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作文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2-08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品德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几千年的中华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无疑是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文化宝库。中华民族精神在众多民俗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国民俗文化是实施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近年来,我将民俗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堂,将民俗文化引进学校素质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民俗文化走入思想品德学科教学

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这是学校学科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在有的学科教材中就已经显现一定比例的民俗知识,如,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体现民俗文化知识的课文(散文、诗歌);音乐、美术教材中的民间技艺;历史地理教材中的民俗民风等。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适当有效地拓展渗透一些民俗文化知识的教学,取得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在有的学科教材中没有显性的民俗知识内容,教师是否就觉得自己学科的教学和这毫不相干?其实也不尽然。如,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正统严肃的,很少有教师认为可以把它和多姿多彩、趣味横生的民俗文化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缺乏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但我们还是可以有创新之举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尊师重教”一节教学内容。在以前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通过列举一些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来说明尊师重教是一种优良风尚、传统美德。而我在教学前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我国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什么时候提倡的?鼓励学生课后去查询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搜寻了一些民俗资料:明清以来,各府州县例行的尊师敬老的传统礼仪。老百姓家供奉祖宗牌位,正户题名为“天地君亲师”,其中“师道”列为五尊之一。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在冬至节时,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山西民间就有“冬至节教书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了解了平时不曾知道也没机会知道的内容。接着,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看待这些风俗的?有学生认为,之所以成为风俗,是因为它已经深植人心,长期沿袭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了。这些风俗在礼仪形式上不同,并无精神上的差别,都体现了对师道的尊重。由此可见,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的美德。

又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友情伴我同行”时,就在教学前先让学生收集我国古代经典的传颂友谊的故事,不查不知道,学生通过收集发现有很多传颂至今的感人故事。管鲍之交、鸡黍之交、舍命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胶膝之交等,通过讲故事,学生知道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并知道了八拜之交是什么意思。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元曲《冻苏秦》:“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又《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八拜之交应该是指对结义双方长辈行八拜之礼,正式结为金兰之好。但据说这八拜是沿袭过去八个著名的金兰典故,而在这之前有的学生把八拜之交理解为朋友之间相互对拜八下,可见今天的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的欠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还补充了很多俗语和风俗,这些学生已经很少使用和接触,教师采用了学生小品表演的方式,表演了桃园三结义的场景,让思想品德课堂一改死板的面孔,教师适时地提问,为什么这些故事传颂至今,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引出了友谊的珍贵,要用真诚、理解、宽容、关爱、帮助、平等、无私、奉献来浇灌,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这时教师又举了现代名人、伟人交友的故事。所以友谊从古到今都是人们所期望追求的宝贵情感,千金易得,知己难寻,我们要珍惜友谊。

教师发掘具有教育功能的民俗文化资源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效果明显。可见,只要教师有心挖掘,合理利用,让民俗文化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中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当然,民俗资源纷繁复杂,各学科也有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实现有效渗透必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可能性

在学科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定要渗透民俗内容,如完全没有渗透的可能和必要,就不要牵强附会,更不能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2.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渗透民俗教学内容,不能喧宾夺主,顾此失彼,以至影响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3.灵活性

对渗透的民俗知识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民俗知识特点灵活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或教师直接传授方式。

二、民俗文化走入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之一,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可以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对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较好地把民俗文化和校本课程结合的例子――《探究我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之所以拟定传统节日文化的课程内容,是兼顾到民俗知识特点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民俗文化纷繁复杂,包罗万象,有礼仪民俗、生活民俗、娱乐民俗、观念民俗等,这些众多内容不可能一一呈现在课程中。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多姿多彩,是我国民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不可轻视的素质教育资源。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而且呈现在平时生活中的节日民俗事项,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通俗浅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正因为如此,有很多学校对学生都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但是我们的校本课程不能只是流于对民俗文化的简单介绍,而应该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多地挖掘文化的精髓所在。

1.课程目标定位更高更具体

把提升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深层理解和分析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平常生活中,呈现于学生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事项其实也不少,但我们学生只是停留于对民俗表现形式的认识上,对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并不清楚。所以,教师不仅以增加学生对节日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为己任,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挖掘感悟节日民俗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真正领悟到节日文化的魅力,也为他们今后自主学习更多的民俗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主题单元教学,增加学习广度深度

我国传统节日就有十几个,我们集中对我国六大主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中秋、重阳)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是以每个节日作为一个主题学习单元,在每个主题之下确定三个学习专题。如:

专题一:了解某节日。主要是对该节日知识的了解,如,了解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传说、节日的习俗及地方特色、节日诗词等。有的是学生利用网络、图书、家人、亲戚等途径自主学习获取认知,然后相互进行交流,有的是由教师课堂直接传授。

专题二:探究某节日。采用探究学习方法,挖掘习俗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内涵。从驱邪内涵、祈福内涵、纪念内涵、美德内涵、精神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类,整理成表。节日习俗也是良莠并存,让学生讨论辨析传统节日中的陋习,还组织学生对“移风易俗”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现在全家在饭店吃年夜饭,到外地旅游过年等现象,学生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还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很重要。

专题三:体验某节日。节日习俗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事项,除了他们在节日生活中耳闻目睹,我们还让学生参与一些节日事项的体验,体味节日的乐趣,感悟节日的内涵,如逢元宵节、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教学生学做包汤圆、包粽子,尽管手艺有点难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的还向家人请教,然后再传授给别的同学。教师教学生学做中国结。大红的中国结,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节日喜气,反映出我国百姓对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学生是乐在其中,感受在其中。

3.编写配套校本教材,为课程教学提供借鉴指导

一个好的校本课程一定要有精心编制的校本教材,这个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教材中呈现有节日知识介绍、相关知识连接、延伸拓展问题等形式,比较注重留给学生一些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校本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一些资料,也为今后其他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值得借鉴的材料。

三、民俗文化走入校园文化活动

良好的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来构建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都应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以节庆活动为载体,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设节日气氛浓郁的校园静态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动态活动。

1.每个人都是活动的参与者

学校主管部门或学校领导管理层提出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为其从事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和服务。学校全体师生,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还可以邀请部分学校家长参与活动。活动中没有观众和表演者的明确划分,在场的每个人都是活动的参与者。

2.活动形式多样化

有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形式。集中活动时,有歌舞戏剧表演和节日诗歌朗诵,都由师生自导自演;有节日知识趣味竞答,由在场的所有师生家长参与。分散活动时,活动场地分成几块,有现场体验技艺活动,如,包粽子、剪纸、编织中国结、做香包;有现场趣味游戏活动,如,有奖猜灯谜,还有品尝风味小吃等。校园节庆氛围浓厚,参与激情高昂,参与率高达95%以上。

把校园节庆活动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享受“节庆”带来的快乐,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活动,也增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篇2

通过这样一次探索便让我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不少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它们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世世代代,年年岁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意义和乐趣,振奋或抚慰人们的心灵。由此而引发的思绪和灵感,又往往成为诗词创作抒情咏怀的缘由和契机。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作品数量可观,佳作迭现,这确实是诗词发展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不失留有一些旧时民俗的痕迹。古老的民俗很多都能延续至今,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而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并会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我们如果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代一些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③,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就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十分的别具见地: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洞仙歌》)这首词纯用当时口语,写的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时,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的场景。三杯两盏淡酒之余,请来歌妓唱曲,唱的就是重阳应景的时令曲子,以此来酬佳节。十分生动真实的描绘了一幅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

黄杰先生也写过一本《宋词与民俗》④,这本书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系统性地重新审视宋词的价值,并剖析了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以茶汤为例。按宋时的习俗,客来时进茶,客去则进汤。进茶时要唱“茶词”,进汤时则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两宋饮茶之风极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器具和场合。因而在两宋词中,“茶词”、“汤词”亦独为一类,为数甚多。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既是师友,又是茶侣,又多擅长以诗词咏茶。黄庭坚是江西分宁人,分宁就是宋时茗茶产地之一。富弼为相,会见黄庭坚,所得的印象,就是“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⑤。北宋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⑥中也写过这样的文字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为第一。自景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这里所说的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民俗文化中的节日民俗部分。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⑦诗中说得明白:正是重九佳节,正是那阖家登山、遍插茱萸以示亲人间共避邪恶、相互祝福的节日习俗,牵动了这位离乡背井的游子的思亲之情,使他不吐不快。这种“情”不是单方的,作者想象远在华山以东的家人们,在秋高气爽之中相拥登上山巅,每个成员都佩带上芳香的茱萸,也正在为“少一人”而深感遗憾。两情远隔重山,发于一旦,是由重阳节日所激发,通过重阳的节日活动连结起来的。对于离别的亲人们来说,思念之情时时都会袭上心头;然而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思念总是更加强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波澜是带有普遍性的;诗人的感觉更加敏锐,说出了别人欲言而未能言的话,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成为中外古今广为传诵的名句。可见,节日习俗不仅对诗人的创作心理,也对读者的欣赏心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寄意于民俗风情的诗作还有《寒食即事》⑧。《荆楚岁时记》云:“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即在清明节前两日,寒食节人们要灭除旧火,禁火三天,没有热饭吃,故曰“寒食”。而只有得到皇帝特许者,才能燃烛。唐时,朝廷在此日以宫苑中榆柳点火以赐贵近宠臣,《寒食即事》诗所描述的就是个中景象。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全民灭火寒食之中,作者有意推出了从皇宫中传递火种的镜头,画面所体现的特权自然是引人注目的。特权阶层中是些什么人呢?作者又借东汉的“五侯”来指当时那些弄权、炙手可热的权臣宦官。全诗并无一句议及政事,却又借助寒食节的习俗,写了皇帝对宠臣权贵的特殊待遇,深有讽喻意味。

节日习俗是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独呈异彩的一部分;各个节日又各具时令特色及文化内涵。由于节日活动特别能引动人们的思绪,触发创作的灵感,所以诗人词家总是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其中个人的感受与群体的文化成果既融汇一体,又生发升华,具有突出的深厚度。这些诗词所写的也无非是人间世态、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和愿望理想,却因与特有的节日风情相结合,因此民俗风格深刻鲜明,尤富生活气息,读来如醇酒醉人。节日习俗是人人享有、年年重现的,人们对之十分熟悉,这就使创作与欣赏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因而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往往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反映节日习俗的诗词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值得注意与研究。

若再上升到民俗文化,其本身内涵也是非常庞大且丰富的。有关妇女生活、婚丧喜庆、饮食服饰、百工伎艺、音乐歌舞、各地物产、市井游乐、宫廷庆典、神怪灵异、社会交际、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虫鱼、行话俗语、医卜星象等内容,在古典诗词中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这些蕴藏丰富的民俗迹象,现在已很少被运用,所以我们对诗词的研读和考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复兴。

①李商隐《无题》

②解释来源自“百度百科”

③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④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版

⑤据清朝潘永因所著《宋稗类钞》卷六记载,富弼曾讥黄庭坚,原话为:“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

⑥此段文字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选择踏青、扫墓等,而你是这么过清明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2清明节什么时候几月几日,希望你喜欢。

2022清明节什么时候几月几日2022清明节是2022年4月4日,星期日,辛丑年(牛年)二月廿三。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牵钩、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射柳、插柳、蚕花会、爬桥等一系列活动。

清明节很多地方对吃也有讲究,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墓的。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先秦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也清明节扫墓原因。

清明节节日起源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 下一篇:员工月度工作总结(收集11篇)
    上一篇:月度安全工作总结(收集11篇)
    相关文章
    1. 环境规划概念范例(3篇)

      环境规划概念范文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大基本形式,概念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

      daniel 0 2025-01-07 09:52:33

    2. 精雕雕刻教程范例(3篇)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

      daniel 0 2025-01-07 09:51:27

    3.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例(3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daniel 0 2025-01-06 19:09:24

    4. 纳米雕刻技术范例(3篇)

      纳米雕刻技术范文弗拉季米尔是俄罗斯玻璃雕刻制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熟知玻璃性质;叶莲娜毕业于穆欣娜列宁格勒艺术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院,同时受过К.М.Митрофан..

      daniel 0 2025-01-01 13:32:12

    5.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前言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

      daniel 0 2025-01-01 10:57:12

    6.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7.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3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中图分类号:R978.1;R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70-03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8.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例(3篇)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文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活动的一种就业能力教育,突出特征是从事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按照目前学者对VR/AR技术呈现的普遍描述..

      daniel 0 2025-01-01 05: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