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28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

[摘要]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试图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与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与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动态专题;在实践环节中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训练系统。学术上拓展提高了我国情报学科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实践上促进对当前涉军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发能力和开创情报大数据管理的前沿性研究。

[关键词]情报学;大数据管理;舆情分析;课程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12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5-0228-03

1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组织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是培养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1.1建设理念与设计思路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专题。该课程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情报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我国情报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课程对培养学员信息管理工作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加强学员情报管理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情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教员主导、学员主体,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

设计思路是深化情报学教学改革,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讲透教材,又要扩充前沿内容,把网络舆情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1.2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字环境下情报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层次的文献向微观层次的情报、知识和信息转换。情报管理越来越关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内容安全等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系统、情报网站系统、舆情分析系统等的研究。

本课程围绕情报管理的总目标,介绍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专门情报与情报整编研究、信息管理与情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分析和服务。精选代表性论著和专题核心文章布置研究生认真研读,选择部分专题进行研讨和技能训练。按照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专题内容,以进一步加快研究生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标准就是通过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对情报管理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从研究和应用的多个层次上了解和熟悉情报管理的先进设计和先进技术。学习内容分为以下8个环节: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

1.3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内容标准制定的8个环节,给出以下实施方案。教学要求总体是:教学内容紧跟发展趋势;以教员课堂讲授、经典文献导读、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为:①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理解和掌握学重点是涉情报报管理理论前沿的基本问题。②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掌握情笱芯糠椒ǖ幕本要素;理解情报研究方法在军事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熟悉军事情报整编的研究。③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技术;理解情报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问题。④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解信息建模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⑤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理解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的一般技术;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⑥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掌握涉情报报获取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⑦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掌握舆情情报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实现机制。⑧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理解和掌握涉情报报服务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

1.4教学组织与论著研读

通过基本著作阅读,编写教学实施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训练方案等工作,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采用讲课和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提高研究生开发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舆情分析系统,以及掌握相关应用技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对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分析;个别专题内容按任务和对象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课程进行期间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组织好讨论、答疑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舆情应用系统的开发。授课教室具备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原型系统研发具备网络连通的教学条件。考核内容主要是研究报告写作成绩和平时成绩。

基本阅读著作,教材是笔者所编著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版)。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张晓军《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刘慧等《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傅会民等《军事信息技术》、马费城等《信息管理学基础》、肖占中《军事信息管理》、刘继贤《军事管理学》、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史忠植《人工智能》、刘瑞挺《信息管理实用技术教程》、翟延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樊月华《Web技术应用基础》、方d东《网络舆情蓝皮书》等。

2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演示训练系统,力求在学术上拓展情报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相关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该课程实践方法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融入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以下阐述相关教研内容。

2.1能力实践综述

主要研究互联网上主题舆情的分析技术,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理论体系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基础,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智能化分析的全过程,促进图书情报界在网络舆情采集、处理和服务方法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一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采集。网络舆情情报规划与获取研究,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研究,舆情网页内容和链接相关性的判定研究等;二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处理。主题网络舆情的本体构建研究,语义层的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研究,基于情感本体的舆情倾向性分析研究等;三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服务。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研究,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研究等。

2.2课程实践之一: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包括:①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网络舆情的采集方法、搜索引擎的研究进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其抽取。②舆情话题的搜索技术。话题搜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题爬行的实现。③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分析。④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与服务。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主题舆情内容分析框架。⑤基于社交网络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性质。

网络舆情信息抽取和整理。包括:①舆情网页的结构特征与分块处理。话题标记和页分块、内容分块、布局分块、结构分块。②基于主题爬行的舆情网页分块。网页的预处理、网页分块的特征提取、舆情内容块的整合。③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网络舆情语义的特征、特征抽取及其改进、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与整合。网络舆情的情报价值与情报支援;网络舆情情报支援系统。

2.3课程实践之二: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

舆情网页与话题相关性的判定。包括:①内容相关性的判定方法。元数据方法、链接标签数据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方法、页面语义信息方法。②链接相关性的判定方法。、主题链接上下文信息提取、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的链接判定。③舆情网页内容相关性的分析。主题特征的选择、待识别网页模型的建立、话题文本识别算法的选择。④舆情网页链接相关性的分析。基于信息链接关系的分析、增加主题分析的改进算法。

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①通用本体构建的几种方法。②基于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知识模型。舆情的本体知识源、本体的主题舆情构建策略、知识模型中的本体库架构。③主题网络舆情本体的实现方案。本体构建的规则、本体的实现步骤、一个舆情事件的本体实例。

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包括:①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②网络舆情倾向性识别方法及比较。基于文本分类的倾向性识别、基于语义规则的倾向性识别、基于情感词的倾向性识别。③情感本体的构建方法。领域语料的情感概念选择、基于情感本体的领域语料整合多情感概念的情感本体构建、本体话题构建。④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舆情倾向性分析。特征词情感倾向度、增加程度级别的特征词权重、基于情感本体的倾向性分析。⑤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

2.4课程实践之三:网络舆情的信息服务

网络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包括:①语义特征的抽取转换。语义转换及概念特征生成、概念映射匹配算法分析。②网络信息的聚类与分类方法。Web文本信息的聚分类、本体的聚分类、语义聚分类分析。③基于本体的语义相似度计算。④基于语义的主题网络舆情信息聚类。舆情信息聚类流程分析、基于语义相似计算模型的凝聚层次聚类。⑤基于语义的主题网络舆情信息分类。舆情信息分类流程分析、基于语义相似计算模型的分类算法。

舆情采集与处理的功能实现及评测。包括:①原型系统的功能和开发平台。②舆情采集实验与结果分析。实验数据选取和测试指标、URL与主题相关性判定算法测试、舆情采集应用分块方法的效果测试。③舆情信息聚类实验与结果分析。④舆情信息分类实验与结果分析。

面向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包括:①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基于文本图的话题追踪模型、文本概念图的生成与关键词识别、语义相关度的计算及追踪话题的更新、舆情话题追踪实验与结果分析。②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基于语义知识的查询分类模型;文档目录图上的查询词扩展、目录图上的查询分类识别、查询主题分类实验与结果分析。③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基于词跨度的事件内容关键词获取、基于共现次数统计的词汇关联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词汇关联实验与结果分析。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盈利预测披露制度可靠性财务分析师

一、盈利预测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一)盈利预测的基本内涵王鹏程(1997)在《对盈利预测若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指出,盈利预测是管理当局对未来某个和几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所做的预测和计算。盈利预测信息反映了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刘进,傅晓霞(2004)在《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将盈利预测定义为盈利预测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状况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盈利预测信息是基于过去的数据并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未来性的特征,是投资者选择企业股票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李桂荣(2006)在《上市公司赢利预测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动因、效果及制约因素》中将盈利预测定义为:“盈利预测是指预测主体以合理的预测假设和预测基准为前提,对未来期间盈利情况(包括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做出的预计和预算。”

(二)盈利预测的基本特征上述有关盈利预测概念的分析表明,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信息相比,盈利预测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前瞻性。传统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属于历史信息,而盈利预测信息是基于管理当局对企业未来预测期间经营成果的估计和测算,因此,盈利预测信息具有前瞻性。二是不确定性。上市公司编制盈利预测以对影响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有关因素做出合理假定为前提,同时还需要合理的预测基准。然而众多主观或客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影响了盈利预测假设和盈利预测基准的合理性,盈利预测信息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三是主观性。盈利预测信息除受经济环境的变化及预测者预测能力高低的影响外,更有可能受预测主体尤其是管理层的主观性影响。因为预测主体可能为了一己私利,选择性地公开盈利预测信息,对盈利预测信息做主观性修改。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理论解释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Bamea、Haugen和Senbet(1985)与True-man(1986)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到了会计学上,开创了会计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先河。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是委托关系,公司管理当局在与投资者的信息博弈关系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但公司管理者可能无法或不愿明确地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披露就成了主要手段。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可以让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到被投资上市公司的未来盈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司管理当局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盈利预测信息在资本市场中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为维护资本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利益,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要求上市公司运用不同的信号工具将信息传达到市场,来减轻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时,就要求上市公司对盈利预测信息进行公开披露,相继了一些有关盈利预测及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方式、渠道、内容及审计等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见(表1)但由于作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信息使用者对盈利预测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供求双方地位和力量依旧悬殊,有关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及其质量现状显得不尽人意,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

(二)信息观理论信息经济学和有效市场假说,首先界定了会计的目标,不再单纯地是计量企业的经济收益,而是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形成合理预期的相关信息,这就是会计决策的有用观。随着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证券市场的发展,财务会计的目标进一步从报告经管责任逐渐转向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决策者服务,以会计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信息观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开来。在实证与研究中,与偏重于解释和预测企业会计选择行为的契约观理论相比,信息观理论则是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解释信息披露的各种行为动机和分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种决定因素的基础理论。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正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基础上的信息观理论的要求而产生的。但盈利预测信息就像一柄双刃剑:高质量的盈利预测信息有助于消除公司管理当局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决策。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低质量盈利预测信息,会对投资者形成误导,甚至造成资本市场的急剧动荡。因此,盈利预测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各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三、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回顾

(一)国外盈利预测研究国外对盈利预测信息的研究主要有理论(Gaber,1985)信息均衡理论(Penman,1980)、新资本需求假设(Ruland,1990))等角度对盈利预测披露动机与行为的研究;盈利预测信息含量的研究(Jaggi&Gfie,1980);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关于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各国不尽相同。在一些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国家(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早在1972年,Dev和webb就首次检验了212家英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准确度,界定了六种潜在影响因素:公司规模、预测期、编制预测的年份、行业类别、发行公司及预测类别,其中,预测期与预测误差正相关(盈利预测期越短,盈利预测可靠性越高)。而FerrisandHayes(1977)对英国1970―1973年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279家公司预测期、公司规模、经济状况是否影响预测信息可靠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预测期与预测误差负相关,即盈利预测期间越短,预测可靠性越低。这与他们的预期相反,作者认为是长的盈利预测期间可以使管理人员操控维修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酌定性项目来降低预测误差,至于公司规模,他们发现,公司规模越大,盈利预测可靠性越低。Lee,etal(1993)对澳大利亚1977―1986年98家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的检验发现IPO公司盈利预测被严重高估,但未指出公司特征与预测可靠性的相关性,只是预期盈利预测期越短,预测可靠性越高,其他公司特征如公司存续期长短、公司规模与预测误差无显著关系。LainandChang(1994)针对新加坡上市公司,依据IPO盈利预测误差均值检验了公司审计人员的服务质量,研究显示,预测误差不受公司审计人员影响。Firthetal(1995)对新加坡1980―1993年114家IPO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进行了再次研究,他们指出盈利预测误差与预测期正相关,与公司规模、公司审计人员无显著相关性。BikkiJag(1997)以161家1990年至1994年的香港上市公司为样本,按金融、化工、服务、公用及制造业等分行业进行研究,证实了公司存续期与盈利预测可靠性正相关,而公司审计人员与盈利预测误差无显著相关性。在其他国家,FirthandSmith(1992)检

验了1983年至1986年间新西兰89家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可靠性,这些IPO公司盈利预测误差均值达到了141%,作者从公司存续期长短、资本结构、公司规模等角度论证了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得出预测误差与公司规模正相关,而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美国对于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动机与行为研究(Bhushan,1989)、盈利预测、未预期盈利与股价关系的研究(Fostor,1997)、关于财务分析师预测可靠性的研究较多的采用了时间序列预测与分析师预测相对比的方法。早期的一些研究未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优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优越性。BrownandRozeff(1978)基于对以往文献中研究方法的批评,将来自TheValueLine和TheStandard&Poor的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与三类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相比发现,分析师的平均预测误差绝对值比时间序列预测低24%,首次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优越性。CollinsandHopwood(1980),Kothari(2001)均再度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重要性。FriedmadGivoly(1982)采用来自TheStandard&Poor的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与两个统计模型预测相比,O’Brien(1988)取多个分析师预测的均值、中位数和最新值(来自于I/B/E/S)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相比都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更准确,但他们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偏差――倾向于高估盈利。Dreman和Berry(1995)以实际EPS的绝对值、预测EPS的绝对值、七个季度的实际EPS标准差、八个季度的实际EPS标准差为衡量指标对分析师的预测误差与分析师的意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实际误差比原本期望的要大,而且,预测误差有随着年度而增加的趋势。对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因素,Brown,Richardson&Schwager(1987)的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盈余预测期间长短负相关,Kross等(1990)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与盈余的变异性、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量、分析师的及时胜优势正相关。JohnathanClarke.AjaySubramanian(2005)的研究发现,分析师的预测乐观程度与以前的业绩之间存在u型关系,业绩差的分析师更有可能作出更乐观的预测,这对传统的研究成果是一个突破。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进步,一些学者从这一角度对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进行研究,MolZ(1988)考察了公司监事会的设置对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存在监事会有利于公司提高盈利预测的可靠性。MaloneFriesandJones(1993)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是否两职兼任与自愿性披露的可靠性的研究得出两职兼任往往会影响公司自愿披露的可靠性。Chen,JY,Charles,&Jaggi,B.L(1998)以87家香港大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公司治理分别具体化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家族成员占董事会的比例两个因素对自愿性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做了研究,结果显示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越大越有利于公司进行自愿性披露,且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利预测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盈利预测研究中国对盈利预测信息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乔旭东,2003);盈利预测信息有用性研究(赵宇龙,1998);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介机构盈利预测研究。其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做出研究和探讨。王鹏程(1997)以每股收益为指标,对截止到1994年7月1日251家上市公司1993年盈利预测结果及实际结果进行了统计,发现盈利预测严重高估,虽然受到当时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等因素影响,但这也与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利益动机,操纵盈利预测有关。徐宗宇(1998)运用推断统计的方法对1993年至1996年上交所公开信息披露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显示,该时间内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平均偏差幅度都超过15%,可靠性较低;从行业预测角度看,商业类上市公司预测比较准确,房地产类最差,工业类预测效果一般。而且,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得利预测误差较大,预测误差与公司规模、股票一级市场发行价正相关,与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例反相关。许定晴、李瑶(2002)对1996年至2000年IPO上市公司的抽样统计显示,我国盈利预测可靠性较低,而目盈利预测实现程度整体计算偏高,多家公司存在操纵盈利预测的情况。王培欣,乔芸(2003)以1999年至2001年262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我国IPO盈利预测可靠性令人堪忧。发行价、发行量、成交量、预测期间、公司总资产和每股收益、主承销商和受托事务所的实力及声誉、发行上市交易所等多项因素影响IPO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刘进、傅晓霞(2004),秦玉熙、刘进(2005)分别以2001至2003年、1999年至2002年IPO公司为样本,对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规定颁布后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意愿及可靠性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可自行选择是否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后,各年进行披露的公司数量不断减少、比率急剧下降,但盈利预测可靠性并未显著改善。然而,姜硕、李祥艳(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1年盈利预测可靠性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比较可靠。作者用绝对预测误差模型解释可靠性变异的过程中,回归结果的解释力较强,说明对于模型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是无偏的,并且制定过程比较理性,盈利预测与上市公司规模、债权融资正相关,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之间区别很大。邓海燕、高东峰(2005)以制度变迁特点划分区间,从实证角度,按区间对深市、沪市1996年至2002年429家IPO公司盈利预测偏差作了系统性研究,并从各区间中抽30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2002匀:盈利预测可靠性总体上较1996年有很大提高,沪市相对深市来说盈利预测更稳健。两位作者也发现了IPO公司在盈利预测过程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叶少琴、胡玮(2006)以2001年3月15日到2003年12月31日,在上交所公告首发的176家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盈利预测可靠性与盈利变动情况呈正U型二次关系,并且盈利变动居于两端的公司预测可靠性较低。两位作者未发现公司治理结构、预测期对IPO公司是否进行自愿披露以及盈利预测可靠性有显著影响。国内的研究表明外部制度环境、公司内在特征,预测假设、预测基准的合理性都将影响盈利预测可靠性,只不过不同因素实施影响的显著性不同,有的影响难以量化。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篇3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学科信息门户/信息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服务

【正文】

1内容分析法概况

1.1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发表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项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13]周黎明.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7-114

  • 下一篇:防控事迹材料范例(3篇)
    上一篇:浅谈对微课的认识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浅谈对微课的认识范例(3篇)

      浅谈对微课的认识范文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王锴,纪志伟论财产所有权的移转徐硕民事诉讼法定诉讼人尚蕾浅谈历史认同感的重要性金宝丽,杨勇中国书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李秀..

      daniel 0 2024-04-28 03:53:00

    2. 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例(3篇)

      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关键词】智慧校园;管理;现代科技一、定义以及特征什么是智慧校园呢?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且将高校的教学、教科研、学生的课程和..

      daniel 0 2024-04-28 03:52:13

    3. 保持口腔健康的方法范例(3篇)

      保持口腔健康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口腔正畸;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37-01严重的错颌畸形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其不仅可以..

      daniel 0 2024-04-28 03:21:19

    4. 保持爱你范例(3篇)

      保持爱你范文4.22世界地球日,倡导吃五谷杂粮,穿天然布衣,住节能住宅,行无车之旅,用厉行节俭。别向大自然索取太多,让我们怀着敬畏感恩之心,向地球贺寿哦金星上没有金,木星上没有木,..

      daniel 0 2024-04-28 03:20:13

    5. 智慧医院的案例范例(3篇)

      智慧医院的案例范文李兰娟在第三届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暨首届智慧医疗健康(中国)峰会上介绍说,我国的卫生系统关键在于提高个人的健康,如提高身体素质、进行疾病的防治等等,而..

      daniel 0 2024-04-28 02:48:51

    6. 保持办公环境卫生范例(3篇)

      保持办公环境卫生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治城的方针,着力于提升市民文明卫生素质和城市卫生管理水平,加大环境卫..

      daniel 0 2024-04-28 02:48:13

    7.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范例(3篇)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范文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要素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模式是农村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按照市场需求完成资源合理配置的产业化方式。产业发展路..

      daniel 0 2024-04-28 02:17:03

    8.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例(3篇)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篇1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引言电子技术是我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覆盖全院7个系(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子信息与控..

      daniel 0 2024-04-28 0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