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例(3篇)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显微镜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83-0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我科采用显微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渗血少,不放用置引留管,卧床时间短,恢复效果好,不容易复发等优点。我院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显微镜下进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30例,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以一侧肢体牵拉性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不能行走。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6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其中25例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5例患者发病后未经过正规治疗而剧烈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要求手术治疗,术后即解除疼痛,伤口渗血及少,住院时间短,未发生并发症。
1.2手术方式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水平面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筋膜约4-6厘米,显露椎板,切开椎板可见腰椎神经根受压,髓核突出,取出突出的髓核组织,神经根彻底减压后,切开椎间盘取出髓核,彻底止血后冲洗伤口,放置可吸收膜,分层缝合。
2术前护理
2.1手术训练由于腰椎间盘摘除手术采用俯卧位,时间1~2h,患者往往感到不习惯,甚至难以忍受,所以在手术前1~2天开始卧位训练,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手术卧位,提高耐受能力。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胸腹部垫一纵向软垫,头侧卧,逐渐训练至持续俯卧1~2h。
2.2术前健康教育绝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手术能否解除他们的痛苦,有否发生并发症等均成为患者的心理负担。护士要列举成功病例,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亲切而体贴的躯体语言,解释手术的方法、目的、术后注意事项。并善于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其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状态。
2.3床上大小便训练腰椎间盘摘除患者手术后一般需要绝对卧床3天。大部分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大小便,所以,必须在术前2天训练床上大小便习惯,使手术后能适应床上排大小便。
2.3术前一天皮肤准备(包括会)注意防止皮肤损伤,术前晚及手术过程中给予有效抗生素各一次;术前一天晚上常规禁食。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一般绝对卧床3天,术后24h内适宜平卧位,以自然压迫切口,防止出血,为了减轻患者不适,可以协助患者翻身,并注意保持脊柱纵轴位,在患者腰背部放一长枕,方便患者依靠,禁忌扭曲脊柱。
3.2切口的护理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大小便时防止污染伤口。
3.3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3~4h开始帮助患者双下肢直腿抬高活动,抬高角度从15°开始,逐渐增大,每次活动5~10次,每2~4h活动1次。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主动屈伸双下肢关节,术后第4天,佩带腰围离床活动,起床方法:患者平卧屈曲双腿双脚,轻抬腰臀部,带上腰围然后翻身侧卧,双下肢垂直于床缘,双上肢撑着床,使躯干慢慢离床而坐起,无自觉不适后站立行走,步态稳健后,指导患者大步行走或倒后行走,使腰肌得到锻炼。
3.4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告诉病人行走时需戴腰围,术后1个月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后3个月内禁忌弯腰负重,避免弯腰活动[1],指导病人卧床时应取床头高30度同时轻屈膝位,以利于减少脊柱前凸,缓解背肌痉挛,教会患者拾物应屈膝下蹬,大小便宜使用座厕凳。
4讨论
显微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虽然伤口小,出血少,但手术的成功和预防术后复发,有赖于优质的护患配合。如何使患者自觉地接受术前的训练和术后护理以及预防措施,很大程度上与护士健康教育是否落实到位紧密相关。因此,护士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能力。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出现[2],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活动的角度、数量、时间可因人而异,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在患者有一点点进步时即给予鼓励,以增加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建议患者饮牛奶每天250~300ml,以利补充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排骨贝壳等,适当健身及晒太阳,有利于钙的转化,避免骨质疏松,使骨骼更强健。
参考文献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篇2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功能护理
中国分类号:R49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89-03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期常见病之一,近年由于诊疗及治疗技术的进步,病死率明显降低,而致残率相对增高【1】,其中后遗偏瘫最为常见。早期进行运动机能康复锻炼可防止发生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萎缩、肌力降低、关节挛缩、骨质疏松、褥疮、血栓性静脉炎等不良后果【2】。我院神经内科自1997年以来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62例。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按入院顺序先后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5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6岁。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评定,分轻、中、重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锻炼。康复组接受下列康复训练内容。第一接单即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偏瘫肢体随意运动的诱发及选择性分离运动训练;翻身做起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在此阶段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能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每天一次。第二阶段: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耐久性耐力训练、起力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转移、步行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如足内翻畸形、尖足步态及膝关节控制差等障碍,应及早使用下肢矫形器会助行器等辅助用具,为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及早期自立创造条件。第三阶段:步行训练为重点,具体内容包括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日常生活动作为核心的实用动作训练。康复组患者进行3―4周康复训练,训练采用护士与患者家属一对一的形式,每次治疗时间为30―40分钟,每天一次。患者仍需在家属和护士监督指导下,每日重复训练内容1―2次。
1.2.2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患者运动功能情况。资料的统计学采用T检测。
1.3康复护理方案
1.3.1急性期的康复护理急性期症状明显,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应采取综合康复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1)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院采取的护理方法是:每2h协助患者更换1次,技术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两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翻身后,骨突出部位用棉垫悬空保护,防止受压。保持床整整洁干燥无渣屑,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及时更换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做到四勤,即勤翻身、勤按摩、勤清洗、勤更换。同时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2)防止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长期卧床患者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脑梗塞患者由于肋间肌麻痹,易出现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采取的措施是:注意防寒保暖,病房保持一定的湿度,防对流,辅助排痰,每2h翻身拍背1次,扣背时用空心拳由肺底向上,由外至内做叩击动作,如患者有痰而无力排出,可于患者吸气末呼气时开始,在下胸廓部突然加压产生呼气时的快速气流而促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超声雾化。(3)床上翻身训练,保持患侧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患肢的肌肉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患肩垫枕,使肩胛处于低位。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时肘腕伸直,掌心向上。下肢由臀下至小腿置一低平长软枕,窝处再加入一小软枕,时腿微曲。足底与床尾之间置硬枕,防止足下垂。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屈90度。双足之间夹一硬枕,防止小腿内收。健侧卧位时,肩胛处于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呈100―150度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经常变换。每1―2h翻身1次,一般位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翻身,减少患肢卧位,预防肢体受压,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度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90度位放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侧屈曲,患肢伸直呈迈步或屈曲状,两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液循环。
1.3.2恢复期的护理此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争取尽早下床和生活自理。
1.3.2.1瘫肢活动训练患者入院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就开始康复锻炼【3】。(1)首先要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采用按摩揉捏等手法按摩。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分钟。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按摩。(2)被动运动(患者肌力在0―2级可做被动运动,肌力3级以上患者无需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嘱患者思想有一个强烈的想法,相信自己肢体可以活动。被动活动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3)主动运动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展床上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恢复。主动运动应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钟。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动等。a,Bobarth握手:帮助患者将五指分开,健侧拇指置于患手拇指下,余四指相对应交叉,并尽量向前伸直肘关节,以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在30度60度90度120度时,可视患者情况,要求保持5―10分钟,手不
要晃动不要憋气或过分用力。b,桥式运动:嘱患者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助手压住患者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并保持不要摇晃,两膝关节尽量并拢。做此运动时,抬高高度以视患者最大能力为限,嘱患者不要过分用力憋气等,保持平静呼吸,时间从5s开始,渐至1―2分钟,每天2―3次,每次5下,有助于防止甩髋、托足等不良步姿的发生c,床上移行:教会患者以健手为着力点,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健手握紧床头栏杆,健肢助患肢直立于床面,如桥式运动状,臀部抬离床面顺势往上或往下做移动,即时可自行完成床上移动。若患者健手肌力达5级,可教会患者以手抓住床边栏杆,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1.3.2.2坐位及站立行走训练在坐位训练时,开始角度不宜过大,一般30―50度开始。背部垫一被褥,让患者靠着锻炼躯干肌肉,训练保持平衡后,让其坐床沿,两下肢下垂并练习两下肢活动。患者在床边站稳后逐渐锻炼站立和行走,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注意不要行走,主要是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并逐步达到自己行,老年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1.3.2.3日常生活训练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性训练,如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练习握笔、刷牙、洗脸、梳头、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有人照顾,当患者有日常独立生活能力时,才能逐渐脱离助手。
1.3.2.4合理饮食膳食原则为:进五低三高食物(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低盐食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食物)多饮普通水不用非自然调味品(味精、酱油);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进食蔬菜水果,限制肉蛋内脏摄入量。多食奶、鱼、豆及菌藻类,保持大便通畅。
1.3.2.5心理护理脑梗塞偏瘫常使患者产生自卑消极心理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对前途失去希望而致性情急躁等。根据患者性格和病残状况,开导患者,介绍同类疾病恢复较好的病例,消除患者的异常心理。耐心解释和安慰,让他们了解疾病的转归及康复锻炼的意义,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6自我护理训练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训练是关系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将康复训练方法及基础护理知识包括褥疮、便秘、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等,打印成小册子,发给患者及家属,先讲解再示范。可有效防止出院后盲目超负荷性走路,促进运动功能的完全恢复。
2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对照组两项指标有改善,但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脑梗塞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但是许多脑梗塞患者致残并不都是偏瘫所致,而是在急性期至恢复期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致使产生姿势性挛缩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及时制定一套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就能有效的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早期康复护理不仅能使神经系统发生短暂变化,而且还能锻炼和加强大脑皮质活动能力,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大为增加;同时运动可使大脑皮质厚度蛋白质含量增加,促进新的血管形成,并增加脑血流量。康复运动可以增加脑内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分泌【4】。本组资料康复组的护理效果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表明脑梗塞的康复护理相当重要。所以,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提倡越早越好,一般应在生命体征稳定,麻痹进行已停止时即开始实施康复措施【5】。。脑梗塞一但发生,初期的康复指导以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为主,而且功能位的保持应贯穿康复护理的全过程,逐渐让脑梗塞患者适应和习惯功能位。稳定期的康复指导应根据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遵照神经肌肉发育顺次序,先上后下,现近端后远端,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线粗大后精细的运动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可能使患者早坐位、早立位、早离床、早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指导要从替代护理过度到自我护理,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注重肢体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郑艳红.脑卒中偏瘫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
[2]王喜会,张京.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3]刑爱红主编.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6.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南阳市中心医院眼科,河南南阳473009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83例住院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从入院到出院持续性的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宣教方式。患者出院时以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及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使护理工作深入细致化、规范化,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使患者自觉采取健康行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
关键词]护理路径;视网膜脱离;健康教育;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3(a)-0061-02
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眼底病及致盲眼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视野缺损、视物变形、视力下降重者视力丧失,病因较多。常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操作复杂,需病人术前术后密切配合方能取得较好疗效,因此病人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2009年11月我科参照《临床护理路径手册》组织眼科专家与主管以上护理人员,制定出了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依照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3年2月,我科共收治视网膜脱离患者83例,男50例,女33例,单眼发病76例,双眼发病7例,患者年龄在19~69岁之间。平均(39.5±3.2)岁。原发性网脱52例,继发性网脱3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35例,环扎或巩膜外加压+冷凝术48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变形,视野缺损。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病情、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住院患者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按照制定的视网膜脱离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见表1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按护理路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连续性跟进式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自动参与意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
1.2.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因视力突然下降,担心预后而焦虑不安,护士应予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其有归属感,减轻焦虑。按患者的接受能力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重要性,术前术后配合的要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给患者希望和信心鼓励其战胜疾病。
1.2.2术前指导指导患者术前卧位休息减少眼球运动,防止网脱范围增大,除必要的检查外避免活动。术前正确的体位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促进视网膜平复[1]。护士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特殊卧位的重要性,做好术前体位指导与监督。因患者术后多需特殊的体位应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进食及大小便;预防感冒,以防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延误手术影响预后。
1.2.3术前准备术前3d抗生素点眼,点散瞳剂便于查眼底,术前1h充分散大瞳孔。因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牵拉眼肌过多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常引起术后的恶心呕吐,嘱患者术前勿饱食,以免加重术后恶心呕吐。
1.2.4术后护理(1)术后卧位指导术后正确的卧位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根据裂孔部位及手术方法取相应的体位使裂孔处于最低位,利于视网膜复位预防并发症。注入硅油者:裂孔在8-10点方位者左侧卧位,在2-4点方位者右侧卧位,上方10-2点方位者取半卧位或坐位,4-8点方位者头低位。对后极部巨大裂孔、黄斑区裂孔者应取俯卧位或低头位1~3周,期间体位与眼位应保持一致,以使硅油上浮顶压在后极部视网膜下促其复位。巩膜外垫压及环扎者取头高位[2];护士需做好术后体位指导与监督,加强巡视。被动体位使患者感觉不适,应讲解卧位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坚持。
(2)被动体位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护理。长期处于俯卧位及低头位,可引起消化功能减退、颜面水肿、颈背部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对此,我科将额颏胸垫[3]等用于术后患者,提高了患者舒适感。在保证裂孔处于最高位的前提下,嘱患者可采取坐位面朝下、俯卧位及站立头低位交替以减轻不良反应。颜面部肿胀者可热敷面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食用清淡易消化、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通便药。肌肉酸痛者助其按摩2次/d或指导家属按摩。长时间卧床者注意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做好安全防护。
(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①高眼压硅油对睫状体的刺激可使房水生成增多,因此术后应密切监测眼压,对有眼痛、恶心的患者应警惕高眼压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时遵医嘱给予甘露醇静滴②感染重在预防,遵医嘱术后静滴抗生素3d,0.3%左氧氟沙星眼水滴眼4次/d共1周。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
1.2.5出院指导按医嘱用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勿过度用力排便。半年内勿剧烈活动重体力劳动,防止视网膜再次脱离。对于硅油填充患者,术后第一个月采取脱离部位向上卧位,以后每日不少于16~20h直至术后3~6个月。定期来院复查,如发现眼部不适、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等,立即就医。
2评价方法
护士长每天查房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疾病有关知识的抽查,记录患者的遵医行为。出院时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发放调查表,对患者自我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3结果
见表2。
经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士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视网膜脱离患者因视力下降,担心预后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情绪;护士应掌握患者心理变化,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情况,并请术后疗效满意的患者与其交流,减少顾虑,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通过发放护理知识温馨提示卡及口头指导、提问多种形式行健康教育,能有效强化患者记忆。分时段进行健康教育时效性好针对性强,给患者提供了理解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患者配合,强化了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康复。
按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细化了患者住院过程中所有的护理内容和具体执行时间,减少了随意性,使工作有条不紊、科学有序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保证了健康教育措施的落实。通过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观察病情变化,使患者学到了相关疾病的自我护理知识,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4]。促进了护患间的沟通互动,提升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
[2]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3]吴素虹,陈琦华.额颏胸垫在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15-217
-
卧床病人护理技巧范例(3篇)
卧床病人护理技巧范文[关键词]转移性;肾细胞癌;术后;压疮;预防;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737.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7(b)-0125-02Postoperativecareinterventionof..
-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例(3篇)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文【关键词】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分析;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54-01骨折,多发诱因为意外伤害。而骨..
-
化工仿真技术范例(3篇)
化工仿真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系统仿真设计一、系统仿真技术所谓仿真就是建立系统的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效应模型或数学-物理效应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实验和研究一个存在的或设..
-
雕刻的技艺范例(3篇)
雕刻的技艺范文安历泰蔬果艺术雕刻(香港)创办人/总监2013年香港厨师协会会员2013年中国南海名厨俱乐部委员2013年开办TheHongkongJapaneseClub定期果雕研习班2013年开办周大..
-
心理学基础主要内容范例(3篇)
心理学基础主要内容范文【关键词】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前言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体育作为幼儿素质..
-
图书管理的守则范例(3篇)
图书管理的守则范文高校图书馆在提高读者自由度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读者权力越位的不良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违规占位、不合理使用图书、不爱护图书馆设施、大声喧哗、带..
-
电工入门基础知识范例(3篇)
电工入门基础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高职数控技术课程改革1.原课程体系分析1.1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
-
循证医学的优点和缺点范例(3篇)
循证医学的优点和缺点范文[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4(a)-0131-041.DepartmentofOrthopeadicSurger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xiangM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