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范例(3篇)
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海岛居民;环保教育;探索
我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而且还拥有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在这广阔的海岸线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海岛,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无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新时期毫无疑问要重视海岛,以使其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一、海岛居民环保教育的意义
(一)海岛的含义和作用
根据现代汉语的解释,海岛指的是被海水环绕的小片陆地区域;而根据地质学给定的定义标准,《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GB/T18190-2000》,海岛指散布于海洋中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的小块陆地;1982年新修订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明确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海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是非常关键的,从区位来说,它是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结合部、大陆的前沿、连接海陆的‘岛桥’,对外交流的窗口和通商要地。”[1];从资源方面来说,海岛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海岛经济的重要条件;从我国国防来说,海岛是大陆的屏障,是捍卫祖国陆疆非常重要的门户;从政治意义来说,它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标志。
(二)海岛居民环保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海岛94%属于无居民居住的海岛,而对于那些有人居住的海岛来说,加强对海岛居民的环保教育责任重大、不可或缺、意义非凡。
第一,经济意义:促进海岛资源的合理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可以居住的海岛上,拥有较多的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动力资源、港湾资源、旅游资源等等),有的已经开发利用,有的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加强对海岛居住居民的环保教育,可以使海岛居民懂得如何可持续利用海岛资源,而不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譬如说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在加强教育的情况之下他们就会有季节性的选择捕捞,生态养殖等;再譬如海岛矿产资源的开发,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可以使他们懂得在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使之循环利用。
第二,政治意义:海岛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可以增强海岛居民的海权意识。海权是一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地位非常之关键;近年来,我国同近海的一些国家在处理海权上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问题、东海问题、南海诸岛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中有不少原因,但是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海岛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维护我国的领海,进而为国家利用海权汲取财富创造前提条件;这不仅仅在于维护我国大陆架的,海岛上居民长期的生活、居住更是一国的象征,而海岛居民的定居生活就是我国海权的象征;同时,这还有利于我们国家有效增强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在和平时期,国家利用海洋汲取财富的能力是比较有保障的,在发生危机的时候或者是战争状态中,这种能力可能随时被敌对势力打断,国家还要把汲取财富的能力升华为控制海洋的能力”[2]。
第三,文化意义:海岛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海岛曾经被称作是“处女地”,近年来随着开发强度的加大,其附近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拯救我们人类的只有我们自己,而这主要靠的是我们人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承担自己应该做的生态责任,从而使海岛居民养成自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另外,海岛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也可以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因为海岛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岛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动会对游客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使人们了解、关注和热爱海岛,最终使广大民众共同支持我国的海岛环保事业。
第四,生态意义;海岛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有助于解决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受工农业生产、旅游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岛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海岛居民环保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地方居民对海岛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海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海岛区域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采取的措施等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吸引地方海岛居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来共同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海岛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海岛居民环保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处于恶化的情况之下,如果人们(尤其是海岛居民本身)能够认识到海岛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然会采取实际行动维护海岛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海岛居民环保教育起步较晚,与其他沿海国家相比,处于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
首先,外因方面。其一,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到教育问题,我们较多考虑的是学校教育方面,政府在海岛环保教育这一块的投入比例很低,这也就使得海岛居民的生态环保缺少强大的物质基础,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其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经济建设被放在首位,海岛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比较滞后,这对于海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违法行为没有威慑力和警戒作用。其三,海岛环保教育宣传力度不大,许多人甚至于对此不了解、不知情,也即是我国还并未形成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就更不用提去保护实践了。
其次,内因方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对推进事物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海岛居民本身的环保意识亟待加强。其一,海岛居民的生态环保知识水平十分薄弱,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海岛生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当然还有一些人对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漠然视之,这样在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二,一些海岛居民虽有对海岛生态环保的强烈意识,但却是缺少积极参与环保的行动,他们通常只注重自己身边的生态环保问题,有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表现在里面。其三,海岛居民也并未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养成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少数人甚至还存在着破坏海岛生态环境的行为。
三、海岛居民环保教育的路径探究
海岛居民环保教育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方法,但是我国海岛居民环保教育应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实事求是,并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教训。
(一)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海岛居民的环保教育
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和核心,她掌握着社会的诸多资源,故而加强对海岛居民的环保教育自然少不了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要融入对海岛居民的环保教育,以使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健康发展,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浪费,认真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的关系,并且要严格控制污染的蔓延状况,以求海岛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减速直至没有。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海岛居民环保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对海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动进行奖励,这将会大大提高海岛居民对海岛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再者,制定切合海岛实际的环保教育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有可持续的发展眼光,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海岛生态环境来制定规划,且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规划和目标以及需要把握的重点;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综合问题要综合研究考虑,防止片面化现象;同时,在海岛居民环保教育中必须重视体现“生态”、“绿色”的价值观,加大对海岛居民的“绿色文明”发展模式教育;另外,要尽快研究并建立起海岛居民环保教育的评估制度,以此来指导环保教育的健康发展。第四,政府科学确定海岛保护的法律主体,“任何权利都是或应当是与义务相互依存的,而且权利的实现往往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3],“当一个人不能认清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是不能承担责任的”[4],也即将海岛保护责任人的义务与其应该享有的权利相结合,对海岛资源进行开发的责任人(海岛使用权人)在开发海岛资源的过程中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第五,政府要加大海岛环保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共同关注海岛生态环境,在这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和新兴媒体(微信、微博、博客,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媒体,等等)进行广泛而持久的宣传,使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到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进而使游客们在海岛旅游的过程之中自觉主动地保护海岛生态环境。
(二)海岛居民要树立环保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保护海岛的自然生态环境既需要海岛居民心中有环保意识,更需要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践行环保行动的决心和勇气,也即是要具有那种舍我其谁的精神和毅力。加强对海岛居民的环保教育任务非常艰巨,需要考虑诸多问题。第一,海岛居民自身要树立海岛环保意识,他们心中要有一杆“生态绿色”的称,管好自己,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意识教育来达到,即“强化生态伦理教育,积极培植全民生态意识,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启蒙和教育,成为内在推动绿色生态治理取得根本突破和质的飞跃的基础性工程”[5];而环保意识具体指的就是海岛居民的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海岛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培养,其目的是帮助海岛居民获得保护与改善海岛生态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环保态度、环保价值观以及环保责任感。第二,海岛居民在海岛环保意识的指引下,在实际工作、生活之中需要积极践行海岛环保行动,这才是改善海岛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就是,倡导以“节俭为主”并且“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的适度消费行动,以及真正贯彻落实绿色消费行动(“绿色消费是指以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6]);同时,对于发现海岛上的一些危害海岛生态环境的集体或个人,海岛居民要敢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海岛生态环境。
(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对海岛居民的环保教育无疑有利于海岛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这方面作为长期生活在海岛上的海岛居民要努力和做的工作有很多,绝不可懈怠停滞。环保教育是使人们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知识,获得解决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技能,以求“养成正确认识环境、理解环境、保护环境以及处理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7],这种教育目的在于引导人们主动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对海岛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依靠海岛居民,还需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调动各种教育力量来共同参与对海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多种组合拳的共同作用之下海岛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所谓的社会教育指的是“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种种教育实践活动”[8],这种教育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效果,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并切实保护我国的海岛生态环境;同时,由于社会教育所关注的对象,这也就决定了社会教育更加重视人的责任,尤其是在现在各种生态环境事件频发的情况下人类的生态责任。
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一则,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德智体美劳融入进去,以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安排上要适当多安排一些环保教育的内容,对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孩子更要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比重。二则,要以德育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到实际行动,热爱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觉、主动遵守自然生态环境法规,并且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在环保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上至国家下到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比如,倡导的以“我为生态环境作贡献”为主题的团队日活动,北京市组织和发起以“争当美丽家园的小主人”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保护资源教育实践活动。三则,学校(尤其是高校学生)要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将学生的生态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生态环保实践中去,这远比理论上的说教更有效果。(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光等.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8(01):18-24.
[2]刘新华.论海岛对国家发展海权的战略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6.
[3]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6):60~67.
[4]贾宝金:海岛生态保护的法理[J].生态经济,2012(10):161-164.
[5]马明冲,赵美玲.基于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绿色生态治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4(07):175-178.
[6]流穿蜂.绿色消费[EB/OL].(2014-03-15)[2015-03-15].http:///link?url=9dQ-JrKgNvm0YCGwTjGEByUSzCMRVa9jVFYoajfkypzur_NJkxyXs_jWuH1nwkYYEoVHfwOHiHp1I9roUeO3a_.
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范文
1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
文化生态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探讨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协调人类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阐释了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这一文化生态的基本含义[1]。当前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文化生态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主题。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引发海洋环境变迁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态成为学界关注的主题。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基于文化生态产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认为,这一定义可进一步细化成3个层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第三,由各种海洋文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内部环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态体系。青岛韩家村作为一个海洋社区,具有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态,韩家村自古以渔盐生产为主,村内保留着古帆船、渔具、盐井、煮盐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当前仍以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教化后代;虔诚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内供奉着郎君爷、妈祖娘娘、盐宗、龙王等海洋神灵;每逢神灵诞辰或是传统节日,村民会举行各种信仰仪式,相关群体在生产实践中贯彻、实施着当地约定俗成的仪式规则、禁忌习惯和传统观念。这些海洋文化的相关器物、群体观念、制度习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并与韩家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态。
2韩家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是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3]。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成的。韩家村位于青岛原最大海岛红岛(现已与陆地连成半岛)的北部,濒临海洋,与即墨市隔海相望,气候温和,沙浅水深、渔业资源丰富。因其地理位置优越,韩家村较早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的一体化。韩家村所处位置使其能躲避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又因其滩涂面积广阔,为其盐业生产提供了优势。适宜渔业及盐业生产的海洋及海岸带环境是成就韩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条件。韩氏在明朝初年自滇迁鲁,定居胶州湾阴岛北岸,随着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为韩家村。1931年前,红岛未与陆地连成半岛,韩家村成为从事渔业与盐业的海洋社会群体的聚集与聚居之地。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部分村民在当地开设商号、店铺,吸引农耕群体、商人群体等从事起非渔盐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向此地趋近、汇聚,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渐使韩家村积淀形成了兼具农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环境——渔、盐、耕、读”的文化环境。
3韩家村的整体文化环境
该村的渔、盐、耕、读”文化环境由众多文化因子共同构成,总体上可从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这3方面来把握。
3.1渔文化
3.1.1渔宗信仰文化
韩家村以渔宗信仰文化为主。据《易经易辞下》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当地先民将郎君奉为渔宗”。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郎君从南洋来到此处,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沙浅水深、水产资源丰富,便在此居住下来。郎君教人们用木叉”、鱼鳔”、木杆网”在近海捕鱼,并发明制作木筏和编织麻绳圆网使人们实现了远海捕鱼。为纪念郎君,先民将其出海捕鱼的港称作郎君港”。韩氏迁入之后,形成的韩家村位于郎君港西侧,因濒临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将渔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韩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庙宇,称作郎君庙”②。当时渔民出海捕捞或逢年过节时,都纷纷前来祭拜,香火极其旺盛。虽现今村中渔业群体规模逐年萎缩,但郎君信仰并未减弱。
除郎君信仰外,韩家村还有天后信仰、龙王信仰等多种海神信仰。天后宫”供奉着天后娘娘即妈祖,村内至今流传着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传说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顺利。访谈时自村内长者了解到,出海遇险时,可心中呼唤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会来营救,使其平安脱险。在龙王庙”、龙母庙”,村民会在龙王、龙母诞辰之时供奉祈求风调雨顺,渔民在出海之前烧香祭拜,以求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虽如今祭拜信众已不再仅限于渔民,海神信仰功能随时间推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海神信仰仍传承至今未曾断绝。
3.1.2渔谣文化
渔民在长期渔业活动中,探索出了许多与渔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经验,他们将其编制成鱼谣、渔业禁忌、谚语、打油诗、鱼谜等来指导渔业生产活动和进行娱乐休闲。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描写特定时令的捕捞行为,如《除夕捕捞开凌梭》:春节前后好天气,渔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带蛸》:二月二日到惊蛰,群众习惯过此节。渔民积极张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惊蛰当天的渔捞、节庆行为;其二,也有对当地特有海产品的描述,如《鱼谣》:清明蟹子谷雨虾,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鱼、小白鱼,……”其歌谣本身就是当地渔民的方言文化载体;其三,对当地沿海地域的描绘,如《春汛东海捕鱼路程打油诗》:春汛捕鱼海阳前,越过怀石崂山头。谷雨拔锚快开船,青山黄山在眼前,……”③对渔船的航行路线、操船技法有着生动的描述,歌谣本身就是一部当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画卷。正是韩家村村民在日常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丰富积累,才能孕育出这些口口相传的渔业歌谣文化。#p#分页标题#e#
3.1.3渔具文化
渔具虽随着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改进有了很大改变,但因当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④,渔具作为一种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环境。韩家村的传人为传承和保护自身的渔盐文化,建了渔盐史博物馆⑤,馆中以实物和壁画形式对近百年来渔民捕捞、运输、航海所用到的渔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渔具虽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诠释着该村特有的渔具文化⑥。
3.2盐文化
3.2.1盐宗信仰文化
据中国盐业史世本•作篇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炎黄时代(公元前26世纪),原始部落首领夙沙在胶州湾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明代,为纪念夙沙氏,韩家村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宰相管仲则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盐宗庙供奉3位神灵,感谢其赐予的制盐工艺,千年以来造福当地。
3.2.2制盐文化
韩家村有着悠久的制盐文化,村内至今保留着一处古盐井遗址⑧,据记载,此地自远古先民时代起就开始孕育自己的制盐文化,从最初用木板、手从海滩上刮取自然结晶的盐花,到逐渐学会掘井煮盐,再到20世纪初的盐田晒盐⑨,直至解放初,韩家村成了拥有盐户55户,建盐田130个的海盐村;1960年韩家周围盐田全部转为国营⑩,盐民转为国家职工。1966—1977年期间,老盐田逐步获得技术改造,全部实现机械化,原盐产量比改滩前提高了3倍,质量提高11%,东风盐场被国家定为海盐生产重要产地。在韩家村,制盐文化得到了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渔盐博物馆的壁画记录着当地制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有盐业发展图”、刮碱取盐图”、盐田晒盐图”、韩家村盐田分布图”等,这些壁画生动再现韩家村认识海盐的漫长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浓郁的传统制盐文化。有些传统工艺虽已不再用于生产,但却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发现,现在传统制盐工艺虽已被取代,但韩家村盐民从未忘记过他们的制盐工艺和盐业文化,并仍旧关注着当前我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制盐文化是韩家村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3.3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虽在本质上属于农耕文化,但在韩家村这一海洋社区中却与渔盐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韩家村虽地处海岛,耕地面积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给,但仍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祷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祷来年鱼虾满仓的龙王信仰”、祈祷农作物丰收的麦子妈妈信仰”和庄稼信仰”。这些信仰通常都以节庆祭祀的形式来予以表现,每逢节庆、神灵生日之际,村民便会自发进行聚集、拜祭。韩家村渔盐博物馆中的民俗区陈列着农具用品,有梨、镂、钯子、水车、马槽、石制油锤、铡刀、打地滚子、马车、石磨、志子(即石砝码)等,这些农具与其他制盐器具、渔捞器具一起,成为韩家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韩家村乘自然之便获渔盐之利的同时不忘劝勉后代读书求学。清朝同治年间韩家村的韩守全,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韩家村人为韩守全立下火池,树旗杆,当时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务实重教是韩家村村人的传统精神。韩家民俗文化村内建有棂星门”、魁星阁”、大成殿”、夫子庙”,并开办国学讲堂,都是在继承发扬韩家渔盐耕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旨在传达睿智的义理,让人学到养生之道、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些都表现出韩家村人的劝学精神。这些庙宇建筑与郎君庙、盐宗庙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为当地信仰文化传播载体的一部分。
4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体系
韩家村的渔文化、盐文化、耕读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体环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机组合的海洋文化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由可直观感知的表层次的器物文化、关于意识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层与深层之间的中层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构成。
4.1器物文化
无论是渔捞用具、制盐用具还是农耕用具,都代表了韩家村村民在适应红岛北部的海洋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文化。胶州湾免受季风影响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浅、气候温和、滩涂广阔的自然条件,既方便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的获取,又为大规模制盐创造了条件,风调雨顺的气候同时又使小规模的农耕得以实现,对韩家村村民来说,这些用具都是从先民时代以来涉海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是韩家村这个沿海村落的海洋开发活动的结晶。器物文化也体现在为数众多的庙宇建筑上。盐宗神庙、渔宗郎君庙、天后宫、龙王宫、夫子庙、魁星阁、火池旗杆等,虽然涉及神灵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对所赐恩惠的感谢,这些恩惠又彼此交织,不可分离。郎君不仅教人织网造船”,同样也授人以掘井煮盐,植桑养蚕”的本领;天后和龙王不仅能为渔民带来出海航行的好天气,也为村民的农田耕作带来必不可少的风调雨顺;而勤学精进、养生修性也并非读书人独有,弄潮从商同样离不开磨练心性。村民愿意同时进出各色庙宇进行祭拜是对这个沿海村落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整体认同。庙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生态体系中许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载体。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韩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渔、盐、耕、读,形成了富于当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灵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渔捞丰收的庇护神;天后妈祖的功能早已涵盖平安、丰渔、天气等涉海活动的各方面;龙王、龙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麦子妈妈信仰、庄稼信仰也同样不偏离祈祷丰收”、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功能。时至今日,对这些神灵进行祭拜的村民并没有群体之分,而是基于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谐”的共同祈愿。鱼谣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其内容可以看出,鱼谣文化涉及渔船航行、方言交流、渔捞活动,是韩家村渔业生产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韩家村的渔业发展史、盐业发展史和各种渔捞技术、制盐技术的传说、故事同样作为精神文化,成为韩家村海洋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页标题#e#
4.3制度文化
节庆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宗、盐宗和各种神灵生日、节庆之日,村民的庆祝习惯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现。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节日里对特定的神灵进行祭拜、祈祷,期待特定的恩赐,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体现。如今,韩家村建起民俗村,对村民在祭祀节日进行节庆活动进行产业化的尝试,制度文化有机会获得更稳固的生存土壤。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特定的仪式安排,现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进行供奉。虽然这样的仪式有着日益简化的倾向,但却依然是韩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特征
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其海洋文化内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归纳为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群体性这四方面。
首先,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作为系统整体而存在的,整体对内在要素具有总体的制约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我们认识文化生态系统的前提。该村海洋文化生态形成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种文化因子互为其它因子存在、发展的环境条件,造成相互的联系和影响。韩家村渔盐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渔盐生产自然条件便利的基础之上的,韩家村位于红岛的北部,濒临海洋,沙浅水深,鱼业资源丰富,滩涂广阔,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其渔盐生产、渔盐文化积淀奠定了基础。韩家村渔盐文化体现着该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的优势又不断促进着韩家村渔盐产业相关社会群体的汇聚,积淀渔盐文化。同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还体现在这一体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庙宇作为器物文化,成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载体;渔谣作为精神文化,又与渔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渔业生产的文化过程;没有特定的节庆、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将无以寄托,海神庙宇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此外,这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同一类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谐”的祈愿是跨越渔业神灵、盐业神灵和其他多种信仰的,在村民观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信仰体系;没有村民会觉得对孔庙的祭拜与对郎君庙、盐宗庙的祭拜行为有任何不和谐,渔盐耕读的传统文化在教导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其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这一文化生态并不是仅凭单一的文化因子构成的,而是由区域内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组成的,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内涵来看,由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等组成;从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表现为口头传承、民俗博物馆、文献资料等不同形式;从文化形态来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并且这些文化形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雕塑、壁画、用具、歌谣、传说、祭祀规范、民间习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体系,也可从功能上区分为保平安的妈祖信仰,保丰收的龙王信仰、麦子妈妈信仰,保渔盐生产兴隆的郎君信仰和盐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读书学习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种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荣的状态。
再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动态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稳定的系统。系统内部整体性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变动是绝对的[4]。特定文化所处时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他文化因子相应发生调整,以适应彼此和新环境,维护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发展。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中的群体文化意识在不断变化,访谈中了解到韩家村年长者对于本村渔盐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识明显高于年轻人。据村中长者说,由于渔业生产活动艰辛,本村内当前仍旧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人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轻人都选择到村周围的区、市打工,已经没有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年轻人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利于渔盐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海神信仰会因信众减少、动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关庙宇会逐渐只剩下游客前来拜访,节庆文化也会最终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带动韩家村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韩家村处于红岛北岸,在红岛的北岸与陆地连接起来以后,韩家村就不再滨海,这就使得韩家村民渔业生产活动不能直接从本村原有的码头出发,随时间推移,村中原有码头渐遭废弃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轻人、儿童若要了解原有码头的形态需要从村中老人那里听到描述,相应的渔盐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群体性。海洋文化生态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是作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各相关社会群体。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人。文化生态的呈现是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主要是通过韩家村村民这一群体共同来实现的。渔谣作为一种口头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渔捞作业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创作,离开了从事这些作业的渔民群体,很难想象这一文化将何以存续;海神信仰,无论是郎君信仰、盐宗信仰还是天后信仰、龙王信仰,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出于海上作业的社会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虽然信仰文化可以通过节庆、旅游、参观等方式加以传承,但相关群体的存在依然是这一文化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渔盐业从业群体规模的萎缩将使得渔盐业生产文化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因此,当韩家村出现年轻一代大量转产转业的状况时,该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实际上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6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影响因素
要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建设,需要对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保护建设的因素有全面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可归纳如下:
首先是韩家村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文化生态既是一种自然意识、人文关怀,更是一种系统综合、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进行各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保护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项都是极为有利的[5]。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及区域内其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关系着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提高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保障。调查中发现,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较低。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主要为村中的年长者,他们虽熟悉本地区的海洋文化,但他们并未觉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价值,更不会思考怎样对其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访谈中,当提及他们对本地区的海洋信仰、民俗节庆的认识时,大部分受访者会回答没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也这样做了心里比较踏实”,现在年轻人都不弄这些,他们也不了解”。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载主体越来越少,村中对其关注程度也不高,这会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p#分页标题#e#
其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度。如果说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必备条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态中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备条件,只偏重某几种文化因子或是忽视某几种文化因子,都会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维系。韩家村既要注意物质、精神、制度三类海洋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又要注意渔文化、盐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尤其是面对当前村内盐业产业消失、渔业生产从事者逐渐减少的局面,韩家村急需找出一条新的适合这种局面的海洋文化保护发展道路。
再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的保护,也是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家关于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规定所营造的政策环境,也包括韩家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整体文化环境。政策对于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当国家政策对某项建设给予倾斜时,此项建设便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显而易见,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上的政策倾斜还未见端倪,这也是韩家村海洋文化暂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的原因之一。韩家村周边的村落也曾多以渔业生产为主,随着周边城区发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渔业资源的减产等变化,当前韩家村周边村落从事渔业生产的群体逐渐萎缩,海洋文化的保护建设也随之陷入同样的困境。
最后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海洋文化的积淀源于海洋群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结构影响着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随着世事变迁,韩家村从事海洋实践活动的群体不断萎缩,当前韩家村从事海洋事业者多为本村内40岁以上的男性,人数非常少,并不断递减。本村中并没有年轻人继承、学习当地海洋生产经验,随着当前从事海洋事业者的退休、离世,海洋实践经验很难在现实中流传,相应文化传承的中断也将难以幸免。
7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关社会群体规模缩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当前,韩家村海洋社会群体的后代大多不再从事海洋相关职业,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堪忧。这种不适宜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恶劣环境,使得文化生态环境恶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另外,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承载群体比较单一,随着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韩家海洋文化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又因了解当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数未上过学,难以自行进行文字记录,加之当前村领导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仍然缺乏认识,韩家村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势堪忧。
7.2区域社会对海洋文化生态关注度不够
虽然韩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岛地区很具典型意义,但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对韩家村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建设却认识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渔盐文化,却一直都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近几年虽然有当地人士进行了初步开发,却并未带来足够的社会反响,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保护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手段单一
当前韩家村对于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其一可称为日常——模糊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渗透在个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习惯与细节来使海洋文化生态得以存在、发展,用以发挥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为代代相传的行为处事方式。调查中发现,韩家村村民信仰仪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频繁化、简单化的特点。家庭化是指在节庆、神灵诞辰时,村民进行的祭祀等信仰仪式由村民在自家进行,或是几家共同进行;频繁化是因韩家村多元杂糅,佛教、道教、各种民间信仰同时存在,故其信仰活动名目繁多;简单化是指信仰活动仪式简单易行,在节庆、神灵诞辰当天会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会在家中摆放的牌位前进行供奉,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韩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仪式均采取这种方式。小型化容易减少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认同等社会功能;频繁化本身不是问题,但家庭化基础上的频繁化却容易使信仰仪式等文化符号轻易发生变化,很可能造成同样的仪式在各个家庭却各不相同;简单化虽然因为方便所以便于传承,但也容易使仪式逐渐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为之中。总之,通过这些非自觉的传承方式文化往往难以避免文化传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种可称为馆藏——丰富式”。此种海洋文化传承方式是通过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人文旅游区等方式,将相关的海洋文化物质载体进行集中收藏、从而实现对其传承保护的目的。在此笔者根据其是否产业化分为两类,一是地区档案馆、博物馆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韩家村海洋文化的相关文献在青岛档案馆等都有存档。另外,村内还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对地方海洋文化进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学者,如韩家村的王某、韩某、刘某等,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过口头讲述、文字稿件对本村文化进行传承。二是文化旅游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此种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往往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为了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区主办方会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丰富化。韩家村民俗村的建设介于以上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形式之间,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民俗村节庆活动,形式太过单一,加上社会群体不断萎缩、周边地区关注度又难以迅速提升,这样的方法显然无法全面系统保护海洋文化生态。
8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现状、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保护建设的因素等的分析中归纳出4点关于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
8.1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
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保护当地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当今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意识所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政府应在加强自身此方面意识的同时,积极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唤起青岛整个区域内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p#分页标题#e#
8.2全面系统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下,容许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7]。在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不能只偏重培养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着手,对渔文化、盐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建设。
8.3海洋自然环境的保护
海洋自然环境是渔文化、盐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础,必须从海洋环境、周边海岸带环境、村落区域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适合海洋文化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青岛整个区域内培养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海洋娱乐文化、滨海城市文化。韩家村具有深厚的渔盐文化,在突出其渔盐古镇特色,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突出特色,实现多领域发展,可加大其在学术界的影响,鼓励本村草根学者的研究,吸引外来学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关社会群体的保护
维持当地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既包括对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维护、弘扬,也包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开辟新的海洋文化事业形式。
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范文篇3
法案出台背景
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其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其对外贸易运输主要依靠海运,海洋就是澳大利亚的生命线,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澳大利亚制定了大量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并不断修改完善,仅仅自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就在联邦和州的层次上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多次。
2010年11月9日,澳大利亚联邦通过了《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该法修正了《2008海洋保护(船用油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法》和《1983海洋保护(船舶污染预防)法》,给2008海洋保护法增加了一节新的内容---响应者免责,以保护那些在燃油溢出事故中给污染受害者提供了合理帮助,并因此而拥有良好信誉的人员。而对1983海洋保护法则修订了一些条款,如对含硫燃油的使用要比指定限值更高;要求澳大利亚海事部门同意安排一个在船上以外的地方,专门放置船上燃油供应簿。还要制定相关条款,要求保存关于损害臭氧层物质的记录,并在记录本中规定虚假或误导性条目的惩罚。此外,维多利亚州也在2010年9月28日通过了《2010海洋安全法》,该法修订了1988年的《海洋法》,目的是以一种更现代的安全管制方式改善海洋安全状况,其中包括防治海洋污染造成的安全问题。
同时,这也是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防治环境污染的一个大趋势所致。2011年11月,新南威尔士州通过了《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该法案针对那些有引发污染事件风险的组织应该准备遵守法案所带来的变化,包括增加报告义务,应对增大的处罚,要求制定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计划和公开环境监测数据等等。
法案主要内容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了新的《2011海洋污染法》,这部法律借鉴了《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澳大利亚联邦2010年刚刚修订的《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和新州刚刚修订的《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法案的主要修订内容是禁止向国家水域排放有害包装物,排放污水和垃圾,如果有这些违法行为,则公司可能面临最高数百万美元的罚款。这部新法律也引入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紧急计划和海洋污染报告制度,使得海洋污染事故反应和岸上污染事故的反应机制更为一致。
思考和借鉴
对由于海洋运输船舶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加入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等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国际公约。
目前我国最新的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是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该规定是中国政府履行《73/78防污公约》,确保公约的各项要求得以严格执行,使现行规定与公约最新要求相一致,与公约全面接轨的具体实施,对提高我国的履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船舶污染预防制度体系,包括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和违法的相应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尽管该法在2010年颁布并在2011年得以实施,但我国的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仍然非常严重,考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最新海洋污染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借鉴:
1、程序和实体并重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立法中同样重要
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立法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轻程序,重实体。《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均设定了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制度,但没有明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必须的操作性规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弥补了这些不足,制定和完善了操作性规定,但这些规定多为实体性规定,对程序性规制明显不足。如对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该规定只明确“船舶应当将不符合规定排放要求以及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但审视该条规定,对船舶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之间的污染物交接程序并未规制,从而可能导致交接上的混乱,以致污染物遗漏。而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要求船舶针对造成的石油和有毒液体紧急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并随船携带。该应急计划的必备条款中就包含报告紧急事件必须遵循的程序、和主管机构合作应对的程序,特别是和船上负责通讯的人。在法定的垃圾处理计划中,也包括收集、储存、处理和处置垃圾的程序,包括使用船上设备来执行这些程序。
2、信息披露:污染船舶负责报告,全程信息公开
在澳大利亚新州的海洋污染法针对船舶污染的防治规定中,关于信息披露和公开的法律规范非常多,特别是关于污染紧急事件应急反应中的信息公开。如对船舶污染海洋事故的报告义务:不仅要求污染船舶报告涉及石油污染和有毒液体污染事故,还要求船舶必须报告涉及丢弃废弃包装物,或者大船舶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失灵,导致未经处理或者未充分处理的污水排放。污染船舶报告的时间要求从“一旦有条件就报告”转变为“无条件的立即报告”;而且必须把污染事件从始至终的最新信息告知最高可达6个相关的主管当局;同时,设定政府的通告义务。如该法案授权部长发出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通告,包括:海洋污染清除通告、海洋污染预防通告和海洋污染禁止通告。
我国虽然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任何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对海上排污或污染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其后又专章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其中也专门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制度,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重复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船舶污染的报告义务,但这种表面上宽泛的报告主体范围,实际上导致报告主体的不明确,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报告的污染物种类,也造成善良的可能报告人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该报告的污染。信息披露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尤其是在污染的处理阶段,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该成为主要的信息公开来源,这也是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中,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立法缺位。
3、法律实施:对污染船舶的处罚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
船舶污染海洋防治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靠命令-控制手段,即一方面依靠政府严格公正执法,另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处罚。然而,政府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人”组成,政府官员也可能权力寻租,或为机构俘获,因此,对监管者必须设立有效的制约,同时要有力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处罚必须充分引起被处罚者的充分重视,这只能依靠加大处罚力度。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为保证政府的监管效率,在立法中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如通知义务、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如对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监管内容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即环境保护机构必须在其公报上公布与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相关的数据内容:包括强制性的环境审计内容,污染研究和污染减轻方案,和/或发给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处罚通知等。
-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例(3篇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表现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金融出现一体化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资本市场逐步融合和开放,..
-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范例(3篇)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范文篇1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开展学习和弘扬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全面领会和把握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保持旺盛的创业激情,深..
-
弘扬传统文化的措施范例(3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篇12月10日至11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在九次文代会、八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例(3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关键词】传统文化形式化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化“守护”与“创新”的平衡文化是一条河,由“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
-
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范例(3篇)
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范文[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随时国有企业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随着《审计法规和工作指南》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法制观念及..
-
循证医学的意义范例(3篇)
循证医学的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循证医学;直肠癌;临床教学循证医学是一门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临床学科,其着重强调了临床经验及最佳科学证据结合的临床诊治过程。与数千年以来医学以..
-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例(3篇)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论文摘要:当前,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各种新闻道德失范现象也日益突出,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侵权等行为,因此,要采..
-
防范和处置重大安全预案范例(3篇)
防范和处置重大安全预案范文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94-02近年来,突发事件在高校呈现多样化、频发化态势。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