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医生论文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03

死亡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围生儿;死亡原因;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7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45-02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全市20个试点乡镇2005年-2009年围生儿死亡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全市各试点乡镇统一培训,统一制表,统一方法对轄区内围生儿死亡病例按表格要求分别统计。

2.结果

2.1围生儿死亡孕周与性别。856例围生儿死亡病例中孕37-40周死亡为289例,占33.8%,其中男性占18.6%;女性占15.2%,出生后1~3d死亡225例,占26.3%,856例围生儿死亡中以男性为多,占59.8%,女性占40.2%。经统计学处理P>O.05,说明围生儿死亡孕周与性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见表1)。

2.2围生儿死亡与初检孕周分析。856例围生儿死亡中,初检以孕12~15周为多,占44.6%,其次孕20~23周占14.4%。未检53例,占6.2%。

2.3围生儿死亡与产前检查情况。856例围生儿死亡中,未作产前检查41例;占4.8%;产前检查一次30例,占3.5%,二次112例,占13.08%,三次97例,占11.3%;四次209例,占24.4%;五次以上367例,占42.9%。从分析结果看产前检查次数与围生儿死亡意义不大,可能与检查质量不高有关。

2.4856例围生儿死亡与高低危因素的关系。本文分析中,围生儿死亡中高危因素661例,占77.2%,低危因素195例,占22.8%。其中:早产193例,占22.5%;产程延长60例,占7.0%,脐带因素58例,占6.7%;臀位难产54例,占6.3%;妊娠合并内科疾病14例,占1.6%;羊水过多12例,占1.4%,其它158例,占18.5%。

2.5围生儿死亡与出生、死亡地点分析,856例围生儿死亡中,在家出生497例,占58.1%,死亡518例,占60.5%;途中出生3例,占0.4%,死亡4例,占0.5%;卫生院、所出生248例,占28.9%,死亡217例,占25.4%;县级以上医院出生108例,占12.6%,死亡117例,占13.6%。

2.6围生儿死亡与分娩方式。856例围生儿死亡中,顺产684例,占79.9%;臀位难产112例,占13.1%;剖宫产41例,占4.8%;会阴侧切加胎头吸引器助娩9例,占1.1%;产钳助产2例,占0.2%;其它分娩方式8例,占0.9%。

3.讨论

3.1围生儿死亡原因在基层只能就一般数据作分析,作为县(市)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应与病理检查、临床诊断相结合。进行围生儿死亡调查首先要对围生儿死亡原因有初步分析,再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病理诊断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家族史、感染史),分娩经过(胎膜破裂时间、催产素的应用、有无宫内窘迫、手术操作情况等),死亡及临床诊断等。对于死亡原因不明,临床和病理诊断不符的病例,最后需要与产科及新生儿医师共同反复讨论,以作出正确结论。

3.2提高尸检率。特别是县(市)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应该创造条件进行尸检,尸检的意义在于能确定诊断。除脐带绕颈、胎盘早剥、产前产时子痫等围生儿死亡原因可以明确诊断外,一般检查不能明确的还需要组织切片检查方能诊断。特别是肺部疾患,有条件的医疗保健单位,尽早争取每一例死亡儿进行尸检,尸检时应细致、系统以明确诊断。

3.3围生儿死亡与胎盘关系。胎儿与胎盘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不同部分,关系极为密切。胎儿缺氧、畸形、感染、过期妊娠等在胎盘脐带上都有一定的表现,甚至因胎盘本身的病变可造成胎儿死亡。产科医生及接生人员能够掌握胎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辅以病理检查,以及必要的染色体检查,将会提高临床诊断及医疗水平。

3.4预防措施。一是减少早产率。新生儿死亡主要是早产,小于胎龄儿及过期产儿。因此,今后应注意防治早产及过期产,加强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或低体重儿的护理,减少早产可以降低围生儿及新生儿死亡率。二是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本文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中在家分娩占58.1%,说明提高住院分娩率对减少围生儿死亡很有必要。三是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对高危孕娠进行重点管理,实行母子一条龙的管理办法,对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不断提高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并且抓好检查质量关。努力做好高危妊娠的筛选、监护及转诊工作,从而达到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伟琼,朱慧明.264例围生儿死亡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0,15(3):192.

死亡医生论文范文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索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11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郑州市八区六县(市)的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新生儿死亡率近几年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但仍呈稳步下降趋势。结论降低新生儿死亡是降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

[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死因;分析;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1(a)-0178-03

[作者简介]武晓雯(1982-),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学士),住院医师,从事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

为掌握郑州市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新生儿死亡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时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现对郑州市2011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新生儿死亡资料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郑州市八区六县(市)上报的2011—2013年348776活产数和同期851例死亡的新生儿数。采用卫生部下发的儿童死亡报告卡,利用县、乡、村三级网络逐级上报制度,由专人负责核查及信息统计上报,并每年进行2次市、区县、乡级质量控制。

1.2方法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1)24号文要求,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死因诊断和死因分类进行评价。

1.3统计方法

该文统计收集了2011—2013年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全部数据采用Excel2003完成录入工作,手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将数据按照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3个阶段进行分类,并对每个阶段细分为城市、农村,分析死亡率及其变化,并按照年龄构成、死因构成、地点及死亡前诊疗进行详细的分类数据综合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结果

2.1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变化

2011—2013年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进入一个平台期,农村死亡率均高于城市。2013年由于该市新增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可疑死亡排查表》工作,极大程度的将院前死亡、放弃治疗这部分儿童排查出来,故2013年数据较往年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呈逐年稳步下降趋势。见表1。

2.2新生儿占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率城市、农村对比

2011—2013年郑州全市新生儿共死亡851例,占婴儿死亡的65.97%,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1.48%;新生儿死亡占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大半,故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重点。表2可见,全市新生儿占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3新生儿死亡年龄构成比

从新生儿死亡时间观察到,其出生24h内死亡率为33.49%;早期新生儿死亡为死亡高峰,有654例,占76.85%;均高于晚期新生儿死亡率23.15%。见表3。

2.4新生儿主要死因构成比及顺位

2011—2013年新生儿前5位死因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其他新生儿病,其中以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占24.68%,略高于出生窒息居第一位,3年死因顺位无明显变化。见表4。

2.5死亡新生儿出生地点和死亡地点构成比

死亡新生儿绝大多数出生于省(市)及县(区)级医院,分别占42.89%和46.53%。死于医院者占71.45%,明显高于途中和家中的死亡例数。见表5。

2.6新生儿死亡前治疗及诊断情况

2011—2013年死亡前于医院住院救治并死于医院的新生儿分别占78.83%、77.14%、83.16%;未治疗的新生儿分别占13.14%、16.79%、14.48%。新生儿死前诊断级别省(市)级及县(区)级医院占大多数,分别为58.17%和35.72%。见表6。

3讨论

①2011—2013年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率进入一个平台期,在范围分布上全市及城市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例已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农村死亡率均高于城市,这可能是由于在全市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进行了普及,产科、儿科的各种医疗抢救常规得到了加强完善,新生儿及孕产妇危重症急救转运网络得到高效应用[1]。而农村孕妇及家庭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围产保健,对围保在孕期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且农村大部分新生儿在县级医院出生,医疗设备相对较差[2],产儿科医生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有待规范和提高。但有关文献显示,该市新生儿死亡率与某些医疗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说明我市的新生儿保健制度还需进一步的加强,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②由郑州市新生儿死亡日龄分布可见,新生儿死亡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早期,其中新生儿在24h内死亡,占33%以上,1~7d内死亡占76%以上,这与相关资料一致。说明新生儿年龄越小,死亡比例越高,故控制新生儿死亡,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3]。说明下一步该市仍要加强围产期保健的宣传和管理[4],加强产儿科合作,提倡分娩高危新生儿时儿科医生入产房协同产科医生共同救治。

③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及出生窒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研究表明在新生儿死因中,以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及出生窒息占第一、二位,为郑州市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关键是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的培训和技能操作[5],继续加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以降低出生窒息的发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诱因的降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做好孕妇系统保健管理和体弱儿管理工作[6],识别危重病症和及时转诊能力的培训,加强新生儿保健服务,把婴幼儿保健工作落实到位。

该文依据大量数据,分析了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但在该文中由于相关资料的缺失未对新生儿性别在新生儿死亡中的因素进行分析,及其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影响进行对比,这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完善。

[

参考文献]

[1]吴曲虹,黄洁斯,等.窒息复苏技能培训与新生儿死亡率下降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52-353.

[2]赵鸿,金真菊.1509例新生儿死亡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6):686-688.

[3]王凤.岗前复苏培训与新生儿窒息复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0):156.

[4]管利荣,余静,等.新生儿死亡高危因素分析-附79例死亡病例报道[J].医药前沿,2012(23):116-117.

[5]张智超.儿童保健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455-456.

死亡医生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临终关怀,一种理性照护生命终端的方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开展,而在中国推广却是步履维艰。传统孝道观以及医务人员的现有医道观等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偿日仑理环境的改变足破解临终关怀开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临终关怀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处置终极生命的方式,提倡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患者,转变延长无谓“生命”长度的治疗,转向关注患者在有限时序里生命质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暂时间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余生。

面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照护他们的终期生命,临终关怀应该成为一种理性和道德的选择方式。在西方很多国家,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剧,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关注,但在现实推行中,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笔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多家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医院或科室,这些地方确实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转变了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临终关怀的开展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Www.133229.Com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c.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现实推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医护人员面对临终患者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医护人员对生命无法逆转患者的救治还是按照传统的救治方式来进行,总是设法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来延缓患者的无谓生命,至于用“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理念来指导医疗实践,医护人员往往是措手不及,认为这样做是与医学坚持的传统医道观一一救死扶伤有悖的。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开展临终关怀首先要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受着深层伦理文化影响,认识死亡必须回归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来解读。一般来说,生死是自然生理现象,本没有伦理评价的意义。但由于它关涉人生的两个终极问题,对它们的考量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动的指导,这时人们对其探求就赋予了伦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主流趋势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对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视“生”的价值,忽略了对“死”的价值认识,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出这一点,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就奠定了传统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义规约在“仁”的范畴之下,“生”的意义变成了对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别,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延长“生”的长度。其实都反映出传统思想着重于“生”的价值探讨,赋予“生”有积极意义,而缺少了对死亡价值意义的探求。这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死亡给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现实的消逝,是对所有现存的彻底毁灭,“生死两茫茫|”、“死去元知万事空”等都是对死亡价值的消极认识表现,因而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人们因此过分贪恋生而不愿去思考死。这种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推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改变这种现状,要对死亡价值进行再认识,也就是对死亡是最大的“恶”的观念进行颠覆。伦理学上的“恶”其实就是对行为或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否定的评价,或称为其与客观“应然”的相悖,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恶即是它与客观实在的不同。”按照这种思路来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发现,死亡其实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恶,因为它是与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无法逃越的现象,以自然观来看这是符合自然伦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物不应从恶的角度来评价。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积极看待死亡的价值,比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早就有这样的思想,“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机制是新陈代谢,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陈旧事物的消亡,社会以此来达到平衡,才能发展。死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的动力系统,丧失了死亡也就无所谓发展,因此死亡现象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两端,生与死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两大问题,有死亡的存在,它会时刻警醒着人们对“生”的珍视,所以人们才会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奋进。丧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对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实是麻木的存在,也就会没有目的意义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进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进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价值。当然改变死亡观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论认识上的准备是必须的,接下去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尽快开展全民死亡观教育,营造积极看待死亡价值的氛围,更应该宣传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认识死亡的思想,消解对死亡恐惧的心理。死亡价值观的改变才能使大众接受临终关怀这一事物。

2.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伦理型文化国度,伦理在维系国家发展和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孝”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一开始就是作为至要德性被认知的,《孝经》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上升为衍生一切善性的根基。孔子更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而把“孝”凝固为贯通天地的要德以及人间的道德法则,“孝”成为检视和评判行为的标准。传统社会中,“孝”主要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来表现,它是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随意违背的天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农耕文化为主,这就要求形成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单位来协作劳动,为了维系家庭的延续,使劳作不至于因缺乏劳动力而停止,生育后代来传宗接代成为晚辈必须尽的责任,并且上升为“孝”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孝道观在家庭伦理中的意义要求作为晚辈不仅仅完成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必须服从长辈和奉养长辈,因为晚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并且“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这就要求晚辈在长辈老年时要在跟前赡养老人直到老人去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也要在坟前守上三年,《论语》中即有“父母在,不能远游”、“孝始于事亲”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而显示“孝道”。“孝”成为传统中国人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

那么临终关怀是不是违背孝道观呢?其实要把临终关怀要义理解清楚,临终关怀在西方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临终关怀先行者看到临终患者要么是受到过度的医疗救治,要么是在家庭里不能得到应有的护理,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的折磨,更主要是心灵的痛苦不能去除,从而不能有尊严、幸福地走完人生,对待临终患者往往是过多关注“生”的救治而忽视了“死”的照护,所以提倡成立专门的临终护理机构,用伦理关怀来对患者短暂的最后时光进行“身、心、灵”的关爱。这其实是不违背孝道的,孔子曾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十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把传统“孝道”内涵表征为不仅仅是能给亲人吃好穿好就是“孝”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考虑如何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和尊严,“孝”应是一种心里的敬仰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在老年人面前怎么才算上“孝”呢?现在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传统尽“孝”基础的丧失要求我们对“孝”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不是说把老人放在眼前亲自照护,能够吃好、住好就是“孝”。现实中对于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位或更多的老人,为每位老人的去世而在床前尽“孝”或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现在己经不大现实,家庭照护老人的方式可以说己经呈现出不能承载现实状况的重压。把临终老年送入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让他们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照护,其实对老人可以接受到家庭中不能完成的照护,这并不与“孝道”相悖。其实质只不过是把家庭照护转移到社会机构来进行的方式上的转变。

2.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能够对生命终极的两端“生、死”进行干预,或制造“生”(代孕、克隆人)、或延迟“死”(当然很多状况下,是以过度医疗延缓无价值生命的长度)。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道的问题更显突出。临终关怀的首倡者桑德斯就曾说过:“垂死病人往往被迫在医院病床卜度过最后一段日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并与家人隔绝。他们亦很少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罗斯博士也曾说:“他(垂死病人)可能迫切需要得到休息、宁静、尊严。但他得到的是输血、输液、心脏机或气管切口术。”这都是医务人员在传统医道坚守下把医学使命狭窄化的结果。

  • 下一篇:数学教育心得体会(整理13篇)
    上一篇:人生情感语录(精选8篇)
    相关文章
    1. 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范例(12篇)

      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发展;珍惜资源;生态文明2013年7月16日,2013(第八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东珠海隆重召开。大会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导,中..

      daniel 0 2024-04-03 16:40:13

    2. 品牌战略的作用范例(12篇)

      品牌战略的作用范文篇1【关键词】多品牌战略案例说明市场细分企业多品牌设计的战略构建多品牌战略及其趋势。多品牌战略的前身是品牌战略,即单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就是以企..

      daniel 0 2024-04-03 16:08:13

    3.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范例(12篇)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范文1篇1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省市交通公路部门关心支持下,我镇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交通发展的大跨越。为最大限度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年限,..

      daniel 0 2024-04-03 15:36:13

    4.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例(3篇)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关键词:新乡市新农村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93-02我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

      daniel 0 2024-04-03 15:04:13

    5. 新农合制度范例(3篇)

      新农合制度范文篇1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体联合需求与法律限制间的矛盾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至..

      daniel 0 2024-04-03 14:32:13

    6. 农业种植方式范例(12篇)

      农业种植方式范文关键词:种植业制约因素立体种植0引言目前世界粮食出现严重危机,粮价大幅度上涨。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种植业效益,使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科技部门研究的重要课..

      daniel 0 2024-04-03 14:00:13

    7. 生命教育理念范例(12篇)

      生命教育理念范文1篇1一、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daniel 0 2024-04-03 13:28:13

    8. 生物学的认识范例(12篇)

      生物学的认识范文1篇1文/张丽萍目前,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

      daniel 0 2024-04-03 1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