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6-16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在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借助精准医疗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将其与中医理念与临床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实践中。

2.1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临床实践

中医与精准医学结合,不是与精准医学比较谁更能做到精准,而是应该思考在临床上如何使之发挥更好的疗效,精准医学目前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特定基因选择一种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减毒增效”,尽管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但相对于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价的证据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进行,在抗肿瘤治疗时,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不是针对肿瘤瘤体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状态,依据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适症候进行诊治,通过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临床症候和病理状态,以减少毒副作用,使精准治疗”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效”的治疗目标,如中医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总结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疗20种常用中药以及核心处方药物:党参、黄芪、金荞麦、沙参、麦冬、龙葵、白英、甘草、黄精、红景天。体现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则,在治疗过程别重视从整体出发,调补肺、脾、肾三脏,灵活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2.2医学科研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使医学科研越来越精确,也成为精准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些组学的理念与中医的系统观念有相似之处。如代谢组学”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组”群”谱”集成的功能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使其成为证候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中医采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疗,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较多中医联合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如王喜军等[7]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黄疸证和阴黄、阳黄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并从微观角度解读黄疸、阴黄和阳黄证候的科学内涵。王广基院士课题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浆代谢谱,其结果显示能将疾病组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并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显著相关,提示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可能正是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技术有利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有助于进行中医整体观”临床诊疗机制的阐释,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之处更易于进行中西医结合。

3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3.1信中还是信西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衷中参西”的观念,西医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以指南为参考依据,而中医临床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临床统一模式形成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诊疗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西医的诊疗相对易于操作,中医的辨证相对较难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西医更加客观,中医更加主观,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与西医学的认知在理论层面较难对应,所以在这个阶段,临床教育对树立中医临床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医的认知模式的实用性,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优势,不能一味地在理论层面寻找对应,而要更多地从理念上寻找共同点,如目前西医学对中医扶正、驱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冲突,从中西医的疗效优势上树立自信,进而比较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然后从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入手。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深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

3.2会不会影响中医思维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西医以客观数据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收集到临床信息都必须由临床医生进行主观思维的综合判断,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采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临床的思想意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西医学的认识作为参考,不能影响到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医疗效优势的发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过程中,将理念的相同之处作为结合的切入点,将临床疗效的提高作为结合的目的,将机理的阐释作为结合的手段,将理论的差异作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机制和原理加以阐释,使中西医能够进行更通畅的交流,更好地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

作者:王睿林单位: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参考文献

[1]彭亦良,周雄.精准医疗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与质疑[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11(1):88-90.

[2]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2):1-3.

[4]刘浩,林洪生.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中医药配合肺癌靶向治疗用药与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671-1673.

[6]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篇2

自西学东渐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根植,中国形成了中、西二元医学并存的格局。中医和西医两大阵营之间虽然存在着相互竞争与排斥的现象,但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日渐成为主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医学理论与临床上,中、西医学结合已蔚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基本问题就是中、西医学名词术语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就临床诊疗实践和临床科研而言,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尤为关键。早在上世纪30年代,作为当时全国中医最高学术机构的国立中央国医馆就以统一中、西医病名为首要工作,但由于该项工作在方针、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中医界和西医界都不认同,结果中途而废。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中、西医学界在中、西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对应关系,积累了不少成果,但一直缺乏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西医病名对应关系的专著。这一空白在本世纪之初终于被林昭庚博士和他所领导的团队所填补。

中国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林昭庚博士以中、西医双重背景的专长,汇集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的热忱、智慧、经验与毅力,前后费时共计12年,编成《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不仅为中西医结合之巨大工程,更是迄今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国所完成之中西医学病名汇编及工具用书中,数据最为齐全的书籍,极具可读性及可参考性。该书以现代医学的病名为纲,搜罗历代中医文献可与之对应或近似的疾病名称,力图让中、西医病名对应汇通,旨在化解中、西医学之间的争端疑惑,更进一步提供中医学者了解现代医学、西医学者认识中国传统医学的机会,让彼此有良好的互相学习、讨论与沟通管道,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发展,早日达到“中西医一元化”的目标。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一书是目前唯一的中西医病名对照之工具书。该书之主编林昭庚教授中西医学之学识修养深厚,在台湾与海外学术界颇富声誉,国内外230多篇,著作32种,以其学术成就在台湾获奖,亦受国际学术界之肯定,国内外院校机构聘为荣誉院士、教授等殊荣达30项,对中西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副主编共4人,均为博士或副教授、硕士资格之中西医专家学者。编著者36人亦多为兼具中西医师执照,且任职于台湾医学中心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西医疾病之范畴有极多共识,亦共同历经12寒暑,克服困难,终于完成此书。对中西医学界来说,《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的出版,堪称空前壮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值得高度肯定与赞许!

就《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内容及编排架构来讨论,第一版以现代的“国际病名分类”为基础,逐一从中医典籍中找出相对应的证型,之后还加入了“实验诊断”的部份,让读者知道可以协助诊断的现代检验项目,并且以中、西医的角度,分别详细叙述该疾病的定义与临床症状,同时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疾病中、西医学上的不同,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的肯定。该书繁体版本是由台湾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出版,第一版自1992年着手编写,于2001年出版,而大陆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之简体版本,乃为第一版之版本。

鉴于中西医病名繁杂,林昭庚博士再度集结多位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共同参与该书的再版工作,经过了3年的努力,再完成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于2004年出版,该书亦是根据作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中医病名作为对照,所选取的中医病名乃以相关中医文献为依据,内容较第一版更为丰富,全书共5册,约400万字,引用并参考458部中医文献,西医书籍86本,专门探讨中西医学对于同一疾病,其定义、证候与诊断上的相似与相异点,是一部内容丰富、篇幅巨大的著作。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以第一版的《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为基础,收录新增的西医疾病病名有133种,总西医疾病病名数达到997种,中医相关病名1759种,编次的原则系根据“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之编号顺序为蓝本,只要该书上的西医病名能找到相关的中医病名与病症,则尽可能地予以收录,依序分成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营养及新陈代谢疾病与免疫性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之疾病、精神疾患、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之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生产及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骨骼肌肉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先天畸形、周产期病态、征候、症状及诊断欠明之各种病态、损伤及中毒等共18章,997篇;其中第十八章为“中西医病名对照表”,首列西医(中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次列西医(英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再列中医病名对西医病名对照表,以便于读者检阅。

书中每篇病名的编排项目分成6大部分,依序为本书编号、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编号、现代医学病名及定义、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诊断要点、综论等内容。该书特别将国际疾病分类编号写入,使读者在查阅内容时,除了以书中目录为指引外,亦可以“ICD-9/ICD-10”为指引,以利国际学术交流。

而“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则根据该篇西医病名的临床症状,参考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相关中医病名,因中医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故一个西医病名,可能因为许多不同的临床症状而有数个相关的中医病名;而不同的西医病名,可能因其有共同的临床症状,而有相似的中医病名。以该书编号1的霍乱为例,西医学的霍乱(Cholera)乃霍乱弧菌侵犯于小肠所造成的急性传染病,过去在夏秋季节常有大小不等的流行。而中医学对霍乱一病的论述,可概括为两阶段:清代以前所论的霍乱,是指急性吐泻之疾,无流行传染之征;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以后论及的霍乱,既包括了前者,更阐发了因“瘟毒”或“疫疠”所引起“阖户沿村,风行似疫”的传播快、流行广的真霍乱病。中医学所论的霍乱与西医学的霍乱,名称虽然相同,但含义并非一致。中医的霍乱含义较为广泛,包括了以急性吐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性急重的疾病,如西医学中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相关疾病。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

【关键词】慢乙肝;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发展

1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肝炎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目前至少可分为甲、乙、丙、丁、戊肝5型,临床上最常见的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肝病之一【1】。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75%集中在亚太地区,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目前人口的5%,每年有100万人因此疾病而死亡【2】。根据我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我国是HBV高感染区,根据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中HBV的感染率高达60%,其中约1.2亿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占我国人口的10%。根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为57・6%,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约1.2亿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左右,其中慢乙肝病人逾3000万在社会上流动,约有10%-15%的人群存在HBV慢性感染,其中约l/4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0万。

由于HBV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影响下一代,故危害极大,HBV自婴儿感染后90%以上经40年左右衍化为肝硬化,50年发展为肝癌,25%-40%的感染者因之而致命,因此乙肝是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的治疗费用达到300-500亿元人民币【1】,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卫生经济带来严重危害。虽然国家近年来已加大乙肝免疫育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3-5】。据统计,在我国未经乙肝疫苗免疫1-50岁人群中,HBsAg携带率平均9.72%,HBV易感者年感染率为7%,HBsAg携带率男性11.33%高于女性8.23%,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质量【6】。可见,防治慢乙肝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并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重型肝炎是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极高的一型肝炎。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几大疾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如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全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复杂而长期的课题。

2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药和传统中医药诊疗体系及疗效的比较

西医药治疗慢乙肝主要以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为主。但毒副作用大,会出现重要器官病变,如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现代的医疗模式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医学模式,西医的传统治疗主要是以针对生物疾病模式为主,其疾病的诊断原则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都以此模式为基线,治疗时用药大多遵循较为固定的规律和标准格式化用药为特点,缺乏个体化治疗。而大多西药品价格较为昂贵。如干扰素(INF),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力用药,因复发率高,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等弊端而难以推广,国内大多数患者均难以在经济上承受类似的治疗开支。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规范,尤其在调节人体内环境(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保肝降酶以及提高抗病毒药物的靶点敏感性、降低复发率上都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就是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从而有效治疗本病【7】。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来说,中医药治疗是一种积极的手段,其原因主要是中医治疗能够对机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控,充分调动机体的内在能力,这是其独特优势所在。

随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防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考虑对患者精神、情绪、心理、工作能力、社会职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结合社会卫生经济因素。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证据”的思辨方式;“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等几大方面。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和特色,使得在慢性乙肝临床诊疗过程中,理论上突出了个体化治疗的思想,用药上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在经济成本上中药价格低廉,便于普通百姓患者接受,加强了人性化治疗的意义。辩证论治的同时又随证加减,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来遣方用药,并且同时还强调了人性化的治疗关怀,从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给予患者全面而具体的整体治疗,疗效显著。可见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而且潜力巨大。

然而,中医药治疗仍缺乏特效药,抗病毒治疗,调节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以促进患者肝脏病理改变的修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就目前而言,仅靠药物尚无法清除乙肝病毒,而若不能清除病毒,则病毒终究会变异而耐药。清除病毒,必需有人体免疫应答的配合,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调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优势,符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抗病毒及免疫调整综合治疗(鸡尾酒疗法)的发展趋势,也是对中西医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种尝试。中西医结合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方面起着协同的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毒的抑制与清除,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改善与修复,并能减少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8-12】。

同时,中医药治疗慢乙肝仍然存在较多的困惑:如疗效不肯定,重复性差,疗效评价仅限于个案总结或小范围的研究中,疗效评价仅限于个案总结或小范围的研究中,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性,制定的标准没有及时、广泛的执行等。

传统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体系很多临床对照试验研究了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然而这些试验的质量与疗效并没有得到全面系统评价【13】,而且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进程复杂多变,难以预测,治疗的确切效果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中医药有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既不能只停留在个案总结或小样本数据的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一指标分析中医治疗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医自身治疗理论体系的评价方式,把中医的内涵特色科学、合理的全面反映出来,提取精华,继承创新,使中医药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西医治疗也缺乏理想方法。故在传统中医中药中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中西医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传统医药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与现代医学科研模式―循证医学的优势

中医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和总结,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没有形成一条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社会在发展,致病源在变化,疾病谱在更新,人的体质因素也有了差异,总是以这种“不变”去“应万变”根本难以应付,因此,临床上出现了中药疗效不稳定,同样的经验方难以推广等问题。所以,中医药科研担负着把中医经验学总结升华成为科学理论的重任,每一项临床研究必须科学设计,严格操作,得出可以信赖的结论,为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提供依据。中医学从临床经验学逐渐转换到利用科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实践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伟大的变革,是中医药发展的桥梁。既往的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很多的误区,我们应当参照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的原则,借鉴循证医学思维探索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研究方药和模式,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中医药的疗效。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学术基础是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其核心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包括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方案、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当前最佳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所谓证据就是指设计合理,测量准确,结论可靠,发表在医学专业杂志上的文献,包括研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文章【14】。能够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把中医药宝贵的临床经验变为具有科学性的客观证据,不但可以提高中医的自身水平,而且能够以其客观的证据得到世界的认同,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医学。

4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前景

我国是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和首创“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国家。中西医结合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既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产物,又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药学的优势和特点【15】。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我们中西医结合首要的是“中”,要搞好中医药的继承,向中医学习,又要致力于创新;并要与世界的结合医学工作者团结合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西医结合医学一定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16】。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结合却是医学界存在的最大难题。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中医学应是现代的中医学,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客观前提【17】。

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新世纪里抓住机遇,取得更大发展突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样,必须依赖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循证医学正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18】。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个老课题,有关治疗上的中、西医新进展国内也介绍了不少,但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就是西药+中药治疗吗?目前,对慢乙肝的治疗仍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但缺乏可靠稳定的治疗措施和满意的疗效【19】。

我们应该衷中参西,师西医之长技,大力发扬中医本身的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在治疗慢乙肝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尤其中西医结合是创新的事业、发展的学科,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更新观念,掌握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乙肝治疗中的最佳方法和有力途径。

中医学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开展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从宏观到微观、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临床流行病学的引入和发展,使中医临床实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临床对照试验逐渐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主流,临床试验的质量逐年提高,为临床医学实践提供了大量证据。

20世纪末调查表明国内中医临床研究报道甚多,但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却甚少,质量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可观评价,也是制约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界开始意识到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建立临床RCT,CCT及诊断试验数据库是循证医学实践的核心任务之一,目的是更方便、快捷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更好的为临床医生服务,指导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是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但该数据库中国的资料不多,尤其缺乏中西医结合/中医领域的临床研究资料。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肝胆系统疾病疗效研究方面的RCT文章逐年增加,从70年代初的每年10多篇到2006年的上千篇,许多肝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实践指南也均是在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产生的【20】。但是,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慢乙肝临床研究方面的高质量循证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一定数量RCT、CCT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这些必将影响到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优势的发挥和临床研究的水平提高及发展。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中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于1998年建立,目前英文数据库已收录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数据(包括针灸)数千条,部分已向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交。目前尚未包括全部以中文发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信息量受到限制,此数据库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以利于将来更好地为循证实践服务【21】。

因此,建立我国中西医结合/中医慢乙肝的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RCT、CCT),可以为肝病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为肝病系统评价者提供数据,同时也是对我国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试验数据库的一个补充,向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中国中西医结合、中医慢乙肝临床研究资料,使得大量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慢乙肝临床研究文献能更好、更方便的服务于包括西医在内的广大临床工作者,为大家接受和采信,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慢乙肝评价文献研究的质量和国际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ChineseMinistryofHealth,HealthNews。NewspaperofHealthNews22/01/19994thedition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23。

[3]Seegerc,masonw,hepatitisBvirusbiology.Microbiolmolboilrev,2000,64:51-68

[4]LocarnonoS.molecularvirologyofhepatitisBvirus.seminliverDis,2004,24(suppl1):3-10

[5]VilleneuveJP.thenaturalhistoryofchronichepatitsBvirusinfection.JClinVirol,2005,34(suppl1):139-142

[6]GrosheideP.Van.Dammep.PreventionandcontrolofhepatitisBinthecommunityCommunicableDiseaseSeries[J]Antwerp,Belgium:viralHepatitisPrevention.Boardsecretariat:1996(1).

[7]李筱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光明中医2005.Vol20.3:32-33

[8]杨红,罗俊.甘利欣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6):307

[9]张晓慧,孙计田.硫普罗宁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医药导报,2003,22(4):244

[10]张海君,朱项临,邝先奎.苦参素联合西维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传染病信息,2003,16(2):50

[11]张友祥,王灵台,陈建杰.中药补肾冲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8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112~113

[12]王荣国,林锐金.叶下珠复方胶囊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121~122

[13]刘建平,秦献魁.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5

[14]贾继东,张福奎,王宝恩.循证医学及其对肝脏病治疗学的可能影响[J].新医学,2000,1(7):89

[15]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16]王宝恩,从临床科研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北京中医药2008.27,(1):3-5

[17]关燕婷,孙伟,谈现代中医的发展之路,北京中医药2008.27,(1):5-6

[18]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19]LauGK,TsiangM.Combinationtherapywith1amivudineforchronichepatitisB―infectedChinesepatients:aviraldynamicstudy[J].Hepatology,2000,32(2):394

[20]王吉耀,现代肝病诊断与治疗[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7

[21]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6-84

  • 下一篇:艺术校园文化设计范例(3篇)
    上一篇:乡镇环保工作总结(收集12篇)
    相关文章
    1. 光电子技术科学范例(3篇)

      光电子技术科学范文(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光电子产业作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之一,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起到巨大驱动力的作用。而《光电子..

      daniel 0 2025-06-16 14:37:33

    2.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例(3篇)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篇1关键词:课堂管理教学教师学生情景创设课堂管理,无论是出现在哪门学科,还是面对不同的受教对象,都是一门艺术,甚至更确切地说,它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

      daniel 0 2025-06-15 14:45:16

    3.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例(3篇)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14-02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

      daniel 0 2025-06-15 14:44:17

    4. 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例(3篇)

      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对策一、引言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目的在于查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财务信息是否属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daniel 0 2025-06-15 14:43:14

    5. 审计报告的要点范例(3篇)

      审计报告的要点范文篇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周期长、时效性强和审计过程持续等特点,需要及时发现被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但是《国家审计准则..

      daniel 0 2025-06-15 14:42:12

    6.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例(3篇)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篇1【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教育一、前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

      daniel 0 2025-06-15 14:41:12

    7. 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范例(3篇)

      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范文[摘要]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来了新的契机。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

      daniel 0 2025-06-15 14:40:12

    8.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突破句子关卡,要学生准确理解句子,才能正确理解课文。要理解句子意思,学生首先应在..

      daniel 0 2025-06-15 14:39:07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6-16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