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例(3篇)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篇1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家校结合;前提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16-02
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是“德”的培养,没有“德”的人才是无用的人。“德”是做人的准则,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准则,体现的是内心素质。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的基本要求,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无法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阻碍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想培育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
一、要打破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错误观念
如今,不仅家长,甚至学校、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被这种认识蒙蔽。国外权威机构对“天才儿童”的定义,第一点是“智力正常”,而不是“智力超常”,因为真正成才是智力水平、创造性、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智力只是其中一部分。高智商并不能代表一切。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在近3000名大、中学生中,42.73%“做事容易紧张”,55.92%“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对考试过分紧张”……此外,还有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约1/5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逃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种现象与家长为孩子不惜重金的智力投资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一边是父母望子成龙,一边是孩子心理幼稚脆弱,这种矛盾正在告诉我们:在我们强化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已经造成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
大学生自杀案例就是这一现象的力证。但是,面对这些令人痛心的实事,人们却执迷不悟,不管孩子乐不乐意,仍然一意孤行,对孩子强行过于超前的教育。从文化课到各种特长培训,语数英,音体美,五花八门,全压到孩子身上。其实,有不少家长完全是为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求胜心,而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长期生活在高负担之中,必然使心身发展失衡,不仅影响其性格的完善,还将对学习形成负面影响,成为不良刺激,造成孩子的畏学、厌学心态。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摈弃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在承担孩子智力教育责任的同时,更应该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当然,我们的社会媒体也应该转变观念,避免炒作智力开发和诸如超智、神童的报道,防止把家长引入误区。
二、立即付诸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针对目前孩子心理健康的现状,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更应该立即着手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遵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心理教育方法,教师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久前,媒体就报道过这样的事件:某学生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误,在众多同学面前被老师辱骂,还被体罚。学生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于是从三楼教室的窗户跳了下去……试想,一名现代教师还以这种方式对待学生,不是一种悲哀?可怕的是,诸如此类的报道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了。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觉悟的教师,根本无法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深入开展。
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地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目前,许多学校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课程教育,操作为某种活动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一切发展过程都是心理过程,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贯彻在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之中的灵魂。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在长久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中实现,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因此,学校要将一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时每刻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也只有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和创造性主动、能动地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才可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改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健康水平;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生质变,得到根本的改善。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重要性途径方法
新《纲要》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心并重”,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现结合实际谈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方法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每年新入园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可爱,可是总有一些幼儿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暴力反抗不愿上幼儿园、过分依赖个别保教老师、冲动爱打人、持续哭泣、乱咬东西、乱发脾气等。究其原因就是: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长辈对孩子在情感上过分溺爱,在生活上过分包办,造成幼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能力弱等弊病;孩子平时缺少玩伴,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有的家庭在管教上过分严格或放纵,对子女期望过高,使孩子任性骄横、缺乏自主、自立和自制能力,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小班幼儿刚人园时,在生活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总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哭闹现象,甚至害怕到园,其最主要的原因――孩子缺少的是安全感,是能够被爱的安全感,所以为了消除孩子刚离开家庭的恐惧心理,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2、心理健康教育和游戏相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和同年龄幼儿相交往的机会,他们缺少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互相熟悉和了解,培养合作、谦让精神,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当看到幼儿有礼貌的和同伴交谈时,要及时表扬。看到幼儿少言寡语,情绪低落要通过家访了解情况,鼓励他与身边的人交往,扩展交际范围。对出现幼儿争抢、打骂等现象时,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在一些比赛活动时,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4、注重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
新闻传播学认知范例(3篇)
新闻传播学认知范文篇1[关键词]传播工异化传播效果心理学视角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传者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有效传播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新闻传播当中,常出..
-
教育管理体制范例(3篇)
教育管理体制范文一、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含义服务型教育行政是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下形成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管制型教育行政截然相反的、以服..
-
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区别范例(3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区别范文篇1一、瑶族服饰的现状调查广西瑶族人口众多(有147万,占全国瑶族人口56%以上),支系丰富(有盘瑶、白裤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等众多支系),服饰..
-
科技体育概念范例(3篇)
科技体育概念范文想挑战超人类主义所提出的概念,此概念试图补全那件仍只是半成品的人类改造工程。作为回应,笔者简单概括了一下《赫西奥德和埃斯库罗斯》中关于普罗米修斯..
-
室内绿化设计方案范例(3篇)
室内绿化设计方案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以企业绿化提质改造为重点,重塑企业新形象,打造园区升级版,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北部工业新城。二、活动范围经开区已建成和已投产的企..
-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范例(3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范文篇1关键词:优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制造所需要的工艺理论知识的专业课。是从实践经验中积累..
-
产前诊断范例(3篇)
产前诊断范文篇1【摘要】目的:通过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产前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为预防此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优生优育率。方法:采用人类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限制酶片段长度进行..
-
人文主义的理解范例(3篇)
人文主义的理解范文【关键词】解构/知识/真理/启蒙运动【正文】根据民意调查,66%的美国人相信“绝对没有绝对真理!”在年青人中,这个比例高达72%。(注:georgebarna,thebarna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