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点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16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点范文篇1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有哪些?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家学到了哪里?在中考生物复习阶段,一定要把知识点总结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共同阅读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请您阅读!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考点一: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

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对照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影响该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否则将不能生存下去;生物的生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适应环境例: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②生物影响环境例:大树底下好乘凉。

③环境影响生物例:大雁南飞。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7、生态系统的组成:

8、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10、物质(循环)和能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能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越多;食物链越短,营养损失越少。

11.食物链书写规则:①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②箭头从被吃者指向吃者;③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④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一般式: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型动物大型肉食型动物

1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阐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一、显微镜的常识: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物像不居中时候,应该同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左托右握,试验台偏左离边缘7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整理:擦拭干净后(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两旁,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植物细胞:净—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吸

动物细胞:净—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2、生理盐水: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变形甚至胀破。

3、稀碘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看得更清楚。

4、气泡:中间白亮四周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

5、盖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考点三: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重要考点)

1、植物细胞结构名称及功能: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④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场所。

⑦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有多种物质,如花青素、酸甜苦辣、甜味物、营养物质。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注意是否是绿色部分,如洋葱内表皮细胞就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4.看一个细胞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主要看是否有细胞壁。

炒红苋菜流出红色汁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膜,汁液来自液泡。

5、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绿色细胞部分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②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动植物共有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考点四: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主要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DNA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③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DNA个具有特定

遗传信息的片断就是基因。

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⑤、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⑦遗传物质从微观到宏观: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

考点五: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使数量增多)和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的结果。

2、细胞的分裂过程:

①染色体数目加倍(最主要、最重要、最明显的变化)——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

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③细胞质分成两份;

④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计划由于九年级生物是小科目,按学校课表安排每周只有1课时授课时间,因此从第一学期即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培养人才,特拟定以下复习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标》《大纲》为指导,以《中考说明》和《中考指南》为依据,结合中考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实情,以及我校学生基础差、间隔时间长的现状,制定以侧重基础,提升能力,针对考点,突出实效的复习策略。努力让每个学生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整体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

二、奋斗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力争使我校生物整体教学成绩名列全市前8名,九年级现在校人数102人,合格率达85%(85人),优秀率达35%(36人),高分率30%(30人),满分率5%(6人)。

三、复习安排:

总复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时间是从开学初到4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指南》为载体,针对学生对已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因时间久而遗忘的共性特点,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弄清各单元的考点,初步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识记,理解,应用。复习目的:结合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时间是从4月底到5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难点,分模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理清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所有内容共分为10个专题:1、生物与环境;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4、生物圈中的人;5、动物的运动和行为;6、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7、生物的多样性;8、生物技术;9、健康的生活;10、生物科学探究。

第三阶段:模拟复习。时间是从5月底到中考实战前。针对两次大考所反馈的情况,备考会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各县市交流的适应性考题,开展以考(模拟中考)、评(评讲练习)、补(查漏补缺)为主要方式的复习。同时对学生渗透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突出复习的实效性。

四、复习措施:

1、夯实基础是关键。

历年中考题目千变万化,但做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识却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中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基础题,难度高的很少。所以,扎实雄厚的基础是中考取胜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能好高骛远。

2、巧用方法是手段。

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的复习任务愈加繁多、心理压力更大,不注重复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豪无收效。生物学科,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浓缩、快节奏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1)识记时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让记忆方法多样化(对比法、联想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等)。(2)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精讲精练,讲,就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练,就练中考的常见题型。还要加大变式训练的力度,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3)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认真研究分析历年中考的命题方向,关注中考的动态和趋向,针对中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

3、加强备考技巧和心理训练。

比如:做题时先易后难,仔细审题、不写错别字,注意书写速度等。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以自身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实战。

学霸分享的生物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点范文

竞争不仅是群落结构组建的主导因子,而且也是决定物种进化模式的重要因素(王刚等,1996)。竞争在群落组建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工作者争论的焦点,但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李博等,1998;杜峰等,2004)。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种群变动和群落结构直接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浮游植物间也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且环境条件,如pH(Moseretal.,2011)、营养盐(Huetal.,2011;Lietal.,2012;孟顺龙等,2015)、光照(Lietal.,2012)、温度(Shatwelletal.,2013)等,对竞争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小球藻和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的两种典型藻种。一般而言,小球藻生长旺盛并成为优势种是良好水质的重要标志,由于小球藻容易被鱼类等水生生物消化利用,因此一般认为小球藻是养殖水体中的有益藻类。鱼腥藻是污染指示种,由于鱼腥藻不易被鱼类等水生生物消化利用,因此鱼腥藻的异常增殖易形成水华,使水质恶化、变臭,并导致鱼虾大量死亡,从而给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带来严重危害,通常被认为是养殖水体中的有害藻类。因此,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最终实现利用藻类调节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光照是浮游植物生长主要的能量来源,当温度、营养盐、pH等环境因素一定时,光照强度与光照周期决定藻类光合作用的效率。为此,本试验在研究pH、氮、磷浓度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影响的基础上(陈家长等,2014;孟顺龙等,2015),研究了光照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的影响,以期揭示养殖水体中典型藻类的生长过程及其与光照强度的相互关系,为养殖水体的精准培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探索富营养化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趋势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藻种与培养试验所用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鱼腥藻(Anabaenasp.strainPCC)购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扩大培养液为BG11培养基,光照强度约为2.2×103lx,光暗周期为12h∶12h,温度为25℃。每天光照期间,每隔2小时手工摇匀锥形瓶1次,暗期则静置。

1.2试验设置试验分为4个光照度,分别为660、2200、4400、6600lx。每个光照度水平均设置3个试验组,分别为普通小球藻单独培养组(简称C组)、鱼腥藻单独培养组(简称A组)、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共同培养组(简称CA组)。每组试验设置3个平行。各组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的初始接种浓度均设置为5×105cell•mL-1,接种在含200mL培养液的250mL锥形瓶中,然后置于光照恒温培养箱内,在不同光照下进行一次性培养(中间不更换培养液)。

1.3细胞计数自试验开始后每24小时计数藻类数量。计数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王心芳等,2002)。直至所有藻类均出现负增长时试验结束,负增长前一天所得藻浓度即为其最大生长浓度。

1.4数据整理

1.4.1比生长速率特定增长率由藻类现存量的对数对培养时间的经验回归方程计算。

1.4.2生长曲线拟合藻类的增长过程利用Logistic方程对数形式进行拟合。

1.4.3竞争抑制参数的计算利用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差分形式(孟顺龙等,2012)(式3、式4)。式中,Nc和Na分别为共同培养时的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在对应培养时间t时的浓度(×104cells•mL-1);rc和ra分别为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单种培养时计算得出的内禀增长率;Kc和Ka分别为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单种培养时藻细胞最大生长浓度;α和β分别为共同培养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应用Logistic方程二阶导数推算出藻类增长过程中的抑制起点,并计算拐点以后单位时间内的所有竞争抑制参数并取其均值作为该种藻类对另一种藻类的竞争抑制参数估计值(孟顺龙等,2015)。

1.5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用t检验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回归显著性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光照强度下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的生长情况不同光照强度下,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各不相同(图1)。方差分析表明,单种培养条件下,鱼腥藻在4400、6600lx光照强度下的最大藻细胞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条件下的最大藻细胞浓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共同培养条件下,鱼腥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且最大值间差异显著(P<0.05)。单种培养条件下,光照强度不高于4400lx时,普通小球藻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共同培养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的藻细胞浓度在4组光照强度下差异显著(P<0.05)。单种培养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在660、2200、4400、6600lx4个光照强度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4、15、17、17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961.2×104、1858.3×104、3258.8×104、3227.2×104cells•mL-1;鱼腥藻在4个光照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7d、18d、21d、21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4018.3×104、8325.0×104、10552.8×104、10073.4×104cells•mL-1。共同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在4组光照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5、13、10、15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517.5×104、447.5×104、430.0×104、455.0×104cells•mL-1;鱼腥藻在4个光照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6、17、15、15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1268.9×104、5022.3×104、7923.2×104、7553.6×104cells•mL-1。由表1可见,光照能够对两种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产生影响。单种培养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鱼腥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则表现为2200lx>6600lx>4400lx>660lx。共同培养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均表现为:4400lx>6600lx=2200lx>660lx。单种培养体系中,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曲线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图1),说明不同光照下,单种培养藻类的生长曲线均可用Logistic模型拟合,并可以根据Logistic方程计算拐点出现时间(表2)。同时,为计算拐点出现时间,共同培养体系中的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的生长也用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并由此得到各生长曲线的拐点出现时间(表2)。

2.2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以单种培养体系中拟合得到的K、r值和共同培养体系中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细胞数带入式(3)、(4),计算共同培养体系中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α)以及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竞争抑制参数(β)(表3)。从光照强度对竞争抑制参数的影响来看(表3),光照在4400lx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最大;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则是6600lx时最大。同时,由表2可见,在单种培养体系和共同培养体系中,光照在2200、4400、6600lx时,普通小球藻出现拐点的时间都比鱼腥藻早。

3讨论

3.1光照对单种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生长的影响光是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光照强度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量(姜宏波等,2009)以及合成速率。郭瑾等(2007)研究表明,光照为4000lx时,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细胞产毒能力最强;陈雪初等(2007)研究表明,23℃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的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4300lx;林毅雄等(1998)研究表明,光照强度为1000~5000lx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的生长逐渐旺盛;贺春花等(2011)研究表明,颤藻(Oscillatoriasp.)在光照强度小于50lx和大于1100lx时,生长受到限制,在600lx时生长最佳。以上研究说明,光照强度对藻类的生长影响显著,不同藻种最适生长的光照强度不一样。本试验中,单种培养中鱼腥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在光照强度为2200~4400lx时,随着光照的增强而升高,而光照为6600lx时,最大藻细胞浓度与4400lx差异不显著且有下降趋势,在这2个光照强度下鱼腥藻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长于另外2组,说明鱼腥藻的最适光照强度即光饱和点(Thompson,1999)在4400~6600lx之间,并且在光照为4400和6600lx时较低光照组有更强劲的生长力。巫娟等(巫娟等,2012)研究表明,在100、500、1000、3000、5000lx5个光照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这说明,光照强度的增加有利于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刘青等(刘青等,2006)在10000、5000、3000、1000、500lx5个光照强度下对小球藻的试验得出小球藻最适生长的光照度为5000lx,这与本试验结果吻合。

3.2光照对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竞争的影响竞争是主导植物群落的因子(李博等,1998;杜峰等,2004),是2个以上的个体在有限资源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金相灿等,2007)。影响竞争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光照也是其中之一。陈晓峰等(2009)研究表明,较低光照下(<6600lx)微囊藻的竞争能力强于栅藻,微囊藻竞争成为优势种的概率较高;栅藻则在光强较大时易成为优势种。胡小贞等(2005)研究表明,其他环境因子充足条件下,在弱光条件和光照时间较长(大于14h)时,铜绿微囊藻易在竞争中占优势;而在强光和光照时间相对较短(小于14h)时,栅藻易在竞争中占优势。从本试验的竞争抑制参数研究结果看,光照时间为12h,光照在4400lx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最大,分别是660、2200、6600lx条件下的1.11、2.61、1.04倍;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则是6600lx时最大,分别是660、2200、4400lx条件下的1.04、1.10、1.20倍。这说明,光照强度对藻类的生长竞争抑制参数影响较大,不同光照下藻类的竞争优势会有所改变。从平均比生长速率的研究结果看,共同培养时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小于单种培养时期,表明共同培养时两种藻之间产生了抑制作用。从拐点研究结果看,光照在660lx时,普通小球藻出现拐点的时间比鱼腥藻晚,其余光照下则相反。生物生长拐点的生物学意义是生物个体从自由的快速增长阶段转入相互抑制的生长阶段,也即抑制起始点;拐点先出现,说明其生长首先被抑制,在竞争中可能会处于劣势。从这个意义上看,由于光照为2200、4400、6600lx时普通小球藻出现拐点的时间都比鱼腥藻早,可能小球藻在竞争中会处于劣势。然而从竞争抑制参数看,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竞争抑制参数均明显小于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小球藻在竞争中可能处于优势。

3.3不同光照下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的竞争结果参照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孟顺龙等,2012),两物种(物种1和物种2,α12代表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α21代表物种1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K1和K2分别为物种1和物种2的最大环境容量)的竞争结局有4种:当1/K1<α21/K2且1/K2>α12/K1时,说明物种1的种内竞争强度小于种间竞争强度,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则大于种间竞争强度,此时物种1占优势;当1/K2<α12/K1且1/K1>α21/K2时,说明物种1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强度,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则小于种间竞争强度,此时物种2占优势;当1/K1<α21/K2且1/K2<α12/K1时,说明物种1和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都小于种间竞争强度,此时两物种不稳定共存;当1/K1>α21/K2且1/K2>α12/K1时,说明物种1和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都大于种间竞争强度,此时两物种稳定共存。本试验中,光照强度为660、4400、6600lx时,1/Kc<β/Ka且1/Ka<α/Kc;光照强度为2200lx时,1/Kc<β/Ka且1/Ka>α/Kc;说明光照强度为660、4400、6600lx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种内竞争强度都小于中间竞争强度,两种藻类不稳定共存;2200lx时,普通小球藻的种内竞争强度小于种间竞争,鱼腥藻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占优势。

4结论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点范文

关键词探究物理模型减数分裂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1课题背景

《减数分裂》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考纲对本节知识的考查包括:(1)细胞的减数分裂;(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考查要求为Ⅱ级,即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配子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是教学的难点。本节知识与有丝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等知识的相关性很强,是学生解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基础。为了突出该过程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并掌握与之有关的重要概念,教学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经过研究、比较,发现构建物理模型对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十分有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设计染色体的物理模型,亲自动手模拟该过程,将抽象的事物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了课本知识的转化效率。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契合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2构建物理模型法的简介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本质和过程的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在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3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模型构建法、自主讨论法。

4教学实施的程序

4.1引入

教师利用教科书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提出问题:配子的染色体和体细胞染色体有什么区别?针对图1,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猜想?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甲:果蝇配子中染色体由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中的一条组成。

学生乙:XY染色体是一对,但是特殊之处在于形态大小不同。

学生丙:从结果上看,配子中含有体细胞数目一半的染色体数,而且没有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

教师给出同源染色体和减数分裂的概念:

果蝇体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XY也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从结果看,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染色体数减半了,因此称为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称为性原细胞,也叫原始生殖细胞。雄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称为精原细胞,雌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称为卵原细胞。

学生提问: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什么要减半呢?

其他学生:受精时再把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加一起,就跟亲代一样了。

学生提问:那么,配子形成过程中是怎样发生染色体数减半的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要一起解决的问题。

4.2尝试构建物理模型,模拟的形成过程

教师:以前后桌4人为1小组,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彩纸、双面胶、毛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大胆想象,制作染色体的模型,模拟一下雄果蝇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感悟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体会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区别。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充分想象,但又合理分析,有理有据,从而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模型的构建。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选用纸片或毛线模拟染色体,毛线模拟纺锤丝。

以下以用纸片模拟染色体为例。

确定选用的材料,制成染色体的模型。

以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即模拟该过程(边展示边用语言描述)。

小组1:我们用大小相同的纸条表示同源染色体,雄果蝇体细胞中有4组,其中3组两两大小相同,一组大小不同表示XY。在纸条中间画上着丝点。毛线扎在着丝点的位置,表示纺锤丝。我们认为减数分裂没有染色体复制,直接分裂。前期染色体在细胞内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的着丝点,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被拉向细胞的两极。最终产生两个子细胞,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其他组质疑:他们推测的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复制,对吗?

教师:同学们问得很好。有没有与小组1模拟过程相同的?解释一下这样模拟的原因,为什么认为没有染色体复制?

小组2:一开始觉得细胞分裂间期应该进行了染色体复制,即与有丝分裂相同,但是经过模拟我们发现,如果细胞进行了染色体复制,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就不能减半了,而是与体细胞相同。所以认为细胞中没有发生染色体复制,而是直接进行了分裂。

其他组质疑:可不可以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教师;请这些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模拟过程。

小组3:我们制作的染色体大致相同,用形态大小相同的红色纸条和绿色纸条来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展示其染色体:两个大小和颜色都相同的纸条,用双面胶将着丝点的位置粘在一起,代表染色体在间期进行了复制。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期与有丝分裂过程相同,将粘在一起的同样颜色的纸条分开代表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毛线代表的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的着丝点移向细胞的两极,产生两个相同的子细胞,每个细胞中含有与体细胞相同的染色体,即每种形态的染色体均含红、绿两种颜色的两条。第二次分裂时,每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由纺锤丝牵引,大小相同代表同源染色体的红、绿纸条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最终的四个细胞中各含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即每个子细胞中只含有相同大小的纸条中的一种颜色(同源染色体中有红无绿、有绿无红)。

教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

小组4:在第二次分裂时,纺锤丝牵引着丝点能保证同源染色体平均分配呢?会不会乱了?

教师:首先,减数分裂过程中确实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所以最终产生了4个子细胞。小组4提的问题很好,减数分裂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将染色体平均分配,在两次分裂中怎样才能保证平均分配呢?大家再看一下老师重新给出的图,看能不能有新发现?(提示:第二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完全形同。)

其他小组质疑:刚才小组3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并不完全相同。小组3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有一个3红1绿,另外一个是3绿1红,还有两个是2红2绿,而且减数第二次时代表XY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而图中的同时产生两个含X的,或同时产生两个含Y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再讨论,给出更合理的过程。

小组5:间期、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与有丝分裂过程相同,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产生两个子细胞;第二次分裂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最终形成两种4个子细胞。

其他小组质疑:还是不清楚同源染色体是怎样分开的?牵引着丝点可以保证姐妹染色单体平均分配,怎样保证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呢?

教师解疑:其实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而不是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由纺锤丝牵引使同源染色体分离,就保证了同源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学生质疑:那么同源染色体是如何靠近排布在赤道板两侧的呢?

教师: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会相互靠近。请同学们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该过程。

师生共同动手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

教师:请同学复述该过程。

小组6: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共形成四个两种子细胞。

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给出联会、四分体、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等概念。

4.3师生共同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

师生共同活动:一起看书,从书中完善对该过程的理解,如精细胞还需经过变形才能形成成熟的。

师生共同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保证同源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末期,细胞一分为二,产生两个相同的子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减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下一篇: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例(12篇)
    上一篇: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例(12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学期儿童;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

      daniel 0 2024-04-16 01:44:13

    2.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例(12篇)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

      daniel 0 2024-04-16 01:13:29

    3. 机械非标设计基本知识范例(12篇)

      机械非标设计基本知识范文篇1摘要:《机械制图》是高等院校机械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的识图、绘图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程的..

      daniel 0 2024-04-16 01:12:13

    4.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例(12篇)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篇1【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现代园林;融合我国是园林建造最早的国家,商周时就已经在大规模的修建园林,当时的园林模型被称作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

      daniel 0 2024-04-15 22:33:19

    5. 关于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范例(12篇)

      关于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范文篇1[关键词]市场营销;促销策略;促销的整合[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80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需要企业对其产品制定适合的价格、选择适合的..

      daniel 0 2024-04-15 22:32:13

    6. 高级母婴师培训范例(12篇)

      高级母婴师培训范文篇1但由于产妇和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对婴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的缺乏,加之探视人员较多,护理过程中常发生窒息、呛咳、烫伤等安全问题[2],直接影响母婴..

      daniel 0 2024-04-15 22:01:32

    7. 新生儿胀气如何护理范例(12篇)

      新生儿胀气如何护理范文篇1【关键词】健康教育;家长;婴幼儿静脉留置;常见问题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3-1999-02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浅静脉留置针可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有..

      daniel 0 2024-04-15 22:00:13

    8. 智慧医疗研发进程范例(12篇)

      智慧医疗研发进程范文篇1“智慧医疗”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它是从智能医疗出发,将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高科技医疗设备、云平台等优势资源整合,实现精准、高度、有效的医..

      daniel 0 2024-04-15 21: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