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灭菌方法范例(12篇)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1
1.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北方温室蔬菜以黄瓜、西红柿居多,黄瓜、西红柿根结线虫主要靠土壤、灌水及种苗传播,为害须根或侧根,形成根结状肿瘤。地上部重病株矮小瘦弱,结实少,严重时提前枯死。
该病主要为害作物根部。发病初期,植株类似缺肥状。植株地上部体现为:发育不良、叶片黄化、植株矮小,结果很少且小,产量低,果实品质差。干旱时,感病植株易萎蔫,最后植株整株枯死。拔出根系,在植株侧根及须根上发现很多大小不等、近似瘤状的根结,使根部粗糙,形态不规则。剖开根结或肿大根体,在病体里可见乳白色或淡黄色雌虫体。
根结线虫大多分布在30cm深的土层内,其中以5~30cm深度内的耕作层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最多。一般地势高燥、疏松透气、盐分低土壤最适于线虫存活。防治温室大棚根结线虫病,首先应该以预防为主,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其次要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2.农业防治措施
2.1选用无病土壤育苗培育无病苗是丰产的基础。苗床是根结线虫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选用没有种植过蔬菜的新土,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注意种苗消毒,要挑选健壮且无病苗定植,这些操作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国内部分地区已采用无土育苗。苗床消毒可使用1.8%~2%阿维菌素乳油1~1.5mL/m2,稀释2000~3000倍全面均匀喷洒于土表,然后立刻耙入15~20cm土层,充分拌匀后播种。或使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适量同底肥拌匀消毒。苗床禁用灭线磷、硫线磷、涕灭威等高度、剧毒产品,此类药剂接触瓜菜幼苗根部易出现烧苗。
2.2品种选择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但部分抗病、耐病品种因其种子价格高、产量低等多方面原因推广面积一直不大。
2.3完全清除棚室病根残体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病根残体,注意将病根晒干集中烧毁。
2.4深翻土壤将表土翻至40cm以下的深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2.5轮作重发病田可与抗线虫蔬菜如葱、蒜、韭菜轮作,它们对黄瓜线虫有较强的抗性,种植这些作物,可有效预防或减轻线虫病的发生,降低土壤中的线虫数量,从而减轻对后茬植物的为害。
2.6利用高温杀灭线虫棚室可在休闲季节利用夏季高温,在盛夏挖沟起垄,沟内灌满水,然后覆盖地膜,密闭棚室,使30cm内土层温度达到50℃,保持15~20天,在高温厌氧淹水的条件下杀死线虫。一般来讲,覆盖时间越长,土壤消毒的效果就越好。以20cm深土层温度达到40℃,时间累积达到120小时,相当于30℃气温的晴天累积20天,就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农药防治措施
温室大棚由于生产周期短,在选用药物防治根结线虫时,注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最好是生物制剂。葫芦科作物选用农药时要十分慎重,一是要选对葫芦科作物不易产生药害的品种(如阿维菌素)。二是某些杀线虫农药含有毒死蜱、拟除虫菊酯复配成分,对葫芦科作物根茎比较敏感,如选用易造成药害。三是涕灭威(铁灭克、神农丹)、克百威等颗粒剂属剧毒、高度农药,国家明令不得用于茶叶、水果、蔬菜、线虫防治上使用。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2
摘要介绍了连云港地区甜瓜蔓枯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及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甜瓜生产。
关键词甜瓜蔓枯病;发生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江苏连云港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甜瓜的根茎基部、主蔓、侧蔓、主侧蔓分枝处及叶柄,也危害叶片和果实。在蔓上病斑初呈油浸状,灰绿色,略凹陷,椭圆形、梭形或条斑形蔓延。在患病部位会分泌出黄褐色、橘红色至黑红色胶状物。后期病部干枯龟裂,呈灰白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绕蔓扩展1周后患病部位逐渐缢缩凹陷,导致患病部位上部叶片萎蔫,最后全株枯死。叶片染病在叶缘形成“V”形褐色病斑,外缘淡黄色,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果实受害初期呈水浸状病斑,中央褐色,干枯后呈星状破裂,引起甜瓜腐烂。蔓枯病与枯萎病不同之处是病势发展缓慢,病菌主要侵害表皮层,维管束不变色。
2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有性世代为甜瓜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球腔菌;无性世代为黄瓜壳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1-2]。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大小95.0~137.5μm,内壁密生简单的分生孢子梗,单孢无色。该菌还可侵染哈密瓜、西葫芦、西瓜等葫芦科植物。不同甜瓜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薄皮甜瓜较厚皮甜瓜抗病性强。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残体上、土壤里越冬。种子表面也能带菌。翌年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助气流、雨水传播。或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生长适温为20~24℃,病菌由茎蔓节间、叶、叶缘的水孔和伤口侵入,借雨水和气流传播。高温高湿、叶蔓茂密、通风不良、缺肥植株生长弱有利发病;重茬地、低洼地发病重,施肥和整蔓造成伤口病菌易侵染。
3防治措施
3.1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景甜一号、京玉268等。二是播前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泡,并不停地搅拌至水温降至30℃左右,再浸泡2~3h,然后用0.1%高锰酸钾消毒15min,用清水洗净后催芽。三是注意轮作倒茬。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3年以上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3]。四是科学施肥。按照作物需肥规律及土壤供肥能力,进行平衡配方施肥。有机肥经腐熟后才能施入;生长前期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忌偏施氮肥;生长后期增施钾肥,对提高甜瓜的产量及品质具有很大的作用。五是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及时通风,减少棚室内空气湿度。采用深沟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浇水采取“看天、看地、看植株”的“三看”浇水法,即在晴天、土壤干旱、植株缺水时才浇,浇水采取膜下暗灌的方式,禁止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通风。六是合理整枝。由于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因此整枝、打蔓需在晴天进行,在打侧蔓时基部应留有少半截,避免病菌由伤口直接向主蔓侵染。
3.2土壤消毒
瓜类作物采收后,要及时清除病枝落叶,消除土壤中的病残体。可采用石灰氮太阳能土壤消毒法。它的主要成分为氰氮化钙或称氰氨基化钙(分子式:CaCN2),是综合运用人为创造药肥与高温灭菌的环境条件,充分协调土壤微生态平衡,有效提高整体防治效果,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无公害土传病害防治技术。石灰氮遇水分解后生成的液体氰胺与气体氰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根结线虫等具有杀灭作用;遇水生成的氢氧化钙能够有效调节土壤酸性,缓解或部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土壤酸化问题;它最终可以完全降解为尿素、氢氧化钙等物质,因此它又是一种非常好的缓释性氮肥、钙肥。
具体操作步骤为:作物收获并清洁田园(温室)后,选择夏季气温最高、光照最好的一段时间进行。均匀撒施有机物(肥),施用稻草或麦秸(最好铡成4~6cm小段,以利于翻耕)等未腐熟的有机物15~30t/hm2、石灰氮颗粒剂1200kg/hm2(也称氰氮化钙颗粒剂,含氮量为18%~22%),均匀混合后撒施于土壤表面。用旋耕机将有机物(肥)均匀地深翻入土中(深30~40cm为佳),以尽量增大石灰氮与土壤质粒的接触面积。土壤深翻、整平后做畦(高30cm左右,宽60~70cm),尽量增大土表面积,以利于迅速提高土壤日积温,延长土壤高温的持续时间。用透明薄膜将土壤表面完全封闭。从薄膜下往畦间灌满水,直至畦面湿透为止;在渗水多的地方再灌1次,但不用一直积水。修理温室破损处,将温室完全封闭(注意出入口、灌水沟处不要漏风)。晴天时,利用太阳能日光照射使20~30cm深的土层能较长时间保持在40~50℃(土表温度可达70℃以上),持续20~30d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根结线虫等有害生物。消毒完后,翻耕土壤,7~14d方可播种或定植作物。作业时必须戴护眼罩、口罩、橡胶手套,身着长裤长袖作业衣,无破损长靴,以免药肥接触皮肤。药肥一旦接触皮肤,请用肥皂、清水仔细冲洗;如误入眼睛,即刻用清水冲洗,严重者请医生治疗。注意作业前后24h内不得饮用任何含有酒精的饮料。
3.3药剂防治
瓜苗定植后用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根,灌对好的药液250mL/hm2,隔15d灌1次[4]。发病初期全株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6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每5~7d喷1次,连喷3~4次。有条件的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15kg/hm2喷粉防治,或用45%百菌清烟剂防治。对茎蔓部染病的,于发病初期用上述药剂加水和成面糊状药液涂抹于病蔓患处。另外,在打侧蔓后立即将药剂涂抹于伤口断截面上,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4参考文献
[1]李伟,张爱香,江蛟,等.甜瓜蔓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2):148-152.
[2]张艳苓,卜崇兴,匡开源.甜瓜蔓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J].中国瓜菜,2006(1):31-32.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3
在花卉生产上,因为花卉品种单一http://、生产周期长、常年种植等多种原因,一些花卉品种如切花非洲菊、康乃馨、玫瑰等,极容易产生连作障碍,导致投入增加、产量和质量降低。因此,在生产实际中,要通过各项调控措施,破除连作障碍产生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花卉生产的高产量、高品质。
1连作障碍概述
1.1概念
连作障碍指在同一土壤中连续栽培同种或同科的作物时,用正常的栽培管理措施也会发生长势变弱、产量和品质下降的现象[1]。连作障碍是制约设施栽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在蔬菜设施栽培中发生严重,但在粮食作物、花卉、草本类水果生产中也同样存在。
连作障碍是作物自身和土壤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其表现形式和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土壤菌落失调、有害菌群增加,土传病虫害发生加重,这是最主要的表现和原因。二是土壤理化性质劣化。包括土壤养分失衡、微量元素缺乏、有机质含量下降,次生盐渍化、酸化、土壤板结孔隙度降低等。三是植物自毒作用的累积。即植物和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会对同茬或下茬同种或同科植物生长产生抑制的情况。
1.2花卉连作障碍的特殊性
同常规蔬菜栽培相比,花卉生产中多采用盆栽、无土栽培或者多次倒栽等生产管理模式,连作障碍表现并不突出。但在一些花卉品种如切花非洲菊、康乃馨、唐菖蒲、玫瑰生产上,仍以土壤栽培为主,或虽盆栽但栽培基质多次循环使用,极容易出现连作障碍问题,加之现代花卉生产逐渐专业化、规模化,一些花农或生产企业栽培品种更加单一,连作障碍就成为花卉可持续生产的瓶颈。而花卉生产中,为最大程度减少对花卉株型、色泽、叶片整洁度的影响,以及控制花期、株型整理等特殊需要,花卉病虫害在防治方法、用药品种、施药技术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局限性,诸如轮作倒茬、嫁接预防、高温闷棚等技术措施使用限制更多,进一步增加了防治连作障碍的难度[2]。
2连作障碍综合调控技术
2.1土壤处理防治病虫害
线虫病、枯萎病等土传病虫害一旦发生,防治相当困难,栽培前和生长期内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土壤处理,是预防土传病虫害、缓解连作障碍的主要措施,在花卉生产中尤其要重视这一措施。
2.1.1化学药剂处理。其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等农药,在栽培前、中进行土壤处理。方法有撒毒土、熏蒸、浇灌等,栽培前常用撒毒土、熏蒸方法,植株生长期内常采用浇灌方法。在非洲菊、百合等切花定植前,对土壤或栽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多次循环使用的基质最好进行高温处理,可混掺杀菌剂和杀虫剂,杀菌剂一般使用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甲醛溶液、甲霜灵等药剂,杀虫剂可使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涕灭威等。容易产生线虫病害的,要用阿维菌素、克线丹、必速灭(棉隆)等杀线虫剂处理。
2.1.2太阳能消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双膜覆盖法进行温室土壤处理,即在棚膜未去除之前,将棚内土壤进行深翻,撒施碎稻草或玉米秸秆,掺加适量的生石灰(以不超过3t/hm2为宜)后浇透水,然后在地表覆盖1层旧棚膜或透明塑料膜,用土压实四周,密闭棚室升温,高温闷棚7~10d[3]。
2.2平衡施肥调节土壤
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益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理化结构。
2.2.1底肥增施有机肥。在种植前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花卉品种等进行肥料配方施肥,底肥要施足、施匀。施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猪粪、鸡粪、稻草等有机肥,不仅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还能调节土壤孔隙度等,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保肥、保水功能,促进连作花卉的健康生长。
2.2.2追施肥注意配方。不同的花卉品种、同一品种花卉的不同生长阶段需肥特点不同。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追肥中各种元素配比,适应花卉生长发育的需求。如秋、冬季非洲菊需肥总量会减少,但应适当增加钾肥比例,以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2.3改变栽培措施
2.3.1合理轮作。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简单有效的办法。在种植1茬花卉后,要尽量改种其他花卉品种,或者上茬花卉结束后,空出一段时间,种植一些速生蔬菜(如菠菜、茼蒿、油菜等),从而克服植物自毒作用,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4]。值得注意的是,轮作的好处虽然很多,但受花农种植习惯、生产需要、市场情况以及花卉生产的特殊性限制,生
产中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实现轮作。因此,应重视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或减轻连作障碍。
2.3.2改良栽培措施。地面种植非洲菊、玫瑰等鲜切花时,要起畦高垄种植,使花卉植株见干见湿,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园,及时清除花卉生产区内外的杂草、植物残体,拔除病株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的传染。
2.3.3改进灌溉方式。在夏季可以采取自然降雨淋洗、棚室内使用滴灌带等合理的灌溉技术,既能节省用水,又以水化盐,使土壤中累积的盐分下淋,达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目的。
2.4客土法或无土栽培
对于一些不能或不愿舍弃的温室设施,可以采用客土法或无土栽培。将土传病虫害发生已比较严重,尤其是线虫病发生严重的耕作层土壤移出棚室,移入没有种植过花卉的较肥沃土壤,以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生物,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注意新移入的土壤要做好灭菌处理。也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简易的无土栽培。
2.5使用重茬剂或土壤改良剂
使用土壤重茬剂或者使用土壤微生物肥等土壤改良剂,可以调节土壤菌群,促进有益微生物群落大量繁殖,抑制有害菌群生长,减轻病害发生。目前,市场上已有较多品牌和类型的该类产品。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1篇4
1.1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二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1.1.1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
1.1.2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是主要的。
1.1.3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生长上常用的抗病品种中有中单2号、中单14号、四单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烟单14号、豫玉11号等。二是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
1.2玉米丝黑穗病
本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为害相当严重。
1.2.1症状识别: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1.2.2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1.2.3防治方法:
是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号、中单12号、辽单1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豫玉2号、豫玉11号等。
是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的为害。另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再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是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1.2.4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识别: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影响发病的因素:青枯病的病因尚有争论,因内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镰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镰刀菌的复合侵染引起的。但是,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种间抗性差异极为显著,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豫玉4号、辽单18号、陕单9号、豫玉11号、豫玉18号等。在栽培措施上应促进全苗,注意排水。
2玉米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2.1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2.1.1生活习性: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两道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肾状纹外侧有1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卵均为半圆球形,初产时黄色,以后变暗。小地老虎幼虫身体表面布满黑色圆形小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体表则没有显著颗粒。
2.1.2影响地老虎发生的因素:秋季多雨是两种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因秋季多雨,土壤湿润,杂草滋生,地老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又有充足的食物,适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所以越冬基数大,成为第二年大发生的基础。
2.1.3防治方法:地老虎的防治,必须采取诱蛾、除草、药剂、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
2.2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2.2.1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此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2.2.2防治方法:
一是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华蛹。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并应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
二是心叶期防治: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或夏秋玉米的叶丝期,虫穗率达5%时应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可用颗粒剂和药液灌注。
2.3粘虫
粘虫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害虫,俗称螳蝗、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壤生物污染大肠菌群病原菌寄生蠕虫生物防治
一、土壤生物污染的现状
土壤在自然界中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土壤作为重要的发生器、储存器、转换器、缓冲器和调控器,其环境质量好坏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N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等对土壤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殖,引起土壤质量下降,不仅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还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受到一种或几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尤其是热带地区最严重,欧洲和北美较温暖地区的寄生虫发病率也很高。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最高可达12800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用作肥料的人畜粪便更是惊人,细菌含量竟高达108~109个/克,八十年代末,江都县土壤的蠕虫卵总阳性率高达72%,在有些土样中还检测出了致病菌,虽含量不高,但其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相对于土壤污染的生物指标来说,土壤生物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大大小小的医院如雨后春笋,有效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可事物总有两面性,医院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不可否认正规大型医院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来处理高含致病菌的废水废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还有许多边远山区,至少在阳春这样的小城市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医院废水废物,很多农村诊所就干脆把废弃物倒在河边或者在田野找个隐秘的地方埋起来,这对日后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我相信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是不妥善处理医院废弃物,以后病人只会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生物污染。
二、土壤生物污染的来源
正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肥料需求量巨大,人们的传统观念就认为生活污水含有不可多得的养分,而人畜粪便更是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再说大家都觉得农作物还可以净化污水。因此,污水灌溉和粪便施肥一直是我国农业的一大特点。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细菌,工业和医院废水更是富含各种病原体。另外有资料显示,污泥、垃圾和粪肥都可能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许多农民都习惯把病死的禽畜埋起来,这些病毒尸体也是土壤中致病菌的一大来源,容易引起土壤生物污染并扩大疾病的传播。还有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大气圈和水圈中的微生物也可以进入土壤引起生物污染。
三、土壤生物污染的危害机理
也许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丰富而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时,没有人会想到它们的生长环境。然而不幸的是,世界上有不少人就是因为吃了不清洁的水果和蔬菜而生病,正是土壤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危害了人体健康。
病人一般带有病原体,要是他们的粪便、咳痰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进入水体和土壤的话,就很容易引发传染病,尤其是医院废水含有大量致病菌,就更需要妥善处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
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就像1942年武尔坎地区伤寒的流行就是由于居民点附近的土壤被含有致病菌的粪便污染所造成的,只有去除了这些粪便,伤寒的流行才停止下来。这种经人体排出然后通过土壤传播给人体的病原菌对我们的健康无疑是一大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土壤环境。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通过土壤传播给人。比如说,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猪、牛和羊等动物就可以通过粪尿中的病原体污染土壤。钩端螺旋体在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星期,还可以通过粘膜、伤口和被浸软的皮肤侵入人体,使人致病。炭疽杆菌能形成芽孢以抵抗恶劣环境,可在土壤中生活几年甚至几十年。而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杆菌等致病菌则多来自动物粪便,尤其是马粪。当人们受伤时,受污染土壤的破伤风杆菌通过接触而使人患破伤风,伤口越深越有利于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以由动物经土壤再传播给人体,而且还可以直接从土壤危害人体健康。可以说土壤是培养微生物的温床,不管是霉菌还是真菌,都可以从土壤直接侵入人体,而放线菌则可以引起人体皮肤的足分枝菌病,这里不再多说,下面详细探讨寄生蠕虫的致病机理。
蠕虫主要包括吸虫纲、绦虫纲、线虫纲和棘头虫纲的寄生蠕虫,其中一部分线虫如蛔虫和圆形线虫等是直接发育的,一生只需一个宿主。而吸虫、绦虫和棘头虫以及一部分线虫如丝虫等则是间接发育的,在其生活史中至少要经过两个宿主,其中供蠕虫有性生殖阶段的两个中间宿主就按顺序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但线虫中的旋毛线虫则例外,它从感染期幼虫进入宿主肠内后发育为成虫,其产出的后代幼虫则移行到肌肉中寄生,直到生长成感染期幼虫为止都是在同一个宿主体内,而且不再继续发育,必须更换新的宿主才能继续发育完成下一世代生活史。
大多数寄生蠕虫卵或幼虫需要经过在自然环境或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才能使终末宿主感染并在其体内发育成为成虫。例如猪蛔虫卵经终末宿主排出到外界后要等待发育到卵壳内含有第二期幼虫时才能成为感染期虫卵。圆形线虫卵则需要先从卵壳内孵出幼虫,然后再经过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时才成为感染期幼虫。日本血吸虫卵在外界发育成生蚴之后,还需要在钉螺等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为尾蚴,最后才有感染力。这些寄生蠕虫卵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后代,从而致病。比如说猪蛔虫每天就能产卵10~20万个,而猪肉绦虫每月可产卵600~1000万个,某些吸虫如肝片吸虫的一个毛蚴在中间宿主螺体内通过无性生殖可以产出150个尾蚴。
寄生蠕虫可分为生物源蠕虫和土源性蠕虫,顾名思义,生物源蠕虫卵随动物或人体粪便进入土壤,要是条件不好就容易死亡,但是它们往往会被各种动物连同垃圾一块吃掉,然后把动物作为中间宿主而发育到成熟状态,最终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而土源性蠕虫则是在土壤中发育成熟,大多通过水果和蔬菜进入人体,进而引起各种疾病。无论生物源蠕虫还是土源性蠕虫,大多都经口感染,然后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寄生。有些蠕虫可直接经接触而穿透皮肤侵入人体,如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等虫卵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经过几天孵育出感染性幼虫,然后再通过皮肤接触穿入人体,特别是伤口,甚至就是由寄生虫所造成的损伤往往可成为致病菌的进口,从而导致继发性疾病。寄生蠕虫会夺取宿主体内的营养以供自身发育和繁殖的需要,从而导致宿主营养不良、消瘦和衰弱。蛔虫幼虫移行时可造成某些器官的毛细血管出血,成虫大量寄生时会引起肠管等器官阻塞,这些机械性损伤往往是致命的,我们不容忽视。寄生蠕虫还会产生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和虫体自身分解产物,进而对宿主造成毒性损害。如肝片吸虫的毒素可使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日本血吸虫在其寄生部位虫卵周围组织发生的肉芽肿则是一种迟发型过敏反应。但是宿主也不会无动于衷,任虫宰割,我们平常所说的发炎有些就是机体组织对寄生蠕虫的包围,把它们溶解、机化和钙化掉,以遏制和消灭它们,从而收到免疫效果。
土壤生物污染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引起植物病害,造成农作物减产。一些植物致病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茄子、马铃薯和烟草等百余种植物的青枯病,能造成果树细菌性溃疡和根癌。某些真菌会引起大白菜、油菜和萝卜等一百多种蔬菜烂根,还可导致玉米、小麦和谷子等粮食作物的黑穗病。还有一些线虫可经土壤侵入植物根部并引起线虫病,甚至在土壤中传播植物病毒。另外,由于人类滥用化肥和农药,使一些通常无侵袭能力的镰刀菌和青霉菌等变成有侵袭能力,从而导致植物根坏死。
表5生物污染的危害
致病菌
来源
传播途径
危害
曲霉、青霉、毛霉、酵母
土壤、腐败植物及飘浮在空中的孢子
直接或者通过容器、工具和动物携带的尘土而污染粮谷、豆类食品
引起霉烂,曲霉和青霉能产生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会引起动物肝脏病变和致癌
镰刀菌
植物、土壤及飘浮在空中的孢子
直接污染粮谷类,有些病原菌存在于病变粮食中
赤霉病脉中毒、霉玉米中毒、食物中毒性白血球缺乏
交链孢霉、葡萄孢霉、欧文氏杆菌
植物、土壤
直接或通过容器、工具和动物携带的尘土而污染果蔬
使蔬菜和水果腐软
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土壤、水、动物和人的粪便以及鼻烟和皮肤的排泄物
直接或通过洗涤用水、苍蝇、容器、工具以及带菌动物和人而污染动物食品
使动物食品腐软,有些病菌能产生毒素,入侵人会引起食物中毒
传染性肝炎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痢疾变形虫、鞭虫卵
病人粪便
直接或通过水和苍蝇而污染鱼、肉、乳以及生的新鲜蔬菜
使人感染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口蹄疫病毒、炭疽杆菌、绦虫的囊尾虫、肺吸虫囊蚴
病畜和鱼体
原始存在于病畜肉、内脏、乳以及鱼肉内
使人和牲畜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引自路光仲.食品生物污染,1990
四、土壤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
在了解了土壤生物污染的危害机理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特点来寻找适当的方法进行防治。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有限的,都与土壤中的有机物种类和数量、土壤理化性质、酸碱度、光照时间、暴露条件、温度和湿度、微生物群系和抗生物质以及噬菌体等因子有关。据张薇等研究,真菌在酸性土壤中较多,放线菌在碱性土壤中较多,土壤经15天干旱后,细菌种类下降近90%,非芽孢细菌和球菌近乎消失,产芽孢细菌只剩三分之一。以下是一些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只要我们研究出致病菌的敏感因子,有针对性地把这些因子控制在不适宜病原微生物生长条件的范围之内,有效地降低他们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就可以达到灭菌杀毒的目的了。
表7致病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天)
粪链球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结核杆菌
霍乱弧菌
钩端螺旋体
炭疽杆菌
溶组织内阿米巴
肠道病毒
26-77
15-280
30-90
>180
8-60
15-43
15-60
6-8
8-170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病原体进入土壤后,一般会被土壤吸附截留,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类型、酸碱性、阳离子交换量和孔隙饱和度等。一般土壤表面积越大、ph越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吸附病原体的数量就越多。另外渗滤液流速、土壤水分含量、病原体大小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数量等因子都会影响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保留及转移速度。如果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子来降低土壤病原体的吸附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就能减轻土壤生物污染。
另外一些土壤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竞争和拮抗作用来消灭病原菌,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往污染土壤中加入一些无害的微生物,改善土壤质地、结构、温度、湿度、ph、有机质含量和植被等因子,以利于其生长,通过竞争碳源和氮源或者分泌一些对病原微生物有害的产物,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即饿死或毒死土壤中的病原菌,收到以生物治生物的效果,以消除土壤生物污染。如链霉菌能产生较多几丁质酶,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1.生物防治
其实土壤中本来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的作用。江木兰等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可以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和菌核萌发,其抑制率高达60%~70%。boer等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菌株pseudomonaswcs358可以强烈分泌嗜铁素,与病原菌竞争fe3+,从而抑制萝卜枯萎病。赵国其等用绿色木霉处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强瓜苗长势,使其根系发达,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长。另外毛壳菌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对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非常剧烈,主要包括营养物质的争夺、氧气的竞争和生态位点的抢占。铁元素是生物细胞酶系统的必需成分,生命体需要从外界获取fe3+作为酶的辅基和电子传递受体,以维持其新陈代谢。只要我们切断了病原微生物获取铁的途径,就可以有效防治土壤生物污染。而事实上有很多微生物如荧光假单胞菌cs121能分泌强力结合fe3+的嗜铁素螯合物,其强大吸收铁的竞争力促使土壤病原菌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铁而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还有二硫化碳能够减弱土壤对木霉的抑制作用,木霉菌大量繁殖并竞争营养物和产生毒性物质,进而饿死和杀死有害细菌病毒,收到生物防治的效果。还有一些拮抗细菌会寄生在病原菌身上,吸取其营养,抑制其生长,例如木霉还可以缠绕在立枯丝核菌身上,抑制其菌丝生长,使病原菌细胞解体。
然而,生物防治大多具有单一性,我们应该考虑通过几种微生物的联合协同作用,同时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大大提高综合防治效果。
据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根系分泌物包括大分子有机物,如糖、蛋白质、酶和凝胶,还有小分子酸、酚、铜以及一些生长激素和黄酮等,其中有一部分或其进一步的分解产物具有化感作用。如小麦根系分泌物能直接抑制小麦全蚀病原菌的菌丝发育。化感物质还可以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一些通过硝化作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病菌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启发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某些特殊植物,它们的根系分泌物能有效抑制土壤病原菌生长,从而达到植物防治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不会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产生影响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论很大,其中fransson认为高浓度co2对土壤真菌有较大影响。从理论上来讲,co2浓度升高会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凋谢物和根系分泌物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等生长物质。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抑病性越强。如果土壤中的co2浓度升高了,又会不会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者改变土壤环境的ph,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徐国强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更多的可降解底物,促进其活性,增强土壤呼吸作用,而又有研究说土壤呼吸率与土壤抑病性有关,呼吸率越高,作物发病率越低。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某种措施如熏烟等,增大土壤中的co2浓度,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另外研究发现,土壤ph与土壤抑病性呈负相关,酸性越强的土壤抑病性越强。ph改变又会影响到土壤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改变一些微量元素如铁的价态或者浓度,减弱病原菌对这些元素的亲和力,抑制其生长,但同时会不会也威胁到植物的生长,有待进一步研究。
2.传统防治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加强管理污染源和对污染土壤进行末端治理,有必要切断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首先要对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监测和控制灌溉水质量,采用辐射杀菌法或高温堆肥法灭菌,好气法进行微生物发酵,以消灭垃圾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用密封发酵法、药物灭卵法和沼气发酵法等无害化灭菌法处理粪肥,同时还要加强管理感染动物。
防止医院废水直接流入土壤,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并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另外我们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条件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加强地表覆盖以抑制扬尘,切断致病菌的空中传播途径,还可以直接对土壤施药灭菌和杀毒。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生吃水果和蔬菜之前要彻底洗干净,蔬菜多洗几次,水果尽量去皮,不直接接触污染土壤,勤洗手,同时还要加强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以降低染病几率。
五、土壤生物污染的展望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广谱、高效、微量和低毒的灭菌杀毒药物不断出现和更新,能有效治理土壤生物污染,生物防治方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另外以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微生物肥料及其产业化不仅收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还产生了重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根据以菌治菌和以肥抗病的原理,经过多年试验研发出具有肥药多效性的新一代微生物肥料,即联抗生物菌肥。它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去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等生长物质,以改善农作物的养分供应,还可产生拮抗物质,从而抑制土壤病原菌的生长,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使用、减轻病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联抗生物菌肥作为一种复合生物菌剂,含有多种从土壤中筛选出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抑制病原菌繁殖的菌种,不仅为作物提供养分以促进作物生长,还能产生拮抗物质以抑制土壤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收到很好的土壤生物污染防治效果。联抗生物菌肥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有效降低了农作物的发病率。在辣椒、黄瓜、水稻、小麦、烟草、棉花、梨和桃等作物上的试验证明,土传病发病率降低70%~93%,作物产量增加10%~33%,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总之,我们要保护土壤环境,防治生物污染,让大家都能吃上健康放心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马成涛,胡青,杨德奎.土壤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山东科学第20卷第6期,2007
2.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通报第38卷第6期,2007
3.贾夏,赵永华,韩士杰.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生态学杂志第26卷第3期,2007
4.龚明福,贺江舟,孙晓棠,张利莉.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抑病性形成关系研究进展.新疆农业科学第4卷第6期,2007
5.江木兰,赵瑞.油菜内生生防菌by-2在油菜体内的定殖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作用.植物病理学报第37卷第2期,2007
6.张薇,魏海雷,高洪文,胡跃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第24卷第1期,2005
7.章家恩.土壤生态健康与食物安全.云南地理科学研究第16卷第4期,2004
8.deboerm,etal.controloffusariumwiltofradishbycombiningpseudomonasputidastrainsthathavedifferentdiseasesuppressivemachanisms.phytopathologyvol.93no.5,2003
9.赵国其,林福呈,陈卫良.绿色木霉对西瓜枯萎病菌期的控制作用.浙江农业学报第10卷第4期,1998
10.孙锡娟,周根娣,卢善玲,何七勇.蔬菜卫生学生物污染.上海农科院环科所,1996
11.杨国华,贾洪忠.我国土壤蠕虫卵和幼虫污染的近况.环境污染与防治第17卷第2期,1995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
从2010年起,岫岩县雅河乡蔬菜大棚进行垄鑫牌棉垄防治病害试验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菜农总结称“要想老棚变新棚,就用垄鑫棉隆来熏棚”。垄鑫牌棉隆综合土壤消毒剂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部门推荐,用于替代溴甲烷做土壤消毒的首选产品。主要防治土壤线虫、土传病菌、地下害虫及杂草。
垄鑫牌棉隆是一种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环保型广谱性综合土壤熏蒸消毒剂。施用于潮湿土壤中,会产生一种异硫氰酸甲酯气体,有效地杀灭土壤中各种线虫、病原菌、地下害虫及杂草种子等,从而达到清洁土壤的效果,可使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由于棉隆对各种线虫和土传病菌有很强的杀灭效果,因此特别适用于常年连茬种植的土壤消毒。
垄鑫牌棉隆是目前防治土传病害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是辽宁省植保站、辽宁省农委12316、辽宁广播电台乡村广播重点推介使用产品。
1垄鑫牌棉隆在不同作物上应用效果
1.1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
2010年,首先对土传病害严重的草莓进行棉隆防治试验。试验地在雅河办事处双泉村塔沟组,应用棉隆处理区与对照区的草莓相比,其单果数、根系、复叶数、百果重都有所增加,0.5亩地增收入3000元。这样的防治效果使农民朋友看到了种植草莓的希望,不再为草莓死秧而发愁。长势好,无杂草,根系发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宣传手段,使广大农民朋友逐渐认识了棉隆,了解了棉隆,相信了棉隆,使用了棉隆,凡是用过棉隆的农民朋友都说:“要增产增收确实离不开棉隆。”
1.2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岫岩县雅河办事处种植番茄已有20年历史,土传病害发病率50%以上,个别地块高达80%,2014年大宁农业站在多年重茬种植番茄棚中,应用龙鑫牌棉隆熏蒸处理消毒土壤,处理区番茄溃疡病、疫病、根腐病等病株率为零,而未经过处理的对照区病株率为70%,处理区番茄植株高度、茎粗、根数等均比对照区明显高、粗、多,平均每亩增收5000元左右。
1.3防治根结线虫效果
根结线虫在辽宁省14个市均有发生,寄主作物有番茄、黄瓜、芹菜、生菜、茄子等作物。2014年岫岩县雅河办事处于岭村应用棉隆消毒土壤,往年根结线虫发病率高达70%,经棉隆消毒处理后病株率为5%,处理区平均亩收入增加5000元。
实践证明,各种作物应用棉隆消毒处理土壤,可有效杀灭土壤中各种病原菌、根结线虫及部分杂草,可使作物健壮生长,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了多种病虫草害的发生概率,在作物生长期间比不消毒(对照)地块减少喷洒农药3~5次,减少农药污染,在提高产量同时也提高了产品品质,尤其适用于无公害草莓、蔬菜等高效益经济作物。
2棉隆土壤消毒具体做法
2.1整地
清除前茬作物的根茬,施入有机肥;浇水并保持湿度5~7天,使田间持水量达60%左右。旋松土壤30厘米,使之细、碎,越松散越好。
2.2施药覆膜
每平方米施药30~45克,用旋耕机将药剂与30厘米土壤混拌均匀,浇适量的水,随浇水同时覆膜。覆膜密闭消毒15天以上。
2.3散气
覆膜15~20天后,揭膜散气5~7天,并按同一深度松土1~2次,做发芽试验后播种或移栽下茬作物。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1篇7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冬季;防治技术
冬季,果树进入休眠期,各种病虫害也进入越冬阶段。处于越冬休眠状态的病虫害,虽然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但其数量有限、不活动、越冬场所比较集中。因此,冬季是防治病虫害的有利时机,可采用与栽培管理、果树修剪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简单,一法多治,一举多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冬季是农闲时节,劳动力不紧张,落叶果树喷药容易均匀周到,既省药效果又好[1,2]。因此,利用冬季有利时机,做好病虫害防治,对确保果树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现将冬季果树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剪除病虫枝
许多害虫以虫卵、卵块的形态在芽、嫩枝、叶子上越冬,病菌在病枝上越冬。如苹果白粉病是以菌丝在芽鳞痕、瘦弱病枝、当年生新梢上越冬,炭疽病以菌丝干枯枝、破伤枝、病果台和病僵果中过冬,另外在这些地方越冬的还有梨茎峰、苹果红蜘蛛卵、黄刺蛾蚜虫卵、苹果腐烂病菌等。对以上越冬的病虫害,应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干枯枝、病虫枝,摘除病僵果,除净越冬卵茧并集中烧毁深埋,以减少多种病害的枯枝侵染源和虫口数量。对修剪所造成的伤口必须涂波尔多液、843康复剂和腐必清液加以保护。
2清洁果园
很多危害果树的害虫和病菌都在落叶以及杂草中越冬,所以应清除果园内的杂草、枯枝、落叶、落果、死树。如苹果褐斑病、灰斑病和梨的黑星病等病菌的越冬场所都在残枝落叶和杂草中,葡萄白腐病、桃褐腐病的病菌大部分在残果上越冬,梨木虱、梨网蝽、金纹细蛾等害虫多在杂草落叶中越冬;苹小卷叶蛾、山楂红蜘蛛等害虫多在树洞里、剪锯口处越冬,通过清扫可起到消灭越冬病原物的作用[3]。清除的时间最好在初冬季节,把清出的东西全部集中起来烧毁或堆积起来沤制肥料。
3果树刮皮
果树刮皮是冬季防治果树害虫的关键措施。有句农谚:“要想吃好梨,年年刮树皮。”因为许多危害果树枝干的病菌都潜伏在老皮、翘皮及裂缝中越冬。在果树的粗皮裂缝中还有许多潜伏越冬的害虫,如毛虫、梨蝽象、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山楂叶螨等,通过认真细致的刮皮,不仅可以消灭这些病虫害,还可更新树皮,促进树体生长。果树刮皮要掌握4点:一是刮皮时间应该在冬季土壤结冻后到立春惊蛰前进行;二是刮皮要彻底,不要只刮树的主干,应将果树所有枝干的粗皮、翘皮刮除;三是刮皮深度要适宜,要掌握“小树、弱树宜轻;大树、旺树宜重”的原则;四是刮皮时要在树下铺上塑料布,以便于集中收拾销毁。
4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可减轻日灼和冻害,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延缓果树的萌芽和开花,使果树免受春季晚霜的危害,又可兼治树干病虫害,起到防冻杀虫的双重作用。涂白剂配制比例为:石灰10~12份、黏土2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食盐1~2份、水36~40份,可加少量杀虫剂,搅拌均匀后涂抹树干。涂白的位置以树干基部为主,高约1m,涂抹时要由上而下,涂在树干和枝干上,对树干南部及树杈向阳处重点涂,在果树落叶后至封冻前涂最为适宜[4]。
5果园深翻
利用冬闲园地耕翻既是改良土壤、促进果树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害虫的有效办法。在土壤内越冬的果树害虫很多,如桃小食心虫、枣步蛐等,可将土壤深层的害虫及病菌翻至地面而被冻死、干死或被天敌吃掉,使深埋地下的病虫不能羽化出土而被闷死。耕翻的时间最好在土壤临近封冻时进行,耕翻深度以25~30cm为宜。
6诱杀灭虫
利用害虫对越冬场所有独特的选择性,秋后在果树的主干上绑草或破麻袋片,也可把草搓成绳悬挂在树上,诱集害虫化蛹越冬,然后在翌年春天果树萌芽前把束草解下集中销毁。据调查,这种方法,对梨小食心虫、枣粘虫、旋纹潜叶蛾、苹果小卷叶蛾、苹小食心虫、山楂红蜘蛛等害虫都有很好的诱集作用。
7药剂防治
有的病虫在树的其他部位越冬,因此在清理、刮皮、剪除后,喷含油量为4%~5%的柴油乳剂和3~5°Bé石硫合剂1~2遍,既能杀菌又能灭虫,对蚧壳虫、红蜘蛛、苹果腐烂病以及梨树黑星病、葡萄黑痘病、白粉病等都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对于蛀干害虫天牛等,可采用人工钩杀或用触杀剂农药稀释成有效浓度往蛀孔内灌注。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8
冬季苹果树落叶后进入休眠期,在此期间,为害苹果树的各种病菌及害虫也都以不同形态、方式在隐蔽的场所潜伏越冬,越冬场所比较集中、稳定因此易于集中消灭,而且方法简便,可达到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翌年为害的目的。
1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梢
许多病虫都可在枝干和芽上越冬,如苹果轮纹病病菌、苹果干腐病、苹果白粉病、苹果红蜘蛛、顶梢卷叶蛾、介壳虫、苹果小吉丁虫、天牛等,因此冬季修剪时耍彻底剪除病虫枝,剪下的病虫枝必须带出果园烧毁或深埋处埋。
2深耕翻土
利用冬季土壤封冻前翻耕果园土地和树盘,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而且有利于果树根系生长,还可以消灭在土中的病菌和害虫。如山楂红蜘蛛、蛴螬、桃蛀果蛾冬茧、苹掌舟蛾蛹等,通过深翻可将这些害虫翻人土中闷死或暴嚣在土表冻死,或被天敌吃掉。在土表上有很多带有大量病原菌的落叶、杂草,通过耕翻深埋在土中,可杀灭越冬菌源,减轻翌年为害。同时这些落叶杂草深埋入土,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3刮除粗老树皮
成龄果树的粗老树皮为许多病虫提供了隐蔽的越冬场所,如苹果腐烂病、干腐病病菌、山楂叶螨雌成螨、李始叶螨雌成螨、旋纹潜叶蛾的蛹,苹小食心虫等都是在粗皮缝内老翘皮下越冬的。因此,在冬季苹果休眠期间将粗老树皮仔细刮除,同时可促进果树的代谢和生长。刮皮时间以土壤封冻后至来春树萌动前进行为宜。具体做法是:先将塑料布或布单铺于树下(以便收集树皮),然后用刮树刀或镰刀由上而下的将主干和骨干枝上的粗皮、翘皮仔细刮除。对分权处、病斑处更应细刮,刮的深度以不伤嫩皮为宜。刮除下来的树皮残渣要集中起来携出果园深埋或烧毁。
4涂白
对刮皮后的果树要进行涂白-以减少日烧病的发生,消灭树干和树皮缝中越冬的病虫害。涂白剂的具体配法是:生石灰3份,水10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加少许食盐、油酯。先将生石灰用水化开、滤出渣子,倒入化开的食盐,再加入石硫合剂、油醮,搅拌均匀后涂树干和主枝基部,涂量以不下流为宜。
5喷药保护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促成栽培大棚草莓土壤消毒方法
南京是江苏草莓主产区之一,大棚促成栽培草莓是南京特色农业,2010年栽培面积1300h㎡,亩效益2万元以上,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0年3月中国第三届草莓大会在南京召开,提升了南京草莓知名度,大棚草莓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好。但大棚草莓多年连茬种植,根结线虫、土传病害日趋严重,连作障碍越来越普遍,农民在土壤消毒中,使用药剂不规范,有的甚至使用剧毒农药,给草莓业带来很大隐患,须推广太阳能消毒、“石灰氮”消毒和“棉隆”消毒等新型高效、生态、低毒的土壤消毒技术。
一、使用新型消毒剂的意义
1.有利身心健康:南京地区大棚草莓促成栽培一般8月底9月初定植,土壤消毒一般在7~8月份进行,此期气温高,氯化苦、溴甲烷等土壤熏蒸剂,刺激和腐蚀性大,不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
2.经济效益:经过消毒处理的土壤,幼苗健康生长,增强对病虫害抵抗力,提高产量10%左右。
3.社会效益:提高南京草莓安全水平,提高地产草莓的竞争力,绿色安全,推进草莓采摘等农业旅游。
4.生态效益:规范使用新型消毒剂,降低高毒农药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
二、草莓土壤太阳能消毒技术
1.太阳能消毒特点[1]
利用太阳能,高温闷棚土壤消毒,地表下10cm处最高地温可达60℃,20cm处地温可达40℃以上,高地温杀菌率达80%以上,可有效地杀死土壤中的害虫、病菌和杂草种子,降低病、虫、草基数。对1~2年连茬大棚草莓土壤消毒效果尤为显著。
2.太阳能消毒具体技术操作
(1)清理大棚:将草莓植株全部拔除并挖出残留在土中的根茎,清除大棚内的其他作物病残体和杂草。
(2)撒发热物:对种植畦耕翻、平整土地,将稻草、麦秸粉碎成3cm长,按每亩600~700kg均匀铺撒在土壤上;或亩施2000kg鸭粪等未完全腐熟有机肥。必要时可加撒适量石灰氮增加效果。
(3)深翻土壤:对铺撒好稻草等发热物的土壤按30cm深翻两遍,搅拌均匀,保证土壤疏松。
(4)起垄覆膜:起30cm高、60cm宽垄,垄距约90cm,棚两侧半垄,满足6m大棚栽12~14行。起好垄后垄间灌水至与垄顶持平。用整块薄膜将整块地严密覆盖,封膜反方向压折,盖严实,不透气。
(5)大棚封闭:盖大棚膜,与地面覆盖形成双层覆盖,封住所有出气口,严格保持整个大棚密闭性。
(6)消毒时间:立枯、菌核、疫病等病菌不耐高温,经过20天左右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根腐、根肿和枯萎病等一些深根性土传染菌,分布在土层深层,耐高温,须处理30~40d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三、石灰氮土壤消毒技术
1.石灰氮土壤消毒原理[2]
石灰氮遇水分解而产生的氰胺和双氰胺等氢氮化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菌、线虫和杂草种子作用。石灰氮中的副成分氧化钙遇水能够放热,夏季用棚膜保温,白天地表温度可达65~70℃,地下10cm以内地温在50℃以上,20cm地温可超过45℃,此状态持续20~30d,能防止各种病虫害,并可除杂草,有效克服连作障碍,还可补充氮和钙肥、促进有机物的腐熟、改善土壤理化性能。
2.石灰氮土壤消毒技术操作
(1)撒施石灰氮:清理地块,将棚室内边边脚脚的土壤铲向中间,每亩用700~1000kg未完全腐熟的有机物均匀撒于地表,然后均匀撒施石灰氮,亩用量60~80kg。
(2)深翻做畦:将有机物和石灰氮深翻入土壤,深度30cm。翻耕要均匀,以增加石灰氮与土壤颗粒接触面积。做高畦增加土壤表面积,利于快速提高地温,延长土壤高温持续时间。
(3)密封和灌水:用完好、透明的塑料薄膜将土壤表面密封。从薄膜下往畦内灌水,直至畦面湿透为止。保水性能差的地块可再灌水一次,但地面不能一直有积水。
(4)封闭和通风:将大棚完全封闭,出入口、灌水沟口不要漏风。晴天时,20~30cm的土层能长时间保持40~50℃,地表可达70℃以上,持续20d左右后打开通风口,揭开地面薄膜,翻耕土壤,7~14d后进行草莓定植。
(5)注意问题:病害较严重的地块,石灰氮和有机物使用量取上限;为发挥石灰氮分解过程中中间产物杀虫灭菌作用,应使土壤和石灰氮充分混合;保持土壤中足够水分,保水性差的地块处理过程中补充适量水分;处理过程中如遇连续阴天或下雨,应适当延长处理天数。
四、棉隆土壤消毒技术
1.棉隆土壤消毒原理
棉隆施用于潮湿的土壤中时,会产生一种异硫酸钾气体,迅速扩散至土壤颗粒间,有效地杀灭土壤中各种线虫、病原菌(真菌和细菌)、地下害虫及一年生杂草种子等,从而达到清洁土壤的效果。适合于多年连茬种植草莓、蔬菜的土壤消毒,是新型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环保型广谱性综合土壤熏蒸消毒剂。
2.棉隆土壤消毒技术操作
(1)整地:施药前先松土,使土壤颗粒细小均匀,然后浇大水湿润土土壤,并且保湿5~7d,湿度50%~70%,以便线虫和病原菌及杂草种子萌动,更易被杀灭。
(2)施药:每处理1m2需制剂量30~45g,一般不要与生物农药、生物菌肥等同时使用。
(3)混土:施药后马上混匀土壤,混土深度为30cm左右。
(4)密封消毒:用开沟内侧压边法密封好四边,密封10d以上,密封用塑料膜厚度不要低于6丝。
(5)揭膜敞气:揭去塑料膜,并按同一深度30cm松翻土,再透气5d以上,即可移栽定植草莓苗。
参考文献
[1]张运涛等,无公害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连作问题;解决对策
**市是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国外。但由于土壤连年集约化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加之大棚覆盖土壤得不到充分的降雨淋洗,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和养分失衡,导致蔬菜产量低、品质差,生理病害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科学施肥及栽培管理措施。
一、设施蔬菜土壤的科学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机肥
最好施用纤维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机肥(如秸秆沤肥、沼肥等),有机质在腐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腐殖酸等有机胶体,而胶体中胶粒带负电,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矿质养分,如铵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吸附在自己周围,这种吸附是动态的,当土壤溶液浓度降低时又会释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见,增施有机肥料,可大大增强土壤的养分缓冲能力(即协调能力),防止盐类集聚,延缓土壤的盐渍化进程。
1.2推广施肥的科学检测
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电导仪监测土壤溶液浓度,超过一定的EC值,蔬菜就要发生生育障碍,如发现接近临界值就停止;植物在工厂化育苗时,更应该注意EC值的控制,否则易造成僵苗。
1.3加深土壤的翻耕
保护地土壤的盐类集聚呈表聚型,即盐类集中于土表层。在蔬菜收获后,进行深翻,把富含可卡因类的表土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面,可以大大减轻盐害。
1.4撤膜淋雨溶盐或灌水洗盐
待夏熟菜收获结束后,利用换茬空隙,揭去薄膜,在雨季如有数十天不盖膜,日晒雨淋,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是一项简易可行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洗盐,而且可以杀灭病菌,有利于下茬的高产稳产。
1.5基肥深施,追肥限量
用化肥作基肥时进行深施,作追肥时尽量“少吃多餐”,最好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和施于表土以下,以免过多增加表层土壤的含盐量。追肥一般较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肥量,宁可用增加追肥次数的方法,也不可一次施肥过多,以免提高土壤溶液的浓度。
1.6提倡根外施肥
根外施肥不会增加土壤的盐分,应当大力提倡,特别是尿素、过磷酸钙以及磷酸二氢钾,还有一些微量元素,作为根外追肥都是适宜的,效果较快。
1.7地面覆盖
用地膜或秸秆进行地面覆盖,对于抑制土表积盐有明显作用。据试验,用锯木屑、稻草、地膜、菜叶等覆盖于表土上,能降低土表盐分含量,保持田间土壤湿度,其中地膜和锯末屑的降盐效果最好。
二、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在棚室的应用
2.1整地施基肥
按所种蔬菜要求,一般施农家肥60~75t/hm2,并根据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配合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地面撒施后耕翻,深度35cm左右。
2.2作垄挖沟
采用双行带状栽植,与普通种植不同的是双行之间要留灌水沟,如茄子、黄瓜、番茄,大行60~80cm,小行50~60cm,水沟上宽30~40cm;甜椒、辣椒,大行50~60cm,小行40~50cm,水沟上宽20~30cm。先在步道上取少量土分放于作垄部位,再于双行中间挖沟,将土分放垄上,用耙将垄顶整平,沟两侧轻压,作好后,垄高15~20cm。
2.3覆膜
南北覆膜,膜宽1.5~2.0m,0.9m宽的用2幅,厚0.008~0.010mm,膜间搭接5~10cm,可先压两头,也可分段压土,步道上少量压上,这样可使膜充分张紧,不致下陷。
2.4打孔栽植
用与苗根土坨大小相当的打孔器打孔,选壮苗栽植,注意把苗根周围按实,打孔处要覆适量土将膜压住保护苗茎。
2.5灌水
栽后立即灌水,水从沟中流入,沟一端开口于地面垄沟,一端止于畦尾,灌后开口用土压住。灌水时注意选用3.0~4.5cm自吸泵或潜水泵,水流不应过急,如水量大可同时开2~3个,使水从侧方慢慢渗透整个高垄。
2.6施肥
在蔬菜生长期间需施肥时,可于株间打孔施入,施后用少许土将孔压埋,或将肥料混于水中,随水流入沟中。在北方“四位一体”日光温室中,应用加肥器使沼液随水一同灌入,此法操作简单易行,灌水后不破坏土壤结构,步道、垄面不见水,而根系已被侧方渗透,使根不致处于泥泞状态,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和生长。由于覆盖地膜,日平均提高地温1.8~3.0℃,更利于蔬菜的生长,水分受地膜阻挡,又不致大量蒸发到空气中,对空气湿度增加不大,棚膜上形成水滴少,提高光照强度,早晚提高棚温3~5℃,减少病害的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应用地膜高垄沟灌栽培的大棚番茄、黄瓜、甜椒相比普通整畦漫灌栽培,具有坐果早、产量高、品质好、病虫害少等优点。
三、病虫害科学防治
3.1物理措施
近年来,通过反复实践,已摸索出一套不施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当地习惯称为“健康栽培法”,减少病菌侵染来源,有效控制蔬菜害虫发生,减轻病害传播,不仅减轻了蔬菜的农药污染,降低了成本,而且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蔬菜,发展蔬菜出口贸易。
3.1.1晒种、浸种。温汤、盐水浸种,在播种前,选择晴日将蔬菜种子晒2~3d,可利用阳光杀灭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发病。瓜类、茄果类蔬菜的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15min,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种子用40~50℃温水浸种10~15min,都能起到对种子消毒杀菌作用,预防苗期发病。用10%盐水浸豆科种子10min,可将种子里混入的菌核病菌、线虫卵漂除和杀灭,防止菌核病和线虫病发生。
3.1.2用太阳能进行高温消毒杀菌。常用的是蔬菜大棚的高温闷棚。在夏秋季节,利用大棚闲置期,采取覆盖塑料棚膜密闭大棚,选晴天高温闷棚5~7d,使棚内最高气温达60~70℃,可有效地杀灭棚内及土壤表层的病菌和害虫。
3.1.3挡避和诱杀害虫。于棚室的通风口处设置防蚜网,阻挡有翅蚜、粉虱等害虫迁入棚内。若棚内已发生蚜虫、白粉虱,可在棚内设置黄油板诱杀,方法是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截成1.0m×0.2m长条,用油漆涂为黄色,再涂上1层粘油(可用10|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设置375~450块/hm2,置于行间可于植株高度相同,当蚜虫、白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园区可采用灯光波、色板、性诱剂等多种方法。
3.1.4高温堆肥杀灭病菌和害虫。蔬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农家肥中多带植物病菌和虫害,在施前1~2个月可将其泼水拌湿、堆积和严盖塑膜,使其充分发酵腐熟,在发酵期堆内温度高达70℃左右,可有效地杀灭病虫害,“四位一体”温室沼肥是相对安全的,可在空气通风处,放置2~3d直接使用;并且腐熟后肥料施入棚内,不会发生蔬菜烧根和有毒气体危害等不良现象。
3.2农业栽培措施
3.2.1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各种蔬菜实行2~4年以上的轮作换茬,都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的明显效果,并有明显增产作用。将病残体、病果全部带出棚外,销毁或深埋,可减少病害基数,尤其是前茬作物腾茬后,彻底打扫清洁田园,再结合高温闷棚,能有效防治下茬蔬菜病虫害。
3.2.2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再按各种蔬菜对氮、磷、钾元素养分需求的适宜比例,进行配方施用化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蔬菜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蔬菜抗病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
3.2.3实行垄作和地膜覆盖栽培。大棚蔬菜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既便于膜下沟里浇水,减少土壤蒸发量,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蔬菜病害的发生发展,又可防止土壤病菌的传播,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3.3利用生态环境防止蔬菜病虫害
生态环境是利用蔬菜与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就可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发生。例如:霜霉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等,在高于32℃和相对湿度低于80%的条件下,病菌不发生或发生缓慢,喜温蔬菜的适宜光合温度为18~28℃,且上午8~12时完成光合量的70%~80%。因此,在生态上采取上午适当早揭草苫,延长光照时间,并注意适当通风,使棚内湿度不高于80%;午后闭棚,使短时间棚温升至35℃,以高温抑制病菌发生发展,然后再放风排湿,黄瓜霜霉病控制到43~45℃,在下午高温下排湿后,夜间棚内空气温度也相对较低,可减轻结露,有利于抑制病菌传播。
在大棚蔬菜冬春寒冷期间浇水,可采取“三不浇、三浇和三控”,即阴雨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不浇明水,浇膜下水;苗期控制浇水;连阴天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这样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的发生和蔓延。
3.4利用蔬菜制剂防治虫害
3.4.1黄瓜蔓。将新鲜瓜蔓1kg,加少许水捣烂滤去残渣,用滤出的汁液加3~5倍水喷洒,防治菜青虫和菜螟的效果达90%以上。
3.4.2苦瓜叶。摘取新鲜的苦瓜叶片,加少量的清水,捣烂榨取原液,然后每1kg原液中加入1kg石灰水,调和均匀后浇灌植株幼苗根部,防治地老虎有特效。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11
浙江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近年来,随着“菜蓝子工程”的实施,高山蔬菜发展迅速,尤其是大棚茄子在海拔700m的高山小盆地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09-2011年全县在黄源、沙铺、大湾、云丰等高山乡已发展大棚茄子300hm2,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茄子种植已成为云和县高山蔬菜的主栽品种和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但随着高山大棚茄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茄子绵疫病也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大棚茄子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大棚茄子绵疫病为害一般减产10%,严重的减产30%。为此,必须加强对绵疫病的综合防治,以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现将云和县高山大棚茄子绵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发病症状
茄子绵疫病是由真菌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株残体里越冬,病菌卵孢子随水附在果实表皮萌发后侵入果实;病果上的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通过水流传播进行再次侵染。茄子绵疫病为害症状,初期在果实表面产生水浸状圆形病斑,随后病情加重逐渐扩大蔓延至整个果实,发病部位黄褐色或暗褐色,高湿条件下转为白色绵状菌丝体,果实变黑腐烂落果。嫩茎发病变褐缢缩腐烂,叶片病斑褐色,水渍状,有明显的轮纹,花为褐色水渍状腐烂。
2发病原因
茄子绵疫病发病、流行与温、湿度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高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一般气温在28~32℃,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条件下有利于绵疫病病害大发生。种植易感病品种、地势低、排水不良、化肥使用过多、种植密度大、植株郁闭、结果期连续阴雨,均易发病。如未及时防治将造成病情蔓延,严重减产。
3综合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良种
选择耐湿、耐高温、抗病、高产、熟期中等的品种,如杭丰一号、杭茄1号、引茄1号等。
3.2实行轮作
避免连作地种植茄子,可采用水旱轮作或茄子与叶菜类或豆科类蔬菜轮作。
3.3土壤消毒
育苗前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消毒,茄苗移栽前大棚畦面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或用75%百菌清600倍液消毒,均可达到一定的灭菌效果。
3.4加强大棚管理
①科学施肥移栽前土壤施足充分灭菌的厩肥,配施一定的磷钾肥,深翻作成弓形高畦面。移植后施肥采用“控氮肥增磷、钾肥”的方法,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②科学管理水大棚内水分管理,要做到既保证茄株生长所需又使土壤不积水,保持土壤干湿交替,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③及时通风降湿茄株开花结果后要及时做好棚内通风降湿,降低病害发生。
④科学防虫治病防虫治病要做到勤检查早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中。
土壤灭菌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外源砷;土壤;微生物;数量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636-03
EffectofAdditionalArseniconNumbersofSoilMicroorganisms
SONGWei-feng,DENGQi,BINLi-ying,XIONGRu-yi
(Faculty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ArsenicpollutionofsoilhasbeenaquiteseriousprobleminsomeareasofChina.Theimpactofaddingarsenic(themassfractionwas0mg/kg,500mg/kg,1000mg/kg,2000mg/kg)onthechangeofsoilmicrobialpopulationswerestudiedunderlaboratoryconditions.Theresultsshowedthatthegrowthofauxohetertrophswasstimulatedbyaddinglowconcentrationofarsenic,butitwasinhibitedwhenincreasingtheconcentrationofarsenic.Atthesameconcentrationofadditionalarsenic,astrongerinhibitingeffectwasfoundonauxoautotrophsthanonauxohetertrophs.Underthestressofarsenic,themicrobialpopulationsofauxoautotrophsandauxohetertrophsbothdecreasedfirstlyandthenincreased.
Keywords:additionalarsenic;soil;microorganisms;populations
砷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元素,其最初来源于土壤母质,主要受火山活动所影响,在地壳中自然含量较低,约为3mg/kg[1]。矿冶是造成高浓度砷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含砷污泥,造成二次污染[2]。从20世纪开始,高浓度砷对地下水的污染就一直危害着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其中受影响人数最多的国家是孟加拉国,大约有20万~27万人因饮用受砷污染的水而死于癌症[3]。在我国局部地区,由矿冶和化工活动造成的土壤砷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地区土壤砷浓度高达
5070mg/kg[4]。砷已被国内外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土壤的砷污染和防治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领域。在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很多,由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习性,故能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5]。土壤中微生物生存条件的差异,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6,7]。已有研究发现,在长期受砷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一些敏感性种群数量下降或消失,而一些耐砷强的种群则得以生长和繁殖[8]。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必将影响到土壤的功能,而耐砷菌的大量生长对砷价态和形态的变化也必将产生作用。因此,外源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是一项基础工作,对于研究砷在土壤中的转化、迁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外加砷源对土壤微生物相对数量的影响,总结出关于不同浓度的砷促进与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的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样品来源土壤样品有3个,样品1来自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自然条件下,该样品污染少,能减少各种试验干扰因素,其自然含砷量为4.38mg/kg。因《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一级标准规定砷的含量在15mg/kg以下,所以所取土壤可以视为代表性较强的未受砷污染的土壤。样品2取自广东省北部某市受砷严重污染的土壤,其周围只有蜈蚣草得以生存,总砷为
7532.63mg/kg,视为受砷严重污染土壤。样品3取样自距离受砷严重污染点2~3km处的茶场,其土壤总砷含量为45.68mg/kg,视为受砷微污染土壤。
1.1.2培养基①自养型无机盐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酵母0.1g/L、NaHCO30.5g/L。用于土壤样品1的试验。②异养型无机盐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酵母0.5g/L、乳酸钠5mmol/L。用于土壤样品1、2、3的试验。③10%LB+葡萄糖培养基:蛋白胨1.0g/L、酵母抽提物0.5g/L、NaCl0.5g/L、葡萄糖2.0g/L,用于土壤样品2、3的试验。
无机盐培养基:Na2SO4・10H2O0.07g/L,(NH4)2SO40.10g/L,KCl0.05g/L,MgCl2・6H2O0.04g/L,
CaCl2・2H2O0.05g/L,KH2PO40.17g/L,琼脂20g/L,微量元素1mL/L,维生素5mL/L。
1.2试验方法
1.2.1土壤样品驯化与保存土壤样品1:挑出石块和植物残渣后,研磨过筛,四分法取样,每份取400g,共取4份,分别放置于4个塑料保鲜盒中,其中1份作为空白。另外称取已研磨成粉末状的NaAsO2200、400、800mg各1份分别溶解于145mL去离子水中,分别加到另外3份土样中,用消毒后的竹筷搅拌使其充分混合,放置于带盖的小保鲜盒内,使得土壤含NaAsO2量分别为0、500、1000、2000mg/kg[9]。存放于实验室(室温)进行培养驯化,为期90d。期间每隔一周查看土壤情况,若缺水,则及时添加去离子水。土壤样品2、3:挑出石块和植物残渣,研磨过筛,四分法取样后放置于4℃冰箱保存。
1.2.2样品稀释液的制备称取待测样品1g,放入装有99mL去离子水和几颗小玻璃珠的已灭菌三角烧瓶中,放置于摇床上振荡培养(室温、180r/min)3h[10],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再用移液枪吸取,制成10-3、10-4、10-5、10-6、10-7等一系列稀释菌液。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1.2.3涂抹平板计数法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后倒入无菌平板中,待凝固后编号,每一号码设置3个重复。然后按无菌操作要求,用移液枪吸取100μL菌液,对号接种在不同稀释度编号的琼脂平板上。再用涂布棒将菌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每次涂抹时需先将涂布棒灼烧灭菌。将涂抹好的平板倒置放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直至长出菌落后进行计数。将培养皿取出后用细菌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计算方法为:每克样品的菌数=同一稀释度的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每克干土中菌数=(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干土重×10。
2结果与分析
2.1外源砷对经驯化后的无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影响
试验中的干土重是通过湿土在105℃烘箱中烘干后得到的,按NaAsO2浓度递增顺序,添加不同浓度NaAsO2进行驯化的每克湿土壤的干土重分别为0.804、0.755、0.886、0.826g。土壤驯化后,在不同的外源砷浓度下,微生物数量见图1、图2。由图1、图2可知,每克干土中,自养型微生物在空白对照土壤中的数量最多,为9.3×107个;其次为含NaAsO2
2000mg/kg的土壤,有3.3×107个;接着是含NaAsO2500mg/kg的土壤,有2.1×107个;含NaAsO2
1000mg/kg的土壤最少,为2.5×106个。每克干土中异养型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的是含NaAsO2500mg/kg的土壤,有2.8×108个;其次为空白对照土壤,为7.1×107个;再者为含NaAsO22000mg/kg的土壤,有5.6×107个;最少的是含NaAsO21000mg/kg的土壤,为1.8×107个。
对图1和图2进行对比发现,未添加外源砷前,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相差不大,每克干土中分别有9.3×107、7.1×107个。但当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砷后,砷对自养型微生物有明显地抑制作用。3个浓度梯度下的自养型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异养型的,反映出砷对自养型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大于其对异养型微生物的作用,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异养型微生物的抗砷能力更强。此外,异养型微生物数量在外源砷添加浓度为500mg/kg时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这表明低浓度砷对异养型微生物生长有刺激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又表现为抑制作用。在相同的外源砷浓度下,砷对自养型微生物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但无论是自养型还是异养型,在砷的抑制作用下,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这说明不适应砷的微生物先大量减少或灭绝;当外源砷的浓度达到
2000mg/kg时,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的耐砷菌便开始大量繁殖,表现为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2.2外加砷对已受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在无砷的有机培养基中,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受砷严重污染区土壤的。而当向其中加入外源砷后,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而长期在高浓度砷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却不减反增。
在研究外源砷对未受砷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影响的同时,也对受砷污染土壤的样品进行调查。这种调查除了可以反映调查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受砷浓度影响而变化外,还可以和未受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作对比。在无砷的有机培养基中,受砷严重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比微污染土壤中的要少,这是由于受砷严重污染的土壤中,砷抑制了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离污染区2~3km处的茶场土壤受砷污染较少,因此不抗(耐)砷的微生物则能生长。随着外源砷的加入,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急剧下降,这是因为茶场土壤的微生物在遇到含砷的培养基,特别是含砷较高的培养基时,出现大量死亡或生长不起来,因此数量大大下降;而含高浓度砷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却不降反升,这是因为受砷严重污染区土壤中本身含有大量的抗(耐)砷菌,砷成为抗砷菌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因此微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
3结论
在不同的砷浓度下,砷在3种土壤中对微生物的生长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会随着砷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砷的抑制作用下,随着砷浓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不适应砷的微生物首先大量减少或灭绝,而后当土壤中的砷浓度达到某一较高浓度后,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的耐砷菌便开始大量繁殖,表现为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外源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只是一项基础工作,后续的工作包括:结合砷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规律,利用PCR-DGGE手段进一步探讨其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筛选出具有抗砷、耐砷能力的菌种;分别在不同的外源砷浓度下,研究砷对土壤中的自养、异养型微生物的促进和抑制机制;将微生物、植物修复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研究砷的降解与吸收特性及两者的协同机制。这些工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慧,王富华,王旭,等.砷元素形态分析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109-113.
[2]SHIBAYAMAA,TAKASAKIY,WILLIAMT,etal.Treatmentofsmeltingresidueforarsenicremovalandrecoveryofcopperusingpyro-hydrometallurgicalprocess[J].JourofHazarMater,2010,181(1-3):1016-1023.
[3]ULUOZLUOD,TUZENM,MENDILD,etal.DeterminationofAs(III)andAs(V)speciesinsomenaturalwaterandfoodsamplesbysolid-phaseextractiononStreptococcuspyogenesimmobilizedonSepabeadsSP70andhydridegeneration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y[J].FoodandChemiToxicol,2010,48(5):1393-1398.
[4]韦朝阳,郑欢,孙歆,等.不同来源蜈蚣草吸收富集砷的特征及植物修复效率的探讨[J].土壤,2008,40(3):474-478.
[5]陈范燕.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97,299.
[6]赵维梅.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影响[J].科技资讯,2010(8):146.
[7]顾爱星,范燕敏,武红旗,等.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J].草业学报,2010,19(2):116-123.
[8]VAXEVANIDOUK,PAPASSIOPIN,PASPALIARISL,etal.Removalofheavymetalsandarsenicfromcontaminatedsoilsusingbioremediationandchelantextractiontechniques[J].Chemos,2008,70(8):1329-1337.
[9]高松,谢丽.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87-6589,6615.
[10]蒋友芬,甘子明,许晏,等.新疆奎屯地区高砷环境中抗砷菌的初步筛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6):21-23.
-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分析范例(12篇)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分析范文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学所面临的新形势,对国际贸易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和探索,以及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配套改革措..
-
智慧课堂研究范例(12篇)
智慧课堂研究范文篇1一、课前预设,为课堂生成智慧奠基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则必然无效,更谈不上生成智慧。只有上课前运筹帷幄,才会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也就是说,只有“有效备..
-
无线遥感技术范例(12篇)
无线遥感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信息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
-
阅读理解的技巧范例(12篇)
阅读理解的技巧范文篇1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68-02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外语的阅读能力也..
-
财务风险的案例范例(12篇)
财务风险的案例范文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论(一)集团企业概念及财务特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企业集团”概念为:由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为核心,由多个拥有独立法..
-
高分子涂料的应用范例(12篇)
高分子涂料的应用范文篇1关键词外墙建筑;建筑涂料;涂料施工1.绪论外墙建筑涂料饰面具有造价较低,施工方便,提高工效,色彩丰富和便于维修更新等特点。多年来在各类建筑中得到广泛..
-
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范例(12篇)
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公益营销;慈善捐赠;企业盈利能力作者简介:张立(1974-),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与消费经济研究;郑玲(1987-),女,江西上饶人,湘..
-
设计专业范例(3篇)
设计专业范文篇1高职院校一般从重点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因为这些专业与地方产业结合较紧,有较好的校企对接基础,具备开展工学结合的条件。但由于是试点改革,学校各个教学部门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