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范例(3篇)
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范文篇1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四)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过程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的笔记中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在方法论上反对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著作又开始承认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学说。随后在《1857一一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工作。马克思创建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包括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量决定理论,价值形成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价值转型理论,国际价值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理论等。其中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人的活劳动是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其他劳动与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相同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倍增,等等。
二、当今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一)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问题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商品生产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时代,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仍然能够对现有的经济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而且尽管处于信息时代,但必须承认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耗费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就对否定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进行了批驳。他这样说道:“有人提出了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认为进入新世纪和新技术发达时代,还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那肯定被认为脑子出了问题,而且聪明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会在坟墓里发笑”。这种理论“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化为乌有了。”从劳动价值论角度来分析,胡代光认为,生产要素在现今,不但包括资金、厂房、机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等要素,这些新要素都具有资本化特点,都不具体创造价值,只有和具体的生产性劳动相结合,才能够创造出来新的价值。而生产性劳动则是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物质资料,又包括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已愈益对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劳动者整体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乃至被雇佣的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的人员,他们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仔细揣摩其涵义,笔者认为,做这样的论述的原因是:这些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创造了价值,在作为商品出售时,也同时包含了剩余价值。“我国轻视知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根源,主要是来自小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由此产生的民粹派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劳动的分工体系来说,知识生产、智力创造也越来越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脑力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就越来越成为价值的主体。但是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且同样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只不过这种商品或服务在购买时与物质性的商品的不同点在于:这种劳动就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本身,而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
所以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与其他的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服务业的生产性劳动的最大不同在于,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是最终凝结在物质资料当中的,而其他的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其劳动并不是凝结在物质资料当中的,在购买时就意味着对这种劳动的即时消费。比如:擦鞋工为顾客擦鞋,理发师傅为人理发,在其劳动力的购买中就直接实现了消费;而不是像金银等物质财富的提炼一样,在消费的同时有人的劳动凝结在待加工的原材料上,最终使其转化为金银,并能在其物质的存在期内一直具有相应的价值。服务性劳动等其他未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在消费的同时就已经消耗的尤影无踪。但由十这两种劳动都具有相应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除了由于两种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对象存在差别而使其最终存在方式不同外,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活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应当同样予以重视。其本质上都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和第三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如前所述,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活劳动与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是有区别的。正是由于这两种生产性劳动是不同的,在经济运行中就应该认清这两种生产性劳动的具体特性。如果不能弄清这两种生产性劳动之间的不同特性,在经济建设中极易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已经根据性质将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而且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的扩大再生产要按照比例协调发展。我们如果将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所属的生产部门称之为第三部类,那么第三部类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等三个部类也要协调发展。
假设在三大部类不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和劳动都进行交换和消费,那就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第一部类能够为第二部类提供全部固定资本投资和向第三部类提供部分固定资本投资,而巨第二部类能够为所有部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向第三部类提供部分固定资本投资;同时第三部类应该能为前两个部类及自身所必需的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产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现实生产中存在的是扩大再生产。只有扩大再生产才能够提供人们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新增加人口的消费需要。那么在扩大再生产中就应该也是第一、第二、第三部类协调性的出现增长,不能出现不协调而使经济出现不健康的增长进而引发经济危机。这样产生的不健康增长应该有如下几种:
第一,当第一部类所占有的资源过多时,有可能会由于没有相应的消费品与劳务(此处指没有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劳动,下同)与其交换,从而导致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缺乏,大量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因为找不到买主而破产,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第二,当第二部类生产消费品过多,而第一类没有相应的物质补偿,第三部类没有相应的劳务提供,根据价值规律,生产资料和劳务就会价格急剧上涨。这样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经济虚假增长,但最终经济会因发展过于不平衡而陷人经济危机。
第三,当第三部类占用资源过多,相对于可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讲,那么就出现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同时由于第一、第二部类资源量占有不足,所以就出现物质资料的相对不足。物质资料的相对不足,那就是物质资料的价格出现上张,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停滞,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因为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才使得源自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所以,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终将灭亡的预言,就不断地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名义构建种种理论体系来攻击和驳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最为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是马克思所独创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基础则是经过马克思科学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欲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攻击劳动价值论,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由此,在后世的资本主义西方经济学所建立的种种体系之中,它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有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辩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价值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是供给与需求同时起作用的,从而按照这种思路建立起均衡价值论,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而实现了市场均衡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这种观点其实不涉及商品内部的属性,而更多地是用商品交易时所产生的现象来说明价值,所以与劳动价值论用商品内在劳动来定义商品价值的思路完全不一致,实际上是混淆了价格(交换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界线。
而西方经济学中则有另外一种对价值进行解释的流行观点―边际效用价值论,它认为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或价格,因为商品对消费者有效用。效用就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感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评价。“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效用决定价格。”由于这种观点也是从商品的内在属性来规定商品的价值,所以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其实,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还是存在着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本文就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价值论的根本差异究竟在何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对价值的规定及其本质
对于所有经济学理论来讲,其学术体系的构建必须首先解决商品之所以能够被交换的问题,因此大部分经济学体系首先要完成如何规定商品价值这个任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大卫・李嘉图,他是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位真正确立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立场的经济学家,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以劳动价值学说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认为交换价值取决于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并且由必要劳动量来决定,他还提出了商品交换价值和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成正比而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等观点。但是在马克思来看,李嘉图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只是价格形成机制的一种理论,远远没有揭示出劳动在人类经济实践活动中的深刻意义,马克思正是在以上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有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可以被概况如下: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由价值与使用价值二种内在因素构成。商品之所以可以被比较,之所以被视为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商品内在含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体现了商品的具体的物质属性,它是异质的东西,不可以进行量的比较。商品的价值则是客观的,是可以被度量的,它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被交易的商品其价值的实质是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的交换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以其价值为中心,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异;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所以,商品的价格亦即货币形态化的交换价值其实是与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关系不大的。马克思为了寻找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本质根源,就采用了抽象的方法来剔除出去商品中具体的使用价值,以寻找到商品交换中可以被互相通约的“量”。其具体方法是“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如此诞生的,这种二重性的划分意义就在于超越了实际生产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而使人意识到抽象劳动是社会经济生产中不可被忽视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具体商品中所凝结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表现为社会劳动,正是社会劳动的数量决定了可交换商品的内在价值量。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在质上符合社会需要,二是在量上与社会需要量相一致。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而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交换的主体是不同的商品拥有者,商品是交换过程的中介,交易这种行为体现的则是不同商品拥有者所拥有的可以通约的抽象劳动之间的交换,最终代表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之所在,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想说明的问题是“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从本质上分析清楚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关系理论。之所以马克思将价值的来源规定为劳动,那是因为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劳动不仅改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劳动的过程也在改造着人类的主观世界;人类的这种劳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经济组织之内完成的,劳动必定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到资本主义世界,只有在劳动的组织运作过程之中,才能分析清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实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才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大厦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对于资本主义的卫道士而言,欲想这座大厦,最彻底的方法就是提出自己的价值理论,以动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套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所主张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所理解的价值
效用价值论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和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在边际效用论诞生之前,效用价值论表现为一般效用价值论,此后表现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相抗衡的需要,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出现了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思想。这种经济思想认为商品的价值应该被定义为主观价值,这就标志着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主要手段来研究商品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也标志着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核心的效用价值论的最终形成。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一般效用论认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utility),商品的效用在于它能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任何一种商品只有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欲望时,才能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能拥有价值。
边际效用价值论则认为,价值纯粹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价值既不是商品的物质属性,也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不可能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只能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效用的评价与判断,因而它只能由消费者所判断和评价。价值起源于效用,又以商品稀缺性为条件,效用和稀缺性是价值得以出现的充分条件。价值的尺度是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的成立则来自于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效用是递减的。所以,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主观评论,商品越稀缺,消费者对它的评价越高,其效用越大;商品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最后一个消费单位需要的满足能力就被称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则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随着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同一种商品对于不同时刻的同一消费者而言,其价值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一种把商品价值的规定性建立在消费者主观评价基础上的效用价值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就认为“行为人把物品能够消除其不舒适的程度(满足欲望的程度)作为判断物品价值的标准。……在评价许多不同的满足状态和维持状态所需手段的过程中,人只是按照一个尺度来把它们进行排序,并且仅仅关系它们和提高自身满足程度之间存在的关联。……在评估和采取行动时,只是根据更想得到哪一个物品,哪一个物品渴望得到的程度较轻,这唯一的尺度来排序。对于行为人而言,除了与他自身福利的不同关联程度和不同紧急程度之外,各种物品的其他方面毫无意义”。
在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理论中,用于分析商品的是用供给、需求、边际、效用、成本、收益、均衡等概念构成的理论框架,而肯定不会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的价值、使用价值,更没有剩余价值。其实对于边际效用价值论来讲,商品价值起源于效用,但是单纯的效用只是一个确定商品价值的必要前提,只有商品的效用再加上稀缺性,才能最终确定商品的价值。所以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用使用价值来确定交换价值,进而确定商品的价值。在边际效用价值论这里,商品的价值其实只能体现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关系,这种“价值”已经舍弃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只是单纯地考察人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其实这种对“价值”的规定也是采用了抽象的方法,只不过它是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抽象,是要用人对物的主观评价去解释交换价值。“人与物的关系”恰恰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所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使用价值与价值都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但是使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则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理论分歧,则是由两种价值理论背后的不同的哲学方法论与目的所导致的。
两种价值论的分歧及其哲学根源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使用价值都是具体的,不存在所谓的抽象使用价值,劳动可以被抽象,但是使用价值(效用)是无法被抽象的,效用是无法作为可以被通约的价值的来源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是对同一商品购买支付两次,一次是对具体商品进行支付,一次是对抽象商品进行支付,因而把使用价值分为具体的使用价值和抽象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一种荒谬思维,这是把使用价值和价值相混同,是把使用价值本身作为价值源泉的作法。在效用价值论那里,商品的“价值”是对人与物关系的抽象,其实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的效用,不仅存在着量上的评价差别,而且还存在着质上的评价差别,如何能将不同质上的差异通约为同质的量呢?这就明显说明了抽象效用或者一般效用这种概念是无法成立的。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为了实现对不同商品使用价值的抽象,以得出可以通约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交换的价值,就广泛使用了主观相对主义的手法。它们的主观相对主义方法论,以人类消费行为作为出发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选择的结果依赖于决策者对各种不同商品的主观评价,这些评价构成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所依据的事实。但它们不可能是客观的,因为每个消费行为都不具有共同的性质,每个消费主体对同一消费行为都有不同的消费偏好,面对这种不同消费主体对同一商品的效用有不同判断的情况,不论从哪里出发,用何种方法,要想抽象出可以通约的商品价值,是越来越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商品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消费个体的心理概念,而不再体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概念。
与此相对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坚持客观价值论的立场,坚持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时刻变化,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无法树立科学的、恒常的价值定义。马克思还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
马克思最后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在这种思想的分歧之下,我们就看到了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是对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抽象,而边际效用价值论中的价值则是试图对人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进行抽象。
马克思认为价值不应该是社会经济过程的直接描述,不是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描述,而是对特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尽管商品有着种种自然属性,但是这些属性都是商品非本质的属性,都不能作为价值的规定,否则商品变成了一种纯自然的范畴。非但不能反映一定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就连价值本身也就变成为不可捉摸的了。既然商品具有二重性,而且由其中的抽象劳动来规定商品的价值,那就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本质上不是物,而是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它只有由人类的抽象劳动所决定,才能体现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相比较,只有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抽象才是科学的抽象,而科学的抽象恰恰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性工作。停留在主观相对主义水平的效用价值论无法深入到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只能满足于对商品交换现象的描述。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其根源还在于两种价值论背后的哲学基础不同。
对于边际效用价值论而言,其哲学基础是英国经验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在方法论上是主观相对主义。对于经验主义来讲,其最基本的认识原则是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感觉构成的,知识源于感觉。由于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只是感觉和观念而不是外部世界,我们没有任何根据从这种感觉和观念推断外部事物的存在;相反,从感觉只能推断存在一个感知它的感知者。因为观念只能存在于一个主动的感知它的实体中,这个感知者或实体就是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经验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感官盲目信任的学说,它的逻辑必然导致以个人的感觉为判断标准,而以个人感觉为判断的结果必然是主观主义,彻底的经验主义发展到最后必然是主观相对主义。这也恰恰是边际效用学派其重视主观效用的认识论来源,在这种经验主义的引导下,边际效用学派与其它西方经济学流派,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分析和处理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上面,而忽视了经济活动背后的社会关系本质。
马克思本人深受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从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吸收大量思想养分,认为真正的经济科学必然是能反映出社会经济背后内在本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经济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即揭示经济事物的本质形态及其规律性,而完成这一任务恰恰就是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作为起点的。所以,深刻研究经济活动的社会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处于主体和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从唯物的、辩证的和历史的三者相统一的视角看待经济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形态和最一般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在马克思来看,没有认识到商品背后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都未能摆脱自然表象的束缚,没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都不是科学。对于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而言,只有摆脱自然,深入到背后,看到本质,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而那些由资产阶级所豢养的庸俗经济学只能是伪科学。
1.王浩.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J].生产力研究,2010(5)
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范文
一、劳动价值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他经济学原理的基础。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相区别的基本标志。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经济学理论,这些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因为建立的价值理论基础不同。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否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自然也否认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劳动价值论阐述了价值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弄清楚价值方面的问题,才能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其他的经济学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地位得以体现。
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分析,能够引申出另外两个原理,分别为价值原理、劳动价值运动规律原理。价值原理主要包括价值形成、价值实体、价值本质、价值形式、价值量等内容,这些构成了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体系。其中,最核心观点是“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运动规律的原理也是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原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清楚了解现实经济在竞争、价格、供求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并从中总结客观经济规律,明白如何遵循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经济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并对其有一个正确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从马克思个人研究层面上看,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要深于社会主义经济,因为他本人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真实实践,提出的相关理论还不完整、系统,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主要成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发展,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的一种模式。在现实实践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体化,不再抽象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要成果,没有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不完整的;第二,当今世界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制,若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就无法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基本原理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发达社会主义采用何种经济形式等内容;第二,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理论研究的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公有制应当采用怎样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结构特征等内容;第三,分配。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理研究的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问题,如分配方方式的性质、特征、基本结构及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处理等。
与其他基本理论相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是单纯的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依据形成的,结合了当代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其他基本理论没有结合当代实践;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以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发展成果为基本内容,其他基本理论不是结合中国实践与相关的理论成果。从以上两个方面能够看出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结合了具体实践,是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
三、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另外一个重大发现,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把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进行了揭示,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特别是对于资产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等内容阐述都是围绕剩余价值展开研究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完整、成熟的理论,要想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就要准确认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动的一个基本理论,足见它具有很大的普遍适用性。对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也要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
基于剩余价值理论还可以延伸出其他的原理,主要包括:第一,剩余价值生产原理,研究的是剩余价值生产问题,如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劳动力商品特殊性、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二,资本流通原理,研究的是剩余价值实现问题,如资本周转、资本形态循坏等;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剩余价值分配问题,此外还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收入来源等。
将剩余价值理论当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基本原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是把剩余价值这一基础理论具体化为基本理论,并与社会主义当代实践发展结合起来,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提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虽然也以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为基本条件,但还要符合另外一个条件,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行。为此,应当加深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相同经济条件中的剩余价值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背景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样可以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发展。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研究剩余价值理论,既要搞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也要充分结合实践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然而现实中作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
网络安全新概念范例(3篇)
网络安全新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模型;感知引言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IDS系统只是运用Agent获取数据再经过融合分析后检测到相关攻击行为,当网络带宽提高后,IDS很难..
-
雕刻烹饪培训范例(3篇)
雕刻烹饪培训范文关键词:烹饪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38-0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
-
员工个人安全总结范例(3篇)
员工个人安全总结范文我的岗位本职是安全员,主要进行安全保卫,虽然保卫的工作很枯燥,但我对工作充满着热情,饱有着动力,在岗位上勤勤恳恳,不偷懒,不怕辛苦,认真负责做好每一个细节..
-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范例(3篇)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范文1998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下设的麦克唐纳委员会提出了有关审计期望差的构成要素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审计期望差是指公众对审计的需求与公众对..
-
医用耗材临床管理范例(3篇)
医用耗材临床管理范文关键词高值耗材风险植入性医疗耗材前言近年来随着各种微创手术、改良术式的开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运用,医院手术类高值耗材不仅用量增长..
-
劳动经济学研究生方向范例(3篇)
劳动经济学研究生方向范文而没有劳动的经济活力,也就没有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机。可见。劳动经济问题,劳动关系的处理,涉及到人们的一生,影响着劳动者的现在与将来的活动。这就在..
-
资源循环科学范例(3篇)
资源循环科学范文篇1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新形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循环利用最早在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得到重视,典型的有1996年德国新编制的《循环经济..
-
资源建设论文范例(3篇)
资源建设论文范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直接体现在为师生服务,而决定其服务效益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馆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