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意义范例(12篇)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1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技工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虽能重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但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注重讲解、分析,学生读课文只是追求背过而已,朗读被忽略了。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被弱化的具体表现
1.没有将朗读真正贯穿于语文课堂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我们要通过读而且是多读,读出味儿来,从而与作者建立感情交流,达到共鸣。目前技工学生朗读能力较差,不管是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寓言童话,还是令人伤感、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时基本上是毫无表情,这怎么能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呢?此外,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朗读方式大多是全班齐读、小组朗读,极少听到教师的示范朗读和有针对性的指名朗读,形式过于枯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内,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几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这是表明,教师把朗读当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了。
2.没有充分利用早读时间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黄金时间,利用这一宝贵时间多读多背,不仅有助于学生较好地锻炼记忆力,巩固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个人精神。因此,早读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目前技校早读时间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抄作业,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扫地,有的在吃早餐……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因此,急需语文教师和班主任配合,明确每天早读的任务,选好领读的同学,积极有效地组织好早读,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让学生多读点书,培养学生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读书习惯。
3.缺乏有效的朗读训练指导
相当多的技校学生受地方方言的影响较重,普通话不标准,学生朗读时不能达到句读清晰,通顺流畅,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的要求。有的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过多的朗读会占用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讲为主,而且一讲到底。这样一来,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更为
重要的一点是,有些教师的指导只停留在读准字音,不多读、不漏读、回读等层次上,只让学生在课堂上泛泛地读,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没对语速、语调、感情等做具体的规范的指导,这样乏而无力的教学会让学生不得法地读。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存在两方面的现象:一是“放得太开”,如“请同学们读出高兴的语气”。殊不知这“高兴”可以是轻松的、喜悦的,也可以是兴奋的、抒怀的,教师不加任何指导,还美其名曰“孩子读出了个性,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二是“收得太拢”,如教师在句子中标出重点的、停顿的地方及语气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在解读这些标记符号后把文章读好。虽然学生的朗读有了起色,但这种“读好”仅仅是学生在语音形式上对教师的模仿,缺乏内心的情感体验。它缺失的是学生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揣摩感情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十分生硬地移植给学生。
二加强朗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教育家指出:“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为了落实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师示范朗读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段话道出了朗读的实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地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自己的语感。然而要学生真心读书,教师首先要施以饱满的语感示范朗读,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声音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更代表着人的自信心。例如,面对刚入学不久的新生,有位教师合上书本,离开讲台,送上一首声情并茂的《致橡树》,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学生胃口被吊了起来,纷纷打开书本,认真地读起来。
这里的范读,指的是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朗读,学生体会后模仿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艺术,还要掌握说话技巧。语文是心灵的学科,课堂上,语文教师的范读是相当重要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朗读,让他们产生对朗读文本的向往。教师示范朗读时,应该做到声音洪亮,咬字清晰,发音准确规范,语速快慢适宜,语调自然,加上适当的身体表情语言,给学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教师成功的范读,能使学生不知不觉间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极容易从教师范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对教师的崇拜,进而积极地想去模仿,他们会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语速、语感去朗读。教师在范读中能“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有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朗读愿望。例如,在教的《沁园春?雪》时,笔者先示范朗读,随着激情澎湃地朗读,学生都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广阔的意境中去,他们受到了感染,朗读的热情高涨,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去了,范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案例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千年来中国各历史阶段思想融合后的产物,是全民族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较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包容性,通过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多种文化意识形态在这里得到保留与发展,在丰富文化思想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启迪着人们的智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陌生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而在对事物的理解方面却存在不足,因此,教育人员在向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应当尽量选择基础性的知识,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倾向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是由以往的教学评价制度造成的。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部门逐渐重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我国小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较差,这导致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其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即可融合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变化,1至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该情况,要求各学校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认少写。只有对汉字的储备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理解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所兴起的国学教育就严格按照新教育改革的要求执行,通过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认识最多的字。不仅如此,在认字与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对这些著作的内涵产生更深了解。
汉字的书写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除要求横平竖直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到笔顺正确,这也是在小学引入书法教学的重要原因。用毛笔书写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书法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写字如做人”,书写规范中的横、平、竖、直就是做人的规矩。中华文字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学习兴趣,从汉字书写最基础的观赏、临摹,直至学生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汉字的书写除了能够使学生写一手好字外,还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汉字结构中的包围与半包围结构代表了文化中的包容性,也在教育人们宽以待人;汉字书写时的大小不同意味着长幼有序,高低有别。对于汉字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用来记录的工具,而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集中体现。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文有特殊地位,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中就能看到古诗文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之大,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古诗文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在逐渐降低,为解决该问题,教师普遍将古诗文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例如,在《赠汪伦》一诗中,教师通过对当时李白与汪伦的境遇进行讲解,介绍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对当时场景的描绘,以一场好友分别的故事讲解该诗,使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不舍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对该诗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因此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流畅地朗读、背诵该诗,而且能够使其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小学教室内张贴的一张张古代名人画像上撰写的各种名言警句也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还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等平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重视诵读,情感教育。
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诵读的过程,通过不断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新课程改革就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诵读提出明确要求,它要求学生的诵读流畅且带有情感,对诵读内容有个人理解。然而,这里所说的诵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在以往的语文诵读过程中,学生仅仅是简单地对书中文字进行朗读,甚至不带有任何情感,教师在该方面也没有进行过多干预和引导,所以,传统的诵读方法现在看来极不科学,而这种朗读诵读也无法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通过带有情感的诵读对内容加深理解,发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责任,只有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其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使其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3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注意点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注意点,指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称之为第一、二、三、四学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与重视的几个方面:语文与生活、语文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语感、语言与实践。这五个方面在新课程实施前的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使这五个方面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吸收国外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与发展,有了新的内涵,且为语文教育与研究者注意。这使笔者有了论述的必要。
一、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源泉,语言文字记述了人物的生活事件,反映了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波澜。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上个世纪末一度被一份语文杂志引为封面题词,因为它一语中的。自古以来的语文学习内容从“三百千千”到最近媒体报道的清代道光年间的李家私塾课本,从民国初期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小学语文课本一、二两册,较多地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及其经验积累,亦即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所谓也。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即言语材料)时,往往基于个人对当时社会背景与生活现实的了解与认识来想象作者描述的生活场景、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国外的语文学习也关注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课文生活化,是英美小学和初中的教科书特色。他们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组织教学单元,把学习母语与认识现实生活结合起来。[1](610)可以这样说,我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并认识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生活又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尤其是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体察揣摩的情景场。例如,江苏的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一课时,直接将口语交际的能力训练生活化。她先是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面向全班、面向小组介绍自己,再是制作名片,分发全班介绍自己。学生在生活化的交际情景中,口语交际以及与人共处的态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练习。再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韩愈《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时,担心学生不好理解,于是就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学生分别谈了几件事:一是远远望去,集市上人山人海,没有一点儿空隙;可是走近时,人与人之间的空隙还有很多。二是插秧后发现田里的秧苗稀疏、零星,远离秧田回头看时,秧田里一片绿色,等等。教师的引导成功,显然是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及其感受,并使之迁移到新学而难懂的诗句中,于是对句中描写的意境就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可见,及时指点学生创设并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或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往往能帮助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获得感同身受的语文学习效果。
此外,自古以来,文人学子都关注社会生活、人生百态这本大“书”,古训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了现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又影响着教师们引领学生走近社会、走进生活学习与运用语文。例如,北京市曾组织小学生查找大街上的不规范用字。又如,重庆市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漫游语文世界》时,发动学生上街劝改厂家、商铺的错别字,指导他们记录广播、电视中汉语、汉字使用方面的错音别形字,布置他们寻找日常生活、校园网站、报纸杂志中不规范的遣词造句现象。国外的语文学习也注意到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使学习母语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说,类似这些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心,形成维护祖国语言文字规范运用的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用语文的敏度与美感。
眼下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又在不时地提醒我们:语文学习植根现实、面向生活就有广阔的天地。诚然,要引领学生进入这一广阔的天地,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机地联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及时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及其生活体验,使之成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使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而“习惯成自然”;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才会无意识地自动化地联系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感受语文,理解语文,提高语文的素养与实践能力。久而久之,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学习语文与联系生活的必要与重要,逐渐体会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时的自如与惬意。至此,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会一如既往主动而自然地联系生活,关注社会,体验情感,品味人生,这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帮助很大。
二、学习语文也是学习文化
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1947年在其论文集《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2]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关系非同寻常,故申小龙先生称之“互为观照”。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来学习文化、传承文明的。从这个角度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民族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例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识字(一)》“口耳目”的编排就充分体现了汉字中象形字的特点;《识字(二)》“日月明”的编排体现了汉字中会意字的特点;而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中又让学生去自主发现形声字的特点。这无形之中使学生在了解神奇的汉字的同时,激起喜欢汉字的情感,进而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再如,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一边识字组词,一边对对子,感受汉字汉语的巧妙与灵动,又加深了学生对汉字汉语的喜欢与热爱之情。等到学会一定数量的汉字后,学习语文就离不开诸如课文一类的言语材料了。而这些言语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又如,《怀素写字》(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灿烂的星空》(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类的课文,其意在于将学生引领到勤奋学习、想象探究的精神世界。可见,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在教材、在课程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这一切,是用不着教师去特别提醒、刻意灌输的。这些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本身就寄寓在一则则语言文字材料之中;这每一则语言文字材料都连着东方道德和中华文化的根,每一则都充盈着人类先进文化和优秀品质的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则则语言文字材料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民族精神的感染。这种熏陶是耳濡目染的,这种感染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学习一则则言语材料的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打上了一层浅浅的,却是难以磨灭的“底色”。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有篇词串识字的课文,内容为:
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
珍珠海带鱼虾港湾渔船晚霞
这种表述形式是对我国古代诗词曲中几个相关名词并列意象组合的语言现象的继承与创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诵读词串,一边想象画面,默默记下这一个一个的词串。然而当他们有一天吟诵到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类诗词曲时,其思绪也许会在刹那间链接时空,想到以前的语文教师已经给他们打下语言、阅读和文学欣赏的“底色”了。更浓重的“底色”是一边吟诵这些如诗句那么美妙的词串,一边想象并感受家乡港湾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感人的人文景观,心中萌动、涌起并积淀着热爱、保护、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责任与使命。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渗透着文化及精神的熏陶与感染的。正可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学习语文的确是在学习文化。既要学习民族的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学习人类先进的物质文明和高尚的精神文明,“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涉及古人提到的“文道结合”了。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如同欣赏音乐一样,我们阅读文章时,也自然而然地受其熏陶,被它感染。新中国成立后也强调“文道结合”,即语言文字的教育要与情感品德、思想认识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熏陶感染等。故日本的教育界人士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认识的获得、思想的获得。[1](530)在这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引导。孔子就认为,教学不但要“博学于文”,还要“约之以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圆满完成它应“独当”之“任”──组织学生“博学于文”,进行语言教育与言语训练之外,还要负“分内的责任”(叶圣陶语)──“约之以礼”,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趋美。这就涉及注意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材料与内容的价值取向了。如果说,熏陶感染是潜移默化的话,那么价值取向就得引导与指点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应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引导的职责,把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把语言比做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3]当代有关研究表明:人类认知能力(即思维能力)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言语能力的学习与发展,而语言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从多方面影响并制约思维。[4]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其大脑和发音器官就有父母遗传下来的语言和逻辑的心理密码。之后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在观察、模仿大人的说话过程中,基于上述心理密码,逐渐掌握了语言和逻辑。特别是上学之后,学生活动及感知范围不断扩大,形象思维日渐发达,言语活动不断增多,语言和逻辑在大脑皮层上也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开始逐步掌握了本族语言的日常生活交际的最基本部分,这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抽象思维的基本部分。[5]语言研究与教学实践也表明:思维的逻辑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与语言单位词、单句和复句基本对应。可以说现代儿童的言语、语言与思维、逻辑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相辅相成,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小学与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湖北的一位教师在《捞铁牛》教学札记片断四里记载道:课文快学完时,班上有位“百事通”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因为捞一只大铁牛,就要铲掉两大船沙,使黄河的泥沙更多,水变得更浑浊。教师因势利导,全班讨论得热火朝天。各小组发言中,有用水取代泥沙的,有用人取代泥沙的,更有再加两船,用四艘船轮流铲沙与拖拉,八次来回就把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设计……这个教学过程的的确确是一边进行着语言学习,一边进行着思维训练。无论是语言的学习(此片断主要为言语材料学习内容的深化与扩展,表现形式为听话、说话、讨论、汇报),还是思维的训练(此片断有随着言语材料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的深化与扩展,与之同步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非常到位,且有显效。
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类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和智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和性格的活动。换句话说,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两类心理活动过程中转来换去。这位教师的教学札记也表明,片断四“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的活动过程是基于此前的活动过程(片断一:“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片断二:“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片断三:“我还有别的办法”)上的,它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是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自主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次,教师的及时点拨,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与同学的思维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这又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而强烈的学习与思考言语材料的情意与心志。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收拢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效果往往很好。又如,湖南的一位教师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提出疑问。这位教师顺水推舟组织讨论:“是在月下起舞还是在月宫起舞?”“是天上美好还是人间美好?”此课置疑、释疑与存疑的过程,使学生和老师的言语感受与思维砥砺都大有收获。真可谓学贵有疑,疑则有进矣。这位教师这样引领的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值得提倡。它的确不同于应试教育下“零思考”──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或“浅思考”──给思考机会却浅尝辄止,也不同于时下一些“另类思考”的做法──小学教《狼和小羊》时,教师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独特体验”,结果小羊战胜了狼(或猎人救了小羊)。这样的求异、创新有违于原作者和选编者的初衷。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是必要的,但求异后可否求佳,发散后可否相对认同,创新也要符合这篇课文的学习在当今时代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啊!如果把语言比做人类文化最美的花朵,那么人的思维应该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马克思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使这两朵花开得更加自然而美丽。
要使这两朵花开得更美,就要组织得当、引导得法,还得关注语言与思维的
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同步发展。一般来说,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其内部言语往往侧重于叙事性、描写性语言的运用。而这类语言的反复使用,对提高学生思维时内部言语叙事的生动、描写的形象很有帮助,这又有助于他们形象思维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时,其内部言语往往侧重于说明性、议论性语言的运用。而这类语言的经常使用,对提高学生思维时内部言语说明的清晰性、议论的条理性很有帮助,这当然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清晰性和条理性了。而学生内部语言(即无声语言)的生动、形象、清晰和条理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势必促进他们外部语言(即有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清晰性和条理性得到发展与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些特点,促进两者的双赢。四、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20世纪20年代夏丏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一般作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了解力。对于文学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6]40年代叶圣陶与夏丏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又提出“语感说”。60年代郭沫若在《郭沫若论创作》一书中也提到语感。80年代叶圣陶、吕叔湘也论及语感。到了90年代,语感又成为语文教育界共同的话题。1995年王尚文先生在专著《语感论》中将语感界定为:社会的人对言语的感受与反应。[7](26)具体地说,“语感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8]至此,我们对“语感”才有了较为科学而合理的解释。语感之于人,犹如数感、美感、乐感、节奏感、球感等,它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原因。就语感之于人来说,既有“语言习得”的因素,又有“语言学习”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后者。2000年的义务教育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次提到培养语感。这给人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也昭示着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从此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时代。国外的母语教育对语感也较为重视。英国小学低段阅读材料要求之一为“语言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句子对称”。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学则强调“语言美感”。日本在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指导纲要中分别多次提到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训练语言感觉”。[9](247)
语感培养的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破解“少慢差费”、事倍功半这一令人尴尬的难题,语文素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才会事半功倍。叶圣陶早就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10]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11]两位大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和重要。吕叔湘还指明语感培养的内容,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王尚文先生将语感分为:听读型语感和说写型语感两大类型,前者指听觉语感与视觉语感,后者指口头语感与笔头语感。[12]韦志成先生将语感分为最基本的三类:规范感、得体感和情味感。[13]大家和专家分别从语言学、语文教育学与修辞学角度出发,谈了语感培养的内容、类型和要求。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首先要从丰富语言的积累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字词句段等基础语感,具体地说,指的是字词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等。在此基础上,再来培养学生的文章语感,具体地说,指的是叙事性语感、描写性语感、说明性语感和议论性语感等。例如,有位教师在《雨中》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淅沥淅沥”等形象生动的词语,“雨中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飘带”等比喻贴切、富有美感的句子以及写雨景的两节诗情画意般的内容时,也非常重视语感培养的过程。其间,教师先是引导学生默读、划读、细读、想象;接着是谈想象中的雨景、自己的感受,以及练写美丽雨景的片段;然后是听读分享雨景片断以及填空比较,体会自己与作者描述的区别;最后解读叙事中“为什么要写雨景中的景色”。这一教学过程表明这位老师的确是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来培养字词句段语感和描写性语感与叙事性语感的。当然在积累与培养中借助了阅读、写作等方式,还借助于想象、感受、比较、体会等方法。尤其是在阅读、理解、写作、听述时,学生调动了自身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容易与作者或读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叶圣陶曾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14]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也指出,语言感觉使语言不但是一种客体的东西,而且也是一种主体的东西。[15]可见,我们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时,除了丰富他们的语言形式的积累、言语内容的积累外,还须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和思想认识的积累等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自古提倡的“厚积薄发”与叶圣陶的“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应有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小学阶段的基础语感的培养:第一学段可侧重于字词语感和句子语感的培养;第二学段可侧重于节段语感,即自然节与意义段的语感培养;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语感的培养,如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有关篇章语感等内容。初中阶段(即第四学段)的文章语感的培养:七年级可侧重叙事性语感与描写性语感的培养,如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之类语感的培养;八年级可侧重说明性语感与议论性语感的培养,如解说事物、讲清事理之类语感的培养,提出观点、发表意见之类语感的培养;九年级可侧重抒情性语感与叙事性语感、议论性语感等综合运用。如写景抒情、状物寓意以及夹叙夹议等等,往往是几种语感的交叉使用。诚然,以上各阶段、各学段的语感培养,并非起讫分明,序列井然,其间均有铺垫与过渡。这里只是强调各阶段、各学段的语感培养有所侧重而已。
五、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恰似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需要语言、生活和情感等积累那样;语言的学习,是口耳之学,它更离不开言语的实践,即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实践。1956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科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语言能力,培养儿童正确地听、说、读、写的技能”。可见听说读写这四项言语实践,一直为人所重,为语言学习所重,并且向来作为语文基本技能,或者说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来看待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一,并要求在语文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在“教学建议”里提醒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听说读写是言语实践有效的基本方式。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逐渐得到培养与提高。明代诗人周立有“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诗句,巴金老人说“只有写,你才会写”,毛泽东同志也告诫大家要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一味地引导“言说”──传授听说读写的知识而不“践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无法形成的,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只有重视在一定情境下的“践行”,唤起并调动学生方方面面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话、习作和写作等言语实践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提高和发展。而“言说”的内容,听说读写的知识、规则等,也自会在言语实践中逐渐得到理解与掌握,语言学习的目的、语感的培养才能达成。这正如张世禄说的那样,“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它的每一环节都是富有实践性的……”[16]国外的语文教育也非常重视言语的实践性。德国主张给低年级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由的言语的实践中主动地发展语言水平。美国《英国教学纲要》的“交际能力”项目中明确提出:“通过读、写、说、听和使用电化中介手段来参加社会事务”。[1](550)而法国的六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一)语文教学大纲中则有“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口语实践”等条目及其具体要求。[9](472-477)可见各国都强调言语的实践,并关注实践的方式与手段。
尚需指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听话、说话能力,具有一定的口头语言的能力。入学后进行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时,原先拥有的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即口头语言的能力就可作为他们接受语言学习,进行言语实践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们阅读、写作的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有了一定的前提与条件。如果说入学前具备的听话与说话能力,即口头语言的实践及其口头语语感的初步形成,是缘于“语言习得”的话;那么入学后小学与初中的“语言学习”,则侧重于阅读与写作的书面语言的实践及书面语语感的培养。当然入学后进行的“语言学习”也包含了口头语言的实践及口头语语感的培养。这既有侧重又有兼顾的特点在以上几个教例中都得到体现。因为经历了“语言学习”,阅读、写作的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书面语语感得到美化和敏化,从而言语规范、优美而得体,这自然有助于口语交际中口头语语感的提升以及听话、说话能力的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自然谈吐得体,应对自如。这可谓听说帮助读写,读写促进听说。但是相对于“语言习得”阶段来说,在“语言学习”阶段,即中小学阶段进行语言的教育与学习中,阅读与写作的书面言语实践显然要重于和多于听话与说话的口头言语实践。这正如叶圣陶说的那样:“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17]也正如韦志成先生指出的那样:听说读写都要抓,但以读写为重点。好似骏马飞奔四条腿都要动作,但前面两条腿要长些罢了。
就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来说,除了重视听说读写的实践及其方式或手段的与时俱进之外,书写汉字的实践不能忽视。一般来说,听说读写中的“写”专指写作,不含写字。而识字中的写字往往又是为识而写。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与发扬以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传统,在各个年段的“识字与写字”领域中,都规定了写字的达标要求。每一学段除了书写识字的数量要求之外,还有正确、工整、速度、美观、字体、行款、书写或输录工具的具体要求。这一切,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日积月累的书写等实践才能达标的。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下,中小学生练写汉字的实践机会更少了;再加上处于信息时代,有些孩子还患上提笔忘字的电脑“失写症”。这不能不叫人担忧啊!书写或写字能力与口语交际等能力一样,同为语文基本技能之一,均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规范、端正和整洁地书写汉字,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素养的积蓄和基础的夯实是离不开实践与培养的。因此,我们常说的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写”的内涵应包含写作与写字。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3.
[3]〔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8.
[4]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DB/OL].edu.cn/20021010/3069713.shtml.
[5]范晓.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03,(11):82—83.
[6]杜草甬,等.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7]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6.
[8]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67.
[9]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0]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1]吕叔湘.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J].语文学习,1985,(1):54—55.
[1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1.
[13]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14]夏丏尊,叶圣陶.阅读与写作[M].上海:开明出版社,1940.
[15]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29.
[16]张世禄.一定要把语言与言语分开来[N].文汇报,19610225.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1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16-01
一、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本体价值分析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他的生活就会充满情趣。梁启超曾经论述过审美与生活情趣的关系。他说:“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用,在于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为有趣。换句话说,是把那渐渐坏掉了的爱美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他还独创性地提出了与美术家相对应的“美术人”的概念。他说:“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做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做享用美术的‘美术人’。生活充满情趣、丰富多彩,教师也会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品格的发展。通过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培养浪漫主义的情怀,从一个更高和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惑,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从而使生活的境界不断攀升。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利于学生个体审美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三个“面向”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拥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老师会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赞赏和鼓励中获得进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爱好文学艺术,有较高审美素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也会体现出其艺术表现力。很多学生喜爱知识渊博的教师,像情感派教学大师―于漪老师,拥有美读的能力,学生也必会受其影响注重有感情的朗诵诗文,在朗诵中体会文本中绚丽多姿的自然景物美、感人至深的内在情感美、蓬勃向上的社会美、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美。而那些上课较为刻板,只知道讲解分析课文内容的老师也必然会让学生觉得异常枯燥。除此之外,拥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懂得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趣味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中学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父爱之情。作者巧妙地把“父亲”的“背影”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表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为了安葬祖母,家里没有现钱,必须变卖典质。真是凄惨!丧事办完了,老境颓唐的父亲还要到远方去谋求差事。多么令人伤心的一幕!而分别时,年迈而行动已经不便的父亲出于对“我”的关心和安慰,硬要爬上爬下地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伤心和感动得落泪?“父亲”的背影,又怎能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并不是要把音乐和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职责是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美的精神生活。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5
【关键词】语用意义阐释重构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33-03
【Abstract】Thepresentpaperdiscussestheunderstandingandexpressionofthefourkindsofpragmaticmeaninginliteraryworks.Italsopointsoutthatclose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analysisofthewords’pragmaticmeaninginliterarytranslationtoguaranteethequal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
【Keywords】PragmaticmeaningExplainReconstruction
一、引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学之所以是艺术,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文学语言在语境的限制下能够产生仅适合于上下文环境的语用意义。因此,即使在机器翻译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翻译依然是机器翻译的盲区。究其深层原因,乃是由于电脑虽然“脑容量”巨大,但却无法应对文学作品中鲜活灵动的语言和言语当中所浸染的语用意义。决定语用意义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指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一是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因此,语用意义可具体划分为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和修辞意义。本文拟就文学语言和言语中的这四种语用意义在翻译中的阐释和重构问题进行探讨。
二、联想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联想意义是指词语因其概念意义而在语言使用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词语的联想意义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正因为如此,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往往有天壤之别。例如,“玉”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珍贵高洁的品质,端庄秀美的容貌,因此中国女性的名字常常包含“玉”或是其他意为“美玉”的字。然而其英语对应词“jade”一词在英语中指女性时往往隐含有“”、“不名誉的女子”之意。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积淀的不同,翻译中许多看似对应的词语往往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对于这样的词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阐释,就会止于他们的概念意义而失其联想意义,造成译文的貌合神离。例如,“吃醋”在汉语里含“嫉妒”之意,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vinegar”则常表示“脾气坏”、“不高兴”,与汉语相异。例如“Hisretortwasdeliveredwithastrongnoteofvinegar.”(他用非常不快的语气进行了反驳)。[1]再如“布衣蔬食”在中国古代意为“朴素简单的生活”,但是,如果将其简单的译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西方读者恐怕不会领会其中的联想意义,相反,还可能产生错误的阐释。因为“素食”现在早已经不是穷人的专利了,国内外许多富人的减肥食谱上写的正是“素食”。所以,如果要反映汉语文学作品当中的“布衣蔬食”,多数情况下我们得考虑使用“coarseclothesandsimplefare”这一表述。[2]
在文学文本中,有意识地营营语言和言语的联想意义是作者创造文学审美要素的重要艺术书法。成功的文学翻译家总是会想法设法地在译本中再现作者的创造力,让译文读者获取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文本信息和审美体验。以《红楼梦》的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文为例。杨宪益、霍克斯两位翻译家对“红诗”的翻译各有建树,他们的译文各具特色。下面我们以杨、霍对小说中一首诗中富含联想意义的词语的翻译为例,说明阐释和重构词语联想意义的重要性。
原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杨译:
Likedropsofbloodfallendlesstearoflonging,
Bypaintedpaviliongrowwillowsandflowersuntold;
Sleeplessatnightwhenwindandrainlashgauzewindows,
Shecannotforgethersorrowsnewandold;
Chokingonricelikejadeandwinelikegold,
Sheturnsfromherwanreflectionintheglass;
Nothingcansmoothawayherfrown,
Itseemsthatthelongnightwillneverpass;
Liketheshadowofpeaks,hergriefisnevergone;
Likethegreenstreamitflowsforeveron.
霍译:
Stillweepingtearsofbloodaboutourseparation:
Littleredlove-beansofmydesolation.
StillbloomingflowersIseeoutsidemywindowgrowing.
StillawakeinthedarkIhearthewindablowing.
StillohstillIcan’tforgetthoseoldhopesandfears.
Stillcan’tswallowfoodanddrink,‘cosI’mchokedwithtears.
Mirror,mirroronthewall,tellmeit’snottrue:
DoIlooksothinandpale,dollooksoblue?
Mirror,mirror,thislongnighthowshallIgetthrough?
Oh-oh-oh
Blueasthemistuponthedistantmountains,
Blueasthewaterintheever-flowingfountains.
原诗中,“红豆”、“春柳”、“画楼”、“更漏”等词都是经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词。诗人对这些意象词的巧妙运用往往犹如画家之画龙点睛,能够增强整首诗的意趣和情趣,使诗歌的魅力倍增。因此,再现原诗之意象美成为这首诗翻译的难点和重点。可以看到,在重现原诗意象美问题上,杨译保留了“画楼”(paintedpavilion)和“春柳”(willows)两个意象,但是失掉了“红豆”这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从而使汉语中以“红豆”喻“眼泪”的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无缘为英语读者所认知。霍克斯的译诗中没有出现“春柳”和“画楼”这两个意象,但是重现了“红豆”这个意象,把汉民族的思维成功地推介给了英语读者。所以,杨译和霍译可以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三、情感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词语除了传递信息外,还能传达作者或交际双方的情绪和态度,并唤起读者或听者的情感。这方面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情感意义。比如,“母亲”这个词令绝大多数人有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妇女”则趋于中性;而“女巫”却会让人产生厌恶的消极情感。这说明人们对词语的阐释不仅限于其概念意义,还有情感因素在里面。因此,译者在选择词语时,还得有意识地对原文的情感意义进行重构,努力做到言达其情。首先,译者应准确把握原语当中的感彩,防止在译文中加入译者个人的感情。
例如: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选集》第一卷)
劳伦斯和威沙特的译文:
Fightwhenwecanwinandrunawaywhenwecannot.
外文出版社的译文:
Fightwhenyoucanwin,moveawaywhenyoucannotwin.[3]
很显然,“走”在原文中是中性的。相比较而言,“moveaway”比“runaway”的感彩更接近原文的情感意义。其次,译者尚需明了,语言和言语当中的情感意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联想意义密切相关。正如上面所言,不同的文化有时会形成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直接导致情感意义的差异。例如,Pragmatism一词最初介绍到中国时,指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所以在汉语中用“实用主义”作为它的对应词,且赋予该词一定程度上的贬义色彩。但是如今,pragmatism在西方常常被美化为“一种用实验结果来检验命题真实与否的哲学方法”(《新威布斯特词典和词库》)。因此,如果将“我们不搞实用主义”一句译为“Wedonotadvocatepragmatism”就会传递错误的信息。同样,“资产阶级自由化”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也是不妥当的,因为“liberalization”在西方是褒义词。为确保正确传达情感意义,在译文中加入修饰语进行限定是很必要的。按此方法,“资产阶级自由化”可以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edatcapitalistrestoration”。再次,与汉语相比,英语中词语的情感意义更加依赖于它们使用的场合。换言之,相当数量的英语词语既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贬义的。因此,翻译时语境就成为译者确定词语情感意义的唯一因素。这一点比较易于理解,兹不例示。最后,译者应该懂得语气词在传达情感意义时的独特作用。请看下面选自短篇小说《怪人》中的三个例句:
1.“holdyoufootup‘tilIseehowthisisgoingtobe.”
“Youknowmysize,”he’dsay”.
“你明明知道我的脚有多大嘛,”他说。
2.“Green’syourfavouritecolor,”he’dsnap,“talkaboutsomethingelse”
“你才最喜欢绿色呢。”他常这么不耐烦地说,“讲点别的好不好?”
3.Love!Heloveswhatheseesinhereyes,andheseeshimselfthere,twiceover.
哼!好一个爱!他爱的只是从他眼里看到的东西,那就是他自己,而且是两个呢。
在例1和例2中,“嘛”、“呢”和“好不好”充分地表达出讲话人的不耐烦;而例3中的“哼”和“呢”则准确、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四、社会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社会意义指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时所形成的特有意义。在特定的场合中,语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程度、交际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从而反映出言语发出者不同的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言语语体会产生风格上的差别,从而形成词语的语域范围。社会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语域的选择和配置,而这种选择和配置最终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Itwasdark.”既可以译为“天黑了”,也可以译作“暮色四合”。决定译文的最终根据就在于这个句子所带有的社会意义,也就是它所适合的语域层级。下面所选例文充分说明了正确阐释词语的社会意义对译文信息重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1.Bygod,I’llknockthetaroutofhim!Nobodycantouchmyroommate!KnowwhoIam?ElmerGantry!Thashme!I’llshowum!
这段话出自一个酒鬼之口,所以他会把“them”说成“um”,把“thrash”说成“thash”。作为文学语言,翻译时译者须注意到这一点,用符合其角色和身份的选词再现原作的原味。请看译文:
老天作证,我非剥他――他――他们的皮!我的伙伴谁敢碰!还不知道我是谁吧?老子埃尔默甘特利!来惹我!那就瞧一瞧吧!(张经浩译)[4]
2.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多乎哉!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Thenstraighteninguptolookatthepassagain,hewouldshakehishead.“Notmuch!Verily,notmuch,forsooth!”(tr.YangXianyi)[5]
原文中,白话文和文言文同时出现在一起。这种语域的混杂构成一种修辞手段,生动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气。杨宪益在翻译时,选用了两个英语古旧词“verily”和“forsooth”,把原文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在译文中贴切地重构出来。
3.“Idoubtifyoueverwillseehimnow.It’splaintome,he’soff.”
“Doyoumeanthathehasdesertedhisdaughter?”
“Ay!Mean,”saidMr.Childerswithanod,“thathehascut.Hewasgoosedlastnight,hewasgoosedthenightbeforelast,hewasgoosedtoday…”
“在我看来事情很清楚,他已经溜了。”
“你是说他已经把女儿抛弃了吗?”
“唉!”齐尔德斯先生点了点头,“我是说,他已经一溜烟跑了。他昨天晚上挨‘嘘’,前天晚上挨‘嘘’,今儿又挨‘嘘’,这还能呆下去吗?”[6]
原文中的“off”和“goose”均为俚语,译文也适用极不正式的词语“溜”、“一溜烟”、“嘘”分别与之对应,符合原文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五、修辞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语言的修辞美是人类所有语言的特征之一,而以在文学语言中为盛。所谓修辞,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不仅仅限于我们平常所指的那几个有限的比喻手段。一切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为目的的种种规则及其变异手法都可列入修辞的范畴之内。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修辞概念是指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客观存在着的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一部(篇/首)文学作品时,不但要注意那些有意为之、特征鲜明的修辞手法,而且要敏锐捕捉那些无意为之、未曾成规的修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与众不同、违反常规的现象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如罗丹雕塑的维纳斯一样,唯其臂断,方引众目。可见,真正的修辞也就是能引起读者注意的一切手法,并无什么规矩和界限。修辞美是文学的防腐剂,它能够让一部文学作品经受时间的腐蚀而千古流传。修辞美又是文学的金钥匙,它能够打开人们紧闭的心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杜甫的“感时花溅泪”、“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寻寻觅觅”,的“原驰蜡象”、“山,离天三尺三”等无数文人墨客的妙文佳作,之所以能够众口相传,争相吟诵,无不与其中所洋溢的修辞美关系密切。按照《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的话说,“翻译就是翻译原作中的一切信息”。修辞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进入译者的翻译视野,以功能对等的形式存在于译文当中。试以双关修辞格的两个译文为例:
1.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杨译:“There’snoneedtoswear.IknowIhaveaplaceinyourheart.Butwheneveryouseeher,youforgetallaboutme.”
霍译:‘There’snoneedforyoutoswear,’saidDai-yu.‘IknowverywellthatCousinDaihasaplaceinyourheart.ThetroubleisthatassoonasCousinChaicomesalong,CousinDaigetsforgotten.’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不但心直口快、美丽多情,而且才华横溢、伶牙俐齿。这里和贾宝玉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黛玉心里清楚贾宝玉的发誓出自内心,但是她心中那些许的对薛宝钗的防范之心又让她借着贾宝玉心中再无第二个妹妹的表白,将了宝玉一军。这里,“姐姐”和“妹妹”既各有所指,又各无所指,形成了奇妙的语义双关。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先生在各自的译文中对原文中的这处审美要素都有所体现。不同的是,杨先生译文少了一点原文所含的绕口的趣味,霍克斯的译文因为创造性地把“CousinBao”在这里临时转换为“CousinChai”,与紧接而来的“CousinDai”产生绕口之趣,因而在效果上更接近原作一步。但是与原文相比,两种译文都不是非常理想。
2.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
杨译:
“Whyareyoustandingthereinadraught?”askedBaochai.“Youknowhoweasilyyoucatchcold.”
“IwasindoorsuntilIheardastrangebird-cry.WhenIcameouttolook,itwasonlyasillygoose.”
“Whereisthissillygoose?I’dliketoseeit.”
“AssoonasIcameoutitflappedaway.”
霍译:
‘Ithoughtyouweresodelicate,’saidBao-chai.‘Whatareyoustandingthereinthedraughtfor?’
‘I’vebeenintheroomallthetime,’saidDai-yu.‘IjustthismomentwenttohavealookoutsidebecauseIheardthesoundofsomethinginthesky.Itwasagawpinggoose.’
‘Where?’saidBao-chai.‘Letmehavealook.’
‘Oh,’saidDai-yu,‘assoonasIwentoutsideheflewawaywithawhir-r-r---’
原文中,贾宝玉因见薛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天然美貌,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看得呆了,连宝钗递过来的串珠也忘了接。这个情形引起了黛玉的注意,就话里有话地用“呆雁”来挖苦宝玉,形成妙趣横生的双关语。从这里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译和霍译都保留了原文的这一审美要素。但是从双关的显性上看,霍译似乎更接近原文的修辞效果。因为从“gawping”一词上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失魂落魄、张嘴凝视的痴呆之状,比杨译的“sillygoose”更容易把双关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此外,原文最后还有一个拟声修辞格(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从译文来看,霍译也比杨译出彩。霍译的“assoonasIwentoutsideheflewawaywithawhir-r-r”有声音之感,能让读者于文字之外看见林黛玉声情并茂的可爱形象,而杨译的“AssoonasIcameoutitflappedaway”相对而言就显得平铺直叙,缺乏原文当中所蕴含的那种灵动性。
六、结语
本文中我们依次讨论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阐释和重构问题。正如同笔者在文章一开始时所指出的那样,语用意义与语言的使用者及其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阐释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求译者充分掌握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语言修辞知识、民族文化知识等语用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文学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4
2WangZuoliang,ASenseofBeginningStudiesinLiteratureandTranslatio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1:130
3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8
4张经浩.译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62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6
初中英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经过为期20周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和其他调研,认为系统有效的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突出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以及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思考和发现,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四、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1.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向学生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拓宽渗透的渠道。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比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的“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youarealucky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3.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7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对阅读的积极主动性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古人曾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对阅读的积极主动性。
在初中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彩的具有悬念的导入,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激情,也能够起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导入新课程。例如提问法,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可以设立一个对话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有谁知道广西的什么最美吗?”学生全回答:“桂林。”再问学生:“你们有谁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回答:“没有。”再紧接着问:“你们想不想去呢?”学生这时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去。”这时候,教师就要笑着说:“老师没有去过,也非常想去,听说那里的山水格外得美,格外得漂亮呢!那么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你们,咱们一起从课文中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好吗?”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这样的课堂导入法,让学生的心思一下子就进入到了课堂中,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与眼球,激发出了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学生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班级阅读环境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又一个学习的大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能力、性格的培养都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苏武银老师的渔场教育理念,场景氛围的创设对学生的作用十分重大。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室气氛,在教室内多挂关于书籍的名言警句的条幅。例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与体会,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写读书笔记,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交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领悟能力。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也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外时间来开展读书阅读活动,利用这种活动来渲染阅读的良好氛围。如在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享受阅读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与乐趣,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给予支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不只是指课内阅读,与课内阅读相比较,课外阅读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外阅读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能够让学生认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助于学生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联系,获取外界知识,扩展视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思维能力、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了解。有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供学生阅读的精品就是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在学生做课外阅读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引导,主动帮助学生选择有利于他们成长、学习的读物,能够使他们利用课外读物陶冶情操,博采众长,增长才智。让阅读走进生活,让学生觉得:一个幸福的生活片段,一处美丽的自然日光,一段有含义的历史故事,都是值得我们阅读并且思考的好书籍与材料。
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初中语文阅读的主人,学生对什么好奇,就让他们对什么书籍进行阅读与欣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多观察学生,在学生遇到阅读问题时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提倡自己做主,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讨论的阅读方式。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要切记:不管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都要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给予赏识和理解,使学生有继续阅读下去的动力、欲望以及激情。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8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因其特殊的内容与创作特点,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语文课程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不多,那么想要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将会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另外,课标还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够,阅读量有限的话,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分阶段、分步骤阅读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是儿童了解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就是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关怀儿童心灵成长的文学。”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极强、对外面世界充满期待,求知欲旺盛,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窄小,能够接触到的事务还相当有限。学校和家庭为他们创设的成长环境并不能满足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空间。于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就成了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连接成人世界的突破口。儿童文学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也让教师受益匪浅。
(三)儿童文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促成语文素质的提高儿童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感知与挖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素依赖于文学素养的提高,而小学阶段的文学素养,主要依靠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促成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特点。“儿童与成人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感受和人生价值标准,他们的心理空间也与成人不同,儿童心理的秘密就像斯芬克思之谜一样吸引着成人,对儿童心理的探询应该是永远的课题,任何一次新发现都可能是对真理的趋近,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儿童心理,破译几个密码是近一两个世纪的事情,这只能是冰山一角。”儿童的是世界美好又神秘,是专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文学正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带我们走进这样的世界,带我们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鉴赏,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智特点,不仅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也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儿童的各种行为,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情感需求,并选择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基本停留在字词句等层面,儿童很少能从语文的学习中获得阅读的乐趣。笔者认为,语文的魅力是它的文化传承与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刻,而这一任务主要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能够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从而促成更为有效、更有价值的阅读行为与阅读习惯。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可以让儿童获得阅读的乐趣,可以引导儿童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这将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让激起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语文课堂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呈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比较开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新课改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与生动的,课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声情并茂讲述、置身其中的情感体验最能引起学生共鸣,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美好的情操与优秀的文化融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要求。
第四,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担当。“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那一天起,教师就是桥梁和纽带,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担当,从编辑、创作、翻译到出版传播,中国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践行者多是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和儿童联系最紧密的群体,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小学语文教师有机会多维度思考并研究儿童文学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第五,儿童文学可以帮助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拥有一颗童心,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感知其中的故事与情感,我们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原来是和成人如此不一样,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持童心。当然,如果没有对儿童这个群体发自内心的热爱,读几篇儿童文学作品是不可能让教师“拥有”童心的。儿童文学或许会唤起我们对孩子的爱,唤起我们的童心,进而转化为对儿童、对教育事业的真挚的爱。
第六,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担任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专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这样说:“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一种职业素养,甚至是做人的素养,这种素养,既有利于你的教学,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情感世界。”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教师一定能将这样的品质感染给学生,而儿童文学素养会让教师获得这些魅力。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儿童文学作品会为小学语文教师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而这个获取过程是惊喜而又美好的。理解是最好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也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爱。具备良好儿童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是语文新课程的忠实践行者,一定会引导学生享受阅读的自由与快乐,从而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9
论文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加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另外,文学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精髓,并大力弘扬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加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本文仅就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做以浅要分析。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始终难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仅是被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内容而展开。文学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以内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取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的文学教育,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1探究文学作品的精髓,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世界文化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国都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不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文笔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世界。主席曾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2]”由此可见,优秀文化作品的意义绝不仅是表现在文化理论方面,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素养。学生若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进而才能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建立于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是学生精神层面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探究,具有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文学教育具有深层次开发学生精神世界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来进行,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学生精神世界开发中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体现了创作者在精神层次上对于社会、人生、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受到社会风气及周围事物的影响过程中,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难以准确分辨出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客体,其在对于文学作品的领悟中,那个主要依据为教师的讲解,并且与自己的实际感官能力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初级层次的精神世界观念,并且将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选择《浮士德》中的部分章节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并且通过对于作品精神层面的深入剖析,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共两部52场,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在德国和欧洲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3]。在《浮士德》中,歌德强调人生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4]。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著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通过教师在文学教育课堂的系统讲解与引导分析,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会逐渐形成对人生、生活、命运的深层次感悟,并且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促进意义。
3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人文精神是建立于物质和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时,教师要将眼光有书本知识逐步拓展到教材以外的部分,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并且在内心中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以及精神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他们需要更为广阔的人文精神发展空间。
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是说学生读过几部文学作品,或者在课堂中接受了一些文学赏析教育就可以实现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教育连贯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施的重要性,在课堂内容、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课外作业等方面的布置中,教师要力争通过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5]。另外,就国内优秀的古典、现代文学作品而言,每部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教师要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中精华部分的摄取和讲解,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4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于推动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语文文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并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文学教育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学生人文精神、认知程度、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2]赵云锋.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其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0(5).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语文;重要性
赏识教育作为现阶段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现实意义大大高于其他类型教育。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潜能,认识自我,从而更好的完善自我。但是,赏识教育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赏识教育不能完全的、充分的发挥它的教育效果,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使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
1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1特殊性
小学时期仍然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是对母语的一种持续发展,能有效的增强母语培养的效果。再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针对以上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态度,教师应积极的赏识学生的好奇心,不断保持语文教学的鲜度或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1.2必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生持续的,各阶段的个性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个以上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而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会因这个心理社会问题引起。假使个体能顺利解决本阶段的问题,危机也就被化解了,这时候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危机没有化解,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通常是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双重身份,不仅仅要较好语文知识,还有负责管理学生在校的日常。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交流中开展赏识教育,当然更要遵守校规校纪,鼓励学生张扬自我个性,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颖智慧,营造良好、友爱、积极的学习氛围。
1.3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家庭、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经常会给教师的教学任务带来很多的新的挑战。庆幸的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重视赏识教育对学生认知能力、道德理念以及审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小学生能够认知和了解日常事物,学会守规守矩,认真观察身边事物并且发现事物美的本质。
2赏识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2.1赏识教育能提升小学生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主要是在小学时期,由家长和教师对其的评价和赏识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可塑性很强小学阶段,如果无法调控好不自信心理发展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做事无主见。因此,小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老师和家长都有给予适当的肯定,将其优点合理的放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但不能过分夸张,不然会适得其反,过分肯定会使学生骄傲,骄傲的人容易看不起他人,自以为很了不起,容易不思进取。还有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特性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课堂,更便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2.2赏识教育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真正的小学生的教育活动不能仅仅是依靠单一的读写练习和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来进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还要积极的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且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重视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发掘学生潜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如在讲医生救死扶伤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就是医生,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进行了解,如病原体的产生及其传播途径、如何预防传染疾病等等,待学生了解和认识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并正确引导学生向着理想奋勇前进。
3结语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篇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对所有学过的词汇进行分类,并且按照不同的种类归类,然后分别加以记忆。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共同特征,有的是同义词,有的是反义词,有的是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其词汇含义却完全不同的词语,把这些词进行归类记忆效果更好。有一部分字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有的词语的偏旁部首相近,但词义完全不同。无论从语义还是表达技巧方面,汉语词汇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需要根据相同特征进行分类,便于更好地识记。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要找出词汇的特征,然后归纳处理,进行有效记忆。汉语的同音字中有一些词的书写形式不同、词义不同,而读音则相同,所以容易混淆,较难区别,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有意识地把这些词归纳并加以对比,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相似词汇的不同含义。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学生通过详细的归纳对比,准确而快速记忆一些较难识记的字词,牢固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含义。联想记忆可以分为词形联想和意义联想两种,这两种方法都是把生词与记忆中自己熟悉的、能够加深自己对生词理解的概念联想起来,使生词变得更容易记忆的一种方法。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字词有其反义词,因此,当看到某个词时,就可以联想到与之相反的其他词。
第一种方法词形联想法,即看到一个词就想到与此词形似的另一个或另一些词,这样就能达到快速有效地记忆词语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夯实词语基础极为重要,有很多读音和书写形式不同,但在意义上却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我们把这些词称之为同义词,要归类记忆,从小开始逐步积累。为了准确使用、理解和有效记忆这些词语,可以把这些同义词归纳在一起,利用反义联想法对词语加以对比记忆,会发挥事倍功半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印象,增强识记效果。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对语言实践能力形成的桎梏,单纯的词语背诵代替了小学生对词语丰富含义的理解,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词语作为地域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思想价值。教学词语时,单独用传统方法记忆显得枯燥乏味,而且容易遗忘。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记忆,进行趣味化记忆,可以记得牢、记得快、记得有准确。我们深刻体会到在词语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相近词,如读音相近、字形相近、音形相近、词义相近等效果会更好。
二、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丰富语言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对汉语字词的熟练掌握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关键。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指导阅读方法,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扩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广泛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阅读训练,在阅读实践练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小学生未来成功地阅读任何文章取决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通过阅读从中获得的丰富知识,无论这些知识是经验所得还是通过阅读学到的,都极大地影响下一步的阅读理解过程,关系到小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意义,结合一些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强化词语的记忆效果。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感悟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引进快乐阅读的宝殿,加强课内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词汇和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字词,加强对字词句的记忆,加深理解,从而实现对全篇课文思想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强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进行有效引导,结合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教学,逐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人文情怀,提高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加强阅读教学实践,在大量课内外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语
学语文的意义范文1篇12
1995年3月,赵朴初等9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这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从此,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一、“经典诵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灵最纯粹、吸纳能力最强,在这一阶段把最优美的语文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通过对经典古诗文和经典美文的反复诵读,可以养成一个人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慢慢转化成为伴随终生的语文素养。
二、“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阶段。儿童的语文知识以及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的。而识字的本质之一,就是学习并掌握一种阅读工具,以便学习者能够领会、理解各种书面材料的意义,具备涉猎各种知识的能力。现在,我国小学的识字教学是先学6周的拼音,再随文识字。但是大家知道,古人识字是不用拼音的,但比现代人更擅长作诗赋辞。这是为什么呢?在我国,识字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从传统的蒙童识字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启蒙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古人仅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能识2000多汉字,基本过了汉字关,而现在小学6年才能识字2540个。我们现代人6年的识字量,古人只需一年即可掌握。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通过“经典诵读”,可以掌握大量生字,这是因为经典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生字集中出现;二是字与字连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三是以韵文形式编辑,文句整齐、押韵、节论文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把生字集中起来传授,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明显有助于学生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
三、“经典诵读”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智力
笔者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每篇课文读一到三遍就会背了,练习或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和小作文,都能出色地完成。笔者想这与学生一直坚持的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是分不开的。“经典诵读”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功效,与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分不开。生理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记忆力发展的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学习同样的内容要多花6~7倍的功夫。所以有人称之为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要在13岁之前(小学阶段)用最好的方法(诵读)读最好的书(经典)。
四、“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使小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各种经典著作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各个学段的儿童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以浓郁的情趣感知优美的韵律。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应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挑选优美的唐诗,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五、“经典诵读”有助于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作文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普遍惧怕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课外缺乏阅读,学生阅读多了,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同样,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文,而且内容比较充实,语言比较通顺生动,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若在文章中能增加一些名句名诗,更能为文章加入亮点,经典著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风格,把思想拔高一个层面,让自己的文章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说作文是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而小学年龄段的儿童,理性思维较弱,偏于感性思维,诵读经典著作,恰好能够锻炼这方面的思维能力,也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
城市设计准则范例(12篇)
城市设计准则范文篇1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
-
常见的建筑材料及特性用途范例(12
常见的建筑材料及特性用途范文篇1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训课《建筑装饰材料》是一门研究装饰材料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和在工程中的应用方面的学科,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范例(12篇)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2009年对于新媒体来说,变局之中形成了截然的一道分水岭。风投蛰伏,新媒体遭遇“断奶危机”虽然进入暑期,天气酷热难当。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却感到“..
-
城市设计的类型范例(12篇)
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篇1关键字:城市建筑和谐生态环境Abstract:Inthe21stcentury,isthecityofthemostrapidlydevelopmenttime,butalsoisthemostseriouscityproblemera.Inthera..
-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范例(3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范文[关键词]农村合作社;作用;问题;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集约化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并在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
-
道路工程实施方案范例(12篇)
道路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施工成本;控制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ociety,thegrowingcompetitionbetweenhighwayengineering,aneffectivec..
-
农民专业范例(3篇)
农民专业范文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致富与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突出加强农业..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材料范例(3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材料范文第一条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下达20*年就业补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