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的核心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2-09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毫无疑问,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在教学中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要明确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是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教师要追踪理论前沿,了解目前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要知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哪些问题形成了共识,哪些问题还处在探讨阶段。在教学中可以增加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自己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者,从而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引向深入。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校园文化,也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风气,一种熏陶学生心灵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德育因素,它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舆论环境,校园精神,校园风貌和健康行为。校园文化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全方位的功能,如能科学充分地加以利用,就会与其他教育形式和途径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举行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报、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如何,直接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个有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学校,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从严治校,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认真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报效祖国。广大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奉献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使学校具有严谨治校的校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学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参考文献

[1]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1―15.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途径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1-0102-03

收稿日期:2007-12-29

作者简介:何事忠,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通过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

ヒ弧⒃诠钩缮希要深刻认识一个整体

ト魏喂家、任何社会都有由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把握这一理论创新成果,首要的是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目的在于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构成为一个内涵丰富、深刻、严谨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从特征上看,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本质特征。这个体系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这个体系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个体系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在了时代前列,紧跟了时代步伐,符合我国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作用上看,资产阶级习惯于用虚伪的“普世价值”来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西方学者撰写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著作相继出版,使“意识形态终结论”一时很有影响[3]。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有力回答了意识形态的存在,科学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社会大变革时代,这无疑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

ザ、在方向上,要正确把握两个关系

ド缁嶂饕搴诵募壑堤逑导仁且桓鱿冉导向的体系,又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坚持辩证统一,把握正确方向,既不能主次不分,又不能顾此失彼。

从内部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它内容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贯穿于该体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使之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目标上相契合,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诉求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准则。

从外部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主旋律与多样化、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主导就要有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当代中国,这个主心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思潮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确的与错误的社会思潮彼此交织,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使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层次性不断增强,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因此,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潮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全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围攻中成长和发展的,不怕和任何人交流、对话、辩论,更不怕交给群众和历史去检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如此,关键在于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辨别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引导、改造、批判、抵制等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使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能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前进。

ト、在途径上,要突出抓好三个层面

ソㄉ枭缁嶂饕搴诵募壑堤逑凳且桓鼍薮蟮南低彻こ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全面发力,才能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整体飞跃,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目标。

从宏观层面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加以明确和规范,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步伐。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从中观层面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各行各业实际工作中[5]。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文明城市(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从始至终都要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要制定并落实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规范。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重庆腾飞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从微观层面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娃娃开始,一直抓到终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识水平的群体,健全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群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使“八荣八耻”入脑入心,努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兴重庆的良好社会风尚。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大力树立一批又一批道德楷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ニ摹⒃诒U仙希要着力建设四个机制

ヒ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的任务,各行业各系统的党组织都负有重要职责。要按照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促使各级各部门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使本系统本领域的政策导向、制度设计、法律规范都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要通过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既要有力推动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坚决制止人们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第二,完善引导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一个完全自觉的过程。理论工作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精神文化产品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第三,完善创新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例如,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落实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里,付诸到推动重庆发展振兴的实际行动中。我们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大力倡导弘扬以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重庆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重庆城市精神。

第四,完善开放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闭关锁国。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利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把WTO当成输出西方价值观的一种最有效工具,通过文化渗透推进中国的西方化与和平演变[7]。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日益明显,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复杂。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定势,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到内不失自己固有之血脉,外能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跻身并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

おゲ慰嘉南祝

[1][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黄力之.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中的核心价值体系[N].文汇报,2007-11-19.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本思想和民族精神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性

自党的十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精髓,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并用24个字分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历史关联性和传承性,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贯通性和历史延续性,对全面深刻地把控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思想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精华的积淀,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思想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思想文化底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大肆宣扬人生而不平等,人命天定的价值观;封建社会时期以三纲五常”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比如在建国之初我们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八十年代逐渐发展为五讲四美三热爱”,2001年提出了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006年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

1.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的导向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思想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思想根源,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历来以国富民强作为一个国家兴衰的衡量标准之一。《荀子•富国》中提出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姓”,在中国古代倡导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贵和”思想,提出了将天道”与人道”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和道德准则,其思想发展也经历了殷周时代天者,颠也”[1]的天命论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的天人相通”思想,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儒家学派中荀子的天人相交”观点,道家学派庄子在《庄子•山木》中阐述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的观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易传•系辞下》中指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简言之,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的基础。

2.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根基

从社会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思想内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根可循。《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公天下”思想;墨子在《尚贤上》中提出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平等思想;道教的《太平经》中阐释了人命最重”的人人平等思想;《管子•明法解》中阐述了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倡导依法治国的王道”思想,开创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先河。同时,古代还将礼”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以礼为纲的教化目的,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并有相应的教材予以施教。如针对儿童教育的书籍有《三字经》《弟子规》《礼记•少仪》,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礼仪标准,帮助人们获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思想内涵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和价值根基。

3.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准则

从个人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内涵。古人的爱国情怀在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墨子爱无差等”的兼爱”思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及《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友爱思想;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民无信不立”及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诚信思想,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灵魂,在今天社会中这些品质依旧是衡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标准。正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准则才更符合广大人民的实际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映射,其思想内容会受到历史时代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其优秀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会依据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扩充和丰富其思想文化内涵。

1.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民本”就是注重百姓福祉的思想。早在尧舜禹时期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商周时期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与动荡,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民稳邦固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荀子将百姓与社稷的关系概括为载舟覆舟”理论,汉代《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到清朝晚期,民本思想逐渐向民主思想过度,梁启超提出民主是主,天下之公理”的民主概念。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对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同志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标准之一。同志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执政指导方针,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表明人民的重要性。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观点。同志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那个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倡导广大民众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学国学,举办了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的全国巡回演讲,帮助领导干部增强传统文化修养,提升文化底蕴,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2.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思想文化的洗礼,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即自强不息精神、崇尚道德精神、民为邦本精神、尚中贵和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阐释古已有之,《周易•乾•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子路》中刚毅木讷近仁”都是对古代对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个人品质的阐释。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精神的养成,认为一个人具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品质才可以称之为是君子”。古人已具备朴素的整体性思维,将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华古代的民族精神是当时历史环境的真实写照,反应了古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热爱国家、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与该时期紧密相关的民族精神,比如在抗战年代,我们涌现出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了摆脱贫油”的帽子,我们产生了大庆精神”,即不怕苦、不怕累,爱国奉献。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学雷锋”精神,我愿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号和价值判断准则。创业年代,我们涌现出了64字”创业精神,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涌现出了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升华,其思想内涵中具有对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弘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其思想内涵。

1.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产物,是在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融合的产物。从理论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长久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李存山教授出版了《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既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又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

2.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常道”文化,即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今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即知常知变、知古知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与人民社会生活的关系,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各种问题,如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教育体制中的明体达用关系,民主制度中的民本自由关系,思维方式中的经学哲学关系和政治中的观天下与民族国家关系,从而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情民意,适应中国时展的要求。

作者:苗雪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 下一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范例(3篇)
    上一篇:嫁接技术的好处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环境规划概念范例(3篇)

      环境规划概念范文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大基本形式,概念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

      daniel 0 2025-01-07 09:52:33

    2. 精雕雕刻教程范例(3篇)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

      daniel 0 2025-01-07 09:51:27

    3.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例(3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daniel 0 2025-01-06 19:09:24

    4. 纳米雕刻技术范例(3篇)

      纳米雕刻技术范文弗拉季米尔是俄罗斯玻璃雕刻制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熟知玻璃性质;叶莲娜毕业于穆欣娜列宁格勒艺术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院,同时受过К.М.Митрофан..

      daniel 0 2025-01-01 13:32:12

    5.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前言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

      daniel 0 2025-01-01 10:57:12

    6.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7.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3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中图分类号:R978.1;R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70-03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8.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例(3篇)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文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活动的一种就业能力教育,突出特征是从事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按照目前学者对VR/AR技术呈现的普遍描述..

      daniel 0 2025-01-01 05: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