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范例(3篇)
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产品设计;美学;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68-01
一、美学
美是一种可以唤起人的心灵和精神愉悦的特质,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由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而美学就是研究人的这种特定心理感受,研究它产生的原因、本质及过程等要素的一门科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我们必须把握美的一个基本特性:即美是客观和主观的辩证统一。美的客观性主要指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正因为这种客观性,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和理论上的美学规律和标准,如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观察自然的物质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出各种不同形式美法则,在对“人造物”的使用中积累的合理的人与物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创造和总结的结晶,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产品设计的美学策略
(一)设计风格
现代设计的美学理论正是以本世纪初艺术运动的思想为基础,艺术的变革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艺术的发展与设计的发展并行不悖,二者都在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而且,设计风格通常会受到艺术思潮的影响。所以,艺术美在形式感上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设计美感。
(二)造型设计
运用不同的材料、适当的结构关系、必要的生产工艺最终生产出具目标功能的产品。而产品的消费者所见到的只是产品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外表,即产品的外观形式。产品在满足所需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形态是否具有意味是否符合消费审美成了能否打动消费者,赢得市场的关键。产品设计中对形式审美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品造型的审美价值,产品的造型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产品设计中艺术造型的核心。
(三)色彩
色彩是产品造型中重要的要素,是视觉传达中最敏感与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是产品以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与了解,并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产生色彩美感。产品的色彩,一要合适相应消费者的心理、生理需要,二要便于生产、工作。产品、环境、人这三方面是有机联系着的,是一个工作系统或生活系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产品色彩,而要与环境和人联系起来,要宏观考虑。
(四)使用美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技术是支撑,艺术是辅助技术提高产品的形式美感,并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二者在现如今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层次上缺一不可。要想真正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必须在技术发明与艺术创造上双管齐下,共同努力,寻求突破。如今,设计不仅以科学技术作为创作手段,如电脑辅助设计,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如材料加工、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这些并没有损害设计的艺术特征,反而使设计具有了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征,并且为艺术拓展了大片的新天地。同时,设计的发展也在不断促进技术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很多新的设计课题,而这些课题其实也是为技术研究明确了新的方向,如航天器设计、机器人设计等,其实也是为高端技术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设计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如不同设计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及设计形式对艺术的影响等等。
三、美学带来的产品设计新视角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长期以来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对美的因素的归纳与概括,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规则,主要有:统一与变化,“统一”使人感觉单纯、整齐、利落,“变化”带来新奇和刺激,打破单调与乏味;对比与调和,“对比”强调了变化和个性,“调和”则强调了事物间的共同因素,在设计中要讲究求同存异,没有对比没有变化就觉得呆板、不活跃,变化太多又会有凌乱之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呼应与重点、比例与尺度等。
四、结语
现代产品设计是以人为本,因此在产品造型设计时,不能只停留在物理体积和外观形态的创造上,还应使产品具有更为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以美的享受。为此,做到产品的设计风格、造型设计、色彩及使用美设计等四大方面有机地交织为一整体,是赢得市场的法宝。
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美术建筑设计构图
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早以不是新鲜的话题,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由来已久,建筑在目前社会发展中要表达出一定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照顾到人们内心的审美需要和真善美的发展需求。建筑设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设计中涵盖着民族文化力量,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和标志。建筑装饰是目前建筑工程表面的保护层,但是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审美的要求不断增加,逐步加大了建筑设计的难度。从根本上来说,建筑美学它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行业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行业,成为建筑工程中独树一帜的工程环节。随着大量新颖别致、高标准建筑工程的出现,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构图,对建筑设计与美学直接的关系的进行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努力的将现阶段科学技术成果和建筑美学应用于构图设计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设计流程。
1、美学对装饰设计构图的影响
建筑装饰设计中,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会设计到各种设备的应用和位置布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处理手段和措施影响着建筑功能和建筑物美观的有效发挥。室外装饰时要考虑该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关系,而在室内装饰构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室内各种家具之间的摆设要求,针对室内的家具和其他装饰品的摆设要按照统一布局的需求进行分配,确保结构图的合理有效,是否符合美学的理念和要求。
美学对设计的影响在这方面比较大,设计时要结合房间的形状、颜色、与其他房间的关系、生活习惯、人流走向、平衡与对称、聚散、韵律美等等法则去推敲,才能组织出合理的空间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与普通美术的构图方式不同。普通美术的构图只从美感考虑,而在装饰设计中不但考虑美感而且还要考虑其实用性、合理性。所谓构图即我国传统画论中的“经营位置”,晋代画家顾恺之称之为“置阵布势”。构图是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学习作画自始至终都应贯穿构图意识,练习如何组织各种物体的关系,深刻理解主次、聚散、平衡关系等美的法则及用法,处理好装饰设计中的各种关系。这些美的法则都是在学习美术时需要掌握的内容。
2、美术效果——透视在建筑绘画上的应用
美术效果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的比较广泛,在目前的建筑绘画结构的应用中,通过将轮廓和线条色彩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构图之中存在的各个环节,针对绘画措施和要求确定性及时分析,对个中大型的物体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指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和措施要求。建筑绘画的透视要求要在确保画面主体形象的前提下做出准确判定,确保绘画的过程中对各个基本环节控制,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在画面的处理之中要尽量确保画面的准确和清晰,对各个线条比例要严格的控制,而在其它绘画方面对透视要求不像建筑绘画那样严格,不需要控制各个物体之间的比例,并且对线条的要求也没有如此的精密。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立体效果的广泛应用,三维性的透视效果图在方案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目前的图纸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体现图纸在使用的过程中线条比例能够满足目前建筑设计要求的关键。同时还能够在设计图纸中直观的表达出需要表达的要求和设计效果理念。与建筑绘画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有:三个透视点的控制和分析理论。透视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整个画面处理的重点环节和方法。每一种透视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它们的优缺点及应用要深入研究,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只有牢牢的掌握各种透视点的分析布局要求,才能够在设计之中展示出其良好的设计效果,通过对透视性能娴熟的运用,才会尽可能的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准确的处理效果。
3、建筑设计用绘画色彩的运用
室内、外设计均属于环境艺术。在色彩的处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各种特殊色彩的应用,这样能够有助于它在处理的过程中保持人们心情的舒畅,避免由于特殊的色彩而造成人们心里和心情的变动,这是源自于美术学的经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室内外设计方面人们比较注重对室内的各种色彩搭配要求,对室内物品的陈设和色彩搭配要求都不断的进行处理,使得在工作中形成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环节要求。但总体还是倾向于简洁、整齐、明快。基本色调要求把家具、照明、床上用品、窗帘等室内用品相协调统一起来,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气氛。建筑绘画的色彩也有特殊的要求,用色的目的是塑造建筑的形体结构、空间关系,不必追求过分的微妙变化,而是运用色块整体表现建筑的体量关系。在美术上对所有的色彩描绘靠感性得来,完全建立在光作用下对色彩的认识。建筑绘画色彩的运用有许多概念成分,也有感性的作用,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绘画形式。概括性的手法有高光的点法、线条的勾勒、抽象的光影、笔直的笔触等。同是金属的高光部分,在建筑绘画与油画表现中差别较大。油画中的高光表达过渡细腻、真实,并加入光源色,是由大量的白色、光源色及极少的固有色调配而成,完全按照画者对物体的感受来表达对象,并且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在效果图中高光的表达明显有概念成分,色彩单一只,用白色无细微变化,高度概括,一扫而过。着色步骤也有不同,一般绘画是从大关系入手,再局部深入;建筑绘画则是在底色的基础上,从局部开始,画到一处完成一处,以保持其整洁性。建筑绘画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画者有良好的色彩修养,敏锐的色彩感觉是经过大量的写生得来。
4、建筑设计中环境、建筑、文化的关系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00-01
舞美设计关系到艺术与科学的方方面面,称得上是千头万绪。而其主要之点,根据笔者个人多年来舞美设计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关系。
一、美术与艺术的关系
舞美属于美术范畴,它包括绘画(布景)、雕塑(道具)、摄影(布景)、书法(布景或道具)、装饰艺术(服装)、造型艺术(化妆)等各美术门类。此外,它还包括声音艺术(音响效果)。
而舞台艺术又是一种大综合,一方面,它包括戏剧(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戏曲、小品等)、曲艺(相声、二人转、鼓书等)、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包括文学(剧本)、音乐、舞蹈、美术等各艺术门类。
所以说,舞美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为整个舞台艺术服务,换言之,即是美术范畴的舞美为艺术范畴的舞台艺术服务。于是就发生了美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对于舞美设计而言,既是首先碰到的问题,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其关键,就是美术如何更好地为艺术服务的问题。
这种服务,又分客观被动服务与主观能动服务两种类型。
所谓“客观被动服务”,是指过去常规化的舞美而言,即包括营造舞台环境、制造舞台情境、渲染舞台气氛、烘托舞台情绪、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深化舞台艺术主题、体现舞台艺术风格、表现舞台人物的思想情感等等。例如话剧《蔡文姬》的舞美设计,就营造出三国时期匈奴单于王的穹庐、魏王曹操的生活环境和女主公蔡文姬活动的典型环境,并通过文姬之父蔡邕墓地的布景,表现出蔡文姬追悼亡父、立志继承父亲遗志的思想感情。又如京剧《骆驼祥子》的舞美,也通过旧北京歪邪欲倒的城墙、城门的布景,暗示旧社会的即将倒塌,有力地深化了剧作的主题。
所谓“主观能动服务”,是指近年来出现的舞美设计新趋势,即对整个舞台艺术的总体形象的外包装。有人说:“布景和道具是舞台艺术的商标。”“服装是演员的‘第二皮肤’。”“化妆是舞台形象的‘美容’。”如此等等,都充分说明舞美已成为整个舞台艺术的“艺术外衣”,其主观能动作用显而易见。
二、美术与科技的关系
由于现代化高科技向舞美的渗透,舞美设计必须面对美术与科技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舞美设计师要对美术有娴熟的技巧与精深的造诣,称得上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艺术高手,并具有出色的艺术创作能力。
另一方面,舞美设计师还要全面掌握熟练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例如电脑三维设计、电脑绘画、激光灯的使用与操作、电子音响设备的使用与操作等等,要成为电脑操作能手。
由此可知,现代化的舞美设计,是美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综合,是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三、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舞美设计主要是美术创作,但这种创作与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密切相关,因此也就自然遇到了美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作为中国的舞美设计,一方面受中国的文化思想与文化精神的决定与制约,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具体地体现中国的文化思想与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于世界东方、自成体系且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思想与文化精神的最主要挂征是“写意传神,气韵生动”,正如彭吉象先生所说的那样:“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轨迹:从传物之神,到传我之神,再到传诗外或画外之神;从象中求意,到象外求意,从意象而到意境的追求,中国艺术在老庄及禅宗哲学的指引下,在精神化方面走上了极致。”(《中国艺术学》)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讲究对立统一,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而在这种种对立统一中,更加强调的是精神的一面在对立统一中占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意境中的“意”等等。与此同时,又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力求使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得到平衡。以绘画为例,就是“似而不似”、“虚而不空,实而不塞”、“动而不躁,静而不死”、“雅而不俗,淡而有味”、“熟而不滑,生而不嫩”、“重而不滞,轻而不飘”、“干而不枯,湿而不烂”等等。
因此,中国的舞美设计,就要遵循上述这些文化原则,并充分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
舞美设计师必须具有文化修养,并使自己的舞美设计富有文化品格与文化意蕴。艺术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没文化的舞美设计者,说得严重一点,不配当一名文化人。
-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例(3篇)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艺术设计;生产关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艺术设计在我国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比欧洲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早很多..
-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范例(3篇)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范文一、地域特征的概述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
-
高分子材料技术范例(12篇)
高分子材料技术范文篇1大会秘书长顾忠伟表示,生物医用材料是40余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用于被损坏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或增进其功能,正在..
-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范例(12篇)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电力行业;教育培训;人才评价作者简介:郭晓秋(1957-),男,四川泸州人,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宣传专责,高级讲师。(贵州贵阳550002)中图分类号:G726..
-
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总结范例(12篇)
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对策;湖北中图分类号x5;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2-0278-091研究背景1.1政策背景农村环境问..
-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例(12篇)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一、保康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湖北省定部级贫困县,东依襄阳,南接宜昌,西连神龙架,北交武当山,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
-
城市土壤改良方法范例(12篇)
城市土壤改良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纵观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许..
-
纳米技术的研究范例(12篇)
纳米技术的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纳米,中医药,经济,技术引言:通过现在的问题反映,首先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需求,再而阐述了纳米中医药的现状接着提出纳米中药化的好处和现在存在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