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整理5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篇1
波德莱尔曾经是个神话,而《恶之花》则是这个神话的主要来源。在法国,这个神话早已被打破了,波德莱尔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诗人,《恶之花》成为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并得到了世界文坛的承认。波德莱尔一夜之间得到的恶名,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洗刷干净了。然而,在法国以外的有些地方,波德莱尔的神话仍然不同程度人地存在着。不过这终归要被打破的,因为在法国之外的地方(其实法国之内也有许多地),这种神话多半是“曾参杀人”式的传说。
波德莱尔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看做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恶之花》被看作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欣赏和崇拜。然而当我们读过《恶之花》之后,我们明自了,这并不是事实。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颓废的诗人,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一个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鄙夷、反抗和讽刺的诗人,他以雄浑有力而非纤弱柔媚的笔触揭露了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描绘了一个虽然虚无缥缈、却毕竟是针锋相对的理想世界。
在《恶之花》中,我们看到,那些“丑恶的画面”总是作为波德莱尔的理想的对立面出现的,它们是诗人厌恶、鄙视、否定和抛弃的对象。有时候他因无力反抗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这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作家不能真正摆脱他所痛恨的'阶级的精神痛苦,而有时则是他的某种病态心理的反映,波德莱尔是一个对资产阶级、他们的社会、他们的道德标准深恶痛绝的作家,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精神上受过栽害的知识分子。他一生中处处碰壁而又不知回头,事业上屡遭挫折而又不肯随波逐流,在愤激之余,写出一些故意骇世惊俗的东西,“恐吓安分守己的资产者”。其实,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这倒毋宁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其中有正当的反抗,也有由于偏激而造成的错误,也有因抵制不住诱惑而染上的恶习。
对于全部《恶之花》,我们同意巴尔贝·多尔维利的话:“波德莱尔先生采撷了《恶之花》,但是他没有说这些花是美的,是香的,应该戴在头上,拿在手里,他没有说这样做是明智的。相反,当他说出它们的名字的时候,他践踏了它们。”是的,波德莱尔践踏了它们,而没有连根铲除它们,他不知道它们的根在哪里。他在人性中寻找,他在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寻找,而不知道在社会制度中寻找,这是他的局限。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值得仿效的人物和行动,而在于它能否为人生开拓出新的天地,或者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以及它所蕴涵着的洞察、启迪和教育的力量。事实证明,波德莱尔的诗在七月王朝时到处碰壁,受到冷遇,在第二帝国时受到法律追究,被视为洪水猛兽,它更不能为资产阶级所容。《恶之花》的意义恰恰在于:它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打开了一个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压下,在丑恶事物的包围中,渴盼和追求着美、健康、光明和理想但终未能摆脱痛苦和沉沦的人的内心世界,那里面既有着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东西,又有着悲观的结论,从而暴露出这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合理,反映出正直善良的人们在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的范围内寻求出路是不可能的。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篇2
《恶之花》是法国十九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夏尔·波德莱尔的一部诗集,这本诗集收录了作者将近百篇诗歌,这些诗歌自成一体,构筑了作者创作风格,这是当时最前沿时尚的作品形式,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当然忧郁和丑恶还是在本书中占了大部分的比例。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开创象征派诗歌体系先河。作者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小就失去父亲的作者,缺少了正常家庭的温暖。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差异,导致作者和继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环境使得作者内心充满忧郁苦闷,作者把一腔愤怒都注入到诗歌之中,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作者除了家庭的矛盾之外,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是造成作者极端的一个原因,社会冲突中作者时刻挑战着社会制度,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终于让作者失去对于世界美好的向往,内心的苦痛和沉闷压抑的透不过气,作品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心声。
这本诗歌集已经是再版过多次,每次也有不同程度的删减,但是作品的精华却是更加浓缩。书中主的诗歌并不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来编排,要是采用内容和主题来划分,分为六个主题和一个增补诗。这六个主题分别是,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还有死亡。其中以忧郁和理想最为突出,诗歌的选取也是数量最多的,这么重的分量,也能看出作者的创作思绪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点,忧郁的心情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矛盾,也是作品的核心内容,但是任何人对于寻找光明的理想还是有所期待的,长期的寻找却不断的失望,内心的苦闷,现实的不如意,寻找渺茫的理想贯穿于本章。巴黎这座城市是世界公认的漂亮的都市,也是最浪漫的都市,可是在作者的诗歌中,却有着太多的'丑恶面目,这样的描写和作者的心境有所关联,可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酒是很多诗人笔下常有的作品,可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欢快却没有在作者的诗歌中发现,看到的都是借酒浇愁的忧郁。恶之花也是充分体现了主题。叛逆也是对于社会无奈的反抗,而死亡到成了最后的解脱。
通书的诗歌都是近乎悲凉的气氛,让人心情压抑,而每个章节首页通体黑色的带有一朵诡异盛开的花更是充满了悲凉。这些诗歌的主题围绕人们的的忧郁和理想展开,表达了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内心焦灼、不安的状态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人们也在痛苦之中徘徊,挣扎,寻找着光明。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这些诗歌,他的笔触不同于古典美学者对美的定义,而是在现实的生活的丑与恶之中发掘别样的美。这也是现实主义特征最直接的表达。
《恶之花》是一本经久不衰的诗歌作品,它的作者是法国的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由于作者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样的风格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它的影响力也是比较深远,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而后世诗人也是对于诗歌的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发掘不同的美。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篇3
对一些只是爱读小说的读者来说,认识波德莱尔可能有一点困难,这位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用《恶之花》这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在这一部分里,波德莱尔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了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做的努力。他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像一座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
《恶之花》出版后不久,因为“有伤风化”的罪名,法庭处以波德莱尔三百法郎的罚款,并勒令从诗集中删除六首主要的诗,当时法国文坛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莱尔一边,伟大文豪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赞扬《恶之花》。1861年,《恶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诗外,并加入新诗35首。同年12月,波德莱尔被提名为法兰西院士候选人,波德莱尔于次年2月拒绝,可以看出,波德莱尔是个非常有傲骨的诗人,坚持自己对诗歌的诠释,通过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中改变文学的功能和艺术的世界,从而在现代艺术的奠基者中占有一席之地。
尊崇理性是波德莱尔思想最大的特点。如果你相信理性本就应该用来改变自己的环境,那么这种理性却改变的是你的人生状态——你生活的环境不断变得更宽敞更热闹,但随之而来的是消失了就无法挽回的蹉跎岁月。波德莱尔认为理性带给人的都不应是权利、职位和光荣,而是最大化了的快乐和自我欣赏;不是难以完成的人生变革,而是容易得到的对美的领悟、沉醉、沉醉中的觉醒和觉醒之后的留恋之情。
从波德莱尔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艺术中的理性也并非总要损害艺术的美和趣味,因为理性的所能做到的恰是让人站得更高,看到更多,获得更多乐趣。如果一个人能把世间的一切都尽收眼底,把一切真理都拥有,那他/她就将拥有了上帝的视角,拥有的.快乐将是进入了天堂的人也不可能拥有的,让你确信,思考必有所获,艺术并非全靠情感的热烈既可。在波德莱尔之后,诗人的形象再不仅仅是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浪漫抒情高手,而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先知。
其实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它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正如真理并不仅存在于科学,而艺术也并不仅来自于激情。
下附本人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平淡温馨并充满的画面感。
我不会忘记……
我不会忘记,离城不远,
我们的白房子,虽小却很安宁;
波摩娜的石膏像与古老的维纳斯,
在疏林枝叶间裸露,
流光溢彩的夕阳,
在薄暮的玻璃窗上闪烁,
仿佛好奇的上苍睁开双眼,
长久地注视着我们无语的甜蜜晚餐,
在粗台布和细窗帘间,
把美丽的光尽情地抛洒。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篇4
我必须先承认,我读不懂波德莱尔。
这个读不懂不是字面上意思不明白,而是无法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也许有我太过肤浅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我的时代局限,就好比我同样读不懂《瓦尔登湖》。
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首先肯定是快,不论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只能用“瞬息万变”来形容。快就容易急,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有“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心境了。
其次是碎,今天的我们每天都在应对着巨量信息的轰炸,我们每天都在区分选择,哪些重要,哪些紧急,哪些优先,我们惯用的时间单位是秒、分、时、天,至于月和年,早已移出我们的时间观。在这么碎的时间下,写个几百字的粗浅的书评也许还可以,要进入沉浸式的长久思考,是万万做不到的。
最后是浅,今天的我们,若论发散思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是古人望尘莫及的`,但论注意力的持久性,那我们可就差远了。虽说,我们今天的整体认知比古代高出了一大截,但若去除掉时代赋予我们的优势,就个人而言,我们在很多单个的点上,尤其是那些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点,在思考的持续性和深入程度,是远不如古人的。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像写诗这样美好的事,之所以会远离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是因为,这个选择太昂贵了,它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承受的贵了。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篇5
诗意盎然,这个成语的初衷是用来形容气氛、趣味等十分浓厚的样子。虽然并没有提及是什么样的气氛和趣味,但是形容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美好的事物,充满诗意这样的形容一般给人们的联想都是花香鸟语等。
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里面相当数量描写风景的诗句可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所谓的睹物思人在很多诗句中都能体现。这些美好的印象给无数后来人无尽的遐想。如《诗经》中《关雎》中脍炙人口的语句:“关关之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即使不怎么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对此都比较熟悉,看到这首诗的时候相信如果自己有心上人的话,也会身临其境地产生思念之情。
以上还仅仅只是列举了中国诗词中的一个经典例子罢了,读者可以从很多诗词歌赋中看到这些诗人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刻画以及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即使诗人郁郁不得志,但是对其描写的事物和景色的'选取还是主要以正面为主。但是当你看到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法国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夏尔·波德莱尔编著,郑克鲁翻译的《恶之花》一书中收录的诗歌则可能就颠覆了你对诗歌的通常认知。
在介绍本书正文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原著作者的背景,本阿里可能读者需要自行百度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去搜索,而本书译者郑克鲁在“序言”部分就将作者夏尔·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上的理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介绍。读者在正文开始之前很有必要阅读这个部分。
作者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品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笔下的描写对象往往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或者比较讨厌的事物,例如尸体,而且是腐尸。这一类代表了“恶”的事物居然在作者的眼中有着非同寻常的美,这对于不了解的读者而言可能是重口味的象征。
不过当你耐心品味的时候,你会惊讶佩服作者高超的想象力。还是以《腐尸》为例,里面开头就这样写道:“心上人,曾记否,我们见到的景象,在夏日明媚的早晨:在小路拐角,铺着石子的床上,一句腐尸臭不可闻”,所谓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者在一开始的叙述对象竟然是心上人,与自己的心上人居然谈论的是腐尸。可以说这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惊了,怎么要将视线瞄向普通人避而远之的可怕事物呢?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对这句“臭不可闻的腐尸”的细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可以说与“心上人”相比起来这句腐尸的分量已经排在了第一位,而且在诗歌结束之际对心上人的直白对话可以说让这首诗歌充满了黑色气息。
究竟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些“恶”的事物,究竟这些事物中有着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喜欢挑战自己极限的读者可以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