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例(3篇)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篇1
关键词:外语教学;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1-02
一、引言
人才的培养是立国之本,对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高校外语教学来讲,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我国的外语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地受到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具有很强的工具主义倾向。外语教学无论以传统的语言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导,还是以跨文化或学术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都把外语的交际作用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社会道德、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高校尤其严重,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予以重视。外语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其授课形式融合语言学习与作为语言载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将语言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概念来自于英语中的“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指的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幸福、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为人文主义所倡导,提倡公平、理解、宽容、和谐,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尊严、生命,尊重自然、人类的自由、权利、各个国家及各种文化间的差异等。在物质主义盛行、个人主义至上的当代社会,唤醒人们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化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日益恶化的矛盾关系。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人文意识引导的匮乏会导致学生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以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自20世纪末开始对人文精神及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实践予以充分关注[1],他在2007年“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人文教育的危机》一文中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人文的力量,人文教育就是要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尊严、自由、健全、理想。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以培养能用外语自由表达的、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才为宗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置应兼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合近年来外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我们认为要想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懂外语人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应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广泛开设外语类通识课程。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以大连理工大学外语教学为例,外语学院自2012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基于“四化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英语教学改革。其中“人文关怀全球化”是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关怀全球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人才,使他们的解决问题意识能够投向整个人类的现实与未来。“人文知识现实化”,是指使学生在中西人文知识体系中,将人文知识传统与现实有效和有机结合,将人文知识应用于全球化的现实;“科学意识交叉综合化”,是指使学生在实践中具有跨学科的融通科学观,以“大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方法意识中西结合化”,是指使学生具有以结合中西思想为基础的方法意识,培养出具有不同层次科学创新能力的学生。在此教育理念框架下,为全校学生开设英国(美国)社会与文化、西方文明史、欧洲历史与政治等通识教育课程,效果显著。
此外,可考虑外语学院与人文学院教师合作增设人文类外语课程,将外语语言技能的提高与人文类课程的学习相融合。欧洲已有不少跨院系、专业合作授课的成功先例(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技伦理学的教师与工程专业教师合作讲授工程伦理课程),国内理工科高校也可以考虑将外语课程融入人文教育元素,外语教师从语言角度、人文教师从人文精神角度开展内容与语言融会式教学,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为人师表者,言传身教,外语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高度。外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注重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对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塑造。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师若具备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修养,则能在授课时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承认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掘教学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例,例如,在所承担的英语高级视听说课上,笔者精心设置了战争、历史、教育、音乐等主题,结合相应视听材料安排学生讨论。在战争主题课堂,通过电影《辛德勒名单》与学生探讨战争的残酷、当代世界和平的意义、战争中的人性等话题。在分析二战犹太大屠杀的血腥历史文化背景后,将话题引申到当今社会对艾滋病患者、贫困人群的歧视等,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己、对抗挫折的态度。
最后,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理工科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因此营造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建设人文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可举办英语校园文化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文歌曲大赛,设立英语沙龙、书友会、电影俱乐部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自觉汲取人文、文化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外语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课,外语教学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广泛开设外语类通识课程,或考虑教师跨院系合作增设人文社科类外语课程,将语言知识技能的提高与通识课程的学习相融合。另外,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柏成.中国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现状、局限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34-37,46.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人文精神的内容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断充实和更新,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和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伟大精神。它是个人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显为个人的性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要人们过得更充实,更美好、更有价值。它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为核心,以全人类的平等自由、思维创造、全面发展和幸福美好为终极目的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正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实现向素质教育发展转变。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前提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指导,素质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课题,更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力接班人的现实需要。通过高中历史课教学来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理念,从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会如何去生存、竞争,学习如何去与他人去合作、更要学会如何去做人,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2、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不仅是对历史史实的学习,更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规律的学习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进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获取丰富的人文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养成艰苦奋斗、勤奋创新的精神。此外,通过学习历史,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况,让学生们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个人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主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一,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高人格魅力。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对学生一直同仁,有教无类,进而身先示范,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生活、学习的真心实意的关心,从而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基础不一,这需要教师对情况特殊的学生予以个别照顾和关怀,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此外,教师的仪表与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地影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使教师更有亲和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二,有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随着中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历史这门学科也要求对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创新和调整。在新的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一个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去指引学生成人成才的领路人。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由此,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助于历史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1、科学确立高中历史的人文精神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中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一定基础能力和素养。这需要教师要由以往的知识本位向以学生为本而转变。因此,教师应当首先确立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加以明确。对于处于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首先应当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平常的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将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强化动手能力和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方面的要求有机统一在一起。具体来讲,教师应当把基础知识的传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同时要结合与人文精神培养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切实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人文精神培养功能。
2、深挖历史课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
在高中的所有科目中,历史这一学科,是承担人文知识传播的重要学科。著名学者杜威曾讲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在我国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政治和经济方面,还有思想和艺术方面,因此,作为重要载体的历史课本,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独特的先天性优势。从这个层面来讲,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全面了解、深刻把握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使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基本方法之一。所以,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历史教科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资源,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利用历史教科书自身的人文精神内容,让学生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优秀的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3、创新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人性层面上的促进和提高,同时塑造出理想的人格品质,并且让教育成果充分体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归根结底为人性教育,其核心宗旨就是人性涵养与人文精神。因此,人文教育的基础价值就是对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质以及理论道德得以充分提升,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充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语文所涵盖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包含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等多个领域及诸多层面。特别是人文内涵丰富多彩且寓意深刻,不但有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精神,更有对国家利益与社会尊严的誓死捍卫,反对黑暗势力,不畏,见义勇为,爱憎分明,还有对社会的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舍己精神,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等。总之,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人文精神和情怀,这些都值得学生们深入学习和效仿。
2.语文课程性质规划和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对人非常重要,这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人类需要的学习工具,而且还体现了它的人文性质,属于语文课程的基础所在”。语文教学同时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同时更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并且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不仅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语文知识技能,同时还让他们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深入探索精神,最终让其拥有充分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拓展自我个性和精研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要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最终使得物质的自身价值持续高涨,而其精神价值却出现了一定的缺失,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价值需要弘扬和传承,这是基础教学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高中阶段,人的个性与心智正处于逐步成熟阶段,是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理想阶段,所以,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理念与人文教育中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谋而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一定要顺应时代需要,还要与社会发展观相吻合。
三、人文教育的渗透必须时刻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视角来进行观察,从文章里解读出蕴含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提炼和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重点讲述社会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每个人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境遇有所差别,这与人格无关。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于拉平板车的老王发自内心的尊重,对老王生意的照顾,尤其是两位先生发自肺腑的平等观念———人家上门了,没能请他坐下来喝杯茶,真实感觉很抱歉”。再看看我们现如今的许多人稍有点财富,稍有点社会地位,就理所当然地判定自己高人一等,对这篇文章中所展现的人文精神,就是对这种负面社会思想有力的抨击。这能使学生们从中学习正确的交往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能够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很明显,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学生们绝对需要这种正确人文精神的洗礼。
四、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1.教师的人文素养须提高
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进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他们是人文精神的传递者,因此必须发挥自身人文精神的示范作用,必须综合提升人文精神素养。教师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文教育的开展实施。所谓人文素养,其实就是教师平时自我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中包括情感模式、性格模式、道德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深化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心程度,这也被定义为教师体现人文素养的核心所在。而对于该核心部分起到支撑和作用的,其实就是教师对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所以,如果教师想要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务须始终学习人文知识,持续提高自身人文价值,而且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以求达到人文教育的精益求精,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实现人文培养教育的重中之重。
2.教材中人文教育元素须深入挖掘
从文化多元化角度来讲,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提出更多要求,以求达到学生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探索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须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将教材作为教学依托,方可有效挖掘课程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核心观念。其次,教师还要将人文精神充分融入教学课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切身感受作者的品质与胸怀,让学生立足社会,展开联想和反思,这样方可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目的。另外,还要丰富学生的时代气息,不断拓宽教学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从中渗透人文思想教育,以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观念意识。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利因素
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其中的人文精神必须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方可实现最佳效果。而在此类多元化教学方式中,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势明显,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高中语文应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在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会对文章中的人文价值精神产生更为深层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加准确地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学生更是体会透彻,最终也让人文教育的培养实施收到奇效。
五、总结
-
环境规划概念范例(3篇)
环境规划概念范文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大基本形式,概念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
-
精雕雕刻教程范例(3篇)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
-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例(3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
纳米雕刻技术范例(3篇)
纳米雕刻技术范文弗拉季米尔是俄罗斯玻璃雕刻制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熟知玻璃性质;叶莲娜毕业于穆欣娜列宁格勒艺术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院,同时受过К.М.Митрофан..
-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前言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
-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3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中图分类号:R978.1;R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70-03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
-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例(3篇)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文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活动的一种就业能力教育,突出特征是从事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按照目前学者对VR/AR技术呈现的普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