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范例(3篇)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继承
一、铭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来的印记
与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相比,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纯正的、生命力绵延悠久的。钱穆先生曾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绵延就像是由一个运动员坚持的长跑,从起点不断跑向终点。他还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生出文化来。”【1】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文明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对文化和文明的定义没有必要深究,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需要了解我们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文化精神的“成长”。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卓尔不群,它在这漫长的接力赛中,才能濯淤泥而不染,屡挫不败。在传播中未曾中断也未曾丢失本体。是什么铸就了它如此顽强坚韧的性质,我认为这要从它的起源说起。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地理环境因素、人文因素、国家载体的实现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它的内部因素。在探讨中国传统微博话的起源的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人文因素时,我们常常会涉及到“中国”这个词,我们应该知道在不同的时期“中国”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在先秦时期,“中国”它有地域、民族、文化的含义,与“四方”【2】是相对的。有的时候它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发展较快地区,用来与“四夷”【3】区别。而在汉、唐、元、清时期,“中国”的含义屡有变化,民族中国与文化中国都有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在王强、包晓光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4】一书中被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文化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无论在哪一时期都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铸就了它不屈不挠的坚硬品格。
二、深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包容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它总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会通精神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著名的对话中提到的:“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地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5】正是因为这种包容的精神,使得中国文化有了非凡的融合力,这种融合力将亿万华夏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赋予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特有的亲和力。
值得我们自豪并铭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时,既能包容借鉴,有能始终以本土自创的文化为主体。因此,在漫长岁月的磨砺下,中国传统文化仍能保持它始终一贯的体系和特点。我们以佛教为例,自古佛教就有“源于印度,成于中国一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充实下,经过中国人自身的发展和塑造,可以说越来越像中国人。同样,佛教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国的音乐、雕塑、绘画等艺术,佛教中的禅学也使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得到了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超越了宗教,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基本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的渲染下,每个人才能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社会中,考虑自我的生存之道。而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着其特定的道德规范,每个人既处于无常的关系中,又处于国家的宗法政治关系中,他们并不矛盾,每个在这个社会体系中,既履行着一定的权利,同时又承担着一定的义务。整个社会因此会显得井然有序,稳定和平。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文化。事实上,在漫长的发展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就如万里长江,正如张应杭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说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万里长江,是由无数高山上的涓涓细流汇合成的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一直向前发展,从不中断,直到汇入大海。”【6】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凝聚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它不仅使本民族熠熠生辉,也成为世界一道靓丽而恢宏的风景线。
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精髓,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拓宽知识面,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祖国一无所知,那是不可理喻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继承”二字谈何容易,光是一个问题就能让年轻无知的我们这一代摸不着头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国之道,但翻开历史的篇章,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这种程度?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不能先将事情的结局定格,这样,我们才会有努力的资本。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态度上,要有一种崭新的姿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态度。“五四”运动以来,复兴儒家文化掀起一股热潮。而近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他们以儒家精神的继承者自命,力图恢复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为拯救中国人的精神,使中国走向自强提供良方。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新儒家”的价值取向引人注目。它不排斥“西学”,将“西学”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换种说法也就是说,主张“中体西用”。对于这一理论,李泽厚先生认为,无论是表层还是深层,这种理论都有难以克服的内在理论缺陷:“在‘四期说’看来,如果传统真的死了,今日靠几位知识分子在书斋里高抬圣贤学说,恐怕是无济于事,救不活的。‘四期说’以为,正因为传统还活着,还活在尚未完全进入现代化的中国亿万百姓的心里,发掘、认识这种经千年积淀的深层文化心理,将其明确化、意识化,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以重释资源,弥补缺失,也许,这才是吸取、同化上述欧风美雨进行‘转化性的创造’的基础。
注释: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3】《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危矣”。
【4】王强、包晓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仑出版社,2004。
【5】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6】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强、包晓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仑出版社,2004.
[3]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庸和平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诞生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所谓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特点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她强调以民为本,重人文远鬼神而有别于重自然的希腊文化;她肯定个人的心性向善,把人放在一个伦理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人对宗族的国家的义务。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统治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其实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从来以人为核心,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人文主义传统。以人为本,孜孜不倦于现实人伦和理想社会的建构,始终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以上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发展与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我国,现代人文化发展比较缓慢。在宗法人伦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不平等虽然深重,却常常为人们所接受和容忍。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培养了人的顺从和奴性,忽视了人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新中国建立后,人文化理念和现代人文精神开始为民众接受并付诸行动,现代社会中人的观念的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从体制、法制建设走向人文管理,将人文精神贯彻于社会的发展始终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这种人文理念的贯彻与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最关紧要的是“人”的观念的更新,因而教育界出现了关于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呼唤,尽管这种声音还不十分强大,但毕竟在社会上开始重视文化的深层,那种物质层面的东西开始让位于精神和观念。人们开始认识到对人的尊重是实现人文观念转变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近年来,对人文精神的研究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逐渐深入。特别是谢树芳认为开放理念、平等理念和自由理念是人文精神的根本性理念,在人文精神研究中,要加强对这些理念的研究,才能使人文精神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发展和倡行。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大量研究成果的面世,对中国人文精神和思想的发展不无裨益。
人文精神作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社会的关注,把关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尊严和权利作为精神追求,追求人的完善;二是对人类知识、科学和真理的重视与求索,坚持真理,热爱科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三是个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锤炼,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层面,是个体对包容在基本生活活动中的文化要素的体察和接受能力;四是关注实际与现实,勇于实践探索。
三、东西方人文精神的融合与发展
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美与尊严,实现自我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人迈进新世纪的宣言。东西方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美与尊严,实现自我发展刚刚起步,沐浴传统文化,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是当前大众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本质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精神并不存在实质上的背离。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中国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精神各有其侧重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和熏陶了优秀的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而西方人文精神则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和谐发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人文精神在现时条件下发扬光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建设和谐社会对于中国而言,任重而道远。硬件的建设是“朝夕之功”。而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和“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继承发展并不能单单依靠西方的一些先进理念,反思我们的文化,审慎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同时对西方先进理念保持区分和选择性,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人文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贯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使“人文日新”,是社会人文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在分析和认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所在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规划并落实表现中国文化意蕴的硬件建设的同时,注意抓好以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感悟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展示文化在传承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
倡导人文精神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能期望其产生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人文思想能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为社会和受众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从而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因此,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塑造,关系到国运兴衰和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现代教育,2000,3.
[2]吴星溪.世纪中国图书馆思想论纲.图书馆,2002,2.
[3]程大力.论奥林匹克的中国文化同构和意义或目标认同.体育文化导刊,2004,5.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范文篇3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从纵向看是从“史前史”向“人类史”的转变,从横向看是从“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结束了长期与世隔绝的闭关自守状态,逐渐纳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开始了社会转型。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276这里的“文学”是广义的“文学”即文化。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各民族的需要、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行为,从而加速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而且呈现出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由狭隘地域性的民族历史性文化向开放的“世界历史”性文化亦即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现代文化是对“世界历史”的观念呈现,本身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1]87
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文化任务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狭隘封闭的农业文化转变成“世界历史性存在”的现代文化。但是民族救亡的重任使文化现代化始终不能在和平的环境中顺利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年时间,依然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没有真正介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从狭隘地域性的生存空间走出来,迈向了开放的“世界历史”的大舞台,逐渐树立起了开放的整体性“世界历史”文化观。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历史”文化场域中,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为指导,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把中国与世界相联系,传统与现代性相对接,整合创新,形成的民族性、开放性、现代性的多元文化互动的文化成果。
(二)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邓小平理论之文化结构的生命源泉。邓小平创造性地吸收了传统文化关注民生的富民思想,注意功利、讲究实效的实用理性传统,革故鼎新、变法自强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西方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功效作用,强调个人生活幸福的工具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竞争创新精神相结合,扬弃了其中重义轻利、因循守旧、人情本位、忽视法治的落后观念,重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与民主科学、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第一次整合。由于它以平民化的立场、大众化的情怀来阐释自己的文化理念,在全社会各阶层获得了普遍认可,所以,它形成了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以观念形态的精神力量激励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这样,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世界,不仅获得了理论创新的民族形式,更转化成了强大的精神源泉。
重视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注重文化系统内部各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互渗。他是从系统性、结构性的视角来解读文化的,着力于在开放的“世界文化”场域中对文化意识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超越,所以,的文化理念是文化精神层面的理念。他把文化从因素构成上理解成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多元互动体,从内容上看成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统一体,从物质形式上看成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体,从内在精神上理解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主要体现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民族精神概念,并系统阐释了它的功能意义,较完整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他深刻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559
应当指出的是,并不是孤立地解读中华民族的传统政治伦理精神,而是把它放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舞台和大熔炉之中,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是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在碰撞中对话,在冲突中融合,在批判中吸收,在扬弃中提升。的民族精神体系是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体。对“井冈山精神”“、长城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重新诠释,就是要寻找传统文化精神在革命战争岁月中的延续机制,并把它与时代精神相对接,形成源远流长的一脉传承的精神结构体。所阐释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救灾精神”、“64字创业精神”和“6种精神”是民族的时代精神,那就是科学求真、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64字创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集中阐释。他在1993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劳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3]301
它们统一于爱国主义这一基本思想之中,是以科学性为基础,以伦理性为动力,以开放性为条件,以创新性为特质的时代精神。总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历史传统精神,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革命精神和以创新为特质的时代精神,是所考察阐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三大历史形态。其中,历史传统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历史源头,革命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民族精神的崭新形态,其所高扬的共产主义信仰、人民本位的价值伦理观正是传统爱国主义的政治伦理精神的革命化体现;而时代精神则张扬、肯定了传统、革命精神的政治伦理情怀,以之为底色,以科学性、创新性、开放性来保证理想信念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实现。可见,族群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奉献牺牲的道德情怀,统领于爱国主义这一历史主题,它是传统、革命和时代精神共同的价值本体。而勤劳自强、艰苦奋斗、科学求真与开放创新,不过是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主体品质和能力而已,是民族精神的外在功用。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政治伦理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主体性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具有体用统一、知行合一的特点。对民族精神的概括,鲜明地体现了他对多元文化的批判继承,整合创新的精神旨趣。也非常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他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思想,就是对中华民族古代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4]470的宇宙生成论思想。老子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196
其中“,三”即“和”。可见,“和”乃万物生成的根本法则。我们的老祖先把“和”诠释成天人和、人我和、人人和、身心和。强调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根性,主张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人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反对过度开发,造成天人相违的不和谐困境。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方面,主张“和为贵”,[6]176“仁者爱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7]95要求“待人如己”,爱天下所有的人和物,建设“天下归仁”、“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在达到和谐世界的方法途径上,推崇“和而不同”,[6]131“执两用中”[8]21的人道主义和“中庸”方法,反对强人所难和走极端,这些对于今人锤炼和谐思维,养成和谐人格,建构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都是珍贵的本土文化资源。的和谐社会(世界)思想无疑是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创新。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是中华和谐文化,优秀传统和谐文化是其本土文化资源。当然,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文化创新,不是全盘接受传统文化,而是以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文化为指导,以西方的民主文化为借鉴的整合创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扬弃了传统和谐文化之轻视个人的整体主义理念,吸收了西方文化之尊重个人的人本思想,用马克思的“真实”的集体主义[1]119整合中西新旧文化思想所形成的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结构。所以说支撑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结构是经过批判反思、价值和逻辑双重整合之后的多元一体的精神体系。这里的传统文化是内隐着马克思主义主导型文化理念,包含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合理性因素的传统文化,是经过现代性阐释之后的传统文化,它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结构的民族性之基。
(三)
邓小平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他认为经济一体化促使人类形成了整体性的世界联系,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性,使对外开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开放的世界整体性格局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学习西方先进的肯定性文明成果,把西方先进文化植入传统文化的土壤,实现传统与现代性的成功对接,是传统文化重生的根本途径。因此可以说,西方先进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共通性的现代性根基,缺失了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能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邓小平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是全方位的,包括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态度是明确的,体现了历史认知与价值评判的统一,走出了近代以来历史与价值背反的文化误区;评判是辩证的,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民主法治以及效率、竞争意识的肯定性吸收,同时就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科技的道德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对轻法治重人情的人治模式的否定,对苟安顺从的奴隶意识的批判;他对西方科技理性至上所造成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朽文化的批判性否定,又意味着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合理因素的肯定。
对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精神的高扬,对民主法治精神的肯定,对西方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吸收,是在文化精神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理念上的融合。他的中西文化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2000年8月6日,他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时的谈话中说:“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互联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垃圾和虚假信息。如何区别网上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被歪曲的?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在21世纪,科技伦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该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2]104“科技伦理”问题的提出,是对“科学万能”的西方主导性文化理念的批判反思,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看到了人文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引导作用。“科技伦理”还是对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理念的时代肯定。
的西方文化理念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人本性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实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对话之后而整合成的多元文化互依互渗的整体性文化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观是以工业化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单线条发展模式,其优势是促进了经济的急剧增长,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其缺陷是导致了贫富严重分化和社会不公,人的精神家园的缺失,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背反,是西方传统发展观在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最大缺憾。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的价值的全面充分实现,这无疑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超越,同样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以重均平、轻效率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理念的批判超越。但它又充分肯定保留了西方现代科技理性至上文化理念主导下的幸福、正义、自由文化价值的合理性。由此可见,西方先进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结构的现代性之基。
-
环境规划概念范例(3篇)
环境规划概念范文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大基本形式,概念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
-
精雕雕刻教程范例(3篇)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
-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例(3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
纳米雕刻技术范例(3篇)
纳米雕刻技术范文弗拉季米尔是俄罗斯玻璃雕刻制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熟知玻璃性质;叶莲娜毕业于穆欣娜列宁格勒艺术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院,同时受过К.М.Митрофан..
-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前言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
-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3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中图分类号:R978.1;R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70-03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
-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例(3篇)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文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活动的一种就业能力教育,突出特征是从事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按照目前学者对VR/AR技术呈现的普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