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例(12篇)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干预;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04-04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塞里格曼(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在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希望发展和增强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改善生活品质,并预防低潮时心理疾病的发生。使他们不仅能够克服困难,同时能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以解决冲突为核心。这种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治疗模式,扩展了人们对心理治疗性质的认识[1]。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治疗中积极的概念,是指治疗并非以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首先,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其次,以正向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最后,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心流经验、快乐、生命意义等,在积极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来访者的积极反应。积极心理治疗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之一,强调发展和培养人本身所固有的潜能,来促成人类固有机能的最佳化。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特征
1.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目的),而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事实和给定的东西不一定必然是障碍和紊乱,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2]。基于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积极心理治疗把整体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疾患的过程,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
2.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来访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第一是激发来访者的认识能力。因此,积极心理治疗首先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抛弃对自己古怪行为的传统认识,取而代之建立起一种积极认识,并使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积极的解释始终抱有坚定性,从而使来访者觉得自己的古怪行为是合理的、正常的。第二是激发来访者的爱的能力,也就是激发对象的积极情感能力。积极心理治疗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研究积极情感的作用上。在实际临床的操作上,积极心理治疗常常用积极情感来消解来访者的消极情感,或者在来访者的消极情感中寻找积极的成分。
(二)积极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来访者自身潜在的能力而不是疾病本身。心理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来访者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祛除疾病。这一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疗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3]。
1.传统的心理治疗工作重点是疾病的评估或治疗,心理治疗师把来访者的心理疾病纳入到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心理疾病。积极心理治疗则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它以反传统医学式心理治疗的面貌出现,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传统心理治疗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从心理病理学角度来观察人,治疗目的只是祛除疾病。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强调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人的潜能。通过积极心理治疗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
3.积极心理治疗同样致力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心理治疗法倾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增进交往能力并保持健康。
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治疗快捷,一般需要5~6个疗程,远远少于其他疗法。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价值
第一,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来访者可以体会到治疗师正试图全面了解其品质,而不是只着眼于其“问题”。第二,治疗师向来访者表明他(她)与“问题”不是等同的,并鼓励其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这样可以使来访者改造个人价值观,从而减轻其内心不必要的冲突。第三,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可以促进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充分信赖,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积极心理治疗可以让来访者在关注中愉快而充满信心地积极解决其问题。第四,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最终成为积极治疗者。第五,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来访者通过其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心理健康,这是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第六,积极心理治疗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起其潜能,最终“问题”被解决了,人也会变得更有力量。第七,积极心理治疗是通过考虑个人和环境优点而进行的积极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增进交往能力并保持健康是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4]。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三个层面
积极干预可以从认知方式、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三个方面考虑,积极干预主要是对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和提升,其目的不仅在于将消极心理状态转变为“零性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将其提升为积极的心理状态。积极干预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认知模式干预
AlbertEllis在论述不合理观念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Ellis认为,个体的情绪并不是由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导致的,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不是为事情而困扰,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所困扰着。”认知干预的着眼点在于认知评价与情绪体验之间的交互关系,主要是要消除不合理观念,同时引导人们积极地思维。事实上,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从认知角度发展起来的。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生活事件都是人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认知心理过程。一个人如果拥有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即使他面对挫折时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Folkman(1997)等人描述了人们应对问题的认知与动机过程发现,积极与有意识的良好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极有价值[5]。如:(1)积极想法;(2)从消极事件中汲取积极意义;(3)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对困难;(4)不钻牛角尖;(5)用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所有这些均能够减少应激并促进心理健康。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情绪体验,这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幸福感。积极的认知干预所提倡的是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这种干预一方面要纠正人们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发展人们积极的、乐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使人们即使在面临逆境时也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二)积极情绪状态干预
由于积极情绪与身体及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积极情绪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相应地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消极情绪则相反。Fredrickson把积极情绪的早期研究整合起来,提出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上看来不同,但都有拓宽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如体力、智力、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协调性等)、提升主观幸福感等功能。积极情绪是人们幸福感的表现,也是人们是否“繁荣向上”的信号,因此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将有助于缓解人们在生活中的痛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体验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绪体验大多是依靠一些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生活事件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获得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努力促成这些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生活事件。
(三)积极人格特质干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利用存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美德来克服苦难、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而应用积极心理学也是要促成人体的最佳机能。这种机能不仅包括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还要激发潜藏在人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因此,促成机能最佳化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发展人们积极的人格特质来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积极的人格特质不仅能起到疾病缓冲器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成人们的“繁荣向上”。究竟哪些人格特质是积极的呢?Seligman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24种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体身上。虽然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会有所侧重,并且他们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有疏密,但这些人格特质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人格特质和美德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人格特质,一方面能够缓解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使得个人和团体都能够“繁荣向上”。事实上,认知方面的积极干预,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个人和组织“繁荣向上”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
积极心理治疗分为五个阶段,不仅看到来访者心理紊乱的一面,也看到其身上所存在的自助潜能[6]。
(一)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
来访者尽可能以书面形式汇报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事、什么人感到烦恼,对什么事感到愉快。这样就开始了让来访者学习区分的过程。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规定冲突的范围,并对它们进行具体描述。在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进行重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他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比较法就是一种在治疗师指导下的来访者自我控制法。
(二)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积极品性,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图像。
(三)场合鼓励阶段
鼓励阶段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而在于改变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这种与习惯相反的新做法有助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为了让来访者同自己的伙伴建立起信任关系,来访者需要学着强化自己伙伴身上的积极品性,注意自己身上与之相关并容易引起冲突的消极品性。
(四)语言表达阶段
人际关系障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际沟通出现了问题,即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造成了误解。语言表达阶段的特点,就是让冲突伙伴们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礼貌与诚实的关系是语言表达阶段的关键冲突。治疗师在这个阶段要帮助来访者确立一个以“礼貌―诚实”这个关键冲突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为了让来访者摆脱把冲突闷在心里不说或者曲解冲突的状况,指导来访者按照确定的规则,逐步练习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他们既谈论自己的积极的品性和经历也谈论消极的方面。
(五)扩大目标阶段
限制自己的目标是心理障碍者最容易出现的做法,因此要有目的地消除来访者视野的狭隘性。要指导来访者学着不把冲突转移到其他行为领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目标。
上述五个阶段的治疗在程序上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因人、因时、因事,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却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宗旨,那就是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同时发挥其本身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
四、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增进幸福
幸福个体在许多方面比不幸福个体更成功,例如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身体和心理健康等。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治疗师可以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但却极少有人论证治疗师可以使来访者幸福。积极心理学坚信这一状况能够发生变化:治疗师可以给来访者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投入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减轻抑郁、焦虑和愤怒;即使减轻消极因素的治疗开展得十分成功,“幸福”并不能自动产生;使来访者实现快乐、投入和意义的技能是与抑郁、焦虑和愤怒进行斗争的技能的重要补充;未来治疗师的工作将不仅仅是减轻消极因素,而是要帮助来访者建构快乐的生活、投入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建构这三种生活的技术被称为“积极干预”,积极心理干预为现代人们的积极心理治疗以及获得长久的快乐提供了契机[7]。
(一)感恩练习
感恩的心情与生活满足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显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能够增加一个人的快乐[8]。心理学家Lyubomirsky研究发现,让被试在他们每天的日记中记下自己所感激的事情,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激过去他人赠予自己的一切,并每周作一次总结,在六周之后,被试的快乐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没有参加感恩练习的控制组则没有这样的收获。心理学家Emmons的研究还发现,感恩练习不仅能提升人的心情,还能增进身体健康,使人精力充沛,而且对于神经肌肉痛的患者,能减轻其痛苦和疲劳[9]。
(二)生活喜事
Seligman研究认为,耗费少且效果更持久的快乐方法就是被他称为三大喜事的练习,即每天写下三件喜事,以及它们的起因和过程。结果发现,人们在三个月甚至六个月后,都会更加快乐而更少压抑。他认为,其实快乐是因为你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许多人重视快乐的感受,却不重视去做快乐的事情,不去行动,只是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他建议人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珍惜生活中所有能带来快乐的事物,如与孩子度过愉快的时光,啜饮一杯你最喜爱的咖啡,与同事开开玩笑,告诉你所喜爱的人,你每一天都是多么爱他们等。
(三)利他行为
Lyubomirsky还提出利他或善意的行为,如探访福利院、帮助朋友的孩子复习功课、帮助邻居修剪草坪、给祖父母写封信等,也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快乐感。每周做五件善事,尤其是在一天之内做五件,其效果会更为显著。这些善意的行为既有随意性(如在收银台排队时让老年妇女上前)又有连续性(每个星期天带食物与年长的邻居一起共进晚餐)。心理学家认为对他人友善,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会使人感到大方和能干,从而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赢得微笑、赞赏和善意的回报,产生快乐和胜任的内心体验。
(四)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认为重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对获得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Seligman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
(五)积极品质
拥有积极品质的人其积极乐观的情绪会激发他的适应力、热情和坚毅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们每日获得快乐所需要的品质。研究发现,积极乐观的人实际上比其他人更为实际,更能自然地自我感觉良好,对待事情总是持以乐观的态度,总能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种美德: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对每一种美德,研究者又界定了它的不同表现形式,共24种品行。如智慧就可表现在好奇心、好学心、判断力、原创力、人际智力和洞察力六个方面。当人们了解了自己在品德和能力上的长处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它们,这样就能经常地经历到“心流体验”,经常地向心理资本的账号上投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人生的快乐体验就变得可能[10]。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要挑战的问题是关于心理疗法的运用以及其本身的意义。医疗模式的工作性质和单纯寻找修复缺陷的偏见使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迷失了方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家对病例的热衷导致心理学失去了自己天赋的权利,心理治疗在修复弱点的同时,更要培养和建立人们自身的优点和力量。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整合的治疗模式,注重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它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治疗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到自己的治疗体系之中,在治疗手段、方法上充分体现了心理治疗的道德性原则和人性化特点,这使它在非心理治疗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着眼于心理冲突和疾病的积极方面,从文化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估心理问题,强调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以及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郝琦,乐国安.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述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2:45~60.
[2]秦.积极心理治疗模式的特色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2:65~68.
[3]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746~749.
[4]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4):463.
[5]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4.
[6]N.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342~454.
[7]DuckworthAL,SteenTA,SeligmanMEP.Positivepsychologyinclinicalpractice.AnnualReviewofClinicalPsychology,2005,(1):629~651.
[8]ClaudiaWallis.TheNewScienceofHappiness.Time,January17,2005,144~148.
[9]王彦,王岩.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8,31(6):1441~1442.
[10]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1~5.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展望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57-02
美国心理学史家Shultz在《现代心理学史》(2004)第八版中称: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1]。西方心理学界近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现实的、潜藏的力量为起点,改变过去只关注心理问题进而研究人类积极的力量,对人的心理现象主张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解释,从而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中获得幸福快乐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它主张人格研究应关注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和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我们把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称为积极人格研究[2]。
一、积极人格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1.研究人的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
关于积极人格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是以批判和反省传统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对对立的力量。一方面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悲伤、侵害、惧怕、贪婪等;另一方面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爱、责任、仁慈和幸福等。这方面的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主要是看个体本身是在给哪一方面的力量不断加入新的能源,给哪一方面的力量提供适合生存的心理环境。因此,培养和增加人本身所存在的积极能力,才能克制或去除人性的消极方面。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心理学研究应当研究人本身所存在的积极能力,只有积极力量得到培养和增加,才能克制或清除人性的消极方面。如果说人格心理学只是以帮助消除人性中的人格问题或者所存在的人格消极面为主,那么,即便全部的问题都被去除后,人自身所存在的积极能力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一个完美的自我实现的人也不会就此诞生。所以,积极心理学一直强调人格心理学要均衡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既要在研究克制和削弱各种人格消极问题的同时,更要研究有助于优秀人格的积极方面。
2.反对人格完全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当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是忽视人的潜在能力,强调人的不足、缺陷。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先天遗传基因所形成,不容易发生变化,即使有,也只是些微的变化;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则说,环境影响即便能使人的生理构造机制发生变化,但人格仍是由那些主要由进化而形成的、不变的机制所组成。这种观点表明,人格的形成主要由先天的基因所决定。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是主要由先天基因决定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该理论认为人不是按照遗传基因的固定模式来发展自己,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社会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内在基因、外部行为、社会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3]。先天基因不完全决定着人格的发展模式,但也对人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人格应该是先天基因、行为活动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Magnusson等人的研究发现,部分女生的生理成熟较早,在她们的发育初期会出现非常多的行为异常问题。再一次的研究证明,这种现象是她们在一定社会世界观、文化价值观的人际交往关系影响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从而导致了她们出现不合适的行为——问题行为,而不是完全由先天的基因所决定的结果[2]。
3.社会文化环境的后天影响人格形成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首先不是一种内在的社会活动,而是外在的、在一定的先天素质的作用下转化为个人不变的心理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人格是个体将外在活动转变为内化的结果。一旦,外在的社会活动被转化为个人积极的内在素质,积极体验在这转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换句话说,是可以通过积极体验的增加来形成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家指出,人格是由人的生理机能、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为表明他们自己的理论观点:人格心理学不只是要研究人们的不同心理行为问题,也同样研究人的积极能力,研究人的积极人格的形成条件。因为,积极人格形成的主要来源包括好的外在行为活动和外部环境,个人的外在行为活动和社会环境条件会对人的生理机能发挥影响作用,这样就可以经过改变影响人的行为活动、社会环境来达到建构个人的积极人格。反之,我们通过提高个人的积极行为活动,来推动人的良好行为活动和建构社会的良好环境,拥有了积极活动行为能力的个人,他就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举止进行有意识地改变,从而促进自己的人格成长。如此这般,个人的现实力量就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并且这种现实能力成为人格形成的主要力量之一。这种互相影响的观点把人的各种积极潜在力量都被加入了个体的人格形成之中,人的潜在能力如果被个体认识到,它就有着与现实能力一样的影响作用。
可见,积极心理学这门学科中的人格心理学已不再只是对个体的不同做出表述,也不是只从理论上修正一些人格问题,它是要通过分析人格来引起研究心理学的学者们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人格,拥有积极力量,推动积极人格的形成。
二、积极人格的形成
在1989年和1994年,Kenrick等人做了一个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当男性多次见到更有魅力、性感的女性后,让他评论原先身边的女性,他们提高了自己的要求;而当这些男性多次见到没有魅力,非性感的女性后,再让他评价原来身边的女性,他们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同样,女性多次见到地位高、稳重的男性后,她们对身边男人的评论、喜爱降低了;在多次见到地位低、邋遢的男人后,她们提高了对自己身边男人的评价、喜爱。所以,积极心理学认为,先天的生理条件不能缺少,但人格主要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而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方式是增强个人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设想,所有的个体都有一条不是后天形成的积极的基准线,这是先天遗传的。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后天环境中,个体若是参与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他就会提出比以前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在积极体验条件下人所表现的要求主要是他自身的内心深处,是个体觉知和体验到的内在动机,所以积极体验和个体的先天特质比较容易发生相互影响而形成某种人格特征。
回忆过去个体比较满足,对现在感觉幸福、惬意,憧憬未来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就是积极体验。积极体验主要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感官快乐;第二种是心理享受,即个体所做的超越了自身的原有状态后所带来的一种体验。同感官快乐相比,第二种积极体验通常与个体的创新和开创有关,它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也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的提高,培育个人的心理享受是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体验的核心。但是现实的生活中,假如对感官快乐和心理享受做出一个选择,多半人会选择前者,所以,积极心理学在培养积极人格的发展中也要关注个体的感官快乐,感官快乐在一定意义上能推动个体心理享受积极体验的获得。
在个体积极体验的培育方面,积极心理学找到了影响积极体验的因素:首先是个体追求积极的内在动机因素。人是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的成长有来自于外在的生存压力和环境适应,也有个体的内在动机,他追求有快乐体验的、积极的动机。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人们都愿意选的行为是使自己感到快乐体验的,比如开创性、有担当、与周边环境关系惬意等。再者是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人的积极体验一方面受个体本能的推动,另一方面受到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等的影响。从这方面来看,个体的积极体验不是一种客观体验,但是一种夹杂着客观的主观体验。个体的积极体验总扎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以说,积极体验是一种社会层面的体验,而不只是快乐体验。
三、积极人格研究的展望
积极人格研究建立在过去的人格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强调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积极能力和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拥有着大量的事实和实验材料,首次提出从人的积极潜能研究人的人格,这也提出了早期的人格研究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为心理学的人格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理论。在积极人格形成中情感所起的作用是积极人格理论所强调的,这也给心理学之外的其他行业的运用奠定了一个开端,如在学校教育、心理咨询等行业的应用。积极人格理论主张积极人格是人的生理机能、行为活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交互影响形成的,是符合目前人格心理学的总体研究趋势。然而积极心理学以成人为被试研究积极人格,研究对象大体上是一个社会化的完全体,研究结果中外在的行为和环境的影响因素就会变得比较明显。积极人格理论在研究人格时模糊了概念,它把能力、潜能等都归入人格的范围,有待商讨。
总之,积极人格的研究在心理学中还处于开始阶段,积极人格理论的系统性还有待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深化。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凝聚力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onCollegeClassCohesionConstruction
inPositivePsychologyPerspective
LUYibiao
(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53)
AbstractStrongclasscohesionreflectsagoodclassstyle,animportantpartofthepremiseofthestyleofstudy,schoolspirit,aswellascounselorswork.Activelypromotetheuseofpsychologywhoappreciatesthelook,emphasizingthepositivesideofhumannature,andcreatethrivingmorethantenyears.Inthispaper,carriedoutbythebasicprinciplesofpositivepsychologyclassresearchuniversitiescurrentlybuildingcohesive,positiveemotionalexperiencefromthestudent,positivepersonalityandpositivesocialorganizationalsystemsoffersomethinkingthree,hopingtoprovideanewwayfortheclasscohesionandtheconstructionofuniversitymethods.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cohes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
积极心理学开创十余年间蓬勃发展,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其三大支柱,其提倡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善于发现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力量使人类生活得更幸福。①
凝聚力是反映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和对群体成员身份予以重视的程度,是组织中全体成员意志和行为扩张性的有机重组和升华。班级凝聚力的培养是创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的前提,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前提,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目标、班级“核心”人物、班级成员心理的满意程度、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等均对班级凝聚力产生影响。九零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主体意识强烈、善于思考、更加善于张扬自我个性、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使班级凝聚力建设面临不小的挑战。加之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较为复杂,利益群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遇到严峻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面对各种错综复杂形势,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目前的班级凝聚力建设主要集中在“行为榜样、思想教育、利益制约和共同责任权益意识”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试图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班级凝聚力建设做有益尝试。Fredrickson提出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能使个人改观,也能通过影响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②也有学者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③结合目前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凝聚力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关注学生闪光点,加强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要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增进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一种带有明显积极的情绪,能促使学生个体将已有的经验和新的消息相互整合,通过个体行为达成其目的,完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抓班级学生的两头来管理班级,我们要试着更多地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寻找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反馈,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由教师向他传递一个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继续保持自信乐观、谦虚谨慎等优秀品质。⑤
2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学会自我管理教育
教师在关注学生闪光点的同时,需要激发学生主体去参与到班级凝聚力建设中来。对于个人而言,乐观进取的态度带来勇气与坚韧,对于整个班集体建设而言,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带来整个班集体的活跃,形成一种自发的向心力,个别同学的积极心态能感染周围一批同学,最终促进整个班集体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挖掘各个个体的优秀潜质。
树立班级成员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感受幸福的能力,体验班级活动参与过程,珍惜班级荣誉的获得,体验积极幸福的心理体验过程。在日常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幸福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逐步培养班级学生从教师管理教育到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过渡转变。
3创造积极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中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去积极地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必定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的问题上来,这一点和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⑥在日常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教育者积极向上情绪的挖掘掘,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班级中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充分认识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观点。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班级“抱团”现象,学生学习等表现往往以寝室或小团体为单位呈现两极分化,这既给我们的思政工作开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开展班级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就是要充分利用班会、文体活动、团日活动等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以寝室为单位来开展工作,并向这一群体传递一种积极的心理情绪,利用积极的班级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开展班级(团支部)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利用丰富有内涵的社团活动带动多元的社团文化,也要利用好新型舆论宣传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先进的思想。
总之,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工作中适当给予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发挥班级骨干及社团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学生,鼓励和强调学生的积极面,引导其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这为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
课题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校科研基金2012SY07
注释
①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402-405.
②FredricksonBL.Whypositiveemotionsmatterinorganizations:Lessonsfromthebroadenandbuildmodel.PsychologistManagerJournal,2000.1(2):131-142
③张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16-19.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究的意义
(一)培养高校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做铺垫
高校学生的性格品质在大学四年中会有多次改变,随着思维与年龄的进一步成长,习惯会在不经意间定型,所以培养高校学生优秀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成熟发展的关键一步。想要提升心理素质,关键是改变行为准则,保留性格中的优点,扬长避短。一般来说,积极心理学可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培养高校学生优秀心理素质,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发展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创新
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高校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积极乐观人格出发,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比如与别人初次见面时要保持微笑,做到随性交流,让两个人都感觉心理轻松愉快,让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这样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也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在高校形成积极心理发展体系,有利于思想教育改革创新,学生做到对人坦诚相待,对待他人有爱心,大学生要平时多抽点时间读一些有益于心理素养提升和文化修养的书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保持自身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以高校学生为对象,找准学生思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对象,是由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前期发展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做出准确定位。积极心理学是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的核心,要掌握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必须把高校学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出一个适合高校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平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全部资源服务学生,向学生传播思想教育信息,才能使高校学生对相应的思想政治知识产生了解认知。同时,还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积极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准确找到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以发掘高校学生优秀品质为出发点
高校教师的优秀品质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指出:“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一切理念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优秀人格的基础上。只有从教师优秀人格出发才是活的源泉,教师不对学生直接进行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心理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应该以发掘高校学生优秀品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的运用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去学习知识和生活。积极乐观心理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和父母形成积极的认知环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培育引导学生
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心理品质,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那么如何培养提升高校学生形成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呢?首先,在道德品质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己在社会上的生活立足之本,大部分人做不到圣人和伟人,但是最基本的要做到热爱祖国、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观豁达,有理想信念、有追求,是传递正能量的优秀的人。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能影响学生的未来,所以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当下,各级政府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校明确规定必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实施日常心理咨询活动。调查表明,大多数心理学课堂过分注重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理论的讲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实践训练和素质培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很多大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教课,课堂缺乏吸引力,他们不愿意听课,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主要的精力消耗在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堂和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上,较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较少去营造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较少开展积极的心理活动,较少发挥网络的心理自助互助和求助功能,使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形式化、课程化和医学化倾向。这使得不具备医学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疲于奔命。
二、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必然
1.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特点
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具备以下特点:(1)积极乐观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往往渗透着积极乐观精神。把积极乐观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以积极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即使面对消极事件时也能积极面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乐观素质,而且拓展了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2)素质养成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强调养成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丰富心理教育内容。在积极的日常心理教学活动中注意以形成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学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行为与积极个性等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3)全员参与积极心理素质教育不仅针对个别心理障碍学生,注意拓展心理教育广度,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改善和提高自身,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提高。
2.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原则
(1)积极性原则实施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首要遵循的是积极性原则。积极性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应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养成,这本来就应该是教育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二是倡导积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建设;三是强调用积极的方式重新诠释“人”的问题,从积极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人的问题和缺点,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的问题,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体验,寻找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关联,并学会创造一定条件来促使消极向积极转化。(2)发展性原则人具有发展性,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教育,因此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意蕴:一是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心理现象,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静态的,应该考虑其历史状况并预测其未来发展;二是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目标,然后再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3)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自主的人必须是自由本性的人,他既没有受到外界强制力量的支配,也没有受到外界荣誉、利益的诱惑,他所作的决定都是自由地运用自己本性的力量;二是自主的人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自己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强调人都是积极的、理性的,而且人都能积极、自主、理性地做决定,并乐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以及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由此,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尊重学生自主、自由的天性,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成为自主性的人。(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principleofsys-tematization),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强调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整体系统与各部分协调优化,实现系统完整平衡。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学生;这个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还会受到包括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应该把管理、社会、心理、教育等的因素看成是整体的要素,既彼此联系,又互为条件。所以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内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运行机制,教学、管理等要素都应该能保证系统连贯运行,同时也能和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有良好互动。实现上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四个原则必然会进一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范围,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3.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重点
梳理东西方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发现积极的心理内容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东方的积极心理学关注乐观的心理,如知足者常乐、顺其自然,关注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温厚宽容、常存感恩,关注积极向上的心理,如不甘放弃、追求美好,关注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关注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怀,这些都是积极的心理内容[2]。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系统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即“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在积极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福乐(flow)、积极情感扩建(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等理论;在积极人格方面,积极心理学在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对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优良社会小系统(学校、家庭),负责任的媒体等进行了很多探索,并提出了自我预防(self-prevention)、积极应对(positivecoping)和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等理论。当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从过去过分关注消极心理,转变到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即注重对学生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行为和积极个性的培养。只有提高了学生心理固有的积极面,利用个人美德和优势,优化和提升其积极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其抗挫能力和心理疾病的免疫能力,真正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困。
三、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
1.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内涵
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可以表述为:构建“以心理素质形塑论[3]为指导、以积极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以积极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积极的网络服务平台为辅助、以积极的心理咨询辅导和团体训练作补充、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立体交叉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如图1)。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基本内涵:(1)以心理素质形塑论为指导心理素质形塑论是基于积极心理取向,通过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来养成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2)以积极的校园文化为基础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历来深受办学者的高度重视,这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资源是素质教育所特有的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表层、形式浅层、体制中层还是观念深层,各个学校都在刻意打造其特有的文化。审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凸显人性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与影响作用[4]。(3)以积极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堂教学属于系统教育的范畴,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取向的教师群体、积极取向的教学内容、积极取向的课堂环境,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4)以积极的网络服务平台为辅助当代青少年对网络媒体情有独钟,互联网不仅是当代社会的特殊社会环境,也是实施定向培养和系统教育的重要渠道,还是个体自我修养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体验途径。积极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互助、自助、求助网络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5)以积极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训练作补充针对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个体,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取向的个体咨询、团体训练、专题辅导的心理咨询辅导与团体训练体系,实现对特殊个体和群体的针对性干预和指导。(6)以培养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是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框架下,更加重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化,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2.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12-02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学而言,它以一种另类的全新视角着手,为传统心理学带来一种崭新的研究视野,为传统心理学带来一定的启发。积极心理学最早源自上世纪的美国,它强调心理学所具有的积极能量,可以帮助那些逆境与消极中的人们获取鼓励与力量,帮助他们以更加乐观的心态走出人生的消极阴影,帮助人们完成更加高质量的个人与社会生活。1988年,美国一年一度的心理学大会上,心理学教授赛利格曼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从此积极心理学运动开始风靡世界,并受到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追捧与研究。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主流的“消极心理学”而言,传统的主流心理学往往注重从人的心理“问题”上着手,强调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能量。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人所具有的正面意义与积极力量,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批判与指正,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批判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积极心理学是对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创新,和对主流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它围绕着人的积极的体验与感受、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认知来进行,以此推动人心态的改善与生活的改变。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1.关注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展现
积极心理学以关注人的价值观为核心、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大计为自身理论的主要研究范围。主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重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矛盾、障碍与心理疾病等“消极”的心理现象,而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的幸福、成功、快乐等“积极”层面的研究,其中最典型的研究课题是对人类幸福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的三位一体的完整理论。从这个意上讲,积极心理学充满着人文主义的关怀,表现对人类幸福与价值追寻的深切关注,是一个深具责任感与大爱的心理学研究新范式。
2.强调一种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强调一种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生活中的积极品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心理学。对于人们在工作、生活、日常事务中遭遇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强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这些问题作出全新的诠释与解读,从而激发出人本身所蕴含的积极能量,驱赶消极的心理与心态,使人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类社会与生活。心理学中,对于一个心理现象的解读是千变万化的,但主流的心理学总有一个主要的解读路径,那便是从其根源分析与研究其出现的原因、条件和特征,并以此进行一定的疏导与诊断。而积极心理学将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看作一个特殊的心理特质,它强调以更加积极、有效的目的性培养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人们对于困难与挫折的抵抗与承受能力,从而整体提高人的个人素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3.以科学实证为主要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围绕着积极体验、积极心态、积极人格与积极的组织形式下手,其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囊括了调查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实验法和量表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以科学实证的量化研究来分析人们所出现的心理体验与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上,综合以上多种的研究方法与策略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理论方法。例如,在研究“幸福感”等的心理现象时,积极心理学采用调查与访谈法并用的方法,并结合一定的经验分析等实证方法,将人们内心深处无法被丈量的“幸福感”以量化、可视化的方法展现出来,以此来阐述人们对于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感受。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对传统心理学的平衡与补充
积极心理学建立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构建主义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背景之上,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它以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路径出发,研究人的心理积极性,是对消极片面性的心理学的一种相对对立,使得现代心理学研究体系更加全面、均衡。积极心理学跳出了传统心理学的病理研究框架,充分运用现象学、解释学、文化学等的学术研究方法,超越传统的方法论,以一种全新的动态剖析人的情绪、健康、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因素,解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帮助人寻找与抓住幸福,使心理学成为一种主动掌握命运的积极工具,以完成心理学的最大的学科使命。
2.颠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导向
传统心理学研究多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以健康、幸福、快乐为导向的主观关注,是对主流心理学研究路径的一种颠覆。积极心理学研究注重人的心理的积极指导、积极干预与积极规划,是对人的心理辅导的一种主动取向,它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范式。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探讨与研究心理问题,它更关注人的正面心态、正面价值观、积极观念的一种培养,而不是对消极的心理问题的病理分析,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职场问题、婚姻问题、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与发展问题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以一种主动引导的导向展开心理学研究,代表了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导向。
3.拓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由于积极心理学出现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的与众不同。二战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社会上普遍出现的社会问题,导致人们将主流的心理学研究范围圈定在为战后的失们排忧解难,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解决人们的战后心理重建,婚姻障碍、犯罪和群体暴力等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认为,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心理困境,但却不能给人们以更加主观的心理指导——为普罗大众带来更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将这一本质命题提上日程,它强调从价值观层面着手,将个体的潜在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的创造力等激发出来,从而实现人更大的生命价值。它将研究的重点拓展至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受、人的希望、快乐与满足,将爱、责任、勇气、理解、创造力、情商等都作为积极心理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过去了解读与理解人们生活的本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高层面的精神指导。
4.完善心理学的实用功能
消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疾病的缓解与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则重在主动对心理状态的引导,对情绪的管理,对价值观的灌输,和对生命令意义的探讨,它使心理学的目标能动性和实用性更强。在许多组织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实用功能,诸如,企业对员工的荣誉感和集体感的宣讲,个人乐观与良好情绪的培养,个人分享与爱的能力,以及幸福感的提升等等,均是组织管理中常见的心理学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心理学在肯定人的价值与能力的同时,通过多种手法调动人意志层面的积极品质,通过激发人的创造性与活力、激发出人的生命潜能,使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更完善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积极心理学真正的学科使命,它真正地做到了对人的主体的尊重和理解,体现了对人的博爱和希望。
三、总论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自身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物流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个人要实现自身全面价值,完成自身使命,必须要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与工作,积极心理学从根本上尊重人的情感与认知,对人进行价值与使命的发掘和人性的终极关怀。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科学有效地规划已有的社会实践,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勇敢地探索未来的美好生活。在实践中积极地运用这一崭新的心理学,能够及时地干预与调控心理轨迹,探索与开发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帮助人们过上更乐观、快乐、健康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2006.
[2]李珍金.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2003.
[3]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2008.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7
关键词:当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
在最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西方在心理学方面的发展逐渐向着后现代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发展。对于这些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其越来越受到当代心理学家的关注,并逐渐开始涉足这些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当代心理学的取向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观点。
1三种研究取向的特征介绍
1.1后现代心理学
对于后现代心理学,其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包括社会的建构和话语等心理学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建构心理学,通过这些理论观点构成了后现代心理学取向。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主张心理的社会建构性,在后现代心理学中,其认为世界划分为主客二元,心理同知识等内容一样,都是人们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发明。而语言是一种传输知识的重要媒介,但社会的建构结果所依赖的词语由于词义内容的限制,往往无法将所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论述。然后是强调互动的源泉作用,社会的建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每一个人的情感和人格等所有的心理活动是在不同个体之间互动发生的,这是社会构建的源泉。在后现代心理学中,认为感觉等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此外,在后现代心理学中对方法中心主义是持反对态度的,其认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单一的定量分析往往无法对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查,因此,在后现代心理学中逐渐提出了多元方法的理论,其主张以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另外,互动在后现代心理学中是最主要的内容,而话语和行动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后现代心理学家在对个人内心进行分析时,往往是通过建构行为中的话语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1.2积极心理学
在积极心理学中,认为人天生具有潜在性的建设性力量和各种美德,而积极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内心进行解读,激发这些潜在的力量来帮助个人发展。对于积极心理学,其包含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积极的价值观取向,在积极心理学中,认为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决定的系统,其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我的需要不断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因此,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将重点放在对人的潜力培养上,从而使个人能够健康生活。为此,积极心理学家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开发人的情绪,提高人的创造力等方向上,且在研究中不会对人精神上的疾病刻意避开。尽管积极心理学没有从正面对心里健康进行强调,但其研究方向却表明了积极心理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是个体与社会层面兼顾的研究视野,在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上,其将个体层面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扩展,另外,还对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内在积极力量的激发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积极心理学中,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实证主义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和问卷法等。
1.3进化心理学
对于进化心理学,其主要是对人的心理机制运行和适应性等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综合了传统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内容和方法,然后采用进化理论来对人类心理学的发展进行分析。下面是几点特征,首先是心理机制是进化的产物,对于进化心理学研究来说,其首先需要对心里机制的运行和发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从根本上对心理学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过去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进化具有紧密的联系,进化和人类行为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心理机制来完成的。但在过去的心理学研究中,人的心理机制往往是被忽略的,导致心理学研究出现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然后是心理进化源自压力和适应,在进化心理学中,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在对压力的不断适应中形成的,而进化的压力包含生存压力和繁衍压力等。
2当代心理学的启示和评价
2.1反思的主要意义是为了更好的超越
心理学自出现以来一直在持续的自我反思和改善,因此,这种反思可以说成是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动力。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困境,像冯特以后的自然科学研究使心理学出现了逐渐向着衰弱方向发展的危险,这时,为了解决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西方的一批心理学家又一次提出了自我反思,然后重新开始构建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当前的三种心理学取向研究中,每一种都对应着一种心理学反思,像积极心理学则对应着消极心理学等。在当前的心理学取向研究中,尽管打破了传统了反思和批判概念,但其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这三种心理学取向研究中都对人的机器预设和动物预设进行了否定,将人的独特性进行强化,像后现代心理学中的人具有社会构建性和互动性等。
2.2影响和问题共存
对于这三种新型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其对当前的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以后现代心理学为最。在后现代心理学中,认为没有一个体能够脱离话语而产生真实的心理实体,而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其将经验主义看作是影响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强调群体互动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在积极心理学中,其则将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作为心理学发展的重点,通过对机器和动物预设的否定,将人的积极性进行大力的赞赏,是一种人性的理性回归。另外,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学不同,其在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也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和反思,并对后现代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中的精华内容进行吸取。最后的进化心理学则是对人的心理实质进行了界定,其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对压力的不断适应中所形成,其对人类心理学的定位进行了扩展,是当前的一项新型心理学研究方向。
3总结
对于一种新兴的学科,其往往会存在多中观点,且不同观点之间又较大的差别,这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当代心理学的取向研究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这三种取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短时间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只要保持宽容理性的态度,心理学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05:702-709.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飞行学员;思想政治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逐渐成为当代飞行学员的主体,他们在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与以往飞行学员不同的新特征: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向往自由,渴望被认同等。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飞行学员的缺点和问题,大多采用批评、惩罚等教育方式,而这些是很难被当代飞行学员接受和认可的。党的十报告明确强调了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本文立足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出将教育重点放在挖掘飞行学员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上,用一种更加欣赏的、开放的眼光看待和教育飞行学员。
2.积极心理学
2.1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879年,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后面临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和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的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和培养具有积极品质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催生了大量的心理问题,治疗人的心理疾病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旨在帮助那些饱受战火蹂躏的心灵得以康复。这种以人类心理问题与疾病诊断治疗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的缺点和问题被指出与纠正后,才会作出相应反应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
虽然消极心理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效果明显,但它却忽视了心理学的其它两项使命,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更应该研究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开始萌芽。上世纪末,以Selig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掀起了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热潮,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学应该以人的积极品质为研究重心,提出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心理现象,进而激发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1]。
2.2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显现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心理学应该以人已有的、潜在的、积极向上的优势与品质为研究对象,以一种更加欣赏和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以挖掘和培养个体身上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帮助个体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与不足,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意和感恩,对目前的快乐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等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和主动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有利于个人潜能发挥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
3.积极心理学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3.1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认知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所带来的困扰,人们许多思想、行为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对事件认识的偏差导致的。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无谓的烦恼和困惑。一个持有乐观、积极态度的人,可能会愉快的生活;相反,持有消极态度的人则更容易陷入悲观情绪的困扰[2]。飞行学员的成长要经历一个艰苦的、复杂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很容易在一些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消极悲观情绪的困扰,这主要源于他们对事件的消极认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飞行学员转变思维模式,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与挫折。
心理学家Seligman根据人们对事物的归因不同,将归因风格分为“乐观型归因风格”和“悲观型归因风格”。乐观型归因风格的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因素,他们并不否认客观事实,而是在面对挫折时做出积极乐观的解释,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进而对未来充满希望。悲观型归因风格的人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他们自身不可控、无法改变的,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为帮助人们从悲观归因风格向乐观归因风格转变,Seligman以认知模式为基础,提出了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如表1所示。
表1ABCDE模式
字母英文全称含义
AAdversity逆境,代表学生所经历的事件。
BBeliefs信念,代表学生对事件的消极看法。
CConsequences结果,代表因学生消极看法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DDisputation反驳、争辩,代表学生对头脑中导致消极后果的消极看法的自我反驳和争辩,以找到更有力的乐观解释。
EEnergization激励或赋予活力,代表学生成功对消极看法进行反驳后所获得的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
一般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归因于所经历的事件,但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认为,情绪或行为结果C不是由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不合理看法B引起的。因此要改善人们的消极情绪或行为反应,就要对非理性信念或消极想法B进行反驳D,找到更有力的乐观解释,以消除之前的消极想法,这样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进而获得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E。例如,飞行学员考试成绩不理想,悲观归因风格的学生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比较笨,学习能力差等,以这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解释这一事件,就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这时就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让学生与自己辩论,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如考试不理想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准备不充分,复习方法不科学高效等。这样飞行学员就能够将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因于暂时的、外部的、可控的因素,用更理性的态度看待考试失败,进而在以后考试中准备更加充分,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为乐观的获得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方式,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压力事件时,我们可以利用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引导飞行学员转变思维模式,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对压力事件做出积极乐观的解释,进而获得乐观自信,产生积极行为。
3.2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情绪体验
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特定行为倾向”。人们的这种特定行为倾向分为两种类型:逃避倾向和接近倾向。当消极情绪产生后,人会本能地出现逃避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躲避和摆脱。这种情绪限制了人在当时情景下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从而促进某些特定行为的产生,如逃跑,躲避等。与此相反,积极情绪能扩大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能够促使人在当时情景下打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和行动[3]。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他们的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那么其行为必将受到消极情绪的限制,容易产生躲避、逃离的行为,只能应付式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深入飞行学员的内心世界。而如果飞行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他们则会积极参与,进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努力培养飞行学员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人对现实状况的主观体验,是反映一个人心里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关于“什么是幸福?”这个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幸福是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飞行学员要达到高度的主观幸福感,必须要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消极情绪,以及对自己的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满意度。那么如何提高飞行学员的幸福感呢?
首先,悦纳自己。飞行学员要愉悦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停止对自己的责备和挑剔,发掘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找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要加强飞行学员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只有被他人认可、接纳,飞行学员归属与爱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进而产生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飞行学员彼此之间分享喜悦或化解忧伤,直接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第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相对于其他地面专业学生来说,飞行学员面临更大的学习与训练压力,需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打篮球、唱歌、旅游等,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进而减小或化解学习与训练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第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人的身体状况明显好于那些不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人,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4]。任何时候飞行学员都要牢记善待自己的身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3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飞行学员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自信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首先,充分发挥飞行学员的潜能。长期以来,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问题学生”身上,并习惯于将问题无限放大,学生面对眼前一大堆问题,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的内心都被积极的元素占据着,这些美好的人性品质驱使着人们去获得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只有个体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养和发展,消极方面的力量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因此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发现“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而是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他们既存在一定的缺点和问题,也存在着更多的发展潜能。作为每天和飞行学员心灵触碰最多的辅导员,只有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积极的眼睛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才能帮助他们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与特长。尤其是当某些飞行学员身上存在不良品行时,辅导员更要对他们有足够的爱心、宽容心和信心,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相信他们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引导他们重拾信心,勇往直前,翱翔蓝天。
其次,为飞行学员贴上“积极标签”。经过“黑色六月”的洗礼和严格的“招飞筛选”,飞行学员才能够走进飞行学院学习飞行技术专业,他们在同龄人中属于真正意义的佼佼者。他们本身并不缺乏优秀、积极的心理品质,他们知识面广,喜欢独立思考,有主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社交交际能力良好,具备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但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往往发现不了自己的优势,却对自己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过早的给自己贴上了“消极标签”,进而塑造了“消极”的自我形象。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积极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会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引导飞行学员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强调培养飞行学员的能力而不是改正错误,给他们贴上“积极标签”,而不是“消极标签”,鼓励他们按照“积极标签”的方向去塑造自己。
4.结语
作为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因日常工作繁杂,大多以“问题学生”为目标,主要采取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批评教育等方式,开展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飞行学员认知、情绪体验、潜能发挥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本文立足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改变传统以“问题学生”为导向的消极教育模式,用一种欣赏的、开放的眼光看待和教育飞行学员,通过关注飞行学员自身固有的积极品质,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认知和情绪体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不仅创新了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也增强了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大连:万卷出版公司,2010:160-165.
[2]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6-53.
[3]林清杰.积极体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3-79.
作者简介:
李士刚(1982.9―),男,安徽阜阳人,研究实习员,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其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探讨了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内容上,要注重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途径上,要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微观层面的意义。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型模式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庄濛杰(1984-),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奚晓岚(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王珏(1974-),女,陕西宝鸡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无锡214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60)和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的多因素实证研究及神经网络预”(项目编号:2014SJD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65-02
近年来,受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工作方法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多数高校不仅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还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来辅助大学生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继而形成了其学科体系框架以及理论,获得了研究成果和相关分支学科。拥有健康的心理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理论被引入国内,其倡导用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心理现象,积极开发人的潜力,为构建个人幸福的生活做好铺垫。相关理念、方法指导和影响了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其运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对人类行为中那些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以及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因素,以人们所具有的潜在的、固定的、实际的以及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以激发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改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我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定位为那些被情绪困扰从而造成行为失调的个体,忽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调整了这一错误的取向,不仅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努力帮助个别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持有批判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
2.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减少,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等一些其他积极情绪的增多,其主要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内容是追求主观幸福感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暂时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崭新的视角来展开工作。
4.创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从消极逐渐转换成积极,这是一次理论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发展一门挖掘和培养人类积极力量的科学,运用适当的测量和评估标准探索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积极力量的形成阶段和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和预防消极力量的滋生,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作为一套以正面指标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型体系,其技术手段主要是把结构化的问卷作为测评主体,并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为基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全面、科学、实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养成是其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教育资源的短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有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即对过去生活的满意感、对现在生活的福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就衍生出培养大学生积极体验的三个子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生活的愉悦上,摆脱痛苦的经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明确性,加强他们的福乐感;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提高他们的希望感。只有从这三方面人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会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解释风格以及内在的心理动力,就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人格。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赛里格曼认为,人们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或挫折只是暂时的,由外因引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情况自然会好转;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久的甚至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们会将此悲观心理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积极的,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外物;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消极的,注重外界的影响,他们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问题。因而,调整大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2.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既要获得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层面的探索。一是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规定其职称走教师系列或思政系列,从而确保队伍稳定性;同时确保工作经费的投入及软硬件配备等。二是学校上下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人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这是一个系统工作,要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每个环节。三是要创建积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公平的奖惩制度以及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庭的潜能,开展“家长学堂”等心理普及活动,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应地,社会也将带来正向的反馈,在这种良性循环影响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将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观层面的探索。一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将弱化以往的问题导向,更多地将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及宣传中,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重点。在对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党团队伍力量,积极建设基层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和强化学校的预防体系网络。三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和完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专业的培训及督导,培养一批大学生朋辈组织,通过他们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优势展现亮点。开展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展现的首要前提,通过展现学校的特色亮点以及与其他学校的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本校。五是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如何需要接受积极的评估体系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询室、专兼职人员配备情况、经费下拨情况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是否运用积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量表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测评,包括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
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必须以身体和心理完满状态为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实施从消极向积极的转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
参考文献]
[1]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3]郭兰,邓芳,心理测评:开放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
[4]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5).
[5]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人性;心理学
Abstract:Asanewtrendofresearchinthewestmodern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takessidesagainstthenegativemetaphorofhumannatureinprevailingpsychologywhichlaysparticularstressontheresearchofpathologypsychology.Itemphasizesthepositivesidesofhumannatureandbelievesindevelopinghuman′sinherentpositivepotentialsoastohelppeople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Positivepsychologyisthehealthydevelopmentofpathologypsychology,whichreflectstherationalreturnofhumannatureandthespiritoftheera.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pathologypsychology;humannature;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以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pathologypsychology)而言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动。本文首先从学科和社会需求层面分析积极心理学源起的必然性,接着分析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取向和研究视野,最后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价值及其发展前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源起
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以来,尤其是在二战以后,消极心理学一直统辖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而积极理念、积极情绪、积极人性观等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受到心理学界的排斥和冷落。对《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检索结果表明,自1887—2000年,有关积极情绪(如快乐、幸福等)与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的研究论文比率数大约为14∶1。[1]另一项相似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前约有20万篇文献报道心理疾病的治疗问题,其中8万篇关于压抑现象,6.5万篇关于焦虑状态,反映积极的理念、潜能的文献仅有1000篇。[2]可见,消极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而居于统治地位。
实际上,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这种研究取向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曾有的幸福生活。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尽管无论是在二战之前或之后,心理学家并未停止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如推梦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等都可以看作是积极心理学的早期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等,对积极心理学的产生都有影响。但是,由于学科发展的惯性,也由于早期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加上世界尚处于“冷战”状态以及严酷的竞争所带来的心理恐慌和压力,这些研究者的努力都未能使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发生根本性的转移。
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心态随之发生了改变,社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3]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以赛里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消极心理学展开了深刻反思和批判,极力倡导积极心理学研究。
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学自从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项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而二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心理学正在变成为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研究重心的这种转移实际上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因为它导致了“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4]。
1997年,赛里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一职以后,由于他的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相继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多次召开了年会。与此同时,世界著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等也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积极心理学由此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该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在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称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5]
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取向和研究视野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一)对悲观主义人性观的反思与批判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作为统治20世纪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对于人性存在一种共同的隐喻,即否认人性的独特性,将人喻为机器或动物。认为消极性是人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的心理观。在研究实践中表现为关注人心理的消极层面,强调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追求心理与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着心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积极心理学反对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反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并认为消极心理学的这种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而也将难以实现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价值和社会使命。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去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毋庸讳言,消极心理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赛里格曼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举例说,当今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对至少14种50年前还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这显然是消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但他又紧接着指出,就在我们为心理学的这一成就而欢呼时,却尴尬地发现,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教育和娱乐,而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口比率却也在成倍地增长。因此,消极心理学不可能通过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6]
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外在世界的不良事件和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能自然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繁荣。积极心理学者认为这种价值取向不仅使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走向了畸形化,而且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消极心理学的视野中不存在利他主义、同情、美德等,有的只是错觉、幻觉、非理性、怪癖、自负等字眼。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社会动机是真实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积极的社会动机只是一个副产品,是人类的偶然为之。
(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观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该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基于此,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基于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积极心理学家们致力于对常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极为关注的课题。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如有关生活事件、金钱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有关快乐者与不快乐者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关快乐的跨文化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是人所固有的内在潜力,因此积极人格特质存在与否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故而对于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无疑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心之一。当前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具体包括对乐观主义、自我定向、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文献中,还有许多涉及创造力与天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如有关创造力的结构研究、创造力的起源研究、天才的禀赋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等,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也有相当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尝试从积极的角度探索认知问题。
积极心理学也不回避对人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相反还将之视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使命之一。但与传统心理学对该领域见解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他们更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不是消极心理疾病的矫正,认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本身尽管不能为人增添力量或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却为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积极心理学常常从与消极心理学相反的角度对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如关于“抑郁”,传统的解释为“被动的情绪低落”,而积极的解释则为“能对冲突做出深刻的情绪反应”;关于“懒惰”,传统的解释为“没志气、不勤奋、性格软弱”,而积极的解释则为“能避免争强好胜”,等等。[6]
积极心理学主张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换句话说,人类自身存在着诸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预防心理疾患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就在于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或发掘这些品质。简而言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力量,就可以有效地做到疾患预防,保障心理乃至身体健康。
积极的心理治疗观主张,心理治疗是治疗师通过对患者赋之以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信任等治疗态度与技巧,以赋之希望、塑造力量、唤起潜能,培养或扩大人类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三)个体与社会层面兼顾的研究视野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既强调个体心理的研究,也关注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动因的认知以及在理论或假设的建构上,强调内因(内在积极的力量)与外因(群体、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
目前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积极情绪、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力与天才培养以及心理健康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心理疾患的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积极疗法等领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近况和成果在前面的介绍中已多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一些积极心理学者强调心理、人格的积极性和内在性,注重对个体层面的研究,他们也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之于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和心理治疗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如Ericsson通过研究提出,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是通过培养而非天生的才能。关于天才的研究则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7]629652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从最广阔的环境——进化来讲,进化的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的经验。因而群体和社会层面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青少年发展、天赋得以体现、发挥的环境因素的探讨上。如Buss从进化的角度对阻碍人们达到积极的精神状态的原因提出了三种看法:第一,因为人们目前所生活的环境大大地迥异于祖先们在生活和精神上已经很好适应的环境,所以人们在现代的环境中常会有所不适;第二,进化了的机制会造成主观压力,但因其有效而得以保留下来;第三,选择是富于竞争性的,会给人们带来压力。但同时,人们也拥有另一些进化了的机制,产生快乐的来源,它们是婚姻联结、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8]Myers在对有关快乐的研究中指出,促进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另外两个要素则是收入的增长和亲密的人际关系。[9]
(四)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论倾向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依然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目前有关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访谈、调查、量表等研究方法;而在有关积极情绪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以及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等则经常采用实验法或实验法与访谈、量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尽管可以看到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综述性研究,但总体来看他们在研究方法主要还是沿用当前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方法。然而已有一些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应当借鉴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质化研究方法的一些优势与长处,以更好地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颂扬,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正因为人性的积极性,才不仅使得人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人之所以为人的自尊,并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着主宰,而且也使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人的“机器”、“动物”隐喻的反动,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建设性,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反映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同时似乎也为心理学的未来展示出了一幅全新而美丽的画卷。正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在产生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是在美国,此后迅速引起世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或思潮,构成了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尽管它对传统心理学存在批判,但不同于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无情颠覆: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主要集中于研究对象、内容和价值观层面;相对于批判,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似乎更倾向于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和纠偏。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试图超越现代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长期对峙与分裂,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层面对二者给予整合,以期构建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尽管其还未形成为一套完整的结构,还不足以与主流心理学相抗衡,但可以预见的是,其面临的批判和指责将少于后现代心理学,毕竟它吸收了现代心理学两种对立文化取向中各自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陷,而并非是对它们的彻底反动或解构。实际上,现代主流心理学研究如果能汲取积极心理学的有益成分,将有助于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现存的问题还很多,有待发展的研究领域也不少,诸如文化霸权问题、成人化研究取向问题、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方法的整合问题、如何正确评价和面对心理学已有研究成就问题等,都是积极心理学面临批评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6]
首先,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批评者指出,早期有关积极心理的研究成果(如主观幸福感)就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脱离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显得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6]其次,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大多散见于各种文章和研究报告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升,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其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以致有人称积极心理学是“纽约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图”。[6]这种成人化研究取向使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如儿童、东方人等)的幸福。第四,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实际上,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传统心理学的主张有着很大的相似,只不过各自研究的出发点或落脚点不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二是如何预防心理问题,三是如何看待和治疗心理问题。其中后两个问题本身也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核心。如果过分强调对所谓“消极”心理学的否定而连同其有益成分一同抛弃,将势必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
当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会因其尚存有许多问题而停止。只要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包容的精神、开放的视野面对批评者的声音,努力消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必将推动积极心理学自身,乃至整个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9],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MYERSDG.Thefunds,friends,andfaithofhappypeople[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3):5667.
[2]SHELDONK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SELIGMANM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514.
[5]SHULTZDP,SHULTZSE.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6]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1.
[7]PERVINLA,JOHNOP.Handbookofpersonality:theoryandresearch[M].2nded.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9:629652.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1篇11
关键词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乐观主义解释风格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SummaryontheResearchofthePositiveCognition
LIYizheng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6)
AbstractThisarticleexpatiatesthepositivecognitionasakindofcognitivestyleinthepositivepsychologyclassificationsystem,andtherelationshipwithpositiveemotion,behaviorandattribution.Bysystematicintroducesthecurrentforeignresearchaboutpositivecognition,positivecognitivetheoriesandachievements,lookingforwardtothedevelopmentofpositivecognitionresearchinthefuture.
Keywordspositivecognition;positiveemotion;optimism;explanatorystyle
1积极认知的定义
积极认知是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的认知过程,即思维的概念。目前研究的取向主要集中在人们如何利用自身的情绪和积极或者消极的倾向,通过认知过程,来解释未来。积极认知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未来抱有积极预期的思维过程,与个体的行为存在内在的关联。当个体对未来抱有积极的预期,个体会通过持续的努力来达成预期的目标,而当预期目标非常难以达到时,个体便会选择放弃。
2积极认知的预期风格
目前普遍认为,积极认知不是一种短期的积极情绪,也非一种心境,积极认知是一种解释风格,通过个体的情绪倾向影响认知过程,而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组织思维内容和指导认知过程的普遍方式。
持续努力和放弃目标是积极认知的预期方式可能导致的两种不同的行为。乐观、自我效能和希望是积极认知方式下预期方式的三种主要观点。
2.1乐观倾向的预期
Scheier和Carver提出的乐观倾向认为,乐观是个体对未来积极的预期,悲观则是个体对未来的消极预期。这种预期风格的倾向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一致性。Peterson和Seligman则以归因的角度出发,认为乐观和悲观是个体对于发生在自身的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风格,是一种习惯方式。先前的相关研究认为,乐观有助于个体免疫系统防御功能的增强,维持个体的良好健康习惯,减少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几率,以及更容易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力量。
乐观主义的观点分为三种不同的取向。
悲观的乐观主义观点认为,当事物的发展和个体的预期相违背,个体原有的乐观主义信念就会变得脆弱以至于崩溃。由于乐观主义者对于未来的预期没有转化为现实,而导致面临悲伤失望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自身免疫力的下降等消极后果。这种观点与普遍认为的乐观能普遍的消解负面情绪的影响而促进个体健康是矛盾的。
积极的乐观主义观点认为乐观主义具有高度收益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的寿命长19%,①乐观主义能够在病人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盲目的乐观往往导致个体容易忽视环境中的重要信息,并且对目标结果和自我效能产生错误的预期。Segerstrom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建立了乐观与悲观相互作用整合模型。认为乐观和悲观在不同情境下具有同样的价值。悲观主义者在面临困难和不可控环境的任务时,更早的逃避压力可能导致更少的心理紧张,而乐观主义者通过快速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有效的消解了心里紧张的刺激源。其关键在于危机源刺激的过程性判断。不过,这一模型建立于短期压力源消解的基础上,忽视了积极认知方式对于实现长远目标带来的收益,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2.2自我效能的预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一种自我认知因素,以预期观点作为基础。自我效能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某种任务的感知、预期、信心和信念,受到预先思维的指导。在不一致经验的作用下,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很容易降低自身努力程度,而高自我效能个体则仍能保持自身的努力程度。
自我效能指的仅限于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预期,这些预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行动的持久性,决定个体的行动表现并导致不同结果的产生。自我效能不包括对于行为结果的预期,所以相比乐观倾向的预期,概念较为狭窄。
2.3希望理论模型的预期
Snyder等人于1991年提出希望理论模型。认为希望是个体对于目标能否实现的察觉,属于一种目标导向的认知过程。
根据Snyder的观点,目标导向的预期由两种独立的因素构成。第一种是中介,反映了人们对目标能够实现的决心。第二种是途径,即个体有关目标成功实现的计划能够导致目标达成的信念。途径因素是希望理论模型相比其他乐观形成理论的独特之处,在其他乐观形成理论如个体差异理论中,都尚未被提到。而这一理论与之前两种理论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足以决定结果的成败。
3积极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Ryan和Deci的研究指出,拥有更高主观幸福感的人们往往拥有更多自我提升和自我效能感的归因风格,幸福感能促进积极认知,从而进一步提高幸福感。②大量的观察研究数据表明乐观的人比不乐观的人倾向于用更有利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同的事件和经历,更少受到负面反馈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说明因果关系最有力的支持证据还是来自于实验研究。Gasper和Clore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注意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相比消极和中性情绪状态的个体,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拥有更宽的注意广度,③Fredrickson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在问题解决任务中产生更多的观点。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多例子表明积极情感对于人们感知和解释社会行为,以及产生社会交互,具有有益的作用。同时积极的影响导致人们在评价他人和自身的时候表现出更善意的归因。
Fredrickson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有利于扩展认知,提高认知整体的能力,积极的刺激也具有同样的作用,频繁的积极刺激如微笑的面部表情增强了被试认知整体的能力而非局部细节。⑤更多来自于情绪诱导实验研究中的证据表明,快乐以及其他的积极情绪,能够直接影响认知能力,认知评价和社会关系。情感状态的变化会改变注意力的控制和灵活性。消极情绪状态引起注意力范围的缩小,灵活性下降,以及对危险刺激的注意力偏向。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扩宽注意力的范围,提供更好的灵活性,以及对不愉快刺激更多的注意力脱离。这些发现支持了Fredrickson的扩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theory),该理论认为频繁的积极影响,能够扩宽认知过程,建立持续的资源应对弹性发展的要求。
积极情绪被看作是特定认知和行为的结果同时也是原因。大量目标追求的研究表明增强主观幸福感与目标具有内在联系,个体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与高幸福水平和生活满意度相关。积极情绪导致积极认知、积极行为和增强认知能力,积极认知、行为和能力反过来也促进积极情绪。Trope等人也表示积极情绪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或缓冲,用以面对不愉快的事件和信息。⑥
4积极认知的另一面
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关注于积极情绪的有利影响,与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进行对比。而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选择同时塑造了我们的幸福感和悲伤感,在特定的情境下两者都是有益的,也可能在其他情境下产生不利的影响。
进化心理学家RandolphNesse指出,人们把目光完全放在消极情绪的不利因素和积极情绪的有利因素上,而几乎忽视了对立面的存在,盲目的积极情绪也可能导致危险,在特定情境下消极情绪也有益处。
认知到自身的消极情绪和认知积极情绪同样重要。在当前的目标难以实现时,挫折和轻度的抑郁在这种情境下扮演重要的作用,指导我们选择实现不同的目标。消极情绪是某些特定情景下更好的回应,体验悲伤、失望和不幸对于个体长期的幸福感和社会关系更有利。体验消极情绪的个体在接受环境中刺激的细节性上有更好的表现,更好的行为一致性和遵守常规。
Fiedler等人研究的结果认为积极情绪促进认知同化信息加工,导致回忆错误的事件细节,而消极情绪促进与刺激有关的顺应方式信息加工。⑦证实这一观点的研究还有Loftus等人的自我回忆情绪诱导任务,研究中积极情绪组的被试倾向于报告包含错误细节的回忆趋势增加,而消极情绪组的趋势则减少。
5积极认知研究的未来
当前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出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于积极认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效果。心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普通人变得更快乐,更幸福。
目前国内对于积极认知的少量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情绪状态对于感知觉,注意等基本心理活动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乐观主义传统,从“知足不辱”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积极认知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在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之下,结合传统乐观主义观点,展开高真实情境的相关研究,关注于提高自我效能感,释放认知潜力,提高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将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到现实,是未来一段时间积极认知研究方面的主要方向。
注释
①M.Fournier,D.RidderandJ.Bensing,HowOptimismContributestotheAdaptationofChronicIllness,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2.
②RyanRMandDeciEL.Onhappinessandhumanpotentials:Areviewofresearchonhedonicandeudemonicwell-being.AnnualReviewsofPsychology,2001.
③Gasper,K.,&Clore,G.L.Doyouhavetopayattentiontoyourfeelingstobeinfluencedbythem?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0.
④Fredrickson,B.L.andBranigan,C.Positiveemotionsbroadenthescopeofattentionandthought-actionrepertoires.CognitionandEmotion,2005.
⑤Johnson,K.J.Fredrickson,B.L.andWaugh,C.E.Smiletoseetheforest:Faciallyexpressedpositiveemotionsbroadencognition.CognEmot,2010.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1篇1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134-03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病理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心理学应以积极待人,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一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崭新的发展道路。
一、积极心理学兴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
积极心理学是在当前心理学界各种日趋完善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指导下,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的新兴心理学流派[1]。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早已有之,从马斯洛到贾霍达都曾提出过这种思想。但真正把这种设想或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2]。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体系为支撑,构成了积极心理学基本的理论框架。简言之,积极心理学是以个人主观幸福感为中心,注重人的乐趣、参与和积极意义,以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获得一种美好的积极体验的积极情感;同时,强调一个人应该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比如勇气、善良、感恩等人格力量。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分三个层次,大到国家制度,小到每个家庭关系,主要强调培养公民的美德。[3]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们指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4],因为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关注到了人类的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如精神疾病、人格变异、暴力及酗酒等问题[5],而对人类生来就具备的一些积极品质和特征,如善良、热情、勇气、感恩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为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人类而言,生活中并不总是存在困难和不幸,心理学不应紧盯住人类遇到的苦难和问题,至少解决问题、摆脱不幸不是心理学唯一或根本的任务。心理学应该有比治疗或解决人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激发人类潜能,释放人类的正能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而是对传统心理学予以补充和完善,使传统心理学的核心主张更加充实合理,以适应于人类的心理状态。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其教育观念、个体差异认同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面,它有着传统心理学不具备的优势。就教育观念而言,积极心理学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个体能够变被动等待为主动的调节和适应,以顺应与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环境,并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而这些内在的变化与体验就是个体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会转换为个人的能力和生活态度[6]。在对待个体差异方面,积极心理学认同和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思维、记忆、语言及情感等诸多方面,人类并非是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个体成为个体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认同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并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在培养积极品质方面,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人的积极品质、创造力及适应力的挖掘与激发,更加注重在顺境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逆境中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获得幸福与快乐,最终使人更加幸福和快乐。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探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相对标准的样式,包括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描述教育过程、介绍教育组织形式。在国内,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学者们认为大致可以归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模式是指在积极心理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理念的指导下,保留各种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形成重在关注积极品质的教育方式。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切入点,一是从理论层面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深度;二是从具体实践上多种手段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宽度。
1.理论层面:以积极品质关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和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的内容[4]。积极的人格是我们人格的动力,在抵制消极人格破坏作用的同时,能够提升我们的适应能力,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构成积极人格的要素,包括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等。
2.实践层面: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第一,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开设不同的活动,在中小学可以开设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比如悄悄话信箱,心情黑板报等[7]。在高校中,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生活感悟交流会、心理剧比赛等活动,利用大学生个性十足、感受性强、探索心强的特点,自己开发活动,领悟活动的主旨,提升自身身心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建立积极的朋辈互助关系。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更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校园内的同龄朋友是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并且朋辈互助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减少对咨询师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在互助过程中,帮助者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关注、放松、安全的氛围,并对被帮助者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互助关系也使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新的认识,接受度扩大,效果得到优化。
第三,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前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不良事件日益增多,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这类课程就是要避免单纯的不良案例分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享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如何获得事业的成功,感受生活的快乐。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积极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光芒,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所出现的状况充满自信地、积极乐观地面对。
第四,采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测量是能够把我们所看不到的一些心理倾向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术,但是我们传统上使用的问卷多是测查是否存在问题的,比如精神病症状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评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这类量表的各个测查题目都是某种不健康心态的陈述方式,都是负面评价指标,受测者在测查过程中难免会对号入座,阅读完大量的负面情绪的量表题目后,不免感到自己存在问题,因此这类量表实属“心理不健康量表”。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一些量表的应用则是真的心理健康量表,比如快乐的途径问卷、一般快乐指数问卷、乐观感测试等等,这类积极的心理测量除提供了所需的研究数据外,还能够使得受试者对自己积极品质取得认可。
第五,创设积极的外界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中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制度,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简单理解即是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起到很大辅助作用,家庭中父母等长者的乐观性格必定对孩子起到模范作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视。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构筑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校园文化景观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这些蕴涵“精、气、神”的物质依托,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从被动到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论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客观上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影响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日益凸显。
1.积极心理学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明确和落实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去,融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支撑的“被动式”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为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基本点,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发掘内在的力量、培养善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2.积极心理学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8]。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这是构成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与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支持,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到友善和温暖的力量,化为成长的动力,优化心理生活,提升心理品质。所以,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社会支持系统的构筑,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达此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依赖积极的组织系统,而创造积极的组织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如此[9]。
3.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途径简单,且方法单一,效果有待提升。积极心理学兴起开辟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途径,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实现了多元化。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教育要素无处不在,不但注重现实世界的教育路径,更加注重虚拟世界的网络心育路径。课程教学、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积极心理学就是主张要多视角、多路径来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的美德和优势,寻找每个学生优点和美德,创设相互尊敬、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从而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走向新的未来[10]。途径得以扩展的同时,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利于更好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4.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从业素质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他们而言,其从业素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下的学生工作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中必然存在相当多的压力,比如缺少同事、校方领导、学生家长的支持,必然导致工作中兴趣缺乏,不利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关注学生的问题到积极去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从治疗学生到积极预防,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与理念发生改变,无疑会大大减轻他们的从业压力,调节自身负面情绪,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付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4):59-62.
[2]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2-55.
[3]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4]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5]钱兵,杨孟莲.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积极心理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7(8):48-50.
[6]张燕花.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时空,2010(2):143-144.
[7]王小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38.
[8]王希永.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2):26-28.
-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例(12篇)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实现一、积极情绪的定义虽然人们经常使用积极情绪这个词语,但关于积极情绪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Russe..
-
空气环境治理措施范例(12篇)
空气环境治理措施范文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空气污染;分析1环境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由于人类的开发建设,导致气候变化恶劣,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特别是近两年来较为突出的灰霾..
-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例(3篇)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月22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承办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在成都隆..
-
碳减排的必要性范例(12篇)
碳减排的必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低碳金融模式清洁发展机制金融创新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8-058-03一、低碳金融的基本概述低碳金融,简称碳金..
-
智慧物流的发展范例(12篇)
智慧物流的发展范文篇1【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角色1.智慧城市发展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首择。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处于..
-
现代主义绘画论文范例(3篇)
现代主义绘画论文范文关键词:写意精神;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本土化;影响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24-02在中国当代的绘画中,当代的表现主义油画逐..
-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例(12篇)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篇1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
-
高铁乘务员整改报告范例(3篇)
高铁乘务员整改报告范文一幅海报里,一名马术选手骑着马站在地铁站里长长的扶梯上,马儿还很萌地瞪着一对大眼睛在嚼草,后面跟着一群淡定的普通乘客。在另一幅海报里,两个粗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