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1-21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4.结语

总之,只有加强农作物科研工作,注重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改善栽培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并推广栽培技术,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转变以往的农作物不正确的栽培观念.在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充分利用集合栽培技术,科学栽培,加强管理,就一定能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风弼.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云南农业。2010.5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篇2

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科技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完全摆脱普通高校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设置课程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仍然是按照学科体系下的要求在进行,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基本模式。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呆板、缺乏灵活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封闭式培养专业分得过细、相互渗透较少,单一的学科课程门类多、课时长,专业知识面窄;实践性技能学习少,课堂时数多,不利于学生自我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与行业系统共同开发课程的规范性、实效性不足等。例如,某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种子、农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农业机械、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课;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信息与法规、农药及应用、化肥及应用、种子检验、种子贮藏加工、蔬菜种子生产技术、园艺苗木生产技术等专业课;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还有一些单独的实践课程,往往开设在最后作为总结性实习。这种模式是学科体系下的产物,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基本原理是公共课为基础课学习做准备、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做准备、专业课为实践课做准备。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减弱知识的实用性,无法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不能建立起真正的产学结合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优化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原有的课程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弊端逐渐突出,旧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死记硬背能力强,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弱,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重实践、轻理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先具体、再抽象,先讲实践内容比较多、理论少的课,后讲理论多、实践内容少的课,删除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开专而深的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专业课,最后再讲理论课”的原则。以种植专业为例,农学类专业可以这样设计课程体系。

(一)最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

1《.大豆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大豆的栽培区划、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要求等基本情况,大豆灌排技术、大豆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大豆施肥技术、大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大豆优良品种介绍、大豆重迎茬控制技术等栽培技术,大豆加工、大豆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2《.水稻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和发展,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和发育、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品种选育、深耕整田、育秧、合理密植、施肥、灌溉与排水、田间管理、轮栽、直播栽培、陆稻栽培、稻的特殊栽培、稻作病害及其防治等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机械化、收获、检验、贮藏与副产品利用、加工、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3《.玉米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玉米生产概况、生物学基础等基础性知识,玉米的肥料施用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杂交种子生产技术、栽培、高产潜力探索与高产创建、特用玉米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玉米的贮藏、加工、产业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4《.马铃薯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马铃薯的基本情况、生物学特性、品种、繁育等基本情况,马铃薯的栽培制度及栽培季节选择,北方一作区栽培技术,中原———南方二作区栽培技术,西南单、双季混作区栽培技术,间种套作和特殊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马铃薯的采收与储运、马铃薯加工、马铃薯产业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5《.小麦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小麦生产概况、种植历史和现行种植区划等基本情况;小麦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生理生化,育种的遗传学基础和遗传资源,小麦育种目标与育种策略,不同育种途径,品种间杂交育种,轮回选择,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双单倍体育种,麦田土壤耕作,培肥与灌排,麦田种植制度,北方冬小麦栽培技术,南方冬小麦栽培技术以及春小麦栽培技术,小麦各种灾害的预报等栽培技术;小麦的收获与干燥,品质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小麦加工,小麦经济学等后续实用技术。6《.西红柿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西红柿的区域划分、各品种特点、生长发育规律等基本情况,日光温室栽培茬口安排及原则、日光温室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及生理障害的防治等栽培技术,西红柿贮藏保鲜技术、加工及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7《.菠菜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菠菜的植物学特征、变种及品种等基本情况,菠菜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条件、栽培季节与技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提高菠菜品质的途径、加工等后续实用技术。这些课程的内容均包含作物的地理分布、生物性状、生长规律、品种繁育、生长环境、田间技术管理、病虫防治、加工贸易。这样将知识重复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随后开设理论课程

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针对这几门课开设农作物昆虫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农作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理论课。由于有前面七门课程的教学基础,学生对这些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便于对这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三)最后开设实践拓展课程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建设;教学方法多样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8-150-02

Abstract:Accordingtotheexperienceofexperimentteachinginediblecropcultivation,wediscussedexperimentteachingcontentsandmodel,methodandtestofteaching,andsoon.Meanwhilewealsosummarizedhowto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inthecourse,andwehopedtheywouldbehelpful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too.

Keywords:Cropcultivation;Experimentteachingconstruction;Diversifiedteachingmethods;Discussion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作物产量的提高过程中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所占的比例达60%以上,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栽培作物涉及露地生产、促、控、调技术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难度大,地域性强。所以,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重要性。目前,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模拟”为主,即“教师讲解―学生课堂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评阅”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得到提高。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走向生产第一线后发挥的主导作用缓慢。为了增强学生对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传统教授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丛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作物栽培学的实验教学建设和探讨,并取了一定的效果。

1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

2015年4~6月份本校的农学专业开设作物栽培学实验课,这个季节是农作物的播种时间,首先,学生分组调查大豆,玉米,水稻,棉花,小麦和甘薯等农作物的在浙江省的种植制度,进而来确定播种时间。实验根据栽培和繁殖方式的不同,设置了棉花和甘薯这2种作物的播种栽培技术,棉花是有性繁殖,选取棉花种子进行育苗移栽的方式进行播种,提高成活率;最后,要做好苗期管理,除了一组出苗很差外,其他的组出苗率均达80%以上。甘薯采取扦插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剪取培育好甘薯苗,进行甘薯扦插移栽。通过这2种栽培技术比较,学生掌握作物的主要栽培模式。让学生更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和播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栽培技术的学习兴趣。还设置了小麦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调查实验,让学生了解哪些性状是和小麦产量直接相关的,有助于在小麦栽培技术上重点把控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栽培管理技术。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从室内转入田间地头,边讲授,边实践。注重师生互动,采用探讨式教学,分作物探讨,注重启发式教育,提升学生思考的空间。农作物常用的播种方法有哪几种?棉花为什么不宜直播,而进行育苗移栽?为了比较这2种的优缺点,让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了直播和育苗移栽的实验,看哪种播种方法出苗率高。提高和加深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还可以构建由实验实习、专业实验、科研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系列等组成的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新增田间农事操作与田间实验技术必修课和抓好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实施与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一般3月完成种子准备及播种的相关实验内容,4~5月完成苗期相关的实验内容,6~7月完成蕾花期相关的实验内容,8月以后完成荚期及成熟期相关的实验内容。将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安排在2个学期完成,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生育期的实验,实验内容充实、实验效果比在一个学期完成整个实验的效果有明显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2.1选地带领学生了解农场附近的土质和土壤,选取适合农作物播种的地段。

2.2整地提前做好播种前的整地工作,深翻细耕,浇水,施肥等工作。棉花是育苗移栽,提前将营养土和蛭石混合,装入营养钵中,盖上薄膜保温保湿。

2.3处理种子为了棉花种子出苗率高,先将种子浸泡过夜,待种子露白后,进行育苗播种;甘薯长到7~10cm左右,从育苗大棚中剪取薯苗,选取阴雨天气进行移栽,可以极大提高成活率。

2.4栽培管理播种后,分若干个小组,每天抽空去田间及时观察出苗情况,保温保湿,做好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2.5结业报告每个小组详细记录田间试验数据,并附上种植成功的棉花和甘薯,完成实验报告。

  • 下一篇:村组级财务管理制度范例(3篇)
    上一篇:网络安全岗位职责(精选5篇)
    相关文章
    1.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例(3篇)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王天凯:加快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王天凯在讲话中说,2012年以来,纺织行业整体运行压力较大,生产、销售、投资、出口、效益等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突..

      daniel 0 2024-01-21 13:28:12

    2. 纺织业的特点范例(3篇)

      纺织业的特点范文“纺织原料”展区在简要介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类纺织原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在纺织原料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

      daniel 0 2024-01-21 12:56:12

    3. 语言交际范例(3篇)

      语言交际范文篇1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1.引言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语言交际就是交际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忽略了交际中的另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语言..

      daniel 0 2024-01-21 12:24:12

    4. 语言交流的技巧范例(3篇)

      语言交流的技巧范文篇1【关键词】情商;护士与献血者;沟通;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献血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因而,护理..

      daniel 0 2024-01-21 11:52:12

    5.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例(3篇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编写必要性要求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37-01近20年来,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

      daniel 0 2024-01-21 11:20:12

    6. 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例(12

      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篇1随着当代艺术不断发展,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出现,建筑设计这一庞大的分支更是深受艺术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都会影响着建筑思潮的..

      daniel 0 2024-01-21 10:48:12

    7. 汉语四六级范例(3篇)

      汉语四六级范文篇1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的通知精神,从现在起,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将作如下调整:1.听写变成全部考察单词或短语;2.快速阅读变成段落..

      daniel 0 2024-01-21 10:16:12

    8. 环境科学的发展范例(12篇)

      环境科学的发展范文篇1体会一:做为环保工作者,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扎实搞好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前题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daniel 0 2024-01-21 09: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