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例(3篇)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1.1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关于历史文化,可以通过建筑雕塑景观和文化长廊来体现。校园文化还可以借助绿色植物来体现。不同的文化元素提取,可以使用不同的景观设计方式和景观载体来达到设计的目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载体的延伸,是学校和学生之间一种无声的交流,同时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因此中学校园的景观建设要与校园文化相协调,通过景观环境的建设体现和突出校园文化,表达一种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精神,创造和谐一致的氛围。
1.2素质场所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因此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和技能,还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智力等方面。校园环境景观给学生提供创造交流、表达、启迪等的场所,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1.3学生认知自然的要求
中学的学习特点决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集中在校园中活动和生活,较少的时间接触和了解大自然,因此校园的环境建设要体现自然的特点,把自然搬到学校中,规划和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的人工自然,通过增加校园绿化树种种类,增加校园的生物多样性;优化树种配置方式,创建自然群落结构,加强校园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满足学生亲近自然、认知自然的要求
1.4校园绿化覆盖率的要求
标准化校园建设为了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要求校园绿化要保证一定的绿化覆盖率,校园绿化覆盖率要与校园的绿地率有机的结合,互相协调,使校园绿化既满足绿化覆盖率的要求,又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1.5校园安全的要求
由于校园绿化具有一定的封闭作用,因此在校园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死角,从而构成校园的安全隐患。因此校园景观环境的规划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校园安全的要求,在景观布局,绿化植被的结构上,校园灯光设施等方面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校园安全。
2中学校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2.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校园文化
中学校园的使用者是中学生,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中学生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学习的要求,还要关注中学生的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中学生创造合理的交流和嬉戏的场所,突出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位于某一地方的中学校园的文化总是要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以自己身边常见、常听说的人或者事物为楷模,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其精神为激励,鼓舞斗志。因此,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内涵,要结合当地的地方文化,并与校园文化相辉映,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突出学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2结合景观创建生态合理校园
校园景观设计一部分是美好景观的创建,另一部分是生态环境的创造或者改造。第二部分的意义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学校园总是处于一个城市的绿地系统中的专用绿地范畴,在城市景观生态中,是城市景观结构的一个斑块,其作用和地位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讲不可忽视。另外,校园绿化本身又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只有构建合理的生态结构,植被群落结构和良好的植物配置,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校园生态系统。因此,校园景观的创造,要充分利用生态群落理论,创建景观美好,生态合理的校园绿化环境。
2.3建立和谐的场所提高校园安全性
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园有限的空间,形成搭配恰当,功能合理,结构适宜的场所,满足中学生对课堂外场所的需求。校园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并且中学生年龄比较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因此校园安全是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提高校园的安全性,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要考虑设计通透性的植物群落,将花灌木等低矮遮挡视线的植物退后到墙基,避免由于遮挡视线造成的视线死角。
3中学校园景观设计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环境分为物质文化环境(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软环境)两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根本在于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根本在于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可以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做好支撑;可以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可以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科学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同质化、共性化,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审美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到生态、建筑、美学等诸多领域,综合性比较强。
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来说规划管理较为困难。因此,改善寒地高校景观环境,提高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能,是现代东北地区寒地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趋向。本文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及审美取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东北寒地高校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寒地高校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景观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开发过程中,对周围自然或人工环境要素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以便于建筑主体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和谐互应的关系,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空间,提高整体艺术性能的景物规划活动行为。校园景观是现代校园环境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办学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性、功能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高校整体布局全面规划的环境设计,来自于对校园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性发掘。校园景观设计是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各项功能需求,具有促进师生学识交流、激发灵感智慧、陶冶情操修养的功能。
2、生态性、人文性
校园景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开发的局域性景观生态系统。它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等校园活动主体,把握其群体性活动的行为规律,满足师生共通的环境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的规划建设。校园景观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文化性、多元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为原则,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与文化内涵,运用雕塑、植物等环境点缀,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校园景观设计的多样化特点,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样化。如不同草坪、假山,水体景观的造型、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
二、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气候环境条件
自然气候环境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风力等自然因素,这些生态因素影响着校园景观的设计规划,对与校园景观空间的配置、绿化植被的选择、景观绿化的养护等等环节优质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
2、绿化植被的生活性能
校园景观设计,离不开绿化植被的配置。所有绿化植物都具一定的生活习性,受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变化影响,高校景观设计的绿化植被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生活性能进行优化合理设置。
3、人文环境的适宜性
高校景观设计,要在充分体现周围环境的综合因素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适应校园整体性环境规划原则,体现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宗旨及人文功能。
4、校园空间的布局规划
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是抽象的,是受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布局、空间、面积及周围环境制约的。是“点、线、面”绿地景观的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构建结点、道路及各功能分区绿地景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生态功能健全的绿地网络系统,实现校园环境的艺术美感,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心。
三、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寒地高校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特征,造成了冬季景观植被的结构单调、景色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地校园景观综合功能弱化。通过对哈尔滨、长春、大庆、沈阳、吉林等北方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实际调研,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着相关问题:
1、自然化因素不科学
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制约,适于寒地生长的植被相对较少,很多北方寒地高校景观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遵循地域气候和季节变化规律,很多景观的设置,在春夏季节景色开发效果相当好,一到漫长冬季来临,很多景观便失去实际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人文性因素不合理
高校景观设计要本着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现活动主体的人本化设计理念,具化到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要适合高校当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很多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植被、雕塑、景点的设置比较泛化,不具备代表性意义。
3、综合性因素不到位
东北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原则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需求,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导向,要综合寒地高效校园景观设计的环境,功能,发展等具体因素进行设计,但很多北方高效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随意盲目性较大,综合考虑不够全面。
四、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1、遵循地域气候变化规律,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东北地区的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水景干枯、冰雪覆盖,绿地景观给人以单调、枯燥、萧条的感觉。同时,严寒也限制了师生的户外活动,绿地空间缺乏吸引力,使用率下降,甚至处于闲置状态,变得消极、冷寂而缺乏活力。因此,在东北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必需注重冬季景观的营造,改变被动适应的局面,主动利用冬季造景元素和独特的冰雪资源创造特色景观,切实设置有利于高校校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元素。同时,创新景观建设技术研究,提升寒地高校环境质量。
2、遵循人性化的活动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要面对广大师生,立足实际、融合特色设计理念,建设环境资源优化高效的生态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确保安全健康为前提,综合考虑设计材料是否坚固、美观、有无毒害或污染环境,校园整体景观是否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功能等等。
3、化东北寒地特色资源开发,体现多元个性化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东北独特的自然资源,运用冰、雪、雾淞等自然景观元素的造景功能,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引入到校园空间设计中,使冰雪园林景观成为寒地校园环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设计中要为冰雪布景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利用灯光形成品莹透剔、五彩缤纷的校园景观。增加冬季户外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尽可能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提供学生动手制作冰雕、雪雕的场地。在冬季,积极开展冰雪运动,增添校园活力,形成独特的东北校园人文景观。如利用结冰的水面形成溜冰场,开展一些冰上运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校园中的坡地也可形成滑雪场。大学可以将城市的冰雪旅游运动同大学生活动相结合,鼓励师生在校园开展冰雕、雪雕的作品创造,形成冬季校园独特美景。
4、建生态型校园景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本着校园景观的综合性教育功能,开放校园环境,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生态校园景观体系,体现出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区域特征、优雅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的校园空间设施。
5、重人工设施色彩设计,增强校园景观设计审美理念
色彩设计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创造环境的可持续性手段,尤其对于冬季寒冷漫长、空间环在色彩上平淡、灰暗、缺乏生气的寒地城市校园,其色彩设计尤显重要。优秀的色彩设计转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恐惧”,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增强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校园绿地色彩设计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层次、节奏、韵律等产生美感上,在具体设计手法上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搭配。点是指示牌、邮箱、电话亭、塑和小品等:线是指道路、线形的人工水体,成行的路灯等;面是指大块的草坪、成片的花卉、树木、大面积的广场、水面等。这三者构成绿地景观色彩的平面和纵深层次。
校园绿地中散落着丰富的点状色彩,如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小品、雕塑等,色相可以丰富,可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但面积不宜过大,应以背景色的补色调出现,起到画龙点睛、活气氛、丰富画面的作用。布置时宜自由错落,主次分明的与其他景观结合,注意设计的教育性与可识别性。线的色彩与点的要求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车行道色彩以灰暗为主,这是路材料决定的,同时也构成了建筑及环境色彩的陪衬。步行路面的硬质铺地应图案、形式、彩多样、富于变化。由于冬季空气中灰尘较大,明度、饱和度低的颜色容易显脏,而明度、饱和度高些的暖色在雪后能更加突出,给校园增加活力。在图形的选配上宜用大色块,这样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图形过于细碎,色彩感不强,效果不理想。在仅供人行的林间小路上,色彩、材质应富于变化。灯杆的色彩宜隐退,不作为视觉关注中心,黑白即可。作为面状色出现的多为绿地内部的小广场,其铺装的图案,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考虑使用性质,如一些体现庄重氛围,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其地面铺装不宜采用多变而鲜艳色彩,而用于师生集会活动的小广场,色彩可以明快一些,富于变化,以利于提高广场吸引力。
总之,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受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变化条件制约,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化、审美提升的原则,实现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与个性化开发。
参考文献:
-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例(3篇)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篇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卫生服务模式逐渐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新时期军队卫生工作..
-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例(3篇)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管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4.067OntheEffectivenessofMoralEducationinPrimaryS..
-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例(3篇)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关键词】和谐校园;生态化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置办新校区,举校搬迁、易址而建。然而建设优质和谐校园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即人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如..
-
社区文化建设设计范例(3篇)
社区文化建设设计范文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文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只有真正体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
-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范例(3篇)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有人归纳为两点,有人归纳为三点或五点,等等。[59a.29a.58.42a.64.50b]不管具体表述如何歧异,人们的..
-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例(3篇)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作物增产,保护农作物资源的重要保证,对农业生态坏境的改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综合..
-
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内容范例(3篇)
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内容范文关键词:土地资源城乡规划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1、引言城乡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
-
农作物管理技术范例(3篇)
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一、智能农机中的信息技术(一)农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指的就是利用各种仪器仪表进行实时显示或者是作为相关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的物联网,其具有调节生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