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特点范例(3篇)
景观生态学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园林生态型校园景观设计绿地植物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于校园景观的营建也愈加重视。按照景观设计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立足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崇尚自然,力求建设一个山水叠翠,林木葱荣的现代生态型园林绿化校园,给师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校园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理想的生态环境,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好环境。
1生态型校园景观发展概述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4项指标,其中关于资源环境的8项指标中有7项是约束性指标。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已经被提到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中国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和建设生态城市为手段,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发展。随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校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2生态型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指导原则
校园总体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从校园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特色定位,考虑校园场所性质、功能、用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环境、气候等条件进行空间的塑造,使校园成为具有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公众景观。
2.1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校园的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共存。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因山就水,整理山形、水系,丰富地景,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
2.2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的教育由以前单一教育转化为突出交流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素质教育。大学的空间为交流而存在,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所以生态型校园景观设计应以便于师生交流为主要目的。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校园景观设计应以学生交流为本,以促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便于学生对校园景观文化的吸收与反馈,使他们获得精神层面、知识层面上的满足。要分析师生的活动模式和到达活动地点的方式,将他们的活动安排在适当的地点,如果景观系统及服务设施规划合理的话,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和人员之间的交流碰撞。致力于形成“以人为本”的休闲,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空间。在空间和形态上,从密林小径,林中空间,疏林草地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感悟空间。
2.3个性化原则
2.3.1校园景观设计应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应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保持校园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痕迹,体现强烈而独有的地域特色,如沈阳建筑大学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稻田校园;厦门大学在自然景观与教学楼群设计上突出独特的南方山海特色与中西合璧建筑特色。
2.3.2校园景观要体现自身的人文特色,通过校训、学校名师雕塑群、学术文化特色走廊来凸现学校独特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突出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景观。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厦门大学以陈嘉庚、鲁迅先生雕塑以及实物雕塑造型等凸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园文化。
2.4功能与艺术性原则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既要满足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
也要满足增进交流、创造智慧、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校园绿化主体要体现艺术性,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意局部景点的艺术魅力。艺术性是指运用美学原理,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地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对比、烘托、均衡等艺术手法。绿化布局中要适当配置,强化植物的造景效果,利用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适当构成,使之既满足植物与环境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
2.5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融入现代的发展理念,采用完整、系统的生态设计手法,首先要将校园环境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优美的校园环境并不是仅靠植树造林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校园生态结构的建立和长期完善来保证。生态型校园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预留发展用地,规划出科学合理,扩展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只有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结构,才能使校园生态环境获得最大限度的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系统和校园生态节点也才能够获得基本保障。
3生态型校园分区布局
从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通过对校园用地的地貌形态分布、持续开发利用、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功能区的总体布局。以教学科研区为核心,将校区分为六大功能区:教学科研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湖泊水体区、生态林区。依据功能布局的不同特点,协调相互关系,使功能布局具备先进性、合理性和完善性。
校园建筑布局均可分为轴线式组合、院落式组合、向心式组合。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活动广场、小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其中活动广场、小庭园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师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休闲、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生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科研区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容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环境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开阔的广场、疏朗的草坪、自然的植物群落,丰富的景观层次,校园绿地景观布局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求真、务实、严谨、开放的科学文化精神。
4植物品种选择与配置
植物景观设计在注重单体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及美学原理的基础上,以植物改善整体环境的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为主要目的。保留规划范围内的植被、山体和水系,以尽量少破坏自然环境为宗旨,同时增加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原有绿地树种。生态校园植物选择配置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地域特色原则、多效性原则。
4.1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给师生提供一个教学及相关活动的良好生态空间。设计绿化景区,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性,全面考虑植物在造景上的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综合作用,引起人们视觉、嗅觉、听觉的共鸣,提高欣赏情趣,以绿化为手段,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场所。以生长健壮、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植物在本乡本土扎根,对地区性的气候变化、土壤条件等更为适应,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的主体。
以广东高校校园为例,采用乔、灌、藤、草、地被结合的植物配置方式。行道树一般采用抗污染能力较
强、分枝点高、冠大荫浓、耐干旱、耐修剪、四季常绿或开花、观果的乔木。如:细叶榕(Ficusmicrocarpa)、高山榕(FicusaltissimaBl.)、阴香(Cinnamomumburmannii)、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芒果树(Mangiferaindica)、秋枫(Bischfiajavanica)、仁面(Dracontomelondao)、大叶紫薇(Queen'sCrapeMyrtle)、红花紫荆(Bauhiniablakeana)、宫粉羊蹄甲(B.variegata)、白兰(MicheliaalbaDC.);校园围墙:种植勒杜鹃(Bougainvilleaspectabiliswind)、垂榕(Ficusbenjamina)为高篱。勒杜鹃能防粉尘、花期长、美观、耐旱,垂榕能滞尘减噪;教学实验区周围:种植香樟、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银杏(Ginkgo)、蒲葵(Livistonachinensis)、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H.Wendl)、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等抗污染植物,如香樟能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臭氧等,银杏能吸收氮氧化物、臭氧等,火棘能吸收氯气等。这样,实验室释放出来的有害物质部分能被植物吸收,净化空气质量,维护师生身心健康。灌木植物景观:红花勒杜鹃、黄榕(Fiousdiversifolia)、海桐(Pittosporumtobira)、尖叶木樨榄(O.ferrugineaRoyle.)、大红花(Hibiscusrosa-sinensis)、红绒球(Calliandrahaematocephala)、金凤花(Caesalpiniapulcherrima)等;地被植物:黄色的满地黄金(Wedeliatrilobata)、马缨丹(LantanacamaraLinn)、美人蕉(Cannaindica)、大叶红草(AltemantheraFicoideacv.'Ruliginosa')、白蝴蝶(Syngoniumpodophyllum)、蜘蛛兰(Hymenocallisamericana)等;草坪品种:大叶油草(Axonopusaffonis)、马尼拉草(Zoysiamatrella),管理粗放且耐践踏。
4.2地域特色
校园植物品种选择配置要结合当地地域特色,避免过于杂乱,有重点、有特色,在统一中求变化,丰富中求统一,以不同的树种来体现统一的变化。以提升生态功能为优先目标,其次才考虑景观美学的需求。突出生态景观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消除学子们的各种压力。植物配置方式以群落式配置为主导模式,自然植物群落种植,追求自然生态风格。
4.3校园植物景观多样性
遵循植物多样性的原则,在校园植物的选择上避免过于单调。以绿为主,采用常绿树与阔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不同花期的草花与木本花卉相结合,丰富绿地的季相景观效果。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到能够体现“春华秋实”的校园精神。形成不同绿地空间的连接,校园湖泊区域可营建湿地系统,净化校园雨污水,形成良好的水资源供给体系等。增加一些湿生和水生植物,在不影响湖面主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植物配置柔化混凝土为主的硬质景观,改善湖面景观观赏,利于水体的净化,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并提高景观的亲和性。
5结语
景观生态学特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33-03
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而景观建设更是首当其冲。作为主要服务于师生的校园景观,为了能和师生达成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个性,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校园景观应具有符合校园文化特色,并且根据校园的地域性特点来塑造个性化。然而在实际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由于时间、经济等原因,高校景观部分停留于浮表的设计,片面注重形态表面的视觉感受。
校园景观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校园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考察对环境意识指导下的大学校园景观作深层次的研究。
2文化与生态意识下的大学景观设计概述
从景观的概念来理解景观的构成,景观可以理解成景与观的统一,景是景色,客观存在的事物,观是人们对客观景物的感受。通过景观的概念我们把景观的构成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物质是形态,包括颜色、大小、材质、体量、空间等我们能直观地看到的东西。精神是寓意于形态之中的深层内涵,这种深层内涵源于景观所服务对象的文化提炼。
高校犹如一个小社会,拥有多元化的特点,学校中的每一栋建筑,一草一木都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而景观是大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环境精华的浓缩,景观设计是大学环境塑造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很多大学进行改建、重建,但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更多地注重视觉上的冲击,看上去很美,但没有能感染学生思想的内在文化氛围。作为求学、治学、研究的场所,大学校园的景观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城市中商业街五光十色的景观,不同于城市住区追求安乐家居气氛的景观,也不同于绿地公园以自然绿化为主的休闲景观。其景观设计应体现特有的治学氛围与文化环境,提供课余生活、放松心情、思索问题、修养身心的场所和空间。让景观本身成为一种有个性的语言,能够随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让学生一旦融入校园景观就能充满活力、充满想象和灵感、充满求知的欲望。
总体来说,校园景观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景观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能和它所服务的对象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为了使校园景观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体现校园环境特色,大学校园景观研究应遵循以人为本和生态的原则。
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原则。“以人为本”是文化意识中一条重要的设计理念,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来说,就是设计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应该适应校园主体人群的思想和行为。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不再专注于创造具体物体或营造某个画面,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哈佛“革命者”之一罗斯曾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创造生动生活区域的机会。”大学校园中的主体人群是青年学生和教师,应针对其活动类型,提供不同的环境设施,以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作为校园景观环境的依据。
其次,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景现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景观都要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景观、人类、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态设计观念把设计师从对形式美的追求及在文化、历史环境的思索中引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关注上来。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形式美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融合的梦想。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亦会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
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结合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地域性的特点体现大学环境。具体而言,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以几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基地环境特色,寻求基地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结合。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是塑造富有特色校园空间系统的重要载体,基地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是设计灵感的来源。我们在设计中应充分发掘基地的特质并结合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构思的出发点和主线。其次,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性。校园的建设必然会给基地的自然环境带来影响,所以对原生自然环境的保护就更应引起重视。我们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状态。最后,尽量少用硬地,加强软质景观(植物)的建设。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对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和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在植物景观上强调多样性,尽可能进行乔潜草复式绿化、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和生态效果。
3一个庭院的故事――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广场设计分析
3.1概况及现状分析
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宋朝四大著名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它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千余年来,这里学脉绵延,弦歌不绝,故有“千年学府”之称。
湖南大学背山面水,左有凤凰山,右有天马山,可谓三面环山,东面有一个壶口,中央平坦,而三面较高,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校园依岳麓山展开,与城市有机融合,形成开放的校园空间。近年来随着新建、改建与扩建的增多,采用功能置换的方法,对建筑原有功能进行了必要的整合。
现教学北楼为原湖南大学工程馆,1946年建成,是柳世英现代主义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作,建筑两端的圆弧形墙体,具有典型的德国表现主义流动线条的造型特征,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建筑。(见图1)
3.2设计理念:草地上的生活
自古以来,良好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营造一种氛围,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各种不同观点提供表达的场所――陆登庭(原哈佛大学校长)
方案中将教学楼之间的庭院结合微地形的丘陵景观元素,重构成一个充满趣味的场所,营造陆氏所说的那种自由的校园氛围。传统的草地是绿色的,平坦的,但对应自己归纳的几种人的行为模式,这个设计中的草地有垂直的、隆起的、凹陷的等多种表现形态。目的是不希望让学生仅仅将各自的院系楼、图书馆、寝室等当作每天的归属场所,想要设计一个地方,成为学生们每天都能来、都愿意来的有着强烈归属感的场所。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景观设计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起渗透和影响的作用。(见图2)
3.3景观肌理
扭曲而富有动感的构图肌理,如同一个原本规规矩矩的方直网格被岳麓山上的一阵清风吹过一般,体现出强烈的张力和青春的活力。在构图上并非散漫无序,貌似随意的组合实则不乏理性,结合了场地最基本的交通需要,变单纯交通功能的人行空间为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增加行趣味和乐趣。(见图3)
3.4草地上的行为模式
作为室内环境延续的校园室外环境是学生们进行思想、情感和信息交流的场所,为了达到这种自由的目的,考虑并设计了多种师生在草地上的行为模式,看似随性的表面形态下是以人体工程学尺度设计合理的比例,使使用功能更加合理而舒适,既可让聚集者休息,也可为行人提供观赏内容。形成师生与景观的认知点,引导着我们从内心对它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并融入其中。(见图4)
坐――人可在凹陷的草地(即将水平的草地凹陷进去),即涉水池边上的草凳子上戏水或休憩。
躺――微微隆起的覆满草地的1.5m左右的小草坡(即将水平的草地隆起来)。
倚――可站着倚靠在不同高度的竹屋上看风景(竹屋与或隆起或凹陷的草地咬合为一体)。
爬――竹屋内部设置有旋转楼梯,顶部有平台(内表面覆盖有垂直的草皮)。
设计通过不同的草地形态模式打造多样化的校园生活情景,草垫不但有很强的功能性,而且也显得很艺术,体现了交流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调动了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通过草地上的不同行为模式,师生们在此释放本性常态,体验场所带给大家的快乐自由,身心得到放松。(见图5)
3.5景观构筑――竹屋:
竹屋的外部是一个公共的交流空间,视野开阔,阳光充足,在“看与被看”中,起伏的草地如同一条社交走廊,师生们在此展示风采,交流情感,分享阅历。同时,设计也考虑了半私密性的小区域空间。竹屋内部是一个让人心静冥想的半私密空间,斑驳的光影透过竹子的缝隙,仰望蓝蓝的天,烦躁的心情趋于宁静。人可以通过竹屋内部的旋转阶梯,爬到顶部的平台,即可俯瞰草地上不同行为姿态的人,又可遥望远处的岳麓山,梳理各自的心情。(见图6)
3.6庭院功能的复合化:
除了通常的公共交往,休憩功能之外,亦可作为一个复合化的空间。
可以将此处变成一个大学生的艺术展示区,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展示创意的区域,成为湖南大学的一张新名片。
小竹屋(垂直)和草坡(水平)等可以作为小型演出的舞台背景(比如班级或社团聚会等),富有自然的趣味。(见图7)
3.7地域材料的应用:
景观的地域性要求景观为当地人提供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使人体验到自己所在地域的地方自然特色与文化传统。湖南气候为大陆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特征,适合景观草皮的生长和维护。同时,湖南省属长江一南岭竹区,该区是我国竹林面积最大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竹材料的应用既有地域性经济适用,且符合校园文化氛围,而且更重要是符合它所服务的对象的文化趋向。
3.8愿景
岳麓山畔,湘江边,清风,竹屋,起伏的小丘,伴几方浅浅的水湾。这边是秀媚的娇颜,那边是烟圈升腾的愁怨,时不时会有愤懑的呐喊,亦不乏牵手的浪漫,草地上的生活,涂抹记忆的色彩斑斓。
希冀用设计语言向师生暗示一种设计情感的溶入,引起彼此在情感上的共鸣。塑造具有生命力的场所和师生之间能达成共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真正地领陪到校园文化氛围的真谛。让人们了解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外形的堆砌而是多方面环境因素的结合。
4结论
本文以校园景观设计为主线,结合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广场设计分析,阐述了校园文化和地域生态环境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校园景观不应是外形的堆砌,而是文化与生态意识指导下多方面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
[2]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魏琨.大学校园教学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4]陈聪.校园环境与思想、意识、文化的融合.
景观生态学特点范文
摘要:城市景观的概念是因循时代而发展的。经过学习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感想,在文中本人把对郑东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理解归纳为四大特点即:一、城市景观设计的个性化特点;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多样性特点;三、城市景观设计的自然性特点;四、城市景观设计的时代性特点。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特点
城市景观是社会发展的载体,涵盖了社会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城市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学习景观设计界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感想,在文中本人把对郑州郑东新区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郑东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个性化特点
每个城市景观都应该有它自己所固有的、独特的、鲜明的个性。这是因为:首先,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民风民俗所展现出的多姿多彩潜移默化地主宰着城市景观,赋予城市鲜明独特的景观个性。其次,每个城市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风光和气候环境氛围无不给自己居住的城市留下深深的景观记忆。再有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城市景观建设水平的差异,也必然导致城市景观的个性化发展。
郑东新区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引入了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风格独特,靓点突出,极具个性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生态城市。通过道路、河渠、湖泊的绿化建设构建生态回廊,并将龙湖生物圈与嵩山生物圈、黄河生物圈有机相连,形成生态城市。二是环形城市。通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环形道路及CBD和CBD副中心的环形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环形城市。三是共生城市。新区规划重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同时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体现了新区与老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是新陈代谢城市。借用生物学的概念,通过组团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城市新陈代谢的理念。五是地域文化城市。规划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特色,根据龙的传说及湖的形态,把规划中的人工湖取名为龙湖;CBD和CBD副中心两个环形城市,通过运河连结,构成象征吉祥和谐的巨型“如意”湖;六棱塔形的会展宾馆,建筑外观形似我国古代的笙筝萧河南艺术中心以及引入我国传统的“四合院”、“九宫格”式建筑理念的商住建设等,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
第二,郑东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多样性特点
“城市景观反映了人类中最基本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态度差异,更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不同”[1]。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一是建筑物形态要有特色,要能展现其独特的景观魅力。郑东新区“CBD”有两圈高层建筑群组成,内环建筑高度80米,外环建筑高度120米,“CBD”副中心是由高度为100米的写字楼、宾馆和商住楼,极讲究建筑物外观线条、色彩乃至几何形体的不同和变化,具有非常鲜明和独特的景观艺术魅力。二是建筑空间和环境要满足人们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郑东新区“CBD”商住圈与风格各异的园林公园有机地融为一体,道路之间与高架桥连接,城市雕塑、人行天桥、建筑小品布置合理美观大气,城市景观多样性的特点在这里得到充分地发挥。三是建筑与周围环境要协调。建筑离不开环境,环境能映衬建筑。建筑与环境形成和谐、整体的形象,能使人们心理、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达到心旷神怡的目的。
第三、郑东新区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自然性特点,自然性原则就是使设计从地形的塑造上、水体的形态上、山石和植物的艺术配置上,尽可能地遵从自然,适应自然。尊重自然是景观设计的首要准则,保护自然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要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3]。因为自然界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来维持生态平衡。
位于郑东新区的“郑州之林”公园,该处的景观设计就充分地利用了自然性的原则。起伏有致的地形、迂回曲折的环路、萦回弯转的小溪、层次丰富的植物配置,这一切满足了都市人渴求自然的,融入自然的心态,是竞争激烈的都市人心灵释放的良好空间。让我们从郑州之林水景其周围的景观设计来解读一下自然性原则的应用。人工水系以一个大型的文化性广场为源头,曲水流觞,最终通过动力系统将水从结尾送到源头和个别中间处,从而实现水系的循环利用,模仿大自然的潺潺流水。整个水景在茂密、幽深的丛林谷地蜿蜒曲折,池水清澈见底,水中水生植物散植有序,水的周边散丢着看似随意放置的观赏石,实际上在施工时每一块石头的放置位置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如下图)。更为新奇的是在溪流的边上装有微型雾喷,形成虚无飘渺的景观,宛若仙界一般。徜徉其间,空气清新,鸟儿啾鸣,给人以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真正领悟到“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真正蕴涵。从郑州之林人工水景效果中我们领悟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承、不可分割。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曾经说过:“天地并我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第四、郑东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时代性特点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过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城市生态的过程,它同时展而发展,无论是审美,还是科技,时代的各种信息符号,会悄然地在城市景观中表现。郑州市郑东新区景观建设,在利用现代技术方面就有很多,如在自然悠闲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公园内,利用现代张拉膜技术建造的“拉膜亭”,巧妙地点缀其间;园路的铺装运用使用新技术制成的能使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生态环保型材料的陶瓷透水砖;又如在公园的园路或广场道路的表面附着有现代树脂附荧光玻璃珠,在夜晚不但有助于行走安全,还是原本平淡的道路景观增色不少;利用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声光技术的中心湖水幕电影等,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公园广场更具时代魅力。还有在郑东新区的建筑形态的设计(如下图)就很符合现代人简洁而不简单的审美情趣,所有这些一再表明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离不开现代技术,无形中城市景观都已被刻上了时代烙印。
如果把城市建筑看作城市的骨架,那么城市景观设计就好比城市的血与肉。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和处理好实用与美观、历史与现实、局部与全局、传承与创新、自然与人文等多种约束性或关联性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交出一份城市景观设计的合格答卷。
参考文献:
[1]魏向东宋言奇《城市景观》,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俞孔坚等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中国园林》
-
发展党员培训心得体会范例(3篇)
发展党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篇12016中共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心得体会【优秀】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期的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通过这期培训,我认真的学习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端正了..
-
深海探险范例(3篇)
深海探险范文2013年上半年面对国际油价下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BP、壳牌、道达尔、雪佛龙)发展战略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新动向:一是,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
-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范例(3篇)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范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实训软硬件环境更新相对滞后等因素,制约了..
-
天然气管道施工总结范例(3篇)
天然气管道施工总结范文【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管道施工安全【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China'soilindustryisdevelopinginafast.Becausesomeo..
-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例(3篇)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
-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例(3篇)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关键词]法的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社会本位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对经济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天然气锅炉节能技术范例(3篇)
天然气锅炉节能技术范文关键词:燃气锅炉;供热;节能技术中图分类号:T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165-01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工业的发展,燃气锅炉..
-
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范例(3篇)
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范文Abstract:Thispaperconductedaninnovationalreformresearchandconstructedscientificteachingsystemofveterinarymicrobiologyexperimentfromtheas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