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范例(3篇)
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品质;五个领域;终身发展;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01-0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实施《指南》时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明确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这段文字清楚说明了学习品质是什么(积极态度、良好行为倾向)、学习品质包括什么(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等)以及培养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忽视学习品质培养是短视而有害的)。不过,仅从这段文字来理解儿童的学习品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指南》的各个领域,从目标到教育建议,都涉及学习品质培养问题,需要深入解读。
一、学习品质是什么
提到“品质”,人们容易想到“质量”。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产品很有品质,一般指的是这个产品的质量很好。目前已有的一些关于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文献,大多是在强调学业成绩的前提下提及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已有的一些研究不同,《指南》所界定的学习品质,对应的英文是approachtowardlearning,而非learningquality(学习质量)。有学者将approachtowardlearning译为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不过这里的学习方法并不等同于人们常说的学习方法(learningmethod),因为后者一般指相对具体的方法,如怎样记住一个事实,怎样进行观察等。相对而言,“多彩光谱”中的“活动风格”(learningstyle)〔1〕一词与《指南》所界定的学习品质概念更加接近。另外,也有研究者用learningdispositions表达与approachtowardlearning基本相同的意思,强调应将学习品质与知识、技能、情感并列,作为课程开发的目标。〔2〕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EducationGoalsPanel)下设的“目标1:入学准备资源”工作小组(负责人为S.L.Kagan)在提交的报告中首次指出“学习与发展”可分为五个领域,即身体与动作发展(physicalwell-beingandmotordevelopment)、社会与情感发展(socialandemotionaldevelopment)、学习品质(approachtowardlearning)、语言发展(languagedevelopment)、认知与一般知识(cognitionandgeneralknowledge)。这一分类方法后来被广泛采用。美国各州所研发的“学习与发展指南”均非常重视学习品质这一内容,不少州还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加以强调。在我国《指南》的研发过程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的指导专家正是S.L.Kagan。
《指南》“说明”部分指出学习品质是“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更具体地说,学习品质指的是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知识、技能本身,而是指儿童自己怎样去获得各种知识、技能。
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并不存在一个单独的学习品质领域,学习品质渗透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之中。或者说,五大领域交叉的部分,就是儿童的学习品质。其相互关系参见下图。
二、学习品质包括什么
《指南》在“说明”部分例举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这些学习品质对于儿童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而又容易产生问题的。事实上,人们对儿童的学习品质究竟应该包括什么内容,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下面我们列举美国一些州“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学习品质的内容。〔3〕
特拉华州:主动与好奇(用所有感官参与各种任务、活动,在成人指定范围内独立作选择,灵活、富有想象、创造、自信地参与活动,对讨论各种各样的主题、思想、任务等表现出热情与好奇),参与与坚持(能够集中注意并完成任务、活动,在游戏中能制订计划并按计划行动),推理与问题解决。
爱达荷州:在发现、学习一个新事物时,表现出兴趣、好奇,愿意冒险;坚持并完成系列任务的能力逐渐加强;反思经验并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逐渐加强;设置目标、遵循计划的能力逐渐加强。
俄克拉荷马州:学习热情与兴趣;形成与发展听的技能;自我指导与独立;设立目标、形成计划、遵循计划的能力逐渐加强;活动之间的有效转换;对规则、常规的理解、接受与遵守;找到问题的一个以上的答案的能力逐渐加强;通过积极的探索,包括尝试错误、与同伴和成人交流讨论等方法,认识、发现并解决问题。
罗得岛:游戏(在参与游戏中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好奇心(对任务与挑战表现出好奇并愿意参与),坚持性(为完成工作而主动行动、接受帮助、冒险的能力逐渐加强),自我组织(设立目标、形成计划、实施计划的能力逐渐加强),推理(发现解决问题之可能途径的能力逐渐加强),应用(儿童用先前的经验、感觉、知识学习新东西或以新的方式学习)。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儿童的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主动性、坚持与专注、想象与创造、反思与解释等。比如,在健康领域的导言部分“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可以理解为是对儿童主动性的强调。再比如,语言领域“(一)倾听与表达”中的“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中的“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不仅是语言发展的目标,也是儿童反思与解释品质的体现之一。
三、学习品质的具体内容解读
1.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好奇是人的一种本能。〔4〕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但好奇心的强烈程度是有差异的,而且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5〕如果说好奇是强烈的本能,会受环境的很大影响,那么兴趣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熏陶、培养的结果。一个人的兴趣有广度与深度之分,有的人兴趣广泛,爱好多,有的人兴趣不广,但很有深度。
学前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通常是指儿童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对新知识很敏锐,渴望学习等。也就是说,好奇心与学习兴趣通常是指儿童在面对新的人、事、物时,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儿童面对新东西的倾向性,能反映儿童好奇与感兴趣的程度。
提问是儿童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提问的频率、提问的类型、所提问题的质量、如何面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等角度来间接考察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具体地讲,有的儿童经常提问,有的儿童较少提问;有的提“是什么”的问题,有的提“为什么”的问题,还有的提“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有的儿童提的问题质量比较高,表明儿童的思维参与程度比较高,而有的儿童提的问题则是随便问问而已,问题的质量不高;有的儿童只会提出问题,习惯于从别人那里获得答案,以他人告知的答案为终点,而有的儿童提完问题后,还会自己探索答案,甚至会通过调查、对比、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对自然事物的态度也是儿童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儿童生活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儿童对这些自然事物是接近还是排斥,是靠近还是远离,能帮助我们看出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状况。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既可能表现在对新事物的态度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态度上。比如,当儿童面对一种新动物时,可能会表现出好奇与兴趣;在面对自己每天都玩的玩具时,也可能表现出好奇与兴趣。许多年幼儿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在成人看来是“垃圾”的东西,但对儿童来说却是宝贝。这就是儿童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一种具体表现。
儿童对人、对社会事件的态度也能反映他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比如,儿童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感兴趣,乐于参加讨论等。不过,以往对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儿童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兴趣,对儿童对社会事件的好奇与兴趣的关注明显不足。
2.主动性
学前儿童的主动性对其后续的学习质量有很大影响。调查发现,在影响儿童学习适应能力发展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的诸因素中,主动性的影响尤其明显,说明儿童是否具有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极大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与适应状况。〔6〕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经常会提到儿童学习的主动性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主动性?主动性仅仅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吗?主动性是否等同于独立性?事实上,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对儿童学习主动性的界定并不清楚,导致人们虽然知道学习主动性很重要,但仍然难以进行有效评估。
主动性是指个体面对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积极程度。与主动相反的是被动,即要在他人推动之下才能做事。如此看来,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立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讨论儿童的学习品质时,不能用积极性、独立性代替主动性,因为学习主动性有比较明确、独特的内容。
学前儿童学习主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面对任务的态度。比如,儿童是否肯接受任务,是否愿意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在学习新东西时是否主动投入,等等。在此有两点需要解释。一是关于任务的性质。任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儿童喜欢、愿意接受的任务。我们知道,当面对这样的任务时,儿童总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比如,喜欢玩的游戏,喜欢看的动画片等。另一类是儿童并不非常喜欢,但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收拾、整理玩具等。这两类任务都能反映儿童的主动程度。二是关于任务的风险。任何一项任务都有一定的风险存在,比如,可能失败的风险等。儿童对风险的态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儿童的主动性水平。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风险是指合理冒险(takereasonablerisks),即儿童敢于尝试某些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换句话说,儿童的鲁莽、粗心不是主动性的表现。
另一个考察儿童学习主动性的角度是儿童的目标意识,包括设立目标、形成计划、实施计划的能力。事实上,主动性也可以定义为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从这一定义看,目标是主动性的核心要素。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有计划意识,能够制订计划并根据计划行动,既是儿童学习主动性的表现,也是儿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3.坚持与专注
坚持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品质。坚持包含精力和毅力两种品质。精力指的是一个人能以充沛饱满的精神去克服困难,达成行动目的。毅力是指个体长期不懈地保持充沛精力,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决完成任务。〔7〕
专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体的心理充分指向并集中于当时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上的注意状态。在专注状态下,一个人通常只关注自己关注的对象,对其他事物不怎么关注。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时,通常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凝视、倾听等。不过,长时间的专注会使人疲劳。
学前儿童的坚持与专注品质尚在发展之中,坚持与专注的时间都不宜过长、过强。不过,学前期是培养儿童坚持与专注品质的重要时期。学前儿童的坚持与专注具体表现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坚持,能够集中注意,不容易扰或感到沮丧等。坚持与专注品质与儿童的任务意识有关,具有良好坚持与专注品质的幼儿在面对干扰、困难甚至失败时能够作出有效调节,能够完成具有一定持续性特点的任务(如需持续3~5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等。
坚持与专注有较为外显的行为表现,可以采用量化的方法对其作出评价。比如,可以考察儿童坚持与专注的时间。更具体地说,可以考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中坚持与专注的时间,如在一对一对话情境中,儿童坚持与专注的时间是多少,在集体活动情境中,儿童坚持与专注的时间是多少;对比较熟悉、感兴趣的活动(如玩喜欢的游戏),儿童坚持与专注的时间是多少,对不太感兴趣而又必须参与的活动(如收拾玩具、整理房间),儿童坚持与专注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就当前学前儿童的发展而言,坚持与专注的品质有待培养。目前小学生、中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与专注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儿童坚持与专注的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学前儿童的坚持性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是儿童是否能够坚持完成任务,是否能够有头有尾地做好事情。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顺利,儿童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比如,遇到困难,儿童是否愿意继续尝试?遇到失败,儿童是否愿意继续尝试?三是对需持续一段时间的任务,儿童的行为表现如何。那些需持续一周、一个月的活动,能够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儿童的坚持性。
关于学前儿童的专注性,除了可以考察专注的时间长短外,还可以考察专注的程度。比如,是否需要提醒、督促,活动过程中是否有不专心的行为表现,如是否会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等。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区分儿童当时的活动。对于儿童痴迷的活动(如看动画片、打电子游戏),儿童自然会相当专注。考察儿童的专注性,是要考察儿童在那些需要付出努力、需要专注才能完成的活动中的表现。
4.想象与创造
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创造则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学前儿童的想象非常丰富,创造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对学前儿童而言,“新”并不是对所有人而言的新,而是对自己来说的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皮亚杰作出了“儿童发明算术”“儿童重新发明算术”“理解即发明”之类的论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习品质所指的想象与创造,并不完全指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此处强调的是,儿童能够利用想象等拓展知识,进行新的学习。简单来说,儿童可能拥有很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并不意味着他善于利用自己的这种能力来进行新的学习。对学前儿童想象与创造品质的考察,不是考察想象与创造本身,而是考察儿童是否能够利用想象与创造进行新的学习。比如,儿童虽然具有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但是否敢于想象和创造呢?有不少儿童是具有想象和创造的能力的,但却不倾向于、不敢于运用这种能力。一旦突破“敢不敢”这层窗纸,这些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可能充分表现出来。再如,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儿童是否会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在相当程度上看出儿童是否会运用想象与创造。有的儿童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就是不去想,不去尝试新的方法。这就好比一个听力好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好的倾听者一样。
5.反思与解释
学前儿童的反思与解释,涉及儿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以及已有的言行、思想的认识,属于心理学里元认知的范畴。儿童的反思与解释,与儿童是否能够从经验中学习有很大关系。具体地说,儿童的反思与解释涉及儿童是否能够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善于学习的儿童,往往善于反思与解释。
反思什么,解释什么?反思与解释指向的是儿童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对儿童来说,能够记得起,能够清楚地描述,就是一种有效的反思与解释。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如何利用已有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学习,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反思与解释既可能是指向自己的,也可能是指向他人的,比如,反思与解释他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人当时在想什么等。
实际上,解释既可能是指向想法、观点的(我是怎么想的),也可能是指向证据、事实的(我是怎么做的,我看到了什么);既可能有自我导向的解释(解释的目的是使自己更加清楚),也可能有他我导向的解释(解释的目的是使他人更加清楚);既可能有涉及自我的解释(解释的是自己的言行),也可能有涉及他人的解释(解释的是他人的言行)。不同的解释对儿童来讲,意义是不一样的。
显然,即使是低等动物,也能够从经验中学习。然而,不同的人从经验中学习的倾向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善于从经验中学习,有的人则可能要从多次经验中才能学到相应的东西。而此处的经验,有的人倾向于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有的人则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综合地说,可以把经验学习分为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从已有信息中学习三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何以看大,七岁何以看老?《指南》中的学习品质,指的正是这些能“看到”儿童未来发展的东西。有教师和家长阅读《指南》后说,《指南》太简单了,也有教师和家长说,《指南》太难了。前者“指责”的是《指南》里对读、写、算的要求太低,而后者更多是看到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虽然认识到学习品质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忽视的问题。如何让全社会的人,尤其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认识到“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并不容易。
参考文献:
〔1〕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0-241.
〔2〕丽莲·凯兹.学习的气质〔M〕//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廖凤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7.
〔4〕〔7〕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4.
〔5〕《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269.
〔6〕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75.
InterpretationofApproachtowardLearninginGuidetoLearningandDevelopmentof3-6YearOldChildren
YanChaoyun,WeiTing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101)
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范文
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首要的标准就是能够跟上小学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在这种思想的下,家长往往将幼小衔接理解为“学习知识衔接”,希望孩子在大班开始学习本该在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拼音、算术等,部分家长还会利用假期,把孩子送进专门的学前班。而且,很多幼儿园教学也有小学化的倾向。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让孩子提前学习某些内容,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但是这种提前学习的优势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孩子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否能够更好适应小学的节奏,与其学习品质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更应关注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为其提供持续学习的“发动机”,让他们真正适应小学学习要求。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相关内容
1、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坚持性。坚持性指在早期儿童能发展坚持的能力,在参与任务时能够持续地进行,面临困难的时候也能够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坚持性强的幼儿,能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4-6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2、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倾听习惯。倾听是儿童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儿童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儿童学会了倾听,可以提高积极性和获得成功感。
3、集体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要指的是儿童具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能反复摸索。寻求他人的帮助。以亚利桑那州的标准为例,儿童在每天的生活中,寻找、尝试对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能力对儿童构造知识是极为关键的。
4、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主动性指儿童展现出独立的精神和控制自己选择的能力,也指儿童独立发展社会关系,表现出自给自足的意识,当与别人进行互动的时候表现得自信。
5、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力。“创造力”指儿童表现出用独特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世界的能力。创造力能够以多种方式来表达。我们一般认为这个词与作为表达性的艺术有关。但是,创造力还包括能够应对新的情境和问题,也能够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儿童,能够对想法进行扩展延伸和详细推敲,并具有幽默感。
二、初步形成集体教学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策略
(一)积极创设轻松、激趣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想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根本就无稽之谈。可不,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听讲时坐姿端正,可是目光呆滞无神,一提到问题就如梦初醒,牛头不对马嘴,即使老师一次次的用眼神或语言进行提示,可还是像算盘一样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学习效果很差。为此,我们在各类学习活动中积极地为幼儿创设宽松、激趣的学习环境。
(二)巧妙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创设质疑情境,能更好挖掘幼儿的思维潜能,从而促使幼儿善思好答、乐讲爱听。儿童在生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其变化,教师需要动态的互动和不断的进行价值判断,与幼儿进行立体多元的互动。因此,教师只有对幼儿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价,又多角度、多侧面的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地去应对、支持与引领幼儿,才能更好地推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恰当运用形象生动的“学乐坊”进行教学,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与趣味性满足幼儿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引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这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时期,新奇事物时时冲击着孩子们的小脑袋,呆板的图片、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将多媒体引入教学,无疑是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园购置的“童易软件”蕴含着大量与学习主题相匹配的教学资源,这对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最好的教学“秘书”,为此,我们组老师针对每个学习主题,反复打开软件一起分析与交流,精心选用一些适宜的课件运用于教学中。
(四)灵活、巧妙的随机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推动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活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幼儿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学习时能否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大胆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等。当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意游离在外、积极性不高或纪律不好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有一定的现场随机调控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情绪积极性要高,语言生动,敏锐地注意与观察每位幼儿的现场反应,并能根据幼儿即时兴趣点随机调整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价值,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有效的回应和提升。
(五)关注细节、加强指导与督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习惯。众所周知,在各类学习活动中都涉及到如小脚并并拢、人坐直、小手放膝盖、眼看老师等一系列常规培养。虽然在二期课改的理念倡导下,我们打破了以往集体教学中的“死板”条款,不硬性要求幼儿小脚并并拢、小手放膝盖,但是良好的坐姿还是需要培养的,因为这是孩子认真听讲、专注参与活动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的老师从细微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范文篇3
【关键词】和谐的环境;榜样的力量;权威型家庭关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21-1.5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家庭教育都在整体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成为引导青少年的主要力量。当然,随着现代学校在社会中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学校教育也显示出愈发重要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学校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方面所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近十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就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指导家长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除了处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外,更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情绪智力、幸福、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使其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它在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养孩子最重要的在于观察孩子,充分发展各方面的优良品质。儿童的人格品质会受遗传、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为儿童在社会化的初期阶段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创造一个温暖、和谐、安全、值得信赖的环境。其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起到榜样的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家长对自我严格要求,这样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好榜样的形象。在儿童社会化初期这种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间学会父母对待外界事物的方式。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学前儿童能学会父母的乐观或悲观风格,与父母的解释风格保持一致。父母的积极品质,对失败及挫折解释是归于稳定的、内在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外在的影响,都能给孩子以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一种模式。中国传统的教育强调言传身教,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次,家长在父母与儿女这种家庭关系的建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选择何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类型。因为笔者认为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一般来说,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所以依靠这两个维度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从各个命名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每一种方式都是从家长的角度来对这种关系进行命名的。在这里不是忽视儿童在家庭关系塑造中的地位,而是在青少年未成年之前,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明智的家长所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四种方式中值得提倡的就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它是一种很理性,也相对民主的方式。选择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儿童的情绪能接受也能控制,能够较好地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对儿童的需要、行为等做出反应和回应,当然也能控制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所以这种类型成长下的儿童能够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愿望和技巧,其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很稳定、健康。正像是任俊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不管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还是温暖与接受维度,实质上它们体现了亲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情感上的温暖与安全,而这种情绪安全会影响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影响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和内部表征,甚至于父母交流的动机。”
综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品质的第一场所,也是解决青春期矛盾的首要力量。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夫妻之间达成和谐一致的家庭教育目标和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条件爱孩子的基础之上,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听取他们合理性的建议,多发现他们的优良品质、积极情绪,并进一步培养,多为其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一步一步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Peterson.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例(3篇)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关键词: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规范,施工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
-
人体科学专业范例(3篇)
人体科学专业范文关键词:专业规范;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目前,全国有800余所高校设置有计算机本科专业。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培养的计..
-
初中生物学科作业设计范例(3篇)
初中生物学科作业设计范文【辽阳考研初试科目】第三十六条初试方式均为笔试。12月22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2月22日下午外国语12月23日上午业务课一12月2..
-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的意义范例(3篇)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的意义范文关键词:竞赛与科技活动;创新型人才;意义;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迁,高校需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在高校日常教学中培养具有创..
-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例(3篇)
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范文市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了副市长鲁炜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议案办理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范例(3篇)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范文篇1所谓土地使用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家所有的或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
-
科技发展的本质范例(3篇)
科技发展的本质范文[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体系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以后,..
-
科技发展的意义范例(3篇)
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在2007年南京召开的阿登纳跨学科伦理会议和国际生命伦理学会议上,以韦钰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明确指出,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高度时,制约科技..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