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例(12篇)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PMV指标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
ABSTRACT:FangerthermalcomfortindexPMVisinfluencedbyenvironmentalfactorsandhuman.Inthispaper,inordertoreducetheenergyconsumptionasthegoal,focusesontheanalysisoftheinfluenceofenvironmentalfactors,namely,theindoortemperature,relativehumidity,airvelocityonthePMVindex.PutforwardthecontrolmethodofthermalcomfortindexbasedonPMVthanthetraditionalcontrolmethodbasedonthepursuitofhighertemperatureismorereasonable.Inordertoprovidetheapproach,methodandbasisfortheimprovementofindoorthermalcomfort.
KEYWORDS:PMVindexTheindoortemperatureRelativehumidityTheairflowrate
1引言
人体的热舒适是人体舒适感觉中的重要部分。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把热舒适环境定义为人在心理上感到满意的热环境。热舒适环境取决与6个主要因素,其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4个因素与环境有关,另外两个因素与人体有关,即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和服装热阻。早期的热舒适性指标是由对实验室或现场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的,这些实验性指标有其具体的使用场合。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学会用有效温度ET定义一个人体舒适区。为了找到一个使用范围更广的综合性热舒适指标,Fanger提出了著名的热舒适方程[1]。20世纪70年代Fanger以热舒适方程和ASHRAE的7点标度为依据,提出了预测投票数PMV(predictedmeanvote)指标,PMV指标综合考虑了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因素对PMV指标的影响。
2.人的热舒适感
人们现在只对两种热舒适感的定义表示认可,第一个就是“没有不舒适就是表示舒适”这一种是D.A.Mclntyre给出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定义明显考虑的不够周全。第二种是:“令人满意的热感觉是一种自我感觉状态,它表现为对周围环境温度的满意感”这种是能在ASHRAE标准中查到的[2]。
热舒适性是人体自身是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室内热环境满意程度的。但是如果想直接对热舒适性做出测量是很困难的。一百多年以前,国外的好多学者就开始对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年来,行业内出现了好多的指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官方都给出了不同的指标。因此,了解各种指标并且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合理的利用这些指标是非常有用的[3]。
2.1热舒适性指标
(1)卡他冷却能力
卡他冷却能力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关于热的指标。它是以热损失的计算为基础的。卡他温度计由一根长为40mm,直径为20mm的圆柱形大温包的酒精玻璃温度计组成。杆上有两条线分别在38℃和35℃,开始的时候把它加热到38℃。然后把它放在空气中,
计了温度计从38℃到35℃的用时。然后通过测量的时间和温度计算出“冷却能力”。由于卡他冷却能力对空气温度、辐射温度以及风速都进行了综合的考虑,所以在上世纪30年代有好多的实验都是用它来完成的,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它没有把湿度考虑在内。
(2)拟人器和当量温度
1929年Dufton研制了一种综合恒温器。这种恒温器可以在各种环境因素随意变化的情况下找到最满意的热舒适度,这种恒温器就叫作拟人器(eupatheostat)。后来他又提出一个就作当量温度的定义。所谓当量温度也就是一个均匀封闭体的温度。在一个高为550mm、直径为190mm的黑色圆柱体的封闭体内,这个时候它的散热量是与在实际环境中散热量相同的。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个圆柱体的温度来计算出圆柱体所散失热量的一个精确函数,而且这个温度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小于37.8℃,这个数值就是三分之二的37.8℃和封闭空间温度之差。但是当量温度也并没有给出一个表达式在环境变化的时候,而且拟人器又比较笨重,所以它并不能很好的得到应用。
(3)有效温度(ET)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霍顿等为了研究湿度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在空调建筑中而提出的有效温度。实验者分为两种,分别为上身和穿夏季衣服,活动情况也分为两种,休息与轻工作,同时以人体自身对环境的即时的反应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我们让两种状态相互变换,看人在试验状态变化时的热感觉有没有明显变化,如果没有明显的变化就可以认为这两种情况有着相同的有效温度。
这个指标对比较冷的和舒适的感觉得出的温度作用值有点高,但是对比较暖的情况又有点低。因此为了更好的得到结论,他们用黑球温度代替了干球温度,这个叫做修正后的温度,称为修正有效温度(CET)。
新有效温度与热感觉之间的关系:
(4)Fanger舒适方程
1.舒适条件
丹麦的房格尔(Fanger)提出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舒适性指标,它可能确定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物理参数是与人体有关系的,而且也与环境有关系,首先,他设定了三条舒适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人体热平衡的,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是一样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人体的表面温度在热舒适性的范围内,第三个条件就是人体有很好的排汗效果。还有四个热环境的因素(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然后他给出几个用来表示热平衡的表达式,他将热平衡方程和另外的两个表示舒适条件的方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著名的舒适方程。而且必须同时即满足舒适方程的一级变量还要满足舒适的三个条件,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舒适的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因为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得到一个并不使我们感到舒适的环境,但是他的参数却满足舒适条件。
2.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标PMV
如果一组环境变量能达到舒适方程的要求时他就是最佳的热舒适感,相反当它不能满足舒适方程的条件时那么就说明现在很不舒适,但是只是知道不舒适并不知道是什么因素让他不舒适,因此Fanger进一步对舒适方程进行了发展,并且把所有热舒适感觉的指标都用公式表示出来,这个指标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预测平均投票(PMV),Fanger教授把它分为七个等级,每一级代表的意思如下表所示:
为了使这一想法可以应用到更多的地方,它通过假设人体表面的平均温度与实际人的活动量是相适应的,然后对人体的产热量与人的散热量在实际环境中做差,得到人体在一定的活动量下的热负荷的函数,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建立了PMV方程。但是在各种衣着和活动情况下PMV方程并没有得到证明,当人们不运动的时候会有很好的效果,当人们动动量比较大的时候就不能得到满意的数据。
3.1.2热环境因素对PMV的影响
2.3PMV的求解及PMV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图
通过PMV的表达式我们可以看出,各环境因素与PMV存在着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在研究各环境因素与PMV指标的关系时,确定一个变量然后把其它看到是定量,然后应用PMV的表达式,通过MATLAB编写PMV指标的计算程序,最后运行这一程序后得到了图3-1到3-4.
3.1.4影响分析
由图1可以得出:对人体热感觉有非常明显影响的温度。PMV的值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很大的升高幅度,当温度在某一定值时,湿度对PMV值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温度高到一定条件后,增加教室内的空气湿度,也会增加人体热感觉作用(当温度保持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湿度的增加则会减少人体在空气中的热感觉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高时,人体汗液蒸发量也会越来越少。可以明显看出温度对PMV的影响比湿度对PMV的影响要大很多。随着温度变的越来越大的时候,湿度对人体的热舒适性的影响作用也加强。这是因为在气温较高时,人的热平衡更多地依靠蒸发。
由图2可以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风速的改变对PMV值的影响会逐渐减少。而且,当风速的变化几乎对PMV值的变化没有影响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序以后。因为空气温度越高就越与人自身的体温接近,这样人体与空气产生的热传递就变小。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当温度低时,风速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比较大,而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风速对人体的热感觉几乎为零。
由图3可以得出:当湿度度达到一定值后,风速变大,PMV的值就会变小,这就说明湿度在风速的作用下对人体产生冷作用。当风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PMV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但是当风速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风速越来越大,PMV值则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说风速的增加,会让空气对人体产生冷作用。当风速一定时,PMV的值也会随着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当风速越来越大时,湿度对PMV值的影响则会变的越来越小。
由图4可以得出:温度越高,风速对PMV的影响越小。而当风速越来越大时,温度对PMV值的影响也越来截止大。温度越小,风速对PMV值的变化就会越大。而当风速小到一定程度时,他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不会对PMV值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温度越来越高,风速不使PMV值产生变化的这个范围就变的越来越小。
3结论
通过上面我们对室内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的分校可知:空气温度、温度以及风速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而且空气温度、温度和风速三个因素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会随其它因素的改变而在一定规律下改变。所以我们可以调节任何一个因素使人体热舒适性达到理想值,也就是说为了使人体热舒适性达到理想值。我们可以有很多种的各个因素值的组合。当空气温度不变时,人体的热舒适性也可能有很多值。而这也不是传统控制方法不能办到的。所以理想的控制是控制PMV值。通过本章定量的分析,我们为改善教室内热舒适性提供人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
[1]KayaA,ChenC.S,RainaSetal.OptimumcontrolpolicestominimizeenergyuseinHVACsystems[J].ASHRAETrans,1988,88(2):235-248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2
耐热力各有千秋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盛夏酷暑的日子里,面对高温环境的考验,有些人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却寝食难安,甚至遭受生命的威胁。君不见南亚一些国家,每年至少都有数百人死于盛夏热浪的袭击。如此天壤之别,奥妙何在?原来是人的热耐受能力各有千秋所致。
热耐受能力是指人体对热的忍耐能力,主要表现为生物个体在接触“亚致死高温”后产生的耐受性。同样是高热条件,挨过去的人,其耐热能力就较高;而耐受能力低的人,这种高热条件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与体内一种称为热应激蛋白的蛋白质之分泌量密切相关,而这种热应激蛋白合成的增加,又与受热的程度和受热持续时间有联系。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合成就增加,使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以后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耐热锻炼的理论依据即在于此。
耐热锻炼以人体散热为本
耐热锻炼应该以人体散热为本。所谓人体散热,是指人体主动地去适应温度变化,“抢先一步”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到整个大环境都变热之后,被动地适应环境。这种西方现代养生观念,与我国传统的“春捂秋冻,夏养元阳”的思想有殊途同归之处。
就说“春捂”吧,阳历四五月份其实也在古人“阳春三月”涵盖的范围。虽然大地回春,天气变暖,但仍要多穿些衣服,被子也要盖厚一点。如此多捂一捂,一方面是对刚刚过去的冬天气候进行延续性的适应;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为迎接夏季即将到来做准备与过渡,实质上就是耐热锻炼的“序曲”。可以说,耐热锻炼从春季里就开始了。
当日历翻到5月份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夏季的标准(夏季的气候标准是日平均气温稳定值超过22℃),进入了初夏,更是进行耐热锻炼的黄金时间。道理很简单,耐热锻炼的目的就是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进行锻炼,力求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目标,而初夏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正好符合“逐渐升高”的特点,故为进行耐热锻炼的最好时机,不可错过。
耐热锻炼三要点
怎样进行耐热锻炼呢?首先要把握好时间。就一天而言,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7点和傍晚6~7点,早上温度逐渐升高,傍晚则是最适宜人体运动的时段。
其次是选择好运动项目,以慢热型、强度相对不大的项目来达到发汗目的为佳。具体可这样操作:每天抽出1小时进行室外活动,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项目,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程度,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不过也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高于75%时,则要减少运动量,以防中暑。
同时,在这一时段内,要尽可能地不用电风扇、空调(梅雨或湿度较大时,可用空调抽湿),使得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经过初夏一个多月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31℃,室外气温在36℃~39℃以上,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不要害怕出汗
刚才说过,耐热锻炼的强度要达到出汗的效果,而一些人怕出汗,因而终日与空调、风扇等相伴,更不用说去进行什么耐热锻炼了。实际上,在炎炎盛夏,一阵劳作过后,大汗淋漓,感觉非常痛快。这是因为盛夏之时,气温高,空气湿度小,汗液排出后很快就被蒸发,汗腺保持畅通,而蒸发的过程也正是人体散热的过程,所以感觉清爽。
从医学角度看,出汗是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机能。出汗多少,除了与气温和活动量有关外,与风、湿度、水汽压等气象因素关系也很密切。当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风速较小、湿度和水汽压较大时,即使气温较高,人体也会出汗不畅,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比较容易中暑。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1篇3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内容很多,兹撮其要者分述如下:
昼夜晨昏中医认为,自然界24小时有日出、日没的变化,人体一天也有平旦阳气生发、日中阳气兴隆、日没阳气收敛的不同。因此,在养生学上,中医很重视晨起锻炼,认为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此时到户外去呼吸吐纳、运动肢体,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但晨起也不能过分太早。天还没有破晓,阳气尚未发生,摸黑起身锻炼,并不有益于身体。此外,病情也有昼夜变化。一般来说,人在白天阳气盛,因此病情表现较轻;夜晚阳气衰微,病情表现往往较重。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时,应该把这种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四时变迁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产生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人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按照四季气候的不同特性来调节自己。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勃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亦随春季之到来而升发。此季应随气温而逐渐减衣,并调整作息,晚睡早起;多从事户外活动(如踏青等),使身心愉快,情志舒畅;饮食不宜过饱,并少食辛辣。夏季炎热,阳光充沛,体热熏蒸,汗淋如雨,体力消耗较大。因日长夜短使睡眠不足,故当以午睡补充,但卧不当风,不贪凉;宜常饮水而不食生冷不洁之物;常洗浴,使皮肤疏松洁净,利于体热外泄。秋季有“一场秋雨一层凉”之说,植物逐渐凋谢,生物始眠,早晚温差悬殊。中老年人宜随气温变化而勤添衣服,活动应逐渐减少,食宜温暖;体弱者可选择适当补药服用,以增强抗病能力。冬季寒冷,万物闭藏,人体也应该避寒就温。起居上应早睡晚起,饮食宜增加营养,并因地制宜地加强自我健身运动,使气血流畅,筋骨强壮。对于慢性病人,更要注意宿疾在季节和季节变换时的发作,及时采取各种保护措施。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4
1研究方法
1.1气候背景选择在我国湿热地区的典型城市广州进行研究。广州位于北纬23°08′、东经113°19′,7月平均气温为28.4℃,相对湿度为82%;夏季从5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5],长达5个月;冬季短暂,1月平均气温为13.3℃;全年气温日较差较小,为7.5℃。
1.2受试者选择30名健康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其基本信息见表1。受试者要求出生和长期生活在珠三角地区(典型湿热地区),已在安装和使用分体空调的环境中生活1年以上,如此确保其在气候适应和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
1.3气候室及实验工况实验在华南理工大学人工气候室进行(见图1)。气候室包括2个相邻小室,尺寸均为3.45m×3.25m×3.35m,其间由门相通。空气经空调箱处理后,从孔板吊顶送入室内,由架空地板回风,形成活塞流,确保了小室内热环境参数的均匀分布。小室内空气温度的控制范围为10~40℃,控制精度达±0.2℃,相对湿度控制范围为40%~90%,精度为±5%。实验期间,空气流速保持在0.1m/s左右,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近似相等(<0.3℃)。实验工况设计为中性热和中性冷2种。前1种工况模拟从室内到室外、从空调区域到非空调区域的变化情况。热工况设定2种温度(29℃和32℃)和2种相对湿度(50%和70%)水平。后1种工况主要与前1种作对比,分析受试者在遇热和遇冷条件下的不同反应。各工况的详细参数见表2。根据温湿度设定值和气候室辐射及风速情况,对应夏季着装(0.57clo)和静坐状态(1.0met),计算得到标准有效温度和PMV,PPD等热舒适指标,列于表2。由表2可知,所设计工况预计涵盖了从中性暖至中性凉较大范围的热感觉变化情况。
1.4生理与心理测量测量的生理参数为皮肤温度和心率。采用T型热电偶测量皮肤温度。为确保温度探头与皮肤表面接触良好,避免贴附引起局部不适,将热电偶探头压入2片半径6mm的半圆光滑铜片中,并用透气型医用胶布将其贴附于皮肤表面。经恒温水域标定,皮肤温度测量的误差为±0.2℃。采用HEM-7011型电子心率血压计测量心率,量程为40~180min-1,精度为读数的±5%。心理测量通过问卷进行,测量的主要心理反应为热感觉、热舒适、热可接受度和潮湿感,所用投票标尺如图2所示。其中,考虑实验的高温高湿工况,选用9点而非7点标尺作热感觉投票;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为常规标尺,用以测量热感受;潮湿感投票用于考察温湿度突变对人体潮湿感的影响。
1.5实验步骤受试者在实验前1天正常作息,在实验前1h停止进食,到达实验室后更换统一的标准服装,包括短袖上衣、薄长裤和运动袜,考虑座椅的标准服装热阻为0.57clo。每次实验时,受试者先在温湿度适中的预备小室(对应于表2的工况0)静坐休息,期间贴附皮肤温度传感器开始连续测量。30min后,测量心率,并作第一次问卷投票,而后进入突变环境的实验小室(对应于表2的工况1~6)。以往研究显示,人体热反应在1h内可达稳定,据此设计实验小室的暴露时间为1h。在实验小室中允许小声谈话,但不能交流与实验有关的内容。为获取突变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动态变化,在暴露初始的5min,以1min的密集间隔作投票;而后渐长,以3min和10min间隔投票,直至实验结束。期间连续测试受试者的皮肤温度,并在暴露0.5h和1h时作2次心率测量。实验过程的心理和生理测量设计见图3。实验的起始时间依生理习服的变化规律而定。湿热地区夏季漫长,温度高,湿度大,夏季的热习服较之冬季的冷习服更为明显。有研究指出一般完成热习服的平均时间为2周左右[13]。据此,选择在室外日均气温超过30℃达2周后开始实验,也即在2009年9月进行。30名受试者依不同顺序参加6种突变工况的实验,共计获得180人次的实验数据。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热反应的动态变化
2.1.12629℃工况2629℃工况(工况1,2)下人体热反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4所示。均值和标准偏差在图中同时显示,据此可查看30名受试者的平均状态及其离散程度。另外,各种反应达到稳定的时间点也在图中显示。稳定时间按以下统计方法确定:先将突变初始时刻(也即0min)至最后时刻的反应作受试者内方差分析(within-subjectsANOVA),若结果为显著,则将起始时刻依次向后调整,直至结果为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此时对应的起始时刻即为反应达到稳定的时刻(即此时刻至最后时刻无显著变化)。由图4可知,2629℃工况下,皮肤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热感觉则出现初始反应较强而后逐渐减弱的现象,也即类似于以往发现的冷感超越,出现热感超越现象,尤其在70%相对湿度工况下更为明显。与此对应,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出现相似情况。从稳定时间看,心理反应的变化略超前于生理反应,热感觉、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均在1min内即达稳定,而皮肤温度需3min达到稳定。潮湿感在初始时刻即达稳定,且与预备小室的中性环境相比,突变前后潮湿感的变化不显著(p>0.05)。比较2种湿度工况的反应,在突变的初始阶段差别相对明显,表现为高湿工况下具有较高的皮肤温度、较强的热和不适感以及较低的接受度,其后差别渐小。采用配对检验方法(pairedt-test)对比突变前后心率的变化,结果显示,2629℃工况下突变前后心率无显著变化。
2.1.22632℃工况2632℃工况(工况3,4)下人体热反应的逐时变化如图5所示。2632℃工况并未出现热感超越现象,而心理超前现象较2629℃工况更为明显,热感觉、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均在第一时间,也即0时刻即达稳定,而皮肤温度则在30~40min后才稳定。潮湿感的结果同前,即在初始时刻稳定,突变前后变化不显著。湿度的影响在2632℃工况更为显著,高湿工况在初始和结束时刻均与低湿工况存在明显差别。心率的对比检验显示,低湿工况下心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高湿工况下突变后心率显著提高。
2.1.32623℃和2620℃工况2623℃和2620℃工况(工况5,6)下人体热反应的逐时变化如图6所示。中性冷工况下并未出现冷感超越现象,初始时刻的心理热反应在绝对值上均接近或略低于其后时刻。心理反应的变化更为显著地超前于生理反应,表现在心理反应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而皮肤温度在60min内持续下降,直至实验结束仍未稳定。2623℃工况下心理反应在3min内达到稳定,2620℃工况下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的稳定时间较长,分别为11min和50min,热感觉的稳定时间较短,在初始时刻即达稳定。潮湿感的结果同前。心率在突变后显著降低。2.1.4与以往实验结果的对比本文实验结果显示,中性热和中性冷突变工况下,人体的心理热反应变化均超前于生理热应,体现在热感觉、热舒适、热可接受度稳定较皮肤温度快,且在中性冷工况下更为明显,这与以往的实验结果一致。本文并未在中性冷工况下观察到冷感超越现象,而在部分中性热工况下观察到相似的热感超越现象。这说明,初始反应较为强烈而后逐渐减弱的初感超越现象,并不局限于突然遇冷的情况,突然遇热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与此相似,deDear等人在湿度突升的实验中也发现了热感超越的现象。将本文的冷热工况相比可知,遇热时皮肤温度变化幅度小,稳定时间短;遇冷时不同,皮肤温度变化幅度大,稳定时间长。这意味着人体的生理热调节机能在遇热时迅速有力,遇冷时迟钝无力,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潮湿感在突变初始时刻即达稳定,且不同温湿度情况下潮湿感的区别较小,这与Tsutsumi等人在日本的实验结果[6]一致。
2.2与两节点模型的对比将实验测得的平均皮肤温度与两节点模型的预测值相比,可以检验两节点模型对我国湿热地区人群的适用性。选用的两节点模型以Gagge等人1986年提出的模型[14]为主要基础,并参考ASHRAEhandbook[15]作局部调整,通过自编程序加以实现。输入的工况参数包括所有热环境物理参数、受试者的平均新陈代谢率、服装热阻、体重和表面面积。皮肤温度调定点(也即对应最小生理热调节反应和中性热感觉的皮肤温度)根据本文实验结果,设为33.2℃(见2.3节),核心温度调定点参考以往研究[16]设为36.6℃。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对比突变后40min接近稳态的反应可知,除工况3,4较为接近外,其余工况两节点模型的预测值比实验值高,高温工况下偏差稍小,小于0.5℃,低温工况下较大,超过1℃。对比突变后短时的动态反应,无论遇热还是遇冷,两节点模型预测得到的皮肤温度变化都较实测情况更为迟钝缓慢,表现在:实测得到的皮肤温度在初始时刻随环境突变有较大变化,而预测皮肤温度的变化较小;遇热工况下预测皮肤温度的稳定时间更长。综上可知,无论是稳态反应还是动态反应,两节点模型均与本文实验结果存在差别,无法直接应用。为得到适用于我国的生理反应模型,尚需以我国人群为对象,开展相应的人体传热和生理热调节反应基础研究。
2.3热感觉与皮肤温度的关系对所有工况下热感觉与平均皮肤温度逐时的均值作散点图,查看突变前后热感觉随皮肤温度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突变环境下热感觉的变化明显超前于皮肤温度的变化,体现在初始时刻热感觉变化幅度较大而皮肤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为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每种工况下30min后的反应视为稳态反应,对热感觉(TS)与平均皮肤温度(ts)的稳态值作回归分析。由式(2)可知,对应热感觉为中性的平均皮肤温度,也即皮肤温度的调定点,为33.2℃,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较热时,热感觉随皮肤温度上升而快速提高,较冷时,冷感觉随皮肤温度下降而缓慢增强,前者的变动趋势明显强于后者,也即皮肤温度发生相同的变化,升温时引起的热感觉变化大于降温,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9-10]。将动态变化曲线与稳态曲线作对比可知,中性冷(热)的突变工况下,热感觉在初始时刻出现较为强烈的动态变化,显著偏离了此时皮肤温度对应的稳态值,而后逐渐回归到稳态值附近。据此推断,初始时刻皮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较大,是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
2.4热感觉与皮肤温度变化率的关系为了解热感觉的动态变化与皮肤温度变化率的关系,参考以往研究思路,将动态热感觉(DTS)视为稳态项(TS)与动态项(TS′)之和。为确定动态项与皮肤温度变化率的关系,按式(3)处理实验数据,也即先按式(2)和逐时皮肤温度计算热感觉的稳态项,而后由动态热感觉和式(3)计算得到动态项,热感觉动态项与对应时刻的皮肤温度变化率(此时刻的皮肤温度减去上一时刻的皮肤温度除以期间的时间间隔)的关系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热感觉的动态项随皮肤温度变化率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突变初始时刻的皮肤温度变化率较大,分散在两边,其后时刻的皮肤温度变化率较小,集中在中间。将数据点分为初始反应和其后反应,分别作回归。由式(4),(5)可知,热感觉动态项与皮肤温度变化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皮肤温度变化率越大,动态项越大,最大可达1.3个热感觉标尺刻度位。热感觉动态项随皮肤温度变化率线性变化的趋势在初始时刻较为平缓,在其后时刻较为陡峭,也即在其后时刻热感觉随皮肤温度变化率的变化更为敏感。突冷、突热的变化关系相近。以往研究也获得了动态热感觉与皮肤温度变化率的线性关系,关系式中的斜率也即变化敏感度,要么恒定[2,8],要么随时间逐渐衰减[9],均与本文得到的结果不同。另外,以往研究发现冷热工况下敏感度不同,对突冷、突热情况分列关系式,这也与本文的结果不同。
2.5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动态环境下热舒适与热感觉出现分离[17],除热感觉外,热感觉随时间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热舒适[18],趋向中性的热感觉变化率增加舒适感,远离中性的热感觉变化增加不适感。为分析突变环境下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关系,参考2.3节方法,将突变30min后的反应视为稳态,之前的反应视为动态,稳态和动态情况下热舒适随热感觉的变化如图10所示。由式(6)可知,最为舒适的感觉并非中性,而是稍凉的感觉(-0.5),不适感的增加,随冷感增强表现得更为强烈。
2.6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的关系稳态和动态情况下热可接受度随热感觉的变化如图11所示。由图11可知,稳态和动态情况下,热可接受度与热感觉呈近似关系,将所有反应汇总得其关系式由式(7)可知,稍凉的感觉(-0.5)对应于最高的接受度(0.5),接受度对冷感的变化较热感更为敏感,可接受的热感觉范围为(-1.7,1.5)。
3结论
3.1中性热和中性冷突变工况下,心理热反应变化均超前于生理热反应,也即出现心理超前现象;在部分中性热工况下观察到热感超越现象;中性热时皮肤温度变化幅度小,稳定时间短,生理热调节迅速有力,中性冷时相反,皮肤温度变化大,稳定时间长,生理热调节迟钝无力;潮湿感在突变初始时刻即达到稳定,且在突变前后变化不显著。
3.2突变条件下的热感觉与皮肤温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率有关,随皮肤温度呈二次多项式关系,随皮肤温度变化率呈线性关系,且在初始时刻与其后时刻关系有所不同。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5
由炎热的夏季到秋季,气温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即使一天之中温差也较大,往往是早晚凉爽,中午闷热。
如果没能及时给宝宝增减衣物,就会造成凉热不均,易患感冒。在季节交替时节,随天气变化给宝宝增减衣服,宝宝患感冒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天气由暖变冷,不要急于给宝宝添加衣服,应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循序渐进地增加衣物。
穿多了会患感冒
天气转凉,有的妈妈总想给宝宝多穿一些,生怕宝宝受凉了这将削弱宝宝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捂出感冒来
小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健全,需要外界温度变化的不断刺激。入秋时,如果宝宝穿衣过多,会影响皮肤散热,降低调节散热和抵御低温的能力,如果汗液浸湿衣服,秋风一吹,宝宝特别容易受凉而感冒。
穿多少是个度
妈妈就是宝宝穿衣的最好的衡量标准。当妈妈与宝宝穿一样厚薄的衣服,静坐时不感到冷,那宝宝就感觉正好合适。
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是妈妈每天的功课。如果天气跟前一天没有大的变化,就不要轻易给宝宝添加衣服。给宝宝穿多少衣服最好在早晨起床时决定,因为早晨穿得多,到感觉热时再脱下,容易使宝宝感冒。
不容忽略的呵护要点
小肚子在保暖
夏末初秋,宝宝很容易患腹泻,要注意腹部保暖。
中医认为,腹部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等于保护脾胃。平时脾胃不好的宝宝,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就很容易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进一步影响生长发育。
小肚衣兜起作用
给宝宝养成穿肚兜的习惯,护好小肚子,这样无论穿衣多少,肚子都不会露出来而着凉。
预防踢被子
用大浴巾或薄被按长形对折几层,盖在宝宝的腹部,把他的手脚露在外面,当宝宝睡着或翻身时,不容易把浴巾或薄被踢掉。
如果给宝宝盖的是小棉被,则不宜太厚,也不能捂得太紧,否则宝宝更会踢掉棉被而受凉。
妈妈还可以拿件连体睡衣给宝宝穿,不管小宝宝怎么踢,睡衣都在脚上,而且衣服的部分还能盖住小肚子。
小脚丫要保暖
为什么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宝宝脚部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怎样做
无论什么季节都给宝宝穿上袜子。棉袜、毛巾袜,既暖和又舒适。袜子的尺寸要稍大一些,以利空气隔热,增加保暖性。
宝宝好动,脚易出汗,鞋内最好放置鞋垫,经常换洗,保证鞋的干燥,暖和。
一年四季都用温水给宝宝洗脚,躺下后盖好双脚使小脚避免受凉,既预防感冒,又能帮助宝宝快些入睡,对提高睡眠质量也大有好处。
特殊时刻特殊对待
外出时
如果室外起风,温度下降时,妈妈带宝宝外出玩耍别忘了给宝宝加件外套,做好防风保暖工作,
宝宝从外面回来时,也别急于脱去外套,应等宝宝适应室内温度时,再脱掉。
运动时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1篇6
关键词:冻害,抗冻性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TV69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及造林力度的加大,各地均大量引进不同地域的不同树种加以培育和栽植,但由于气候的不稳定,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降水剧烈的减少,造成了许多树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包括一些本地的乡土树种,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给园林绿化和工程造林造成巨大的损失。经系统调查分析总计如下:
一.什么是冻害及抗冻性
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叫做冻害。植物对冰点以下低温的适应能力叫抗冻性。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会遇到冰点以下的低温,这对多种作物可造成程度不同的冻害,它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一种自然灾害。
冻害发生的温度限度,可因植物种类、生育时期、生理状态、组织器官及其经受低温的时间长短而有很大差异。有些树木,如白桦、网脉柳可以经受-45℃的严冬而不死;种子的抗冻性很强,在短时期内可经受-100℃以下冷冻而仍保持其发芽能力。
一般剧烈的降温和升温,以及连续的冷冻,对植物的危害较大;缓慢的降温与升温解冻,植物受害较轻。植物受冻害时,叶片就像烫伤一样,细胞失去膨压,组织柔软、叶色变褐,最终干枯死亡。
二.冻害的机理
结冰伤害结冰会对植物体造成危害,但胞间结冰和胞内结冰的影响各有特点。
1.胞间结冰引起植物受害的主要原因是:
(1)原生质过度脱水,使蛋白质变性或原生质发生不可逆的凝胶化。
(2)冰晶体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3)解冻过快对细胞的损伤。结冰的植物遇气温缓慢回升,对细胞的影响不会太大。若遇温度骤然回升,冰晶迅速融化,细胞壁易于恢复原状,而原生质尚来不及吸水膨胀,有可能被撕裂损伤。例如葱和白菜叶等突然遇高热化冻后,立即瘫软成泥,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2.胞内结冰对细胞的危害更为直接。因为原生质是有高度精细结构的组织,冰晶形成以及融化时对质膜与细胞器以及整个细胞质产生破坏作用。胞内结冰常给植物带来致命的损伤。
3.膜的伤害膜对结冰最敏感,低温造成细胞间结冰时,可产生脱水、机械和渗透三种胁迫,这三种胁迫同时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或改变膜中蛋白和膜脂的排列,膜受到伤害,透性增大,溶质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膜脂相变使得一部分与膜结合的酶游离而失去活性,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形成明显下降,引起代谢失调,严重的则使植株死亡
三.植物对冻害的适应性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生长习性和生理生化方面都对低温具有特殊的适应方式。如一年生植物主要以干燥种子形式越冬;大多数多年生草本植物越冬时地上部死亡,而以埋藏于土壤中的延存器官(如鳞茎、块茎等)渡过冬天;大多数木本植物或冬季作物除了在形态上形成或加强保护组织(如芽鳞片、木栓层等)和落叶外,主要在生理生化上有所适应,增强抗寒力。
A.锻炼前的细胞,水在途经细胞质时可能发生结冰;B.锻炼后的细胞,水通过质膜内陷形成的排水渠,直接排出到细胞外
在一年中,植物对低温冷冻的抗性也是逐步形成的。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其抗寒力才能得到提高,这是所谓的抗寒锻炼。
冬季低温到来前,植物在生理生化方面对低温的适应变化主要如下:
1.植株含水量下降随着温度下降,植株含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自由水与束缚水的相对比值减小。
2.呼吸减弱植株的呼吸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很多植物在冬季的呼吸速率仅为生长期中正常呼吸的二百分之一。细胞呼吸弱,消耗的糖分少,有利于糖分积累,从而有利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
3.激素变化随着秋季日照变短、气温降低,许多树木的叶片逐渐形成较多的脱落酸,并将其运到生长点(芽),抑制茎的伸长,而生长素与赤霉素的含量则减少。
4.生长停止,进入休眠冬季来临之前,植株生长变得很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
5.保护物质增多在温度下降的时候,淀粉水解加剧,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细胞液的浓度增高,使冰点降低,减轻细胞的过度脱水,也可保护原生质胶体不致遇冷凝固。
总而言之,在严冬来临之前,植物接受到各种信号,主要是光信号(日照变短)和温信号(气温下降),就会在生理上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如生长基本停顿,代谢减弱,含水量降低保护物质增多,原生质胶体性质改变等,以适应低温条件,安全越冬。
四.提高植物抗冻性的措施
1.抗冻锻炼在植物遭遇低温冻害之前,逐步降低温度,使植物提高抗冻的能力,是一项有效的措施。通过锻炼(hardening)之后,植物的含水量发生变化,自由水减少,束缚水相对增多;膜不饱和脂肪酸也增多,膜相变的温度降低;同化物积累明显,特别是糖的积累;激素比例发生改变,脱水能力显著提高。
人们还发现,人工向植物渗入可溶性糖,也可提高植物的抗冻能力。但是,植物进行抗冻锻炼的本领,是受其原有习性所决定的,不能无限地提高。
化学调控一些植物生长物质可以用来提高植物的抗冻性。比如用生长延缓剂Amo1618与B9处理,可提高槭树的抗冻力。脱落酸可提高植物的抗冻性已得到比较肯定的证明,如20μg・L-1脱落酸即可保护苹果苗不受冻害;细胞分裂素对许多作物,如梨树、甘蓝、菠菜等都有增强其抗冻性的作用。用化学药物控制生长和抵抗逆境(包括冻害)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3.农业措施作物抗冻性的形成是对各种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因此,环境条件如日照多少、雨水丰欠、温度变幅等都可决定抗冻性强弱。秋季日照不足,秋雨连绵,干物质积累少,体质纤弱;或者土壤过湿,根系发育不良;或者温度忽高忽低,变幅过剧;或者氮素过多,幼苗徒长等,都会影响植物的锻炼过程,使抗冻能力低下。因此要采取有效林业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冻害发生。比如:
(1)及时播种、培土、控肥、通气,促进幼苗健壮,防止徒长,增强秧苗素质。
(2)寒流霜冻来前实行冬灌、熏烟、盖草,以抵御强寒流袭击。
(3)实行合理施肥,可提高钾肥比例,也可用厩肥与绿肥压青,提高越冬或早春苗木的御寒能力。
(4)早春育苗,采用温棚育苗或推迟播种期等方法对防止冷害和冻害都很有效。
参考文献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7
常言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你对“秋冻”了解多少呢?不合时宜的“秋冻”对我们会有危害吗?如何才能“冻”出健康呢?――让《健康之家》来告诉你!
何谓“秋冻”?
“秋冻”是指在秋季气温渐凉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利于锻炼人体生理机能,适应即将到来的冬季,增强皮肤的耐寒能力。所以,“秋冻”又叫“低温习服”,意思是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Tips:“秋冻”其实也包含运动锻炼。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都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表皮毛孔进入人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
“秋冻”要点ABC
A因时制宜:初秋,暑热未消,“秋老虎”还时常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而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盲目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骤降,若一味“秋冻”,对健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所以这时应注意添衣保暖,以防感冒。
B因人制宜:青壮年、体质好的老年人和儿童不用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相反,一些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孩子就该根据气温变化随时添加衣服了。由于自身调节能力差,这部分人在遇冷后,抵抗力会下降,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C因病制宜:有慢性病的朋友不宜“秋冻”,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的人。
“秋冻”致病一箩筐
“秋冻”也应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节,否则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预期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对不同的家庭成员而言,会惹上哪些常见疾病呢?
时髦一族
即便入秋,还是会身穿裙装、低腰裤、露脐装,而就算气温骤降仍然不改本色,正是“要风度不要温度”啊!
寒冷性脂膜炎
寒冷性脂膜炎,顾名思义,是由于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所致的一种皮肤病。寒冷的空气刺激皮肤,致使表皮血液循环不畅,血流缓慢,皮肤及皮下脂肪血沼流动不足,脆弱的脂肪细胞也会因寒冷而变性。这样,皮下脂肪层较厚的大腿、臀部等部位,就容易出现杏核大小的单个或多个硬块,表皮呈紫红色,触摸较硬,还伴有轻度的痛和痒,严重者还可引起溃破,这就是寒冷性脂膜炎。因为这种病症好发于爱穿裙装的女性,人们又称之为“裙装病”。爱美的MM如果因为短期的美观而影响了身体健康,真的是得不偿失哦!
如何应对:预防方法很简单,就是衣裤穿着要宽松暖和,使皮肤免受寒冷的刺激。平时多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耐寒能力;多食入高热量、多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一旦发生寒冷性脂膜炎,治疗也较为简单方便,只要适当增添衣裤,注意保暖(如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局部外敷),促进血液循环,数周之内便可自愈。若是症状较重,特别是发生溃破,就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诊治。
风湿性膝关节炎
某些风湿性膝关节炎,其实也是一种“裙装病”。女性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暴露在裙装外面的下肢,就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尤其是膝关节处,因皮下脂肪组织少,缺乏保护,更容易受到寒风的侵袭,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例如,非洲突尼斯的女性一年四季都着裙装,在潮湿、寒冷的季节,大多数40岁以上的妇女都患有慢性关节炎。
如何应对:首先还是要保暖啦,不想这么快就穿上秋裤的话,可以带护膝。另外,晚上用热水(可加入中药或用姜片熬汤)泡脚和蒸熏双膝也很有效果。严重时,可贴些去痛膏药。
骨科旧伤复发
由于天气转凉会使腰肌,劳损,韧带损伤,关节炎、外伤等骨科疾病的症状加重,原本并不明显的痛症会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人已患关节疾病,但无明显症状。在天冷的时候如果穿得非常少,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
如何应对:一是保暖,尤其是关节炎患者,对患病部位加以保护,比如,使用护膝等防护用品;二是多洗热水澡或用热水烫脚,以改善四肢的血液循环;还应适当锻炼。如果出现关节、腰腿疼的症状,最好及时诊治,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中年一族
对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估计不足,或者硬逞强,正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
哮喘发作
秋季空气干燥,过敏源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
如何应对: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
慢性支气管炎复发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室内应安静整洁,常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18℃~20℃之间,相对湿度在40%~50%之间。慢性支气管炎其中70%是旧病复发者。
如何应对:有旧病者要注意锻炼身体,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要注意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戒烟少酒。
胃病
传统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严重者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如何应对:饮食上,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总的说来,要做到5点:1,防止腹部受凉2,加强体育锻炼3,注意饮食调养4,讲究心理卫生5,避免药物刺激。
银发幼齿一族
老人易受“老经验”左右,忽视自身慢性疾病;儿童贪凉,不懂事,或者父母不够关心。
呼吸系统疾病
秋天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段,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但是,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如何应对:不要为使孩子得到御寒锻炼而着凉生病,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大气温度变化灵活掌握,使其逐渐适应。
心脑血管疾病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甘蓝秋冬季、管理措施、对策
一、异常天气对越冬甘蓝的不利影响
(一)温度对越冬甘蓝的影响
结球甘蓝喜温和气候,比较耐寒,一般在月平均温度7oC~25cc的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与结球。幼苗的耐寒能力随苗龄增大而增强。多数越冬甘蓝品种如新丰、争春、傲雪1号、傲雪3号等,6-7叶大的植株可长期忍耐一1Occ—一12cc低温安全越冬。茎粗0.6cm以上的植株才能接受春化影响。温度对越冬甘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植株的生长速度。进一步影响安全越冬能力。秋冬季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多导致播期延后和幼苗生长迟缓,植株营养体过J、进入越冬阶段,常发生冻害,成熟期推迟。相反。秋末冬初气温偏高,可促使甘蓝幼苗生长过快,植株营养体过大越冬,则易通过春化。出现未熟抽薹现象。降低产量和品质。
(二)湿度对越冬甘蓝的影响
结球甘蓝组织中含水量在90%以上。它的根系分布较浅、叶片大、蒸发量多,所以,要求比较湿润的栽培环境。甘蓝在80%-90%的空气湿度和70%-80%的土壤湿度中生长良好,其中尤从对土壤湿度要求比较严格。甘蓝生长前期阴天多雨,土壤水分过多,妨碍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功能的发挥,进一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导致植株弱小,叶片发黄,耐寒力差,冬季易受冻害。如果甘蓝生长前期天气少雨多风。土壤缺水。再加空气干燥,容易引起基部叶片脱落.抗逆能力降低,也不能安全越冬。
二、越冬甘蓝栽培异常天气的应对措施
(一)早春上市品种的应对措施
在黄淮流域,新丰、傲雪1号甘蓝秋季早播越冬栽培。于7月20日~8月1O日育苗,9月15日前定植。12月-3月采收,在立冬前必须形成6-7成包球。否则,春季易抽薹。为达到此长相指标,冬前栽培措施应以促为主。
1、增温降湿,叶面施肥。
秋冬季遇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天气,应采取增温降湿措施,改善不良生长环境。一是排水防涝。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预防涝灾发生。二是中耕松土。要勤中耕,促进土壤蒸发放墒,提高表土层地温及透气性,促进根系的发育及功能的发挥。三是覆盖地膜。小拱棚保护。如阴雨低温天气持续过长,幼苗生长严重受阻,冬前无望形成6-7成包球,应覆盖地膜或拱棚促成栽培。四是叶片施肥与保护。叶面每周喷施1次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喷有机液肥或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提高植株的营养水平和抗逆能力,加快生长速度。结合施肥叶面喷洒50%多菌灵600倍液或70%代森猛锌800倍液,预防病害发生。
2、增湿降温,促根发育。
秋季遇高温少雨,持续干旱天气,应采取增湿降温措施。营造适宜生长环境。一是JJ、水勤浇。经常保持土壤和田间空气湿润。随植株长大逐渐加大灌水量,浇水后及时松土保墒,促进根系活动。二是随水追肥。每次浇水随水冲施或水前穴施磷酸二铵或三元复合肥10~15kg/667m,肥水猛攻。
(二)晚春上市品种的应对措施
在黄淮流域,新丰、争春、傲雪13、4号甘蓝晚播越冬栽培于9月25日10月1O日育苗,l1月上、中旬定植。45月份采收。安全过冬的长相指标为片健壮叶,茎粗0.5cm。冬前管理应以控为主,促控结合。
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甘蓝苗期抗逆性弱,对高温高湿等不良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差。因此,苗期管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变措施。技术路线为前促后控,前期以促为主,苗龄25天达适宜定植指标达标后立即控水蹲苗促壮,做好随时定植的准备。一是苗床位置地势要高.不易积水且排水通畅,床土要肥沃、重施农家肥。二是在适播期内择期播种。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温度偏高宜晚播,温度偏低宜早播。三是播种后苗床要设立棚架,以便能够及时覆盖农膜、草苫或遮阳网,防止烈日曝晒高温灼伤和雨水冲击。四是要加强苗期水份管理,及时排除或补充苗床水分。经常保持床土湿润状态,还要及时拔除杂草,适时间苗分苗、蹲苗,预防病虫害发生。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气象;预报;舒适度
1人体舒适度预报现状分析
1.1预报方法
乌海气象局开展的人体舒适度预报是通过日最高、最低气温单要素预报值来预测早晨和中午的人体舒适度和穿衣指数,在考虑了风和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简单地做了一些订正后,对外。
1.2存在的问题
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光照等气象要素对人体感觉影响最大,国内有气象部门研究出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公式就是根据温度、湿度、气压、风这4项要素而建成的非线性方程。乌海市人体舒适度预报只考虑了温度因素,仅对相对湿度和风作了一些简单调整。考虑的相对湿度不分季节和温度范围,风力不分级别,粗略订正,造成预报偏差。经过10多年来的实况检验,人体舒适度预报适用于在相对湿度<50%,风力4级时较为准确,在其他天气条件下存在一定误差,有待于改进完善。
2气象要素对人体舒适度预报的影响分析
影响人体舒适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种气象要素、地表性质、肤色、年龄、衣服颜色等,在这里,只研究各种气象要素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
2.1温度的影响
在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象要素中,主要因子是气温,正常情况下,人体是恒温的,保持在37℃左右。人体是通过吃饭获得热能和体能后经过传导、对流、辐射、蒸发等方式与外界热量交换来保证体温不变,当所处环境温度比皮肤温度低时,人体热量容易散失而产生冷的感觉,且随着温度降低,感觉更加明显;当人体所处环境温度比皮肤温度高时,人体热量不易散失,因而感觉热,随着温度增高感觉越明显。着装可以改变环境气温对人体的舒适度,人在静止状态且时,较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8~32℃。
2.2湿度的影响
大气相对湿度的大小对人体舒适度预报的影响也很重要。经过多次试验表明,在气温较舒适(15.5~26.5℃)的情况下,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对人体感觉作用不大,只有当气温较高或者偏低时,相对湿度得变化对人体的温热感和热平衡作用较大。高温高湿对人体舒适的影响很大,人体在高温状态下主要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的,相对湿度高不利于挥发汗液,人体热平衡被破坏,脉搏也相应加快,人体因此感到闷热难耐。气温越高,这种状态会更趋明显。冬季,天气阴冷潮湿时,空气中水汽吸收了人体的热辐射。加上衣服吸收空气中水份,由于导热性增大而加快了机体的散热,使人体感觉寒冷不适。根据乌海市人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分析,当相对湿度低于50%时,气温要高到35℃以上才感觉热;相对湿度达到70%~80%时,气温31℃就开始有热感,如果相对湿度超过了80%,身上的汗水不易蒸发,人体会感觉到闷热难忍。
2.3风的影响
风对人体体温调节也起到重要作用,它决定了人体的对流、传导、蒸发方式与外界交换热量的快慢,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风能使机体散热加快。风速每增加1m/s,会使人感到气温下降了2~3℃,风越大散热越快,人就越感到寒冷不适。体感温度是考虑了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综合影响后,人体所感受到的温度。以霍顿提出的计算方法,确定出适合计算体感温度的经验公式,得出了在不同风力等级下体感温度值,例如:在风力2级(8km/h)的情况下,如果环境温度2℃时,体感温度为1℃;但当在风力8级(64km/h)的情况下,如果环境温度2℃时,体感温度为-17℃;由此可见,在同样的环境温度下,风力越大,体感温度越低。因此,在乌海市人体舒适度预报中不可忽视风力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2.4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主要作用于皮肤和视觉,在寒冷的季节太阳辐射能给人温暖舒适感,但在炎热的夏季往往让人感到灼热难耐,甚至可以灼伤皮肤。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在晴天或者少云情况下,在阳光直射下的人体感觉与在遮荫处的人体感觉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预报人体舒适度时要考虑天空状况的影响。
2.5气压的影响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甘蓝秋冬季、管理措施、对策
一、异常天气对越冬甘蓝的不利影响
(一)温度对越冬甘蓝的影响
结球甘蓝喜温和气候,比较耐寒,一般在月平均温度7oC~25cc的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与结球。幼苗的耐寒能力随苗龄增大而增强。多数越冬甘蓝品种如新丰、争春、傲雪1号、傲雪3号等,6-7叶大的植株可长期忍耐一1Occ—一12cc低温安全越冬。茎粗0.6cm以上的植株才能接受春化影响。温度对越冬甘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植株的生长速度。进一步影响安全越冬能力。秋冬季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多导致播期延后和幼苗生长迟缓,植株营养体过J、进入越冬阶段,常发生冻害,成熟期推迟。相反。秋末冬初气温偏高,可促使甘蓝幼苗生长过快,植株营养体过大越冬,则易通过春化。出现未熟抽薹现象。降低产量和品质。
(二)湿度对越冬甘蓝的影响
结球甘蓝组织中含水量在90%以上。它的根系分布较浅、叶片大、蒸发量多,所以,要求比较湿润的栽培环境。甘蓝在80%-90%的空气湿度和70%-80%的土壤湿度中生长良好,其中尤从对土壤湿度要求比较严格。甘蓝生长前期阴天多雨,土壤水分过多,妨碍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功能的发挥,进一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导致植株弱小,叶片发黄,耐寒力差,冬季易受冻害。如果甘蓝生长前期天气少雨多风。土壤缺水。再加空气干燥,容易引起基部叶片脱落.抗逆能力降低,也不能安全越冬。
二、越冬甘蓝栽培异常天气的应对措施
(一)早春上市品种的应对措施
在黄淮流域,新丰、傲雪1号甘蓝秋季早播越冬栽培。于7月20日~8月1O日育苗,9月15日前定植。12月-3月采收,在立冬前必须形成6-7成包球。否则,春季易抽薹。为达到此长相指标,冬前栽培措施应以促为主。
1、增温降湿,叶面施肥。
秋冬季遇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天气,应采取增温降湿措施,改善不良生长环境。一是排水防涝。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预防涝灾发生。二是中耕松土。要勤中耕,促进土壤蒸发放墒,提高表土层地温及透气性,促进根系的发育及功能的发挥。三是覆盖地膜。小拱棚保护。如阴雨低温天气持续过长,幼苗生长严重受阻,冬前无望形成6-7成包球,应覆盖地膜或拱棚促成栽培。四是叶片施肥与保护。叶面每周喷施1次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喷有机液肥或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提高植株的营养水平和抗逆能力,加快生长速度。结合施肥叶面喷洒50%多菌灵600倍液或70%代森猛锌800倍液,预防病害发生。
2、增湿降温,促根发育。
秋季遇高温少雨,持续干旱天气,应采取增湿降温措施。营造适宜生长环境。一是JJ、水勤浇。经常保持土壤和田间空气湿润。随植株长大逐渐加大灌水量,浇水后及时松土保墒,促进根系活动。二是随水追肥。每次浇水随水冲施或水前穴施磷酸二铵或三元复合肥10~15kg/667m,肥水猛攻。
(二)晚春上市品种的应对措施
在黄淮流域,新丰、争春、傲雪13、4号甘蓝晚播越冬栽培于9月25日10月1O日育苗,l1月上、中旬定植。45月份采收。安全过冬的长相指标为片健壮叶,茎粗0.5cm。冬前管理应以控为主,促控结合。
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甘蓝苗期抗逆性弱,对高温高湿等不良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差。因此,苗期管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变措施。技术路线为前促后控,前期以促为主,苗龄25天达适宜定植指标达标后立即控水蹲苗促壮,做好随时定植的准备。一是苗床位置地势要高.不易积水且排水通畅,床土要肥沃、重施农家肥。二是在适播期内择期播种。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温度偏高宜晚播,温度偏低宜早播。三是播种后苗床要设立棚架,以便能够及时覆盖农膜、草苫或遮阳网,防止烈日曝晒高温灼伤和雨水冲击。四是要加强苗期水份管理,及时排除或补充苗床水分。经常保持床土湿润状态,还要及时拔除杂草,适时间苗分苗、蹲苗,预防病虫害发生。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
[关键词]季节性变温昼夜变温突然低温突然高温
中图分类号:S6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383-01
植物所生活的空间叫作“环境”,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植物的环境主要包括有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因子、地形地势因子、生物因子及人类的活动等方面。
温度因子对于植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是极端重要的,而作为植物的生态因子而言,温度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季节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地球上除了南北回归线之间及极圈地区外,根据一年中温度因子的变化,可分为四季。四季的划分是根据每五天为一“候”的平均温度为标准。不同地区的四季长短是有差异的,其差异的大小受其他因子如地形、海拔、纬度、季风、雨量等因子的综合影响。该地区的植物,由于长期适应于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就形成一定的生长发育节奏,即物候期。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必须对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的物候期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对植物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二、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中,在接近日出时有最低值,在13―14时有最高
值之差称为“日较差”或“气温变幅”。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的适应性称为“温周期”。这种性质可以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种子的发芽多数种子在变温条件下可发芽良好,而在恒温条件下反而发芽略差。
(二)植物的生长大多数种子在变温条件下可发芽良好,而在恒温条件下反而发芽略差。因可能是适应性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积累。
(三)植物的开花结实在变温和一定程度的较大温差下,开花较多且较大,果实也较大,品质也较好。
植物的温周期特性与植物的遗传性和原产地日温变化的特性有关。一般来说,原产于大陆性气候地区的植物在日变幅为10―15度条件下,生长发育最好,原产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植物在日变幅为5―10度条件下生长发育最好,一些热带植物能在日变幅很小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
三、突变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期中如遇到温度的突然变化,会打乱植物生理进程的程序而造成伤害,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温度的突变可分为突然低温和突然高温两种情况。
(一)突然低温由於强大寒潮的南下,可以引起突然的降温而使植物受到伤害,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寒害这是指气温在物理零度以上时使植物受害甚至死亡的情况。受害植物均为热带喜温植物,例如热带丁香在气温为6.1度时叶片严重受害。
2、霜害当气温降到0度时,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在物体表面就凝结成霜,这时植物的受害称为霜害。如果霜害的时间短,而且气温缓慢回升时,许多种植物可以复原,如果霜害时间长而且气温回升迅速,则受害的叶子反而不易恢复。
3、冻害气温降到0度以下,细胞间隙出现结冰现象,严重时导致质壁分离,细胞膜或壁破裂就会死亡。
植物抵抗突然低温伤害的能力,因植物种类和植物所处于的生长状况而不同。应注意的是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状况,对抵抗突然低温的能力有很大不同,以休眠期最强,营养生长期次之,生殖期抗性最弱。此外,应注意的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的抗低温能力也是不相同的,以胚珠最弱,心皮次之,雌蕊以外的花器又次之,果及嫩叶又次之,叶片再次之,而以茎干的抗性最强。
(二)突然高温这主要是指短期的高温而言。植物生活中,其温度范围有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适点。当温度高于最高点就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直至死亡。其原因主要是破坏了新陈代谢作用,温度过高时可使蛋白质凝固及造成物理伤害,如皮烧等。
一般言之,热带的高等植物有些能忍50―60度的高温,但大多数高等植物的最高点是50度左右,其中被子植物较裸子植物略高,前者近50度,后者约46度。
四、温度与植物分布
把木棉、凤凰木、鸡蛋花、白兰等热带、亚热带的树木种到北方就会冻死,把桃、苹果等北方树种引种到热带地方,就生长不良或不能开花结实,甚至死亡。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因子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限制了植物的分布范围。
各种植物的遗传性不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差异。有些种类对温度变化幅度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因而能在广阔的地域生长、分布,对这类植物称为“广温植物”或广布种;对一些适应能力小,只能生活在很狭小温度变化范围的种类称为“狭温植物”
植物对温度的变幅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而影响分布外,它们在生长发育的生命过程中尚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即热量。根据这一特性,又可将各种植物分为大热量种、中热量种、小热量种以及微热量种。
当判别一种植物能否在某一地区生长时,从温度因子出发来讲,过去通常的习惯做法是查看当地的年平均温度,这种做法只能作为粗略的参考数字,实际上是不能做为准确的根据。比较可靠的办法是查看当地无霜期的长短,生长期中日平均温度的高低、某些日平均温度范围时期的长短、当地变温出现的时期以及幅度的大小、当地的积浊量以及当地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值及极端温度值和此值的持续期长短,这种极值对植物的自然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
五、生长期积温
植物在生长期中高于某温度数值以上的昼夜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该植物的生长期积温。依同理,亦可求出该植物某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积温。积温又可分为有效积温与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是指植物开始生长活动的某一段时期内的温度总值。
活动积温则以物理零度为基础。计算时极简单,只需将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乘以该时期天数即活动积温,亦即逐天的日平均温度总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温度因子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对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的物候期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对植物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
日光锻炼、水锻炼、空气锻炼就是利用日光、水、空气中的温度、紫外线、气流等因素逐渐刺激身体,使身体产生适应能力,身体具备了这种适应能力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自然气候的剧烈变化,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不至于因为不适应受到过度刺激而患病,因此,锻炼是利用自然因素预防疾病、增强身体的一种手段。
日光、水、空气锻炼
对机体的生理作用
(一)日光锻炼
日光是由红外线、光线和紫外线组成。红外线有温热作用,紫外线有生物化学作用。
日光照射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例如:日光浴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眼视野扩大,皮肤肌肉时值降低。日光照射可以训练温度调节中枢,增强代谢,使体内麦角固醇变为活动的维生素D。日光照射后,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红血球血红素增加,血流加速,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下降,呼吸加深,肺通气量增大。日光照射能大大改善全身自觉症状,提高工作能力。
但是,不合理的照射可能会带来害处。过度日光照射可以增加红血球破坏,造成贫血,还可能引起皮肤伤,甚至中暑。
(二)水锻炼
水锻炼利用水的温度、机械、化学的作用,首先是温度的作用。水有很大的导热性,比空气大28倍。25℃的空气使人感觉温暖,而25℃的水则使人感觉凉爽。
水锻炼的方式有:擦浴、洗浴、冲浴、盆浴、淋浴及游泳。水浴时水的温度可以分为:冷水(20℃以下)、凉水(20~32℃),半温水(33~35℃)、温水(36~40℃)、热水(40℃以上)。水温不同,机体的反应亦不同。锻炼时多用低温水。
水浴不仅能清洁皮肤,凉爽身体,并能增强身体,强健神经、肌肉和血管系统。
短时间的冷水和凉水锻炼,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刺激其兴奋过程,冷水和凉水锻炼能增强各系统和器官的活动,能增强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减少内脏贮血,增加心输出量,加深呼吸,增强胃肠的蠕动。
温水浴一般地是刺激抑制过程。温水浴时体表血管大量扩张,血液由内脏流向体表,温水浴后血液重新由体表流向内脏,因此活跃了内脏的血液循环。热水浴先刺激抑制过程,以后逐渐由抑制转为兴奋。热水浴显著地增强心脏的活动。
交换水温的水浴,对训练体温调节中枢,具有特别的意义。
淋浴是最强烈的水浴,淋浴时水温和水流压力的刺激综合作用于机体。海水浴除水温作用外,还有盐类的化学作用和海浪冲击的机械作用。
(三)空气毅炼
空气锻炼利用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及离子的作用。空气比水的导热性小。依据气温,空气可分为冷气(14℃以下)、凉气(14~20℃)及暖气(20~30℃)。
气温对机体的作用与水温大体相同。空气的湿度和气流的变化对机体有很大影响。潮湿的大气比干燥的大气更易使体温降低,不刮风的天气较刮风的天气容易使身体耐寒。大气中的离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血液以及代谢有良好的兴奋作用,能增强氧化还原过程,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
锻炼的规则
为使锻炼获得很好的效果,应敲遵守以下的原则:(一)循序渐进,使身体对刺激逐渐适应。(二)经常不断地进行。(三)经常改变刺激强度,使身体适应于各种强度的刺激。(四)采用多种锻炼方式,使机体适应各种刺激因素。
锻炼时,应照顾个体特点,如:对儿童和成人,强壮者和弱者方法上应有所区别。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患某些疾病时禁忌锻炼。以下分别介绍日光、水、空气锻炼的方法:
(一)日光锻炼
逗留在日光之下,也具有日光锻炼的意义,但较有效的是进行日光浴,日光浴如能与水浴结合则更好。
日光浴场应选择在富有紫外线的地方,一般水边,或森林旁边紫外线较多。时间最好在上午,上午空气尘埃少,紫外线较多,且日光不过分强烈。日光浴时气温不应低于18℃。
行日光浴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1.尽量裸体,用白布、草帽、阳伞遮盖头部,以免日晒引起头昏,但不要紧扎头部。紫外线能刺激眼结膜引起发炎,因此最好戴上保护眼镜。
2.在卧位下进行照射,照射时,应经常转动体位,依次先背面,次左侧面,再次右侧面,最后照射腹面。每隔2~5分钟应转动一次体位,身体四面照射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3.第一次日光浴时间不应超过5~10分钟,以后每天增加5分钟直至每次照射30~40分钟。良好适应的成人可增至1~2小时。
4.日光浴后,在阴凉处休息5~10分钟,之后可行水浴。湿皮肤易烧伤,日光浴时,皮肤不应有汗,也不要在日光浴前进行水浴。日光浴和水浴不要一次反复进行,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5.空腹及饭后不进行日光浴,一般在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半至二小时不宜行日光浴。
6.不要一味地追求晒黑,过度曝晒会引起烧伤和中暑。应仔细注意自己身体的反应,头痛,头晕,失眠,心跳,食欲不佳,体重显著下降,皮肤出现红斑及烧伤时,应暂时停止日光浴。
(二)水锻炼
水锻炼采用各种温度的水浴,一般多用低温水进行锻炼,比较常用的方式是擦浴,冲浴,淋浴以及游泳。水锻炼开始于温暖的季节坚持到冬季,冬季可在室内行水锻炼。进行水浴及游泳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1.初开始水锻炼的人,水温可以从皮肤不感到凉的水温开始,以后每隔3~4日,水温降低1℃直降至10℃,甚至可降至7~8℃。开始时,室温应保持17~20℃,以后可逐渐降低。
2.擦浴作用较弱,初行锻炼者,宜先从擦浴开始,用毛巾沾水湿擦皮肤,由肢体远端擦向近端,持续数分钟至十数分钟,进一步锻炼可行冲浴,淋浴,冲浴时用2~3桶水连续冲身,持续2~3分钟,淋浴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较短。
3.锻炼有素的人,应同时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锻炼,一次锻炼中水温可有上下4~5℃之差。
4.温暖季节可行游泳。开始时水温不应低于18~20℃。持续时间先3~4分钟,以后可延至15~25分钟。
5.空腹及饭后不宜行水锻炼。水浴,游泳前,身体若感寒冷,应先行体力活动,使身体发热,但也不应在汗未消时即行水浴或游泳,水浴、游泳时应不停地活动,持续时间勿过长,不应产生第二次寒战,结束后即刻擦干身体,并摩擦皮肤至微红,然后穿起衣裳。
(三)空气锻炼
日常生活中即可进行空气锻炼,如工作、休息、行路、体力活动时,穿单薄的衣服,不戴帽子等。专门锻炼的方式是进行空气浴。空气浴从夏季开始,持续到冬季,冬季可在室内进行。室外空气浴时比较好的条件是:气温气流无显著波动,湿度适宜时(相对湿度60~70%)。早晨和上午较好。
进行空气浴时的规则如下:
1.空气浴开始于气温22~20℃时,持续到气温7~5℃,锻炼有素的青年,可在零度以下的天气进行5~10分钟的空气浴。
2.第一次持续时间10~15分钟,以后每天延长5分钟。可以延长至每次2~3小时。
3.空气浴时,应该尽量裸体,并且应不停地做活动,空气浴不应出现寒战。
-
信息资源常见管理方法范例(12篇)
信息资源常见管理方法范文篇1互联网运维难题多随着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各下属分公司员工均需要通过现有专线接入到州公司,然后由州公司互联网出口访问互联网资源..
-
电子竞技对社会的影响范例(12篇)
电子竞技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篇1关键词:持续营销力;营销管理;电子商务;企业生命周期理论1997年,我国电子商务开始起步,最初的电子商务以“烧钱”模式为主。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
-
环境科学的定义范例(12篇)
环境科学的定义范文一、人文主义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一)人文主义的诞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需求、人的发展等方面,萌芽和发展与文艺复兴时期。首先..
-
社会化媒体营销教育范例(12篇)
社会化媒体营销教育范文篇1【关键词】幼儿园;营销战略;品牌;多元化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从以往的只关注中考、高..
-
健康的重要性范例(12篇)
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心理健康自杀心理素质潜能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
-
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范例(12篇)
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范文篇1[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德育环境[作者简介]周双娥,湖南文理学院政治理论部副教授,思想品德教研室主任,硕士,湖南常德415000[中图分类..
-
计算机视觉前沿技术范例(12篇)
计算机视觉前沿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机器视觉模式识别自动控制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1AbstractWithmoderncomputertechnology,dig..
-
家政公司的商业模式范例(3篇)
家政公司的商业模式范文篇1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于1982年正式恢复,由于缺乏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主要走商业化的道路,在经历了几年运行之后,不断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