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2-03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在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领域,孟胜国提出土建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以行业为依托,构建适应学生实际情况、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陶红林提出了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了实践应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2]。景海萍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三方考核制度和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等培养建筑工程应用性人才关键要素[3]。许成祥等对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现状与弊端进行了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4]。陈红秋等提出了“面向农村、面向乡镇建筑企业、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建设性意见[5]。

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更好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满足广西建设行业企业需求,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培养建筑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11年底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引领型”申报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专业团队按照服务和发展相结合原则,专业建设形成基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学生职业素质素养提升双通道,校内外实训场所双交替,学生毕业双证书”的“五双”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为区域建筑业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了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图1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

“五双”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双主体

专业根据企业规模,采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本着“联大,引中,服小”的方针,开展校企合作。与区内最大行业协会广西建筑业联合会、区内龙头企业广西建工集团开展合作,开展了开展建筑业高职人才模式改革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企业规模一般的,如南宁天朗工程检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引进广西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成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室,初步形成了“校中企”模式。针对小微企业方面,专业主要采取技术服务、合作就业等方式进行合作。专业教师团队成立工作室,针对企业实施的项目,专业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为满足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将学生顶岗实习部分安排在小微企业,学生在小微企业得到锻炼,企业获得需求的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合作,合作企业数量总量达到28家。专业实现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2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

一方面,在校内专任师资团队建设中,既有经验企业的人员,也有刚参加工作年青教师,对于年青教师采用下企业锻炼方式,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派出的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授课的,由专业团队派出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开展帮扶,提升企业人员授课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还提供了一批优秀员工进行师资共享,每学期保证一定数量员工到校任教,促进了教师团队内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交流。

专业经过2年建设,专任教师人数由原来的22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次数达到50人次。教师的职称明显提升,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达到13人,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3人,到企业挂职锻炼达到46人次,教师双师数量达到23人,双师素质明显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80%。师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3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双通道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真实的校内在建工程项目为载体(校内会议中心项目和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体项目),开发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先通过虚拟仿真现实软件在课堂进行教学,然后再将学生带到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教学,通过两种环境和途径的教学和训练,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职业素养。

4校内外实训环境双交替

鉴于建筑行业技术性强,实践性要求与真实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训场所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真实工程项目现场交替。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基本实训,在校外真实工程项目现场完成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工作试用。认识实习是在第一学年暑期2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在第二学年暑期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寒假完成,在第六个学期,学生基本能胜任岗位工作,开始领取工作薪水。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建筑施工管理经验得到不断丰富。

5学生毕业双证书

学生除正常修学分取得毕业证书,还要求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为实现毕业生能力能达到建筑业能力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主办的建筑业“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岗位资格考试,必须取得一个岗位职业资格证书。2013届毕业生双证获得率达到96%以上。就业率达到95%,就业对口率达到96%。就业质量好,学生平均薪水达到2300元以上。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企业合作意识有待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健完善;其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2012年专业形成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和总结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7(09).

[2]陶红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景海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部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篇3

构建杭州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要发挥杭州的区位优势,使高校、企业、园区相互结合起来,搞联合培养。杭州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尤其是以浙江大学为首的院校、科研机构,为本土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毋庸置疑是人才培养的阵地,然而高校一般只能培养通用型人才,这些由高校培养的大量的通用型人才还需要经过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此,企业和高校可以签订协议,实施人才定向培养战略合作。

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需求,为企业设置相应的课程,甚至是专门为企业设立班级,同时,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提前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相应的实习。这样既节约了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费用,同时也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园区等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作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牵桥搭线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高校的扶持力度。而高校的责任则是完善高校内部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同时高校和园区企业共同构建人才监督评价体系,对培养的人才建立评鉴标准,积极鼓励人才的发展。构建人才再培训机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很多企业员工由于技术知识的落伍,逐渐不能胜任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软件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构建在职员工的再培训机制。对于在职企业员工,企业可以与一些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员工再培训。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引导企业构建定期组织机制,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机制,帮助人才更新技能。同时,可以积极引导高校企业建立各种业余培训班、学习班等。

  • 下一篇:帮扶共建实施方案(精选7篇)
    上一篇:策划书格式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策划书格式范例(3篇)

      策划书格式范文篇1一、策划书名称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日信息系×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二、活动背景:这部分内容应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

      daniel 0 2024-02-03 18:48:12

    2. 策划下半年工作计划范例(3篇)

      策划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篇1一、半年工作情况(一)扎实基础工作,人口计生工作质量稳中有升半年来,全区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狠抓薄弱,扎实工作,人口..

      daniel 0 2024-02-03 18:16:12

    3. 中原油田范例(3篇)

      中原油田范文关键词:四个体系社区管理和谐稳定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94-02中原油田是一个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工程、后勤服务于一体的国有特..

      daniel 0 2024-02-03 17:44:12

    4. 中原经济论文范例(3篇)

      中原经济论文范文山东省自学考试07年4月考试专业科目表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07年4月份考试专业科目一览表报名时间:2006年12月18-24日代码专业名称类别时间主考院校4月2..

      daniel 0 2024-02-03 17:12:12

    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例(12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问题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1-02一、基本情况笔者任教的A学校位于我国中部省份比较落后的..

      daniel 0 2024-02-03 16:40:12

    6. 过度包装的解决办法范例(12篇)

      过度包装的解决办法范文篇1工程装修合同书范文1发包方(甲方):承包方(乙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特点,双方在协商..

      daniel 0 2024-02-03 16:08:12

    7. 绿色交通解决方案范例(12篇)

      绿色交通解决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科技;机遇;挑战[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09-01“绿色经济”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国家权..

      daniel 0 2024-02-03 15:36:12

    8. 水处理月度工作计划范例(3篇)

      水处理月度工作计划范文1.1进度控制思路、体系与计划安排1.1.1进度控制思路泵站进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池进水与泵站进水。前池进水的前提条件是:PX泵房CFI闸门及CC闸门的安装&..

      daniel 0 2024-02-03 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