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审美特征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6-25

设计的审美特征范文

书籍装帧设计的时代特征适应了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当强调美是“发展”的时侯,我们也要指出:美是不能分为新与旧的。我们不能因为新时代艺术的美,而全盘否定过去时代艺术的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岩》、《青春之歌》等小说的装帧色彩的审美趋向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其色彩洋溢的革命热情和艺术的真诚,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标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交往和设计实践的逐渐增多,当时的书籍作品体现出了新的设计风貌,无论是在形式意味上还是在色彩表现上都打破了装帧的传统风格。这个时期的书籍装帧的审美趣味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相比,无疑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与突破,充分展示了新时期装帧设计的时代特征。到了21纪,新的印刷技术与观念不断更新,装帧设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书籍装帧设计在短短几十年的进步,超越了20世纪百年时光的成就。社会的稳定进步、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数码工具的普及,一批中青年装帧家的涌现出来,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对装帧美感进行了新的诠释。书籍装帧设计中色彩设计风格和样式也朝向多元化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书籍设计作品,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我国书籍设计师更是从2004年始,连续7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让世界的书籍艺术同行和读者领略了中国当代书籍艺术的风采。

美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社会的需求使设计师能普遍拥有这种主动的设计意识,善于捕捉时代的新鲜气息,把握和体现当代社会中最能体现美的本质要素,设计师以特有的敏感将其融入设计思维之中,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书籍装帧设计中色彩的审美表现:象征性

色彩的审美表现具有象征性,色彩本身呈现出的色相、明度、纯度等色彩属性给人带来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巧妙运用色彩来表达书籍主题内涵,色彩的象征性是设计者不容忽视的设计要素,设计师根据所设计书籍的内容准确使用色彩。色彩的运用还要考虑到印刷的工艺、油墨的性质、纸张材料的质地,以及相同的色彩在不同材料上产生的效果等。例如姜嵩设计的书籍《话说民国》,这是一套两册的民国编年史,文字图像的蓝色调和书口刷蓝处理,将繁复的图文信息进行了有节奏、有条理的处理和统一,色彩给读者一种具有历史张力的凝重感,阅读此书会感觉到沉浸在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历史氛围之中。吾要(嘎玛•多吉次仁)设计的书籍《无色界》,以红、白、黑三色长短不一的3本分册,分别象征着佛部文殊的“智”、莲花部观世音的“悲”、金刚部余刚手的“威”,皮带缀连以示三位一体。每本书用不同的纸张印刷,承载着古老的藏教文化视觉符号的浑厚、沉着,透着一股与普通读物不同的气度和古风。色彩的象征性及其引发的情感联想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再如书籍《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整体书籍设计突出金铜佛像的色彩及质感。从内文红金专色,到前后环衬的古铜色特种纸,再到硬封的铜金属质感装饰布料,以及函套的铜像烫金点缀,内外呼应,与主题和谐统一。三种颜色丝带对应三种风格佛像,让人联想到藏族的经幡、唐卡、服饰,整体的色彩审美具有古朴厚重的象征性。《光阴》是一本描写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书,设计者在给文字配插图时,选用农民画家的自由的构图和大胆的用色,在视觉上推陈出新,配合现代气息的设计风格呈现出新旧融合的混搭视觉效果。装订方式用四色线装,象征四个季节,与文字中“春夏秋冬”相呼应,传达出精致而古朴的传统手工气息,趣味性极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籍装帧设计中色彩的审美表现:审美内涵

传统书籍艺术设计达到极高的审美境界,丰富的书籍艺术遗产滋养着当代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师。时代要求我们正本溯源,认真探究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内涵。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书籍装帧设计,正文运用中国传统简子页装订成背包装形态,封面运用红色丝绒扎出吉祥纹样,同时映衬封面与被云雾笼罩的万里长城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书名用中国红漆片烫压,作为主题的印记。全书设计既体现出中国传统书卷韵味,又注入现代审美意识。吕敬人、吕旻书籍设计作品《怀袖雅物》是一套介绍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整套书设计体现出中国书卷气息,全书色彩运用极为讲究,色彩、符号和布局格式在封面、扉页、章隔页、书页中合理运用,设计融入中国扇子的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的书籍语境,既现代又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内涵。读者在品味书籍艺术的同时,还可以领略深远的文化内涵。

设计的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审美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在环境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发挥着指导性的意义,好的环境设计能够使人们改善环境观念和设计观念。使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人们得环保观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理念和设计形态离不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水平也各不相同,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业得到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对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1影响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的主要原因

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的革新。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和艺术的精神需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较为贴近百姓生活的领域,它不仅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快捷、方便、舒适,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当代社会究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怎样的要求。本文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都决定了中国人的审美特点,中国人习惯把环境设计理念与大自然相结合。在布局设计中追求自然美,把建筑和大自然中的山水和植物巧妙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根据自然因素设计出大自然中的景色,再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把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艺术体。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温和,更容易贴近大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的环境将自己的智慧表现出来,通过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将人的感情更好的表达出来。

古印度的北面是高山,其他三面环海,北部高山的影响阻碍了冷空气进入,加之其属于热带和亚热带,造就了该地区气候非常炎热,但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很多观念和思想由此而产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古希腊处在地中海的北岸,西欧的文明在这里萌芽。人们出行和运输主要是依靠海运,所以人们在不断地航海中掌握了熟练地技术和经验。人们会积极理性的去对待大自然。在设计中主要坚持对称、整齐的观念,像雅典卫城的设计就有明确的中轴线。

(2)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

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也对环境设计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农民希望大自然风调雨顺满足人们的愿望,来收获更多的生产。在环境观念中,人们更多的希望将自己和大自然理想地结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一切。

在十九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生产的效率和利益,放弃了悠闲安稳的生活。当人们以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的时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在工业先进的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开始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消极慢慢地转向创造自然。

(3)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是受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的,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制度和文化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去创造,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美。中国园林的美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复制大自然的美,而是将自然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古代的皇权制度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古罗马帝国的各种建筑都展现的是壮观、威严的外貌,意在掌控大自然。

2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运用生态理念能够在传统设计基础上创新使用各种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并构建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景观格局,促进能源物质获得循环利用与再生,降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从整体上强化景观格局生态服务水平及质量。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作用延伸及拓展方式。保留原有场地或场地中具有的部分元素是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种有效应用方式。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者首先保留了工厂各种废弃机械设备,包括蒸汽机、压缩塔及煤气裂化塔等,在突出工厂历史基础上创新,将蒸汽机与压缩塔涂刷成红、黄、蓝、紫等颜色,此外,这些废弃设备还可以攀爬游乐,契合了煤气厂公园的设计需求,充分挖掘了固有元素延伸作用。

(2)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方式。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思想应该始终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挖掘各种原材料的再次利用与开发职能,尽最大努力创造材料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平台。

(3)强化场地原貌维持方式。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的又一典型。例如,四川成都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他们将府南河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注入部分厌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氧化沟等净化系统,使之由浊变清,最终重返府南河。

(4)有效利用能源方式。现在设计师们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保证自然通风,利用太阳能蓄热等,这些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设计中的有效手法。此外,以太阳能的热与光为主,通过相应设备来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也在住宅的应用上得以实现。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3.1实用性之美

环境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既功能要求。用一定的物质实现构成特定的环境。在使用上有着便利、安全、舒适、美观、经济的要求。比如卧室设计,需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色彩也需柔和,这样才方便人休息;而城市广场则需根据其使用性质确定硬质景观的材质与面积、植物配置和造景。设计对象不同,设计要求和方法也不同。体现出来的实用性也截然不同。

3.2多样性之美

环境设计要满足人们创造优美舒适的感官要求,包括视觉、嗅觉和触觉等关系环境感觉等要素。人体视觉最为敏锐,接受信息量最大。所以在设计中应首先强调物体造型和点、线、面关系及色彩搭配,其次必须注重整体环境的风格情调,同时考虑观赏者距离与角度。要视设计风格的不同与业主的要求而选择相应的装饰材料。当人身临其境,置身于环境中,常有一种超乎各种感觉的体验,即对于环境的直接综合体验,这种体验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和修养。

(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

(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

(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

(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4影响传统设计理念与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环境设计观念受到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古代,生产力低下,农业、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希望天遂人愿、但愿风调雨顺以至五谷丰登。达到“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人们的环境观念则是将自我融于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反映在环境设计上则是建筑选址注重“背山面水”,营造小气候。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大生产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利润,打破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恬静悠闲的生活。当人类还自我陶醉在工业文明“人定胜天”信念中的时候。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全球温室效应,洪水、旱灾等异常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工业领先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治理已经从简单的单一治理转向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持消极的态度,高科技的今天,人类步入创造自然的时代。设计应该从创造第二自然的观念出发去美化生活。

(2)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中国地处温带地域,温和的气候形成了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明,环境理念也紧紧贴合这一“温和”特征,表现出以农业文明为主导,期望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DD士人得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仕途失意,归隐田居、遁迹山林。这些思想都导致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特征DD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也成为中国园林遵循的亘古不变的法则。

(3)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影响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的因素是综合的,除了前二者外社会制度、宗教、哲学思想、民俗等文化因素对于人们的环境观、自然观和审美艺术特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教“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本身最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庄),大自然之所以美,不在于它的形成,而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没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5.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

(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

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环境设计中要突出设计的外观舒适度,因为对一个设计产品,人们最初的感觉就是凭借视觉、嗅觉和触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人的要求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和装饰。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疲劳和安全因素。另外,一个好的环境艺术产品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和思想。

(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不能因为单独的设计而影响甚至破坏周边空间的环境和产品,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将空间范围内的所有关联的事物相融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将美好的环境展现出来,创造出第二自然。

(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对于室外的产品设计出了要达到美化社会和视觉享受外,还要和人们的使用相互融合,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

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不管对于哪个学校的专业来说,只能具备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的专业知识,很难达到具备环境设计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和专业。作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就必须要在环境设计中具备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可以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主要有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等主要设计理念,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多层次性、统一性、实用性及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庞永红,屈健.当代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文艺研究,2011(02).

[2]刘桂.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之“生态设计”[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5).

[3]于冬波.生态城市规划演化趋势及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5).

[4]宋子仪.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生态学报,2012(11):3233.

设计的审美特征范文篇3

扎染在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唐代,扎染是一个鼎盛时期,除了在宫廷民间所流行以外,还被运用于军队制服,这对扎染工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唐代著名的瓷器――唐三彩上的人物服饰可以看出有扎染的纹样,唐代敦煌壁画上的人物服装上也可以窥探出扎染工艺的艺术特色,从很多唐代时期的绘画、瓷器等等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人物身上的撮晕缬服饰,霓裳服饰上退晕渐变的色彩,大量的军队制服都可以说明扎染工艺在唐代盛行以及被推崇的程度。从五代到宋代,扎染工艺一直深受民众的喜爱,而且宋代受到五代的影响,扎染制品趋向于豪华、艳丽,受到当时贵族统治阶级的喜爱,一直到了明代,染织局和工坊的建立,让印染工艺走向系统化的发展,染坊中的染料在明代也发展成为红坊、蓝坊、绿坊等等,让扎染的品种增多,也迎来了扎染又一个鼎盛时期,鸦片战争时期,让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受到了一定的打压,生存艰难,新中国成立,工业时代的到来,机器印染以它巧妙地构图,批量生产,纹饰精美,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扎染工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扎染也因人么对传统文化的回味以及渴望而重返市场。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物质得以满足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人们千方百计的寻找传统、古典的东西,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工艺回到人民大众的视线当中,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在渴望传统宁静的时候又希望展现个人的品味,这种态度在对服饰配饰上追求独特和新颖,机械工艺让消费者产生了疲劳感,也缺少了人性之间的交流,缺乏亲和力,在这种大众心理状况下,手工艺产品的独特、新颖、文艺等思想,成为人们的心理追求,传统的发展在于创新,扎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与期望,再次迎来了繁荣的春天。

扎染因为早期源于劳动人民从生活中就地取材,集中了历代手工匠人的劳动智慧,沿袭相传,这里也就含有了设计的成分,首先在构思阶段,主题,题材,扎染手法的选用,染色单色以及复色的选择,单色的话可以考虑哪种色调,什么色相,复色的话,色彩关系、对比强弱,以及整体黑白灰关系的处理,只有处理到位,才能更好的控制扎染的工艺流程,更好的操作。

扎染的图案设计大多都是抽象和写意的,朦朦胧胧的给人广泛的遐想空间,虽然造型上,大小、区直、方圆的结构组合看上去没有规律可言,实际上是乱中有序,再加上色彩的比例调和,彰显出作品整体的艺术感。另外,扎染工艺在染色之后会渐渐的出现色彩的退晕,这种也叫色晕,是色彩轮廓线产生由深到浅的深浅关系变化,使得色彩层次更为丰富,这种变化的产生是因为在手法上的变化,历代出土的扎染制品中就能看到一点色晕的层次,但是可能是制作的时候手法力道趋于统一,所以缺少丰富的变化,从扎染的扎结的松紧,到染料的扩散速度,浸染时间、方法、次序的不同,都可以是的最终效果产生不同的变化。

扎染的扎结工艺流程是制作图案和纹样手法制作的基础,扎结的方法有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串扎法、撮扎法、塔扎法、夹扎法、乱扎法等五大类,扎染中的扎结关键在于“力”的使用,俗话说“方法大于气力”,要做好一件事情,使用巧妙地方法式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扎染也是这样,要扎染出一件理想的作品,一味地花力气却缺乏技巧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扎染的基本扎结方法,都要靠臂力、腕力、指力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实现,用“力”的技巧主要体现在制作局部虚实效果,以及整体色彩渐变、色晕的效果两方面,通过腕力、指力的控制运用,才能把设计的纹样经过撮拢、捆扎完成最后的作品,在这过程中“力”的作品不用忽视,通过力的过渡、推移,充分运用力的变化,形成最后的色晕、虚实变化,构成同一色相,却不同纯度、不同明度的色晕效果,增加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印染上,扎染与其他传统手工艺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构图上,有些大胆、粗犷、充满着民族原始野性之美,有些严谨细腻,蕴含了内敛、含蓄、友善的气息,不管是那种效果整体都看上去既不呆板又不杂乱,与靛蓝色粗布相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特有的含蓄、内敛的气质。

  • 下一篇:幼儿园寒假后致家长一封信(精选6篇)
    上一篇:设计美学特征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设计美学特征范例(3篇)

      设计美学特征范文【关键词】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民族工艺【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83-01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将民族工艺和高校工艺..

      daniel 0 2024-06-25 02:48:12

    2. 高风险投资理财方式范例(3篇)

      高风险投资理财方式范文摘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企业财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对企业..

      daniel 0 2024-06-25 02:16:12

    3. 高等教育的定义范例(3篇)

      高等教育的定义范文论文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在我国己经发展到重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社会公平的今天,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和教..

      daniel 0 2024-06-25 01:44:12

    4. 电气及自动化的认识范例(3篇)

      电气及自动化的认识范文关键词:技术技能;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48-0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daniel 0 2024-06-25 01:12:12

    5.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例(3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中图分类号:TE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21-00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

      daniel 0 2024-06-24 22:32:12

    6. 制药设备行业现状范例(3篇)

      制药设备行业现状范文篇1关键字: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相适应的对策;维修方法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一、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的构造背景1、制药设备管理难度大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以..

      daniel 0 2024-06-24 22:00:12

    7. 农村调解员工作职责范例(3篇)

      农村调解员工作职责范文查字典原创投稿在乡镇工作多年以来,从不断的学习积淀、思想的转变到不断的适应和发展,我深刻认识到加强乡镇职能转变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趋势,也..

      daniel 0 2024-06-24 21:28:12

    8. 实验室管理问题范例(3篇)

      实验室管理问题范文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问题;管理对策引言面对信息化时展的新要求,计算机操作已然成了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相关教学亦是成为高校教育的基础性科目。随..

      daniel 0 2024-06-24 20: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