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学论文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7-26

价值哲学论文范文篇1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施蒂纳与尼采

3.施蒂纳与阿多诺

4.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价值哲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价值领导力形成建构学校教育哲学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的意义不只是“人好”“学问好”,也不只是对这所学校的“管理好”,最为重要的是校长应成为这所学校的“道德领导”“精神领袖”,能够成为这所学校的价值领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校长”必须要具有价值领导力:“有意识地运用人类的基本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和组织特殊价值,去规范、引导和整合组织成员的个体价值观念,以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组织目标和愿景的能力。”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不是在校长个体内部生成的,而是在引导师生建构学校教育哲学这一价值追求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在建构学校教育哲学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

一、让师生在明晰学校教育哲学的教育意义中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学校教育活动是一项以信仰为基础的公共活动,其重要意义便是价值传承、价值引领和价值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必须建构自己的“共同信仰”——教育哲学,通过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来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

1.学校教育哲学是引领师生成长的价值信仰

什么是“教育哲学”?一种意义是:教育哲学是一门学科,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另一种意义是:教育哲学是一种价值追求,即师生所信奉的教育思想和信念。学校教育哲学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是属于一种观念层次上的价值信仰。学校教育哲学亦指学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从本质上说,就是把师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正因为如此,金生鈜教授认为:“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探询教育的价值应然学说,它通过思想而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应然的教育理想进行辩护,即为精神的教化辩护。”基于这些认识,可以说,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就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哲学中的核心价值与师生成长之间的张力。这个“价值”不仅是引领师生自主成长的目标,也是促进他们自主成长的动力;不仅是师生价值追求,也是对他们教和学的行为“实际起作用”的要素;不仅是师生个体思维方式,也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根。

2.学校教育哲学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文化

学校教育哲学的三大命题是学校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及愿景。从“三大命题”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哲学既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目标,又是规范学校发展的准则。从本质上说,这一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提炼的学校发展观和方法论,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做事方式。学校教育哲学不仅仅是记录下来的语言文字,还流动在每学年所安排的各种体现教育哲学的仪式、传统活动和典礼之中。它来源于办学实践,又作用于办学实践,是一种建立在把握学校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区别于行政领导力(运用政治手段)和经济领导力(运用经济手段)的一种‘文化领导力’”。学校在这种特色引领下的实践中自然会得到发展,师生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活动中自然会获得成长,校长在这种价值引领下的管理中自然会形成魅力。

二、让师生在探究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路径中成长

学校教育哲学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信仰”,它的建构不是校长一人所为,而是全体师生共同耕耘所得,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过程,既是实施学校管理的过程,也是引领师生成长的过程,更是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形成过程。

1.组织师生学习“教育哲学”,进一步探究“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样”。从“教育观”看,“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价值观”的学说;从“学科观”看,“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世界观”的学说。建构学校教育哲学必须弄清楚“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世界观”,这是因为“教育哲学”是产生学校教育精神信仰和诉求的起点,是提炼和建构学校教育哲学的基本前提。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也要有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论,还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既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也要有探究教育问题的方法论,还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广大师生认真学习“教育哲学”,尽可能系统、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样”,促进每个人汲取现代教育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对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将传统的关注文化传承的教育观上升到关注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将现有的“常识性”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去把握,从而引导他们规划学校的教育目标,锤炼学校的教育哲学。可以说,学习教育哲学的过程既是加深师生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过程,是促进他们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引导他们认识校长价值领导力的过程。

2.组织师生反思“教育经历”,了解教育自身的发展过程、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学校自身的教育追求、自己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内生的,源于全体师生的教育生命。用认识论的观点看,它是一种个体建构,是由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学校历史和师生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文化习俗构成的;是师生根据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个体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自己对教育价值的追求“融合”形成的。对于每所学校而言,有的可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的可能还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的教育哲学可能是清晰的,有的教育哲学可能是模糊的;有的教育哲学可能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有的教育哲学可能与这些规律相违背。学校无论是否形成教育哲学,这些教育哲学无论是否科学,都需要进行系统“反思”: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检视”学校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师生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理念……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并初步对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建构”或“重构”。可以这样说,反思是教师产生教育精神信仰和诉求的关键,是提炼和建构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环节,是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过程,也是理解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前提。

3.组织师生提炼“教育思想”,根据个体对教育的“认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凝练成自己的句子。“哲学”的表达方式要求语言凝练、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师生对自己教育哲学的提炼需要找到适合的词句进行准确表达,从“教育生活的词典”中找到认为比较合适的词句反复揣摩、不断推敲,力求语言能够“准确”“精炼”“生动”、富有“灵性”,达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的境界。从内容需要看,个体提出的学校教育哲学不一定是科学的,需要自己对教育本质认识和教育实践行为不断改善,使其得到完善;个体提出的学校教育哲学不一定是全面的,需要全体师生对教育的认识在校本实践中不断丰富,使其得到发展。从内容本身看,“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我们词汇的丰富和新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意味着我们思想的丰富和新锐。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锤炼来提升我们思想的品质。因为,锤炼语言其实就是锤炼思想。”(肖川《在语言的背后》)让教师表达自己教育哲学的过程,是引导他们提炼教育思想的过程,是尊重他们教育主张的过程,也是接纳校长价值领导力的过程。

4.组织师生共构“教育哲学”,根据每个人提出的“教育思想”,讨论、遴选、共同形成“群体教育价值追求”,形成群体“学校信仰”。学校教育哲学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信仰,应该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写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后,学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各人的“思想”组织讨论,从中选出能够体现学校全体教师共同价值的“句子”;然后再将其放至更大范围内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选出一两句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句子”再进行讨论和修改。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选出大家基本认同的“表达”,将此作为“学校教育哲学”。遴选、讨论、共构的过程是学校教育哲学建构的过程,是所有成员价值认同形成的过程,也是校长价值领导力生成的过程。

三、让师生在实践学校教育哲学的价值意义中成长

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不只是探究“教育是什么”“教育做什么”“教育怎么做”,最为重要的是让师生在教育活动中实践其价值,变革自己教和学的行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促进自我更好地成长。

1.按照学校教育哲学的意蕴组织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应有其宗旨,这个活动追求便是学校教育哲学。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不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也不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工作计划,而是主要应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哲学。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课外兴趣活动都要按照学校教育哲学倡导的理念开展活动。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按照教育哲学的价值追求实施。课堂上无论是教师教的行为,还是学生学的行为,都要遵循教育哲学的核心价值观,用师生的行为诠释教育哲学的本质意蕴,让教育哲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演绎,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育理想的形成。从课外活动来看,活动项目的选择、活动程序的设计、活动方法的确定都要按照教育哲学的价值追求实施。活动时一定要围绕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价值“目标”进行训练,让教育哲学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演绎,并通过课外活动实践促进教育信仰的达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学校教育哲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校长价值领导力生长的过程。

2.联系学校教育实践的意义反思教育哲学

教育实践是检验和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在组织师生参与教育活动时,应引导他们一边享受自己教和学的收获,一边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学校教育哲学之间的“偏差”。师生此时的反思是发展性反思,不仅要反思教育哲学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而且要反思这一教育哲学的可操作性;不仅进行一种理论性的反思,而且也要基于教育实践层面反思已构教育哲学的“完美性”。也就是说,既要用学校教育哲学观照自己的教育实践,也要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观照学校教育哲学。这种“观照”是对“实践行为”的“检验”,是对“理论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互补”。因此可以说,教育哲学引领教育实践,为教育明确了价值和目标;教育实践完善教育哲学,给教育哲学提供了佐证和经验。联系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哲学的过程是检验和丰富学校教育哲学内涵的过程,是促进师生更好成长的过程,也是校长价值领导力得以全面实现的过程。

价值哲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和谐价值观,中国命运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中外优秀文化思想交汇、沉淀的影响下,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形成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建立新社会新制度,真正实现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价值追求,并同其政党和人民以中国特色的路径实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改变着中国之命运。

一、毛泽东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

毛泽东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中西文化(或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相互交汇,相互作用,他的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特有的文化背景促使了毛泽东和谐价值观及思想的形成,同时它又反过来改造和推进着中西和谐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如(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认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是毛泽东一心追求、构建的和谐社会及政治的经线和纬线”,[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的思想的两个基本构成因素,二者的此消彼长使毛泽东的思想属性出现了一种比较模糊的形态”[3],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对毛泽东和谐价值目标的确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毛泽东和谐价值观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体现及影响

毛泽东的和谐社会价值观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与中国命运的改变紧密相连,它不仅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哲学论文,而且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有所体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极大的推动者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确立及道路选择基础上,毛泽东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放到如何打破旧社会,推翻旧制度和三座大山上,为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创造条件。

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了将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作为党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低最高纲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欲打破旧社会、建立和谐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及决心。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4],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革命态度做了客观分析,明确了进行革命,构建理想和谐社会的动力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批判地借鉴了孙中山的反帝爱国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举办农民讲习所,武装工农,掀起农村大革命。并在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报告充分认识和肯定了农民大众对中国革命和实现理想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和谐价值观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浓厚的民本思想,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为了能团结各阶层民众,1929年4月又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兴国土地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党的土地政策也不断调整变化,在毛泽东领导下制定的一系列土地法规和分配土地政策,使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真正得以实现,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各阶级的和谐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力主全民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对立中求和谐,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了民族独立,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和平、民主,并亲赴重庆谈判,为国家命运之改变而不顾个人安危,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追求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

2.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制度和体制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构筑了民主法制社会的框架,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哲学论文,应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并认为只有这个制度,才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具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够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多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5];对各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使各个民族和谐共处;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协商制度,鼓励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外交上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上强调独立自主。毛泽东还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提出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党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强调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建党。

为了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经济上的基础,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审阅和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地改变生产关系,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总结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肯定了自愿互利,以增产为标准的原则,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了和平改造,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将对制度和企业的改造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改造带来的社会震荡,使我国生产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集中体现在1956年5月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及其道路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深远。

《论十大关系》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围绕怎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科学说明了如何正确解决经济、政治以及如何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哲学论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社会和谐和稳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取得的新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也进一步体现了和”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展示了毛泽东在对立中求和谐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他正确的将社会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统筹兼顾的方针,民族平等的政策,都多方面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是从1958年开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出现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在早期形成的和谐价值目标——大同社会”的空想成分和构建路径的错误明显化。

三、结语

毛泽东的和谐价值观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反过来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通过对所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斗争革命,除旧革新,通过武装革命和社会改造的途径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空前和谐,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提高,社会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历程,改变着中国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张广信,马启民.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叶启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广信,马启民.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

  • 下一篇:价值投资方法范例(3篇)
    上一篇: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范例(3篇)

      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范文关键词:认知图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事物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社..

      daniel 0 2024-07-26 06:00:13

    2.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例(3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篇1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其文广新闻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

      daniel 0 2024-07-26 05:28:19

    3. 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范例(3篇)

      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范文1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就高等教育主体性教学现有成果看,比较分散。目前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德育、英语等学科,而对于教师教..

      daniel 0 2024-07-26 04:56:13

    4.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范例(3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问题;改革措施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学一直承袭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给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改..

      daniel 0 2024-07-26 04:24:13

    5.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范例(3篇)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范文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

      daniel 0 2024-07-26 03:52:13

    6. 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范例(3篇)

      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范文篇1程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等视频网站上向全国公众免费播出,这是教育部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中国大学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的首..

      daniel 0 2024-07-26 03:20:13

    7.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范例(3篇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范文篇1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声音、图像和视频为一体的特点,将其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能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

      daniel 0 2024-07-26 02:48:13

    8. 创客活动总结范例(3篇)

      创客活动总结范文创新主要使用新资源方面,随着手套、围巾、口罩、干果在我们超市的热销,提高了创收,让我们在创新上有了新的开扩点,有了新想法、新思路。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汽..

      daniel 0 2024-07-26 0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