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08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艺术设计;生产关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艺术设计在我国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比欧洲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早很多年,但是起源早并不一定就等于发展快,因为艺术设计时时刻刻都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牵制,在封建社会,艺术设计的发展甚至还会受到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唐玄宗喜欢音乐,在他统治期间给予音乐以高度的重视,在那一时期,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乐器制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领先于世界各国,首都长安也成为了世界音乐中心,就如当今的“维也纳”。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文化的落后,外国的侵略,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艺术设计似乎无法顾及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政治稳定了,但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并未得到太多重视,直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设计产业的范围也覆盖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而且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说艺术设计起源于生活,有人说艺术设计开始于人,有人就有艺术,就有设计,原研哉在他的书中写道:“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我国艺术设计虽然比器欧洲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早很多年,但是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步伐却比它们慢得多,由此看来艺术设计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设计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略加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的矛盾所推动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社会形态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总是可以基本划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也受这一规律的制约和支配,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类,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并结合艺术和生活的创造性的活动,马克思把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称之为艺术生产,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同样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制约和支配。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主张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和实践和意识紧密联系的,而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艺术设计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设计是人们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这种有目的的创造跟物质生产也是分不开的,艺术设计的内容是随着人们时代生活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情感的发展而发展的,艺术生产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上才产生的,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所以艺术设计与生产实践和意识也是有着某种紧密联系的,所以艺术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其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事物是联系的,艺术设计作为特殊的生产力同样与其他的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二、艺术设计与经济的关系

1.社会经济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基础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形式,由此看来,社会经济与艺术设计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换言之,社会经济决定艺术设计,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社会经济状况的兴衰盛亡决定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对社会经济起着推动作用。

艺术设计是一种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经济性的社会实践生产,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繁荣的社会经济造就繁荣的艺术设计,反过来,艺术设计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是人们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它不是纯艺术,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同样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时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它体现着艺术创造力与经济技术实力的结合,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次,艺术设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不仅在精神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享受,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把人们的意识通过社会生产实践转化为实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改变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第三,从历史上看,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案例也是相当多的,最典型的就是包豪斯运动,包豪斯本来是起源于德国的,可是在二战期间,各国优秀设计师为了躲避战争对艺术的摧毁,纷纷前往没有遭受战争摧毁的美国,由于这些设计大师的到来,骤然间给美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

3.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创造性的生产实践,这种目的是指人们的期望与需求,使艺术设计能为人类自身服务的期望与需求,这种目的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的功能性,然而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所以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也是多种多样的,设计者的使命和职责就是把人们的这种多种多样的期望和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来服务与人们。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繁多,人类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大类,通常物质需求较直观,易于把握,像吃穿用等这些物质需求都有一定的限度,容易满足,但是精神需求却是无限的,很微妙很难把握,具体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不好解决,难以满足,这对我们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能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气质,能慰藉人们的情感,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精神含量。当艺术设计所蕴含的精神含量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时,它的功能就得到了实现,艺术设计作品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中都能满足目标群体的精神需求。

二、艺术设计与政治的关系

在艺术设计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有的人认为艺术设计是从属于政治的,它的存在是为政治服务的。还有人认为艺术设计是完全独立的,它与政治没有关系,不受政治的影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艺术设计与政治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艺术设计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影响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反应政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设计和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但从它们与经济的距离相比较来说,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更近些,马克思基本原理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吗,与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艺术设计与经济的关系却不是直接的,它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中介,才能达到为经济服务的目的。其次,艺术设计的本质表现了人的需求,而政治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影响艺术设计,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性质和发展,一定程度上,艺术设计也反作用于政治,通过政治为社会服务。在我国,艺术设计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三、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艺术、文学、科学等,而艺术设计则是文化的一种表现现象,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物。艺术设计和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察觉文化的存在都是通过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艺术设计和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创造的灵感来源,艺术设计是文化的内涵,艺术设计和文化相互影响,一个时期的文化影响着那个时期的艺术设计,一个时期的艺术设计也影响着那个时期的文化。一个艺术设计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依托,就像是一杯白开水,淡然无味,没有思想也没有内涵。记得几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哪些的条件,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么多年对艺术设计的学习,也验证了这一点,以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就像现在许多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人,他们只是学过一些现代的艺术设计的操作软件,也可以做设计,但他们永远也只是设计软件的操作者,永远也成不了大设计大师,这就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原因所致;相反,一个艺术设计作品如果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依托,那么它就会有思想有内涵,就会丰富,它的生命就会长久,它所表现的事物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精神层面上讲,艺术设计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现象,所以说艺术设计和文化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在我看来,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就是一种底蕴和延伸的关系,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底蕴,艺术设计是文化的延伸,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基石,艺术设计是文化内涵的表现,艺术设计丰富着我们的文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艺术设计是人类对自己文化的创造,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

四、结语

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艺术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创造更美好更进步的生活,因此,艺术设计必须坚持源于生活,坚持把握好它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使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国瑞《艺术生产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08.01.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78-01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而不断地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文化,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大体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即儒学、道学和佛学。佛学之所以被称为“释”,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印度佛学,而是被汉化了的佛学,即经过中国千百年流传、演化,被中华文化重新诠释过的佛学。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因为这种兼容性,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道释这个主干,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台湾学者南怀谨对儒、道、释三家,有一种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到易经,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货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药店,那么,易经就是超级市场。它几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散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支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根,并且可以藉此证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现代设计的发展

20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瑞士的柯布西埃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德国现代艺术设计大师D・拉姆斯这样阐述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平淡直率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经过长期的发展,功能主义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至被称作为“国际主义风格”。功能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动摇和瓦解了其内部的坚实基础。当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后工业社会时候,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设计风格的影响,以及艺术设计与生态学和未来学的联系,促使艺术设计进入后现代时期。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科学性、理性和逻辑性受到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直觉性、感性和个性的强烈的冲击,在后现代设计中,流派众多,观点变化多端,思想不断翻新,他们作为对于主流设计的功能主义的反拨和延续,和功能主义一起构成了当今设计的多元化的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在包豪斯的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约翰・伊顿,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约翰・伊顿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其教育实践中,引进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气功修炼。伊顿给学生讲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专业训练之前,先要磨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辅助手段是躯体拉伸、呼吸控制、沉思冥想。上人体绘画课时,伊顿也大胆引进老庄的哲学思想,他不要求解剖学意义上的准确无误,而要求学生独出心裁地发掘与诠释模特摆出来的各种姿势。

另外,中国古代有两部被世界称道的书,反映了中华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一部是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另一部是被国外研究者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繁荣的中华文化,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对世界文明及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实用价值,而且都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设计成果。

四、西方现代设计对中国的影响及发展状况

清朝末年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思想,改变中国当时社会的落后。应该说,从那时起,至迟也是从洋务运动时起,中国就已经开始了自发的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运动。

直到新中国诞生,中国的现代艺术与设计,才开始了真正的探索之路。这种探索虽然依旧艰辛,但却卓有成效。这种成效,首先表现在新中国的国旗和国徽的设计上。简洁、明快、强烈象征性,应该是标志设计最主要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的设计,是新中国第一个标志设计,也是最为成功的标志设计。这两个最重要的设计,不仅把标志设计的一般原则充分运用到设计作品当中,而且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得到完美体现。继续追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比如中国香港的靳埭强,陈幼坚等等,都是国际艺术与设计界的知名人士。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的,在两者发展同时,彼此吸收各自的长处,相互促进,从而有力地推动向前发展。

结语

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同时,我们应当看到,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而新技术,新科技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篇3

建筑装饰,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这一行业在很早前就已久存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建筑装饰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一种典型的新兴设计风格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结合所形成的,建筑装饰设计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上。因此,我们在探讨建筑装饰特点和建筑文化的关系的时候可以从建筑的风格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文化的概述

纵观古今,建筑装饰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建筑本身而言,它体现的是一种时代地域背景下的文化,建筑作为人类劳动结晶的一部分,可以说建筑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增加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更加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品位。设计师们将自己的创意和对文化的理解,增加到建筑装饰的设计中,让建筑变成一个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空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对建筑进行装饰设计也是一种人类本性中追求舒适美感的表现,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空间合理利用、美观舒适的要求。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建筑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不断前进、不断更新。建筑文化的形成依赖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生的更新变化,内核可以理解为长期形成的古老文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所谓外缘可以看成是从外来文化中吸收形成的年轻文化,“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两条途径往往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以及实现实质性的升华。

新时期下建筑装饰设计的特点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日渐加强。如今是要发展“五位一体”的新型社会,一上台,就提出了“中国梦”的新概念。从时代的要求来看,“绿色”将成为建筑装饰设计新的设计风格导向。我国城市住宅建设速度在迅速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响应时代的要求,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发展绿色建筑装饰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和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新时期下的主要目标。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是当今社会追崇的热门话题,人们已不仅仅只是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不仅仅只注重结构安全,还要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总之,新时期下建筑装饰要环保、健康,“绿色”是其主要的特点。

建筑装饰设计与建筑文化的关系

建筑装饰的特点体现在独特的风格上,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当然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构思和造型。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长廊回顾,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会发现建筑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建筑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的,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在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后,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建筑装饰以及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当然建筑装饰的发展与建筑文化也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建筑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收并蓄的状况,既吸取传统特征,又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人们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讲究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

结语

  • 下一篇:购房协议书的格式要求(整理11篇)
    上一篇:红领巾广播稿《世界水日》(精选4篇)
    相关文章
    1.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范例(3篇)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范文一、地域特征的概述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

      daniel 0 2024-04-08 04:42:08

    2. 高分子材料技术范例(12篇)

      高分子材料技术范文篇1大会秘书长顾忠伟表示,生物医用材料是40余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用于被损坏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或增进其功能,正在..

      daniel 0 2024-04-08 03:53:49

    3.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范例(12篇)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电力行业;教育培训;人才评价作者简介:郭晓秋(1957-),男,四川泸州人,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宣传专责,高级讲师。(贵州贵阳550002)中图分类号:G726&#8..

      daniel 0 2024-04-08 03:52:13

    4. 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总结范例(12篇)

      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对策;湖北中图分类号x5;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2-0278-091研究背景1.1政策背景农村环境问..

      daniel 0 2024-04-08 03:20:53

    5.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例(12篇)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一、保康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湖北省定部级贫困县,东依襄阳,南接宜昌,西连神龙架,北交武当山,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

      daniel 0 2024-04-08 03:20:13

    6. 城市土壤改良方法范例(12篇)

      城市土壤改良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纵观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许..

      daniel 0 2024-04-08 02:49:10

    7. 纳米技术的研究范例(12篇)

      纳米技术的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纳米,中医药,经济,技术引言:通过现在的问题反映,首先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需求,再而阐述了纳米中医药的现状接着提出纳米中药化的好处和现在存在的一些..

      daniel 0 2024-04-08 02:48:13

    8. 云计算网络安全培训范例(12篇)

      云计算网络安全培训范文篇1  一、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一年多来,我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两会精神、南网方略、南网和公司工作会精神..

      daniel 0 2024-04-08 0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