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作用范例(12篇)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整个自然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园林绿化自身的需要,也是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体现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如何将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多样性,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特征
1、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维持城市空气中CO2-O2平衡,植物多样性还可以起到缓解热岛效应、防风治沙等作用,同时还为长期生活在人工环境中的人们提供充分接触自然的机会,从而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2、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1)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物,严重影响了各种生物的正常生存繁衍,使许多物种难以适应而死亡,同样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2)栖息地的破坏
城市大量的生物栖息地都被建筑、道路等取代,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自然的结构和功能,致使生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很多生物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置,从而导致植物数量减少,种类贫乏,随之一些动物和昆虫也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最终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低,并使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3、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向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观赏、休憩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地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可以丰富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效果,增加季相变化和自然性,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绿地的异质性,使之更能抵抗外力干扰而趋于稳定,如病虫害发生将有所减少等,最主要的是能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2)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护和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城市园林虽然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但其主体仍是生物群落,本质仍是自然。
城市园林绿地类型多样,城市绿地系统中道路绿带、河流绿带、防护林带都属于带状廊道,具有分隔、屏障、过滤和连通的性能;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结点”与带状绿地组成网络骨架,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另外,园林绿地能够提供多样的生境,支持的物种也就更丰富;园林绿地还是城市当中相对以植物为主的自然空间,有利于招引鸟类等野生动物入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自然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植物资源。
园林绿化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品种,充分利用植物中的变种、变型等植物材料。
1、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1)根据功能选配植物
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兼顾,速生慢长共存,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之外,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即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类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的多寡,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整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树种选择上,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观果树种的数量和开花、挂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注意林木的种植尤其是小灌木、地被植物的配置,应以自然生长为主,尽量减少灌木的过度修剪,从而给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
在规划和设计各类型生态园林时,在体现主要功能的前提下,要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充分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生产型园林应充分利用各种庭院、城郊空地及垃圾填埋场,建成果、药、木、花、草等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观赏型园林可以充分利用观赏植物,观赏动物资源;抗逆型园林则可以充分发挥其抗污染、净化环境的功能,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逆性生境,引进抗逆性强的动植物种类。
在规划设计时,设计者应充分了解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物学特性,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的原则,乔、灌木、花卉、地被和谐搭配,各层空间布置合理,形成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和推广优良乡土树种,本地植物往往能体现本地景观特色,最适合本地生长条件,也比较容易达到景观的稳定性,符合适地适树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
生态学中有“群落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然而常常被人们忽略,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如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区,形成一个稳定群落所需要的物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将园林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在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植,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这对促进绿地系统天然更新,降低植物养护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
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与本地气候和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古树名木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参考依据,大力利用乡土植物,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带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化性格局,同样有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2、根据动物选择性规划种植植物
根据动物的食性,规划种植生长坚果、浆果以及核果的植物,科学地按照不同树种物候期配置观果植物,保证其在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尤其是在深秋、冬季和早春这些留鸟食源匮乏的季节,挂果树的数量对维持其正常过冬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粉昆虫,可考虑观花种类的合理配植。通过种植松、柏、杉或其他结坚果的树木,招引松鼠等啮齿类动物。倒木对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而言是很重要的隐蔽物,腐烂的树木还可以增加昆虫的丰富度,从而可以提高食虫鸟类的生存能力。
根据当地鸟类和昆虫的食性特点,适当多栽和合理配植一些多年生的不同种类的观花、观果和蜜源、香源之物,以吸引更多的昆虫传粉和鸟类传播种子,增加物种基因交流的机会,使其种群稳定增长并逐步扩大分布范围。此外,还必须注意绿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重视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性,以增加园林环境的多样性。
3、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湿地是广义城市绿地范畴内的重要景观类型,被喻为“自然之肾”也是城市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城市中的各种水体,形成了城市中的有独特功能的湿地环境,它不但有调节小城镇微气候、水体的过滤和自洁作用,也是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栖息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4、合理建设动植物园
选择特有、珍贵和有发展潜力的植物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合理配置,以保护原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前提条件,设计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公园,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同时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和普及作用。
5、增加园林绿化植物的多样性
园林绿化部门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的引种和繁育工作时,应根据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充分利用同一植物区系的物种资源,重视乡土植物的利用,加强乡土树种的选择、驯化工作。绿化中乔、灌、草,应有适当的比例和合理的搭配,以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6、尊重自然,更新管理观念,推行环保工艺技术
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物种相生相克的原理,积极利用生物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此外要积极实施3R(reduce,reuse,recycle)技术,倡导生态文化和绿色风尚,减少污染和人为干扰,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绿化纪实[J].国土绿化.2012(07)
[2]冯强,彭影,郭彩伶,徐子超,祁昕5.杨柳飞絮治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2(04)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2
调查背景: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首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人类活动也前所未有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及其支撑的生态系统运转。而这种威胁与挑战以生物资源的减少、生态系统的恶化等形式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继2010年颁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之后,我国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如林业、农业、建设、水利、海洋、旅游等)也分别在自然保护区、湿地、水生生物、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在此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将成为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而作为经营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生物多样性”主题的关注程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见证。
本刊希望通过调查,展示当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基本认识、披露程度以及披露经验,系统总结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企业战略、决策的实践方式,以及值得推广借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为业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挑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思考。
调查对象:
在2013年的约1000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按以下标准甄选100份:
一是时间,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7月8日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是报告的质量,有第三方权威评级机构评级较高或者第三方权威组织评价靠前,
三是行业分布,根据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考虑行业分布,比例上有所对应:大型基础产业(采矿、水电、建筑、制造);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的产业(农、林、牧、渔、副业;狩猎、动植物贸易);依赖生物多样性的绿色企业(有机种植、采伐、加工、可再生能源、旅游);其他企业(金融、保险、商业、规划、咨询)。
四是对企业的性质,中央企业、国有控股、外企、民企等四类有所均衡。
调查依据:
除了可持续发展的释义注解中申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Iso26000中多处提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如在利益相关方识别中识别出有类似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在防止污染中包括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在七大核心主题之一的环境中,将“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恢复”作为其第四节的内容,该内容提出了识别环境消极影响、环境影响成本内化、威胁物种生存的传播、生态管理、自然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动物福利等细化的实践要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1版)中有6条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指标,涉及高管职业经验、经营所在地以及经营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产品以服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描述等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制定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中,提出了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环境主题的两个扩展指标。
本调查根据ISO26000、G3以及CASS2.0的以上相关指标设定,此外,考虑到一些社区csR项目确有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生物多样性与促进消除贫困和发展章节”的内容,增加社区项目中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
调查结果:
(一)样本概况
在本次调查的100份报告中,国有企业28份、国有控股27份、民营企业31份、外资企业14份。这些企业所涉行业分布如下:信息技术产业9家、金融与保险业8家、采矿业4家、食品、林业、渔业等11家、房地产业2家、纺织与服装业2家、公共事业11家、化工行业5家、日用消费品与零售业5家、交通运输5家、旅游酒店业5家、综合业2家、能源业5家、汽车制造业3家、物业管理1家、其他制造业17家、医药业5家。
(二)具体情况
1、11%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战略
在G3的企业治理指标中要求,在决定最高管治机关及委员会成员考虑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资格及经验。此举的价值在于确保企业决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科学性与预见性,也将商业决策与生物多样性的挑战结合起来,有助于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企业商机,并将相关的指标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可惜的是,此次调查中并没有任何一份报告对此有所披露。但是,11%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单独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战略之中,而仅仅是在环境保护的大框架中提出了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以及计划。
2.21%报告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生物多样性议题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共有21%报告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生物多样性议题。但仅有8%的报告将生物多样性提出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议题之一,酒店、运输、汽车、信息技术产业等行业的报告各1份,采矿、其他制造行业的报告各2份。1%的报告中,即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在利益相关方识别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组织或群体。
3、部分报告识别生物多样性风险
在ISO26000以及G5中,对报告披露机构所在地涉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物种、水体以及其活动、产品、服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情况有披露要求。部分报告中对这些情况有识别,但仅以零散而非系统的形式展示。
本次调查中显示,7%的报告中披露按照生物濒临绝种的风险,依次列出处于受机构经营活动影响的、被列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RedList)和国家保护名录的物种数量、17%的报告中披露受报告机构排放水和径流严重影响的水体以及相关栖息地的特征、规模、受保护状态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描述机构活动、产品、服务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的报告分别有55%、45%、19%,10%的报告中披露机构在环境保护区或保护区毗邻地区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拥有、租赁或管理的土地地理位置和面积。
4、约半数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除了对基本风险的识别,更重要的是企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营实践之中。调查显示,分别有50%、49%的报告披露了当前采取的行动、未来的计划等。这些行动与计划,如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等等,大部分没有提升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进行阐述。
5、少数报告在社区项目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
13%、9%、15%、4%的报告中分别披露了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扶贫项目、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教育项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项目以及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社会投资。2%的企业报告了3项活动,5%的企业报告了2项活动,24%的企业报告了1项。大部分的项目中并没有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而是以水资源保护、生态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其他的生物多样性内涵的表达显示。
(三)结论与建议
1、识别方式有待改进
21%的报告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名词,53%、45%报告中“描述机构活动、产品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50%、49%的报告披露了管理影响生物多样性当前采取的行动、未来的计划等,但仅有8%的报告列出生物多样性作为报告议题。这体现了:
一方面,除去未涉及的部分,过半数的企业在实践中已经涉及了生物多样性。这些报告中出现了生态平衡、生态保护、植被保护、绿色减噪、生态循环、有机认证、碳平衡等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名词。这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渗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产品研发、经营风险等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极少数的报告将生物多样性识别出来,作为报告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这意味着大部分报告对于生物多样性并没有准确而完整的认知,仅仅是涉及,事实上,远不止如此。譬如,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中披露,旗下生态岛公司污染土壤修复课题列入北京市科委重点科技服务业项目,作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一部分,土壤修复已经为企业带来重要的机遇。然而除此项目,报告通篇未能提及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部分公用事业行业的报告中,多处提及施工注意植被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然而,作为公共事业中最经常涉及的风险管理内容,未能系统提升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议,并作为企业管理流程中的一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富士施乐专门系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的报告中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列出了具体的问题,举措,以及反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此举值得借鉴。
建议:
首先,熟悉国际国内通行的社会责任标准,尤其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指标,熟悉行业规范以及经营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操作要求和规范,这是识别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基础。
其次,尽量建立与利益相关方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根据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识别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或者与之相关的社会责任议题,并根据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建议不断调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第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身的经营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在企业活动、产品、服务等相关板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或可寻求专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机构的支持,进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识别出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将其列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之中。
2、多数企业未能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战略
未有报告披露最高管治机关及委员会成员是否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专业经验和背景,仅有11%的报告提出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整体战略或者环境战略之中,大部分的企业报告中并未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比如LG的报告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环保型产品开发程序中,对高分子及橡胶制品添加剂中含有的P—锌酚和二甲基乙酰胺等列为了禁用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物质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如果它们被暴露在自然环境,将会在生物体内产生和累效应,降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能力,严重影响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LG化学先行展开了针对上述物质的调查及禁用举措,提高了公司产品的环保性能,满足了顾客应对有害物质潜在威胁的需求。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之一,LG公司此举对生物多样性多有裨益,并且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报告中并没有将生物多样性上升为企业战略,只是零星地将案例提出,对于LG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而言,不失为遗憾。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农业、食品行业尤为重要,在几家食品企业中,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的企业实践,却并没有明确识别生物多样性的议题,作为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上海富士施乐的报告中将生物多样性列入环境管理战略之中,并系统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生物多样性教育、保护实践、研发以及其他举措,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中,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成为其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
建议:
作为一个跨学科、并且仍然处在发展中的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议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操作上的困境,为此,在高级管理层中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或者在战略性决策中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机构的建议,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纳入企业管理战略,降低管理与竞争上的风险,具有一定价值。
此外,应在系统识别、分析生物多样性议题前提下,从企业的发展愿景或核心理念的层面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涵,相应地制定或调整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管理架构、内部规范、责任承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真正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生态系统服务根植企业,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绩效。
3、生物多样性实践多具有行业特色
调查中最大的收获是,众多行业的实践均体现有各自的特色,金融业中推进首个清洁发展机制、制造业中建设“碳平衡”生态经济产业师范基地、能源产业开发生态火电、生态水电、生态矿区,旅游、酒店业中成立独立的NGO组织,农、林、渔业中提出生态产业链,海洋运输业以及港口建设企业中为了港口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的船舶技术创新,公共事业中提出的绿色施工和部分信息技术产业对供应商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以及绿色认证产品的追求,这些都表明,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在不同层面追求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有可为,并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
(一)资产的两重性森林生物样性资产由森林生物资产(包括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资产)构成。森林生物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转化是指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质量(遗传价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层、纤维强度)或数量(重量、立方米、纤维的长度或直径)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繁殖的过程,从转化的机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主要靠自然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转化能力实现其再生和转化。林业生产活动只起“催化剂”作用,会经常出现数量不减反增的现象。因此,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应定期地结合评估,以评估促进核算。
(二)价值的多元性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这一综合地域类型中所呈现出来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类(国家环保局,1998)。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又可分为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功能的价值;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张颖,2002)。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困难与复杂性。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当代人提供直接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目前及将来所创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价值,所展现的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资产的整体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动植物产品来源时,释放的是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时候,释放的是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两者的结合点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同一载体。森林生态资产不能脱离森林生物资产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其价值的形成、消费和补偿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资产在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动过程中,森林无形资产也相应地发生变动,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地会发生变化。因而在对森林有形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计量中,也要相应地对森林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确认与计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相对稀缺的,这不仅表现在天然存量方面,还表现在生成率方面。同时,地球上生物物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因而各物种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体现在会计上是必须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五)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它超越了进行森林经营活动的林业行业以外的外部影响,即不通过市场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社会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主要是一种无形效用,不能贮藏和移动,生产者难以对其控制,即无法迫使受益者偿付了补偿费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态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中的生态资产一般不存在市场,所以应更多地考虑非市场价值的计价方法,实现对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分类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确认是指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作为一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记入会计载体的过程。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理的会计确认标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要能够作为一项资产加以确认,应当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会计确认从理论上讲要同时满足四项标准:(1)可定义性。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给出的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最本质特征。森林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药用、食用、纤维、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资源(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作为林业经营组织来讲,一旦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其所拥有或控制就能为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它们符合确认的第一个条件——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可以通过现有多种计量属性选择达到对其计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自身的特殊性,其计量比较复杂。同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科学定价主要通过对其价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从长远来看,随着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做到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合理计量。(3)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于富生等,2000)。显然,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从而会影响到他们为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所采取的宏观或微观的经济决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真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标志。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计量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林业经营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足以使决策者信赖。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分类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类标准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态分。按存在形态可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为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是指森林中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栖息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个体基因,包括林木资产、林副产品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资产是一种有形资产。森林生物资产在价值层次上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价值和基因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主要表现的是直接使用价值。森林生态资产是指森林生态效益所形成的资产,包括有机物质的生产、的固定、的释放、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水土保持、净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态资产在价值层次上表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表现的主要是间接使用价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价值(如旅游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样性所表现出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也归属于森林生态资产。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核算在实践中的应用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目前主要可侧重于森林物种多样性价值方面的核算,特别是其中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价值的核算。虽然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但目前人们对每个层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相对而言,物种多样性最明显也最容易测定。而森林遗传基因多样性多发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体的多态性、蛋白质的多态性和核酸的多态性三个方面。就目前人们的研究手段和认识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机体,即动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结构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比遗传多样性的测定更困难,因为系统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同时,对于物种多样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测定与确定比较困难,所以物种多样性目前主要着重于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的测定,特别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动物。因此,一般来讲,目前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种多样性中的植物与动物价值的核算为代表,暂不考虑基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及特征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其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外在经济性。外在经济性在林业中是最普遍的现象。当森林生物多样性发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护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的时候,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无偿地享用,而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2)非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效益的发挥,意味着森林生物资产的减少。而森林生态效益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森林生态资产。(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效益随着木材、蘑菇、动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实现,并可用货币直接计量。但森林生态效益没有物质载体,无法对其效益进行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估计来反映。因此,森林生态效益的确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林业会计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对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进行确认,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效益外在性不予确认,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游离于会计循环之外,严重阻碍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效益的发挥,危及了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作为林业经济经营组织必须考虑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外部产生的影响,会计上应反映这一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将森林生态效益外在经济性作为收入要素纳入核算体系(温作民,2003),从而进一步转化为林业经营组织的环境效益,真实地评价其业绩。根据财务会计的收入定义,收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显然,森林生态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没有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满足将森林生态效益完整地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要将森林生态效益作为收入要素纳入会计系统,其确认可以根据其标准进行:(1)符合定义。符合森林生态效益定义,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2)可计量性。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3)相关性。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提供了关于森林生物多样性非木材价值的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和决策者对森林生态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可以为林业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或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提供依据,适应新时期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虽然增加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难度,但是只要是估计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态效益的定义,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的效用,都可确认为森林生态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尺度计量包括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就货币计量而言,其计量单位笼统地讲就是货币,由于货币能把经济业务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来,所以货币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应同时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形式。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样资产的特点和森林生态效益的特点决定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两重性、价值的多无性、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外在经济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对其价值计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即使它们的价值通过一定的方法得以计量,但在其计量结果的公众认可度上目前仍存有争议。因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完全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满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会计信息,使其具有较强的可理解性,应当尽可能多地考虑运用非货币计量尺度。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可同时使用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形式。运用货币计量形成一些财务指标,运用非货币计量则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从而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是一项广为流行的会计惯例。对于一般实体资产来讲,在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较小的情况下,其历史成本与其价值的差异是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一项特殊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却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一个致命弱点,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大部分是由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们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另外,它们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动力的,其价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暂时相对固定其价值。因此,如果仅按目前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计量,它们的价值计量会偏低,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原则,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而应包括面向市场、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从狭义上看,其表现形式有: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历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有时为了管理或决策上的需要,要求会计可以提供以公允价值反映的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态资产一类的历史成本原本就没有,用公允价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们的真实价值。在这些情况下,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计量也是可行的。当然,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公允价值的确定避免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怎样提高和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一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从目前我国会计现实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尚不具备(张心灵等,2004),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可以选择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之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具体计量时,应分别不同资产及不同阶段加以考虑。森林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确认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森林生物资产及森林生态资产报表日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如实际市场价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替代花费法、机会成本法或条件价值法等,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评估取得。从发展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流(黄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将来应主要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即采用“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模式。
[
国家环保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温作民:《环境外在性的会计核算》,《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1期。
于富生、黎来芳:《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岳上植:《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确认与计量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张心灵、王平心:《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思考》,《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1篇4
关键词乡土植物;植物多样性;应用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植物选用的突出问题有植物种类普遍偏少,缺乏多样性;地域性特征不明显,城市之间景观雷同;引进外来物种缺乏前期试验,存在盲目性;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尚未足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乡土植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建立与保护,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
1乡土植物的概念
广义的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物种选择与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的总称。而人们通常把当地土生土长的,经过长期种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自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的自然系统中的植物统称为乡土植物[1]。
2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多样的生态系统及物种构成使城市的园林绿地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单调的生态系统及物种构成使城市园林显得相对脆弱,一旦发生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园林可能失去它应有的形态及功能。据悉,近年我国北方某城市由于发生大规模植物病虫害,使该市的主要树种杨树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几乎失去绿色。
植物的多样性可以塑造景观的多样性,不同的植物其形态、质地、色彩均有差异,多样的植物可以营造更加丰富的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满足城市不同的环境要求。园林植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塑造城市的特色,进而显示城市的风貌和特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地域性植物种类,从长远来看可以彰显地域文化。我国已有以植物简称的城市,如榕城、蒲乡等[2]。
3乡土植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3.1乡土植物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建立及保护
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是建立在植物多样性基础上的,缺乏植物多样性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灾害。而乡土苗木的发展在群落稳定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适地适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土植物在千万年的进化中,非常适应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便于栽种、易于成活、成本低廉;并且乡土植物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病虫害有很强的抵御能力,共同维护着当地的生态安全,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泛的挖掘乡土植物资源,加大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力度,将会大大有利于城市植物多样性体系的建立,可保护和延续许多在自然界面临生存威胁的植物种。
3.2植物多样性与园林地方特色的关系
园林是一地域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悬殊,土壤变化也十分明显。就植物生存的生态类型来看,有荒漠、草原、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雨林等各种不同类型,在这些区域里,既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种苗,又要努力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首先,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应是当地的特色树种。乡土树种苗源多、易成活,能够降低绿化成本。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作用,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该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次,在城市绿化的灌木及草坪地被植物选择中也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开发利用地方物种,不应一味地从外地引进。再者,在引进异地植物时要注意把握好度。虽然外来植物在丰富绿化材料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尤其在植物材料比较缺乏的地区,其作用更为显著,但是过分引进外来植物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减少,常此以往,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将消失殆尽。此外,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体现当地植被群落特征。园林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当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规律,在园林中选取典型的群落进行艺术再现,从而在整体上反映地方风貌。这样,每个城市,至少每个地域的城市在园林植物的总体选择上形成明显的地方特色,并且通过城市绿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和城市小气候对当地物种进行广泛的栽植,从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植物则形成一个相当丰富的物种群体。
多样的园林为多样的植物在城市中提供了生长繁衍的场所,园林事业主观上的利用植物在客观上对植物起到了保护作用。植物在城市中既能发挥其美化功能,又能保存下来,实现了园林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和谐统一。
4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一些城市不遵循自然规律,忽视乡土植物,大规模引种南方花草树木,造成园林绿化植物的单调重复使用,植物多样性差,以及各城市间的景观雷同现象。引进外来植物往往达不到城市对绿地的综合功能要求,生态功能差,不仅增加绿化成本,也为维护管理增加难度。一些城市甚至未经栽培和驯化试验,忽视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大量盲目引进外来植物。许多外来植物难以管理,生长不良或死亡,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5应用乡土植物提高植物多样性的措施
5.1发展地方特色种苗提高植物多样性
5.1.1本地区植被气候带乡土植物种苗的发掘。乡土树种的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逆性,造林容易成功,同时乡土树种资源丰富,栽植成本低、效率高。大力发掘乡土植物种类,对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在园林绿地中的适应性进行检测,筛选出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便于培育的植物种类,推广到林业建设中,提高植物物种丰富度[3]。
5.1.2建立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结合生产绿地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基地,进行优良绿化植物材料的选育、保存和繁育,为中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5.1.3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城市植物群落也应追求自然美,优化物种、群落外貌、形态和色彩等组合,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达到生态、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效果,并与城市景观特色、建筑物造型相融合。在物种选择上,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乡土植物,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推广少灌或免灌群落;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利用混交根瘤或菌根植物,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另外,绿地群落构建的重点也应转移到立地条件的改良,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和模拟植物适生生境,为更多物种的引进和健康生长奠定基础[4-5]。
5.2地方特色种苗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5.2.1充分利用种、变种、变型等,提高物种基因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栽培品种的多样性。我国园林植物栽培品种资源众多,如品种有几百种,牡丹和芍药也有几十种,月季有上百种,各种观赏植物都分系、类、群、型,形成各自的品种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栽培品种的多样性,可以有效提高园林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5.2.2充分利用植物起源多样性。有些观赏植物是由多个野生种参加形成的远缘杂交,或在物种起源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加倍,从而形成观赏植物起源多样性。如香水月季是巨花蔷薇与“朋红”月季的天然杂交种;矮牵牛为整叶矮牵牛与腋花矮牵牛的种间杂交种,再经培育的多倍体。为此,园林植物种苗的开发应充分注重起源多样性的利用。
6建议
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的植物调查与规划协作,在增加植物种类的同时,注重主要植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显现地方特色,塑造城市园林特色景观;植物选择应该以久经考验的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其他物种;对城市园林草本植物的选择除了一些常见花草之外,应该大力挖掘在当地适应性强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外来草本植物的引进一定要注意对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避免引进恶性蔓延物种。林木种苗生产要科学决策,发展地方特色种苗和名特优新品种,努力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要适应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林木种苗供应与需求趋向多元化。
7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多集中分布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运动都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适度发展旅游业是促进生物多样保护的有效手段。然而,不当或过度的旅游活动也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对此,广大学者近年来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体看来,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而缺乏对其产生原因的深入探讨[1-4]。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剖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主要政策与技术原因,并提出促进旅游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的的对策,以期能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一、旅游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由于我国物种丰富的地区多数经济不发达,因此,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理论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能途径有三条:一是采取一些特殊和优惠的政策来促进保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弥补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给当地带来的损失;二是采取经济激励的方法,使当地居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要寻找一种途径,既能使当地社区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上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又不使生物多样性资源退化,使保护和发展的利益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实现统一;三是采取综合措施,将政府行为、经济激励和允许社区对自然资源适度利用等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社区既能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获取一定的直接收益,又能获得外部扶持及政策优惠。由于第一条途径缺乏成功的经验和成本较大等原因,现阶段采用这种方式还很困难;第三条途径理论上是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最佳选择,但它涉及的问题多、难度大,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比较而言,第二条途径的涉及面小、成本较低、实效性较强,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途径。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开展适度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就属于第二条途径,也被认为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相对于常规的自然旅游而言,生态旅游是是以促进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因此,它既适用于保护区,也适用于其他自然区域。换言之,任何地区都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而建立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样性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从而会促进旅游业发展;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会限制旅游业发展的范围、程度与方式。旅游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业发展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旅游活动中的生态游本身就是以保护为特征的旅游形式,较之传统的旅游形式,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较周全;二是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将旅游的经济收益部分投入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能够增大保护的力度[5];三是旅游活动中的生态旅游具有对社区居民与游客进行环境教育的特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有可能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因为旅游活动产生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游客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当建设都会影响物种的栖息地,从而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二、旅游产业发展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原因我国各地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仍然日益显现。(一)旅游法规体系不完备,存在空白”和死角”,难以有效解决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各地几乎都把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挖掘新的旅游项目与形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通道网络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现有的法规体系对它们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一是扩大了游客的活动范围,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二是不断延伸的旅游线路尤其是纵横于各个景区(点)内部的道路,将过去许多天然生态系统分割成许多小区,造成生境破碎化,妨碍了各种动物的正常活动与动物类群间的基因交流。三是新的景区(点)与旅游项目的上马,必然要建设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不仅直接破坏森林植被,改变部分地段的地貌类型,增加了滑坡的潜在危险,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噪音,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6]。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有相应的法规(如包含有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的《旅游景区发展促进条例》)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规范,以促进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这样的法规、政策并不存在。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征用景区(点)土地并对原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进行破坏,但目前并没有景区建设拆迁和征地评议机制的政策法规。此外,鉴于一些地区在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保护方面的特殊地位,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单独设立地方性法规以规范景区(点)、旅游项目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法规、政策。显然,由于这些政策法规的空白”、死角”,当面对旅游产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矛盾时,必然会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不利于引导、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容易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让位于旅游资源开发尽管各个层面的旅游法规、政策都包含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性要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实践中难以操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的的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全国上下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都把政策重点放在了如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上,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这样一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很容易让位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换言之,当旅游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保护出现矛盾时,往往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监管乏力。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科普教学游。科普教学游是利用景区(点)或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向公众特别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学科的教学实习等活动。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各大专院校自然学科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然而,同学们在实习活动中需要采集标本,由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各校标本采集的种类也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其中部分涉及到稀缺物种。调查发现,众多院校周期性地在同一地点,高强度的采集会导致一些生物数量下降,甚至濒临灭绝。事实上,一些旅游景区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部级自然保护区,从理论上而言,它们既要受《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监管,也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监管。而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导向下,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许多自然保护区对标本采集活动并无限制性要求,这必然不利于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p#分页标题#e#(三)部分旅游发展政策不合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矛盾一是强化旅游行政部门主导地位的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必然要求多部门协调配合,然而,为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许多地方制定的政策客观上突出了旅游行政部门的主体地位,而弱化了其他部门的监管职责,诸如,各部门要制定和落实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资金要向发挥旅游功能的项目倾斜”、财政、税务、交通、建设、林业、水利、国土、文化、宗教、环保等部门必须配合旅游行政部门,各部门涉及旅游方面的工作,要事先征求旅游行政部门的意见”,以及大型旅游项目放宽准入,允许企业边施工、边申报”等。这些政策出台与实施的必然结果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其他部门将处于从属与支配的地位,因而难以有效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进行监管。二是鼓励山野菜、根雕、奇石、花卉等土特产品开发的政策。为了吸引游客,各地旅游发展政策、规划都明确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山野菜、根雕、奇石、花卉等作为旅游特色餐饮食品或旅游商品进行开发。显然,这些政策很容易诱使人们对树木、花草、岩石等的无序采挖,客观上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降低生物多样性。(四)实践中存在以生态旅游之名行自然旅游之实的行为,弱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既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也为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生态。因此,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协调的理想方式。生态旅游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环境造成大的局面影响;二是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生物多样的保护;三是强调人的责任,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7]。因而它是一种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路线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与生态旅游不同的是,常规的自然旅游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等目的,因而对游客的性质无特定要求,资源及环境保护要求的尺度较生态旅游宽松。可以说,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常以以生态旅游之名行自然旅游之实,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基本规律,很少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以景观型种植业为基础的生态景观游,由于同类植被的大面积连片分布,以及对农林产量的片面追求,导致种植种类单一化,从而也成为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五)旅游规划环评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严重不足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建议每个缔约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影响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作为缔约国之一的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对于生物多样性影响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关于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更是薄弱,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少量评价报告中虽然提及了生物多样性,但往往只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一些定性描述而非预测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生物物种资源家底不清,对受影响物种的数量、分布、行为学、生理学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二是由于生物多样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异性和动态不稳定性,加之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多且复杂,至今其评价内容尚不明确[8];三是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以类比、对比、专家咨询等传统的评价方法为主,而生态机制分析法、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专家决策系统、生态系统稀有性评价方法和生境(群落)法等新方法的运用还很欠缺[8]。三、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一)加快旅游立法、完善旅游法规体系,为旅游活动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加快旅游立法是培育、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建立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步骤。由于我国旅游基本法缺位,因此现阶段首要的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从而为地方性旅游立法提供基本依据。二是健全旅游行政法。应当尽快制定和颁布《旅游景区发展促进条例》、《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三是完善各省旅游条例。在该条例中要明确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与法律责任,提高其操作性;四是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法规。应当根据地方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时制定地方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生态功能区旅游开发评估政策等;五是制定跨区域旅游法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客观要求跨区域旅游合作。其立法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在各省旅游条例中加入跨区域旅游合作”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合作对象、协调部门、管辖区域、合作模式、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合作措施、监控措施等;二是各合作区联合制定专门的《区域间旅游合作条例》,内容如上并辅以《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9]。(二)在旅游规划与相关政策中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及其保障措施必须抛弃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旅游规划及相关旅游政策外衣”的传统思想,换言之,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各级旅游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上,而要切切实实制定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内容,并把其贯穿于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实现以优良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具体而言,一是在各个层级的旅游规划中应当单设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章节,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生物资源、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等涉及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内容作详细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监管、评价与保障措施。二是各个层面的旅游政策应当仅仅围绕相应层级的旅游规划目标与内容,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老景区(点)的完善与发展、新景区(点)的开发、新旅游项目的上马、旅游线路的设计等一系列环节上体现对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在资金、人力、体制、技术等方面提出操作性强、效果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p#分页标题#e#(三)建立旅游政策法规评估制度,及时修订或者废止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在我国,旅游规划机构由国家旅游局进行资质认证,其有着明显的经济产业导向。不难理解,由这类机构做出的旅游规划往往不利于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针对自然保护区所进行的旅游规划,应当完全不同于一般性质的旅游规划,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自然保护区保护导向的旅游规划认证制度,势必难以有效维护生态功能与生态多样性[10]。同时,某一政策法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出台目的,是否有利于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则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评估去判断。实施政策法规评估制度,有利于总结政策法规制定的经验和教训,适时、科学地修改或者废止不合法、不合理的内容,提高政策法规的质量。涉及到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旅游开发政策,在制定和评估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中,应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地位,凡是不利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的项目必须禁止开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影响的项目要限制开发。(四)采用新技术,完善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如前所述,我国环评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要么缺失,要么融合于生态影响评价中,还存在着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技术与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够深入等问题。要促进旅游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就必须尽快扭转这一局面。首先要高度重视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要把这项内容作为旅游规划环评的硬性要求。其次要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预测模型;三是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由于GIS技术借助可视化和空间分析软件,能够评价旅游活动对物种生态习性、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以及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的影响,建议在实践中充分运用GIS技术,通过图形叠置分析工程或规划布局与生态系统、景观等的区位关系,预测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8],同时加快向发达国家的同行学习,把更为先进的专家决策系统、生态系统稀有性评价方法和生境(群落)法应用于评价之中。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多样性功能评价;湿地保护;衡水湖湿地
BiopersityFunctionEvaluationoftheHengshuiLakeWetland
ZHANGXue-zhi
(HengshuiBureaufor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SurveyofHebEiProvince,Hengshui053000,China)
Abstract:TheHengshuiLakewetland,locatedinthehinterlandofNorthChinaPlain,isabio-intensivewetlandintheNorthTemperateZone,anintersectionareaforthedifferentmigratorybirds,andthebesthabitatinNorthChinaPlainformanyrareandpreciousbirds.Accordingtothesurveydataofthewetlandbiopersity,thisstudyconductedapersityfunctionevaluationonspeciespersitiesandecosystempersitiesinthewetland.Accordingtothewetlandbiopersitycriteria,theHengshuiLakewetlandbiopersityisatagenerallevel.Biopersityfunctionevaluationofthewetlandwecan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thewetlandprotection.
Keywords:biopersity;persityfunctionevaluation;wetlandprotection;theHengshuiLakewetland
1衡水湖湿地属性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1],衡水湖湿地主要为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水体沼泽化湿地、盐沼湿地、河流湿地和渠道湿地等。其中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是湿地的主体,类型与面积占据主要地位。其他类型湿地居次要地位。此外,还有少量人工湿地如沟渠、养鱼池等。各种类型湿地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任一类型湿地的退化都将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2-4]。
1.1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地和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交汇处,这里有植物370种,鸟类286种,鱼类26种,昆虫194种,两栖爬行类17种,哺乳类17种,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与保护珍稀动植物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许多物种虽然未被列入国内外各种动植物保护名录,但其或为重点保护珍稀鸟类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间接)为这些珍稀鸟类提供食物,共同构成适宜的鸟类生境。所以保护这些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珍稀鸟类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湿地这一天然物种基因库,以利于我们子孙后代对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的意义[5]。
1.2湿地保护类型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衡水湖部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从生态系统特征上看属于以华北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平原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2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3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3个基本层次。基因多样性代表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各个种群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不同。因此,某些种群具有在另一些种群中没有的基因突变,或者在一个种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个种群中出现很多。在同一个种群之内也有基因多样性,在一个种群中某些个体常常具有基因突变。生态系统多样性既存在于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总之,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每一个物种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7-9]。
作为水陆相兼的生态系统,湿地的独特生境使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物植物资源,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所有湿地生物种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12]。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和实践,将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级指标,下设二级、三级亚指标,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13],见表1。
人类威胁程度分值
对资源保护部构成威胁5保护区与未开发生境毗邻5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一定的威胁3保护区周边尚有未开发生境3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较大的威胁1保护区被已开发的区域环绕1
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结果,对照以上赋值逐项打分,将所得分数累加即得到该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值。计算公式为:
R=∑3i=1Ai+∑3j=1Bj(1)
式中:R-湿地生物多样性总分值;A-物种多样性分值;i-物种多样性评价项目数;B-生态系统多样性分值;j-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
根据R值的高低,将湿地生物多样性划分为5级,见表8。3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评价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上第一个内陆淡水湖部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14]。丰富的生物资源是衡水湖的支柱。这里有绿藻、蓝绿藻和硅藻等在内的20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达到了4000个/L,浮游动物174种、平均密度达到了4000个/L;这里有芦苇等挺水植物,藕、睡莲属等漂浮有叶植物,眼子菜属、黑藻属等深水植物;这里有两栖纲、爬行纲、哺乳纲野生动物共30多种。所以,衡水湖被称作“物种基因库”。
根据调查结果,衡水湖湿地有维管植物366种,鸟类286种,分别占河北省物种总数的42.2%和57.2%。维管束植物有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鸟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7种,有黑鹳、东方白鹤、丹顶鹤、白鹤、金雕、白肩雕、大鸨。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为:
物种多度:A1=A11+A12=7.5+10=17.5
物种丰度:A2=A21+A22=10+7.5=17.5
物种稀有性:A3=A31+A32=2+4=6
则物种多样性为:
A=∑3i=1Ai=17.5+17.5+6=41
衡水湖湿地大多数植物属于世界广布种;在调查的鸟类中,广布种占总数的23.1%,古北种占种数的68.9%,东洋种占8.0%。衡水湖为沼泽芦苇香蒲生态系统,在华北属常见生境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简单、类型单一。衡水湖受人类影响因素较多,对湿地内水体、生物等资源影响较大;湿地周围为村镇和农田,没有未被开发的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结果如下。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区分布:
B1=B11+B12=4+4=8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境类型:
B2=B21+B22=2+6=8
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威胁评分:
B3=B31+B32=1+1=2
则生态系统多样性为:
B=∑3i=1Bi=8+8+2=18
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为:
R=∑3i=1Ai+∑3j=1Bj=41+18=59
按照湿地生物多样性评分标准,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物种多样性为41分,生物系统多样性为18分,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水平[15]。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衡水湖湿地物种多样性占优势,而生态系统多样性占劣势,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因素较大。
4结论
利用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资料,对衡水湖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分别对物种多度、物种丰度和物种稀有性进行分析,计算出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地区分布、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境类型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威胁等指标分析,计算出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标。按照湿地生物多样性评分标准,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水平。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服务的基础和源泉。生物多样性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人类历史上大约有3000种植物被用作食物,估计有75000种植物可作食用。人类就是依赖这些植物得以繁衍。生物技术是以现有生物多样性为物质基础的工作,在解决粮食短缺、人类健康、维护生物物种和环境等诸多社会经济重大问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于贵瑞.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YUGui-rui.GlobalChangeandTerrestrialEcosystemsCarbonCycleandCarbonDeposition[M].BEijing:ChinaMeteorologicalPress,2003.(inChinese))
[2]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OUYANGZhi-yun,WANGRu-song,ZHAOJing-zhu.TheFunctionofEcosystemServicesandEcologicalEconomicValueEvaluation[J].1999,10(5):635-640.(inChinese))
[3]张学知.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原理与方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122-125.(ZHANGXue-zhi.TheHengshuiLakeWetlandEcosystemRestorationPrincipleandMethod[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nenes&Technoiogy,2010,8(1):122-125.(inChinese))
[4]马克平,钱迎倩.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器研究进展[J].应用于环境生物学报,1998,4(1):95-99.(MAKe-ping,QIANYing-qian.BiopersityProtectionMachineResearchProgress[J].JournalofAppliedBiologicalEnvironment,1990,4(1):95-99.(inChinese))
[5]黄富祥,王跃思.试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与实践面临的困难及现实出路[J].生物多样性,2001,9(4):399-406.(HUANGFu-xiang,WANGYue-si.TrytoBiopersityConservationinTheoryandPractice,andthePracticalWaytoFacetheDifficulties[J].JournalofBiopersity,2001,9(4):399-406.(inChinese))
[6]GB/T1452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S].(GB/T14529-93,TheTypesandlevelsPrincipleofNatureReserve[S].(inChinese))
[7]鞠美婷,王艳霞,孟伟庆,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评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JUMEI-ting,WANGYan-xia,MENGWei-qing,etal.ProtectandEvaluationonWetlandEcosystem[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9.(inChinese))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7
[关键词]关键种;食物链/网;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工业园
[作者简介]杨华萍,开封市环境科研设计所工程师;张亚妮,开封市环境科研设计所助理工程师,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055-02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综合地域复合体,是依据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领域一定区域层次的具体体现,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Reduce)、再用(Reuse)、循环(Recycle)“3R”原则,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出发,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资源、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利用,形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上下衔接、协同共生的关系,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生态学理论
(一)关键种理论
关键种(Keyspecies)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优先保护的目标,它确定了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指一些珍稀、庞大、特有、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对其他种的分布和多度起着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多种生态过程的持续或改变。它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如果它消失或减弱,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动摇;二是与同群落中其他物种相比是很重要的。但又是相对的。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
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也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逐级传递,生物之间的这种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条称为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各种有机体和食物链进行逐级转化和传递的。因此,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上的物种,都是一个营养级,自然系统依靠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主要功能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境、生物群体以及生物圈生态过程的总和,它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以及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生境是指无机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生境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生物群落多样性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它们的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种流、能量流、信息流、水分循环、营养循环等。生态系统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生态学理论在工业园区中的应用
(一)关键种理论对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指导作用
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为最终产品提供原材料的,大多是以某一种或几种特色资源综合加工体系为核心的园区,这类园区在我国起步较早,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园区是以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制糖工业是基础产业,一般包括糖料生产、制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三大部分,制糖副产品可以应用于造纸、发酵、化工、建材等多种产品生产的原料。于是制糖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如造纸企业、酒精企业、复合肥厂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制糖生态工业系统。其中糖厂在企业群落中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为庞大,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是“关键种企业”。这种关键种企业在行业性生态工业园中居于中心地位,“废物多”,能量多。横向链长,纵向连着其他“次要种群”,是园区内的链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应用为工业链和工业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应用于工业系统中,就是依据工业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在制糖、造纸、酿酒、发电等行业间建立起生态联系,形成生态产业链,最终实现各行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技术流和知识流。
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蔗田为始端,形成了“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制糖厂-热电厂”等多条生态工业链条,各链条均以环境综合治理系统为终端。
蔗田系统主要为制糖企业提供基本原材料,是制糖生态工业系统的“生产者”;制糖企业以甘蔗为原料,是系统的“初级消费者”;其他企业是以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为原料,可称为“次级消费者”;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对产业链中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分解、循环利用,在整个生态工业系统中起到的是“分解者”的角色。
各条生态产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和技术知识的共享、循环利用,纵横交错,相互耦合,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比较完整的生态工业链网结构。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在提高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中的指导作用
生态工业园的多样性是指生态工业园类型的多样性,园区内企业组成的多样性,产品类型、产品结构的多样性。中间产品、副产品类型、结构、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产业链形式的多样性、工业技术的多样性、管理政策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等。
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即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新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一般存在多个大型企业,形成多条主体链条,同时每家大企业又吸附大量中小企业,形成主体链网,这些中小企业之间也存在产业链关系,这样主产业链、副产业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链网结构。通过设计多层次的产品,构建多样化、生态可持续的产品结构,建立多样性园区成员,企业的多渠道输入输出方案,园区生态功能分区的多样性建设,使工业园区维持较高的多样,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园区系统内资源利用的闭路循环,保证生态工业园区的平衡、稳定、协调发展。
三、结论
生态学中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能起到综合性理论指导作用。无论在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还是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中,运用生态学的这些理论可有助于构建生态产业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增强生态工业园区的稳定性,从而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达到双赢的局面。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8
1各缔约方对2022年目标的谈判立场
《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制订201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在工作组会议上,各缔约方对战略计划草案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随后工作组主席成立了接触小组,对战略计划草案进行磋商。各方分歧主要在于国家对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2022年目标、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保护区面积覆盖率、遗传多样性保护、支持战略计划实施的机制等方面。
1.12050年远景目标
远景目标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欧盟国家等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资产,在远景目标中把生物多样性称为我们的自然资产”;而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认为,应坚持《公约》中国家对其生物资源拥有主权权利的精神,反对使用我们的”这样的用词。经磋商,决议中删除了我们的自然资产”这样的表述。2050年远景目标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到205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重视,得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
1.22022年目标
挪威及欧盟国家等认为,最迟于2022年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认为,这一提议不现实,应降低目标。经磋商,各方认为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应是一个长远目标,到2022年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弹性,使其继续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确保地球上多样化的生命,为人类福祉和扶贫做出贡献。最后通过的2022年目标为:采取有效和紧急的行动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确保到2022年生态系统有复原能力并继续提供主要服务,从而保障地球生命的多样性,为改善人类福祉和消除贫困做出贡献……”。
1.3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
挪威、巴西及欧盟国家等要求,最迟到2022年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而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反对这一提议。经协商,决议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
1.4保护区面积覆盖率
挪威、巴西、哥伦比亚及欧盟国家等要求到2022年陆地和内陆水域的保护区面积占该类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20%,而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及非洲国家等坚持15%;对于海洋和海岸,欧盟国家及挪威坚持到2022年保护区面积覆盖率为20%,印度、马来西亚及非洲国家等坚持6%,其他国家认为10%可接受。经磋商,决议要求到2022年,陆地和内陆水域保护区面积覆盖率为17%,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面积覆盖率为10%。
1.5遗传多样性保护
挪威及欧盟国家等要求,到2022年阻止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丧失,而巴西、墨西哥、印度及非洲国家等则不同意这一提议。经磋商,决议要求维持遗传多样性。
1.6支持战略计划实施的机制
在会议讨论文件中,支持战略计划实施的机制十分薄弱,对发达国家出资和提供技术援助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发展中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可预测和及时的资金,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同时强调,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有效履行《公约》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有效履行其根据《公约》就财政资源和技术转让作出的承诺。但瑞士、欧盟国家等反对这一提议。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欧盟等做出退让,同意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各方围绕战略计划开展了异常艰难的谈判,到会议最后一天才达成协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2年)。
22022年目标的内涵
战略计划由2050年远景目标、2022年目标、5个战略目标和20个具体目标组成[7-8]。
2.1战略目标A: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整个政府和社会的主流地位,解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问题
内涵:这一战略目标要求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完善相关政策,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及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这需要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鼓励措施,实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和公众也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目标1:最迟到2022年,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他们能够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
内涵: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对于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其他保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涵义、现状与变化趋势、价值和作用、保护与持续利用技术等。这里的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各种价值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利于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人们投身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
目标2:最迟到2022年,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已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与扶贫战略及规划进程,并正在被酌情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报告系统。
内涵: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和核算体系,能使决策者正确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化途径包括科学的空间规划、系统保护规划[9]、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补偿机制等。目前已有一些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但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目标3:最迟到2022年,消除、淘汰或改革危害生物多样性的鼓励措施(包括补贴),以尽量减少或避免消极影响,制定和执行有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积极鼓励措施,并遵照《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义务,顾及国家社会经济条件。
内涵:一些行业的鼓励措施或补贴政策已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丧失。终止或改革这些补贴政策,是实施该战略计划的关键之一,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补贴政策改革是一项敏感的议题,关系到各国和不同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实现这一目标将十分艰巨。
目标4:最迟到2022年,所有级别的政府、商业和利益攸关方都已采取措施,实现或执行了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计划,并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安全的生态阈值范围内。
内涵:把自然资源控制在安全的生态阈值范围内,是战略计划的核心之一。降低资源总需求,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将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识别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部门和活动,定义保持自然资源安全的生态阈值,评价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政府、商业和利益攸关方在自然资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与影响,提出改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和措施。
2.2战略目标B:减少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压力和促进可持续利用
内涵:只有减少或消除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力和压力,才有可能降低或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生物资源的需求在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应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土地、海洋和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
目标5:到2022年,使所有自然生境(包括森林)的丧失速度至少降低一半,并在可行情况下降低到接近零,同时大幅度减少生境退化和破碎化程度。
内涵:生境丧失和退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因素。这一目标强调的是防止具有高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生境,如原始森林和湿地等的丧失。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土地利用规划,提升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自然资源管理水平,有助于减缓生境的退化和丧失。这里需要明确自然生境及其退化的涵义。
目标6:到2022年,所有鱼群和无脊椎动物种群及水生植物都以可持续和合法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捕捞,并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式,以避免过度捕捞,同时对所有枯竭物种制定恢复计划和措施,使渔业对受威胁鱼群和脆弱生态系统不产生有害影响,将渔业对种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控制在安全的生态阈值范围内。
内涵:过度捕捞是造成全球渔业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应改进渔业资源管理,减少捕捞量,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监测这一目标的实施进展,需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指标,如生态系统功能、已开发目标物种和副渔获物的状况等数据。
目标7:到2022年,农业、水产养殖业及林业用地实现可持续管理,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内涵:生物多样性对农林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系统本身及其管理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林业部门已制定并实施了很多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标准,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也在大力推广良好的农林和水产养殖业操作规范。但由于生产和环境条件的不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可持续认可认证标准。
目标8:到2022年,污染,包括营养物过剩造成的污染被控制在不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危害的范围内。
内涵:污染越来越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更好地控制污染源,提高化肥和畜禽粪便的使用效率,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控制在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监测这一目标需要掌握输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阈值。
目标9:到2022年,查明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入侵路径并确定其优先次序,优先物种得到控制或根除,并制定措施对入侵路径加以管理,以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引进和种群建立。
内涵: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造成了巨大危害。随着贸易和旅游等的发展,这种危害还在加大。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路径包括引种,随交通工具、货物、物品等传入,随船只压舱水带入,自然扩散等。通过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边境控制和检疫措施,可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路径。监测这一目标需要掌握压力、响应和现状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重要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和影响等数据。
目标10:到2015年,尽可能减少由气候变化或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和其他脆弱生态系统的多重人为压力,维护它们的完整性和功能。
内涵:这一目标考虑污染、过度捕捞等人为压力与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共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虽然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有生态系统,需要对受影响的生态系统进行排序。目前珊瑚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其他生态系统如北极圈、山地森林和湿地也比较脆弱,需要进行监测。
2.3战略目标C: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改善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内涵:建设和管理保护区,实施物种恢复和引进计划,改进土地利用规划,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建设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合理开展物种迁地保护,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的生态系统。
目标11:到2022年,至少有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10%的海岸和海洋区域,尤其是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通过建立有效而公平管理的、生态上有代表性和连通性好的保护区系统和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而得到保护,并被纳入更广泛的陆地景观和海洋景观。
内涵:目前全世界约有13%的陆地和5%的海岸受到保护,而公海很少得到保护。这一目标要求适度增加陆地保护区的面积,重点扩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关键是提高保护区的生态代表性、管理有效性和连通性,建设生态网络。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应在当地社区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并在充分参与的前提下进行。其他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是一个宽广的概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活动如果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属于这一范畴,如休渔期、休渔区制度。
目标12:到2022年,防止已知受威胁物种遭受灭绝,且其保护状况(尤其是其中减少最严重的物种的保护状况)得到改善和维持。
内涵:减少物种灭绝的风险,需要消除导致物种濒危的直接和间接压力。保护受威胁物种的分布地,实施物种恢复、引进和保护等工程,可以避免已知受威胁物种的灭绝。由于灭绝的不可逆性,灭绝风险是一个基本的测度。但这一测度对时间不敏感,空间分辨率较低(仅有国家层次的数据)。
目标13:到2022年,保持栽培植物、养殖和驯养动物及野生近缘物种,包括其他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上宝贵的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制定并执行减少遗传侵蚀和保护其遗传多样性的战略。
内涵: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设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和实施原生境保护,其主要障碍是缺乏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知识,包括其分布地点、范围和丧失情况等。普遍认为,栽培植物和家畜的遗传多样性正在大幅度减少。虽然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形式,对很多品种资源实行了保护,但原生境保护进展缓慢,是今后的优先重点保护对象。
2.4战略目标D:增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给人类带来的惠益
内涵:人类在改变生态系统并使其为人类生产更多产品时,往往会损害其提供其他服务的能力。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其长期提供各种服务。该战略目标旨在通过改进对生态系统多种服务的管理、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来提高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其重点是维持和尽可能恢复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提供各种重要的服务,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目标14:到2022年,提供重要服务(包括与水相关的服务),使有助于健康、生计和福祉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保障,同时顾及妇女、土著和地方社区以及贫穷和弱势群体的需要。
内涵: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提供产品、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等功能,不同行业对生态系统服务有不同的诉求,需要在生态系统的不同功能之间进行权衡和协调。一些生态系统对于妇女、地方社区、贫穷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特别重要,因此,应优先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应通过参与方式,识别提供基本服务且对当地生活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在监测这一目标时,应同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均衡性和针对目标群体的公平性。
目标15:到2022年,通过养护和恢复行动,生态系统的复原力以及生物多样性对碳储存的贡献得到加强,包括恢复至少15%的退化生态系统,从而有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及防止荒漠化。
内涵:复原力是指生态系统忍受变化而不失去其基本功能的一种能力。恢复森林、其他陆地和海洋景观,提高生态系统的复原力,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给人类,特别是土著和地方社区及农村贫困人口带来惠益。适当的鼓励措施能减少甚至扭转不利的土地利用结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方社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里15%指的是退化生态系统的面积。
目标16:到2015年,《关于获取遗传资源以及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以下简称《名古屋议定书》)已经根据国家立法生效并实施。
内涵:《公约》的第三大目标是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因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11年底生效,同时制定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制度,各国应根据国际义务加强国内立法。
2.5战略目标E:通过参与性规划、知识管理和能力建设,加强《公约》的执行
内涵: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是在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进行的。应根据这一战略计划,制定和更新国家战略和目标,动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去。这需要提高、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增强各级政府、地方社区和公众的能力。
目标17:到2015年,各缔约方已经制定、作为政策工具通过和开始执行一项有效的、参与性的最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
内涵: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是把《公约》义务和缔约方大会决定转化为国家行动的主要工具。在制定和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时,要有广泛的参与性,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地方和部门的发展规划,创新和落实资金机制,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同时,战略与行动计划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更新和修订。
目标18:到2022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的土著和地方社区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以及他们对生物资源的习惯性利用得到尊重,并纳入和反映到《公约》的执行中,这些应与国家立法和国际义务相一致,并有土著和地方社区在各级层次的充分和有效参与。
内涵:根据《公约》第8(j)条,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应得到尊重、保护和维持,并在相关地方社区的准许下应用于当地生态系统管理。根据《公约》第10(c)条,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生物资源习惯利用方式应得到保护和鼓励。目标18与目标16是紧密联系的,《名古屋议定书》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作了一定的阐述。
目标19:到2022年,已经提高、广泛分享和转让并应用与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功能、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带来的后果有关的知识、科学基础和技术。
内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提出保护与利用的优先事项。应鼓励开展创新研究,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改进监测体系。对于已有的知识,应加强相应的知识培训、推广和宣传。发达国家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专门知识,开展人员培训,以优惠条件转让适用技术。
目标20:最迟到2022年,依照资源动员战略”中综合和商定的进程,用于有效执行《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2年)而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财务资源将较目前水平有大幅提高。这一目标将视各缔约方制定和报告的资源需求评估而发生变化。
内涵: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缺少执行《公约》的专门人才和资金,应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为此,应大幅度增加用于执行战略计划的资金。这里的资金来源包括官方发展援助、国内各级政府的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根据《公约》第20条的规定,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可预测和及时的资金。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开展资金需求评估,明确资金用途和数量。《公约》第X/3号决定规定了资源动员战略”的考核指标,并将在以后的缔约方大会上制定具体的目标。
32022年目标的评估指标
2022年目标中的各战略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战略目标B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战略目标C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战略目标D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惠益,战略目标A和E主要关注响应措施。因此,可采用压力—状况—惠益—响应”这一模型,设计一个统一的用以评估战略计划实施进展的指标体系。2022年目标的实施进展可采用反映目标的指标来评估[10]。缔约方大会确定了遴选指标的原则:(1)政策相关性;(2)科学性;(3)认同程度;(4)低成本。《公约》秘书处于2011年6月20-24日在英国伦敦召开了战略计划有关指标问题特设技术专家组(AGTEG)会议[11-12]。特设专家组认为,指标体系应回答以下4个管理问题:(1)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变?(2)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丧失?(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4)我们如何应对?这4个问题所对应的指标分别为状况指标、压力指标、惠益指标和响应指标。每个问题下设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划分为3种类型:(A)具有全球重要性,应立即使用;(B)在全球层次上优先发展;(C)在全球层次可能不适用,但可在全球以下层次应用(表1)。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筛选,特别是国家层次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十分缺乏。
二级指标划可分为3种类型:(A)具有全球重要性,应立即使用;(B)在全球层次上优先发展;(C)在全球层次可能不适用,但可在全球以下层次应用。
4建议
4.1高度重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和2022年目标
高度重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和2022年目标,提高对实现2022年目标的认识,以实现这些目标为契机,大力推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实施。
4.2把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和评价,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动态变化和面临的威胁,分析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制定适宜的管理措施。要了解2022年目标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状况,必须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工作,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
4.3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的研究和应用
指标具有多重目的:(1)改进决策的方式,少量易于理解、影响重大的指标能对决策产生关键影响;(2)评估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进展;(3)作为不同国际进程、机构和部门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2022年目标十分复杂,涉及面广,制定评估指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根据《公约》第X/2号决定,缔约方应于2014年3月前提交第5次国家报告。我国已在指标体系开发与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0,13]。但现有指标远不能满足2022年目标评估的需要,尚需开发大量新的指标,特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物种丰度的指标。应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研究,为完成第5次国家报告和监测评估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奠定科学基础。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9
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源,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
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相辅相成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致辞中指出,在人们生活的世界里,用水越来越没有保障,往往供不应求,而且水质常常达不到最低标准。从目前趋势看,未来对水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人们曾关注的是水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利弊权衡,而如今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提供的多重生态服务对于实现保障世界用水至关重要。生态系统影响到地方、区域和全球用水的供应和质量问题。
森林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护水的质量和供应;湿地可以减少洪涝风险;土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作物的供水;在城市规划中,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用水尤为紧张的情况下,为城市用水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据介绍,通过土壤和植被循环的水占全球每年可再生淡水的62%。森林和山地生态系统储存了最为充沛的淡水,它们为至少4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3)提供可再生水。在一些流域,山地生态系统能贡献超过60%的年均河流流量,森林伐木通常会增加侵蚀速率,减弱河流下游对自然灾害的恢复力。
湿地是地球上最多产的自然环境之一,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扮演了海绵的角色,下大雨和发洪水时能吸收过量的水,干旱时能缓慢释放出水。因此,湿地的减少增加了暴发洪水的风险。
生态基础设施对于增强自然灾害的恢复力发挥了关键作用,生态基础设施退化通常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原因。与水有关的风险占所有自然风险的90%,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据了解,仅2010年,就有超过29万人在373场自然灾害中丧生,约2.08亿人受影响,造成近1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人类离不开生物多样性而生存
生物多样性,就是让地球上与人类为邻的各种生命构成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综合体。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也许并不像干净的空气或清洁水那样容易理解,―只微不足道的昆虫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每一个物种都是整体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环和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基础,维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生态圈的稳定,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水源、空气、食物和药物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适宜的气候、防治水土流失及减少自然灾害,还具有娱乐、休闲和文化等服务功能。
同时,多样的生物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
据科学家称,从2007年开始,每年冬季大约有30%的蜂群开始衰落并变得混乱无序。有人认为,蜜蜂灭绝将触发一个灭绝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此同时,超过世界1/3的两栖动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美国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威尔逊教授估计,地球上每年约灭绝2.7万种物种。
生态环境破坏,物种濒临灭绝
作为一种地质营力的“人类活动”已成为主导今后环境快速变化的因素,超过了地球历史上任何一个物种的影响力。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破坏了地球碳的良性循环,导致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这样的变化不仅使得地球生物的生存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近3/4的面积,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氧气。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等原因,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却面临流失严重的问题。世界鱼类受到过度商业开发的情况颇为严重,很多鱼种被捕捞得所剩无几。
据统计,全球约36.3%的物种濒临灭绝,中国一半以上哺乳动物数量锐减。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刚指出,人类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人类从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中获得了更多的净收益,但这通常伴随着其他服务功能的减少,对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修复和必要的投入。因而导致了气候、大气、水、土壤等各种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至20%,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的威胁,一些珍贵和特有农作物品种流失国外。
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而退化。在我国中东部大面积自然保护地覆盖率极低(小于5%)的地方,正是我国雾霾和癌症发生率高的地方。这表明这些地方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被突破,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同时,在现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地上,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这些保护地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缺水,森林中没有动物。保护地内,放牧、采药、采松子、偷猎、捕捞、养殖等资源过度利用现象猖獗,栖息地被网状的交通道路分割,油田、矿产、水电、化工厂、旅游开发大行其道。守住我国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刻不容缓。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多样性
值得庆幸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上责无旁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水与生物多样息相关。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使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与水环境面临很大的威胁。从全球来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1篇10
1.1PCR核酸技术
PCR核酸技术是构成分子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也是整个技术中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项实用技术。PCR核酸技术由三部分构成:PCR-SSCP技术、PCR-DGGE技术及PCR-RFLP技术。a)PCR-SSCP技术是PCR核酸技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通过将银染方法技术和荧光检测技术结合研究,对SSCP凝胶DNA谱带结构的高效率方法进行合理优化分析,使整个SSCP凝胶DNA谱带结构获得保障,进而通过检测分析提取的环境样品的试验对应内容,通过提取出环境样本中的DNA组别对整个试验后续过程进行有效分析[1];b)PCR-DGGE技术是对生命物理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按照一定顺序检测生命物质碱基,获得变性试剂解链不同的内容物质反映,对样本进行检测,达到研究目的。可以从环境样本中提出相关样本基因组别的DNA,为后续试验提供样本。按照PCR扩增原理扩增样本DNA数量,保障目标基因组的数量;c)PCR-RFLP技术虽然也属于PCR核酸技术,但与上述两种技术相比有较大不同。PCR-RFLP技术通过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不同位置在特异的位点上结合,进行有关的DNA识别,通过识别试验了解DNA的双链结构,分析整个试验。这项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在被当作引物的物质内,单独添加项目标记,使这个标记项目具有位置的一定性,这项标记可以在后续实验中作相应的类型对比参照,在进行DNA结构切割实验的过程时,需要对样本内采用相应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得到相应的DNA双链片段[2]。
1.2PCR的测线技术研究
微生物环境技术研究需要按照生物学有关内容,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使微生物环境中能偶分离出一些崭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群体或不同类型种类的生命特征。因而对微生物环境中各品种、各类别和种类的确定,可以为新微生物群体的发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使PCR测序技术能够在微生物环境检测中发挥实际应用价值。
1.3基因探针测试技术的研究
基因探针是通过对微生物环境中的特异性研究,对单链DNA的片段进行序列研究,在结合解链的相关操作步骤中,根据碱基结构生物学的互补原理,对微生物环境中提取的样品进行相应交互反应对照观察。在提取的微生物样本中微生物基因探针上进行相应位置标记,可以在微生物繁殖过程中进行有效对比观察,使微生物环境中生物技术的发展获得有效、直观的保障[3]。
2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2.1环境排放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存在数量众多的生物种类,生物结构和类型存在很大不同。众多生物的结构微小,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到,却广泛地生存在生物介质如河流的底泥、污水等处,这些被统称为微生物。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使微生物的生物学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在保障环境治理的同时,也要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了解,通过与环境因素的有效结合,使微生物研究获得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要了解环境首先要从环境的生物群上进行研究,要治理环境就要从环境工程的微生物群种中进行研究,选取相应方法技术,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在生活、生产中的垃圾排放要进行管理和规划,控制垃圾排放对微生物生物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保障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生物学良性发展。
2.2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污染物增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其中有的化学物质很难被有效清除,对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分子生物技术是可以通过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环境的结构产生一定变化,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新的解决途径。中国的分子生物技术需要根据时展的客观需要,研究微生物修复的相关机制,得到微生物改善土壤和水质的有效性方法,这种降解过程与传统降解过程相比具有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作用。
2.3石油降解技术应用
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能源消耗速度快,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与工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石油等能源污染问题使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石油污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污染可以出现在石油生产中,也可以出现在海上石油平台,多种多样的污染问题使污染处理困难重重。分子生物技术可以在石油降解工作发挥很大作用,分子生物技术比传统降解技术具有多种优势且成本相对低廉,应大力发展分子生物技术和石油降解的相关研究。
3结语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篇11
一、湿地概述
湿地一般以《湿地公约》的定义为标准。即: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威水、成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5米的水域。
湿地是地球上分布广泛具有多功能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有很高的生产力和许多潜在的功能。它因其复杂的食物网和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而被看作是“生物超市”。由于其能够降解、去除水中沉积物、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而被称为“地球之肾”,同时能够提供控制洪水、保护海岸免受侵蚀和风暴破坏的有效体系而被认为是“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师”。湿地不仅向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针对湿地保护,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护有限的湿地及其资源,使之达到可持续利用,与人类长期共存。
二、湿地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即一个地区内所有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是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生物多样性是描述地球上生命的变化及其形成的自然格局的术语,是生命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跟多种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态系统进化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圈或其部分区域中的某个物种过于强大时,会造成其他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从而损害生物多样性。目前这种情况正由于人类的过于强大而造成。因此,生物多样性还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生物多样性是几十亿年来生物进化的成果,生物多样性是自然过程塑造的,同时也日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依赖于它的发展而发展。
三、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湿地生态旅游首先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保护,其次是对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体验欣赏,最后才是经济效益。在湿地生态旅游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集中考虑野生生物、生境和游客三方面的因素,重点体现在野生生物及其生境的科学合理使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湿地生态旅游应该重点关注水鸟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控制游客行为,严格按照湿地生态旅游的原则和目的制订相关政策。
(一)建立专管部门
召集来自湿地、生态旅游、生物、水鸟、经济、交通、农业、司法、建设、及地方各个部门的专家组成专门的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部门,负责湿地生态旅游的筹建、规划和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搜集各国生态旅游的特点,监测和评估全国的生态旅游活动并收集相关数据,促进地方生态旅游立法等,为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借鉴和支持。在研究国内外生态旅游形势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综合战略方案和管理实施规划,同时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基层。
(二)进行科学规划
遵循旅游经济和生态学规律,制订生态旅游整体部署、将生态旅游纳入当地社会经济整体规划中去,减少由于规划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而造成的损失。由于任何一个湿地生态系统都是处于大范围的湿地网络中,因此在生态旅游设计中,要考虑湿地网络的整体功能,充分利用城镇公路、轻轨以及天然廊道如林带、河流将各个湿地相连接,形成游览网络,这可避免某一地区旅游活动和游客过分集中而导致局部生态压力加重,同时公路轻轨的设计不可影响湿地之间野生动物的迁移和基因交流。
在每个生态旅游湿地,要按照生态学理念,合理规划各项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包括公路、宾馆、餐馆、供水、供电、给排水、游览步道、公厕、垃圾收集及宣传牌等。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布局上要避开湿地鸟类的核心区,而且要尽量采用低耗水、低耗电或零排放的战略,并利用适宜的系统处理固体废物和废水,以免造成湿地的环境污染。
(三)落实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的教育对象除了游客还包括开发者、经营者、导游、服务人员以及志愿者等所有员工。首先,对生态旅游区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自然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充实科技知识。尽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专业队伍。其次,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以生态旅游宣传册等形式预先告知游客来湿地进行生态旅游的目的和旅游中的行为规范等。(2)在旅游中对游客组织开展相对系统但又不乏趣味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湿地博物馆参观以及环境教育的告示牌等来实现。(3)对当地没有直接从事生态旅游的居民和青少年举办环境教育讲座,鼓励当地社区和有关利益团体积极参与生态旅游过程湿地的维护。只有在明确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密不可分,人们才可能真正去考虑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才会进行有效的社区参与,才会为湿地生态旅游成为一项可持续性的产业贡献力量。
四、结语
生物多样性作用范文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园林绿化;多样性;生态系统
Abstract:plantdiversityisthematerialbasisofhumansurvival,intheurbanizedconstructionprocessreasonableuse,protectthenaturalresources,makenaturalecosystemdiversity,andcreateagoodecologicalcity.
Keywords:plantdiversity;Landscape;Diversity;Ecologicalsystem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植物多样性原理及其保护
植物多样性是指植物的个体、物种、种群、群落、栖息地以及生态系统的各种形式,植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植物经过漫长的发展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杰出创造,失去则不可能复得。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成为当今人类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中心议题。综上所述,植物多样性从3个水平体现出来: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南北跨越多个气候带,东西方向随着逐渐远离大海,水分供应渐趋减少,因此,具有极丰富的植物资源,也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资源。
但是,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无节制的活动,导致植物多样性趋于枯竭或灭绝,土壤、水和大气资源的质量恶化,正在继续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植物多样性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工业化的发展,大片的土地被开发利用,使植物栖息地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滥砍乱伐森林、盲目开荒,草原的盲目放牧和沼泽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利建设等,都会引起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污染。栖息环境的减少和改变是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2)人类的过度利用由于不加控制的过度采集,使得一些植物无法及时增殖个体,导致植物濒危和灭绝。
(3)污染由于工业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植物无法生存而导致植物濒危和灭绝。
(4)气候变化如全球气温变暖,造成植物的固有生存地气温发生变化导致植物濒危和灭绝。
由于植物多样性承受各种压力而导致植物种类数量的急剧减少,对此,人类必须采取措施,阻止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植物多样性。解决的办法主要有:
(1)保护森林和草原等自然植被,使植物有良好的栖息地。
(2)合理利用,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保证其不断进行生长、繁殖和更新,避免植物资源枯竭。
(3)治理和改善环境,使植物有适宜的生境条件。
(4)建立植物种子资源库,人为保护植物多样性。
二、植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植物多样性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层面表现出来。理解和应用植物多样性原理,为园林绿化服务可从如下角度考虑。
1.保护园林植物遗传多样性
任何生物,包括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每个物种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基因,也就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些基因型或表现型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不受人们欢迎,但在别的情况下却是需要的。以常用花卉鸡冠花为例,在F1代品种广泛应用之前,一般品种的鸡冠花种植很普遍,但当F1代品种应用后,人们觉得其整齐的品种特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在配植花坛时觉得特别适宜,于是就广泛使用Fl代品种而将一般品种逐渐抛弃了。如今,要寻找普通鸡冠花已很难,这种植物基因的丢失,是无法弥补的。对于每种园林植物,不能只应用一部分基因而放弃另一部分基因,应该收集每种园林植物的各个品种,不管是认为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建立基因库把它们保护起来,为持续利用和保护园林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做贡献,造福子孙后代。
2.物种多样性
从自然界来讲,首先要保护自然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生境条件;其次应大力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避免物种灭绝;第三应建立自然保护区用以保护植物多样性。只有在有足够数量的物种和种群数量时,植物群落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植物生长的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有些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植物可能就会生长不良,直至死亡。特别是在很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更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创造植物生长的良好生境,确保植物多样性。
从园林建设来讲,在植物配植时应考虑植物多样性原理,确保园林植物种群和群落良好生长发育是必要的。虽然,森林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病原,包括昆虫和真菌、细菌等,但是,森林植物并未因此而遭受严重危害和形成灭顶之灾,就是因为森林群落是由种类繁多的植物组成的,且这些植物在群落中是随机的或镶嵌分布的,这种植物的多样性,保证了群落中的植物不致因病虫害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园林植物配植也同样,只有做到了植物多样性,园林人工植物群落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自然式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植物配植也不应例外。各种园林植物群落在建植时必须考虑植物多样性问题。植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植物配植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1)园林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无论是位于城郊的风景林、近郊或郊外道路边的道路附属绿地(绿色走廊),还是各类公共绿地,都要避免由单种植物建植而成,而要建植成由多种植物组成的群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些园林植物群落正常生长发育而发挥其园林综合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应建植混交林,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不建或少建由单一种群组成的园林植物群落,如近年来常见的所谓“色块”这种配植形式,即由色叶灌木组成的模纹花坛,一旦遭遇病虫危害,由于没有其他种植物的间隔或隔离作用,其危害可能会很大。如果风景林也是由单种乔木组成的,一旦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生活的变化,或遭受严重病虫害时,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2)园林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自然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也应该具有这种群落结构。从理论上讲,园林植物群落可以有4层:大乔木层、小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群落层次越丰富,其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群落的生长发育越良好;反之,群落层次越简单,其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弱,群落的生长发育也越差。在风景林、较大面积绿地中多见层次结构比较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较小面积绿地或街道绿地的层次结构多比较简单。就功能性园林植物群落而言,以行道树的群落结构最简单,行道树往往是单种树木以较大的株距列植而成,几乎呈孤植状,没有任何群落结构可言。近年来,街道绿地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善,在作为行道树的乔木下方至少种植灌木或草本地被植物(由于交通的原因,不能有中层),形成具有上层和下层的两层群落结构,这种群落的内部环境要比仅种植孤植状的行道树要好得多。
(3)园林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年龄结构
在自然界,组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种群具有年龄结构,也就是每一个自然种群都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作为园林植物群落,往往由大小相近的个体建植而成,即使若干年后有自播小苗,这些幼苗也会由于人工养护和认为不符合配植要求而清除殆尽,无法实现更新,缺乏年龄结构。作为园林植物群落,尤其是风景林等比较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人工植物群落,应该重视其自我更新。近年来,在城市绿化中有一种倾向,即热衷于种大树。大树移植,不仅对个体本身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进一步造成年龄结构的不平衡,且大树多挖自山林,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很大,这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无法用城市里种几株大树来弥补的。所以,在绿化工作中,使用少量的大树,从种群的年龄结构而言是可以的,而种群中大量的植物个体应该是苗圃培育的符合绿化要求的合格苗木,而这些合格苗木应该有允许的个体大小区别。这样的植物配植,能体现种群的年龄结构,符合生态学原理。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与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整个地球、一座山、一条河、一座城市和一座公园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谓物质循环是指化学元素由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以碳元素为例,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合成为碳水化合物,并在生物体中转化为各类其他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呼吸作用又转化为二氧化碳;而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并在生物界中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的过程。所谓食物链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被动物(食草动物)所食,食草动物又被别的动物(食肉动物)所食……这样的食物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级,一个简单的食物链一般可以划分成4级。
三、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及建议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和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第一生产者的作用属于次要地位,而其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则是主要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人工为主,有一部分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而且,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在人为的干预下,其演替偏途化,即不能演替成地带性顶极群落,而只能以人们的意志或要求演变。
-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例(12篇)
人口老龄化的劣势范文篇1人口问题面临障碍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日前召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计生网络发展研讨会”上指出,本世纪上半叶,我国将迎来总人口、劳..
-
管道运输原理范例(12篇)
管道运输原理范文篇1关键词:油气储运自动化运输近十几年,在油气管道中发展最快的是管道的自动化与监控技术。目前国外已普遍采用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
-
现代物流建设方案范例(12篇)
现代物流建设方案范文1篇1关键词: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机构;红岩公司1红岩公司物流发展现状分析1.1红岩公司物流的现状1.1.1物流环节及资源红岩公司经过长期发展,目前所涉..
-
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范例(12篇)
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政策建议粮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品,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
-
电力生产报告范例(12篇)
电力生产报告范文篇1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家庭各类产品普及率差异很大。电视、手机产品的普及率最高;空调、数码、电脑等产品的拥有率最低,尚未达到普及型消费的程度。在农村消费..
-
空气质量改善措施范例(12篇)
空气质量改善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节能设计;重要性一、引言建筑节能提高建筑施工中各种材料应用的主要手段,更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前提。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
-
防止电信诈骗总结范例(3篇)
防止电信诈骗总结范文最近几个月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的新闻里面,包括在海峡两岸引起热议的台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的司法管辖权问题,以及国内第一批地域性职业电信诈骗犯罪重点..
-
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例(12篇)
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新变化减少国家干预布什总统曾在竞选中强调,既然美国经济的基础在于企业,那么,就应当理所当然地增强美国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减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