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概念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8-23

乡村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3902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Tourism”、“Agri-tourism”、“Farm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何景明(2005)分析了成都“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家乐”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转变做出分析。

黄亮等(2006)在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时也提出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指出民族文化生态游是一种符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模式。王云才(2006)分析了当下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新模式。王铁,张宪玉(2009)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路径研究,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文章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这一模式开发的主要因素,并为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意义。张骁鸣,保继刚(2009)运用“起点―动力”假说解释了乡村为何要选择旅游这条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以及为何要转变为旅游为主导的乡村。BaorenSu(苏宝仁)(2011)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选取六个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分析了“农家乐”这一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解释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

早期的研究中多是探讨乡村旅游中利益主题关系问题、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以及各群体在乡村旅游中的定位。国外学者ByrdE.T.等人(2009)对于北卡罗来纳州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当中利益主体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乡村社区的四个利益相关者(居民、企业家、政府官员、游客)对于旅游影响在大多数问题上存在差异。黄郁成等人(2007)对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罗永常(2006)、古红梅(2012)分别对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和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利益机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认为要保障民族村寨利益需要转变开发观念、法律保护、明确产权、完善补偿机制、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机制;古红梅提出构建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乡村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规划方法;国内

引言

为了完成党在新阶段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十六大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可以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快,来带动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要说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无论如何也是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农村地域广大,发展极不平衡,情况错综复杂,牵涉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是个综合工程。要搞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无论如何也是难点。

1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化这个概念早就出现了,在中国大约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但现代化研究却是在五六十年代迅速兴起的一门科学。现代化的意思就是向现代变迁或成为现代的过程,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等等。

“农村现代化”,这个概念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是一个全面的、全方位的进步过程。过去,农村现代化是农民生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管理科学化的有机统一的过程。而现在这个概念的内涵更为丰富,是“四化”和“四个文明”所谓有机结合体,这个“四化”是上面的“三化”加上乡村风尚文明化,而“四个文明”即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如果把农村现代化更明确的标志的话,其实该包括了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城乡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农村现代化的规划方法

近年来,由于农村改革政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的农村建设方面,尤其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现代化的建设必须以农村现代化为基准,而当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布局较松散,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规划,从此看来,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由于缺乏规划的理念,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就是这些失败的经验让我们认清了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建设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规划,只有用规划来指导建设,不断的探索,才能拥有更合理的方法来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美观的农村环境。

2.1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基本要求。进行农村现代化规划,不应讲农村现代化单独割裂出来,而是对国内外国情的清楚认识,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农业发展、农民的经济生活,从而确定的方案。

第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求,要与农业非农化、农民非农化、小城镇建设、人口分布和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要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和谐。

第二,要科学制定现代农村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制定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第三,要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纯农民”为主要参保对象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第四,要造就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推进乡镇成人教育标准化建设,完善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农业职业培训网络,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让农民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2.2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方法。影响国内现代化农村规划的因素较多,其中很多是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进行传统的现代化农村规划时主要是以定性规划方法为主。但这虽然保证了农村建设的通达性,但也造成了农村现代化规划精度下降。所以现在一般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专家经验法:首先由一些充分了解国内外国情者组成专家组,基于国家的基本政策,初步制定方案,然后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深入调研,通过一些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充分征求乡(镇)、基层领导和农民的意愿,再根据实地勘察和公众参与收集到的资料和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个方案。

第二种是直接补充法:就是在现有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上进行补充,以目前的政策为导向,结合当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使运作耗能最小。现有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包括农村非农化建设,农村非农化建设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有三种,即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农村产业的非农化和农村区域的非农化。直接补充法可以给予这些方面的缺点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是创新。

第三种是最优树扩张法:我国行政结构划分的树状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导致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布局形式多呈树状,确定最优树是该规划方法的重点,由于规划的侧重点不同,确定最优树的标准也不同,在确定了最优树的基础上,以预测的未来规划方案为目标,加边展开,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部分的比重,使整个树状扩展充分。

3实施农村现代化规划应掌握和注意的要点

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和规划工作,我们要时刻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人多地少就业难”是我国的基本乡情。只有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转移出来,农业规模生产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才能发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工业化。

第二,农村现代化以农业市场化为先导。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是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的现代化只能建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非农就业,农业市场化催生的大量农产品市场和各种中介组织,为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非农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饿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何林生,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共福建省党委校学报,2001

乡村文化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74-02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乡村旅游的理论构建,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分别进行了诠释。有的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合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1]。在何景明、李立华的《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理清什么是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认为乡村性的特征是:(1)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小,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较小;(2)土地利用和经济活动以自然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为主,建筑物占地面积较小,即具有乡村型的自然景观,并具有较强的季节性;(3)有传统的社会文化特征。因此,应该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做如下界定: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传统文化的变迁

中国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乡村旅游开发促进了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值得我们努力去做。但面对乡村地区脆弱的原生态文化环境,面对相对处于弱势的乡村地区传统文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乡村旅游开发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无疑对一些传统文化也造成诸多消极的影响。

1.传统文化被过分商业化,使传统文化丧失了古朴性和乡土性。传统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特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被商品化[3],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将传统的文化习俗逐渐庸俗化,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使乡村传统文化失真,甚至被扭曲,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大减。

2.外来文化加速了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变异。旅游开发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大量旅游者带来的异族异地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进入了当地社会,破坏了旅游地社会、生产和生活现存的和谐与平衡,外来文化与民族地区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甚至出现局部的对立,从而干扰了民俗文化的原有秩序和发展进程。旅游地的有些乡村地区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其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能够代代相传,由于旅游业的介入,异地风情、不同意识和生活习俗的进入,往往使旅游地的传统文化被冲淡、同化甚至消失。由于乡村居民迫切渴望改善生活条件,运用现代化建筑材料,将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改建成华丽洋房;或建造一些非当地风格的建筑,与当地原有建筑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乡村整体形象。如,中国傣族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过去是用木头或竹子作柱、楼板为墙,茅草盖顶,上层住人,下层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由于受汉族建筑的影响,傣族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其墙都用砖、石砌筑或用水泥夯筑等,屋顶盖上瓦,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竹楼了。屋内陈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汉族城市居民无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本质的认知,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逐渐陷入城市化误区,使浓郁的乡土气息遭到破坏[4]。

3.乡村旅游开发造成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乡村地区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忠诚朴实、重义轻利等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敦厚淳朴的民风,也是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随着旅游的开发,受外来风气影响,一些地区民众的价值观被同化,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过去这些地区的人们重义不重利,认为见利忘义是不道德的。他们拿出好酒好菜、空出最好的房间招待素不相识的客人,拿出最好的民族服饰供客人照相之用,当导游不收分文报酬。现在,在商品经济和当地旅游业的带动下,他们开办私人旅馆、餐厅、舞厅等,在经营过程中也发生了从重义到重利的转变。

4.乡村旅游开发往往阻碍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可能使这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模仿与习得的过程被中断、或被扭曲,从而阻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5]一些旅游开发商以现代艺术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不恰当的包装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内涵;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小孩子,长期的耳濡目染,很容易认为这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常态,他们在这种氛围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

5.乡村旅游开发往往使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及旅游设施的建设难免会造成较大规模的建设或者搬迁。对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生环境进行改变和破坏,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消亡。有些古村落为了吸引游客将村民迁出,但又会有其他的居民进入,使古村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载体,古村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演化为喧嚣的各种交易的场所;传统社区不复存在,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三、保护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但是,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引导传统文化的良性变迁,则是乡村旅游开发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1.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切实防止开发性的破坏。乡村旅游开发中,都要充分保留、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乡情民风,从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物品、生产工具等一切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的独有的东西,都会激发游客们的好奇心,都是具有欣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注重协调保护传统乡村文化与发展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防止乡村旅游过度商业化。规避传统文化的庸俗化、舞台化,应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保证其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与稳定性;认真分析乡村习俗、风情、服饰、建筑、农耕等丰富多样的乡村传统文化沿革,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提供真实、深刻的表征本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特别是要注重抢救性地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一定要兴利除弊,对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影响要做到事前防范,力求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2.正确引导游客的行为,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蜂拥而至的游客,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对当地文化生态造成伤害。通过导游或其他的宣传途径,引导游客在欣赏美丽而神秘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应当尊重被访问地的文化、风俗习惯,采取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当地民族文化[6],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并动态向前发展。

3.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通过教育等手段,及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参观、参与,增强当地群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对自身文化的承传。使当地群众意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其民族存在的最重要的纽带。了解到民族传统文化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从而更加自觉地执行有关的保护法规;认识到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当地群众自觉抵制外来的不良影响,是保护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当地社区居民对当地环境的了解,能够向游客提供真实的解说及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体验,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 下一篇:作文字范例(4篇)
    上一篇:社区文化总结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社区文化总结范例(3篇)

      社区文化总结范文一、廉政文化进社区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以社区为依托,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实施监督和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

      daniel 0 2025-08-23 14:53:52

    2. 地推活动策划方案范例(3篇)

      地推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篇1营销策划书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实力,对企业的产品、资源及产品所指向的市场进行整体规划的计划性书面材料。营销策划书的作用1、准确、完..

      daniel 0 2025-08-22 14:54:29

    3. 万圣节快乐范例(3篇)

      万圣节快乐范文1.提上杰克灯,驱走黑夜,带来光明;穿上化妆服,改变相貌,使妖魔胆颤心惊;骑上扫帚,幻想飞翔,让美梦成真。万圣节到了,愿你玩的开心!2.提着南瓜灯,穿上白袍子,挨家挨户要糖..

      daniel 0 2025-08-22 14:54:16

    4. 初中篮球教学内容范例(3篇)

      初中篮球教学内容范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漠视学情、忽视学生的需要、组织形式单一、技术教学简单重复、课堂气氛呆板、教..

      daniel 0 2025-08-22 14:54:03

    5.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范例(3篇)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范文2016调研报告格式:标题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

      daniel 0 2025-08-22 14:53:50

    6.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范例(3篇)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范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抽象思维;策略引言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提出,“对学生而言,直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并非建立在抽象概念的基..

      daniel 0 2025-08-22 14:53:37

    7. 公共政策经济学范例(3篇)

      公共政策经济学范文一、公共投资对于经济的长期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的实践对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堪称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的成功范例。罗..

      daniel 0 2025-08-22 14:53:24

    8. 关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例(3篇)

      关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钙剂;理疗中图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26-0135-02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发性的全身性疾病,以骨组织微结..

      daniel 0 2025-08-22 14:53:11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23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