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整理4篇)

daniel 0 2024-11-25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1

阅读《中国大历史》这本书,仿佛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航行,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它引领我们穿梭于朝代更迭之间,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中国大历史一书的一些读后感,约莫700字左右。

宏观视角下的历史脉络

《中国大历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细节的堆砌,而是高屋建瓴,从宏观角度梳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作者黄仁宇先生运用“大历史观”,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分析,展现了一个连续而动态的中华文明进程。这种全局视野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连贯性和阶段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明白了每个时代变迁背后的深层逻辑。

治乱兴衰的循环往复

书中通过对各个朝代兴衰规律的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治乱的现象。从秦汉的统一强盛到唐宋的繁荣开放,再到明清的保守封闭,每一次王朝的崛起与陨落,都不是偶然,而是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社会风气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使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虽有其偶然性,但更深层次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对当今社会的治理亦有诸多启示。

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大历史》还着重讨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书中提到,虽然历史上不乏外族入侵与内部动荡,但中华文明总能在冲击中吸收外来文化,融合创新,延续不断。四大发明的诞生、科举制度的创立、儒家思想的演变,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的例证。这段阅读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源泉,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个人反思与社会责任

阅读此书,除了获得历史知识的丰富,更多的是激发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历史中的英雄豪杰、改革家们的壮志未酬,让我反思在当代社会中,作为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指导我们前行的明灯,激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于担当,不断创新。

总之,《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启发思考、拓宽视野的佳作。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史为鉴,理解现在,面向未来。在快速变化的今天,这样一种历史的洞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敢于拥抱变革,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2

如果一本书,给你传达了一个让你觉得好的观念,那么这本书就可以说是一本好书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陈列史料上,而是在分析评议上。整本书作者从一些客观的技术因素去分析中国古代每一个时期为什么会呈现这个时期的样子,这些技术因素包含、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赋税制度讲的特别多。还横向跟日本欧洲历史进行了比较分析。先生讲大历史,时而是站在历史的宇宙中冷眼旁观,时而是设身处地深入其内,整本书里,没有对错误混乱的埋怨批判,也没有对繁荣的赞美炫耀,有的是对历史现实的理智与冷静,但是这种冷静与理智并不是冰冷的,而是在这冷静与理智的背后向我们传达了一份对历史的尊重与理解。当然,作者也是在传达他个人的观点。

当我看到最后一行字的时候,脑海里已经被深植了一个观念:任何一个事情的发生都不是突然的,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人为或者人无为这么简单的。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促进因素,也曾经是历史的阻碍因素过,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是由于意识形态;明清时期历史之所以走向收缩,闭关锁国也有它不得不收缩的技术理由(也许你不一定赞成)而并不能简简单单归结于统治者的失误、腐败。黄先生通过对中国大历史的'一系列分析告诉我们,有的时候向"负"的因素反抗,本身并不能立即成为正的力量。

有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让自己站在一个后来者的角度上去看待过去,然后轻而易举地下一个结论,当时的统治者好腐败、当时的决策者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悲剧,就这样把自己放在了历史的一个制高点上。现在来看,这是一个多么傲慢、多么愚蠢的态度呀。——我们所了解的也不过是个侧面而已。而此时,当历史全面地展现在我眼前,我深刻地觉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读书要谦虚,做人更要谦虚。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3

《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宏大轮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认识。黄仁宇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大历史”的概念,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他强调了经济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财政、税收等经济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背后的经济逻辑。这种分析方法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明清两代的财政制度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细致分析,黄仁宇先生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些问题,如官僚体系的'僵化、财政制度的落后等。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为现代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此外,《中国大历史》还涉及到了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书中对于儒家思想的演变、科举制度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视野和洞察力所折服。

《中国大历史》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著作,它启发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从而指引未来。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4

很喜欢读黄仁宇先生的书,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写的书与一般的历史书不一样,视角不同,语言非常风趣,让你读过后,有过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

《中国大历史》共有二十一章,从有中华民族开始写起,当然由于史料记载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秦代之后的写的较为详细,黄先生对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画了一副疆域图,元代的版图最大,但元代的历史最短,只有90年。元代的历史之短,一是蒙古人人数过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们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汉族人民中,他们较崇尚武力,当他们打下如此广阔的江山,但却没有能力很好的.统治。说明管理一个国家非常不易。

汉代被作者称为“第一帝国”,这个朝代被中国作家极度的恭维,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平民所创造的功业。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时事造英雄,汉武帝能使中国的名声远扬,一是因为他的上辈们留下了丰厚的财富,二是因为他15岁登极,享国54年,执政时间较长,他的想法可以很好的执行。但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时,他的匈奴战争使国库大为亏损,这也是西汉衰退之一大主因。

  • 下一篇: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整理5篇)
    上一篇:六年级优秀读后感(整理7篇)
    相关文章
    1.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11-25

    2.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