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基础知识范例(3篇)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金属工艺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91,2015JGB283,2016JGZ139)
G712
《金属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中的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由工程材料基础知识、热处理、铸造、塑性成型基础、焊接基础等内容构成,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结构联系紧密、实践性强。为了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好工程材料晶体结构与结晶、相图相变等比较抽象而枯燥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铸造、锻造、焊接等实践性较强的热加工工艺方法和理论,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完全掌握好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较难。因此,探索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的学好《金属工艺学》这门课程是当前新形势下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作者下面就自己在讲授这门课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效果和体会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目标,突出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即应该重视素质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实行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每一章节都有一些教学重点与难点,应重点讲解,对比较抽象的材料基础知识可以借助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同时拓展其知识面。例如,在讲授材料晶体缺陷的面缺陷(晶界)这一知识点时,除介绍晶界的基本概念外,可用图1来帮助学生理解晶界对金属材料室温与高温断裂模式的作用,即与晶内相比,晶界是由大量点缺陷和面缺陷组成的,具有更大的晶格畸变,因而室温时能量高,强度高,这一特点使其在低温变形时裂纹总是沿着穿过晶粒的方向扩展,而不是沿着晶界方向扩展,表现出穿晶断裂特征;在高温下受力时,由于晶界的能量高,原子活性更大,此时晶界在受力的情况下更易使裂纹沿着晶界进行扩展,此时就表现出沿晶断裂的特征。通过这一案例的介绍,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很快了解晶界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介绍均匀化退火处理实现组织与成分均匀化这一知识点时,绝大多数学生会对均匀化的作用和效果想象不出,这时我会给学生展示镁合金均匀化退火前后的照片(图2),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发现,对金属材料进行均匀化退火处理时,由于温度高,溶剂中原子的振动幅度增大,原子间隙变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溶质原子进入到溶剂的原子间隙中,使铸态组织中的粗大初生相不断回溶进固溶体中,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也就能够理解均匀化处理的原理和作用了。
除了采用案例来辅助教学外,还应处理好相关章节之间的关系。相图、晶体结构等工程材料的知识是学习铸造、锻造、焊接等金属加工工的基础,在金属加工工艺章节的学习中,也应适当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串起来分析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此外,还应利用好现有资源,将实验、实训与讲授、讨论、点评有机结合。对于一些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通过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或车间,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观摩热处理炉、轧机、焊接设备、拉伸试验机等,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
总之,通过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金属工艺学这么课程的知识在工程机械、汽车、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多应用,是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应该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周荣惠.《金属工艺学》课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探析[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8):77-78.
[2]刘春苓.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金属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201-201.
[3]王芳.金属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143-144.
[4]郑海忠.基于航空特色化的《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资讯,2010(22):213-213.
[5]王斌.金属工艺学教学法尝试[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166.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优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制造所需要的工艺理论知识的专业课。是从实践经验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实践性。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专业课难懂、枯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以致影响了整个学习过程。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
一、教材内容的优化
进入技校的不少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而专业课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理科基础。又因为技校学习中专业课安排较多,就《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来讲,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各机械加工的方法和零件机械制造工艺编排的理论知识。它与《机械制图》、《车工工艺》、《钳工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和实习操作的联系非常紧密。本课程有很多版本,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材。本课程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是铸造;第二章是锻压;第三章是焊接;第四章是切削加工基础知识;第五章是车削;第六章是刨削、插削及拉削;第七章是钻削与镗削;第八章是铣削;第九章是磨削;第十章是齿面加工;第十一章是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简介;第十二章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第十三章典型零件的加工;第十四章是钳加工与装配。因此,必须对现有技校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以降低教材起点,把握课程重点,删除与其他课程重复的非重点内容的讲解,适当添加现场实习参观教学课时。具体措施如下:
1.本课程中联系有关理科的基础知识不多,主要是数学的计算。如第十二章的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这一节要求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而它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对加工余量的理解及如何计算最大余量、最小余量。而工序尺寸的确定中,要求学生掌握偏差和公差的关系以及入体原则的含义来进行尺寸和偏差的确定。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其他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2.对教材中较深、较难的内容以及一些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如:第五章车削、第八章铣削、第十四章钳工的内容,这些是学生的其他专业课车工工艺、铣工工艺和钳工工艺重点内容,也能全面介绍知识点,因此对于这几章可以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计划中删除,腾出的课时可以用于现场实习参观,将课堂上讲到的工艺内容带到学生的实操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工艺的含义。
3.课程结束的期末时期可按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编排工艺规程的课程设计,来强化验证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来完成一些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也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理论课的抵触情绪,从而将实际与理论更好的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
根据当今社会对职业类院校的教学要求,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增强的技工学生。如果我们还是习惯、固守于那些已然陈旧的理念,必定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堵塞学生的创造、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成长,根本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优化。比如过去的一个课堂,是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被动学习。特别这样晦涩难懂的专业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差。这种强行灌输的学习方式已凸显出很多弊端。
现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工艺课的授课过程中,机械类的专业素语经常被用到,它们中有些可能学生还很陌生,所以在尽可能使学生接受课程知识的同时,用最直接的多媒体视觉实例去解释这些必不可少的素语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习工厂的加工过程的视频资料,有针对性的对书本上的加工工艺方法进行阐述,让动态的加工现场来代替静态枯燥的书本文字。另一方面就是走出课堂,走进现场,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现场中直接获取知识,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在“编写零件加工工艺”这节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了前面各种加工工艺知识的积累,这节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以下达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最后上交学习结果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改变原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法的优化
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与社会需求对接,与企业一线生产对接的。当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他的优劣不仅反映出专业知识的高低,同时还反映出其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两者都同等重要。
对于理论课的考察中,我们可以考虑改通过式考试为选拔式考试,在复习时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基础知识,中等难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罗列。而试卷可采取等级制“优、良、中、差”的记载方式并可根据这些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分。完成基础部分达到相应比例的分数即为合格,在此前提下能完成中等难度部分且达到相应比例的分数即为良好以上,附加题部分为选拔性考试。从而使学生减少对考试的畏惧感,并通过考试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学习动力。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应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交际沟通能力。多开展一些团委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让学生能在其中得到锻炼,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技校学习期间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也是技校在教育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对于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扎不扎实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技校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朱焕池.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范文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78-02
高分子材料是化工产品的一个分支,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广且最具生命力的一类化工产品;高分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在材料的合成等偏理论方面,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为终极产品的工艺环节关注的程度不高。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化工材料加工工艺方面开设了系统的专业课程群,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没有开设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高分子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且该专业作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交叉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时都高度压缩。在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缺乏、课程学时数少、无配套实验的背景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教材的选用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刚开设时,选用的教材是史玉升等编著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评价及应用,全面系统地了解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的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这本教材的难度太大,因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在完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此时学生已经修完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然而基本没有学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础较差,加上这本教材讲述的理论知识较少,所以学起来较吃力。根据学生的反映,学院及时更换了教材,采用周达飞等主编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九五”重点教材,该教材高度概括了高分子材料的最基础的知识,对加工成型影响很大的高分子流变学基础知识进行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全面介绍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最常用的基本工艺,也兼顾了新技术和新方法,难度适中,得到学生好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涉及化学、材料、材料加工、机械等多种学科,“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要广泛的理论知识基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基本无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起来的确难度很大。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要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点掌握三者的关系,强调成型加工对制品性能的重要性,这是本课程的主题思想,也是高分子材料的工程特征;选用“九五”重?c教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充分利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及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大工程观点为着眼点,以宽专业为目标,概况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和概念(详细的内容指定参考范围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着重对成型加工工艺进行讨论。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的共性出发,对模压、挤出、注塑及压延四大成型技术及工艺进行重点讲授,然后讲授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区别,对于一些新的成型方法,以及教材中未涉及而在一些科技文献中见报道的新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教师建立了QQ群这样的交流平台,并将高分子领域权威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分享到平台上,经常转发高分子材料国际国内的重要进展到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动组成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自学。笔者首先通过课内课外结合强化高分子理论基础与概念,对成型加工影响最大的流变性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而其他性能如稳定性、电性能、光性能等材料性能则作为课外学习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节选核心内容,把高分子材料合成、性能、加工及相互间的影响规律简要完整地介绍。比如教材中同一种成型方法按不同的应用体系分成很多小结,而教学过程中每种成型工艺仅以一种材料为代表来讲,但不同章节会选不同的材料体系来进行,比如讲橡胶的压延,那么注塑可能选塑料,而挤出可能选复合材料,这样来兼顾各类高分子材料的成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实现的程度和效率的关键。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二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来解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以具体实例来说明理论,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中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同时,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笔者根据所选用教材,利用PowerPoint加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将抽象、生涩难懂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由于化学化工学院缺乏相应的高分子材料成型教学设备,教学小组联系外界资源制作了几个基本成型工艺的微课,同时广泛收集案例、动画演示及成型录像,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对高分子成型工艺及设备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件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丰富课堂内容,加大课堂信息量,使学生获得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理性和感性双重认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吸取传统教学中讲解的优点,将教师的语言、激情和应变能力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并用眼神、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必要时还要进行板书,让学生彻底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笔者在部分知识点的授课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教学的讲授、灌输和教师主宰课堂,转变为组织和引导;从单纯讲解转变为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探讨。笔者在讲述“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这一章内容时,并没有按照书本来进行,而是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设计食品袋的配方”,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与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等来完成这一思考题,并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用PPT来展示成果,通过讨论的形式与学生探讨了配方设计中的一些原则与内容。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强调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从而激发学习意愿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对医疗公司的建议范例(3篇)
对医疗公司的建议范文关键词医闹第三方机制医疗纠纷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一、概念的界定(一)何为“医闹”。1、概念。“医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别家属或病人就..
-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范例(3篇)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范文[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现状立法完善舆论宣传[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8-0111-0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我们提..
-
雕刻的技巧范例(3篇)
雕刻的技巧范文篇1关键词:特征;人物;寿山石雕寿山石文化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特色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寿山石雕创作艺术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代代相传,并凭借独特的文化..
-
临床医学概要范例(3篇)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篇1【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课程我校在非医专业――英语和法学开设必修课程《临床医学概论》,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进入临床,又不考行医执..
-
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范例(3篇)
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范文关键词:足球;教学训练;基本原理;意义足球教学训练可以培养球员的基本足球技能,增强球员体能,使球员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比赛,发挥出自身水平。随着科技水..
-
孝德少年事迹材料范例(3篇)
孝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启动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2011年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
-
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范例(3篇)
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范文医学影像这种“证”,其原始状态可看作是扫建出的二维切层影像,机器辅助的基本二维“示”工具有窗宽窗位、放大缩小、面积周长等。当一次扫查的切..
-
量子力学的认识和理解范例(3篇)
量子力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在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以一系列巨量的、通常是至为复杂的实验、归纳和演绎工作为基础。而且人们一般相信科学知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