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分析总结(收集3篇)
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篇1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措施之一,考试的目的在于使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摸清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考试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努力上进、勤奋学习的好学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增强对知识的辨别,推理和分析能力。在此,我不想谈通过考试,如何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想重点谈谈如何才能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其各种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注重对考试的总结。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考试的总结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一、明确目的不少学生对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把考分看作自己的命根儿。考得好的喜上眉梢,考得差的愁眉苦脸。故一考完试便将试卷扔在一边,或两把撕掉。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是不端正的,目的是不明确的。所以说,要想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学生必须端正态度,明确对考试的认识。只有真正理解了考试的意识,才能通过考试,促进自己的学习。二、分析试卷有些同学认为只有没考好的同学才应该对考试情况进行总结。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考试后的总结对每位考生来说都很重要。故每位考生在考试后都应该认真细致地做好试卷分析。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试卷分析呢?我认为要做好试卷分析,考生应该做到:1.试卷上的每道题不是随便捡来的,而是通过命题人的深思熟虑选择而来的。每道题考查的目的都不同。故考生应该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如:Thefood________coolandclean.A.mustkeepB.MustkeepC.mustbekeepD.Mustbekept一题,它的考查目的是要考查考生辨别语态的能力。如果考生能明确这一点,他们的思考范围就得到了限制,不会再像脱疆的野马,漫无目的。所以说,明确考查目的是解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明确考查内容在确定了考查目的后,考生应该搞懂该题考查什么内容。当你明确了考查内容后,你的思考范围就进一步缩小,这对作对题是很有利的。我们还拿上一个题为例,根据该题的考查目的和句意,我们可以确定该题所考查的内容是被动语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确定考查内容时,必须依据考查目的,语境和句意来判断。3.回忆相关知识,做出选择在明确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后,我们就得根据考查内容,来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如上述一题,我们知识它所考查的是被动语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回忆自己所学过的有关被动语态的知识。如被动语态句式的结构,时态等。判断时态时,还要注意句子主语的数,确保主谓一致。一切考虑周到后,最后做到选择。三、总结得失通过分析试卷,考生应该达到总结考试得失的目的。通过分析,考生必须明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知识就可以放过去。如果对没有掌握了的,考生应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反复学习,直至真正掌握。如前所给的那道例题,如果你做错了,那说明你对语态知识还没有掌握好。所以,你就应该对这部分的知识进一步的复习,真正弄清它的用法。如果在考试中单词拼写错误多,那么,你就应该加强对单词的记忆;如果你在阅读理解中出错多,那么,你就应该加强阅读训练。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你的成绩才会逐步提高。你的能力才能逐渐增强,才能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四、总结考试的意义总结考试对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1.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通常,不少学生在考完试,不分析,不总结,所以,考完试后,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一概不清楚,也就不可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还是糊里糊涂过日子,学成什么算什么。如果你经常注意总结,那么,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针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过去存在的问题就会逐渐被克服。从而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目的性。2.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印度有句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3.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常重视对考生的分析,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辨别事非、解决问题、归纳、推断的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必须对试题和试卷进行细心的分析,对有些知识必须进行辨析。通过分析,还需要总结、归纳出存在的问题,而在总结和归纳中,必须对情况进行推理,判断。而这些又能够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总结考试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希望同学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为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多种素质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延安中学习若红)
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作答时长难度高考理科综合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试题难度是考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命题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难度”是考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测量概念,是试题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义指考生或被试者完成试题或任务时的困难程度。定量刻画试题难度的量数,称为难度系数或难度值,经典测量理论框架下在数值上等于代表性考生群体在试题上的通过率。
难度主要受考生对试题内容的熟悉程度、考查行为目标的层次、情景材料的信息量、试题的形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时间在此指给定考试时长或考生作答时长。一般情况下,在给定考试时长内,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将对考生的作答表现产生影响;反之,在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一定的情况下,作答时长也会对考生作答表现产生影响。此外,给定时长与考生自主分配的作答时长并不总是一致。同一试题可能由于分配时间的不同,导致通过率发生变化。在理想状态下,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应与给定考试时长相匹配,现实考试情境下的给定时长是否恰当亟待研究,考生作答时长的分配对其作答表现的影响也值得深入探讨。
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总分为300分,考试时长为150min,试卷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其中物理占120分,化学占100分,生物占80分。考试时长为三科共用,考生可以自由分配150min的时间。150min在三个科目间的分配应与科目总分值成正比,即物理60min、化学50min、生物40min。考生按照上述分配作答时长是否恰当,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一学科的作答时长对其表现有何影响。本研究以生物学科为例,研究作答时长对考生作答表现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已学完全部高中生物课程的高三理科学生,共452人。样本选自北京地区的两所中学,X校学生平均成绩好于全市平均成绩,279人;Y校学生平均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相当,173人。
2.2测试方法
2.2.1测试材料
以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全部试题作为测试卷,满分80分,其中客观题共30分,包含5道选择题,每题6分;主观题50分,包含3道非选择题,分值分别为18分、16分和16分。
2.2.2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3×2两因素准实验设计,因素一为作答时长,三个水平:基本时长、不足时长和充足时长。因素二为学校,两个水平:学校X和学校Y。
2.2.3预试
为确定标准作答时长,在Y校(成绩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选取一个普通班(40名学生)进行预试,记录从答题开始到90%考生正常完成全部试题所用时长。测得标准作答时长为40min。
2.2.4正式测试
按班级期末生物平均成绩,将两所学校的考生分为A、B、C三组,三组考生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A组:要求该组考生在基本作答时长条件下,即40分钟内作答试卷。B组:要求该组考生在70%的基本时长,即28分钟内作答试卷,时间结束立刻回收答题卡,即B组在不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测试C组:要求该组考生作答试卷至90%考生正常答完,考试结束,回收全部答题卡并记录时间,即C组考生在充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
2.2.5阅卷
对所有测试组进行统一阅卷。阅卷前对所有阅卷员进行正式培训,统一阅卷标准,阅卷结束后得到考生各题得分。
2.3数据分析
用SPSS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答题用时
在测试中测得X校C组作答用时约48分钟,Y校C组作答用时为50分钟,此即为考生回答试题所需要的充足作答时长。在高考中,按照分值比例,考生在生物试题上分配的作答时长应为40分钟,试卷的思维量应与40分钟的时长相匹配。但出于保密的需要,高考试题在考前无法进行预试,试卷的思维量是由命题者估算出的。本研究经测试得到的标准作答时长约为40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等分值比例的作答时长是基本匹配的。
3.2全卷得分结果与分析
各组考生全卷得分情况详见表1。由表1可知,两所学校测试B组(不足时长)的得分在三组间均为最低,测试C组(充足时长)的得分均为最高。以全卷总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446)=5.807,p=0.003),学校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1,446)=51.462,p=0.000)。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718),即不同学校间,不同时长条件下差异趋势是一致的,差异趋势详见图1。
因为本研究主要探讨时长的效应,也因为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为了简化结果的解释,故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只保留组别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4.894,p=0.008),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全卷总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这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全卷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全卷得分无显著提高。这进一步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40分钟的作答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3.3客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间差异显著(F(2,449)=4.263,p=0.015),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客观题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2.008,df=449,p=0.045),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18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4主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24,p=0.045)。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比较,结果与以全卷得分为因变量的结果也完全一致,即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主观题各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3.5.1第6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6题(高考试卷中第29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边缘显著(F(2,449)=2.598,p=0.076)。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00,df=449,p=0.036),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891)。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该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该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2第7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7题(高考试卷中第30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66,p=0.043)。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88,df=449,p=0.029),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659)。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此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得分无显著提高。
3.5.3第8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8题(高考试卷中第31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不显著(p=0.254)。这一结果说明增加或缩短答题时长对该题得分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8题的分析结果与第6、7题的分析结果不同,得到这一结果应与试题的难度有关,第8题难度系数为0.66,属于中等偏易试题,试题相对比较容易,答题思维量与信息量相对较少,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相对较短,作答时间对考生得分的影响较小。第7题的难度系数为0.41,属于较难的试题,试题的信息量和答题思维量均相对较大,考生必须仔细阅读试题内容并将文字转换成模型进行思考,在解答试题时,由于本题的解题思维链也相对较长,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也较长,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较大。第6题难度系数为0.60,难度适中,试题思维量和信息量不是很大,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为边缘显著。
在对本测试的预期中,作答时长对考生表现的影响,除了与试题难度有关外,还应与试题的位置有关。通常情况下,对于试卷中按照有序排列的一系列试题,考生应该按照由前到后的顺序作答。这样,如果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相较于位置靠后的试题,位置靠前的试题分配到的时间应该更为充足,而位置靠后的试题在时间从不足变为适当或充足时,考生表现应该获得明显的增益。本研究的结果并未显示出如上的规律,原因可能有三,本测试共有8道试题,有限的试题数使得这种位置效应并未显示;位置效应的影响要弱于试题难度的影响,考生对较难试题的深入思考导致表现的增益掩盖了试题的位置效应;分配给考生的作答时间,无论是不足、标准还是充分,实际上都满足了考生基本完成试题的时间,也说明试题总的思维量和给定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在作答时长变长后,考生在较难试题上的表现获得了明显的增益,而不是在位置靠后的试题上。这也提示我们,考生在回答试题的时候是运用了一定的答题策略的。因为该测试卷中试题的难度并不是按照试题顺序单调递增,即位置最靠后的试题并不是最难的。考生能够在接触试题时就鉴别出试题的大致难易程度,并合理的调配时间作答,而不是一直按照试题顺序作答,毫无变通。
4结论与建议
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总体思维量的设置较为合理。考生用约40分钟的时长进行答题的得分效果最佳,若缩短作答时长至28分钟,考生得分将明显降低,若延长作答时长至48分钟以上,考生的得分并无明显提高。在高考时,建议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答题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好自己的答题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恒,李金波.高考试题难度的预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3-5.
[2]毛竞飞.高考命题中试题难度预测方法探索[J].教育科学,2008,24(6):22-26.
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篇3
一、试卷的结构分析
主要包括:
1.内容结构分析:基本概念和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方面的内容比例乃至每一方面的二级结构分析。
2.目标水平结构分析:按照考试大纲所列水平(通常分为知道、理解、应用、综合运用等)种类,分析它们的组成比例并且作内容—水平双向交叉分析。
3.题型结构分析:各类题型的比例分析。
4.分数结构分析:内容—分数和水平—分数的双向交叉分析。
5.难度和时限结构分析:对难度测验作难度分布描述,对速度测验作时限分布描述。
6.试卷特点及横向、纵向比较:就试卷是否符合考试(教学)大纲规定、是否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和内在联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其他特点作出描述和判断。横向比较可以在学校—学校或地区—地区间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在不同学年间进行。
进行结构分析时,分析者要对测验各项目逐一分析和作出判断,因而结构分析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分析者对项目的判断跟编制、设计者不一致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题尤其是这样。为此可以把试卷结构分析结果跟编制试卷的结构设计进行比较。
除了难度结构分析跟答卷情况有关,只有在考试实施之后才能进行外,其他各项分析跟答卷情况无关,在考试实施之前就可以进行,属于试卷的“静态”分析。
二、答卷情况描述
主要包括:
1.成绩分布情况描述:列出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图。
2.统计量描述:列出平均分、标准差、优分率和低分率以及某些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等数据,还可以进一步作各内容跟其平均得分率、标准差、优分率和低分率的双向交叉分析,各水平层次跟其平均得分率、标准差、优分率和低分率的双向交叉分析,以便从中发现问题。
3.分布形态判断:判断总体分布是正态还是偏态或其它形态。
4.由样本统计量推测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成绩、总体标准差等)。
三、试题及解答情况分析
1.题目的内容、水平分析:逐一分析各题的内容、水平和考核意图。
2.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灵敏度、识别度和题目反应分布:具体方法参见文后所附题目分析部分。
四、试卷质量分析
1.试卷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参见文后所附“试卷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2.整卷难度分析。
3.试卷质量评价:就考试目的和试卷内容、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适宜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等对试卷作出全面评价。
五、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
从得分、失分情况以及某些部分之间的比较、分析,发现教师、学生以及命题等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为了使试卷分析全面、可靠和有效地发挥应有作用,试卷分析工作应实行教师分析和学生自我分析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简明、扼要、有重点地写出试卷分析报告。
附:题目和试卷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常模参照性测验的题目分析
常模参照性测验题目的分析工作,主要是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估计题目的难度、区分度,分析答案是否适宜等。
1.难度分析
所谓题目难度是指某一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用答对率P来表示。
一般说来,题目的P值以0.2~0.8为宜。也有人用不通过率Q来表示难度。它们的计算方法如下表所示:
*X高为高分组的该题得分总和,X低为低分组的该题得分总和,H、L分别为该题的最高、最低得分。
P值无等距性,无法对试题之间的难度差异作精确的比较,也不能用于计算平均难度。为了对各题难度作比较,通常要把P转换成标准难度,使之等距化。
值越大,题目难度越大;=13时,题目难度为中等。
运用下表可以方便地由P值直接查得对应的值:
2.区分度分析
题目区分度是指某一题目对被测水平的区分能力。若某题目能使水平较高的被测得较高分、使水平较低的被测得较低分,该题就有较高的区分度。
区分度分析可以采用极端分组法,或者采用相关法。相关法比较复杂,这里从略,不作介绍。在极端分组法中,从总体中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比例均为25%~33%且数值相同),然后计算区分指数D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如下表所示:
除了计算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弗拉南根查表法:根据占总人数27%的高分组的答对率和占总体人数27%的低分组的答对率,从专门的表(附表5)中查得题目的区分度。
一般说来,当D<0.20时,题目的区分度太低,必须淘汰或者加以修改;当D≥0.40时,题目的区分度非常好;通常题目的区分度指数D在0.2~0.4之间。题目难度跟题目区分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难度太大或者太小,都可能使区分度变小;只有难度适中时,才可能有较高的区分度。
3.题目反应分布分析
对于多重选择题等可能有多种答题情况(题目反应)的题型来说,仅仅作难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题目反应分布情况,检查它是否跟预期的反应分布模式符合,从而发现需要修改之处。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也可以从反应分布中得到反映。进行题目反应分布分析,先要制作题目反应分布表。下面是该表的示例,表中还列出了有关的分析和判断:
*为答对人数
二、目标参照性测验的题目分析
目标参照性测验题目试测后的分析工作主要是作灵敏度分析和识别度分析,有时也要作题目反应分布分析。
1.灵敏度分析所谓灵敏度是指题目能灵敏地反映教学作用的能力,通常用目标教学前后被测总体的通过率之差来估计。
设目标教学前、后通过试题的被测人数分别为R1、R2,被测总体人数为N,则试题对教学的灵敏度指数S可按下式计算:
当S>0时,试题有效,S越大,试题对教学作用的感受越灵敏;当S≤0时,需要研究是否由教学不当而引起,如非教学不当引起,则可认为试题质量不佳。
2.识别度分析
题目识别度是指某试题能有效地识别达标者的能力,通常用合格者通过本题的百分比跟不合格者通过本题的百分比之差来估计。
设P1和P2分别为合格者和不合格者的本题通过率,则
识别度指标D=P1-P2
识别度指标的最大值为1.0,当D≤0时,该题无预期的识别能力。
题目识别度还可以用被测是否合格跟是否通过本题的φ相关系数来表示。设题目在总人数为N的被测总体中的试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所得φ相关系数需进行检验,方法是:按下式算出φx2
x2=Nφ2
的,其犯错误可能性为0.05。
3.题目反应分布分析
目标参照性测验的题目反应分布分析方法跟常模参照性测验的分析方法相似。通过分析不但可以发现题目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了解被测的错误类型及其分布,具有学习诊断作用。
三、试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表示测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测量时的随机误差越小,测量结果就越接近真实值,其信度就越高;样本统计量越是接近总体参数,其信度也越高。
信度常用信度系数rxx表示,其值在0~1之间。若rxx=0,表明实得分数完全由偶然误差决定;若rxx=1,表明实得分数完全不受偶然误差的影响。一般说来,化学学业成绩测验的信度应在0.90以上,甚至达到0.95。
由于Sr和SR难于直接测得,所以rxx通常借助于某些特别方法进行计算。
(一)常模参照测验信度的计算
常模参照测验的信度系数可以用再测法、等价测验法和两半法等方法求得,所得信度系数意义略有不同,分别表示测量的再测稳定性、等价测量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故又分别称为稳定性系数、等价性系数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在化学教学测量中,常用下列方法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
1.两半法,即在一次施测后,把试题分为对等、可比的两半,其内容、预测难度、总分和题数都大致相同;计分时把各被测的两半实得总分分开统计,计算两半间的积差相关系数;
式中,x、y分别为某被测实得的两半总分,N为被测总数。
再将rhh代入下式校正,即可得整卷的信度系数rxx。
采用这一校正公式时,两半的平均数、标准差、项目的组间相关、分布的形态和内容都应相近。否则,整个测验的信度估计rxx将有误差。此时可改用下式计算rxx:
式中,Sa、Sb分别为两半分数的标准差,St为整个测验总分方差,Sd为两半分数之差的标准差。
2.克龙巴赫法
方差。
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主要有:
(1)测验长度:测验越长,题量越大,信度越高。
(2)试题难度:当各题难度和平均难度为中等(P=0.25~0.75)时,有利于提高测验的信度。
(3)样本(或总体)大小:样本(或总体)越大,分数分布越广,信度越高。
(4)测验内容的复杂性:测验内容同质性高,信度也高;反之,内容越庞杂,信度就越低。
(5)施测条件的标准化,有利于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6)评分的客观性。
(二)目标参照测验信度的计算
复本法:以等价的两份测验对同一被测群体施测,设测验结果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四、试卷的效度分析
效度表示测量跟测量目的符合的程度,是测量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跟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影响越小,测验的有效性即效度就越高。
(一)常模参照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
在确定常模参照测验的效度时,通常以另一比较符合测量目的的测量结果作为检测效度的参照标准(即效标)。设被测总数为N,x和y分别为被测i的本次测得成绩和效标成绩,则
若已将成绩转换成Z标准分,则
rxy>0时,说明两者相关(正相关),rxy值越大相关程度也越大;rxy=1时表示测量完全反映测量的目的;rxy=0时,表明两组分数完全不相关(零相关)测量结果跟测量目的无关;rxy<0时为负相关,表明一测量得分高者另一测量得分低,测量结果跟测量目的完全相反。一般情况下,化学学业成绩测验的效度应在0.4~0.7之间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跟实得分数方差比值的大小影响着效度的高低,要提高效度,就必须:
(1)提高测验的信度,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2)施测标准化、评分标准化、采用适宜的分数合成方法,减少与测验的目的无关的因素,尽量降低系统误差的影响。题文难于理解、数学计算过于复杂等,均会降低测验的效度。
(3)提高命题质量。试题太少、偏、怪,覆盖面小、编排不当、过难过易等,都会影响效度。
(4)增大样本容量、使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5)选择可靠(信度高)、符合测量目的的测验作效标。
效度系数也可以视具体情况改用二列相关系数或者点二列相关系数、φ相关系数等来表示。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效度
目标参照测验要求测量结果的变异最好为零,故不能用变异量来表示其效度。此时,可以通过内容适宜性来确定其效度。
五、试卷难度分析
试卷难度跟试题难度相似,可以用得分率表示:
-
初中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文本精选
作初三毕业感言,此时此刻思绪万千。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初三学生向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全心付出,感谢你们的辛勤耕耘。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毕业典..
-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精选4篇)
班级管理措施与方法 一、班级概况本班有学生62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1人,学生结构较小,有利于管理。但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一时还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
-
让我感动的作文(精选3篇)
让我感动的作文篇1在我的记忆里,有许多让我感动的人,也的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有一件小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
-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范文(精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篇1为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生命安全,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工..
-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精选2篇)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学校的公交终于缓缓地进站了。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看一看司机叔叔,与他目光相遇,眼神交流或微笑着打招呼的同时,我的心里总暖暖的。记..
-
物资储备方案范文(精选2篇)
物资储备方案篇1为确保全体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力保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失减少,危害降低,能快速、高效、合理有序..
-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精选3篇)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篇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师辞职报告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
-
我的舅舅作文精华(精选8篇)
我的舅舅作文篇1我有一个爱钓鱼的舅舅,他有点肥,身材不高,声音有点沙哑,对人很亲切,他喜欢抽烟,也非常喜欢钓鱼,钓鱼技术也很高,还经常到一些地方钓鱼。而我也是很喜欢钓鱼,所以,每次..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