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思想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15

孝道思想范文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孝道思想范文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孝道思想范文篇3

论文摘要: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孝道思想仍然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这种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中国宗教思想的宝藏,为中国传统孝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有益的理论补充。佛教中“孝”的合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重新树立新的孝道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浅析佛教经典孝经《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当今社会孝道观念的变化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封建宗法制度盛行,家族和家庭对社会和个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族长和父权往往分别是家族和家庭的中心。由于社会的封闭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个人往往对家族和家庭有很深的依赖。但是,在当今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里,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会日趋开放,人们有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不再是无法冲破家族和家庭束缚的孤独的人。因此,家族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家庭本位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人们传统的孝道观也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随着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推行,两代人思想的隔阂加深,甚至出现了沟通的障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具体表现为:1.不再笃信家长的权威。由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孩子知识的获得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家族或家庭的言传身教而往往是通过社会来获得。家长对孩子知识的权威性有所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家长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由此,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质疑,甚至不尊重。2.社会流动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隔代和多代家庭的结构出现了瓦解,夫妻二人世界的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由隔代或多代一起共同生活发展到夫妻和孩子一起生活,这直接影响了孝的观念和意识的传统。

在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孝道观。西方具有与东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古希腊罗马时期,幸福论者将个人的快乐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德行论者强调普遍的理性、知识和禁欲。因此,不论是德行论者还是幸福论者对于所谓的“孝道”都是十分淡漠的。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以信仰取代感情,以神性取代人性,在一个以上帝为核心的社会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孝道受到无情的压抑。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开始崇尚极端的个人主义,在虚假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掩饰下,往往孝的观念淡薄。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西方的同时,西方的一些观念也在影响着中国。

二、《盂兰盆经》中的佛教孝的思想

1.孝与众生、大众的教化。在《盂兰盆经》中充分体现了大众的力量,如《佛说盂兰盆经》中说:“时佛敕十方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当须十方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在这里它借助了六合众僧的形式突出了广大众人在宣扬孝道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里,可以通过借助全体群众的力量来宣扬孝的思想,提倡孝的风气。风气的提倡和孝道的宣扬离不开教育,佛教很注重教化的作用,佛经本身就是教化的工具,《盂兰盆经》是佛在祗陀太子的花园中为大家讲解的。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宣传孝的手段很多。但关键并不在于各种手段和如何宣扬,关键在于孝的思想是否能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孝的提倡本身就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联系了我们日常百姓的小家,又联系了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家。

2.孝与人性、敬畏心。在《盂兰盆经》中并没有回避人本性中自私的一面,通过目连尊者母亲的行为突出表现了人性的自私。目连尊者母亲得到食物时“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这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的吝啬不舍、只为自己、自私的本性。而得到的报应是“食未人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佛教中强调因果循环和因果报应,正是目连尊者母亲种下的吝啬的“因”,从而导致了恶报的“果”。佛教正是利用人们对地狱的恐怖,使人产生敬畏心,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灵的目的,使人能够尽心行孝。在当今社会中,虽然我们大力提倡孝的风气,进行孝的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对不孝恶行的惩罚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足以震撼人的心灵。

孝观念的建立,是在孝的风气提倡之上的。而风气的提倡往往是利用人本性中善的一面,挖掘人善的本性,往往是从如何抑制人恶的一面开始的,而恶的抑制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因此,佛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地狱来惩罚人们的种种恶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理性地面对不孝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系统化、法律化和规范化的社会惩罚体系。

3.孝行与孝心。佛教经典中在宣扬孝行的同时,更注重孝心,强调行和心的统一。中国佛教孝道认为,不仅要以“敬”报答父母恩,而且要以“德”报答父母恩,更重要的是要以“道”报答父母恩,只有理、行同修,才能达到真正的大孝。并提出父母去世时“三年心丧,临丧宜哀”的主张,以显示告诫佛徒不忘世情、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盂兰盆经》中也间接反映了这一思想,在该经中目连尊者并不只是在行为上祭拜过世的父母,而是从内心里牵挂着已经过世的父母,通过佛祖的指点,最终解救生在饿鬼中的亡母。

在当代青年中,尊老、敬老、养老的观念逐渐形式化,子女往往只是从物质生活上关心老人,忽视了从内心和精神上关心父母。老人更需要得到的是子女和晚辈的“精神赡养”,也就是子女除了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外,还要从内心和精神上关心父母,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

“精神赡养”应该是我们当前社会所重视的孝道核心思想。孝行和孝心二者真正的统一,才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真正孝道。

4.孝与身心的和谐。佛教追求脱离现实的苦海,追求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的追求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通过自己帮助众生带来更多的快乐,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一点从《盂兰盆经》中可以体会得到,如“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事自然”。这是讲有孝心的儿女们,为了报答父母恩情,发心供养大德高僧,使现生已经去世的父母以及六亲眷属,都能够解脱痛苦,自然快乐。孝道本身作为一种善的行为,使别人获得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和身心的愉悦。

三、《盂兰盆经》中孝道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盂兰盆会是中国佛教每年七月十五举行的一种仪式,在民间有一定广泛的影响,其根据来自佛经《盂兰盆经》。盂兰盆会作为佛家一种独特的对去世父母行孝的方式,很受推崇孝道的中国人的欢迎,并与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融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民俗节日流传于中国各地,并逐渐演变为佛家最盛大的仪式和节日之一。

另外,由于《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中国人有着重视孝道的文化传统,因此,目连的故事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目前最早的文学性文本可能是从敦煌出土的《目连变视孝道的文化传统,因此,目连的故事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目前最早的文学性文本可能是从敦煌出土的《目连变文》演变而来。历代戏曲中以目连传说为题材的剧目包括:宋代的《目连杂剧》、元代的《行孝道目连救母》、明代的《目连救母劝善记》、清代的《劝善金科》等,民间创作还有宝卷《目连三世宝卷》、《目连僧救母》鼓词等。有人称目连的故事为“中国的《神曲》”。只是到了近代和现代,目连救母的故事影响力才逐步减弱,但是在广大农村和佛教徒中还有一定影响。

四、《盂兰盆经》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从学科意义上讲,必须对孝的思想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以达到科学的认识。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没有从宗教学,尤其是佛教的角度进行详细的研究。《盂兰盆经》作为佛教经典的孝经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理论代表性,因此,本文对《盂兰盆经》中和社会现实有关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从哲学意义上讲,对佛教中所宣扬的孝道的研究补充和发展了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的空白。西方哲学从理论方面动摇了人们传统的孝的信念。传统孝道是朴素的,不需要什么具体的解释和论证,而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坚持追究一切现象的最终依据,一切都必须做出科学的说明,并使之接受逻辑的检验。

而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从根本上否认有认识真理的可能或真理的存在。他们认为道德既不能被认识,也不能被确认,伦理学中不存在认识问题,不存在道德的客观标准,所谓道德仅仅是个人任意性的选择。这样,就完全堵塞了对孝道的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在论及人类社会时,主要强调阶级关系,并没有涉及孝的思想。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传统的儒家孝道的同时,对佛教孝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丰富西方哲学伦理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佛教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拥有众多的信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如何积极利用佛教在广大信徒中的影响力,发挥佛教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佛教对社会积极作用的突破点。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社会的和谐是我们当前研究首要的关注点,而以孝的伦理观念为核心的家庭和谐是人自身和谐得以实现的基础。佛教中孝道思想对家庭和谐和人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的影响并分析其内涵来诠释当前社会中孝道问题,从而,通过佛家经典研究从另一个视角来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下一篇:孝道作文范例(3篇)
    上一篇:酒店业行业分析报告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酒店业行业分析报告范例(3篇)

      酒店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XX年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这一年,酒店经历了几件重要的事情,餐饮部的经营交接、四月开始推行新的企业理念、酒店客房的扩容改造;这一年,质检工作根据酒店整..

      daniel 0 2024-04-15 14:01:21

    2.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例(12篇)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篇1精心建设廉洁文化环境凝聚廉洁教育的向心力对学生思想、人格和修养的教育不能依靠教育者的灌输和强制,廉洁教育亦不例外。“甬城国学堂”对整个校..

      daniel 0 2024-04-15 14:00:13

    3. 酒店专业论文范例(3篇)

      酒店专业论文范文关键词: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工学结合为模式的典型特征,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既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又以学徒角色..

      daniel 0 2024-04-15 13:28:52

    4. 酒店下半年工作计划范例(3篇)

      酒店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2017酒店前台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一】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一)认真做好日常性会计集中核算和委派工作。集中核算工作:1、完成了各核算单位xx..

      daniel 0 2024-04-15 13:28:13

    5. 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汇报范例(3篇)

      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汇报范文[关键词]镇志;体例;资料;价值;实践鲁汇乡修志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9年5月内部面世24万字的《鲁汇志》,上限1949年5月、下限1996年12月。鲁汇镇建..

      daniel 0 2024-04-15 12:57:00

    6.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范例(3篇)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范文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

      daniel 0 2024-04-15 12:56:13

    7. 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范例(12篇)

      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元认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23-011前言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吸引英语知识与信..

      daniel 0 2024-04-15 07:04:55

    8. 职高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2篇)

      职高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测考试;大纲解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50-02【作者简介】周新华,南京市职教..

      daniel 0 2024-04-15 0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