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4-14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综述

中图分类号:G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97-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五、结语

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随着“汉语热”、“华语热”的不断升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播,它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族群中留根,增强了华人族群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相辅相成,海外华文教育以中华文化基石,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中华文化又给予海外华文教育以扶植,我们应当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晓桦.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07(1).

[2]翦伯象,白少玉.论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播[J].五邑大学学报,2010(12).

[3]李其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35).

[4]黄薇.再议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不容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

[5]耿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体系[J].文艺报,2004(2).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1篇2

一、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现状

(1)不受重视,缺少传承。中国的传统非物质音乐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大幅度冲击,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忽视,许多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逐渐消失。(2)缺少系统性的音乐文化记载。在中国的民间流行着许多经典的传统音乐文化,但由于战乱和文化素质等原因,缺少全面的文献记载。(3)缺少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由于中国的一些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自民间的传唱,缺少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4)缺少融入和创新。中国经典的音乐文化遗产都经历了长久的歌颂与传唱,经历了历史的淘汰和更新。然而,如今的音乐却缺少创新,难以发展。

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加强法制保护,注重文化传承

中国的非物质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千百年的创新和传承,依旧保持着其民族特色风采。但近几年,随着外来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双重夹击,中国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由于缺少人们的创新和新鲜血液的注入,逐渐褪去了自己本身光鲜亮丽的色彩。为了加强对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保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注重文化传承,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让我国的非物质音乐文化永远发扬光大。

(二)加强收集和整理,进行文献保护

中国的许多非物质音乐文化之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了传承,甚至消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一个系统的文献整理和记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乐于追求一些新鲜、刺激的娱乐项目,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中国传统音乐。所以,对中国的一些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一个系统化、规模化的整理尤为重要。如果真的有一天,其中一个经典传统音乐文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让它重现风采,不会让它随着时间的发展遗留在过去。当然,对中国非物质音乐文化的收集和整理不仅仅是对音乐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承。当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记录到中国文献的那一刻,许多老百姓就会意识到这些民间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也有自己的价值和传承意义,每个人就会更加珍惜这门独特而又精湛的文化艺术,让它不断吸取精华,不断发扬和传承。

(三)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的一些传统音乐文化,之所以大量失传,是因为缺少学习者和传承者。其实,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学习才是最好的传承。为了能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应大量培养学习者,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让中国的音乐文化艺术拥有一批年轻的艺术继承者。其实,在学校开展传统音乐课程,不单单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孩子的课外业余生活。传承与娱乐相结合,既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知名度,也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传承在生活中让人们真正的享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美。

(四)加强与商业文化的联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传统的音乐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一棵具有丰富资源的“宝树”,人们应正确、客观、科学、理智地使用这棵“宝树”,将非物质音乐文化和商业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也让让音乐文化更加多元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然,在商业文化与非物质音乐文化结合时,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导,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时刻牢记保护和传承这两大原则,通过不断地追寻和探索未知的音乐文化,进而不断地了解音乐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民族文化在我国发展历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两个部分。如何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建设文化生态,是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就此,谈谈自身的一些看法。

1文化生态对于民族文化的意义

(1)要保证民族文化能够得以存活,并使其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和保护民族生态,对于民族文化而言,要有着特定的文化条件,才能使其顺利的发展。文化生态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迥异。因为文化的生存环境不相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风格,使我们不少人都受到了熏陶,文化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一旦文化环境发生了改变,原本的民族文化就会受到印影响,甚至是破坏。这样的例子举起来数不胜数,历史上的著名的鲜卑族人,曾经因为政权问题而迁都洛阳,由于地理位置的巨大变化,鲜卑族人原本的民族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入黄河农耕文化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人原本的文化被渐渐蚕食,就连他们自己,也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当中。(2)文化要存活下来,有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文化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左右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趋势,因此,要使得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我们就要好好保护文化生态。

2如何对文化生态进行建设以及保护

(1)文化生态保护是什么。文化生态保护所指的是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得以良好发展以及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让文化能够较好的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想要保护文化生态,首先就要了解到两点内容:第一个是文化生态保护就是指要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成的条件不会受到破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第二个是指文化生态保护要有一个良好正确的认识,文化生态保护指的是对某个民族一个特定文化的保护,而不是指对整个民族文化进行保护,这个说法是错

误的。

(2)文化生态建设的意义。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的目标前提必须是没有受到破坏或遭受破坏程度不大的民族文化,要是对象是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民族文化,则不能够用文化生态保护,而是要用到文化生态建设对遭到破坏的民族文化进行重建恢复。

3文化生态保护及其规划方略

(1)建设与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中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我们民族文化之所以会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套很完整的传承机制。因此,要确保民族文化能够世世代代相传,就要从传承机制方面入手。要保护传承机制,就先要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如果民间艺人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就要对这些人进行保护,对这些人施行一系列的经济援助与保护政策,有特殊贡献的艺人,政府部门也可以授予“文化艺人”的称号。

(2)要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的传统载体与传承媒介,同时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传承载体与传承媒介。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是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中意义重大。在当代传承中,保护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十分重要。一方面在能保护的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和媒介要实行保护,让其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难于继续形成传统载体和媒介的要进行研究并寻找新的传承载体和媒介。例如将旅游作为载体,将民族文化归纳其中。既发展了旅游行业,而民族文化也得以实现经济价值并获取生存。

(3)保护现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与方法,另寻求新的传承方式与方法。民族文化有其特定的传承方式,如大多数民族工艺以家传的方式传承,有的传男不传女,有的传长不传幼,有的传内不传外。保护这类民族文化就要保护这些传承方式。随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我们要继续研究新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这个新的传承方式要能够适合当前的社会形式,又要适合文化的继续传承和发展。例如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来进行传承体育文化;利用民族艺术传承的歌舞文化;利用旅游以及重大节庆来展示以及突出鲜明民族传统歌舞和服饰的艺术;利用戏曲、影视等方式,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好的道德情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加以传扬。

(4)通过再次开发以及利用为传统文化追寻新的社会市场和生存土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如果失去社会需求,民族文化就会消失。在当下,因失去市场而消失的传统文化情况不少,我们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为其寻找新的生存环境。例如民族的工艺和医药都可以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开发;通过民族的文化产业来创造经济价值并通过这个文化现象来获取对民族文化新的生存方式;将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以及文化建设结合,营造出新的民族文化生存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是离不开民族的传统文化。

4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在进行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个内容:(1)走正确的建设道路,坚决摒弃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科学的方法。有些重新创造类似于传统的文化,这些只是保留了文化的躯壳,不能让其对民族文化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有的地方为了迎合有颗的好奇心理,将当地民族讳莫如深的奇异风俗特地夸大;有的地方对民族文化缺乏全面了解,在开发利用时缺乏合理的长远规划。(2)要注意防止利用民族文化功利化。民族文化是能创造出一定利益,但是民族文化要生存与发展不能一概追求利润,那样会将民族文化变得庸俗以及经济化,使民族文化改变原有的意义。(3)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的适应机制。民族文化之所以发生消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不能有效地抵御或调适。要保护民族文化必须建立和完善民族文化的适应机制,以致在外来文化进入之时,本民族文化能够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而不会被同化。

5结语

总之,维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课题,在进行维护和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项需要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也不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其中,东方文化日益受到世界人民青睐。近几年,我国建筑逐渐朝着多元化阶段发展,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融汇日益密切,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体现中华民族风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元素给现代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着现代建筑风格的多元化、特色化和艺术化,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我国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传承与运用就行探究。

2传统元素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元素流传千载,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所具备的优雅形式和深刻内涵,最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精神。德国玛雅再起《装饰艺术手册》中论述了对传统文化、历史主义的喜爱以及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可为艺术设计者提供灵感和丰富的经验资料,而艺术设计也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传承与创造。建筑大师贝聿铭也说过,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体现着国家和政府为了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共享,为了彰显区域文化特性的一种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精神面貌的一种艺术形态[1]。关于传统元素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从两方面进行描述:第一,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建筑设计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的反映,必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展示,其所蕴含的理念、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需要在文化环境中去展示,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往往建立在前人经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另一方面,一些设计师尝试创作出脱离于传统的新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具有创新性的设计,都需要吸收传统经验。第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任何事物都是在原有源头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设计亦是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来说,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那么如何实现建筑设计的真正创新和建筑风格的巨大突破呢?这就需要尊重文化和历史,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理念和方法,融合于现代建筑中,真正实现艺术的再生。例如,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就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进行了传承,在设计中体现了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2]。

3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传承与运用

3.1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符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显性文化符号和隐性文化符号,比如概念、人文思想、人、物等,这些符号的传承是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的重要体现,因而应注意对传统符号的吸取和认识。显性符号的传承实际上是从实体形式上对传统的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符号被用新的方式加以演绎,在新的时代传达着新的内涵,可以说显性符号具有时代性、发展快、变化多样的特征。仿古的形式属于对显性文化符号的传承,仿古建筑通常来说指的就是复古建筑及其环境小品,此类建筑保持了原滋原味,古色古香,在一些园林、古遗迹修复中,仿古的形式经常被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单纯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保持下来。关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和运用,可以是一个传统的图案因素,也可以将图案纹样、建筑构件、民俗色彩等单体形式打散重构,将其与其他单体结构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包容性的作品,打散重构的形式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较多[3]。此外,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抽象简约的形式对显性传统符号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其具备现代的简洁风格,用新的形式将环境的内在精神和传统神韵反映出来,这对于传统符号来说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传承和创新传统的设计方法,比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采用抽象简约的形式对传统符号进行了提炼和概括,设计出了内外和谐统一、具有鲜明传统民居特征的建筑,很好地适应了时间与现代环境和现代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图1所示某餐厅大堂内红黑交相辉映,让人品味着赏心悦目的盛宴,室内装饰设计是对传统元素抽象简约和拼贴的运用,点到为止,不夸张,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空间中无一不反应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隐性传统符号比较稳定,现代建筑对隐性传统符号的传承实际上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智慧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的设计手法是运用类比、象征、明喻、隐喻等手段,通过建筑及室内造型、图案、色彩、文字等手法表达设计师创作思想、情感观和环境观的,在设计中,做到了尊重自然,注重环境整体性与协调性。对于“形”的创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运用现代观念、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对传统建筑造型要素进行再现,并结合现代建筑功能性、技术性、艺术性对传统造型再演绎,将传统元素的“形”表达出来。现代人对于意境也有所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礼教的规范、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理想这些隐性传统符号所传达的寓意都与现代人对纯形式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比较符合,因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人们普遍追求传统符号的“意”,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不断去发现隐藏在显性传统符号背后的深层“意”指,设计出有“骨”有“肉”的作品[4]。

3.2传统材料的传承

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还表现在对传统材料的传承和运用上。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主要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并非单单因为取材来源广,最重要的是因为木材代表着一种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价值观,而且木材本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给人一种轻盈而不沉重、温馨而不冷酷、严肃而不刻板的感觉,能创造出更明亮、更舒适的空间[5]。比如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一方面运用平面引入了不同景致和意境,另一方面采用了木构支撑,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之美传达了出来。现代建筑的装饰并非必须表现结构材料,因而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材料的传承往往不表现在结构上,而是表现在装饰上,传统材料的使用不会对建筑结构性能带来影响。

4结语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5

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中国民族艺术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诸多具有特色的音乐文化特质逐渐变异、濒临消失。在这种契机下,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任务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首要之重。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对目前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发展高校教育

民族民间音乐是所有音乐艺术最重要最典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所有音乐文化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承载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而且还写照了各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可贵的每种不同类型的民间音乐所体现的内容涉及到的人们生活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有些文化甚至频临消失。在各种音乐文化形式多样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一、民族民间文化所处的新时代社会背景以及影响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传统的有意义的文化,将拥有深厚内涵的文化搁置在一旁。速食社会需要的不是千锤百炼的经典著作,而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脚步的,能够为人们提供即时文化享受的“速食”产品。不能否认的是,如今的社会形势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产物。而即时享受、省时省力的便利生活方式成为当下人们的追求。

(二)影响

“速食”社会讲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是为了避免“物质生活领域的富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贫者”的状况,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速食”社会下产生的现代音乐内容形式不相同,相应的服务对象也不相同。快速发展的社会下,并不代表我国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是互不相容的。关键还在于它们能给听众带来什么影响或者熏陶,它们所蕴含的、要传达的、所表现的思想,只要带给人们有益的好影响,它就应该存在价值。快速的社会发展使得那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缺失了部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为例,这项传统的音乐文化虽深得老年人喜爱,但在青年人的观念里属于老土过时的范畴。传统京剧节奏缓慢,乐器单调,唱腔冗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与现代人的文化“胃口”。不过,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必须要做到吐故纳新。

二、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在面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时,不仅仅要为了传承精华而止步不前,还应不断地发展,吐故纳新,发扬光大。传承实际上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全面的,借鉴和吸呐的过程,给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输入新鲜的血液。在相应的健康向上的音乐环境中,为广大的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好音乐,从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成为目前音乐市场的主宰力量,以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处境甚忧。所以,如何才能更完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成为我国音乐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跟随时代的脚步,吸收新的精粹。

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民间音乐多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事物的不断运生,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随处可见的音乐播放器,随处播放的流行歌曲,这都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在这种强势的“压迫”下,民族民间音乐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原有的特色,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固步自封的保留。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最有效的办法。现代年轻人不喜欢甚至排斥民族音乐,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所以让他们直面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似乎是不太现实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音乐文化也可以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在我国,20世纪有一个十分伟大的音乐家,也号称“西部歌王”,即洛宾,他在我国音乐界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在于其音乐形式引人注目。他所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由于在任何场合可以以任何方式都能展现,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地接受他的音乐。

由此可见,发展和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就代表着我们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要找到适合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新的生长点。杜绝排斥任何外来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元素,也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护模式。我们也可以利用高新技术为民族民间民歌提供发展平台,为原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输入新鲜的血液,选择适合的角度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民族性、专业性相对而言强的民族民间音乐放低文化门槛,先做到吸引群众来关注它、了解它,再以正确地思想观念来引导大众欣赏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迎合大众欣赏的标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并深入研究,从而更完好地去发展,去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二)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意识的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方式的特点大都是无意识的,更多是民间各民族自娱自乐而衍生的音乐文化。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从无意识开始向有意识的方向发展,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以学校为传承和发展的阵地,教师通过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我国民族与民间的音乐文化知识等传承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引导下会逐渐去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与知识,同时慢慢爱上它,最终也会提升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自信心。总的来说,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系统都比较完善,因此一旦吸收了民族与民间的音乐文化,其就能利用自身的规律进行一定的整理、归纳及重组,促使其更加体系化与系统化,最终就会成为相应的教材并以授课的模式得以体现。这样便为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结语

不管是什么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只有不断地扬弃,取其精华,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琼.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音乐,2007,(04).

[2]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6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积淀形成了不同的戏曲舞蹈表演形式;而实际上,透过其服饰、道具、肢体语言的表层形态,揭示的是文化群体深层的人文内涵、文化的价值。杨朴教授在《整体文化现象中的现代二人转》一文中提到:“从东北远古的圣婚仪式到现代二人转,这条大河流过了五六千年的历史,文化形态也发生了从神圣走向世俗,从庄重走向戏谑的巨大变化。”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变化始终贯穿在二人转发展中。二人转从最初的地头、田间讨食性表演,逐渐过渡到了城市的庙堂里,流动性极强,随着观众、场地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表演,这对表演者自身的适应力、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也使得二人转的演绎模式必须更加灵活、丰富与完善。传统的二人转表演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舞段,其注重的是戏剧情节呈现的完整性。这其中,作为构成二人转美学特征重要元素的舞蹈,对戏剧情节发展的推动、思想感情的表达、与观众的互动、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剧场、市场、观众和二人转演出群体自身,共同促使了二人转表演综艺化倾向的出现,这种综艺化表演形式解构了二人转演出的传统歌舞形式和内容。二人转表演已经从传统的三场舞开始被解构为集笑话、小品、学唱流行歌、器乐、才艺展现、演唱二人转小曲、小帽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京剧是一门有着极其规范的以虚拟、写意、程式化体系呈现的舞台艺术。京剧舞蹈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构成京剧表演的精魂,其“数尺舞台,气象万千”的舞台表现为“一抬脚跨过几丛山,一挥手引来百万兵”的意境。此时,诗意在西皮二黄中放声,在水袖圆场中起步。应该说,独特的、传统的审美优势是传统京剧舞蹈艺术的鲜明特征。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所以其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舞台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必然需要与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相适应。现代科技增强了舞台感、丰富了京剧舞蹈的功能、张扬了表演艺术的魅力。让传统京剧舞蹈艺术从演员的技艺层面进入了人物甚至是心理层面。与此同时,也重新解构了传统的京剧舞蹈表演,消解了剧种、服饰、舞蹈的个性,舞台表演呈现出的是片段化、综娱化。

二、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的必要性

当前,戏曲舞蹈其与生俱来的、蕴藏于传统之内的变革能力只是被过于坚硬的程式、过于保守的观念暂时束缚住了,并未彻底丧失生命力。传统戏曲舞蹈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因子,只有参悟到这类传统文化因子的韵意,才能把握蕴含在不同戏曲舞蹈中的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道德规范等核心理念。戏曲舞蹈若能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就能保证它要表达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就能在保持本体传统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发扬出现代性,进而昭示它存在的价值,获得比现在更佳的社会文化地位。戏曲舞蹈能够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人文精神,能够在文化的复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统戏曲舞蹈的传承工作意义重大。

(二)传承中的问题

文化传承首先要防止为传承而传承,简单地把传承仅仅理解为弥补和补救。传承本身要有感悟、选择、甄别、提取。传统文化是鲜活的、流动的,就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感悟。传承是激活传统,在传统当中汲取资源,再创造并流传给下一代,把当代对传统的认识传达给后人,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而发展的立足点是传承与创新。首先,传统戏曲舞蹈程式理念长期固化且很难改变,极大地限制了戏曲舞蹈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而如何突破保守性、变革程式,是戏曲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原来舞台上演员对剧情的表达主要是靠简单道具、动作、身段、眼神的表演,而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该如何去表现?传统舞蹈表演方式,用什么来替代、如何创新?其次,早期的舞美效果基本上没有什么外在手段可依傍,使得表演者只能靠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功夫,这样不仅使表演艺术得到快速发展,还造就了一代代的优秀演员。如今,舞台导演、灯光、音响技术的发展使得演员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主体性、创造性。而传统戏曲舞蹈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不应该用舞美科技简单大量地堆砌现代化物质,不应该用现代题材、现代剧场来掩饰其现代意识的缺失。传统戏曲舞蹈的传承发展路径,就是形式领先,推内容创造与内容领先,促形式创新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展开,传统戏曲舞蹈是“角”的艺术,没有好演员就排不出好剧目。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为了练成精妙绝伦的水袖工夫,每天看帖、临帖、练剑、打拳,所以,京剧与其他戏曲舞蹈相比,程式性更加鲜明、规范,有严格的动作技巧要求,这些绝活没有多年苦练是无法驾驭的。同时,传统戏曲舞蹈生成、传承、发展的诸多环境因素在本质上有着与生俱来的“草根”特征,如今自进入课堂起,其功能转换必然会脱离“民间艺术”从自然传衍的状态,而走上学院式、规范化训练的道路。而教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意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由此造成一些作品存在雷同化、模式化的问题。而戏曲舞蹈艺术的创造发展,应该追求的是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传承与发展

传统戏曲舞蹈的发展既要传承传统也要具有时代性,要能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能与社会发展和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在“草根文化”兴起,处于转型期的当今社会,大众已经普遍涉足曾经是精英文化统治的领域。因为只有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才是永久的文化,大众的艺术精神深藏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如果戏曲舞蹈文化只是依附于传统,不做创新就很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所以,传统的戏曲舞蹈文化必须在转型中的社会里继续不断的社会化,使之与现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主流文化相适应。因为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必然是社会生活体验。要使传统戏曲舞蹈传承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必须把握民族文化和戏曲舞蹈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特征、深入生活去获得创新的灵感,在继承传统上创新。因为有选择的继承、在创新意识引导下的继承才是艺术本质的传承。不是复制与克隆,而是传统艺术的创造精神的传承,是传统文化内在神韵的传承,这是本质的传承。

三、结语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德化传统瓷塑古典美传承革新

中图分类号:J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26-01

1德化传统瓷塑的历史地位与现状

德化处于福建省中部地区,被称为我国陶瓷文化主要发祥地,制作德化瓷的源头为新石器时代,并在唐宋时期逐渐兴起,在明朝与清朝时期大道顶峰,瓷塑记忆独特,并传承至今,德化瓷塑和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并称我国“三大古瓷都”。由于的话瓷塑在本质与外观方面存在特有的“细腻典雅,洁白纯净温润,百度纯度高,如脂似玉”等质量特色,所以,国家质检总局在2006年12月将德化瓷塑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前德化产瓷类型主要有三种,即:传统艺术瓷塑类、日用陶瓷类以及西洋工艺瓷类。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德化正规名义的陶瓷生产企业大约有1300家,15万左右的从业人员,可以说是国内最大的陶瓷工艺出口及生产基地,瓷塑产品云霄海外200多个国度与地区。其中做传统瓷塑的有300多家,整个德化地区,这类传统瓷塑作坊1000家左右,从数量规模上看,德化传统瓷塑业极为繁荣。

但是,以何种方式对德化传统瓷塑的古典美进行传承与革新,是现阶段德化瓷塑界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坚守或者革新,如同哈姆雷特的死亡或者生存,在瓷塑者的灵魂深处久久缠绕着,如何选择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基于德化传统瓷塑古典美的传承与发展

很多革新者认为明朝为德化瓷塑的起始期,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德化瓷塑无非塑造的是一些神与佛,瓷塑技法和造型始终没有脱离何朝宗的塑造模式。若不能与世界超轮流相跟进,拓展题材,将现念融入德化瓷塑技法、造型及装饰中,通过现代科技对瓷塑烧制技艺、釉色及材质等进行创新与改良,那么德化瓷塑难免会发生自然衰落,最终辉煌不再[1]。

这一理论应该是当今德化传统瓷塑论坛的主流思想,其成绩和影响可谓有目共睹。在瓷塑界的共同努力下,尽管未出现集大成者,然而,在各个小环节却有其各自突破,像苏珠庄、陈桂玉等在瓷塑中应用学院派造型,令观者耳目一新。

但是,坚守德化传统瓷塑古典美者依旧大有人在。这些固守成规的人如同古代戏曲人员,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典型的[2]。无论外界怎样的迅猛发展与观念日新,这些人始终会照搬照旧的传承者上千年的传统神韵,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处乱不惊。尽管坚守这一理论且切身力行的人没有革新者那种气势如虹的霸气,但也并非晨星寥寥,苏勤明、苏学金等人是近代德化的代表,有苏玉峰、苏清河、陈德清、许兴泰等老一辈德化瓷塑名家,郑金星、苏友德、陈进宝、连子华等青年才俊对德化瓷塑予以继承,可谓瓷塑历代有传人[3]。

我国传统文化中,德化传统瓷塑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杰出典型,不仅需要对其进行革新,而且还要对其进行极力守旧,尽可能对其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之、保存之。其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如下。

(1)德化被称为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瓷塑是德化的技艺精髓所在。早前就有“华厦第一”称号的德化传统瓷塑号由来已久,并不是今世妄言。所以对传统瓷塑古典美的坚守与保持极为重要。

(2)德化瓷最为著名的是白瓷。明朝时期,西方人将名德化白瓷称作“中国白”,西方人称材质为中国白的德化瓷塑为“天下共宝之”“东方艺术”。德化瓷塑的材质为中国白,瓷塑材质、技艺、造型、烧成技术及釉色等均有其自身特色,可谓水融,在世界制瓷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3)对德化传统瓷塑技艺的守护,也就是说,坚守德化传统瓷塑古典美。自明朝至今,德化传统瓷塑创造了大量经典名作,比如,怎样氏之观音、大摩及文昌君等。佛教尊称达摩为中国三大佛教塑像造型之一,西方人将何氏观音赞作“东方维纳斯”。很多革新者极力排斥守旧者以何氏瓷塑为佛教字典的行为,讽刺他们不思进取,墨守成规。

经济社会发展至今,现代德化传统瓷塑还要对现代优秀艺术予以充分吸收,就目前情况而言,德化瓷塑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造型,陶瓷塑造者将丰富的情感内容与内涵意义注入其瓷塑作品中,将瓷塑语言艺术诠释的更为活泼、自由及鲜明,将瓷塑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性全面展现出来,这样就远超传统德化瓷塑造型的使用功能。从根本上说,德化传统瓷塑的发展和我国陶瓷教育具有很大关联性,尤其要不断培养后备人才,有了教育,只有前朝瓷塑工艺的稳基,才有民国时期精湛的瓷塑烧制技术,才会出现何朝宗、苏学金、林朝景、许友义以及徐其中等璀璨瓷星,也才会有当代我国瓷都的夺目辉煌。德化陶瓷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师承、家传及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德化在当今时代更需要培养极具创新性的瓷塑人才,对优秀传统工艺予以继承,并在现代历史时期可以将其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4]。此外,在加强培育瓷塑人才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做好瓷塑人才的交流活动,以不断活跃瓷塑艺术氛围;就本地有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等专业院校及福建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依附此学术科研载体,组合本地的瓷塑业人士及引进外来有识志士积极交流,这势必起到组织和推动瓷塑创作活动的积极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德化传统瓷塑古典美的坚守,不仅要以传世名作为考究教材,对其形神兼备、写神风格与技艺进行学习,而且还要不断克服仰之弥高经典作品的崇拜心理,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再造传世之作,他们始终在模仿,相信会超越,不断吸纳瓷塑经典精髓,塑造瓷塑古典精魂,对德化传统瓷塑古典美进行延续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陈丽光.传统瓷艺保护中传承[N].消费日报,2006-06-29.

[2]隗瑞艳.“白色的金子”――德化瓷[N].中国文化报,2001-06-22.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8

在过去的时间,我们杭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做了三大研究任务与课题。一是进行开展了古都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重点研究了吴越与南宋文化,学术研究,是我市传承文化的基础;二是努力普及古文化知识;三是为保护古都与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做非物质文化的收集与传承。

我们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如下几点进行开展:

一、重视非遗,列入工作重中之重

我们一直是一方面开展物质文化、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与宣传,另一方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列入古都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合理利用、如何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品质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引导和组织全市人民参加宣传与研究,形成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

二、重视宣传、加强研究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一种无形文化,以传承人开展学习继承活动为特征。过去的历史中,主要是靠继承人的形体、语言相传,以师徒形势相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知识面广,但严重缺少文字题材的记载和传承。如今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社会结构、价值理念、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农村文化的渐渐消弱和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都在濒临消亡,极其遗憾。因此,我们开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系统、全面整理相关资料和研究,并在社会中推进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积极响应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结晶,向非遗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员学习。

三、加强实践,组织志愿者

多年来,我们非遗工作人员做了一系列的保护、研究、传承工作,基本完成确定预期目标,在各大院校开展了学习实践工作,在全市非物质文化的成果收集工作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社组织和人民群众都积极的加入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来,让更多群众也享受到了非遗的成果。

四、加强认知,开展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是我们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和现实的途径,建立民间艺术的保护摇篮。

五、民俗运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我市在过去工作中积极建立民俗团体,形成规模性的调查、整理、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同时在院校中培养民俗学研究人员,进行民俗活动调查研究。

六、专业剧团,促进文化产传承

我市专业剧团是针对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剧种而成立的专业演出团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加大了投入,保障专业剧团的演出经费,使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这些传统艺术演出团体的自身发展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七、鼓励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限于财力,完全依赖政府出资保护是不现实的,积极开拓其他保护渠道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那么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法就是还原于民间,通过民间艺人和民间组织世代相传。政府应加强宣传,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民间通过自身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充分调动民间艺人和相关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应及时对民间组织的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和支持,帮助整理、记录。如果民间能够自发自觉地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就能减轻政府压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抢救濒危,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而不至于一哄而上。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的活性载体,她代表了人类历史的精神高度,也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资源和宝库。我们在还应继续加大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进,并且伴随城市文明发展深入人心。我们非遗工作人员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重不断探索和研究,辛勤耕耘,已经做了不少让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学文化管理人才培养

前言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而且要出研成果。现阶段。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高校的人力与财力资源的作用,使得学科优势互补,做到教学、科研与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办事机构,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盛事。如果说这一重大举措使部分高校硬环境得以较大改善的话,那么建立高质量的高校软环境也应提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充足的科研资金、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优秀的科学研究队伍以及好的生源条件,但是高校所具有的科学文化传统则显得更为重要。对于中国这样出现过明显科学文化传统断层的国家来说,在高校,乃至全社会范围内重塑科学文化传统则显得更为迫切。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科学文化特征和国内外著名高校科学文化传统建设思路的对比分析,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科学文化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我国高校科学文化传统建设的可能的思路和相应的举措。

1、我国高校科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学术权威性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冲突

自然科学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高唱“人定胜天”的时代已经过去。由于一个原始创新的科学命题或成果通常没有先例,有时还违反常规,尤其违反某些学术权威建立的学术观点和派别而遭到强烈反对。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允许其存在与发展,所以,遵循科学规律应该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中最根本的出发点。

但是,在目前在高校中,行政命令往往会代替科学规律。高校是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更应提倡自的、独立的科学思维,允许某些“怪才”与“奇才”的存在,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支持,这不仅需要管理者具有博大的胸怀及勇气,更需要在高校树立一切从科学出发的学术风气。因此,高校科研管理的学术权威性是高校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

1.2学术水平评价制度尚未健全

建立公正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制度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有力措施。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学术成果,并在分配上得以充分地体现,这是高校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要客观、公正,要排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干扰。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正在采用定量化的学术标准来评价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并用做职称晋升及奖励的参考,如对于从事基础研究人员考评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论文入选SCI及同行引用的情况。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则主要看其成果的应用情况。如获取专利及成果转化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等。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能否简单地使用定量化的标准仍然值得商榷。因为历史证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者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年都没有或阶段性成果,但是并不能否认其研究的历史价值。因此,探究有效的评价体系是高校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发展规划的延续性需要加强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理念。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加强战略研究,重视总体发展规划,并且需要长时间予以保持。朝令夕改的规划对于人才和大学自身的成长可以说是致命性的伤害。原创性的成果需要好奇、激情,要知识广阔,要有团队精神,最主要就是一批科学家能够长时间的埋头苦干,而有的课题甚至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规模并不大,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就是战略规划的结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校把重点放在发展计算机科学上,并集中力量抓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由二流学校变成了一流学校,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而对于正在成长期间的中国高校,许多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政策的延续性,就难以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就不会培养出一支稳定的学术梯队。

1.4办学思想缺乏开放性

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无所不能的。一所优秀大学,不一定拥有所有的学科,它必然会放弃一些东西。因此,对一个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特色。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大学快速提升水平的捷径。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化。这也更有利于大学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贯通。高等教育要迅速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特别要注意其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专业过窄、学校科类单一的状况,这与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应该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并汲取不同学校的优势进行合理互补。

从国外经验来看。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强调师资“远缘杂交”是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国外大学校长们大都对教师的流动现象持肯定态度。国外许多大学甚至规定,本校毕业生即使再优秀也不允许留校任教,必须在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一段时间,接受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近年来,北大等重点院校陆续开始了类似的改革。它势必会推进我国优秀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促进高校开放的、多元化的、高度民主的科学文化氛围的形成。

2、建设的策略

2.1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科学文化氛围。

自由的科学文化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世界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扼杀学术自由的例子并不鲜见。高校是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更应提倡自南的,独立的科学思维,允许某些“怪才”与“奇才”的存在,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支持。

2.2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科研情况本身的复杂性,某些长期研究无法取得短期成效的成果更应该得到长期的支持。科研的管理不能简单等同于行政事务或企业管理,用简单的量化指标很难衡量科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能具有极高学术权威和科学洞察力的管理队伍,这是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2.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梯队建设。

从我国国情出发,应该以人为本、优化学科建设环境。学科建设中软、硬环境的营造,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行条件。是学科上规模、上水平的基本保障。除了学科的实验基地和必要的实验条件以及人员的生活条件等硬环境建设要大力加强外,由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学术影响和声誉以及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等组成的软环境更值得我们重视。学科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选好年轻学科带头人,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不仅要从物质上,还要从思想上注重对年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关怀。关心青年科技人员的住房、婚姻和子女等问题,并给予合理的科研津贴。应该建立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制度,尽快完成科技人员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2.4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

当今,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集体一起联合起来作战,大学科学文化建设首先在于要建立一支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这中间要处理好学科带头人与成员之间、各成员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等方面关系。只有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才能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才能有利于群体力量的发挥,人尽其才,才能形成团队精神,出大成果。在处理学科带头人与各成员关系时,要尊重每个成员的学术见解,要使他们在完成学科大题目大方向前提下,尊重各人的学术兴趣,积极创造他们之间积极协作和相互尊重的气氛。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10

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当其冲。在舞蹈的教材与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既是一个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释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艺术是传达或表现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的游弋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舞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创作和发展,就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定位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的乐舞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乐舞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优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既立足本族传统,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人的情感,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朝鲜族舞蹈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赢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与肯定。《扇骨》作品本身便体现了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的新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作品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传统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的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转贴于

舞蹈艺术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即是这种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的新生是一个民族层面上的典型精神产物。这不只是单一舞种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舞蹈这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沿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之本,扎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1篇11

关键词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从2006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4批部级非遗名录,共收录十类非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其中第六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全面促进非遗保护和体育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部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矛盾与解决。

1原真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与解决

原真性保护是指在非遗的保护利用中应保持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而不应被过度的开发、过分雅化,应保持其原始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这也是保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首要原则。

当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地方开始想通过商业旅游开发来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使此类非遗被更为广泛的认识,使其得以延续和存在。商业旅游开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保护了此类非遗的存在。但这种商业模式是否适合全部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也是值得商榷的,泛滥的商业化只会使其文化内涵及自身特质淹没在浓重的商业气息里,肆意开发而不注重原真性保护会丢失很多非物质层面的东西,这样就背离了我们保护传承的初衷。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商业开发中成功的例子,如:吴桥杂技,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抓住非遗保护的机遇进行商业性开发。近些年,吴桥杂技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培训体系,并一直在努力地提升吴桥杂技的品牌影响力。

所以,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科学合理的商业开发是调和这一矛盾的关键,结合当地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保护其原真性的前提下,适当的商业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这一类非遗的传承保护。

2传统保护与项目创新的矛盾与解决

传统保护就是在对某一具体事项进行保护时,必须连同与它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制度风俗、艺术内容一起加以保护。让非遗尽可能多地保存传统的东西,这是多数人所能理解支持的,传统一直被看做是非遗的生命之源。

在调和传统保护与项目创新的矛盾过程中,可以引入“最少干预原则”,即:“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也必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致歪曲其原有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强调:“不许进行任何添加,除非它们不至于贬低该建筑物的有关部分、传统布局以及它的构图平衡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应以保持原址原貌为首要的原则,在传统项目失去传承活力或者无法继续传承的情况下,必须做一定的项目创新,这样才能保持延续的生命力。项目创新改良的部分一定要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且与原有的传统做出区别,而不是简单地混为一体,适当的创新是为了传承,而不应背离原有的传统本质。

现实中既实现了传统的保护传承,又通过项目的创新增强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活力的例子还是有的:如,抖空竹传统动作有: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根据空竹的传统组合,还可以举一反三创编简单的组合和花样,这样的创新让原来的套路动作更加丰富。这种创新是不是对几近消亡的体育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怎样对传统体育项目创新,原则是保留其最本质的文化传统、精神内涵,不可以只为了保护传承,而肆意更改,这只会使其外强中干,失去了可持续传承的活力,对于体育类非遗来说,传统是根,创新是枝叶。没有了传统的根,非遗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缺少了枝叶的非物质文化也是没有生机的,如何适度地把握传统保护和项目创新之间的矛盾,是落实到“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中的工作重点。

3“抢救第一”与“尊重风俗习惯”方针的矛盾与解决

2005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遗代表名录,确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抢救第一”的方针,同时也要以“尊重风俗习惯”为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濒临消亡和灭绝的境地,是应“尊重风俗习惯”恪守传承祖训还是应“抢救第一”只为传承?“抢救第一”与“尊重风俗习惯”已然成为一对亟待调和的矛盾。

抢救濒危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既要尽可能不去打破原有的风俗习惯,又要全力保障延续濒危非遗项目的生命力。首先,在传承机制上,对于开放式传承机制的非遗项目可以通过鼓励招收学员的形式进行,而一些只能通过家族式传承或师徒传承的,要最大限度“尊重风俗习惯”,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其次,应该重视非遗保护部门机构的建设,在地方非遗保护部门的带领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制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总体规划、保护工作方案;督促保护单位(个人)的传承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工作;负责非遗保护宣传推广、档案建设、全面管理工作;最后,如何具体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关系,正确处理“尊重风俗习惯”与“抢救第一”方针的矛盾,既赋予非遗传承人合法的权利,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进行扶持,又规定传承人应履行的义务,同时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制度,加大对各级传承人的经费补助力度,能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非遗的传承工作中来,让我们的非遗传承事业后继有人。

总而言之,部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枚瑰宝,我们坚信,只要从更广阔的视野不断回顾思考,加强此类非遗的保护的力度和措施,“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必定会世代地传承下去,成为世界了解、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陈华文.目标差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也谈我们的建议和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4).

[2]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

[3]王俊奇.民俗体育文化通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03-228.

[4]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101-104.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篇12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 下一篇:小学生感恩老师演讲稿(作文)(精选8篇)
    上一篇:生物医学常识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生物医学常识范例(12篇)

      生物医学常识范文关键词:兽医药理学“反刍式”教学法应用动物中的骆驼、鹿、长颈鹿、羊驼、羚羊、牛、羊等被称为是反刍动物,它们的消化分两个阶段: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

      daniel 0 2024-04-14 16:40:13

    2.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史范例(12篇)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史范文篇1[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G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63-02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渗透..

      daniel 0 2024-04-14 16:09:00

    3. 云安全论文范例(3篇)

      云安全论文范文1.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能耗建模方法2.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与模型评价3.云计算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4.云计算采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5.Google三大云计算技术..

      daniel 0 2024-04-14 16:08:13

    4. 岩土工程勘探的方法范例(12篇)

      岩土工程勘探的方法范文1篇1关键词:岩土工程勘探;质量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0引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工程勘探属于基础性的工作,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要以其为依据..

      daniel 0 2024-04-14 15:36:44

    5. 农贸市场处罚依据范例(3篇)

      农贸市场处罚依据范文第二条城乡集市贸易的管理,应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坚持“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国家通过行政管理和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

      daniel 0 2024-04-14 15:36:13

    6.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例(3篇)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一体化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其所对应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例,当时的一套模式对..

      daniel 0 2024-04-14 15:04:45

    7. 农贸市场创建文明城市总结范例(3篇

      农贸市场创建文明城市总结范文关键词:农贸市场改造建设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建议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86-02经过近3年时间的工程建设,2009年底,..

      daniel 0 2024-04-14 15:04:13

    8. 农贸市场消防安全范例(12篇)

      农贸市场消防安全范文篇1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局稳定,甚至..

      daniel 0 2024-04-14 14: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