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认知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2-10

环境设计的认知范文篇1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4]。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二、结语

环境设计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层面需求的实现,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水准,满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使人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其中,精神层面包含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特色两个要素。事实上。室内环境设计不能以孤立的单一功能或形式为惟一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的生活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生活艺术,而是二者统一,是以精神建设为体。以物质建设为用,共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价值。

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学是一门科学的、富有逻辑性与指导意义的学科。中文的“美学”一词在20世纪初来源于日本。是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该调的最早使用者是18世纪的鲍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词语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所以如果更准确地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美学就是研究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学,即人们如何通过设计的作用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也就是设计师用“美”来填补人和空间环境中所有理性与感性元素之间的沟壑。当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感知到美时,设计才是成功的。

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本质上是室内环境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层面的成功,然而,它们最终都要回归于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肯定。这样就必须研究室内环境对人的作用,人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的一切状况。人类本体论美学就是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来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把艺术与生活、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转变并了解为内在的过程,这就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实到审美心理的实处。它要求探索和回答审美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具体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过程问题。

室内环境在艺术审美层面上要求在于对室内意义的创造,它表现为室内环境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即人对室内环境认知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设计就是以特定语言来促成这种表义的过程。所以。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必须思考精神功能要求(艺术感染、心理感受、视觉反映)。

室内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是指在组织和塑造空间时。其内涵形式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内在涵义。另一种是外显方式。内在涵义是通过室内整体的环境氛围、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意境呈现出美感;外显方式是指运用形式美法则一适度、均衡、韵律、和谐,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星现出美感。

设计师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和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联想的手法来影响人的情感,以扩大人对环境的感受深度和丰富理解。如触景生情的手法,就是利用人们对环境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潜意识心理感觉。

室内环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着心理需求。在室内环境中,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人与环境进行新的交流,从而让人体验到各种心理感受。如舒适、快乐、宁静、宏大、端庄等。因此,室内环境设行就必须创造出空间中的意境。

环境设计的认知范文

教学活动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为系统,包括教学活动设计行为、教学活动实施行为和教学活动反思行为。本文将着重从教学活动设计的角度进行论述。影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学情、教学目标以及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利用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之前,首先要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其次,教师还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即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再次,根据前两步的分析做出理性判断,即将要传授的新知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属于同化还是顺应。

我在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前,首先对初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是认识不足,对党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有理解不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现象,在生活中有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的这一认知状况和教学内容所要传递的信息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说出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总体形势;概括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能力目标――在正确认清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概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必要性。具有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依据教学目标在“回眸我们美丽的家园”这一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看两段视频的教学活动,第一段视频表现美丽的自然风光,第二段视频呈现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严峻的形势。两大视频反差巨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比、感受并归纳出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教学活动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起点,同时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前提是有一个具体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

我在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依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上述步骤,在制定知识目标时选择了诸如“说出”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总体形势;“概括”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的行为动词;在制定能力目标时选择了比较、分析、概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必要性的行为动词;在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选用了初步建立“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体现情感的行为动词。这些行为动词的共同特点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比较具体,可操作性与可测评性较强。

活动设计要创设符合学情的教学情境

所谓创设符合学情的教学情境是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等相关实际情况的具体情境,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教材,从学生能感受到的多彩的生活出发,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尤其是要寻找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分析、解决自己“遭遇、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

  • 下一篇: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范例(3篇)
    上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方案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环境规划概念范例(3篇)

      环境规划概念范文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大基本形式,概念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

      daniel 0 2025-01-07 09:52:33

    2. 精雕雕刻教程范例(3篇)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

      daniel 0 2025-01-07 09:51:27

    3.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例(3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daniel 0 2025-01-06 19:09:24

    4. 纳米雕刻技术范例(3篇)

      纳米雕刻技术范文弗拉季米尔是俄罗斯玻璃雕刻制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熟知玻璃性质;叶莲娜毕业于穆欣娜列宁格勒艺术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院,同时受过К.М.Митрофан..

      daniel 0 2025-01-01 13:32:12

    5.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前言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

      daniel 0 2025-01-01 10:57:12

    6.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7.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3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中图分类号:R978.1;R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70-03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8.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例(3篇)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文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活动的一种就业能力教育,突出特征是从事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按照目前学者对VR/AR技术呈现的普遍描述..

      daniel 0 2025-01-01 05: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