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研究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19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analyzingtheemergingindustries,findsoutwhichfactorsconstraintthedevelopmentoftheemergingindustries,andbuildsamodeltoevaluatetheinnovativeabilityofemergingindustrieswhichincludesthreedimensions:technicalinnovationbehavior,technicalinnovationefficiency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upporting.

关键词: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Keywords:emergingindustries;innovativeability;evaluationindexsystem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15-03

0引言

后危机时代,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过去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的地区正在进行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改变着集群的面貌。本文将基于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探讨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相关研究综述

1.1新兴产业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新兴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有些学者将其界定为“EmergingIndustries”,指正在产生或将出现的产业;有些则界定为“NewIndustries”,指已经形成了的“新”产业。本文综合现有的观点,认为新兴产业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新兴产业应该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即形成阶段;其次,要求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新兴产业的概念是针对现有的产业提出的,它是通过技术创新等活动实现的,代表着产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新水平,同时也代表着市场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1]。

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特点,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重点和支撑。其中,吴传清等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灵魂[2];黄幸婷等认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强产业创新联盟的建设,促进产业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3];史忠良和何维达在研究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时提出,新兴产业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技术的进步[4]。

1.2产业创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包含了对非创新资源的舍弃和创新资源的流动,这很好的解释了产业转变中的“突变”特质[5]。从某种程度上,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可以看做是在扬弃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新的产业进入,旧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产业退出的产业重组过程。就新兴产业而言,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通过技术在空间的转移、技术的进步和不断革新等核心推动力,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从这个角度来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以被看做新兴产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产业创新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其研究着重于工业创新,而工业创新又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综上所述,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产业创新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指在国家层面,对于其他国家的产业而言,所表现的产业创新竞争实力,即宏观方面的创新。第二个层面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某个区域的产业因其资源特点和创新环境及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的竞争实力,即中观层面的创新[6]。第三个层面是指具体到某一产业内部的企业因外部环境或自身所具备的资源的差异而表现出的竞争实力,即微观层面的创新[7]。本文讨论的产业创新即是第二个层面的创新。

2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所带来的竞争实力甚至超越了产业内部所有细分的整合。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其内涵、过程和测量等方面。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测量主要集中在“以系统观点强调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建立模型”,“以过程为研究对象来构建模型”,“以影响因素为对象构建模型”等方面。

李廉水和周勇提出了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支撑力、技术创新体制四个维度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江苏、上海、浙江三个地区的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最终建立了包含1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005)[8];张华胜在对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时,提出从创新的投入变量、产出变量、过程变量和创新基础设施变量四个方面建立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投入变量以R&D研究为主,基础设施变量则选择了组织保障、技术基础、对外交流、融资方式、政策环境五个因素进行阐述(2006)[9];李海涛在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时,选择了从创新环境、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三个维度着手,特别强调了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忽视的作用(2007)[10];Carayannis等人(2008)通过对企业层面创新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状态、倾向、绩效”三要素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入、生产、产出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复合创新指标体系,用于测评企业的创新能力[11];熊魏在企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研究通过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创新管理四个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2012)[12]。

在对新兴产业的研究中,众多学者通过其特点分析均认为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对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中,学者们都肯定了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学者苗振清从正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体系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陈盛详等认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认为,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学者也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支撑设施不完善的情况[15]。李伟娜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技术创新机制的制约,这也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6]。

综合现有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文选择创新行为、创新支撑、创新效益三个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见图1。

3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独立性和逻辑性,指标的选取要建立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可对比性等,参考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新兴产业主管部门对新兴产业的评价等,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独立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从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设定指标。

3.1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行为可以看做技术开发,它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必要步骤,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工艺和技术等,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常见的技术创新行为包括研发研究和技术组合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当前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对产业层面技术创新行为的评价多集中在R&D经费投入、R&D从业人数等,结合学术界认同的地区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产出效率、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R&D投入强度等指标,又考虑到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因此,最终确定R&D投入强度、R&D从业人数、R&D投入产出效率、地区科技投入、产业内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合作项目六个指标进行衡量。具体见表1。

3.2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行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效益反映出来。其中,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创新产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有关技术创新产出的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对新产品的测度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参考统计和主管部门在分析产业创新能力时采取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额等指标,考虑到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及其所占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创新质量的结构性指标,以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品牌的构建意识逐渐增强,品牌逐渐成为评价行业的指标之一,作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品牌的构建更应关注。因此,最终选取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润与产业总利润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增长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税率、技术市场交易额、新兴产业年均专利授权量、名优品牌商标数量七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具体见表2。

3.3技术创新支撑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对产业内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造成影响,最终可能改变产业投入―制造―产出整个过程。学者孙韬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新资金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社会环境支撑平台、企业文化服务平台作为技术创新支撑的内涵[17]。综合来看,通常把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统计部门如国家、广东省统计局在研究新兴产业时,也对科技服务平台、外商投资企业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情况都进行了关注。因此,最终选取五个指标来量度技术创新支撑维度。具体见表3。

4结论

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中形成的一类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方向性的产业,其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现有学者对新兴产业特点和现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测量指标,构建了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结合统计局和政府等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及17个直接测度指标的广东省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意.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C].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2]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07:10-14.

[3]黄幸婷,杨煌.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5).

[4]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6]KiraR.AbsorptiveCapacityandInnovation:EvidencefromPharmaceuticalandBiotechnologyFirms[J].HaasSchoolofBusiness.November22,2004.

[7]黄顺存.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创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21-23.

[9]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15-23.

[10]李海涛.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firminnovativeness:towardsacompositeinnovationindexbuiltonfirminnovativeposture,propensityandperformanceattributes[J].Innov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4.

[14]陈盛详.制度创新驱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10.

[15]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决策焦点,2007,04.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行为;绩效比较;冗余资源;探索/开发;粗放发展方式;化石能源;能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模式使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危机[1]。《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更强调了我国在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中担负的艰巨任务。新能源的使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而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不够成熟,实质性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王元地、史晓辉,2014)。国外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决定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解树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为把握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学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认为,支持环保政策可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认为,自然资源基础和国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发展的必要因素;苏竣和张汉威(2012)[4]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并论述了后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王群伟等(2013)[5]基于技术创新过程和生命周期视角,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技术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交互关系,认为相关的研发经费投入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影响度最大。以上这些研究较少考虑创新主体的市场表现和约束,对决策者在技术创新投入的决策行为特征重视不够,这使得基于决策行为视角挖掘制约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开对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的研究尤为必要。

一、理论与假设

(一)绩效比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业行为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通过绩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标为决策导向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强调企业评价绩效好坏、问题探索及决策的过程。由于大多数人在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好风险(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当企业绩效高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感到满意并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不再追加投资(Cyert和March,1963);而当绩效低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搜寻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寻找潜在解决方案,降低短期回报目标,寻求长远生存及发展[6][7]。众多学者利用这一决策过程解释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资源配置行为,如Gaba和Joseph(2013)[8]发现,当单个部门的绩效低于预期水平时,该部门对提升改良本部门绩效的动机增加,对新产品的开发行为也随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发现绩效反馈会影响资本在企业内各部门的分配行为,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低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过度,而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高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不足。

技术创新活动成本高、风险大,尽管技术创新能提高本企业竞争力和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但是会降低企业生存机遇[10]。Greve(2003)认为,企业行为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在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程度不尽相同的原因,即通过比较,决策者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好、优势能够保持的情况下规避风险,减少技术创新尝试;而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差的情况下倾向于实施潜在解决方案承担风险,提高后期研发投入或进入新的研究领域。

结合有限理性假说,Greve(2003)认为决策者在制定绩效评价基准时参考企业的历史绩效和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相同时期绩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预期模型和信息处理能力设定下,决策者形成的预期不同,对解决方案的设计也不同(钟春平、田敏,2015),为使问题简化,笔者以同业企业同期绩效和企业历史绩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决策者评价绩效好坏的基准,企业绩效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同时期绩效和本企业历史绩效的差值分别为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和企业历史绩效比较[9],反映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趋势。

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H1):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假设2(H2):企业历史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二)探索式/开发式创新

March在1991年发表的文章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inOrganization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开发(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强调,开发是对当前已知事物的利用与发展,是依托现有知识基础进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对新知识的创造,如设计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渠道和服务新群体(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etal.,2006)。

[7]SinghJV.Performance,Slack,andRiskTakingin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6,(3):562-585.

[8]GabaV,JosephJ.CorporateStructureandPerformanceFeedbackAspirationsandAdaptationinM-FormFirms[J].Organization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M,WisemanRM,TomasMTG.LookingBackwardInsteadofForward:Aspiration-drivenInfluencesontheEfficiencyoftheCapitalAllocationProces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H,JensenPH,WebsterE.InnovationandtheDeterminantsofCompanySurvival[J].OxfordEconomic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JG.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inOrganizationLearning[J].OrganizationScience,1991,(2):71-77.

[12]钟和平.基于企业冗余资源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3]张庆垒,施建军,刘春林.技术多元化、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SB,SeeKE,MillerCCetal.TheParadoxofStretchGoals:PursuitoftheSeeminglyImpossibleinOrganiza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11,(3):544-566.

[15]DeRassenfosseG,vanPottelsberghedelaPotterieB.APolicyInsightintotheR&D――PatentRelationship[J].ResearchPolicy,2009,(38):779-792.

[16]陈守明,李汝.双元性技术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70-74.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指导思想是通过促进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计划”的带动下,积极联合产业界展开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特征

1.侧重应用技术研发

按照“2011计划”文件精神,研究型大学开展协同创新应定位于“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职业院校的特征及自身条件决定了其协同创新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2.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及时吸收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增强了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开展协同创新过程中,通过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和经济、技术联系最为密切的领域,与产业开展协同创新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现实中却面临诸多问题。

1.协同创新的层次较低

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委托开发等形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经历了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开发―共建实体的过程。联合研发、共建实体、建立技术联盟是深度合作的标志。我国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还应探索深度合作模式,谋求共建实体建立技术联盟。

2.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

在高校现行科研评价制度下,多依据论文专著等理论研究成果来评价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导致职业院校科研力量将重点放在纵向项目的申请上,而相对忽视横向项目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大多数企业存在技术创新力量不足,追求短期利益等问题,更加倾向于以“交钥匙”的方式接受科研转化成果,而对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的积极性不高。

3.协同创新的能力不足、意识不强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仅满足于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企业自身的研发队伍和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技术水平简单停留在引进水平。由于分属不同单位,职业院校科研力量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存在很大困难。

4.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管理体制不健全,职业院校和与产业协同创新缺乏管理和协调机构。政府通过税收、金融、人才等政策引导协同创新的政策不够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无法解决协同创新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基金介入共同分担研发风险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形成。

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是完善我国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1.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国家应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使企业通过应用新技术、改进工艺、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职业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结构,提高横向项目经费在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占比,引导职业院校通过协同创新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社会,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2.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有效保障各方收益的关键,决定了协同创新能否持续稳定进行。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应当以各自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投资规模、经营绩效以及技术风险等为标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分配利益。随着协同创新逐步深入,利益分配的形式应进行相应调整。合作的初步阶段以现金和物质的形式一次性分配,发展到高级阶段(如共建联合体、技术联盟等),则更宜按各方的投入比例进行分配。利益分配经过双方的协商后,必须通过订立协议的形式加以确定,避免后期出现各种纠纷。

3.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

政府应通过制定税收金融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就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展开协同创新。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对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考核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开展协同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职业院校应制订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提高技术转化净收益中用于奖励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比例,调动教师、科研人员跨部门跨单位开展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应健全职称评聘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 下一篇:初一开学第一天的感想及打算作文字(精选4篇)
    上一篇:产业价值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产业价值范例(3篇)

      产业价值范文篇1关键词:展示商品化;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融合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政治多极化背景下,会展的政治经济属性得以强化。从经济..

      daniel 0 2024-04-19 21:28:13

    2.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例(12篇)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英文电影;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一、引言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

      daniel 0 2024-04-19 21:13:39

    3. 产业链盈利模式范例(12篇)

      产业链盈利模式范文篇1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盈利模式虚拟运营商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是指利用手机、PDA(个人数码助理)、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有线..

      daniel 0 2024-04-19 21:12:29

    4. 网络工程概述范例(12篇)

      网络工程概述范文篇1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错综复杂、彼此交织的概念与技术,因此“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公认..

      daniel 0 2024-04-19 14:33:12

    5. 电工电子实训的目的范例(12篇)

      电工电子实训的目的范文篇1关键词:就业;导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94-01引言:就业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

      daniel 0 2024-04-19 14:32:13

    6. 中外建筑简史范例(12篇)

      中外建筑简史范文篇1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的发展。在此时期已..

      daniel 0 2024-04-19 14:01:05

    7.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范例(12篇)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范文篇1计算机数控技术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标志。CAM和CNC的数据接口标准ISO6983(RS274D)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数控系统的发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

      daniel 0 2024-04-19 14:00:13

    8. 办失业保险的条件范例(12篇)

      办失业保险的条件范文篇1第一条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

      daniel 0 2024-04-19 13: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