国产化,使得其工程造价较高综合造价达40元/m2左右,故目前还无法推广应用。只是在京九铁路等个别工点进行了尝试性试验。

2.6行栽香根草护坡

香根草是近十多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的一种禾本科植物,具有长势挺立,在3~4月内可长成茂密的活篱笆;根系发达、粗壮,一年内一般可深入地下2~3m;根系抗拉强度大,达75MPa,耐旱、耐涝、耐火、耐贫瘠、抗病虫、适应能力极强等特点。行栽香根草护坡就是在土质边坡上行栽香根草进行边坡防护的一种工程措施,该技术充分利用了香根草的优良特征,具有显着增强边坡稳定性和理想的固土护坡功能,大有取代传统片石护坡之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少,还有待于在公路、铁路、堤坝、城市建设等边坡防护工程中进一步试验推广。

2.7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是一项类似于干砌片石护坡的边坡防护技术。是在修整好的边坡坡面上拼铺正六边形混凝土框砖形成蜂巢式网格后,在网格内铺填种植土,再在砖框内栽草或种草的一项边坡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框砖可在预制场批量生产,其受力结构合理,拼铺在边坡上能有效地分散坡面雨水径流,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坡面冲刷,保护草皮生长。这种护坡施工简单,外观齐整,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工程造价适中,略高于浆砌片石骨架护坡,该技术多用于填方边坡的防护。

2.8客土植生植物护坡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是在边坡坡面上挂网机械喷填(或人工铺设)一定厚度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或基质(客土)和种子的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的特点是可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基质和种子配方,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多用于普通条件下无法绿化或绿化效果差的边坡。由于客土可以由机械拌和,挂网实施轻易,因此施工的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无论从效率和成本上都比浆砌片石和挂网喷砼防护要优越,而且植被防护效果良好,基本不需要养护即可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该技术在公路边坡防护中已被大量应用,在日本等国家已经被作为边坡绿化的常规方法加以应用。

2.9喷混植生植物护坡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是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短锚杆、铺挂镀锌铁丝网后,采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植物护坡的施工技术,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圬工措施。该技术使用的种植基材由种植土、混合草灌种子、有机质、肥料、团粒剂、保水剂、稳定剂、PH缓解剂和水等组成,其种植基材的配方是成功的要害,良好的配方能够达到在陡于1∶0.75的岩质边坡上既具备一定的强度保护坡面和反抗雨水冲刷,又具有足够的空隙率和肥力以保证植物生长。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等各类岩石边

坡绿化防护工程。

3.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

随着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已发展成为公路、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3.1边坡植草的退化

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其边坡绿化防护上投入的资金比例较低,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草坪处于自生自养状态,极易退化、死亡。因为人工种植草种生长较弱、品种单一,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养分水分供给较差的边坡上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现象,这是一个十分突出和严重的问题,若草被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3.2喷播时的植物种子配比与最终植物状态

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开挖的边坡恢复到自然状态,施工者将面临:①植物种子的配比如何确定;②如何考虑当地自生优势群落的结构特点进行种子配比;③如何确定喷播时的植物配比与最终形成的植物群落之间的动态关系。只有对这些问题作详尽的调查研究分析,才能正确指导施工,否则边坡的植物生长将无法实现人工强制绿化向原始植物群落的顺利演替。

3.3干旱对土体很薄的坡面植物构成威胁

开挖后的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性好,坡体高陡,对边坡进行植物绿化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热,土体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如何解决边坡呈现的无土、缺水、缺肥的状态及边坡植被面临的干、热威胁,这将直接影响到边坡最终的绿化效果和生态效益。

4.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对子孙后代的需求;满足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需求面又不损害其他区域或国家的需求。根据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要求,边坡绿化工程中应着眼于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环保生态功能,结合目前国内边坡绿化防护工程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注重边坡生态防护的设计与资金投入

在公路、铁路设计与建设中,人们常将设计重点和大量资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生态功能的设计与投资力度不足,生态防护工程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这种低投入、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使边坡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好,抗灾能力不强等。应建立和加大公路、铁路边坡建设、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在设计上要深入细化,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结合具体情况单独设计,注重落实边坡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4.2边坡植草退化的防治技术

防治边坡草被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乔灌草相结合,尽量模拟出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走向本地化。实际上国外已经开始流行以乔灌木为主的绿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较高的贫瘠土质或石质边坡上,采用草灌结合的客土喷播或喷混植生技术施工,可以将草种和灌木树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乔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植物种子的选择及配置应走本地化的道路,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植物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同时也应考虑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结合、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的结合,还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的植物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这样才能使植物更能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植被融为一体,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的立体生态群落。

4.3积极引进开发边坡生态防护新技术

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是对边坡生态防护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技术的挑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涉及到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必须不断在这些理论领域有所突破,

积极引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及配套施工机械设备,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工程施工经验,注重国际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总之,提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科技含量,是边坡绿化防护工程成败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边坡绿化防护工程中,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喷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态防护施工技术;在边坡绿化养护工程中,滴灌、渗灌、注水根灌、插管根灌、膜孔灌等是具有节约水资源、提高成活率、促进草灌木植物生长的浇灌技术;在土壤肥力方面,ABT生根粉、菌根菌、农菌及各种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工艺需要探讨、改进,使其成本更低、操作更为简单、效果更好。随着边坡生态防护各项科研技术的不断深入,其各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日趋完善和成熟。

5.结论

①在边坡植物绿化防护施工措施中,根据目前的国情、机械化施工程度、适用性、经济性和质量效果比较,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喷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态防护施工技术,符合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值得普遍推广应用。

②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边坡生态防护方面,针对难点问题有必要开展系列研究,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和扶持施工企业朝生态防护专门化队伍方向发展,为彻底解决边坡生态防护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坚定的基础。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4

园林树木养护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园林树木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园林植物种植不合理

园林林木养护管理中,良好的土壤为园林植物提供关键条件。在种植苗木前,要对土壤的成分和养分进行检测。但实际过程中,很多园林单位对土壤不仅进行改良或者改良不彻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植物的成活率,增加了园林树木的养护困难。有的园林单位缺乏对植物深入研究,知识片面追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往往忽视了植物生长的特点或者环境,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土壤条件进行种植;有的园林单位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盲目的引入外来物种,给本地的植物生长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另外,如果土壤结构较差、缺乏养分或者土壤受到污染,就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园林树木管理和养护缺乏科学性

养护人员对园林管理方法比较简单,缺乏相应的技术含量,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养护不够合理,使得部分园林园林植物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很难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有的林业管理部门对园林树木的管理和养护还比较粗放,比较重视建设,轻视管理,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养护经费分配严重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园林工程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景观养护措施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实现园林树木养护的最大效益。

3.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

在实际园林养护和管理过程中,受到环境、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园林树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主要原因是因为周围水和空气以及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对园林的树木花草生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植物的正常的生长,抵抗力大大降低,就会有可能暴发严重的病虫害。

二、加强园林树木养护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保证园林树木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养护,有效提高园林树木的管理水平。下面就如何做好园林树木养护和管理展开论述。

1.要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

在设计园林工程过程中,在建设园林林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自然条件、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园林绿化树木能够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实现园林种植的科学性。同时要注意不要刻意的追求鲜明和突出的亮点,处理好各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园林树木养护的效益。

2.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园林树木对整个社会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病虫害的防御机制,针对特殊的植物物种进行重点的养护和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的危害。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对出现的病虫害进行处理,要结合人工、化学以及药物防治方法,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防止对植物或者环境造成污染,提高病虫害的预防效果。另外,要对园林工程绿地进行合理规划,采用抗病虫害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做好相应的施肥和修建工作,对出现的枯萎和病虫害的枝叶要及时进行清除,保证植物能够正常健康的成长。

3.要提高管理人员养护素质

在园林树木种植工程完成后,养护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养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园林要加强对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保证养护管理工作能够全面到位。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建设忽略管理的观念。因为养护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园林工程的成败。

4.要进行必要的土壤管理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1篇5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管理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的规模建设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加快城市建设最大的努力方向就是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绿化的理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它不仅代表着对我们生活环境的一种质量要求,也是我们走向文明化城市的综合体现。当前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管理程度已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整体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地发现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的缺点,不断地寻求更精心更贴切的养护管理方式才能促进城市的绿化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概述

1、园林绿化养护的内涵

很多人都认为对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只是一味简单地重复着机械的劳动,对于园林的建设管理存在很大的偏差,当今的园林绿化管理不仅要研究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生长规律,在植物生长的整个历程中都要讲究修剪、施肥、防虫、灌溉等多种技术管理,采取良性的人工干预培养,让种植的植物能够组合成一个相对稳定合理的园林绿化效果。平时在对植物的管理中主要分为3个工作大类。首先是平时的保养工作,大部分的植物每天都要进行浇水除草等工作;其次是周期的保养工作,在每一个间隔期都要对植物进行适当地修剪施肥,防止病虫等措施;最后是专项的养护工作是对于某些特别的情况或者特别的植物进行特定的工作,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对园林的绿化灾害进行预防等。

2、对于绿化养护的重要意义

绿化养护工作相对来说是一种时间较长、反复机械的工作,采用高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养护对提高园林绿化具有重要意义,做好绿化养护工作能提高绿化的质量,美化景观,丰富我们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通过绿色植物的养护管理实现园林造景作用不仅美化环境,创造视觉冲击还降低建设工程的成本等优势,充分利用资源为城市创造出更多的亮点。

二、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要点

1、以提升土壤肥力为核心,将有效预防水土流失作为重点

地被植物处在生长阶段的时候,管理者需要详细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及时有效地对植物进行肥力补充,特别是那些观花地被植物,保证肥力及时到位,对于植物健康成长的意义就更加明显。在管理的时候,应当定期对栽植地的土壤进行观察,保证土壤疏松、肥沃的基础上,需要高度重视起排水工作,正常来讲排水工作需要每年检查,尤其是在夏季暴雨过后,更应当及时处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损坏情况。

2、确保抗旱灌溉工作高质量进行

地被植物一旦种植,必须对其及时浇灌。园林树木灌溉的时间应当依据不同植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需水情况来确定,除此之外,还应当全面考虑到植物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植物栽培地区的土壤内水分变化情况,同时还需具体结合不同树木在本园内的栽植时间进行考虑。概括地讲,对不同植物的灌溉频率以及灌水总量要符合树种特点、土质情况以及气候特点、植株生长时间,做到在保证节约用水的同时,选择使用更为便利的作业方法进行灌溉。

3、切实将修剪平整以及更新复苏工作落到实处

整形与修剪工作在园林植物栽培过程是一项至关重要,同时还十分具有情趣的养护管理手段,该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确保生活在园林内的植物拥有观赏价值同时,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美感。在这项工作中,个头较矮的植物类型并不需要管理人员消耗大量时间进行修剪,该项工作重点集中在高大植物中。修剪工作在时间上最适宜的选择是暮色到来前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地被植物还没有出现露水之前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地被植物不受到人为损害,还可以有效避免阳光照射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可以发现地被植物养护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导致大片的地被过早衰老。针对这些情况,管理人员应当详细考察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采用对表土刺孔的措施,保证植物根部土壤可以达到疏松透气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施肥浇水力度,确保这些植物可以尽快恢复生机。

4、科学地对地被群落进行调整

地被相较于其它植物,栽培期时间更长,然而地被的栽植并不是一次之后就不再改变了。除了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品种,绝大部分地被还是需要调整的,在调整的时候,管理者需要全面考虑观赏效果、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确保地被群落调整的时候,可以和不同植物的花色相协调。举例说明,在针对道路以及草坪边缘的地被群落选择时,应当尽可能地选择太阳花,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高雅的目的,还可以达到十分醒目的效果。

5、高度重视防寒与防治病虫害工作

相当一部分园林植物,特别是本来生活在温暖南方却被移植到北方的植物,要想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园林管理者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做好防冻工作,具体来说春灌、保护树干等方法都是十分有效的。此外,针对病虫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工作越早进行越好,要重点治理小的病虫害,坚决避免病虫害的扩大。此外,防治过程中,必须做好环保工作,切忌用药过量。

三、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专业的绿化养护技术

应该加强落实园林绿化的养护制度,提供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对园林养护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建设一批高技术高素质的养护队伍,提供定期的知识培训,不断更新养护人员的绿化养护意识,使整体的管理工作不断健全。

2、进一步加强补植改植、防虫害的养护工作

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往往不是每株植物都能够成活的,必须定期的观察,及时清理死苗保证所有的植物都可以正常存活,以达到优良的景观效果。对于呈现老化或者某些植物不能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的进行改植。除此之外,平时应该做好以防为主的举措,防止植物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合理地加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合理地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人工防治的方法去改善绿化植物受到病虫的情况,主要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来说比较环保。

3、采用绿化养护机械化管理

园林绿化养护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机械化生产,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防范的进行机械化操作,降低劳动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根据园林绿化养护的基本要求来制定机械设备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保证园林的绿化质量,还可以间接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4、加强绿化意识与相关知识的宣传

保护绿化园林不仅是养护工作人员的职责,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共同努力的方向。对于任何侵犯破坏园林绿化的行为举止都应该进行严格的制止与管理。经常宣传园林绿化的相关知识,让大众都能够意识到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把保护绿化环境与生活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为人们今后的生活环境创造一个优美愉悦的未来。

结束语

园林绿化是当前改善城市环境与美化市容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园林绿化景观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视觉上与心理上美的享受,而且还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因而,注重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及园林绿化的养护十分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园林绿化进行养护管理能够延长其使用时间,利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亚辉.城市园林垂直绿化的重要性与养护技术[J].科技传播,2010(9)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工程边坡;生态护坡;护坡工程

中图分类号:U213.1+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堤防河道护坡的认识和要求是不同的,生态护坡就是在现阶段人们对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条件下,日益受到重视的。在未来水利工程设计和防洪建设中,应该将生态护坡功能与水利工程功能,水利安全功能同等考虑,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来选择和确立兼顾防洪、生态和节约的工程护坡方式。现将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水利防洪工程生态护坡谈几点认识,供水利专业广大同行探讨。

2生态植物护坡的种类及特点

生态植物护坡可以分为:植草、植草皮、植树;喷播生态混凝土;栽藤和在框架内植草护坡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2.1植草、植草皮、植树

植草适用于边坡稳定、斜面冲刷轻微、且宜于草类植物生长的土质边坡。它包括种草籽、植草皮和三维植草。

(1)人工种草护坡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种草籽时所选用草籽应当注意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通常选择容易生长、根部发达、叶茎低矮、枝叶茂密的草种为宜,最好采用几种草籽混合播种,使之变成一个良好的覆盖层,种植草籽掺沙或土粒拌和,使之播撒均匀,播种时间以气候温暖、湿度较大的季节为宜。

这种方法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特点。但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灾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灾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2)平铺草皮护坡

平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

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附近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灾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灾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3)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几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将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其特点是施工简单、速度快;施工质量高,防护效果好;适用性广;工程造价低。目前,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2.2喷播生态混凝土、铺设绿化植生带

喷播生态混凝土、铺设绿化植生带主要适用于岩质边坡不具备植物生长的土壤,无法直接在边坡上栽种护坡植物。

(1)喷播生态混凝土

生态种植基是固体、液体、气体3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人工材料。

固体物质包括粗细不同的土壤矿物颗粒、胶结材料、肥料和有机质、成孔材料、保水剂以及其他混合物,其中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体;有机质和肥料为草种日后的生长提供肥力;胶结材料用于土壤颗粒之间以及与岩体表面的胶结;保水剂能吸收和保持水分供植物生长;成孔材料能提高植基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一般采用稻草秸秆,经济方便,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其他特定作用的混合物。喷播生态混凝土护坡,是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短锚杆、铺挂镀锌铁丝网后,采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植物护坡的施工技术,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圬工措施。

(2)铺设绿化植生带

典型的绿化植生带从底往上由无纺土工布、绿化物料层、植物纤维层和尼龙网格等。无纺土工布与地表吸附作用强,有利于保持湿度,且能够自然降解,腐烂后可转化为肥料;绿化物料层是最重要的部分,由种子、保水剂、肥料及改良剂组成,主要为植物今后生长提供肥料;植物纤维层由稻草秸秆、麦秆等植物纤维组成,主要作用是:铺设完工初期防止绿化物料层的物质遭受雨水冲刷及遮阴保湿,后期则腐烂后为植物提供肥力;最上层的尼龙绳网主要作用起到固定的作用。

2.3栽藤

主要用于土石夹杂难以种草植树的段落,通过藤草爬附作用将坡面进行覆盖,从而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3结语

(1)建立现代生态护坡理念,加强生态护坡基础理论研究,尽快建立系统规范的生态护坡技术体系。

(2)采用“乔、灌优先,草、藤、花结合,坚持生物多样性、近自然性和可持续性”,采用多种技术提高植物成活率和促进植物生根、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

(3)护坡方案应考虑当地气候、土质等因素,寻求气候、土质、植物种类等因素的最佳组合,并进行护坡植被的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在以本土植被群落为主体的情况下,引进抗逆性强的植物基因,从而推动护坡植被的多样化。

(4)采用绿色罩面网结合攀缘植物的垂直绿化技术,为岩质边坡特别是高陡岩质边坡的防护提供一种可行的防护方式,同时该种防护方式可以应用于强制绿化的工程建设等植被恢复,是值得推广的防护方式。

这就需要将生态护坡与传统的边坡加固技术有机结合,建立既稳定又有生态效应的防护结构体系,并且应考虑植被护坡方式的环境适应性。与此同时,综合考虑草、灌、花、乔等多种类植物,形成优美、协调、稳定的景观,在边坡植被防护设计时所选植物除考虑景观效果外还得兼顾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俞孔坚.二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棋型[J].地理学报,1998.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野生植物;景观资源;园林应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S73;S68(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889-06

植物景观是指天然或人工栽植的由乔、灌、草和古树名木等各类植物组成的不同林相、季相绚丽多彩的植物群落景色的总称[1]。植物能随季节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可产生迥异的景观[2],能为环境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景区硬质景观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野生观赏植物是指没有经过驯化引种、在原产地处于天然自生状态、而且极具观赏价值的一类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其价值在于它们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自身的多样性、适应性、观赏性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将其引入城市栽植,不但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而且可以改变城市的生存环境,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的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县的交界处,总面积567km2,是中国6个加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由于处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地带,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该保护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目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却较少,因此课题组在对其野生观赏植物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森林旅游和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7°40′50″-28°01′30″,东经108°45′55″-108°48′03″;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峰海拔2572m。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6~17℃,1月均温3.1~5.1℃,7月均温15~27℃,一年中≥10℃的活动积温为1500~4500℃;年平均降水量1100~2600mm;年均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植被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3]。2010年的最新调查资料显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约2500种,其中脊椎动物300多种;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约2300种。特殊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梵净山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梵净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多个明显的植被带,每个植被带随季节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形成了典型、丰富的植物景观。

1.2方法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按照制订的野外调查方案,沿梵净山东线(江口县)、西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环线公路3条线路进行实地调查,每条线路确定5~10个样区,每个样区至少布设10个以上的样点,样点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向核心区延续,每个样点分别对景观植物资源的分布、种类、生境进行调查记载,收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文字记载信息、拍摄清晰的影像资料。通过采集标本结合拍摄的照片和录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4-11]完成初步鉴定。

2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41科81种,得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物种名录,具体见表1。分析表1可知,在81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中,如果以植物的生活型来分类的话,则乔木植物有14科25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31%;灌木植物有15科31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38%;草本植物有14科20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25%;藤本植物有4科5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6%。

2.1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景观植物观赏特性

2.1.1乔木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中的乔木类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可明显区分,直立的主干高达5m以上,按冬季的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它们在野外生长中表现为树体高大、树姿优美,加上大多数乔木植物叶形奇特、叶色多变、花朵艳丽、果实鲜艳,所以季相变化大,如南方红豆杉(图1)、荔枝(图2)、珙桐(图3)、鹅掌楸(图4)、紫薇(图5)等。在城市园林绿化上可作为行道树、园景树、庭院树、庭阴树以及小区绿化、公园布景等应用。

2.1.2灌木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中的灌木类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由于生境适宜,所以株形丰满、枝叶茂盛,如满山遍布的杜鹃花,在花开时节,花团锦簇、迎风玉立、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图6),展现出了极高的观赏价值。对于这类季相变化较为丰富的灌木可直接引入城市作为园景树、庭院树、庭阴树、小区绿化、地被植物、边坡植物等加以应用,这对于合理利用野生灌木类景观植物资源、增加园林绿化中的物种数量、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丰富度、减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节约造园布景成本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2.1.3藤本类藤本植物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其他物体而向上攀升生存。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中的藤本类有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冷饭团、老虎刺为木质藤本,常春藤为草质藤本;由于被攀缘树体高大,加上森林郁闭,这里的藤本植物枝繁叶茂,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立体绿化材料,引入园林绿化中可作为园景树、庭院树应用,特别是可用来绿化墙面,建造绿篱墙,装饰绿廊、拱门、屋顶和阳台,架设花架、凉棚等。利用藤本植物绿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量,丰富硬质景观的观赏性,还具有蔽阴、隔热、降低城市温室效应等多种功效。

2.1.4草本类草本植物的植物体木质部不发达,茎,较柔软;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由于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多数在生长季节终了时其整体或部分枯死,这在园林景观上带来绿地的季相改变;而且多数草本植物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早期生长快、扩展性强、耐瘠薄、耐粗放管理,加之种子多、更新容易、造景绿化成本低,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起点植物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作边坡绿化来保持水土是非常难得的植物材料。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博落回(图7)、玉簪(图8)其植株高大,花多色艳,花期长(博落回花期在夏季,玉簪花期在秋季,都有2个月),作为园林景观小品的点缀和人工群落的配置,其景观效果是木本植物无法比拟的,所以观赏价值很高。

2.2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景观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推荐应用的分类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种类的野生观赏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而植物观赏部位枝、叶、花、果及颜色等随着季节变化产生的景观效果不同,能形成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因此将它们在园林绿化中合理配置造景能产生新颖的景观效果。

2.2.1地被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地被植物应用的有蔓出卷柏、苏铁蕨、虎耳草、朱砂根、矮地茶、玉簪、吉祥草、凹叶景天、黄金凤、赤车、庐山楼梯草、粗齿冷水花、蛇葡萄、鸡眼梅花草、麦冬、鸢尾、博落回、星毛鸭脚木、秋海棠等。

2.2.2观花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观花植物应用的有火棘、棣棠花、鸢尾、黄金凤、鹿角杜鹃、紫薇、杜鹃、栀子、八角、珙桐等。

2.2.3观果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观果植物应用的有栀子、八角、朱砂根、矮地茶、火棘、南方红豆杉、飞蛾槭、梵净山柿等。

2.2.4观叶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观叶植物应用的有飞蛾槭、鹅掌楸、南方红豆杉、华山松、铁杉、木莲、山玉兰、深山含笑、常春藤、楠竹、盐肤木、鸡眼梅花草、蛇葡萄、赤车、吉祥草等。

2.2.5庭院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庭院植物应用的有南方红豆杉、华山松、铁杉、木莲、山玉兰、深山含笑、八角、鹅掌楸、合欢、老虎刺、珙桐、鹿角杜鹃、五裂槭、飞蛾槭、三峡槭、青榨槭、挂苦绣球、西南绣球、枫香、杜仲、杨梅、枫杨、锥栗、苦槠栲、青椆、狭叶山黄麻、胡颓子、栀子、蛇葡萄、盐肤木、五加、星毛鸭脚木、常春藤、楠竹等。

2.2.6盆景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盆景植物应用的有铁线蕨、蔓出卷柏、苏铁蕨、虎耳草、华山松、赤楠、六月雪、朱砂根、矮地茶、玉簪、吉祥草、凹叶景天、黄金凤、赤车、庐山楼梯草,还有粗齿冷水花以及鸡眼梅花草和秋海棠等。

3讨论

目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绿化建设的植物种类还较少,特别是全国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以来,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通过人工采集与引种驯化积极扩大景观植物种质资源群体、增加园林植物种群数量、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倡导引入乡土树种进行种植等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热点。将野生观赏植物作为景观植物引入城市和景区,不但可以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发挥其自身优势,丰富绿化植物种类,提高绿化品位,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使新增园林景观配置植物的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绿化成本低,而且能增加园林绿化植物的备选群体规模、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绿化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还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而促进地方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实施家底调查,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同时,科学地对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发掘其园林绿化应用价值,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是有关部门需要先行研究的重要议题,无论是从生态、经济、绿化的角度看,挖掘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植物资源都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和发展前景。因此建议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开发上,采取种子繁殖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先行引种,通过人工采集进行驯化试验,对确定的开发对象争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另外,针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一特点,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保护与发展并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尽快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景观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其植物生态系统物种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平衡性,使梵净山景观植物资源永续利用。

致谢:课题组得到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杨业勤、张维勇、杨传东、雷小平、邱洋、何汝态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系的部分学生参与完成野外调查和资料的整理汇总工作,在此对各位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杨春平,汪珞,曹光明,等.环境规划中植物的景观功能及其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3):34-37.

[3]周政贤,杨业勤,陈克贤,等.梵净山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4]李永康,黄威廉,王兴国,等.贵州植物志第二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5]李永康,黄威廉,王兴国,等.贵州植物志第三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增补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陈俊愉,刘师汉.园林花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9]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8

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

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边坡有不同的特点,同类边坡和灾害也会因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稳定状态等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对每个边坡的治理部位和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也是互不相同的。所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边坡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风险性设计:

不稳定边坡都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

治理工程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

边坡治理工程技术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应急设计:边坡形成虽然都有一个较长的孕育过程,但其发生灾害却往往具有突发性。为了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边坡灾害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察、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综合防治设计:单一的治理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荷载,

从而导致工程失效。因此,针对每个边坡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次到位,也应在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二、边坡植被物种配方应遵循的原则

遵从植物生态习性,因地制宜

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指植物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包括气候生态条件、土壤生态条件、生物生态条件等。气候生态条件(光照、湿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决定植物能否顺利越冬,越夏,土壤生态条件(养分、肥力、结构、pH值、盐分等)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生物生态条件关系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如果外界环境不能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生长就要受到阻碍甚至发生退化。因此,在选配植物时应综合考虑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

保持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群落结构

目前.学术界就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假设,如冗余种假设、零假设、特异反应假设、铆钉假设等,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的一个重要尺度。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的群落,物种之间往往形成比较复杂的关系,植物链或植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有一个较强的反馈系统,可以缓冲干扰。

遵从生态位原则,优化植物配置

基于物种多样性的考虑,在利用植物进行边坡防护时采用的植物种类较多,这就要求拟定一个合理的配方,因自然群落中的物种、种群不是偶然的组合,而是生态上的协调与组合。绿化植物的选配除了要考虑它们的生态习性外,实际上还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这是生态防护工作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和景观价值的提高。因此,在选配植物时,应充分考虑植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资源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使所选择植物生态位尽量错开,从而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

三、边坡植被防护技术分类

人工种草护坡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特点。但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平铺草皮护坡

平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附近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是一项类似于干砌片石护坡的边坡防护技术。是在修整好的边坡坡面上拼铺正六边形混凝土框砖形成蜂巢式网格后,在网格内铺填种植土,再在砖框内栽草或种草的一项边坡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框砖可在预制场批量生产.其受力结构合理,拼铺在边坡上能有效地分散坡面雨水径流,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坡面冲刷。保护草皮生长。这种护坡施工简单,外观齐整,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工程造价适中,略高于浆砌片石骨架护坡,该技术多用于填方边坡的防护。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是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短锚杆、铺挂镀锌铁丝网后,采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植物护坡的施工技术,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措施。

四、边坡防护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路基防护应按照设计、施工与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工程地质和材料等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当的工程类型或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固。不要轻易取消或减少必要的防护工程措施,而给养护遗留繁重的工作量。

路基防护措施是根据沿线不同土质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坡度、高度和当地材料、气候等因地制宜选择,应密切结合路面排水作综合考虑。

在防护方案设计时,应参照上述设计原则,初步选出护坡方法。在施工阶段,要对每个边坡的排水、土质等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变更原设计。

在不良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对粉砂,细砂与易于风化的岩石边坡,以及黄土和黄土类边坡,均宜在土石方施工完成后及时防护。路堑边坡应根据边坡岩层组成及坡面弱点分布情况考虑全面防护或局部防护。

对于土路堤的坡面铺砌防护工程.最好待填土沉实或夯实后施工,并根据填料的性质及分层情况决定防护方式。铺砌的坡面应预先整平,坑洼处应填平夯实。

对于不宜采用植物或混凝土网格中空植草的破碎岩路堑边坡,应综合考虑地形关系、基岩风化破碎程度、地震、暴雨、漏水、施工难易及经济性等因素,慎重选择喷浆(混凝土)、护面墙,落石防治等方案。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9

关键词:园林施工;保护措施;养护意识

园林施工是一项短期工程,其主要任务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在园林施工会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园林设计者及施工人员一定要对相关问题引起注意。园林施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合理保存,在施工中要合理的保护原有的树木、草地等植被,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重点是适当的修复原有土壤,土壤对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园林施工中,要注意补充和修复土壤表面和养料,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在园林树木栽植时,要关注植物的生长周期,掌握树木成活和生长的周期,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因此,园林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需要园林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性的施工之路。

1概述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1对园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园林区在为施工之前,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居所及食物来源,由于人为的进行园林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生物圈及食物链,因此,必须将强对原有生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并适宜的建立新的生息环境,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所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详细的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从而便于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再生能力较差,它关系着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的生存,并且,一旦遭到破坏,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1.2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当前,为了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会建造很多的园林景点,植树造林本是保护环境,但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园林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这些地方通常都是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保存较好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如果在园林施工中,简单的照图施工,违背了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在开发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加强与建设规划部门、施工人员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设计出一种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2对园林施工中养护意识的探究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非常重要。园林中的植物栽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要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养护,从而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

2.1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植物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然而有些地区,由于其地质及气候等特点,导致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地表水分消耗过大,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植物,就必须采取灌溉。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决定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多少。掌握不同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程度,如抗旱类的植物对于水分的要求极小,这就不需要经常灌溉;而一些喜阴的植物则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就必须经常性的进行灌溉工作。因此,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2适当、合理的施肥

园林中的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存在不同,不同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对植物进行养护时,一定要根据不同植物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肥料可以为植物快速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如果没有认真进行施肥工作,有可能导致植物由于缺乏充足的营养而出现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因此,对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时,必须要提供足够的养料。

2.3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园林种植的植物来看,大部分是从外地或国外引进的,有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遭受病虫侵扰,必然会导致植物的死亡,并会导致经济的损失。因此,在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防治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2.4排水

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2.5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下述三点:

(1)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可以深刻认识到对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保护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

(2)探究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对传统的只造林不养林的思想提出了批判,强化了林业工作者对园林的养护意识;

(3)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是我国园林工程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光宇.浅析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措施[J].南京园林生态,2006(6).

[2]李宏斌.园林绿化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意识[J].生态保护・园林,2004(12).

[3]周敏.浅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问题[J].四川园林建筑,2008(11).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园林植物;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a)-0000-00

在对城市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进行控制期间,相关部门需要树立正确观念,充分意识到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对各类植物的分配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以此提升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水平。

一、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问题分析

当前,相关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期间,未能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难以保证园林设计工作效果,不能制定植物保护机制,影响着城市绿化事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新品种的引进不科学

當前,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区域已经能够利用现代化设计方式对其进行改造,创建具备时代特点的园林景观,但是,在选种期间,经常会出现盲目引进的现象,不能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难以合理选种品种。在外来引种的过程中,会导致植物出现发育不良的现象,很容易感染病虫害。一些城市为了更好的打造相关特色景观环境,会从外地引进野生植物,成活率较低,不仅会浪费财力资源,还会导致城市园林设计与管理工作效率降低,不能达到植物保护效果。

(二)不能合理的对树种进行配置

部分城市在园林设计期间,设计者缺乏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受到知识与技术的限制,不能针对城市园林植物生长特点与需求等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例如:将一些表现特征相克的植物混合在一起,像是核桃树与苹果树相克,如果种植在一起,会导致植物受到严重的损害。如果将栾树与木槿种植在一起,会导致出现蚜虫危机。同时,在对树种进行配置期间,设计者未能根据其生理特征开展分析与规划设计等工作,例如:玉兰具有怕水的特点,如果将其种植在低洼区域,将会导致出现发育不良的现象,违背了植物保护工作要求,危害着植物的健康性与稳定性。

(三)植物选择模式较为单一

相关部门在城市园林设计期间,未能制定完善的植物选择模式,不能对其进行创新与规划,导致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影响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一些设计者在单一选择植物的过程中,会导致其病虫害防控能力降低,增加了植物的安全隐患问题,影响着城市园林的生长效果。例如:在我国西南区域城市中,在2016年种植植物会发生蝗虫灾害问题,为了对此类问题进行处理,导致耗费较多成本,且严重影响园林设计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不能保证其长远进步与发展。同时,在设计工作中,设计者不能合理选择植物,很容易发生资源浪费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二、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措施分析

在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植物配置工作,对栽培密度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根据植物保护要求,建立多元化的病虫害防控机制,完善植物管理工作体制,以便于开展相关工作。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

(一)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

在园林设计初期,设计者需要对当地气候环境进行分析,合理筛选植物品种,结合植物特点,对各类植物的特点进行研究,以便于科学开展配置工作。首先,应当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原则,不仅要规避相克植物混合种植,还要制定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以便于减少植物损害问题。其次,应当保证植物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优势,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外部环境,例如:选择松柏植物、龙柏植物、翠柏植物等,有利于美化外观环境,提升设计效果。最后,在选择树种期间,应当重点考虑植物配置问题,为其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创建现代化的管控体系。

(二)严格管理植物的栽培密度

在对植物进行栽培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密度控制工作,遵循病虫害的防控原则,对植物营养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密度的控制,促进植物营养的摄取。通常情况下,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期间,植物密度过高,会导致病虫害发生率提升,主要因为在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空间较小,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与营养元素,导致其抵抗力降低,引发病虫害问题。因此,设计者需要制定完善的密度控制方案,保证植物之间的间隔距离符合规定,将其间距控制在51cm左右,不仅能够提供充足的空间,还能增强植物的病虫害抵抗能力,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1]。

(三)遵循多样化的设计原则

园林植物设计者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遵循多样化的设计原则,不仅要提升园林植物的观赏性,还要保证植物具备一定的病虫害抵抗与免疫能力,提升其自我防护效果。首先,设计者在实际工作期间,需要对植物的多样性特点进行分析,合理开展植物搭配工作,保证相互之间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要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特色优势,保证相互制约与依存,形成稳定的群落。其次,设计者应当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的观念,丰富植物元素,全面提升其观赏价值与人文价值,满足实际发展方面的需求[2]。

(四)重视本土植物的选择

在实际栽培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本土植物,对城市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筛选最佳的本土植物开展栽培工作。在此期间,应当选择容易培养且适应能力较强的本地植物,保证其具备外观美感优势,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节约运输成本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工作效果。同时,本土植物的应用,可以建设当地生态系统,增强其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设计者在实际发展期间,应当根据植物保护工作要求,合理选择本土植物开展栽培工作,以便于提升植物的建设效果[3]。

(五)建设当地的生态系统

园林设计者在实际发展期间,应当建设本地生态系统,明确各方面工作原则,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加大管控工作力度,保證工作效果。首先,要对当地土壤特点与光照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性与稳定性,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其次,应当遵循适应性原则,对各类树种进行合理的分类,在长期生存的过程中,创建良好的树木生长环境,保证其设计效果。最后,设计者应当遵循美观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原则,创建多元化的设计管理机制,营造现代化园林设计机制[4]。

(六)加大植物保护力度

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现代化保护机制,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协调各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植物保护环境[5]。

第一,应在增强植物的自我防护能力,利用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在创建专门群落的情况下,提升植物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植物保护效果。

第二,在植物保护工作中,要尽量使用乡土栽植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减少外来植物的引进次数,加快生长速度,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达到植物保护效果[6]。

第三,在对植物保护期间,需要平衡生态群落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的发展环境,保证能够提升相关工作效果。

结语:

在城市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设计者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建立现代化的设计机制,通过本土植物的栽培,合理控制植物之间的距离,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植物的抵抗能力,避免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达到植物保护工作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智家.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1):2870.

[2]段文彬.论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住宅与房地产,2016(9):49.

[3]陈琳.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研究[J].现代园艺,2016(8):125.

[4]陈璐,叶明,牛庆生等.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3):198-198.

[5]杨德才.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青春岁月,2014(18):408-408.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地形、地貌数据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底。公路建设对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地区产生的影响有较大区别:在中低山区,公路选线主要沿河谷延伸,并通过修建高架桥和隧道来减少对山体的切割,虽然不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但却容易带来高大边坡的稳定性受迫和景观破碎化问题;在低山丘陵区,修建公路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平原(含盆地)台地区,修建公路所产生的边坡数量较少,且恢复相对容易。因此,其对于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中的地貌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0000地貌图,地形数据则主要基于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研究区DEM数据,进而得到坡向、坡度、相对高差等数据。公路与景观数据景观结构与功能稳定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而公路修筑会破坏景观结构,造成动植物生境破碎化,阻碍物种和基因的交流;另外,公路建设与长期运营也会导致动植物生境的损失;同时,公路产生的廊道效应又为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提供了便利。本研究主要收集了基于2009年底以前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和乡级公路数据,还包括在建及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数据,构成广西主要公路的公路网数据库。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可运用公路网信息计算景观的破碎度、多样性、联接程度等反映景观结构变化的指标,从而探讨景观结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植被数据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观反映。区域植被类型组成(即植被的多样性或稳定程度)不仅影响着土壤、动物种群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而言也至关重要。针对植被在生态环境维持方面的特殊意义,还需要特别注意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在植物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广西地形地貌复杂,植物种类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12]。同时研究表明,我国国家保护植物的分布与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种的分布特征是一致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山地,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的地区包含越多的濒危物种[13]。因此,可以依据保护植物多度分布与海拔的相关关系确定广西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植被数据包括1﹕1000000的广西植被类型数据(依据群落类型划分)[14]-15]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多度分布数据[16]。自然保护区数据在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公路等级相同或相近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越多,受到公路影响的动植物数量越多,这意味着公路对动植物(特别是动物)的阻隔效应也越强烈。据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保护区名录资料,截至2009年底,广西建立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6个。根据自然保护区名录生成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和广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图。指标选择及计算公路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类影响是直接影响所经地段植被中的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第二类影响主要是由于生境复杂度变化导致对β-多样性的影响;第三类影响表现在对所经地段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18]。植被类型多样性由于植被类型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又是生境类型的重要指示体。因此,本研究选择植被类型多样性D为表示α-多样性的指标,它同时也指示了网格内生境的差异程度,即β-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每个基本单元格内的植被类型多样性:1lnniiiDpp==-∑(1)式中,n为某基本单元中的总的植被类型数;pi为植被类型i在该单元内的相对面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依据广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特征[16],以及我国国家保护植物沿着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17],本研究采用反映保护植物水平分布状况的广西各个县区保护植物多度数量指标(图1),以及依据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DEM数据计算反映保护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多度分布数据(图2),体现广西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分布特征。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公路网对于景观切割程度愈强,表明公路建设对于区域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等活动阻隔效果愈深刻明显。此处用公路网网眼的大小定量表现广西公路网对景观已造成的切割状况。同时考虑到各类型保护区(特别是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保护区)都为动物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生境,因此本研究中并未将动物保护区单独区分出来,而是基于所有的保护区分布数据计算公路对动物的阻隔效应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公路对动物保护区阻隔效应指数(无量纲指数)[18]:()15151∑∑===+jijjiiaLbSMI(2)式中,I为任一公路网眼的阻隔效应指数;M为公路网网眼面积;Li为网眼内未闭合路段i等级公路总长度;Sj为网眼内j类保护区的总面积;ai为i等级公路权重(参考道路宽度确定);bj为j类保护区权重。公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评价判断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的原则是:植被类型愈丰富、珍稀濒危植物愈多、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和对动植物阻隔效应愈强的区域,是今后修建公路时对生物资源和景观潜在影响越强烈的区域,或者说是在今后公路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尽量避免穿行和干扰的区域。据此,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指标定义如下[19]:B=D+S+I(3)式中,B是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度指数;D是植被类型多样性;S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I是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指标,其详细计算过程见公式(2)。由于参数I中同时包含着动植物保护区数目和公路对区域的切割程度,因此它同时也反映着对景观的影响程度。在GIS平台中,生成覆盖广西整个区域的5km×5km网格单元,作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所选择的指标及分析目的,设定各指标具体的转化权重(表1)。依据上述公式,计算每个基本单元的植被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多度等级和公路对动植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最后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广西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指数。

结果与分析

植被多样性敏感区域识别从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来看,广西整体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只有西北部岩溶分布区域略低,而东北部中山山区、西南部热带岩溶区域及南部沿海的植被多样性指数都较高。而从广西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多度的分析结果看,桂北及桂西边缘的山区,其生物多样性既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又都是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集中分布的地方,其中又以桂东北和桂西最为集中。由于广西区位特殊,既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又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区域发展迫切要求广西加强区内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并与云南、贵州、湖南的高速公路体系连通。但在公路铺设时,往往穿越人口相对较少和动植物分布丰富的地区,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系统,或穿越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而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势必对这些生态保护重要性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构成较大影响,不仅可能会引起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更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退化。因此,需要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特别是降低对所经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不利影响。公路阻隔效应的区域特征从广西公路网对动植物的阻隔效应指数分布图看(图4),总体而言,广西西部的公路网络相对密集,公路网眼的面积较小。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来看,公路网密集的平原丘陵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而在桂东北和西北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区,已建省级以下公路和规划要建的高速公路线却延伸并穿越或临近多个自然保护区,甚至包括了几个重要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依据计算的公路阻隔效应指数,可以看到广西东北部山区和桂南滨海平原区公路网的切割和阻隔效应较为强烈,其次为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区,以及桂东山区。公路阻隔效应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一般都分布着各类自然保护区。随着公路修建而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营运可能诱导的城镇化,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不利影响。如道路的开通加剧了对保护区内外自然资源的开发,从而破坏保护区的自然性,降低其自然保护功能等,这些潜在风险将伴随着道路的营运长期存在。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评估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分析结果(图5、表2)表明,广西的北部山区、桂西南的热带溶岩山地丘陵区,以及广西边缘的山地丘陵区是公路建设中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最大的区域,特别是桂西南热带岩溶山地丘陵区,不仅植被多样性和保护植物多度指数高,公路的阻隔效应也非常明显,是公路建设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区域;其次是广西北部山区。与此相对应的广西中部农田植被广泛分布的平原、盆地和台地地区,因植被多样性较低,保护植物较少,公路阻隔效应亦不强,所以,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则相对较弱。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篇12

关键词:花萼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

中图分类号:Q9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242-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0

蕨类植物不仅处于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是森林生态系统地被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作用[1]。研究蕨类植物区系起源和演化有助于揭示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特征,还能为一定区域内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近年来关于蕨类植物区系报道较多[2-4]。

四川花萼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秦巴山地的腹心地带,是大巴山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世界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区域,主要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受保护区委托,科考组对花萼山保护区维管植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并报道了种子植物区系[5],在此基础上报道蕨类植物区系及其与周边其他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该地区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地概况

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万源市,介于东经108°00′-108°27′,北纬31°55′-32°12′之间。东接重庆市城口县,南连四川省宣汉县,西抵四川省巴中市的平昌、通江县,北邻陕西省镇巴、紫阳县。保护区总面积48203.39hm2,境内最高海拔为2380m,最低为780m,相对高差达1600m。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7℃,年降水量1169.3mm,土壤主要为黄壤和山地黄棕壤。

2研究方法

采用常规蕨类植物调查方法,于2012~2014年对境内蕨类植物进行标本采集、拍照,并做好采集记录。根据文献[6-9]进行标本鉴定,蕨类植物区系分析参照文献[10];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分析参照Sprensen提出的方法[11]。

3结果与分析

3.1蕨类植物区系组成

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5科67属192种(含种下分类单元)(表1),分别占四川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69.23%、53.13%和26.44%,占全国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57.14%、29.96%和8.77%。说明保护区蕨类物种较为丰富。

35科中,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鳞毛蕨科等5科,包括25属97种,占保护区蕨类总种数的50.52%。含5~9种的科有中国蕨科、铁线蕨科、凤尾蕨科等6科,占保护区总种数的23.44%。含2~4种的科有石杉科、阴地蕨科、紫萁科等13科,占保护区总种数的20.31%。其他11科仅含1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5.73%。

含10种以上的优势属包括鳞毛蕨属(Dryopteris)、铁角蕨属(Asplenium)、耳蕨属(Polystichum)3属41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21.35%,大属的优势较为明显;含5~9种的中等属有9属,占总属数的13.43%;含2~4种的寡种属有22属,单种属有11属,两者合计占总属数的49.25%,所含物种仅占总种数的26.04%,说明本区蕨类植物科属分化程度较高,种类组成较丰富。

3.2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3.2.1科的地理成分分析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5科,分为6种分布类型(表2)。其中,世界分布12科,如石松科、水龙骨科、铁线蕨等。其中,铁角蕨科广布全世界,主产于热带,是干旱生境和石灰岩地区的常见种;热带性质分布科共计19科(2~7型),占总科数的82.61%,是优势的分布区类型,包括观音座莲科、凤尾蕨科、乌毛蕨科等;温带性质分布科共计4科(8~12型),占总科数的17.39%,包括球子蕨科、阴地蕨科、岩蕨科等。

上述情况反映了保护区科的热带区系性质。35科中,既具有在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石松科、石杉科、木贼科等,也有比较进化的鳞毛蕨科、水龙骨科、槲蕨科,介于两者之间的类群也大有存在。说明保护区蕨类植物在系统演化上的连贯性。

3.2.2属的地理成分分析保护区67属蕨类植物分为9种分布类型(表2),占中国蕨类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69.23%(9/13),说明属级水平区系地理成分的复杂性。其中,世界分布22属,包括耳蕨属、铁线蕨属(Adiantum)、鳞毛蕨属等。其中,蹄盖蕨属(Athyrium)、鳞毛蕨属、耳蕨属为种类在100种以上的大属,虽广布于全世界,但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山地。热带性质分布31属(2~7型),占总属数的68.88%,说明蕨类植物在属级水平上以热带性质为主。包括毛蕨属(Cyclosorus)、短肠蕨属(Allantodia)、贯众属(Cyrtomium)等。温带性质分布属13属(8~12型),占总属数的28.89%,包括荚果蕨属(Matteuccia)、紫萁属(Osmunda)和卵果蕨属(Phegopteris)等;中国特有分布仅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1属。

3.2.3种的地理成分分析192种蕨类植物可以归入9种分布类型(表2)。其中,世界分布5种,如蛇足石杉(Huperziaserrata)、铁线蕨(Adiantumcapillus-veneris)、铁角蕨(Aspleniumtrichomanes)等。热带性质分布30种(2~7型),占总种数的16.05%,其中热带亚洲分布最多,包括边缘鳞盖蕨(Microlepiamarginata)、江南星蕨(Microsorumfortunei)等。温带性质分布共计137种(8~12型),占总种数的73.25%,说明蕨类植物在种级水平上以温带性质为主。其中,东亚分布及变型占比最大,包括石松(Lycopodiumjaponicum)、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fii)、顶芽狗脊(Woodwardiaunigemmata)等。

中国特有分布包括城口铁角蕨(A.chengkouense)、庐山石韦(Pyrrosiasheareri)、荚囊蕨(Struthiopteriseburnea)等20种,占总种数的10.70%。

3.3生境分析

蕨类植物的生态特点与所处生境紧密相关,生境一般分为土生、石生、水生和附生等[12]。经统计,土生种类共有107种,占总种数的55.73%,如石松(L.japonicum)、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rhomboida)、镰叶瘤足蕨(P.distinctissima)等;有些种类为土生兼石生,如贯众(Cyrtomiumfortunei)、铁线蕨(A.capillus-veneris)、顶芽狗脊(W.unigemmata)等。石生种类有55种,占总种数的28.65%。石生种类以旱生种类为主,如蜈蚣草(Pterisvittata)、旱蕨(Pellaeanitidula)、北京F角蕨(A.pekinense),这与花萼山保护区为喀斯特地貌有关。附生种类有23种,占总种数的11.98%,典型附生种类有槲蕨(Drynariaroosii)、平肋书带蕨(Vittariafudzinoi)、庐山石韦(P.sheareri)等。水生蕨类3种,苹(Marsileaquadrifolia)、槐叶苹(Salvinianatans)和满江红(Azollaimbricata)。

以上统计表明,保护区蕨类植物以土生为主,石生种类也占有较大比重,水生种类稀少。

3.4与其他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关系

选取城口大巴山、巫溪阴条岭、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和赤水桫椤5个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进行物种相似性系数比较。结果(表3)表明,花萼山保护区蕨类植物同城口大巴山、巫溪阴条岭2个保护区相似性系数超过50%,说明它们的区系关系较为密切,而同其他3个保护区物种相似性系数则较低。

4小结与讨论

花萼山保护区地处川陕鄂渝四省结合部,就纬向地带性而言,位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带,就经向地带性而言,位于中国第二和第三阶梯过渡带,就垂向而言,平均海拔高差达1600m(780~2380m)。因此,花萼山保护区成为东西、南北物种汇聚的地方,蕨类植物区系具有物种组成丰富、地理成分复杂、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花萼山保护区科、属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优势,种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这主要是保护区山脉多在1200m以上,类似温带气候,物种长期适应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一个地区植物区系特点与所处地理位置极其相关。

根据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分区,花萼山保护区同其他5个保护区同属于东亚植物区中的西南地区[10]。6个保护区位于同一植物亚区,蕨类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可以相互交流,共有物种在70种以上,物种相似性系数值在35.05%以上。但花萼山保护区同城口大巴山和巫溪阴条岭2个保护区保持了较高的物种相似性系数,而同其他3个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大巴山、阴条岭和花萼山保护区紧邻,同为大巴山脉的组成部分,为典型的北亚热带气候,由石灰岩组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为低山和亚高山。而缙云山、桫椤、四面山保护区为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由砂岩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以低山为主。地质历史背景不同及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在一度程度上造就了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金虎,郝日明,汤庚国.江苏蕨类植物区系[J].云南植物研究,2007,29(2):137-144.

[2]许冬焱.大巴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1):89-94.

[3]谷海燕,李策宏.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2):381-387.

[4]王诚吉,李登武,党坤良.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3):592-598.

[5]黄琴,邓洪平,王茜,等.四川花萼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0):2103-2110.

[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8]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植物志第6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张宪春.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下一篇:西餐刀叉礼仪常识(集合)(精选3篇)
    上一篇:单位运动会开幕式的精彩致辞(整理9篇)
    相关文章
    1. 智慧旅游的背景范例(12篇)

      智慧旅游的背景范文篇12010年在众多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基础上和国外智慧旅游发展的实践经验上,我国提出了“智慧旅游”一词,并于次年提出智慧旅游的发展计划――“用10年的..

      daniel 0 2024-03-25 09:44:13

    2. 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范例(3篇)

      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范文关键词:公祭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

      daniel 0 2024-03-25 09:12:13

    3. 中医养生学特征范例(12篇)

      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选择;建立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47-02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核心问题,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因..

      daniel 0 2024-03-25 08:40:13

    4. 道路绿化的好处范例(12篇)

      道路绿化的好处范文篇1一、坚持政策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各级上级的指示精神。按照上级党委要求,我支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

      daniel 0 2024-03-25 08:08:13

    5.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建议范例(12篇)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建议范文篇1会议纪要必须严格按照公文制发处理程序办事,那么有关于项目工作的会议纪要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项目会议纪要范文的相关资料,希..

      daniel 0 2024-03-25 07:36:13

    6.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范例(3篇)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范文【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内涵发展前景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

      daniel 0 2024-03-25 07:04:13

    7.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范例(3篇)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范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业也走向了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在我国金融业全球化的同时,也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全球范围内..

      daniel 0 2024-03-25 06:32:13

    8. 经济统计学优势范例(12篇)

      经济统计学优势范文篇1关键词:市政管网优化技术现状趋势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074-011市政管网优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市政管网优化是对计算..

      daniel 0 2024-03-25 06: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