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味道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8-10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篇1

风靡全国老少

在时下宫斗剧、穿越剧、谍战剧等大战荧屏的泛娱乐化大环境里,纪录片的体裁并不讨巧,但《舌尖上的中国》能引起热烈的反响并非偶然。

多位业内人士和观众发现,人文味和市井味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该片的独特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对象非常草根化,不涉及鲍鱼、鱼翅等高端食材,只有普普通通的豆腐、笋、藕、稻米、鱼、腊肉;没有厨艺世家,只有山里的母女、捕鱼的汉子、卖黄馍馍的老伯。这种配合平常百姓生活的纪录片,既能让观众流口水、长知识,又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夜火爆荧屏也就不奇怪了。

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纷纷“回归”。更有网友打趣地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拉动了内需,激活了餐饮。一些片中提到的食材,淘宝网上开始销量暴增,最典型的就是诺邓火腿,过去,人们只知道金华与宣威火腿,但如今,这个云南小山村的小品牌手工火腿一下红了起来,其他如松茸等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土特产在淘宝上的搜索量增长了两倍,毛豆腐增长了48倍。

在市场上,这部纪录片也很不错,目前已经有十多个国家、机构买下了《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中的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而是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层次分明地体现出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

该片是我国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摄制组在一年多时间里,踏遍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山山水水,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纪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在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彰显着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厚传统;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

诠释文化底蕴

在总导演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不能简单地拍成一部展示美食的纪录片。要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我每集都看,确实很独特!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是现今社会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巧妙利用了中国哲学兼容并收的特点,把水与火、清雅与香腻、顺应自然与因地制宜的和谐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同时,把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与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宏大。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这部《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了中国广大“吃货”的兴趣,不但在电视上追着看、在网上讨论,在现实中“看没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代替了“吃了没”成为吃货的见面问候语。更有甚者,因为这部片子太火,片中介绍过的广州某餐馆也随即火起来,而且这导致了房东把租金提高了一倍,据说这进一步导致了那家老字号餐馆关门大吉——这如果是真的,自然令人惋惜。“舌尖体”也成为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文体。可无论如何,《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这种一直被忽略的艺术形式再次被人们关注却是真的。

用心拍摄的精品

所有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除了对片中诱人的美食垂涎三尺之外,肯定对这部片子中的配乐也会记忆尤深。《舌尖上的中国》不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忽视配乐,或者用严肃沉重的配乐,这部片子的配乐动听而灵动,配合着种种美食,听起来十分舒服。也就是这配乐奠定了人们对这部片子的第一印象,这配乐甚至成为有些人对片子的最深印象,只要听到那音乐,口水便流了出来。

整部《舌尖上的中国》看下来不难发现,这部片子从拍摄到制作都是精品思路,而精致、动听的音乐也是其思路的一个体现。

作为颇具人文气息的纪录片,文案的打磨也显得十分重要。《舌尖上的中国》生动的文案让观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现场同步感,细致的文案配合着片中美食的发酵、制作过程,观众不但可以感到对美食触手可及,甚至可以感受到美食的香味和温度。文案的优秀和本片的主创关系密切——制片人陈晓卿本身就是美食爱好者,除了品尝和研究美食,很多报刊、杂志都有他的美食专栏,所以他能够将文案和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结合得恰到好处。

当然,对于电视片来说,视觉永远是第一位的。《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在画面上还无法和国外的众多优秀纪录片相比,但利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在国内纪录片中绝对算得上是十分优秀了。可以看出,本片的每个镜头都十分讲究,构图和光线运用都有电影的质感。如此优质的画面也保证了美食可以被更好地呈现出来,才能保证美食更加诱人。

当然,无论是音乐、文字还是画面,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看到的部分,隐藏在这些可见部分之后的是编导们细致的拍摄过程。自2011年3月开始,7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剧组跨越国内60个地区,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

独特的角度吸引的不仅是吃货

虽然我算不上一个吃货,但对美食也是情有独钟,所以看到网上盛传《舌尖上的中国》多么优秀的时候,自然要找来看看。本来,我是抱着看各种奇异珍馐去看的,也是准备好了流口水的,可一集没看完我就发现,原来口水并不是这部片子的唯一副产品,它甚至能让你流眼泪。

一般的美食节目无非是告诉观众一道菜的口味,然后告诉你这道菜该怎么做或者在哪儿能吃到,再或者展示私家菜、创意菜。而这些都不是《舌尖上的中国》所要展示的内容。从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将镜头聚焦在美食的根源上。随着节目的展开,片中所展示的美食更让观众“大跌眼镜”。

是的,整部《舌尖上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精致的珍馐美味,都是最传统、最民间的食材和制作方法。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讲的是大自然中生长的美味以及人们采集的过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传统主食,包括大米、面条、馒头等最乡土的制作方法;第三集《转化的灵感》讲述了中国传统食品的转化,比如大豆转化成豆腐等,以及这些转化带来的饮食革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讲述了火腿等需要陈年发酵的食品的制作过程,让人们体会到慢工出的美味;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讲述了在外国人看来颇显神秘的中国厨房;第六集《五味的调和》讲述的是中国美食的调味;第七集《我们的田野》则将中国美食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整部看下来不难发现,这部名义上说“美食”的片子更多是在讲文化,而这文化也都是植根乡土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黑龙江“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唯独看不到经常可以在美食节目中看到的名厨、专家、美食家。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人说在这部片子中品味到了淡淡的乡愁。

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口碑相传的成功营销

《舌尖上的中国》首播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深夜时段,除了热播剧和盛大体育赛事,很少有人会守在半夜看电视,尤其是一部纪录片。就是这样一部在深夜播出的纪录片,短时间内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网民广泛知晓,这和有意或无意的口碑营销有很大关系。

和这部片子一同出名的是“舌尖体”,“舌尖上的xx”这种词组方式一时间在网上盛行开来。虽然其中也有负面的,比如“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本片的制片人陈晓卿本身也是网络名人,他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超过16万,其中更有许多名人粉丝,经过口口相传,一条节目预告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就相当可观。配合纪录片每天一集,每集一个主题的讨论,更是形成了持续效应。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

文化缘何而起?

《周易・系辞传》是这样描绘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文化发源于先民观天察地的活动,是师法自然、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结果,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以类万物之情”(即类比)的方法,贯天通地,融汇万物,并进而使人在认识、体悟自然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是人类精神之母,善待自然,汲取文化,这是从古至今老祖宗积累下的智慧,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便是这种智慧的展现。从第一季开始,“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每一个朴实的名字后面都是层出不穷的美食和渊源深厚的文化。第二季也不例外,从“时节”出发,跟随着“脚步”,得到了“心传”,聊到了“家常”……其实,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的大本营,倒不如说它是文化的大熔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绽放。

传承

好味道,是传承老祖宗的精神。

《庄子・齐物论》以“人籁、地籁、天籁”说,指出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即定心。这也是舌尖中的人物所传达出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1・时间的味道》里的“虾酱奶奶”令人印象深刻。在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这是一个眼神平静如水的的老人,岁月淬炼了她的沉着淡定,虾酱成了她漫长时光里的寄托与陪伴。不做虾酱的日子里,老奶奶习惯看着墙上的一张照片,看着看着就哭了,原来照片上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小小的虾酱,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爱人精神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更是用了整整一集的时间讲了老祖宗的“传承”。“心传”本身是佛教语,意思是以心传心。禅宗指不立文字,不依经卷,以师徒心心相印传授佛法心。不管是苏州点心的师徒相传,“挂面爷爷”的家族传教、还是本帮菜的体系传授,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这之中,“挂面爷爷”的故事最吸引观众。“挂面爷爷”张世新是陕西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节目组找到张家的时候,老人已经身患骨癌多时,家人一度很反对其上节目,可是在“挂面爷爷”的坚持下,节目组终于顺利拍到了老人亲手制作的空心挂面。而在《心传》一集播出后不久,“挂面爷爷”就去世了,负责拍摄“挂面爷爷”的导演回忆道,找到老人时,他那浓重的陕北口音掷地有声:老祖宗的手艺,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传下去的。“仿佛冥冥中是他托付我记录下他渴望流传下去的手艺”。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传承还体现在,其在传递人间温情的同时,亦没有回避一些社会层面的问题,展现了劳动人民生存的艰辛与坚韧,与中国这个农耕文明深厚的古国形象不谋而合,获得了应有的“沉重感”与更深刻的“真实感”。

片中对陕北农民老黄生活的记录就十分精彩。片中老黄用古老的石碾子磨面,然后用手加水揉面,导演在这里给他额上的汗水做了特写,暗示他对这一古老饮食方式的坚守。接着,揉好的糜子面被搬上热炕,并盖上陕北特色的花棉被以发酵。第二天一早,影片就展现灶台上那一个个热气腾腾、亮黄美味的黄馍馍,这就是当地农民最真实、最普通的饮食生活,让人倍感亲切。镜头没有过度渲染老黄田园生活的“诗意”,而是不失时机地揭示他平静生活背后的艰辛和生活哲学。他一边升火一边用陕北方言说:“辛苦就赚来钱,不干,懒的人没人给他钱。”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有无数像老黄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扛起生活的艰辛,靠勤劳坚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有嘉鱼县的圣武、茂荣兄弟,他们徒手挖藕的工作极其辛苦,面对镜头,他们坦言辛苦就是“为了生活!多挣几个钱”,并自豪地说:“家里盖房子的钱和孩子读书的钱,全是我挖藕挣的。”工棚里,计算机的声音与漆黑的湖面融为一体,这一细节可谓传神,令人回味。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在寒冬里辛苦作业的挖藕工人们,竟希望天气再寒冷些,这样藕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如此矛盾的心理,让观众感到些许心酸。为了挑起家庭重担,这些挖藕人不惜承担更多苦痛,这份担当和意志着实令人钦佩。可见,《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回避生活中艰辛、沉重的一面,而是挖掘其背后更深刻、更积极的意义,深化我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体现出强烈的不屈服意识。

食物是人创造的,是人感情的寄托,是人精神的外在体现。就是有像虾酱奶奶、挂面爷爷、老黄这样的传统手艺人的坚守才有灿烂丰富的中华美食,才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代代的传承。

团圆

真正的美食,因团圆分享而完满。

《礼记・大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最能代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同时可见,“家”的概念在老祖宗眼里与“国”并重。家是国的基础,国是无数小家的集合,正是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使得美食的分享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传统中国食物总是蕴含着美好的家庭观念,阖家团圆的饺子、甜美黏腻的汤圆、香甜可口的月饼都是家庭凝聚的象征。现代城市化的推进令传统大家庭逐渐分裂,小家庭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但只要是节日,子女们的小家总会在大家中重聚,和美的家宴也就有了重要的伦理意义。《舌尖上的中国》里,孩子们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回家吃饺子、包汤圆的欢聚场景中,而父母的关爱表现在孩子们回来时端上独具妈妈味道的焖面,回去时备好他们从小爱吃的豆瓣酱、年糕、腊肉。“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中包含了对父母、家庭、故土的思念,传统的伦理以非说教的温情方式展示,传统中的孝顺、家庭和睦的伦理在家宴欢乐中自然地实践,触动着观每位观众的心房。

家庭给每个成员烙下最初的,也是最难以忘怀的味觉记忆,形成独具家庭特色的饮食文化。“家的味道”或者“妈妈味”成为无数人一生的记忆。比如苗族女孩龙毅,至今回忆起童年时母亲为她做的腌鱼,依然兴奋不已;摄影师白波对母亲做的“焖面”念念不忘,觉得“有说不出来的好吃”。温馨而直观的家庭画面,与主人公朴素而真情的旁白巧妙融合,充分展现了那份源自家庭的温暖。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叙事方式,继承了传统的家文化,回到了亲情的源泉,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情感天地。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的细节。镜头拉近,小女孩宁宁与外婆一起做年糕:“多么漂亮呀”,可爱的宁宁忍不住赞叹糯米的雪白,这时画外音响起:“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美食的味道牵连着儿时记忆,流淌着家庭的血液,这种与记忆、与成长相连的美食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感受得到。

敬意

大自然才是最好的美食家。

《庄子・外篇》说:“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人的一切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本身就是自然之物。人既然是自然之物,也就融于自然、通于自然、同于自然。因此,人应该善待自然,对自然怀有敬意与感恩之心。

舌尖系列的总导演陈晓卿曾说过,自己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的。

这种“敬意”也以“民以食为天”、“食道即天道”等更加具体的理念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传递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1・自然的馈赠》就花了整整一集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片中分别介绍了藏民采松茸、山民采冬笋、渔民捕鱼的故事,“猎而不绝”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出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中国人不仅讲究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越自然的限制,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利用自然。食材本来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种赏赐,通过人类的智慧把它烹饪出来,则是文明的创造和文化的成就。

舌尖系列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们利用天然食材的智慧和背后的文化意蕴。不论是主食的历史变迁,还是食材的“转化灵感”,抑或是时间对食物的“二次制造”,以及厨房里的烹饪诀窍与五味的和谐搭配,都体现了人们对食材自然属性的理解和运用。“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注解。山东烙饼、西安肉夹馍、羊肉泡馍、新疆烤馕、卤水豆腐、过桥米线、酥油煎松茸、黑陶琵琶肉、西湖醋鱼、上海醉蟹……一道道美食的背后都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是这位大美食家的巧手展现……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以轻松自在的美食纪录片的形式,带领观众开启了寻找中国饮食文化的绚丽旅程。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位位充满热情的“美食家”,一个个动人的美食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为国人营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让人食指大动。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成功尝试,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亮相。从日常饮食到古老习俗,从自然环境到人世温情,从饮食文化到哲学智慧……《舌尖上的中国》还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凸显了其丰富的哲学内涵,描绘出一幅集博大的人文关怀、诚挚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乡土情缘为一体的绚烂蓝图,展现了当今中国活力与古典并重的魅力形象,使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跃入世界的视线,展示其夺目的光芒。

舌尖上的,不仅仅是美食。除了味蕾的跳跃,更有心灵的碰撞。这份舌尖上的文化大餐,值得我们一品再品。

参考文献:

[1]柏华英.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谈纪录片的文化功能.新闻实践,2012,8.

[2]李慧.饮食礼俗的文化价值及传播――从《舌尖上的中国》谈起.新闻爱好者,2013,10.

[3]鲍繁.味蕾的诱惑故乡的滋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审美分析.新闻窗,2013,5.

  • 下一篇:关于过年的作文字(整理6篇)
    上一篇:一年级小学生的作文(整理6篇)
    相关文章
    1.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范例(3篇)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范文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广州市大学城10所全日制高校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意在了解广州市大学城10所全日制高校..

      daniel 0 2024-08-10 06:32:12

    2. 量子力学研究方向范例(3篇)

      量子力学研究方向范文关键词:化学产品工程分子产品配方产品所谓化学工业,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操作将自然资源转变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工业类型,在上世纪迅速发展,至今为..

      daniel 0 2024-08-10 06:00:14

    3.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范文〔论文摘要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不仅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严厉批判,也包含了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一般原则的阐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

      daniel 0 2024-08-10 05:28:12

    4.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范例(3篇)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一、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现状概述21世纪伊始,景德镇陶瓷绘画借陶瓷市场大潮,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是景德镇市场经济扩展的体现,另一方..

      daniel 0 2024-08-10 04:56:12

    5. 文科学习方法范例(3篇)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关键词:质的研究;交往;解释;理解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

      daniel 0 2024-08-10 04:24:12

    6. 文科二本大学范例(3篇)

      文科二本大学范文【导语】湖南专升本考试频道了解到,湖南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

      daniel 0 2024-08-10 03:52:12

    7.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例(3篇)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生态建设视角下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探寻――以漳州为例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福建是..

      daniel 0 2024-08-10 03:20:12

    8. 比赛心得体会范例(3篇)

      比赛心得体会范文【关键词】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自信心;赛前焦虑1前言当今,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体育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科学的训练方法早已成为专家们关注的对象,而心理训练方法..

      daniel 0 2024-08-10 02: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