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科出科小结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2-17

运动医学科出科小结范文篇1

2017&2016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点对比一览表

2017西医临综大纲已于2016年8月15日公布,新大纲涵盖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构成、考试方向、考查重点,小编通过2017考研西医临综大纲生理科目与2016考研大纲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到17考研的复习重点,及时地规划出自己的复习思路和方法,高效地进行复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7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试大纲与2016考纲对比考点一览表

大纲科目

2016大纲要求

2017大纲要求变化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基础医学约50%,其中生理学约20%,生物化学约15%,病理学约15%;临床医学约50%,其中内科学约30%,外科学约20%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型题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B型题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X型题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内容同16年第2条)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6.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7.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0.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11.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12.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5.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同16年的第2条)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同16年的第4条)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6.主要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同16年第2条)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3.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5.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7.排尿反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九)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删除

(十)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4.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7.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8.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9.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11.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1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同16年的第6条。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3条。

10.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4条。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3.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5.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的调节。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同16年第4条。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同16年第7条。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运动医学科出科小结范文

经管科和财务室二者如协调欠佳,配合不当,易出现管理疏漏,导致分工责任不清,任务权责不明,互相推诱。如医院的科级医疗成本核算由经管科负责,由于医疗成本数据主要来源是支”,基础是清产核资”和实物挂账”,如果财务室没有实行实物挂账”,不能提供分科、分成本项目列支”的费用数据,经管科就无法对科室支出进行分别核算,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最终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另财务室和经管科的工作任务和会计核算方式不同,医院财经中心以往实行的是预算会计中的收付实现制”,采用的账务处理方法也是收付记账法”;而经管科实行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其会计处理原则是权责发生制”,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两种不同的会计方法造成了同一医院因不同会计制度所产生的数据难接轨,使医院的经济管理数据很难统一、准确和科学,信息无法共享和利用。如:上报医疗有关收支情况时,经济管理部门以统计核算上报一个数据,财务室按收付实现制核算上报一个数据,一种报表,同一内容,两种结果,提供的成本效益情况不够准确。

二、中小型医院经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医院党委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集中统管

经管科与财务室应由分别向上级负责改为共同参与医院经济管理,共同向院党委和首长负责,构成医院经济管理双线式体制的模式。就医院经济管理体制而言,应直接隶属院党委,使各种经济信息和决策高度集中,高度集中是指医院在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决策权要高度集中于院党委及院领导。如医院的全年预算、决算,大型医疗设备引进、基建维修安排、全院的成本核算或奖金分配方案等,涉及资金较多或较敏感的经济问题,应经党委讨论和院长签署同意方可实施。财务室和经济管理科以经济参谋或助理的形式,分散在各经济责任中,相对分散是指医院经济运行中的具体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工作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如医院的预、决算,院级成本核算由财务室负责,物价管理、科级成本核算等由卫生经济管理科负责,双方共同承担医院经济运行的检查、监督,充分发挥医院内部管理的有力杠杆作用,增强内部活力。这种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将有利于经济决策的统一和全院经济运行的协调一致,使医院运行更加经济、高效,更具有竞争力。

2.强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

经济管理科、财务室、收费室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科室,在完成医院综合目标、协调院领导搞好经济管理和决策、督导全院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具体的经济核算方面发挥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医院经营质量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与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劣是密不可分的。

3.进一步更新医疗成本核算理念,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

医疗成本核算的结果是经济效益,特别是科级核算及分析过程,综合反映医疗服务中劳动管理、技术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的当前水平,是经济增长和经费来源的基础。控制和审核成本支出可提供经营决策,依据医院开展医疗活动所必须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成本核算,加强审核力度,规范支出管理,降低成本费用,使医院的支出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决策者可根据全面成本核算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使决策者了解到通过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和机构,在全院各级宣讲,组织学习,培训成本核算专职和兼职人员,使全院工作人员增强经济意识,从而达到自觉减少浪费、控制成本和增收节支的目的。医院应借助经管科的发展,推进医院的经济管理改革,推行核算会计制度的统一,实行医疗成本核算,进行清产核资、实物挂账,根据医疗、科研、教学及仪器设备分布、使用情况等,将设备、器械、卫生材料等按科室、分病种进行成本核算。财务室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收付记账法”为借贷记账法”,与经管科统一会计核算方法。在全院范围内,从基础工作上,建立起一套适合对物资进行封闭式管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以保证权责发生制核算制度的落实,使医院在经济运行和管理上,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结语

运动医学科出科小结范文

中医骨伤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险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辛的劳动是容易造成创伤的。各种创伤疾病也往往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人类为求得生存,必然要与威胁其生命的创伤疾病作斗争,去摸索能医治创伤疾病的方法;经过长时期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骨创伤病理病机的认识,并总结出了中医骨折复位的手法及固定手段[1]。

1骨创伤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发展

1.1亡血耗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灵枢·寒热病》指出:“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阐述了外伤堕坠出血,对人体正气的消耗,发生体惰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形为实体组织,故而骨折后导致气机随之郁滞而出现疼痛,肿胀为先,疼痛在后。透彻地说明了创伤后痛和肿的病机是由于气血发生了紊乱的结果[2]。

1.2外有所伤,内有所损《内经》认为,人体外表组织的受伤,不仅损伤气血,也必然影响到内脏功能,导致内脏的病变。《素问·刺要论》指出,皮、肉、筋、脉受伤,都分别引起所属的内脏致病。《素问·经脉别论》还依据肝藏魂,肾主水等关系,说跌仆堕坠而致的惊吓,会导致肝气机紊乱,还累及脾的功能,如跌仆溺水,还会影响肾的功能等等。

1.3恶血留内,发为痹痛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动力,而营卫之气的输布,又依赖血的运行而得以滋养。可见,气血的运行与否,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和防御能力。《内经》把一切病理变化都归咎于气血的不运行——凝血(《素问·五脏生成论》)。在《灵枢·痈疽》中指出,邪气侵入后引起“血凝”,导致营卫不通气血不运行而发病。因此,创伤后组织的内出血不得消散,《内经》称为“恶血”。这些恶血停留于肌肉筋骨之内,一方面阻滞卫气运行于肌肉之间,丧失了卫外功能;另一方面,阻滞气血运行于局部,引起局部失养。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外邪侵犯,恶血和外邪交结而导致痹痛的症候。《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猝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恶血)相袭,则为寒痹”。

1.4瘀的病因病机“瘀”的概念形成于战国,是随着气的概念形成以及对气在人体中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瘀”初写作“阏”,见之于《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不韦在此阐明了“瘀”的定义,即“气郁”、“而滞着”,其原因是气候阴多。因“阏”可致“筋骨瑟缩不达”,治疗的方法可“为舞以宣导之”。认为这种舞蹈或导引有“宣导”气机的作用。

《说文解字》谓:“瘀,积血也”。朱熹注:“瘀,血败也”。“积血”指血液停积不流通,“血败”指血败坏不能营养身体。这两种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瘀”一词的含义。

《内经》尚无“瘀”词,却有类似“积血”、“血败”的论述。

如《灵枢·贼风》所论跌扑损伤引起“恶血在内而不去”,遇到外邪侵犯“则血气凝结”。这里所说的“恶血”也即“积血”。

《素问》在“五脏生成论”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在“痹论”中又指出:“痹……在于脉而血凝不流”。这里指的“血凝”是外邪引起,也因血凝而形成痹和厥之病。这是“血败”的一种。

《内经》对创伤、痹痛、骨痈疽、肿瘤等疾病病理的论述,都指出是“恶血”、“血凝”、“血泣”所致。恶血、血凝和血泣也就是“瘀”的实质含义。《内经》已经把“瘀”作为病机的中心,只不过未用这个词而已。

到汉代,《治百病方》首先以“瘀”的概念,作为创伤内出血后不消散而致肿痛等一系列症候群的诊断名词。《神农本草经》也载多种治“瘀血”的药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论述了多种杂病的病机中心是由“瘀”所致;在《金匮要略方论》列有“血痹”、“瘀血病”等专篇。如张氏认为“五劳虚极”也是“内有干血”所致;“亡血”后出现的“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等症状也是有淤血;妇人产后腹痛也是瘀血为患;至于坠马筋骨损伤更是瘀血所致的“痛楚”。

“瘀”的形成,一是外伤跌扑出血或吐血,产妇内出血、劳伤等出血引起积血不散;一是外邪(包括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引起血运行瘀滞(即败血)。“瘀”形成后,则阻滞气血运行,营卫不通,卫外之能力丧失,营养之来源告竭,则形成肿瘤、五劳七伤等一系列疾病。就骨科的创伤疾病来说,无论外伤或外邪的侵犯,“瘀”都是一切疾病病理机转的核心,这是中国骨科主要的病理学说。

到隋唐时代,认为凡跌扑损伤均可引起瘀血,且一旦有瘀则变生诸症。《诸病源候论》指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坠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伤损之处,即停积;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散,皆成瘀血”(卷四十八,159页),这是跌坠引起瘀血的机理。蔺道人在《理伤续断方·方论》中提出,凡扑损伤折,骨碎筋断都可致“败血壅滞”、“瘀血不散”。在《理伤续断方·口诀》中认为“凡肿是血作”,即凡外伤引起局部肿胀都是瘀血造成。这些认识,说明了跌扑损伤引起的内出血而成瘀血。

《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卒然致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从而出现烦躁、胸闷、腹满、口渴及创口化脓等症侯。蔺道人则把骨折损伤后的症候以及各种并发症都归于瘀血为患。《理伤续断方》记:“腹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痈疽发背,筋肉坏烂,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又“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又“瘀壅滞结,肿不散,或作痈疽,疼痛至甚”。又“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致死”,指出了骨折损伤后的肿痛、烦闷,及至并发痈疽、严重的腹胀、大小便不通,乃至死亡,都可以是瘀血引起。蔺氏对瘀血病机的理论,还充分表现在他的治疗观点和治疗方法上。这是《内经》所形成的瘀的病机在创伤骨科上的具体运用和重大的发挥。自此以后,瘀的病机,成为创伤骨科主要的病理学说。

1.5折伤专主血论明清时期,对气血学说进行了总结性概括,异远真人在《跌损妙方》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流行”。书中提到,“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至万历年间,李梃《医学入门》作了概括性论述“折伤专主血论,非如六淫七情在气在血之分”。李氏这一概括,道破了折伤后病机所在。清朝张璐在《疡科选粹》中也提到: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瘀血停积与亡血过多之症。盖打扑堕坠,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在《医宗金鉴》和《伤科补要》中都引述了这一论点,达到了当时对损伤后的病理转归在认识上的统一。同时也是对《内经》“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经两千年的实践检验的再总结,是创伤后病理变化的焦点。也为蔺道人“便生血气,以接骨耳”找到了理论根据,确立了先活血化瘀,也即先治瘀,瘀去新血才生,血生骨才能接的理论。“瘀不去则骨不能接”指导了骨折治疗的全过程,无论从整复、固定和活动以及内外用药方面,都是围绕着能否活血化瘀这一病机核心进行施治的。

对于骨折损伤后遗留的疼痛,除了因未能复位之外,明、前清时期还认为,在病因病机上有瘀血不清、气血已虚以及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侵犯所致。《外科集验方·第四》载:“久损入骨者,盖因坠压跌扑伤折,不曾通血,以致死血在所患之处,久则如鸡肺之附肋,轻者苔藓之晕石。年老血衰,遇风寒雨湿,其痛即发。此等乃根蒂之病,此非一剂可愈,磨以岁月方可安”。

2骨折复位技术的传承

晋代,人们已认识到骨、关节的创伤有骨折和关节脱位和开放创伤三大症候[3]。葛洪首先报告了下颌关节脱位,并具体运用按摩法于关节脱位整复。《肘后方》载:“治失欠颌车蹉开张不合方:一人以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葛洪首次介绍运用牵引等手法整复关节脱位,使前人的按摩法在治疗骨折脱位中有了更具体的手法。公元四世纪,葛洪在他的《肘后救卒方》中首次推荐了竹板固定骨折法,从而开拓了中国骨科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疗法的历史。南北朝时对骨折治疗还应用了切开复位法。《小品方》记有:“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指切开清除瘀血。《北史·长孙冀归传》载:“子彦少常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时以为踰关羽”,这是对骨折行扩创复位手术。显然,这种技术已为当时的医者应用,是中国骨科骨折切开复位术的萌芽。

唐代,蔺道人总结前人的经验写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和《难经》,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葛洪、《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学术成就;以整复、固定、活动和内外用药为治疗骨折的大法;对开放骨折,首先冲洗伤口,后行手法整复骨折或扩创复位、缝合伤口、小夹板外固定和内外用药的治法。书中总结运用的整复骨折方法有切开复位和“相度”、“忖度”、“拔伸”、“撙捺”和“捺正”,也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端提挤按等主要整骨手法。其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和固定与活动相结合的治疗观点,成为后世一千多年骨折治疗的原则准绳。蔺道人对骨折治疗,既重视固定,也注意活动关节。他指出:“凡曲转……将绢布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同时明确指出,夹板固定,要到骨折愈合方可。“骨生牢稳方去夹”。这些实践经验,将骨折固定法和练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骨折治疗动静结合的观点原则。

宋、元时代对骨折脱位的治疗,已认识到首要目的是恢复原来的解剖关系,称为“接筋续骨”。《圣济总录》折伤门:“坠堕倒仆,折伤蹉跌,……究图疗治,小则消肿而伸挛,大则接筋而续骨”。说明凡跌扑损伤、骨折脱位,研究它的治疗方法,轻者需消肿舒筋,对骨折脱位的重症,就必须接续骨折和续筋。这样骨、关节“联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恢复原来的功能。同时强调了对骨折脱位首要治法是复位的重要性,“凡堕跌仆,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至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营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其中,复位后,“骨正筋柔”,才能保证“营卫气血,不失常度”。从理论上,证明了手法复位的重要性。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除运用蔺道人的五法之外,还创造了“悬吊”的复位技术,用于脊椎压缩骨折,“未直则未归窠”的过伸复位原理,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先例,在世界医学史也是创举。

明清时期对骨折的复位方法,是运用闭合的手法复位为主[4]。所谓手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旧也”。在手法的施行时,明代以后已注重手法要轻、巧、稳、准,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如王肯堂说:“用药固不可差,而整顿手法尤不可孟浪”。《要旨》精辟指出:“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哭,方称为手法也”,这些论述非常具有代表性,证明了正确运用手法,是正骨医生的主要基本功。

3外固定器具和固定技术的发展

战国至汉时代形成的“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思想观点,对骨科的治疗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骨折的治疗,无论当时的包扎固定法及后世发展起来的夹板固定法,始终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的重视运动的思想观点所主宰,可谓奠定了两千年发展的基石[5]。故骨折的固定始终围绕着可靠固定而不影响肢体活动这一指导思想。

“裹帘”即蔺道人的“绢片”,也是晋代以前固定骨折的主要器材。自唐以后,用绢布为材料的包扎用的“裹帘”,多用于“悬腕”及包扎固定关节部位骨折或脱位[6]。所以《正骨心法要旨》说:“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所谓“始为得法”,即这种固定物,能够既起固定作用,也能使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这种固定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治疗观点,所以称为“始为得法”。

明、清时期,外固定的器具、外固定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发展,绢布包扎固定效果满足不了人们对骨折治疗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出现了新的外固定方法——超关节外固定夹板。而且,在理论上也认识到外固定对骨折治疗的重要性,即通过外固定,不仅能维持骨折复位的效果,还有辅助复位的作用[7]。《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跌仆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同未治之苦,……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不逮,以冀分者多合,欹(倾斜)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可见,固定的方法也依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分别应用不同的固定技术。

4近代创伤的革命

中国著名骨科学家方先之(1905—1968年)和他的学生尚天裕教授及他们在天津医院的同事们,自1958年起,虚心学习当地著名中医苏绍三(1906—1964年)的正骨经验,并博采国内各地中医骨科之长,运用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实践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8];研制成功新的小夹板外固定器材;并根据骨折愈合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中医传统的练功经验,总结出一套功能锻炼方法;到1962年,初步取得临床实践的成功,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

中医的局部包扎固定方法,体现了骨折愈合所要求的“动静”结合原则。因为它只固定受伤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方先之和尚天裕利用有弹性的纸垫和小夹板,把骨折局部固定起来,即可保证整复后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尤其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能得到有效控制,又能让肢体和肌肉进行必要的生理活动。当肢体活动时,外固定随着肢体一起动。由于纸垫的压力和固定夹板的弹性作用,使肌肉收缩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传达到骨折断端,使骨折端之间产生一种对向挤压的作用。这种作用能保持和促进骨折的复位,是一种生理刺激,对骨折的愈合是有利的。

国外外固定离不开穿针,中医采用的压垫技术有别于国外多针结构,是中国骨伤新疗法的显著特点之一[9]。小夹板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布带约束力是小夹板的主要动力来源,纸压垫相对集中了夹板压力,是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精髓和主导作用力量[10]。中国骨伤新疗法临床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压垫技术不但是中医骨伤夹板固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普遍应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固定中,无论是侵入性还是非侵入性的外固定,压垫技术无处不在体现着。临床实践结果说明,压垫技术只要应用得当,同样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1966年方先之、尚天裕等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吸取国内同行的长处,编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从而奠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临床基础。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是中国骨科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石筱山.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成果.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9).

2李经纬.《诸病源候论》在医学科技上的贡献.新医药学杂志,1978,(8).

3陈邦贤.南史医学史料汇编.中华医史杂志,1955,(4).

4韦以宗.中国骨科技术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

5李经纬.中国古代外科成就.科学史集刊,1963,(5).

6韦以宗.祖国医学治疗骨折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中华外科杂志,1961,(1).

7叶衍庆.祖国正骨科的科学成就.中华外科杂志,1957,(2).

8孟继懋.新中国骨科的成就.中华外科杂志,1959,(9).

  • 下一篇:跟单文员工作总结(收集9篇)
    上一篇:防冻保温工作总结(收集7篇)
    相关文章
    1. 环境规划概念范例(3篇)

      环境规划概念范文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大基本形式,概念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

      daniel 0 2025-01-07 09:52:33

    2. 精雕雕刻教程范例(3篇)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

      daniel 0 2025-01-07 09:51:27

    3.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例(3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daniel 0 2025-01-06 19:09:24

    4. 纳米雕刻技术范例(3篇)

      纳米雕刻技术范文弗拉季米尔是俄罗斯玻璃雕刻制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熟知玻璃性质;叶莲娜毕业于穆欣娜列宁格勒艺术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院,同时受过К.М.Митрофан..

      daniel 0 2025-01-01 13:32:12

    5.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前言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

      daniel 0 2025-01-01 10:57:12

    6.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7.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3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中图分类号:R978.1;R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70-03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

      daniel 0 2025-01-01 08:22:12

    8.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例(3篇)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文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活动的一种就业能力教育,突出特征是从事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按照目前学者对VR/AR技术呈现的普遍描述..

      daniel 0 2025-01-01 05: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