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行业研究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4-17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1

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无论风雨泥泞,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开拓创新思维,一步不离地坚守科研阵地,谋划和实践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以博大的胸怀、渊博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引领着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走向美好明天……

50多年来,雷霁霖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临生产一线不懈实践的信条,在科研路上获得累累硕果。他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经实现产业化;率先从英国引进冷水性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为国家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雷霁霖院士因此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一)丰富养殖理论引导新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技与产业:作为一位致力于海水鱼类养殖的专家,请您回顾一下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发展历程。

雷霁霖: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建国初期处于港养(南方称“鱼”)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上世纪50年代中以来,我和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的“拓荒者”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畏艰苦、不辱使命,携带简易工具,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奔赴沿海渔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我和同事们很早就有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落后面貌的想法,认为北方冬季漫长,不能走其他产业发展的老路,很早就大胆地提出了“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首先在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率先在中国大陆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相继建成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胶南基地和中日合作小麦岛实验基地等一批设备水平越来越先进的试验基地,还帮助北戴河建成了渤海水产增殖中心试验站,一路领先完成了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工艺和养殖生产体系的构建。以此为依托,相继完成了20多种鱼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率先打开了国外海水养殖鱼类良种的引进渠道、开启了与多个国家(中日、中英、中挪、中法)合作研究的大门,快速提升了中国大陆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模式和系统装备的多次提升。

海峡科技与产业:这个阶段,您和同事们一起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卓有成效的探索,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雷霁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眼光变得越来越开阔。为了彻底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面貌,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养殖品种。我们经历1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将欧洲冷水性养殖良种――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引进中国大陆,并将其培育成为中国大陆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

当大菱鲆育苗与养殖获得巨大成功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我赶快申报专利,但我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申报专利的问题。为此,我们没有急于申报专利,而是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在养成方面,由我们首创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不仅为中国大陆北方创造了大菱鲆规模化养殖的奇迹,同时在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新策略鼓舞下,以此为基础,设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和“南北接力”的养殖格局。现在,北南沿海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样板,正有力地助推着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养殖目标推进。

(二)发展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

海峡科技与产业:您已年近八旬了,但仍在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奔走呼号。您曾经说:“我有一个预感,当前和未来世界第4次工业革命,应该是生物工业革命,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盼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能在中国大陆早日实现”。关于海水鱼类的工业化养殖,请问具体的内涵和实施方法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就是以品种为单元,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它是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共同构建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端养殖模式。简而言之,工业化养殖就是一种高度可控的、适度集约化的、绿色环保的、质量安全和人工生态型的养鱼工程模式。

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其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工程建设。

海峡科技与产业:那么,您所探索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具体的思路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的总体思路旨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持续发展,所以不仅要求引进新技术,同时要求生产者必须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以及“福利养殖”等学科理念深深融入到产业运行之中,通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密切结合,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工业化养殖对资源消耗、工程构造与人文社会需求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衡量标准,其目标应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把鲆鲽类养殖作为优势品种高端产业的典型样板,在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最后,在中国大陆沿海完成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系列工业化养殖大产区的构筑。

此后,继续紧密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即可在广袤的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

(三)养殖工程化与产业化的中心任务

海峡科技与产业:接下来,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需要做哪些事、具备哪些条件?

雷霁霖:当前,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配套装备的模块化,建立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对于水质净化方法和循环水过滤装置,我认为要有新的解决思路,应该探索除生物过滤膜以外的、全新理念的水处理方法和新的系统模式;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监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而,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尤其应将有可视系统的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行;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今后都期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此外,为了推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或法规,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发展深水网箱、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等鼓励政策,还期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如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海峡科技与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产业模式有哪些特点?

雷霁霖:上述不同模式的养殖产业,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生产管理、产品收获、安全检测等容易控制,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所以,工业化养殖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对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来说,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将育苗、养殖、加工、营销等系列生产工艺通盘纳入工业化管理流程之中,所以被统称为一项典型的海水养殖工业。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对于饱受空间、模式、品种、饲料和病害等多重压力制约的水产养殖,整体技术急需转型提升至工业化水平,这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鱼类高端养殖产业开发的先锋,走过21年风雨历程的事实充分说明,它是一个极富品种特色、产业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养殖方式,首先由它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跃式发展的道路,使之迅速成长为深受国内外关注的新兴产业。

海峡科技与产业:结合您在鲆鲽类养殖上的实践和探索,您认为未来,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发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雷霁霖:现在,鲆鲽类养殖进行自我优化提升的同时,也在为多种鱼类以及其他海水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近10多年来,中国大陆海水养殖界在鲆鲽类养殖样板的影响下,已从观念到行动上发生了巨变。近年在中国北方沿海的主产区,每年都有许多国产化、高水平的循环水养鱼工厂拔地而起,展现出的系列成果充分说明,工业化养殖完全符合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潮流,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预测“十二五”期末,沿海的鱼类工业化养殖将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景象。

我认为,未来产学研各界为了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今后将会从理念上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动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并正在催生中国海洋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大量实例说明,高新技术只有融入产业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也只有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所以,当前应当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发展高新养殖技术的起点,要全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高技术人才队伍,组成众多高智能团队,一起向预定目标冲刺,才有可能完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构建。

为了加快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步伐,热切企盼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尤其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深信政、产、学、研各界今后必将树立起低碳环保、质量安全第一的信念,抓住产业转型良机,共同锤炼中国大陆海水鱼类高端、高质和高效的工业化养殖样板,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渔业建设作出新贡献。

(四)雷院士心中的未了情

海峡科技与产业:对于鱼类养殖,您肯定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感情,对于未来,您有哪些想法?

雷霁霖:鱼类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并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建立功勋。今天,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我就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这就是我的理想和承诺。

数十年来,为了实现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梦想,我宁可不计个人得失,放下安逸生活,但从未改变过研究鱼类的初衷。可以说,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爱河,那里有许多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从思路到行动所有这一切,都源于“鱼”,我的“苦”与“乐”也与“鱼”密切相关。总之,人生苦乐是常事,事业未了情难了!

我一直闲不下来,因为新一轮水产养殖事业才刚刚开始,所以在这个时侯很难说出“安心颐养天年”这句话,心中觉得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对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来说,摆在产学研同仁面前的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所以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当前时机,同时要不断更新思路和实施方法,才能有效推进养殖产业顺利达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畜禽养殖;养殖污染;污染防治技术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生态防治研究,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世界各国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与追求,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全国各省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部级生态地市的大背景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生态防治研究,加强养殖企业规模化整治,促进生态型畜牧业大发展,对于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提高农民收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畜禽养殖及污染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畜牧业标准的管理体制得到逐步完善,管理机构已基本健全,对于推动畜牧业技术进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1年中国畜禽养殖稳定增长,年末生猪、牛、羊、家禽养殖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9%、2.5%、3.1%、8.8%,并在国际养殖业中占较大比重。畜禽污染是畜禽养殖企业应重点关注的首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各种畜禽饲养周期选取不同的基础数据,采用以下计算方法:存栏量(牛、羊)或出栏量(猪、家禽)×日排泄系数(kg・a-1)×365(d)。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各畜禽粪尿日排泄系数数据,主要计算2011年猪、牛、羊和家禽四类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泄量如表1所示。

表12011年猪、牛、羊和家禽四类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泄量(亿t)

大量粪便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CODcr、BOD5、NH3-N、TP、TN等大量污染物,这些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潜在威胁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对其加以监管并且进行合理处置,将对养殖区域生态环境及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畜禽生态养殖污染防治技术

(1)畜禽粪污有机肥生产技术。近些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大部分畜禽养殖散户均合并集中到经规划许可的养殖小区内养殖,养殖地点远离村庄,布局更加合理,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养殖小区采取企业统一管理模式和污防体制,对畜禽粪便实行干清粪方式,直接将畜禽粪发酵成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生产工艺流程如下:配备此类有机肥生产工艺车间的集约化养殖场,平均占地约35亩,技术投资成本约260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装载机、发酵翻倒机、立时搅拌机、滚筒烘干机、粉碎机、滚筒筛、输送机、造粒机等,其使用寿命15~20年。推广实际应用的地区有山东、浙江、宁夏、甘肃等。(2)畜禽粪污沼气化技术。畜禽养殖粪污沼气化技术以往在我国南方温度较高的地区应用比较成熟,在北方受冬季低温期影响,稳定运行相对困难。为使养殖企业的畜禽污染防治达到对地形地貌、处理规模无特殊要求,总体降低运行成本,2008年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新型升流式厌氧固体反应器”专利,并实践出一套新畜禽粪污沼气化技术。经实践,对于养殖规模4000头肉牛的大型养殖场,需配套建设主体发酵罐容积2000m2的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沼气工程,每天可处理粪便约45t、尿及冲洗水40t,工程总投资约650万元,其主体设备使用寿命为20年。本技术在辽宁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已得到全面推广,为北方地区畜禽污染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生物技术法畜禽养殖技术。在改善外环境方面,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把猪、鸡、鸭、牛等粪便和有机垃圾转化成大量的动物蛋白饲料如无菌蝇蛆、蚯蚓,再用这些廉价的高蛋白饲料来代替部分或全部的商品饲料投喂给经济动物,该项技术达到降低养殖成本、生产绿色食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在改善内环境方面,将含有枯草菌和酵母菌按比例拌入饲养生猪,可以大幅度改善生猪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对饲料的吸收率,减少生猪粪尿的臭味,显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三、畜禽养殖企业污染生态防治措施与展望

畜禽养殖企业主要采用集中化养殖模式,实行统一管理体制。对于养殖污染,主要体现在养殖环境卫生和粪便排泄物处理等方面。因此,企业自身必须加强养殖小区环境卫生管理、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作,按照“谁所有谁管理、谁养殖谁管理”原则,建设畜禽养殖废水、固废处置设施,包括堆肥发酵场、沼气发生池、发酵床、沉淀池等设备。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应安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金的规模及支持项目数量,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运行经费补贴,环保部门制定相应污染防治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扶持政策。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进口虾虾养殖污染红树林破坏浅海滩涂扩大内需食品安全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意识到海水养殖特别是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规避过度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而控制养殖量,在日本所消费虾的90%以上依赖进口。日本虾产品进口因其在虾养殖国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而成为备受争议的进口农产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各界就认识到在东南亚各虾产品养殖出口国对所在国红树林及海洋环境等的破坏,呼吁各养殖国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法和适当缩小养殖规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的环境污染的认识研究、中国的虾养殖状况和各界对虾养殖环境影响的认识分析,寻找在对日本出口虾价格低迷,对美国出口虾受贸易保护措施制裁的形势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日本虾产品养殖、消费及进口状况

1、日本海水养殖虾数量少

日本是群岛海洋国家,渔业生产以海洋渔业为主。自1977年世界开始实施200海里水域经济专属制度后,日本的远洋渔业生产受到很大打击,捕捞量逐年下降,虾产品捕捞量也由最高时1963年8.7万t减少至2007年2.49万t。为弥补远洋渔业生产的不足,日本转向发展本国200海里水域内的渔业生产,海水养殖生产迅速发展,海水养殖产量从1975年的60万t增至1994年的134.4万t。但其后逐年递减至2006年的118万t。海水养殖量递减的原因,并非养殖生产不顺,而是为了避免因增产带来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养殖物品质下降和引发鱼病等。为使海水养殖生产持续稳定,近年日本将海水养殖产量控制在120万t左右。日本海水养殖占海洋渔业的20%左右,以鱼类(占22%,2006年数据,以下同),贝类(占36%),海藻类(占41%)养殖为主。虾产品养殖量极少,1997年2241t、2007年1675t,1998年捕捞天然虾2.7万t,养殖2000t,进口28万t,合计31万t。不足部分长期从东南亚等国进口。

2、日本进口虾来源国结构变化

日本水产品进口量居全球第一,是虾进口大国,虾进口量由1961年0.457万t,增至1972年13.5万t、1994年31.9万t。90年代后虾产品进口量在30万t以上,1997年以后出现大幅度波动,介于25至30万t之间,2008年进口量为26.26万t。

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日本先后从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进口天然捕捞虾产品。由于虾捕捞多采用海底拖网,致使天然虾被“涸泽而虾”,天然资源剧减。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台湾省,东南亚等地人工养殖。日本先后从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中国大陆进口低价养殖虾,日本市场虾价大跌,90年代中期的虾价降至60年代初期的一半左右,虾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代表。但短短数年后,台湾虾养殖业,就因高密度养殖而导致虾池污染、虾池池底老化而爆发虾病,致使养殖虾大量病死,台湾虾养殖业此后一蹶不振。

继台湾地区之后,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大陆相继成为日本进口虾来源国。虽然养虾池老化问题仍然没能解决,但靠弃旧辟新、丢弃被污染和老化了的虾池另辟新池,得以维持养殖虾产量。东南各国主要养殖黑斑节虾。中国以南美白对虾等淡水虾为主。

二、日本各界对虾进口来源国虾养殖污染的认识

1、日本出版的虾养殖污染的相关书籍

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岸边红树林的破坏、对虾养殖农户的影响等。各界人士纷纷着书立说、实地考察、研讨对策。代表书籍有《虾和日本人》、《日本的虾・世界的虾》、《透过虾能看到亚洲》、《有机虾的旅行》、《亚洲虾养殖的兴起和外部不经济的发生》、《亚洲的虾养殖和贸易》、《虾和日本人〈2〉生活中的国际化》等。

《虾和日本人》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养殖虾的养殖、流通、加工过程的考察,描述了日本人喜食虾,消费数量庞大的虾;分析了东南亚各养虾国砍伐岸边红树林开辟养虾场,向养虾池投放大量抗生素等事实;分析了虾进口国和养殖国之间利益转移不均衡的矛盾,强调了日本人大量进口和食用养殖虾对虾养殖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007年版《虾和日本人〈2〉》把20年前的数据更换为现在数据,介绍了养殖虾品种由黑斑节虾向其他品种扩展,揭示了东南亚以外的国家也加入养虾行列,红树林被砍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及虾养殖池被更多投放药物的事实。介绍了虾养殖农户生活和20年前比几乎没有改善的现状。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虾进口量停滞,已非世界最大虾消费国,取而代之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虾进口国,中国也由世界最大虾养殖国跃居为世界前六位的虾进口国。尽管在东南亚等国由自然循环型粗放养殖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养殖品种也由单一品种黑斑节虾向南美白对虾等多元化,但20年前论及的问题至今仍没解决。即为造养虾池而破坏红树林、过密养殖引发虾病、养虾池排水致海水污染、岸边农田盐化、养虾农户收入低、食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2、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污染的关注

日本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学和民间组织,定期召开关于虾养殖国问题研讨会,派遣研究人员去虾养殖国考察,组织养殖虾问题研究会等。如1998年成立的“虾问题研究会”,围绕亚洲虾养殖问题展开各种活动,探讨日本进口养殖虾引发争论的原因,可持续的虾养殖方法,分析研究红树林破坏和虾养殖的关系等,1998年出版的月刊《水情报》中“虾和红树林”专集,1999年和2004年分别召开的亚洲虾养殖和环境研讨会,探讨越南,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虾养殖和海洋环境破坏等问题,如红树林修复,养虾池管理,养虾池生产形态,以及提高养殖户生活水平、改善沿岸山林地带环境等。“思考21世纪水产业之会”,“红树林植树大作战联络协议会”,“水产综合研究中心”等都对虾养殖国的海水环境和对红树林的破坏表示担忧。

3、虾养殖的危害

虾养殖由最初的粗放式养殖,逐渐发展至半集约式、集约式养殖。半集约式养虾池约8年左右,集约式养虾池约3年就得淘汰。虾养殖户把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投放大量饵料和营养剂。海水养殖虾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和底质恶化;高密度养殖易导致虾病蔓延,为防虾病而投入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会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黑斑节虾等养殖会使岸边农田土壤盐化,殃及岸边树林和农田,被盐化的土壤即使不再作养虾池也不能再作农田使用;过度汲取地下水会导致地表下沉,增大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在沿海低地建养虾池,使近岸红树林,盐碱地和沼泽地以及农业用地遭到破坏。养虾池的开发严重破坏大片滩涂湿地,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破坏岸边生态平衡,致使许多环境发生变化。

三、日本对海洋环境保护和规避污染的措施

日本是虾产品消费大国,在世界虾进出口贸易中,日本占虾进口总量的50%,美国占30%,但日本虾产品自给率只有10%左右。日本为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水产厅2007年修订了《水产基本计划》,设定水产品自给目标及可持续生产目标,计划2012年鱼和贝类自给率达到65%。日本为了保障虾的生产和供应量,采取了加大在海外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扶植海外虾生产供应地,同时在国内研发零污染完全密封循环式海水养虾技术。

日本2005年开始用“封闭循环式内陆海水养殖”技术养殖对虾,在远离大海的山村和都市的高楼中养殖,由于“内陆海水养殖”养植物生长快,并且不会造成水污染,且因在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养殖,不必使用预防疾病的各种抗生素,不会造成海洋污染。

日本2007年研发并投产了“完全密封循环式屋内型”虾养殖设备,该设备采用回收养殖排泄物和残饵,不换水技术,不污染海水。用塑料人工砂等净化设备降低养殖成本。由于养殖设备小,占用场所小,不受所在地限制,不受外来虾病的侵袭,不用投放各种抗生素,养殖虾产品安全性高。

日本2008年6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增加大黑虎虾养殖量,加大了投资力度,在养殖池底覆盖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板,利用设置在池内的管道吸除底部沉积死虾和粪便所形成的淤泥,顽固的淤泥定期将由潜水员潜入池底清除。养殖期结束时更换池水,防止淤泥粘附在池底,净化养殖池水质,提高虾的存活率和成长速度,日本希望能藉此技术增加养殖虾产量。

四、中国的虾养殖及污染对策

1、起步于浅海滩涂的虾养殖

虾产品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5%,日本是中国虾产品第一出口市场,占虾产品出口总额的20%。中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黄海海岸浅海滩涂进行养殖,80年代初期逐渐向其他沿海地区推移。2007年虾养殖量超过100万吨,产量居全球第一。养殖品种以淡水虾为主,南美白对虾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8%。

纵观70年代末至今的虾养殖史,可谓是和各种虾病害和污染格斗的历史。早在80年代初期即发生虾池污染,黑白斑病、斜管虫、纤毛虫等各种病害,90年代遭遇经济效益不理想、养虾专业户严重亏损,陆源污染和赤潮等灾害。南美白对虾还因近亲繁殖种苗,种质退化;产量供大于求,价格低迷;违禁药物屡禁不止,影响对虾质量;经销商・虾养殖户和饲料厂间赊销饲料严重,影响饲料企业发展;对虾养殖人员素质低下,没有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甚至存在文盲养虾,影响养殖技术的提高等问题。

尽管中国虾养殖业和东南亚各国几乎同步经历了虾病害,过度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破坏红树林等问题,但在日本的相关书籍中很少被提及。这应该和中国养殖虾中近80%是淡水虾,可以在内陆湖泊和池塘养殖,不存在大农场主圈地驱逐当地渔民而引发渔民失海、失地,虾农生活贫困的问题,尽管养殖虾供大于求及因残存农药超标虾价逐年下降,但“2007年对虾出口额为8亿美元,全国水产养殖人员达2100万,渔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07年的6937元,增长了73倍。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虾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由外部污染研究向虾养殖自身污染研究转变

90年代之前主要强调源于虾池外部的污染,90年代开始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90年代末期开始有大量文章论述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和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3、中国养殖虾面临的世界环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受经济衰退和人们饮食高级化和对安全食品追求的影响,虾产品需要递减,日本政府为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修订了食品进口政策,通过制定“食品中残存农药肯定列表制度”、“进口加工品原材料的原产地证书制度”等,减少虾进口量,加大进口虾安全基准检疫,大大提高了国外水产品挤入日本市场的门槛,日本水产品进口量逐渐减少。日本也以中国虾产品残存农药超标而压低虾价格。虾进口量由1994年的31万9千t减少至1998年的26万6千t,在日本虾已失去了高级感,由高级食品失宠为一般食品,据日本大型婚宴公司经理介绍,最近在婚礼和宴会上用虾做的菜肴数量减少,有很多人把虾剩下。

中国在向日本出口虾市场中还面临和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俄罗斯、加拿大等冷水虾的竞争。

由于日本减少进口量,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将出口至日本的虾转而出口到美国。然而2008年9月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虾产品出口企业中,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对美出口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27.9%到112.8%,向中国相关企业征收27.9%到112.8%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对养殖虾出口企业影响严重。

4、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要尽量减少虾养殖的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生物治理的办法,如学习日本经验引进刺沙蚕,采取鱼虾贝,鳖虾立体混养方式;施放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控制有害细菌、分解有机质、调节水质,防治病害发生。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虾养殖,都要实行完全封闭循环式养殖虾池,在减少外源对虾池污染的同时,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使养殖废水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或完全循化利用。

其次“以食品安全为总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体系,提高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不但在生产、加工、运输的各个环节符合HACCP和进口国有关虾产品市场准入标准,还要符合中国国内虾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在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目标市场消费者满意度,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的同时,不能急于改变“以南美白对虾独撑出口的局面”而“尝试出口养殖斑节虾”因日本人喜食的斑节虾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力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被日本人充分地论证过。

再次要加大内需,减少盲目的不当出口竞争,保持虾产品的适当价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也成为世界虾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国内市场销售,减少物流和运输环节,丰富国内消费市场水产品种类,避免出现成本倒挂和破坏环境的,以虾产品换取外汇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村井吉敬、鹤见良行:エビの向こうにアジアが见える(透过虾能看到亚洲)[M].学阳书房,1992.

[2]水产经济新闻:2006年日本海水养殖生产的主要内容[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

[3]日本初完全闭锁循环式屋内型エビ生产プラント稼动、北陆农政局新泻农政事务所、上越统计?情报センタ[Z].maff.go.jp/j/finding/zirei/08_it/pdf/057.pdf-2009-06-21.

[4]周井娟:日本虾产品进口结构变动规律与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10(5).

[5]张慧:市场观潮正视养虾业对环境的影响[N].《中国海洋报》水产周刊・市场经营,2003-04-11.

[6]舒廷飞、罗琳等: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2(5).

[7]陈子强:对虾养殖问题二、养殖[J].福建水产,1984(1).

[8]徐启家、刘梦侠:中国对虾黑白斑病的初步观察[J].齐鲁渔业,1987(3).

[9]:养殖对虾的纤毛虫病害[J].动物学杂志,1990(25).

[10]胡佐楚:广东省对虾养殖现状和对策[J].水产科技,1990(1).

[11]王安利、胡兆群:对虾养殖、陆源污染与赤潮灾害[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1(8).

[12]叶建生:日本刺沙蚕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5).

[13]周洪:得内贸者得天下――国内对虾产业发展思考[J].广东饲料,2010(6).

[14]李生: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和对策[J].海洋与渔业,2009(3).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4

三亿五千万年前大鲵就和恐龙生活在一起,后来恐龙灭绝,它却顽强地繁衍生存下来,因此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又有“活化石”之称。

大鲵,俗称娃娃鱼,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可达180公斤以上,能存活200余岁。据资料记载,三亿五千万年前大鲵就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后来恐龙灭绝,它却顽强地繁衍生存下来,因此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又有“活化石”之称。

20多年前,秦岭山区的河流、山涧小潭边经常能见到大鲵的出没,它们的叫声听上去像婴儿在啼哭,为此当地人还视大鲵为怪物。但如今,人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种“怪物”的身影,也很少能听到它们的声音。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频繁的捕杀,致使我国野生大鲵数量锐减,甚至濒临灭绝。

人类之所以大量捕杀大鲵,是因为它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且肉质鲜嫩、风味独特,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因此,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已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明令禁止捕捉,但仍有不法分子为谋利铤而走险。

值得庆幸的是,有这样一支队伍始终为大鲵的繁育而活跃在秦岭的大山深处,他们就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由张红星副研究员领衔的大鲵科研团队,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从事以大鲵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团队。

事业薪尽火传

大鲵科研团队组建于1996年,当时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原所长方树淼为团队主要科研力量。方树淼是我国大鲵研究专家,多年在深山与山民和娃娃鱼打交道,在大鲵繁育生境保护、自然产苗与人工生态繁育工程技术、培养亲鲵、自然交配、产卵受精、孵化出苗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发现,他设计并参与创办的陕西勉县大鲵研究所、西安就峪、宁陕县龙泉、宁陕县达文、城固胥水、佛坪沙坝等大鲵繁育场,现在均已产苗成功。方树淼还曾建议将娃娃鱼繁育项目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并编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7年张红星调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后,一直跟随方树淼在汉中市勉县等地从事大鲵原生地自然繁苗的探索。由于此前在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长期从事水产养殖与科研一线工作,张红星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扎实的大鲵养殖理论,且科研技术和组织能力较强,成为了方树淼的一名得力干将。

2000年,方树淼退休,团队的科研重任落到了张红星身上,在课题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他一直坚持在野外观察和研究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及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试验等研究,两年之后,基本掌握了这些技术所涉及的生殖和生态学问题。2003年至2005年,张红星研发的大鲵生态繁育工程与繁苗技术逐渐成熟,并在2006年产出了首批子二代大鲵苗,一举突破了大鲵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

2010年,大鲵科研团队迎来了两名80后硕士,分别是王启军和赵虎。像当年方树淼带领自己一样,张红星也带着两名新人在大鲵资源保护、人工繁殖、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科研技术攻关实验。张红星没有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知名度逐渐提升,所研究的技术给众多养殖企业(户)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单位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随着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大鲵科研团队向单位领导提出拟建大鲵科学研究基地的申请,并获得大力支持,现已在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公司建立了“大鲵科学研究基地”。

成果彰显实力

一张张获奖证书、一份份成果鉴定报告……这些成果都是大鲵科研团队能力的最佳佐证。风光的背后,是张红星和团队成员跋山涉水时洒下的汗水,是常年在外考察时的艰辛,是反复实验、不断测量时的坚持。每年几乎有160多天,张红星和团队成员都是在野外或养殖场度过,可张红星说这一点也不苦,一想到这项事业可以挽救濒临灭绝的娃娃鱼,就感到无上光荣。

在“大鲵规模化繁育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中,张红星带领团队在大鲵天然繁殖地蹲点实验观察,测定记录相关生态学因子的阈值,并实施大鲵繁育生境保护,设栏防洪、防逃,投放亲鲵养护,使大鲵繁苗成功。经过理论―实践―创新的不断反复,最终形成了大鲵繁育技术,并对其进行了推广应用。

2010年5月18日,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评审办公室委托陕西省水利厅,对该项目进行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不仅创建了大鲵规模化仿生态人工繁育模式,实现了大鲵繁育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还建立了大鲵集中繁育、分散养殖、统一销售的“大鲵养殖经济合作社”模式,具有重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最终,项目荣获第14届陕西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

面对“秦岭山区大鲵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项目,据张红星介绍,该项目通过大鲵繁殖生态学、精液离体保存、PIT标记技术应用、生长差异性研究,用基因识别与鉴定技术摸清了陕西省野生与人工养殖大鲵的基因类型、仿生态繁育场选址注意事项等,探讨了大鲵野生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因子及大鲵种群濒危机制,并制定了芯片标记与鉴定技术路线,实现了大鲵野生状态与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探索了秦岭山区大鲵解濒路线,形成了大鲵种质资源的保护对策,完成了人工养殖大鲵野化驯养的技术流程,此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大鲵人工养殖这一战略性新产业、当地经济和富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服务和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2010年,大鲵科研团队凭借“秦岭山区大鲵规模化高效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张红星说,该项目是陕西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场技术人员和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渔业管理局等单位,依据秦岭地区大鲵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进展状况,特别是大鲵的繁育技术示范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提出的自选课题。“通过该项目,我们攻克了长期难以解决的大鲵规模化繁苗难关,实现了鲵―鳟兼养大鲵繁苗创新高的生产之路,使野生动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共赢之路”。

张红星团队取得的成果远不止这些,其承担的“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0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大鲵生态繁殖及种苗培育研究”项目获得2007年度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张红星发表了包括《秦岭山区大鲵生态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观察》等40余篇专业论文,并承担了“大鲵病害预防与综合治疗技术研究”、“大鲵人工放流与监测”等7项科研项目,为我国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育苗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未来矢志不渝

2012年是农业部渔业科技促进年,大鲵产业作为陕西省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肯定陕西省大鲵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陕西省渔业局局长刘兴连要求全省各地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大鲵养殖与发展园区建设并重”的原则,2012年继续做好大鲵研究工作。

在陕西省全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张红星被聘为“陕西省大鲵养殖与病害防治工作方向首席专家”,同时被选为“2011年度陕西省渔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张红星表示,业界的认可和肯定给了自己更加坚定的信心,未来团队将继续在大鲵人工养殖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努力,并配合上级指示,在团队已经取得的业绩基础上,继续在种质资源保护、驯养繁殖、疫病防治三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1篇5

关键词:畜禽养殖;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S81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1

引言

自2016年起,甘肃省利用三年时间在全省58个部级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有需求的地区发展扶持养殖业,努力提高当地整体经济水平。然而,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任意堆放又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甘肃省也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纳入“十三五”规划,在发展养殖经济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环境保护方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甘肃省畜禽养殖现状

目前,全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t。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26万t,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为102.48万t和16.04万t,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38%和56%。畜禽粪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1]。甘肃省2015年对重点农业污染单位1786家的污染物排放调查结果见图1~3。

调查发现,甘肃省80%养殖场多集中武威、陇南、平凉、张掖等偏远贫困地区,通过传统的发酵还田利用率不足30%;同时受收集运输能力、收集方式的影响,综合利用率很低。大多数畜禽粪污未经处理后直接排放,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的化合物会污染土壤环境,还会造成周水体的污染,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成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规模化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的定义及内容

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

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是根据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方式,贯穿畜禽养殖业的各个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技术、先进的清粪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及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4]。

3畜禽养殖粪污的清洁生产措施初探

畜禽养殖场的清洁生产,主要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3个方面进行全过程控制,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平衡,以达到治理污染、开发能源和综合利用的效果。实现甘肃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1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化处理措施

减量化处理主要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粪污的数量和容积,使其便于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理。研究表明,畜禽粪污及有害气体的产生量均与饲料的组成成分有关。为了减少畜禽粪污的排放量,要选购消化率高、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绿色饲料[5];然后对畜禽的营养需求进行精准估测,科学合理配置饲料[6];选用合适的加工工艺,应用新技术或使用添加剂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7]。从饲料使用的源头入手,使饲料达到低成本、高效益、低污染的效果。

3.2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措施

禽养殖粪污的传统处理是通过发酵还田利用,因此为了保证粪污还田利用时,作物能最大程度利用粪污养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

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措施主要有:物理处理法。通过干燥、烘干等方式,使畜禽粪污除臭、杀菌灭卵,达到卫生防疫标准以及商品肥料与饲料的使用要求;化学处理法,主要是采用化学试剂与粪污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反应,将其氧化成CO2和H2O,有效杀灭病菌、降低有机物含量,同时保留粪污内含有营养成分[8];生物处理法,主要通过接种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使微生物快速分解粪污中的有机质,进而抑制或杀死病菌、虫卵等有害物。畜禽粪污经过生物发酵腐熟后,便成为无害、无臭的优质有机肥料,是目前常用的粪污处理方式。

3.3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处理措施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应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统一的原则,实现物尽其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有:饲料化。目前用畜禽粪污直接作为饲料主要是鸡粪,经加工饲料化处理后可用于饲喂动物。然而,由于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存在适口性差、能量低、含有致病性微生物等安全隐患,不值得提倡[9];能源化。畜禽粪污能源化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将产生的沼气用于采暖、照明、发电等,是最廉价环保的能源,同时发酵后的沼液、沼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除此之外,由于畜禽粪污中C、H含量丰富,具有很好的燃烧特性,还可以作为能源原料用于焚烧产热[10];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工程。在利用沼气作为能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沼气发酵残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和饲料的功能,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饲料-肥料-能源-环境”复合生态工程,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11]。

4结语

甘肃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防治结合,综合管理,将污染物治理由末端控制转变为全过程控制,建立与现代化畜禽养殖相适应对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秉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胡可璐.畜禽粪污处理能源化,农村养殖可以告别脏乱差[N].人民日报,2017-01-04.

[2]陈金红,张恒军,许振成,方战强,姚道生,王双陆.河源市推行清洁生产策略研究[J].广州化工,2011(06):120-122.

[3]刘汀.畜牧养殖业污染分析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9(01):69-71,76.

[4]李建华.畜禽养殖业的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4.

[5]方热军,汤少勋.生态营养学理论与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J].饲料研究,2002(1):30.

[6]颜新春.环境污染与生态营养饲料[J].四川畜牧兽医,2000(1):18-19.

[7]黄兴国,戚咸理,贺建华.控制畜禽生产对生态环境污染的营养策略[J].饲料安全,2003(8).

[8]郭时金,付石军.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研究[J].家禽科学,2013(11):42-47.

[9]吴启发.畜牧业发展中畜禽粪污的危害、治理与利用[J].中国动物保健,2010(08):21-24.

[10]杨明珍.规模养牛场粪污厌氧发酵制沼气工程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11072-11073.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北方淡水养殖;问题;发展对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1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一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1.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养殖品种混乱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2.1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

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2研究市场供需关系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

2.3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随着北方的淡水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还要积极寻找新的销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在寻找新的销路时,首要还是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市场的供求情况,以适当的时机进军新的市场,才可以将利益扩大到最大。

2.4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规制;养殖规模;面板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7)01-0037-12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1005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养殖业污染重点表现为面源污染,具有隐蔽性、分散性、不确定性、空间区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监管成本高等特征,是世界各国在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2]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养殖业中的畜禽粪便产生量已大大超过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在全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畜禽养殖是造成水质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甚至已超过了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染的作用。[3]鉴于畜禽养殖污染的严峻形势,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及各类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把养殖业环境污染作为环保的重点治理领域,通过各类政策措施对其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防治。

在对养殖业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一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间的协调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养殖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养殖业规模化进程中大量集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对空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环境保护似乎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两难困境”。[4]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众多学者对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试D为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从现有文献来看,首先,经营规模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李太平等[5]、王俊能等[6]从生产技术角度认为,规模化经营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在降低污染物产生量的同时还强化了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现;王清军等[7]、茹蕾等[8]从交易成本上提出,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降低污染的监管与治理成本,为环境保护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已证实了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农业污染问题的改善。其次,部分学者基于环保视角分析了环境保护的实施对经营规模的作用。环境保护是通过一系列环境政策工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通常可以将环境政策工具分为直接管制、经济手段和软手段三种类型。直接管制是通过环境规制确定必须遵守的环保措施和要求达到的目标,经济手段是利用环境税、排污许可证等手段改变经营者的成本收益,软手段是采用宣传、教育和相关环保技术推广等方式达到环保目的。[9]目前,现有研究已从经济手软和软手段的角度分析了环境保护对经营规模的促进作用,但对于环境规制的直接管制如何影响经营规模的分析还较为少见。例如,周力[3]通过对我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研究认为,由于规模化经营能够降低养殖户的污染治理成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严格的环境规制将促使农户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罗小娟等[10]通过对生产技术的分析发现,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助于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环境规制不断完善,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养殖规模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充分了解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规模间的关系,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现有文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我国养殖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多种经营规模,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而现有文献较少关注到这一问题。(2)现有文献的实证研究多采用宏观数据,缺少来自微观调研数据方面的支持。(3)多数研究采用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无法全面反映出近年来环境保护与养殖业经营规模间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拟以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为例,利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开展的规模化养殖入户调研微观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佐证,从而推动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协调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期侯国庆等:我国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规模的影响效应

二、理论分析

农民家庭经营是我国畜禽养殖的基本形式,以农户为切入点的源头控制可以有效防控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根据Schultz[11]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从事畜禽养殖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当农户从养殖中获得的收益增加时,农户会加大畜禽养殖生产资料的投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反之,当农户从养殖中获得的收益减少时,农户将会更多地通过其他收入以满足对于经济收益的追求,而其他劳动的增加将造成农户养殖劳动力等生产投入的降低,养殖规模出现缩小。上述分析在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和农民工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获得了有效的印证。[12]

根据农户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假设,可以用方程(1)来表示农户的养殖预期收益最大化模型:

π=Max(∑ni=1αipiqi-∑mj=1wjxj)i=1,2...,n;j=1,2...,m(1)

方程(1)中,π为农户的预期养殖经营收益,pi为第i种产品的预期销售价格,qi为第i种产品的数量,αi为预期价格pi的存在概率;wj为第j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xj为第j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随着我国养殖业中环境规制的不断严格,畜禽养殖污染作为外部不经济的产物将被内部化,“谁污染、谁治理”成为最直接的治理方式。因此,农户在养殖过程中除了生产性要素的投入外,环保支出成本将随着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而不断增加。本文在方程(1)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环保支出,从而将环境规制的影响纳入到农户预期收益最大化分析过程中。此外,在进一步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后,方程(1)变为如下形式:

根据方程(2)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于养殖预期收益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并分别发挥着负向和补偿两类作用,具体如图1所示。图1环境规制对农业经营规模的影响

从直接效应来看,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了生产总成本的上升。但实际上,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农业生产技术还具有溢出效应,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Porter[13]从“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的理论角度论证了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说”;随后众多学者通过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14-17]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制最终能够减缓或抵消环保成本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即环境规制发挥了“补偿效应”。具体来看,一方面,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方程(2)中的技术变量A增大,从而带动了畜禽产品产出的增加,总收入扩大;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还有助于畜禽产品质量的上升,从而提高了产品预期销售价格的存在概率αi,即进一步拉动总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提高,即在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饲料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量xj将减少,畜禽养殖的生产投入成本降低。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中料肉比、料蛋比等饲料转化率的提高,正是养殖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效果。综上,环境规制的直接效应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对养殖预期收益表现为负向作用,而环境规制通过带动生产技术进步产生的间接效应对养殖预期收益又发挥了补偿作用。因此,考虑环境规制下的农户预期收益情况,必须对负向作用和补偿作用的大小进行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户生产规模已形成多种层次,不同规模的生a经营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小规模经营农户仍主要采取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畜禽养殖,对于技术的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环境规制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对其畜禽产品销售收入和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几乎没有影响,更多地表现为环保支出增加导致的生产总成本上升,即环境规制的补偿作用小于负向作用;最终,环境规制造成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养殖预期收益降低。为满足经济收益的需求,小规模经营农户将更多地从事畜禽养殖以外的劳动以弥补养殖收入降低带来的损失,造成养殖劳动力等生产投入下降,养殖规模缩小。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对小规模养殖户的经营规模具有负向影响。

与小规模养殖户不同,畜禽养殖大户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生产水平,甚至部分专业大户的养殖模式已类似于企业的规模化养殖,大量采用技术设备依靠机械自动化方式开展养殖活动,养殖技术的利用水平较高。当环境规制推动生产技术进步后,畜禽养殖大户将会更多地享受到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补偿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消环保支出造成的负向作用;最终,环境规制将有利于养殖大户的生产预期收益的增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农户会继续加大对养殖的生产资料投入,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对畜禽养殖大户的经营规模具有正向作用。

三、数据来源与核心估值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于2015年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全国开展的蛋鸡规模化养殖入户调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鸡蛋生产与消费国,自1985年以来我国鸡蛋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蛋鸡养殖业规模巨大。[18]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禽养殖环境规制的不断严格,农户在蛋鸡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在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和调研条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重点选择了2014年我国禽蛋产量排名前十位省份鉴于禽蛋产量中的85%为鸡蛋[19],因此禽蛋产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即为我国鸡蛋主产大省。中的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和四川等6个省份,并在考虑东西部地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了西部地区鸡蛋主产省份陕西,共计对全国7个蛋鸡养殖大省开展了规模化养殖入户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受访户进行选择,然后通过入户一对一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678份。样本户中的产蛋鸡存栏量均高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蛋鸡规模化养殖最少为300只/户的统计调查标准。

(二)核心估值设计

环境规制是本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变量,从目前的实证研究来看,环境规制变量的选择十分困难,但适合的环境规制测度指标对研究结果具有显著影响。[20]现有文献中对于环境规制指标的选择方式主要包括:(1)定性方式,部分研究直接以是否具有环境政策以及环境政策的数量为指标,对环境规制进行了测度。[21,22](2)定量方式,使用较多的方法包括:通过人均GDP衡量环境规制,即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环境规制随之愈发严格[23];通过污染物排放强度衡量环境规制,原因在于污染物排放强度越大,环境规制将越严格[24];通过污染治理费用衡量环境规制,更高的环境治理费用代表了愈加严格的环境规制。[3]鉴于我国环境保护过程中并非缺少相关政策法规,而主要问题是执法难度较大、环境规制的效果并未完全发挥[25],因此采用定性方法衡量环境规制可能导致后续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而主要的定量指标侧重从宏观角度对环境规制进行测度,无法反应出本研究中农户面临的微观环境规制情况。

基于目前我国“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原则,本文认为农户作为畜禽养殖的经营者同时也是环保的直接执行者,农户对于其所在地区环保严格程度的判断能够有效反映出当地环境规制的实际执行情况。此外,我国在畜禽养殖业中已具有各类环境规制,农户作榛肪彻嬷频闹葱姓撸能够对整体环境规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较单独使用某一类环保指标更能全面体现各类环境规制的综合情况。基于此,本文选择农户对其所在地区环境保护的感受作为衡量环境规制的变量。

养殖规模是本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考虑到仅利用单一年份的养殖规模无法全面反映出环境规制与养殖规模间的关系,且估计结果中出现偏误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此次调研中除了对受访户2015年当年的产蛋鸡存栏规模情况进行调查外,还采用回忆调查法追溯了农户2014、2013两年的产蛋鸡存栏规模。由于通常的蛋鸡养殖周期为500天,且农户在一年内淘汰的蛋鸡批次有限,因此采用回忆法调查获得的近两年产蛋鸡存栏规模的准确度很高,可以真实地反应出农户当年的实际养殖情况。

(三)样本统计分析

1.环境规制情况

四、估计方法与变量设置

(一)估计方法

为了对研究假设进行有效检验,本文将基于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分位数回归模型为这一研究需要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方法。同时,由于面板数据在估计结果方面的优势,本文最终将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自Koenker和Bassett[26]提出分位数回归方法以来,由于该方法能够解释因变量在不同分位数下与自变量间的关系,且估计过程不易受极端值的干扰更为稳健,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研究中。式(3)为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函数表达式:

yi,θ=X‘iβθ+εi,θ(3)

其中,yi,θ为养殖规模的下θ分位数,X‘i为第i个样本的影响因素向量,βθ为θ分位数的回归系数向量。通过式(4)可以获的βθ估计值:

β^θ=argmin[∑yi≥Xiβθθi|yi-xiβθ|+∑yi≤Xiβθ(1-θi)|yi-xiβθ|](4)

目前,关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文献主要以固定效应分析为主。对于如何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27-29]本文按照朱建平等[30]与刘玉萍等[31]的研究思路,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的方式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现对面板数据的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特征:

yi,t=x′i,tβ+z′iδ+λt+μi+εi,t(5)

式(5)中,z′i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x′i,t可以随个体及时间变化,μi表示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εi,t为随个体与时间变化的扰动项,λt为第t期独有的截距项,可将其解释为第t期对因变量y的效应。通过对每个时期定义一个虚拟变量,然后将各虚拟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后获得式(6):

yi,t=x′i,tβ+z′iδ+γ2D2t++γTDTt+μi+εi,t(6)

其中,当t=2时,虚拟变量D2t=1;t≠2时,虚拟变量D2t=0;以此类推。其次,对式(6)进行分位数回归,通过采用自举法估计,在重复抽样的基础上,利用各自举样本联立估计从而可以获得不同规模分位数下的回归模型。

(二)变量设置

本文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户经营规模,主要解释变量为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规制。但是,在考察农户经营规模相关影响因素的过程中,还应对一些与经营规模密切相关的变量进行控制。因此,在参考现有文献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户主个人特征(年龄、教育水平、养殖经验)、家庭特征(蛋鸡养殖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蛋鸡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养殖特征(养殖用地面积、是否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地区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与环境规制共同引入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以研究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相关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3。

六、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规制也因此日趋严格。为进一步了解环境规制与养殖规模间的关系,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为例,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环境规制对养殖大户的经营规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小规模养殖户的经营规模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并没有因为环境规制造成的成本上升而受到影响,养殖经营主体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由此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第二,在大规模养殖的经营主体中,环境规制对规模的正向影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增强,表明规模越大的养殖经营主体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性越强。

第三,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还受到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养殖经营特征的影响,且各因素的作用在不同养殖规模分布下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获得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对于畜禽养殖大户来说,应转变以往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不利于养殖规模发展的错误理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家的环保举措。养殖大户可充分利用环境规制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依靠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畜禽产品产出、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养殖的综合竞争力,发展规模化经营。

其次,由于农户已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因此可通过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其养殖污染问题进行有效防控。为避免环境规制执行过程中规制实施者与被规制农户间的不合作博弈,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模式,引导农户增强环保意识,将传统的污染产生后的治理模式转变为对污染源头的有效防控;通过引入激励相容的环境规制,引导农户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间的监管交易成本,为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再次,应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影响的差异问题,并兼顾其他各类因素对规模化经营的作用,避免环境规制上的“一刀切”。我国畜禽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经营情况在不同畜禽品种与地区间差异巨大,“一刀切”的环境规制将对农户的规模化养殖造成^大压力,甚至导致部分农户的被迫退出,可能影响畜禽养殖业的整体规模化发展布局。因此,政府在环境规制的实施过程中可结合不同畜禽品种在各地区的实际养殖情况,通过采用适度的过程补偿降低环境保护带来的生产成本压力;通过加大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以提高畜禽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实现对养殖经营收入的补偿,最终带动农户实现环境保护与规模化养殖的协调发展。

当然,本文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针对畜禽养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但环境规制对于畜禽养殖规模的影响与经济作用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充分发挥。尽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已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但使用的数据长度仍相对较短,还需要进行多期的跟踪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环境规制的长期实施对畜禽养殖规模发展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晓,张屹山.中国农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8):4-16.

[2]袁平,朱立志.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环境规制缺陷与利益相关者的逆向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5(11):73-80.

[3]周力.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J].中国农村经济,2011(2):60-73.

[4]沈能,张斌.农业增长能改善环境生产率吗?有条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J].中国农村经济,2015(7):17-30.

[5]李太平,张锋,胡浩.中国化肥面源污染EKC验证及其驱动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118-123.

[6]王俊能,许振成,杨剑.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研究――从环保的角度[J].农业经济问题,2012(8):13-18.

[7]王清军.规模经营背景下农村环境行政管理的挑战和对策[J].环境保护,2014(21):51-54.

[8]茹蕾,司伟.环境规制、技术效率与水污染减排成本――基于中国制糖业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24.

[9]IRALDOF,TESTAF,MELISM,etal.ALiteratureReviewontheLinksbetween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Competitiveness[J].EnvironmentalPolicyandGovernance,2011,21(3):210-222.

[10]罗小娟,冯淑怡,REIDSMAP,等.基于农户生物-经济模型的农业与环境政策响应模拟――以太湖流域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72-85.

[11]SCHULTZTW.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M].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64.

[12]王子成.劳动力外出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迁移异质性视角[J].世界经济文汇,2015(2):74-90.

[13]PORTERME.AmericasGreenStrategy[J].ScientificAmercian,1991,264(4):1-5.

[14]BERMANE,BUILTM.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Productivity:EvidencefromOilRefineries[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1,83(3):498-510.

[15]HAMAMOTOM.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theProductivityofJapaneseManufacturingIndustrie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6(28):299-312.

[16]张平淡,朱松,朱艳春.我国环保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6-133.

[17]陈坤铭,季彦达,张光南.环保政策对“中国制造”生产效率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3,30(9):37-43.

[18]杨宁,秦富,徐桂云,等.我国蛋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报告[J].中国家禽,2014,36(7):2-9.

[19]吴常信.中国蛋鸡改良未来策略[J].中国家禽,2010,32(17):2-3.

[20]FLORAXM,MULATUA,WITHAGENCA.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Competitiveness:AMetaAnalysisofInternationalTradeStudies[R].TinbergenInstituteDiscussionPaper,2011,01-039/3(21):1986-1997.

[21]BUSSEM.Trade,EnvironmentalRegulationsand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NewEmpiricalEvidence[J].JournalofWandTrade,2004(38):285-306.

[22]虞t,张晖,胡浩.环境规制对中国生猪生产布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8):81-88.

[23]ANTWEILERW,COPELANDBR,TAYLORMS.IsFreeTradeGoodfortheEnviron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91(4):877-907.

[24]JAVORCIKBS,WEISJ.PollutionHavens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DirtySecretorPopularMyth?[J].TheBEJournalofEconomicAnalysis&Policy,2013,3(2):1244.

[25]李,马岩,姚磊磊.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31-41.

[26]KOENKERR,BASSETTGJ.RegressionQuantiles[J].Econometrica,1978(46):33-50.

[27]KOENKERR.QuantileRegressionforLongitudinalData[J].JournalofMultivariateAnalysis,2004(91):74-89.

[28]KARLSSOMA.NonlinearQuantileRegressionEstimationofLongitudinalData[J].CommunicationsinStatisticsSimulationandComputation,2007,37(1):114-131.

[29]罗幼喜,田茂再.面板数据的分位回归方法及其模拟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10):81-87.

[30]朱建平,朱万闯.中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基于两阶段面板分位回归[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7):680-688.

[31]刘玉萍,郭郡郡,刘成玉.人口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3):13-18.

[32]范剑勇,冯猛,李方文.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世界经济,2014(5):51-73.

[33]刘修岩.空间效率与区域平衡――对中国省级层面集聚效应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4,(1):55-80.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碳排放;低碳养殖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6)05-0009-07

AbstractPigbreedingindustryisanimportantwingofthedevelopmentofHunanagriculturaleconomy,butthecorrespondingenvironmentalproblemscannotbeignored.Computingthecarbondioxideemissionsofpigbreeding,andexploringitsrelationshipwitheconomicdevelopmenthave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fortheconstitutingofenergyconservationpolicies.Basedonthehypothesisof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modelandtherelevantstatisticaldataofHunanprovincefrom1989―2013,thispapercalculatesthetotalcarbonemissionsofHunanprovinceanditsmainproducingareas,andtestsitsrelationshipwiththefarmersnetincomewhichreflectsthedevelopmentlevelofagriculturaleconomy.Andfinallyit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igbreedingindustry.

Keywords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percapitacarbonemission;low-carbonfarming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各国大力呼吁重视环境问题,促使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讨论日益增多.而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正是研究热点之一[1].上世纪70年代初,Ehrlich和Holdren提出IPAT等式,指出科技的发展可以补偿人口、收入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环境的压力[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利用GEMS的城市大气质量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SO2、微尘和悬浮颗粒三种环境污染指标和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首次证实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3].Panayoton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第一次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成了一个描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演替关系的计量模型[4].Selden和Song重点研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悬浮颗粒物四种污染物质,证实它们与收入水平都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并且特别指出,世界性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未来将进一步恶化,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将经历一段很长的时期后才会逐步降低[5].这些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环境污染先是由低到高的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环境的质量将得到改善,环境污染会由高点慢慢的回落.虽然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但也有一些实证研究不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Shafik和Bandyopadhyay的研究表明城市的卫生状况和饮用水的安全程度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好转的,但城市固体废弃物和河水质量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恶化[6].韩国学者Jaekyu在对本国二氧化硫浓度与经济增长研究后发现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而人均二氧化硫与经济增长则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7].

面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愈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许广月和宋德勇利用1990―200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证实了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西部地区尚不符合情况[8].曹大宇、李谷成基于1995―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EKC假说进行了检验,得出人均化肥投入和人均农业产出之间不存在“倒U型”的EKC关系,而在人均农药施用和人均农业产出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9].邵锋祥等对陕西省1978―2008年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陕西省的情况符合人均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的特征,通过预测将在2040年左右出现拐点[10].田素妍等选取了2003―2009年的省际统计数据,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畜禽养殖碳排放的计量模型,研究结论更具有政策意义[11].

总的来看,国内外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验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污染,对于农业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相对不足,学者们各自的研究视角和使用的研究变量及数据都有所不同,有的研究结果支持环境库兹涅茨假说,而有的不支持,这表明对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论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湖南生猪养殖污染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如何?是否也存在倒“U”型关系?如果存在,是否已到达转折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政府制定养殖污染减排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1研究方法

1.1养猪业污染碳排放量估算

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碳源一般分为肠道发酵、猪粪储存、能源耗费3大类.其碳排放量主要指的是将生猪由仔猪喂养到出栏整个生长过程中所排放到空气中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参考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在2006年的畜禽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界定,并运用赵胜男等[12]的畜禽养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确定湖南生猪养殖业碳排放的测算公式:

1.2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采用湖南省1989―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根据前文的生猪养殖碳排放量的测算方式,本文选取生猪养殖人均碳排放量(tCO2)来作为污染的衡量指标,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湖南生猪养殖出栏量的统计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湖南农村统计年鉴》,碳排放量计算所需各类参数来源于相关文献[13-15],详情见表1,2.

1.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模型设定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反映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简约式回归方程进行模拟:

其中,Y为环境污染指标,本文选取湖南省人均生猪养殖碳排放量;X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本文选取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b0,b1,b2为模型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在实际模型的构建中,分别对线性模型、二次曲线模型、三次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次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其修正拟合优度均要大于线性模型和二次曲线模型,同时方程R方和各项系数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模型系数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而变化,可反映出环境污染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①若b1>0,b20,b20时,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则为N型曲线关系;④若b10且b3

根据(3)式中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TP)为:

2结果与分析

2.1湖南全省养猪业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模型拟合

2.1.1模型拟合结果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量模型估计,其拟合方程为:

根据式(4)计算可得出相应的转折点为4993元.这一结果表明,当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993元时,湖南省的生猪养殖碳排放量呈现降低的趋势.目前湖南省生猪养殖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进入了转折期,转折发生于2010年.同时,也说明了湖南省人均生猪养殖碳排放量与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其R2的结果为0.983,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充分的解释意义.

2.1.2曲线拟合特征湖南省1989―2013年生猪养殖人均碳排放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已经过了拐点(图1).说明目前随着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纯收入的逐步增加,人均生猪养殖碳排放量在逐步减少.从拟合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来看,湖南省的人均生猪养殖碳排放目前已渡过最严重的时期,进入“倒U型”曲线的右半部.表明随着农业经济的增长,湖南生猪养殖业正在向可持续化发展转型.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环境消费意识增强,对优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政府也更加重视环境法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使得政府有了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环境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能力,所以湖南省生猪养殖的环境污染出现了下降趋势,环境质量正在逐步的改善.

2.2湖南8个生猪主产区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模型拟合

2.2.1模型拟合结果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运用SPSS22.0软件对湖南省8个生猪主产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2.2.2模型拟合结果和曲线拟合特征分析

长沙市和湘潭市的生猪养殖人均碳排放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拟合曲线呈“正U型”,表明这两市的生猪养殖人均碳排放量在经历了初期的下降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快速增长趋势.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经济结构上都领先于湖南省其他城市,自长株潭一体化启动后,长沙市对湖南省的经济带动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在2003年以后,长沙市工业经济步入“提速发展”的新阶段以来,其产业结构已从1978年的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33.3∶44.2∶22.5,调整到了5.74∶52.23∶42.03,由此可见,二、三产业已成为拉动长株潭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农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缩小,使得该地区生猪养殖所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以及科学的管控.

因此,长沙市和湘潭市的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时应当要分而治之,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优化种养业结构,创新种养模式与技术,尽可能的缩短环境曲线的上升期间或降低曲线的拐点.

其余6个生猪主产区的模型拟合结果以显著程度排序依次为郴州市、常德市、邵阳市、衡阳市、永州市、和岳阳市,其R2检验值分别为0.988,0.987,0.985,0.984,0.983和0.965,显著性均为0.000,说明这些地区的生猪养殖碳排放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拟合效果良好,统计检验较为显著,6个地区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且都呈现出“正N型”的曲线关系.当农民人均纯收入郴州市为2789元、常德市为2998元、邵阳市为3007元、衡阳市为3890元、永州市为3142元、岳阳市为2685元时,其地区经济的增长能改善环境质量.

从长期来看,这些地区所呈现出来的“正N型”曲线关系表明,湖南省生猪养殖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两者的关系并没有长期维持在同一状态下,而是在经济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后会重新组合,呈现出新的变化.结合湖南实际情况来看,自2008年湖南省政府颁布《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其别强调要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增加畜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以上6个生猪主产区的人均碳排放量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到2009年,国务院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推动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业成片规模发展.作为湖南农业支柱产业的生猪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直至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中专门讨论畜牧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业”,促进湖南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时政府工作的焦点.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颁布,湖南省生猪养殖业的污染排放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其养殖方式、技术条件都有了的相当的改进.但之后政府管控有所放松,使得生猪养殖的环境污染势头又有所抬头.

3结论和建议

3.1研究结论

通过对湖南省1989―2013年的农业经济增长和生猪养殖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湖南省在样本期间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其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2)长沙市和湘潭市的生猪养殖碳排放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拟合曲线呈“正U型”;(3)其余6个生猪主产区生猪养殖碳排放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正N型”的曲线关系.

3.2对策建议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养猪强省”,不可能依靠缩减农业和养殖业规模或者降低养殖业比重的方式来实现环境保护.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政策导向,改变重高产技术轻环保技术的不合理的技术投入结构,为实现种养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16].

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加大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最有效途径,创新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倡并鼓励养殖场(户)在养殖过程中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同时重视对改善能源消耗结构、减少碳排放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实现物料的再循环利用.

第三,加大环保投入,创新养殖污染管控政策手段.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监控的手段也愈加丰富,测量结果也更为精准,更利于环境状况的及时反馈.国际经验表明,环保投入达到GDP的1%~5%时就可以控制污染,所以政府积极地、持续地进行生猪养殖业的环境管控,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治理力度,对于改善环境状况是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的不可替代性和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决定了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改善或恢复生态环境将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代价.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经济问题,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因此对污染的管控除了应用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外,更多的应采用经济激励型工具,使生产经营主体控污成为自觉行为,以求湖南生猪养殖业尽快实现低碳养殖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增强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SOUMYANADADINDA.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hypothesis:asurvey[J].EcolEcon,2004,49(4):431-455.

[2]EHRLICHPR,HOLDRENJP.Impactofpopulationgrowth[J].Science,1971,171(3977):1212-1217.

[3]GR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impactsof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C].WoodrowWilsonSchool,Princeton,NT,1992.

[4]PANAYOTONT.Empiricaltestsandpolicyanalysisofenvironmentaldegradationatdifferentstagesofeconomicdevelopment[C].WorkingPaperWP238,TechologyandEmploymentProgramme,InternationalLaborOffice,Geneva,1993.

[5]SELDENT,SONGD.Environmentalqualityanddevelopment:IsthereaKuznetscurveforairpollutionemission[J].JEnvironEconManag,1994,27(35):147-162.

[6]SHAFIKN,BANDYOPADHYAYS.Economicgrowthandenvironmentalquality:time-seriesandcross-countryevidence[M].WashingtonDC:WorldBankPublications,1992.

[7]JAEKYULIM.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someempiricalevidencefromSouthKorea[M].Sydeny: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1997.

[8]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23(5):37-47.

[9]曹大宇,李谷成.我国农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J].软科学,2011,25(1):76-80.

[10]邵锋祥,屈小娥,席瑶.陕西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8年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37-43.

[11]田素妍,郑微微,周力.中国低碳养殖的环境EKC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3):481-493.

[12]赵胜男,崔胜辉,吝涛,等.福建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减排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30-35.

[13]IPCC.2006IPCC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agriculture,forestryandotherlanduse[R].Kanagawa:InstituteforGlobalEnvironmentalStrategies,2006.

[14]张培栋,杨艳丽,李光全,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J].可再生能源,2007,25(1):80-83.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1篇9

关键词乳业养殖;污染防治;新西兰

文/田金平陈吕军

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污染减排的重要组成。目前中国的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影响人居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等,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面临很大的挑战。新西兰作为畜牧业强国,在畜禽养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值得中国借鉴。

新西兰乳业概况

在新西兰农业是其产业的核心,农业占新西兰出口的49%,其中牧业占新西兰农业出口额87%,而乳业出口额则占64%。2009/10财年(新西兰的财年为当年4月至次年3月,下同)新西兰奶牛(小乳牛)、肉牛、绵羊(羔羊)、鹿、猪五种畜禽的养殖量分别为460万头、400万头、3200万头、110万头、30万头,前四类畜禽的出口额分别为110亿、20亿、40亿、3亿新西兰元。近40年来,新西兰乳业向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图1),2012/13财年乳业牧场的数量为11891座,牧场平均规模为402头奶牛。

近5年新西兰乳业养殖场规模分布变化见图2。2007/08年,150~199头和200~249头奶牛的牧场最为普遍,其比例分别为13.8%和16.3%。到2012/13年,这两种规模的牧场占比分别下降至11.8%和14.5%。2012/13年与2007/08年相比,规模350头以上的牧场比例明显增加,另外1000头以上的大型牧场奶牛养殖数分别为4万头和7.2万头,占当年奶牛养殖总数的10%和15%。

1990/91年后,新西兰奶牛总数增长较快,从250万头左右增长到2012/13年的478万头。乳业养殖主要集中在北岛,养殖规模占总量的65.1%,南岛为34.9%。北岛以怀卡托地区规模最大,该地区拥有新西兰最大的湖泊淘坡湖,但其奶牛养殖量占比已从2007/08财年的31.4%下降到2012/13年的24%。

新西兰乳业的产出率也有显著提升,每头奶牛每个产奶季的牛奶固形物产量(指奶牛每个泌乳期能够生产的牛奶干物质的数量,包括乳脂肪、乳蛋白、乳糖、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从1992/93财年的259公斤增加至2012/13财年的346公斤,每头奶牛每个产奶季产奶量平均为3500升,蛋白质年产量平均为150公斤。

新西兰乳业产业链

新西兰乳业围绕农户为核心形成了包括三级政府(中央政府、区域政府和地方政府)、乳业协会、肥料供应商、恒天然集团、乳品质量监测、科研机构及咨询机构等相关方的完整产业链(图3),乳业发展以经济、环境、文化多赢为目的。

新西兰乳业产业链中,农户是核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政府在制定养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同时还为农户提供基础设施资金支持,同时政府支持农户参加土地和水论坛,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保持了政府和农户间信息反馈的有效沟通。农户成立了乳业协会,农户的税收部分用于资助乳业协会的工作,乳业协会代表了农户的利益,也是农户与政府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新西兰于2009年建立了土地与水论坛,是由农户发起的合作平台,由58个成员单位组成,包括农业、工业、科研部门、各级政府代表等。论坛每月召开一次,形成自己的报告提交给政府决策部门,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

恒天然是新西兰最大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和原料供应商,公司全球收入占新西兰全国出口总额的25%。恒天然属于股份制企业,为10600多名新西兰奶农所拥有与控股。恒天然为农户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提供服务指导。肥料是乳业养殖重要的辅助材料,新西兰有两家肥料供应商,分别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农户提供优质肥料,农户也是肥料供应商的股东。恒天然和肥料供应商分别根据不同农户的牧场土壤结构特点、土壤营养状况、奶牛数量和品种、牛奶质量等,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新西兰乳业建立了从草场到奶瓶(Grass-to-Glass)全流程监控的严格奶制品质量控制体系。奶农在牧场按统一的规范和程序快速低温储存原奶,每个奶农的储罐均有一个身份识别芯片,由乳业公司统一收集,实现全流程质量跟踪管控。原奶质量监测由独立运行的奶质监测实验室MilkTestNZ完成,新西兰全国97%的牧场原奶由其监测,高峰时每天监测25000个样品。农户的牛奶由恒天然等乳业公司集中收集后取样送至监测实验室,乳业公司根据监测结果向奶农付费。

新西兰的众多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系统深入的针对乳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包括土壤特性、营养预算、决策支持、技术和工具开发等方面。科研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恒天然及肥料生产商资助等。乳业咨询机构也是新西兰乳业产业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农户提高养殖水平(如减少营养流失、提高牛奶蛋白质含量、提高牛奶干物质产量等),其在营养预算、养殖方案设计等方面为全部农户提供一对一服务。

新西兰乳业养殖污染管理

乳业与清洁河流协定

乳业与清洁河流协定(DairyingandCleanStreamsAccord)是新西兰乳业污染防治最重要的一个措施,目的是减少乳业养殖对新西兰各种水体、地下水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促进乳业可持续发展。该协定是恒天然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2003年签订的自愿协议。清洁河流协定所设目标均是全国性的最低目标,要求由恒天然和地方议会在2004年6月前联合制定地区行动计划,每年进行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该协定提出了5个优先行动及其相应的目标,一是安装围栏杜绝奶牛进入溪流、河流和湖泊及岸边;二是在牲畜经常通过的水体架设桥梁涵洞;三是牧场乳业废弃物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处置;四是牧场通过营养预算有效管理营养物质(氮和磷),使其流失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量最小化;五是在现有的重要湿地架设围栏,保护天然水域。

2013年7月,新西兰在乳业与清洁河流协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十年战略,即《可持续乳业:水协定》(SustainableDairying:WaterAccord),其目标是通过帮助乳业养殖者应用最佳实践措施,提高乳业发展的整体绩效,一些最佳实践措施包括:沿河管理、营养管理、养殖废弃物管理、水资源使用管理、新建牧场高起点发展等,该协定还明确了乳业公司、乳业协会等核心干系方各自的责任。

乳业养殖污染物处理方式

1991年之前,新西兰乳业养殖排泄物主要通过氧化塘处理,即采用一级自然塘和一级曝气塘生化处理,以去除BOD、固体物和氨,但可溶性的氮、磷、钾及微生物直接进入环境。1991-2000年期间,养殖排泄物回施于牧场快速普及。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土壤是天然的生物过滤系统;二是植物生长需要获得营养;三是肥料成本较大;四是点源污染问题已明显下降,养殖业污染成为首要污染。将养殖排泄物作为肥料使用,牧场无需再施氮肥,奶农因此节约了肥料费用和灌溉用水,之前新西兰用水最大的环节是牧场灌溉。将奶牛排泄物回施于牧场草地,已成为首选的废物处理方法,在某些地区这已是许可的唯一方法。目前,新西兰乳业养殖场污染物的典型处理方式见图4。

新西兰乳业养殖每年产奶期通常为9个月。南部地区冬季以圈养为主,北部地区冬季仍为草场放养,奶牛在草场间轮换放养。养殖排泄物作为肥料还田回施于牧场,实际操作中划定了土地营养氮的最大负荷,避免土壤营养物在质饱和状态下还田,防止产生地表径流和表面淤积,并禁止将排泄物直接排入水体。新西兰规定土地氮的负荷不能超过每公顷每年150公斤。养殖排泄物作为肥料回施于牧场,固液分离及上清液的贮存是关键环节之一,贮存包括贮存池的容量设计、防渗处理等,新西兰已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完整的导则和设计规范。

排放配额与交易

新西兰在乳业养殖环境保护政策实践中,排放配额与交易被成功应用。陶波湖是新西兰最大的标志性湖泊,总氮的排放配额与交易在陶波湖流域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陶波湖面积616平方公里,清澈度最高达16米,对氮很敏感。历史上来自动物的排泄物及陶波湖流域土地功能改变导致大量的氮进入陶泊湖,使得陶波湖的清澈度一度下降。20世纪70年代起,陶波湖流域的牧场面积占全国的18%,牧场排放贡献了流人陶波湖氮的37%。从2000年开始,陶波湖所在地方政府启动陶波湖保护计划,目标是从2003年开始,用15年时间,使进入陶波湖的可管理总氮永久减少20%,即每年153吨。经济手段是陶波湖保护计划的核心,其主要做法包括:通过立法实施排放配额,对陶波湖流域的农场实施配额许可;建立计算机模型分析每个农场产生的营养氮;每个农场的氮排放配额以2001-2005年的氮排放为基础,以2004年的排放量作为配额的基准;允许每个农场在氮排放配额内继续经营,但限制其产量和规模;建立氮排放配额交易系统,允许本流域的农场主出售、租赁或买人氮排放配额,但任何买卖及租赁都需要按程序获得管理许可并备案;开展持续的监控来保证农场遵守规定。

新西兰三级政府联合成立了独立的陶波湖保护信托基金,由8位理事组成,分别代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毛利原住民等。陶波湖保护信托基金的主要职能是从农场主手中购买氮的排放配额,支持减少氮流失的研究,开展氮排放权交易。基金关于氮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确定是依据私有牧场土地转向低氮排放用途所需的成本,每笔交易单独商定价格,分期付款,允许农户持续改进。该基金还购买私有牧场并再次出售,出售时与购买者签订明确的关于土地使用限制的合同,要求土地用于低氮低碳排放的用途。牧场用途改变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转变为森林,这一过程中还伴有碳排放削减的绩效。将氮排放配额交易与碳排放交易结合起来,使得土地用途改变更具经济价值。

陶波湖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进入陶波湖的总氮削减量明显高于预期,提前5年完成预期减排目标,地方政府进一步修订了减排目标,到2018年每年减少170吨氮排放。

新西兰乳业养殖环保相关科学研究

新西兰牧业贡献了70%的总氮排放,其中乳业贡献了37%,但乳业所占的土地面积仅为6.8%。新西兰乳业集约化程度高,营养成分输入和流失也很高。因此,加强营养物质管理、减少流失是新西兰乳业科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新西兰皇家研究机构在新西兰科技技术部、乳业集团支持下开展了深入的乳业养殖相关基础研究,其中在土壤渗滤特性研究和营养预算方面的研究尤为显著。新西兰全境的土壤被分为13种类型,每种土壤的渗滤特性均被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土壤渗滤特性可更好地理解污染物和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流失模式,进而与养殖场排泄物科学还田与管理相结合。

新西兰成功实施总氮的排放配额和交易与其在乳业养殖方面建立了良好的营养预算方法密不可分。新西兰政府农林部、新西兰皇家农业研究所和新西兰肥料工业联合体共同开发了农田营养预算工具Overseer´rM,该模型工具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定期更新优化,目前95%以上的新西兰牧场和农场顾问在使用该工具。其关键是建立营养元素(氮、磷、钾等)在牧场的输入输出平衡,可计算保持土壤肥力所需要的肥料、废水及其他添加物的用量,可估算农场营养元素的流失,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测试,涵盖了广泛的管理方案和缓解措施。

在土壤氮负荷限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养殖废弃物科学还田,尽可能减少氮的流失,并保持适当的养殖规模,是营养预算的关键。营养预算根据牧场氮的负荷、奶牛排泄物营养物质的组成、土壤渗滤特性等确定合适的养殖量,也是重要的输出结果。营养预算是新西兰实现养殖废弃物中养分最佳利用,使农场利润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实用工具和决策支持工具。

新西兰乳业养殖污染防治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建立完整的乳业养殖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在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措施,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养殖户、农户及处理、收集、加工养殖废弃物的第三方的积极性,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政府积极推动非监管型措施,改革创新乳业养殖废弃物环境管理政策,在养殖密集区运用排污权等经济手段促进乳业养殖污染防治。

第二,乳业养殖废弃物还田资源化利用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乳业养殖废弃物污染最具“成本一效益”优势的途径。2013年《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其中第15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采取粪肥还田、制取沼气、制造有机肥等方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但现阶段,对于养殖废弃物还田的最大用量仍缺乏分地区定量的指导。建议以大型乳业集团为核心,分区域开展乳业养殖营养预算平衡测试,积极推进乳业养殖废弃物科学还田资源化利用,切实实现种养平衡。

第三,以大型乳业集团核心,统筹管理,构建“乳业养殖废弃物还田一青贮种植一乳业养殖一乳品加工”一体化的污染控制体系。大型乳业集团应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游集成的优势,提高乳业养殖污染控制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主要

参考文献

[1]王振兴,许振成,谌建宇,等,畜禽养殖业氨氮总量控制减排技术特征与评估方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85-192.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福建;水产养殖良种化现状发展前景

一研究现状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有着发展渔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省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岛屿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水质良好,气候温和,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条件非常优越。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的资料,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924亿元,占全省GDP的14.9%;水产品总产量已达602多万吨,渔业经济增加值517亿元,占全省GDP的7.86%;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福建省确立了2010年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新目标:海洋经济总产值4550.7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1900.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725万吨;水产品总产值158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822亿元。福建水产业被确定为本省国民经济“九五”期间至2010年着力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福建水产养殖业在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鳗鲡、大黄鱼、九孔鲍、罗非鱼、坛紫菜、对虾等是我省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并具有特色的种类,已经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六种最具优势出口水产品。除了鳗鲡外,其余种类人工繁殖都已经过关。1999年起在省科技厅和国家863计划资助下,福建省有关单位已经先后开始了对大黄鱼、日本对虾、坛紫菜和杂色鲍的遗传育种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大黄鱼全雌育种研究已经突破了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起功能性雄鱼选育群和两个原系雌鱼选育群,并培育出一个生长较快、抗病力明显提高、外观性状良好的雌核发育二代群体。日本对虾抗病良种选育研究已经培育出了在抗病力和生长方面有明显提高的子三代。由国家863计划、福建省科技厅和厦门市科技局资助的坛紫菜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已经培育出生长快、产量高、藻体薄、品质好的优良品系,在生产上得到养殖业者的高度赞扬和广泛应用;由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资助的杂色鲍杂交与选择育种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04年以引进的日本杂色鲍与台湾九孔鲍杂交,杂交组育苗成功率和成活率比台湾九孔鲍自交对照组大大提高,抗脱板病选育群繁育了子二代,其育苗成活率也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虽然,福建省水产良种培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主要养殖品种退化、养殖技术含量不高、病害频繁发生和产业效益较低等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预防病害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加速实现水产养殖的良种化,尤其是水产养殖动物优质高效抗逆的良种培育。

我省现有的水产养殖产业结构简单,在同一海区往往是一、两个种类长期占主导地位,一方面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种类的更替而不利于养殖环境的优化。长期在同一海区进行单一种类的养殖,使养殖对象容易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并诱发流行性疾病,造成大规模死亡,致使产业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迄今为止,我省水产养殖生物用于繁育的绝大部分亲本还是天然野生型。一方面这些种质生产性状的稳定性差,但另一方面,在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以及产量等诸多经济性状方面遗传改良的潜力很大。

因此,开发新的适于我省不同海区养殖的名特优良品种的养殖技术,特别是突破种苗培育技术迫在眉睫。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结合有效的传统技术,开展优质高产抗逆养殖良种的培育,将对我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保证。一个好的新种类的种苗开发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我省近几十年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每次大的飞跃也都是与新的种质资源进入产业和种苗培育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藻、贝、虾三次养殖浪潮的兴起,无一不与种苗人工繁育的解决相关。

二发展前景

多年的养殖实践证明,使用优良的养殖品种,可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养殖的产出,并减少风险和提高养殖的生态效益。因此,水产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深受各国的重视,纷纷对主要经济种类遗传改良开展研究,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供养殖利用。例如,前苏联培育出罗普莎鲤等优良品种;日本对几乎所有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的养殖对象都进行育种研究;美国长期选育虹鳟,培育出了凡纳滨白对虾无特异病原品系;挪威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良的三文鱼,其产品畅销全世界。水产生物的性别控制也是水生生物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已培育出全雌牙鲆、樱鳟、大鳞大麻哈鱼等近10种全雌鱼,美国培育出全雌草鱼投放到天然水域以控制其繁殖。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对重要的水产生物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基础研究,日本对虹鳟抗IPN病毒IHN病毒病、牙鲆淋巴瘤、大鳞大麻哈鱼入海洄游习性等性状分子标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用所获标记进行辅助选择都取得成功。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淡水养殖鱼类进行遗传改良研究,已经培育出单性罗非鱼、异育银鲫、建鲤、湘云鲤、湘云鲫、全雌鲤等一批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海水品种选育除了海带和条斑紫菜较早培育出几个品种外,海水养殖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对野生种的直接利用。近年来农业部和科技部都对水产育种表现出极大地重视,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中,将海水养殖对象的遗传改良列为海水养殖种子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已经资助启动了中国对虾、牙鲆、大黄鱼、皱纹盘鲍、杂色炮、扇贝、海带、坛紫菜、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SPF、SPR品种培育)等部分种类的遗传改良技术研究。

针对当前制约我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种子”问题,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传统技术的综合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我国名特优良养殖种类的苗种繁育技术,对主要养殖对象进行遗传改良,实现养殖种类经济性状的定向改造,培育优质、高效、抗逆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品系);研究开发水产养殖动植物种质库,建设相关的支撑技术,建立海洋生物核心种质库,筛选和克隆核心种质中的重要功能基因并予以有效利用。通过5~15年的努力,除了人工繁殖技术尚未过关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难以进行人工育苗的种类外,实现所有主养种类都有不止一个人工选育的优良新品种或者品系,并建立良种场,用于继续选育和保持这些品系,实现主养种类的良种化养殖;通过继续开展坛紫菜、大黄鱼、日本对虾、罗非鱼、鳗鲡的遗传改良研究,培育出品质好、生长快和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并分别建立良种场,进行良种的培育、维持和推广;开展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良种选育和选配,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和雄性化率;开展九孔鲍快速生长和抗病良种的培育研究,解决脱板病问题;开展真鲷、鲻鱼、香鱼、锯缘青蟹的遗传改良和良种化养殖。建立良种场,同时开展新出现养殖种类的遗传改良研究;建立主要养殖品种的良种繁育中心,使我省水产养殖优良、健康种苗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综上所述,未来5-15年我省水产养殖良种培育的研发内容如下:

1、利用杂交育种、定向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对养殖生物进行遗传选育,主要针对大黄鱼、真鲷等鱼类,鲍鱼、扇贝、牡蛎等贝类,中国对虾等虾类,坛紫菜、江蓠等藻类选育养殖新品种(系);优良品种的规模化及健康养殖管理技术研究,包括建立良种养殖技术服务和监督体系,保证良种养殖效果;

2、育种的遗传学基础理论和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如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建立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配子和胚胎的低温保存技术及其种子库,发展实用化的海洋动物的种质细胞超低温保存技术,建立较系统的种质分子遗传性评价方法;

4.重要养殖鱼类、贝类、虾类生殖调控和胚胎发育、抗病和抗逆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克隆和应用;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11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土壤环境、水质和农产品安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1]。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粪尿与污染物的排放和流失到水体中,导致硝酸盐含量超标、COD和BOD增加以及水体富营养化[2,3],土壤污染物大量积累,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内外针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估算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有较多的研究和报道[4]。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和城乡结合部都市型农业的兴起,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广州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畜禽产品消费量也持续增加。拥有发展畜禽养殖业的良好区位和自然条件,近年来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不可避免给环境带来较大影响[5]。由于养殖业的布局不合理以及缺乏纳污土地等因素[6],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合理处置和利用,养殖废水排放和流失影响湖库和河流等水体环境质量,成为城市和乡村主要污染源之一。长期以来畜禽养殖业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管理尚未深入开展。目前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定量估算没有形成统一标准[7],畜禽养殖空间布局规划和环境管理等相关研究缺乏。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排放系数法和分区统计方法,研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流失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对环境水体的影响,探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以期为行业的污染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区域与方法(Studysiteandmethod)

2.1研究区域概况

广州市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濒临南海,位于东经112°57′至11°43′,北纬22°26′至23°56′,总面积7434.4km2。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和白云区,面积1475.3km2,城郊区县有花都区、番禺区和南沙区,面积2277.8km2,远郊区县有增城市和从化市,面积3610.8km2。整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步倾斜的趋势。地貌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中低山地、丘陵地、岗台地、冲积平原、陆地水域和滩涂六类。全市水域面积744km2,占全市面积的10%。北部有流溪河、白坭河、增江,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汇流交织成的河网。属亚热带典型季风海洋气候,年降水量为1689.3~1876.5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6.5h,年太阳辐射量在4367~4597MJ?m-2,全年平均气温在21~23℃之间。地带性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丘陵的森林主要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2.2研究方法

2.2.1畜禽养殖密度计算查阅广州市统计年鉴获得2005~2009年养殖规模。根据广州市畜禽养殖场调查数据计算畜禽养殖密度分布。为便于不同畜种进行统一比较,采用标准畜禽单位(AU)对畜禽养殖数据进行标准化换算,1个畜禽单元等于454kg畜禽活体重量[8]。将各畜禽养殖场养殖量统一换算为标准畜禽单位,以区县和镇街为基本单元进行分区统计,得到广州市畜禽养殖密度分布图。

2.2.2畜禽养殖污染物计算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是指单个动物每天排出粪便的数量,它与动物的种类、品种、生长期、饲料很气候等诸多因素有关[9]。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10],选择合理的排泄系数有利于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和氮磷物质流失量估算的准确性。排泄系数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华南地区和广州的畜禽养殖排泄系数具有地方特点,本研究采用朱冬亚[11]估算的广州市畜禽粪便和污染物年排泄系数(表1),能够总体反映广州市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分别计算各养殖场畜禽粪便、尿液和污染物产生量,导入ArcInfo9.2进行空间分析,绘制广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空间分布图。

2.2.3畜禽养殖污染物流失量畜禽养殖污染物对区域水环境有较大影响。大多离水系距离较近,部分养殖场将畜禽粪便直接排入到河流中。畜禽粪便在堆放及清粪冲洗过程中极易流失到水体中,尿液的流失率则更高[10]。据研究市郊畜禽粪便进入水体的流失率为25%~30%[9]。结合广州市养殖场排放特点,本研究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流失率25%。按照各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去向,计算各主要水体受纳畜禽养殖场污染物负荷,结合水质现状分析畜禽养殖业污染对广州市水环境影响。

3结果与讨论(Resultanddiscussion)

3.1广州市畜禽养殖规模及空间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州市畜禽养殖规模呈增加趋势(表2)。2009年广州市生猪出栏量达225万头,肉鸡出栏量为6446万羽,奶牛存栏量为1.9万头。从2005到2009年生猪养殖规模呈小幅上升趋势,肉鸡养殖规模稳定在6000万羽以上,奶牛也保持在1.9万头[12]。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按2009年广州市常住人口1033.4万人推算,人均生猪占有量0.22头,人均肉鸡占有量达到6.24只。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比,广州市畜禽养殖规模较高,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也超过上海、北京。庞大的畜禽养殖规模加重了广州市环境污染负荷,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表22005-2009年广州市畜禽养殖业规模Table2LivestockandpoultrybreedingquantityofGuangzhoucityfrom2005to2009年份Year生猪(万头)Pig(104capita)奶牛(万头)Cow(104capita)肉牛(万头)Beefcattle(104capita)蛋鸡(万只)Layer(104pullet)肉鸡(万只)Chicken(104pullet)20052151.851.221960788420062332.021.522260873520071981.130.951748660720082151.910.881742633320092251.900.9517406446广州市畜禽养殖业中养殖场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养殖场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市的55.7%,肉鸡出栏量占全市14.3%。广州市畜禽养殖场主要分布在环绕中心城区的城郊地区,而中心城区基本无畜禽养殖场(表3)。广州市畜禽养殖数量达到17.9万AU,其中增城市养殖数量最高,其次是萝岗区、从化市、白云区和花都区。广州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区低,农业生产仍占有一定比重。而作为广州市“南拓”发展重心的番禺区,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畜禽养殖规模有所减少,但与中心城区相比仍不容忽视。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无养殖场分布,天河区、黄埔区和南沙区则有少量养殖场分布。畜禽养殖密度是指示农业氮、磷流失风险的指标之一,养殖业污染物负荷与畜禽密度的分布具有一致性[13]。随着养殖量的增长,区域畜禽密度也较稠密,全市畜禽养殖密度达到24.3AU/km2。养殖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近郊地区(图1),其中萝岗区养殖密度最高,达到67.9AU/km2,其次是增城市养殖密度33.8AU/km2。其中萝岗区九龙镇和增城市石滩镇养殖密度分别达到142.9和119.1AU/km2。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和从化市的养殖密度也较高。主要是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近,具有发展养殖业的区位优势。

3.2广州市畜禽养殖污染物空间分布根据表3估算结果,初步估算畜禽养殖场化学需氧量产生量约为工业COD的2.8倍,是生活源COD产生量的1/5。畜禽养殖场氨氮产生量约为工业氨氮的3.7倍,是生活源的1/10。广州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的产生量巨大,畜禽粪便和水污染物的流失是广州市水污染物重要来源之一。从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产生量空间分布来看,与养殖密度空间分布相似,呈明显的层次分布(图2)。中心城区污染物产生量较小,近郊区县是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的重点区域。除天河区的珠吉街道、五山街道和凤凰街道污染物产生量较高,中心城区基本无污染物产生。增城市和萝岗区畜禽养殖场COD和氨氮产生量较高,分别达到1.8万吨和1.4万吨,其中萝岗区九龙镇和增城市石滩镇污染物密度最高,分别达到76.6和35.9吨/km2。白云区、萝岗区、花都区和番禺区等近郊区县是污染物产生量的分布重心,从产生量密度图中呈现环绕中心城区明显的圆环。城市和城乡结合地区是畜禽养殖业分布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交通优势和一定的环境容量,为畜禽养殖业发展带来便利条件,但同时也加重了城市和城乡结合地区水体污染负荷。除养殖场外,农户散养畜禽仍然占有一定比重,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和从化市等远郊地区。散养畜禽分布较分散,大部分粪尿直接外排,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被随意堆放,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流失到环境水体中,给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畜禽养殖业的水体污染已不是一个局部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影响大流域环境的问题,增加了河口、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城乡结合部和远郊的畜禽养殖业大部分分布在水系上游,给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下游的城市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3.3广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对水环境影响广州市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尿液流失量较大,根据估算结果,畜禽养殖场流失到环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达到1.6万吨和739吨。受纳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流失量较高的是流溪河、东江和增江,其次是珠江西航道和潖江,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受纳污染物相对较少(表4)。其中流溪河受纳的污染物量最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负荷达到5791吨和227吨,占总流失量的35.5%和30.7%。流溪河是广州市母亲河,是广州市北部重要水源地。流溪河流经的白云区、花都区和从化市等区县流域上下游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分布着较多畜禽养殖场。流溪河流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流失以及其它面源污染对其水质影响较大。东江和增江分别受纳化学需氧量3296吨和2032吨,总计占总流失量的32.7%。潖江受纳化学需氧量达1001吨。增城市和花都区农业经济比重也较高,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流失对其水体环境有一定影响。相对而言,除珠江西航道外珠江广州航道和南部三角洲河网地区受纳污染物流失量较少。流溪河、东江、增江等水系上游和沿岸除分布有较多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外,还存在散养畜禽情况,由此产生的污染物养分流失风险较高[14]。流域中的农业区非点源氮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15,16],散养畜禽产生的过境水的氮素污染程度严重程度更甚于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因此,急切需要采取环境管理措施,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

4对策和建议(Policiesandproposals)

4.1合理规划畜禽养殖业空间布广州市于2010年颁布了《广州市生猪养殖管理办法》,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区划定为生猪禁养区域,为保障畜禽养殖区环境安全提供依据。但目前广州市畜禽养殖业布局仍不合理,畜禽养殖场和散养畜禽分布仍较分散,规模化养殖场大多数集中在城郊地区,这里耕地资源有限,存在畜禽粪便还田无法就地有效消纳的问题[6]。流溪河、东江、西航道等重点流域畜禽养殖业缺乏合理布局规划。需要对广州市畜禽养殖场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估算研究和污染控制区划[17]。重点加强东西部饮用水源地养殖业管理,引导畜禽养殖业向消纳土地相对充足的增城、花都和从化等地区转移。在人口稠密和环境敏感区、主要江河干流两岸1公里范围内、大中型水库和水源保护区严格限制发展畜禽场,对已有的养殖场应加强污染治理,并按计划逐步搬迁或取缔。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12

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经济学的各个方面,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

实力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广东。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职业前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建筑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公司、设计单位、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给排水工程师,专门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工程项目经理,进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施工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监督工作;环境工程师,到环保局和环保公司进行环境管理和研究工作。

报考须知:需要掌握好化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报道;色弱、色盲者不可报考。

职业点评:

1.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员

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员是对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性测定和预测预报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主要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制定监测条例和监测技术规范;制定总体检测计划,对建立监测机构、确定相应的分析测量系统和监测技术质量保证、数据处理手段、综合评价方法、监测新技术应用等,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对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的浓度、形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和研究;对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进行环境监测,分析环境恢复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提供监测数据。

2.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员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员是对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噪声、放射性改造工程等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工程等进行工艺设计、改进,设备研制、改装、调试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对污染物排放控制、固体废物的处理进行工艺流程设计、改进、试验,确定工艺条件;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备进行设计、改造、安装、调试;研究规划区域性环境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污染源排放,因地制宜采取区域性治理技术。

生物系统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是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科学和信息技术,以生物生产及相关的环境和工程设施为研究对象,为生物的生产、加工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的一门工程技术类学科。它并不研究生物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是生物学知识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而是通过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和发展规律,应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生物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提高生物的生产效率,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本专业除为农业服务外,还将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制品的加工和建立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装备。本专业的设立能促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进一步交叉,为生物类学科的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手段和设施。

实力院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主要课程:工程生物学、生物系统控制工程、生物系统传输过程、生物物料学、生物系统模拟、生物生产机器人、测试技术与生物传感器、微机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精细农业与3S技术、控制理论、生物环境工程、系统分析与系统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物环境检测技术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具有生物系统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生物系统工程的科学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生物系统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

职业前景:生物系统工程师可以在以下众多领域寻找到就业机会,如生物加工工程、生态系统工程、食品工程、园艺工程、农业工程、动物系统工程、水产工程、人类工程、医学工程、微生物系统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水资源和环境工程等等。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系统的了解进一步深入,操纵和控制生物系统的能力进―步加强,生物系统工程师的就业前景也将更加美好。

报考须知:生物、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

职业点评:生物系统工程师

生物系统工程师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独特的工程师。除了将数理化作为基础以外,他们还应对生物学的潜在应用有全方位的了解,是既具备高等工程学科的良好基础,又具备生物学的良好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先进的工程原理与设计应用于生物系统中,解决与生物生产和加工相关的工程问题,改善生物生产手段和生物生长环境,控制生物生长过程和生物物料的加工过程,设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装备。

生物系统工程师是专业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沟通的桥梁,有能力承担跨学科、跨专业的重大交叉项目或工程,成为组织和协调生物学家与专业工程师共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培养后,生物系统工程师不仅具有生物学家所需要的描述和联想的能力,而且具备工程师所需要的计算和构思的能力,并了解工程手段对植物、动物、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生物系统工程师在专业上所具备的这种适应能力,将会使用人单位感受到他们的实力,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独一无二的有利地位,其就业领域也将非常广阔。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野生动物的繁殖、驯养、检疫、疾病防治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一大形势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正逐渐热起来。

实力院校: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黑龙江、贵州、江西、浙江、吉林。

主要课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生物技术、动物学、野生动物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野生动物生理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理化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林学、生物学、畜牧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显微制片、生物化学分析、饲料营养成分分析、野生动物无线电遥测技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方法;具有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利用、疾病防治、检疫,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及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熟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及森林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野生动物学科、保护生物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职业前景:到野生动物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野生动物拯救中心、饲养场等部门或单位,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检疫及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工作。

报考须知:学习本专业,要求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喜欢研究动物生活习性、观察动物生长环境等;色弱、色盲、嗅觉迟钝或丧失者慎报。

职业点评: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工程技术员

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工程技术员是从事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规划、设计,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监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地狩猎、经营、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研究、调查、评估野生动物资源量,制定养护、增殖及狩猎经营的技术措施;监测和分析野生动物资源种群动态和繁殖、栖息、迁移生态规律;研究野生动物资源的驯化、养护、增殖技术和管理;勘查野生动物资源,制定总体规划和经营方案;设计、试验、研制猎枪、猎具,改进狩猎经营技术;研究野生动物肉、毛皮产品测定、分析、储藏技术,设计改进毛皮加工工艺。

园林学

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尤其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园林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改善生态。

园林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环境艺术和美学的独特视角,用建筑学和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创造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理想人居空间。

实力院校: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黑龙江。

主要课程: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生态)、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的技术;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掌握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具有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职业前景:主要在城建委、园林局、城乡设计院、环保局、林业局、工程监理部门、花木公司、教学科研部门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公园设计、风景区设计、居住区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绿化工程施工及工程监理、珍稀观赏植物的规模化生产、苗木经营及相关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承担以下领域的相关工作: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城市设计;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旅游地规划;等等。

报考须知: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色弱者不可报考。

职业点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员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员是从事以园林艺术、环境生态、园林建筑和园林工程为综合基础的风景区及各类型城镇园林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研究、开发景观生态、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建筑和工程应用;进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总体规划图、鸟瞰图模型及地形、地貌、水体设计和园林绿地设计等城市公园总体设计;进行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计;对风景园林工程进行施工管理。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化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虾、海藻等为研究对象,探索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的应用、开发及养殖经营管理,开发先进的渔业技术的一门学科。水产养殖学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我国海洋与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广、淡水渔业产值最高的国家,淡水养殖技术有良好基础与丰富经验。因此,淡水渔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广大。

实力院校:暨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广东。

主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可选择其中的2~3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职业前景:从事渔业方面的工作,主要在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等工作;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报考须知:对水产养殖感兴趣,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喜欢养鱼,了解鱼的习性;色盲、色弱、嗅觉不正常的学生不能报考。

职业点评: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员

  • 下一篇:休闲中心范例(3篇)
    上一篇:秋天的雨作文()(精选8篇)
    相关文章
    1. 地域文化传播范例(3篇)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篇1摘要:全球化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推行文化策略的一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于经济、..

      daniel 0 2024-04-17 16:40:55

    2.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例(3篇)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关键词]城市区域文化优势本土化民生新闻城市广播电视最核心的资源是其所在区域,是其贴近性,如果能够发挥城市特有的区域文化优势,以自身城市为基础,集中..

      daniel 0 2024-04-17 16:40:12

    3. 文学艺术的产生范例(12篇)

      文学艺术的产生范文篇1关键词:艺术管理管理模式艺术经济管理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进步神速,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得到了..

      daniel 0 2024-04-17 16:09:11

    4. 地域建筑范例(3篇)

      地域建筑范文篇1关键词:青海音乐城;地域文化性;墙的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地理、气候及其水文的影响。建筑..

      daniel 0 2024-04-17 16:08:12

    5. 采矿工程专业范例(3篇)

      采矿工程专业范文通过分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欧林工学院的教育可知,其教育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与企业合作。大学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也参与学校人..

      daniel 0 2024-04-17 15:37:01

    6.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例(3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篇1摘要: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就业的严峻性,论述了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三个主体的不同特点,研究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基..

      daniel 0 2024-04-17 15:36:13

    7.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例(3篇)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一、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开办境外加工企业是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之一。至2011年12月宁波已有境外加工企业202家,中方投资额达66293万美元..

      daniel 0 2024-04-17 15:04:58

    8.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例(3篇)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宋代美术教育具备很高的水平。在宋代建国之初,统治者就非常注重文化相关领域的发展,并推行以文治国的理念。而作为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艺术也..

      daniel 0 2024-04-17 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