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07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养蚕技术;蚕桑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S8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207

重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蚕桑养殖区域,历代以来,一直受到推崇和发扬。由于这里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山区立体气候都十分适合蚕桑业的发展,于是当地便逐步形成了许多的个体化区域性蚕桑养殖户。随着时代的变迁,重庆地区作为全国茧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优势较为突出,在国际丝绸市场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优势,重庆地区的蚕桑产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下,蚕桑业受到了其他农业产业的挑战与压力,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层次与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同时,由于内部流程的不完整化,使蚕桑生产受到冲击,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完善和提升。

1重庆地区蚕桑技术发展的优势

1.1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

经过数代养蚕人的探索,重庆地区的蚕桑生产技术已经发展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技术之一,当地的蚕桑文化经历了许多时代的变迁,变得更加浓郁丰富,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蚕桑技术也得到了深层次的进步,形成了一定的蚕桑文化技术底蕴。在蚕桑文化生成的同时,许多的蚕桑饲养生产技术流传了下来,人们对这些技术加以了不断地提升和融合,使得重庆地区的蚕桑产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特色。

1.2独特的生产饲养气候

重庆地区的地域面貌大都为山区和丘陵,主要为山区立体气候,降雨量十分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温也就相对比较温暖湿润,极适合桑树的生长和桑蚕的饲养,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是推动蚕桑饲养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3蚕桑技术领域的科技实力

在重庆地区,在所有的养蚕乡、镇都配备了一定的蚕桑技术人员,同时,各县也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单位,主要负责对蚕农进行蚕桑知识和技术培训,使他们迅速得到最有效的生产饲养方法,从而提高蚕桑技术水平。除此之外,重庆地区有蚕桑专业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专门进行蚕桑科技设备及农用现代化工具的研发,并且逐步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运用到了蚕桑的生产当中,较好地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升。

2桑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实际策略

2.1桑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体系

对于个体化的蚕农来说,合理稳定的销售渠道是制约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生产经营体系并不是那么完善,因此没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就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实现蚕桑业生产的专业化,首先应当着重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使蚕桑业的经营发展变得更加稳定有利。销售体系的完善对蚕桑生产规模的确定和相关生产区域的规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健全蚕桑业的生产经营体系还可以为蚕桑业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经营趋势,促进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从而实现蚕桑规模水平的最优化。

2.2村蚕桑饲养户进行准确的引导

由于农村的许多劳动者的基础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许多新的养蚕技术和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也就无法加以最有效最合理的使用,而他们在蚕桑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必须对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加以最大化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促使农村能够形成稳定的生产体系,紧紧跟随蚕桑技术现代化的步伐,逐步提高蚕桑生产业的活力,使现有蚕桑生产技术和科技设备的运用变得高效可行。在建立合适的技术指导时,不能只注重口头的传授和表达,要充分关注蚕农对于技术和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尤其要着重进行重点技术的示范,形成经验交流与技术方面的融合,加大个体养殖户的合作水平,从而实际地提高蚕桑的生产水平。

2.3推广“四项技术”

在全面发展生产基础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普及实用技术即提高养蚕质量和单产,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养蚕收益,改善养蚕设备设施。在恢复发展蚕桑产业基础的同时,继续着力推广普及小蚕共育(提高蚕农养蚕单产)、大蚕省力化蚕台(降低劳动强度)、简易蚕棚、使用方格簇等专用上簇用具(提高蚕茧质量)“四项技术”。

3结束语

新时代的发展,也孕育出了蚕桑生产技术的崭新科技力量与技术水平。为了进一步形成蚕桑技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严抓技术推广和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及时地健全完善蚕桑技术体系,形成合理有效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在本质上促进蚕桑技术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适应新的农业体制,国内又陆续研制出很多养蚕和桑园的机械化器具。但由于蚕桑业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出现了生产季节段、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所以,我国蚕桑机械化进程长期难以真正展开。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蚕茧行业利润急剧降低,蚕茧质量下滑明显等因素的出现,蚕桑机械化再一次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热点。

蚕茧行业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在国家布局“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我国蚕桑业正在从珠江三角洲、江浙等地区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和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然而,西部地区又面临着一个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或正在涌向城市、城镇及沿海发达地区的现实情况。我国蚕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仿佛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蚕桑行业要如何应对,成为摆在我们各级地方政府以及蚕桑业行政、科研、生产者及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非常而亟待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蚕桑业作为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广机械化尽快实现现代化蚕桑产业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川省广安市长久以来就是茧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这里的老百姓自古就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习惯。其下辖的武胜县沿口镇红滩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以蚕桑产业搞得好而远近闻名。当时,蚕桑业带给这里村民的效益远远高于他们种植常规粮食作物的收入。据说当时每到养蚕季节,隔着很远就能听见村里家蚕噬咬桑叶发出的沙沙响声。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种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外出打工潮流开始盛行,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了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前往沿海一带寻找自己的梦想。村庄里留守的除了小孩子就是年老体弱上年纪的妇女、老人。对于蚕桑的种植、养殖这样需要巨大劳动力投入的行业来说,青壮年劳动力的整体性外出无疑是釜底抽薪,彻底断了根基。

实际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根本目的无非是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栽桑养蚕虽然辛苦,不过其季节性强、经历的过程相对较短,用当地农村的话说就是“来钱快”。在蚕茧价格高的年份,一季茧子的收入比在外打工要强一些。但是,由于近年来蚕茧价格忽高忽低,波动性很大。广大蚕农无法琢磨下一年甚至是下一季蚕茧的收购价格。有的时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落了个血本无归,有的时候没有养蚕又只得眼睁睁看着别人卖出高价。几次三番之后,很多蚕农就彻底断绝了继续养蚕卖茧的念头。

吸引劳动力回归的良方

不过,目前正值青壮年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属于所谓的“农民工”二代。与其父辈们相比,他们缺少最多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过,却又具备了其前辈们所没有的善于思考、相信科学以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点。

武胜县红滩村村民杨根有就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一代农民工。在他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就得帮父母割猪草、干农活。到了养蚕的季节,他的任务则是背着背篼到坡上摘桑叶。他读书的学费以及整个家庭那些年的开销,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养蚕的收入。可以说,从事蚕桑行业的艰苦在他的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初中毕业之后,杨根有便外出打工。虽然每月都有一笔较之在家务农高很多的收入,但由于出门在外,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钱,所以,实际上每年的结余也少得可怜。2010年春节回家过年期间,他被邻居连拉带拽地去参加了一个当地推广蚕桑机械化的讲座。当老师嘴里缓缓说出切桑机、给桑机、催青机、蚕具洗刷消毒机、稚蚕饲育机、壮蚕饲育机、螺旋循环式饲育机等等名称之后,杨根有彻底震惊了,因为这些机械设备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在外打工闯荡多年的经历让杨根有清楚,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不但能减轻劳动强度,创造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还记得在广东曾经工作过的一条流水线,在全面实行机械化之后用工人数立即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一场讲座下来,让杨根有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他琢磨目前栽桑养蚕的农户之所以越来越少,一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养蚕不如打工来钱多;二是因为搞蚕桑业劳动强度大,从业者将会特别辛苦。假设能够大量运用蚕桑机械到种养殖的过程中,上面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在打工不如创业的思想左右下,杨根有毅然决定拿出这些年打工积攒的资金购买蚕桑机械,利用自己以及租用邻里乡亲的土地进行蚕桑的种养。

经营蚕桑养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桑园进行管理,主要就是中耕除草等活计。据了解,桑园每年需要耕耘3次以及2到3次的除草。过去一亩桑园一年采用的人工耕耘按照平均值估算约需要4个劳动力,而除草则需要18个劳动力。计算下来仅仅这两项基本桑园管理每年就要22个劳动力,目前当地每个劳动力价格成本在100元左右,则每年每亩桑园需要2200元工钱。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蚕业;“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问题;作用

中图分类号S88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1-0350-02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活动,旨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是全国种植桑园最大的省(区),2012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7.47万hm2,蚕茧产量超过30万t,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桑蚕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1]。生态蚕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发展经济与建设优美环境、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增殖资源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2个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优化环境,合理投入,持续发展,增中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蚕业新格局[2]。

合理利用蚕桑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改善蚕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建立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创造出更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蚕业的意义

生态蚕业主要是把种桑养蚕与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相结合,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生态蚕业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美化环境、增加蚕农收入、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关系、推动蚕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目标意义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党委为贯彻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三农”,改善农村生产、生态环境、农民生活为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总体要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3“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清洁治理管理落后

农村缺乏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场所,也缺乏管理措施与制度。公共设施缺乏管护,各家各户散养的禽兽随地乱排放粪便,造成公共场所脏乱不堪。污水排放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3.2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清洁难度大

目前,乡镇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儿童,由于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造成随意乱丢垃圾、乱摆摊,环境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田间地头、河道水渠、池塘等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给田间的清洁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3.3资金不足,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难于集中处理,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不高,自筹资金难度大。大多数乡镇缺乏环卫工作站,造成垃圾随地乱扔,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4生态蚕业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的作用

4.1有利于“生态宜居、和谐生活”的特色乡村的建设

通过规划引领、政府引导、蚕农配合3个方面,重点开展蚕沙处理、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养蚕特色乡村,塑造“一村一品”的形象。同时,开展生态蚕业,有利于引导蚕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生产习惯,提高蚕农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制订完善的清洁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形成文明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如宾阳县古辣镇的南阳村依托桑蚕协会,大力实施“科技兴蚕”工程,通过改良品种,推广新技术,不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桑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成为广西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年平均养蚕13批,平均每张产茧40kg,全村每批产茧可达6t,年产值近260万元,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宾阳县古辣镇龙额村委南阳村的经济支柱产业[3]。

4.2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形成特色产业

发展生态蚕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资源、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以科学的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方式来发展生态蚕业,培养和打造蚕茧、蚕丝、桑等的品牌效应,形成了蚕区特色产业。如河池市利用下茧生产蚕丝被,2012年全市蚕丝被生产企业有21家,年生产蚕丝被达16万床,产值达9000万元以上;宜州市年生产蚕丝被10万床;象州县蚕丝被生产企业有4家,共生产蚕丝被2.2万床,其中象州县蝉宇蚕丝被公司生产的“蝉宇”牌蚕丝被,质量上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促进了蚕区经济的发展,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4.3改善蚕区环境,推进清洁生产

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蚕业,形成蚕桑经济的良性循环,对推进清洁乡村的工程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蚕沙在蚕区乱堆乱放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是蚕区需解决的最大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通过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把蚕沙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让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在为农村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4]。

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在产业推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村容村貌,促进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2012年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罗城县建立了38个蚕沙无害化处理示范点,无害化处理率达77%,通过把蚕沙集中堆沤发酵后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对改良土壤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宜州市已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对解决蚕沙污染环境问题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4.4建设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合理种植桑园不仅可以养蚕,对于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合理规划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蚕业,通过立体种植、养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美丽乡村”增添色彩。如广西鹿寨县重点推广“猪—沼—桑”及“养蚕—沼气—种植(桑、果、菜)”的生态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蚕区生态和居民居住的生活环境[1]。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蚕桑生产模式,以桑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泥、塘泥种桑,构成一种良好的生物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生态农业”的良好模式[5]。忻城县利用蚕沙作为填充料发展沼气池2.5万个,通过“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遏制了石漠化[1]。生态蚕业的建设促进了蚕区环境的美化、绿化,有利于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4.5发挥蚕区特色,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展

传统的蚕业经济是以栽桑养蚕为主,现代蚕业充分利用桑蚕副产品资源,借助生态、蚕桑文化、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通过开发桑椹采摘、蚕桑科普知识宣传、桑蚕宴、桑园观光等旅游休闲项目,让游人了解蚕桑现代养殖的新技术,领略田园风光。如在钦州、北海等地有部分蚕农引进了台湾的具有果型大、无籽、糖度高、口感好等特点的特大果桑、四季长果桑等优良品种。果农通过举办果桑采摘节,以农业休闲的观光方式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采摘[6]。通过开发蚕桑资源,建立蚕桑立体种、养植模式,突出蚕区乡村特色,既符合现代人生活品质的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有利于蚕桑文化传播[7-11],对推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结语

广西是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可充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村容村貌,建立清洁管理等长效机制,实现蚕桑资源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广西”格局。

6参考文献

[1]陆春霞,吴婧婧,梁贵秋,等.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J].中国蚕业,2013,34(2):60-62.

[2]钱忠兵,薛卫东,沈卫德.从干物流量谈发展生态蚕业——如皋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蚕业的例证分析[J].中国蚕业,2011(2):58-61.

[3]邓昶,覃雄,李晟.[美丽广西]种桑养蚕桑果红南阳村成新农村示范村[EB/OL].(2013-03-30)[2013-12-01].广西新闻,http://news.gxnews./staticpages/20130330/newgx5156ea68-7265454.shtml.

[4]国家农业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6.

[6]陆春霞,李全,陆飞,等.广西桑椹酒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分析[J].广西蚕业,2012,49(2):69-73.

[7]齐永红.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9):36-37.

[8]兰丽盼.开拓资源利用新路促进蚕业持续发展[J].蚕桑通报,2013,44(1):58-59.

[9]苏超,张明学,李耀文.陕西省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蚕业,2013,34(1):42-44,47.

  • 下一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例(3篇)
    上一篇:老年人护理特点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老年人护理特点范例(3篇)

      老年人护理特点范文【关键词】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特点;护理对策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daniel 0 2024-05-07 14:01:11

    2. 新闻与宣传的联系范例(3篇)

      新闻与宣传的联系范文篇1一、在局领导的领导和指挥下,在科室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工作,力争将我分局新闻宣传工作提上一个新的台阶。纵观一年来新闻宣传工作,主..

      daniel 0 2024-05-07 14:00:13

    3.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例(3篇)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实施途径在生物课程中生物学概念是基本内容组成,并且使生物学课程的核心,它主要就是对生命的基本特征、规律等进行讲解,..

      daniel 0 2024-05-07 13:29:13

    4. 逻辑思维的方法范例(3篇)

      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98-02“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用新颖的思路..

      daniel 0 2024-05-07 13:28:13

    5.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范例(3篇)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泥哇呜;宁夏皮影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82-22013年12月8日,我们一行三人(组长:李锐;组员:李康燕;记..

      daniel 0 2024-05-07 12:57:23

    6. 智慧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范例(3篇)

      智慧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范文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智能电网;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001-01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

      daniel 0 2024-05-07 12:56:13

    7.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范例(3篇)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范文[关键词]DC/CIK细胞;肺癌;肝脏;肾脏;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7(b)-0148-03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2..

      daniel 0 2024-05-07 12:25:17

    8. 海洋生态保护措施范例(3篇)

      海洋生态保护措施范文浅海移动式采油平台为钢质非自航平台。海上作业时,平台依靠拖轮以及其它辅助船在预先选定好的固定式单井平台或井组平台附近抛锚就位。从井口平台采出..

      daniel 0 2024-05-07 12: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