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中心范例(3篇)
休闲中心范文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Peters(1972)和O'Morrow&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Aandel&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et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发情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Walsh&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休闲中心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和谐休闲;基本道德规范
休闲是从工作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中解脱出来的一种自由生活,其本质是自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作为生命质量的重要尺度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将越发突出,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然而,就在人们开始接触休闲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不和谐休闲的问题也随之而出。也因此,把休闲生活纳入道德教育的范围,引导人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过上一种有道德的、和谐的休闲生活,已成为时代的一个命题。任何生活都需要教育的配合。尽管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但这并不必然地让人们过上健康、文明、幸福、和谐的休闲生活;尽管休闲内蕴了道德的意义,但这并不必然地为人了然于心且遵循之。因此,明确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基本休闲道德规范,是实施休闲教育、发展和谐休闲的首要任务。笔者基于对休闲及休闲本质以及现实休闲生活存在差异性和层次性的认识,认为和谐休闲的基本道德规范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健康快乐,即要求休闲主体在参加休闲活动时,能保证其行为及行为后果有益于、至少无损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要保证用一种愉悦的心态去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并进一步获得休闲的快乐,至少应保证休闲活动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1.健康快乐是休闲得以持续性进行的基本保障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这是说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否,不是纯属私人的事情。wwW.133229.cOm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总是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他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存在,也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自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他人顺利地参加;一个生理患有疾病的人,必然会削弱他履行义务的能力,客观上会减少他对社会的贡献,增加社会的负担。休闲具有健康价值。美国著名休闲学教授杰弗瑞·戈比曾说过:“休闲生活可以成为紧张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休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有机会放慢生活节奏、享受生活乐趣,重新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快乐是人们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休闲活动的一个结果。人如果在休闲的自由时间内不是快乐的而是无聊地打发着这段时间,那么就可能导致许多问题。休闲中备感无聊的个体比较习惯于不良的行为形态例如嗜食、酗酒、性活动、药物依赖等以解除无聊感所带来的不愉快。显然这些行为会危害到个人的身体健康。
多项研究还表明,休闲无聊感倾向也与不同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有关,如忧虑、人际疏远、寂寞、害羞、较差的社会能力等问题。在无法以合适方式参与休闲活动时,有些人会冒着风险,以失范行为来换取更多的刺激感,来排遣无聊;有些人还因不能解决无聊问题,而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给生活带来的苦恼。
2.休闲的理性首先在于合理的节制
所谓合理的节制,就是我们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享乐主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禁欲主义,主张抑制甚至摒弃个人的感性欲望,把人的欲望需求视为邪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劳动,甚至只有物质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休闲只是对现有财富的消费,是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此,过去,不讲休闲,只提艰苦奋斗,认为休闲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这种无视人的生存质量的极端禁欲主义做法,毫无疑问有损人的健康,是反人道的。
与禁欲主义道德价值观截然相反的是享乐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这种道德价值观主张放纵人的各种感性欲望。受此影响,不少人认为休闲就是享受,甚至就是及时行乐。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否定“享乐”,恩格斯就曾肯定过人有享乐的需要。但享乐主义是将享乐极端化,将享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是人的最后的唯一终极目的,所以人只能跟着感觉走,被自己的感性欲望所支配。把休闲完全等同于享乐,必然对休闲采取不理性的态度,使原本可以让人的生命更精彩,让人“成为人”的休闲堕落成满足感性欲望的工具。休闲会失去本来的意义,休闲的健康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二者都要否定。笔者主张休闲生活的合理节制。节制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以影响身心健康为度。
3喜于在休闲活动中获得健康快乐
正确的休闲不仅能够实现其在内在目的,而且对人们的许多方面都有改进或完善的益处。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会使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在自由时间中阅读则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获得心理平衡。至于如何在休闲当中获得快乐,根据奇克森米哈伊(1975)的畅爽理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那将导致压力)也不是特别容易的时候,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只有当活动所带来的挑战与参与者的自身技能水平大体平衡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畅爽”状态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他正在做的事情,他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并且充满信心。因此,人们如果能拥有适当的休闲生活形态,则能从中学习到与自我或世界有关的新技能及知识,并从有意义的休闲中体验到高度投入的成就感,能避免无聊带来的问题。
二、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求真”,就是休闲主体在休闲时要做到诚明,致心致志,对自己真实无妄,对他人诚实无欺,做一个通达事理的“真人”。“求善”就是要怀有良心、善心和爱心,做善人、行善事,至少不去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1.在诚明中发现自我
休闲活动呵以使人们发现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休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并不是说有了休闲自由时间这一条件,人人就可以进入到“畅爽”的休闲意境。欺骗和自欺欺人,都是休闲障碍的主观因素。不诚明,就会戴着面具去休闲,去同他人交往和游戏,带着功利即“非我”的目的漂浮在休闲的自由性上面。他在蒙蔽他人的同时,也在掩盖其真实的自我。对他来说,休闲的过程是达不到内心的通达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实现不了“畅爽”。那么,放弃虚伪和欺骗,让真实的自我走进有意义的休闲,让休闲陶冶自己、改善自己,反向教育自己,从而实现一个德性的自我。
2.休闲最需良心“监管”
“良心、善心、爱心”是做人依次由低向高的三种境界。良心是每个正常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有良心,才算是一真正的人。所谓的良心,是指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
休闲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自由性和个人性。但个体间的休闲生活并不是超然于社会的孑然孤单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主体必然地要与其他社会主体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必然存在着利益分配、利益关照等关系。如果没有良心的“监管”,主体行为容易失控,后果是损害他人,破坏休闲秩序,毒害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关系。
3.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
不损害他人利益,首先是不损害他人的安宁。安宁是休闲生活的氛围特征。如何选择安宁是以不妨碍别人对安宁的选择为度的。其次是不损害他人的和公共的财物。休闲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爱护他人财物和公共财物也是对休闲的社会肯定。剥夺了休闲的社会性,也等于剥夺了自己的休闲,因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某个人的“他人”,也是公共财物的受益者。最后是不损害社会风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而是受情感、习俗、经验、常识、传统、习惯等非理性因素支配和影响的行为,因而休闲主体的休闲选择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共同改善、优化社会风气,让休闲拥有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神圣责任。不损害社会风气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剔除休闲生活中的污秽不良现象,尤其是以色情淫秽赌毒为内容的“休闲”现象。
三、尊重差异。是和谐休闲的本质要义
休闲是个人自由意志选择的活动,其本身就内蕴着差异性,没有差异的休闲是不存在的。休闲的差异性,丧现为每~个休闲主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如何休闲”,还表现为不同主体占有的休闲资源总是有差别的。休闲的差异性决定着休闲活动的丰富性,而这种差异的休闲又发展着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因而,休闲时“尊重差异”有三层含义: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休闲选择,自己不盲从、不顺从,同时,不把自己的休闲意志强加于人,削弱、剥夺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力;二是尊重不同主体在休闲资源占有上的差异,对自己和他人在休闲资源上的占有,不因量的大小而菲薄或嫉羡、白大或鄙视;三是尊重休闲资源本身的差异,不去破坏休闲的自然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要尊重族群、民族、种族和国家的传统。
休闲的差异性原则,要求人们在选择具体的休闲活动时。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理性,尤其应正确看待休闲资源的占有问题。笔者认为,当物质条件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后。尽管休闲资源是维持休闲的物质性的重要条件,但休闲的质量并不取决于他对休闲资源的占有量。所谓的休闲资源的占有量,是指主体实际占有的时间、金钱、体力,或者能触及得到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丰富程度。人对这种休闲资源的实际占有.仅是获得休闲达到“畅爽”的可能性。实际上,当人被消费主义等形态的价值观所左右时,一味地占有休闲资源,或者通过占有昂贵的休闲资源来炫耀自己时,休闲便走向了异化,人便为物所累。理性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休闲方式,这是人们在休闲时最应遵循的。
四、和谐发展,是和谐休闲的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共同理想。强调通过休闲促进和谐发展,是要求休闲主体通过休闲参加创造性活动,获得积极体验,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同时积极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是休闲生活的重要品质
休闲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丁具手段的休闲,它应该促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休闲主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休闲来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呢?一是积极获得体验,身临其境,乃至“忘我”,而不是袖手旁观,置若罔闻,或者休闲中缺乏投入。只有积极投入,才能对休闲产生深刻的印象、全新的感受和不平凡的经历。李仲广、卢昌崇认为产生体验的休闲活动的条件有5个:能激发休闲的欲望;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要有参与性。个人能参与到活动中;利用现代化工具和设备,使人尽可能获得全面和整体体验;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在休闲中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创造性”。纳什将创造性的参与形容为“一个理想模式”,对于纳什来说,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创造性的参与都是利用休闲时间的最好方法。具有创造性的休闲显然与模仿性休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不样的。如青少年崇尚流行,追随时尚,模仿明星,使休闲生活明星化.就是缺乏创造性的休闲。只有创造性休闲,才能为人们提供深度的休闲体验,提供新生活的品质。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休闲生活,实现和谐休闲
休闲中心范文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开展目前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现代健身体育、传统保健体育和娱乐体育这四个方面。许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休闲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成年后的运动,更与终身体育脱节。
一、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内涵
1.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内容。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人们依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以对体育活动的自主选择和直接参与为基础,为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方式:第一种是选项课模式,高校开设休闲体育项目选项课,内容是:台球、轮滑、由地自行车、街舞、定向徒步越野等;第二种是校内俱乐部方式,主要是依靠学校的场所和设施,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管理,如台球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等组织的活动;第三种模式是校园体育文化模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休闲体育舞台。例如:举办休闲体育文化节,创办各种休闲体育协会等。
2.大学生休闲体育面临的问题。一些学者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休闲体育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1)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网上冲浪,用于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休闲体育的时间相对较少;(2)大学生休闲项目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休闲体育项目选择各有偏重;(3)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需求;(4)缺乏休闲体育人才的指导;(5)大学生休闲体育呈自主性、选择性,缺乏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二、多元视角下大学生休闲体育的价值
1.哲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完善大学生人格。苏格拉底说:神赐予人类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爱智与激情由此达到和谐。这是休闲体育的魅力,是体育的文化精髓。柏拉图说: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
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把休闲当作修身养性、完善德行的手段;道家则以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自由为人生目标。中国人休闲观念中渗透着独特的中国哲学思想,休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哲学,并且,这种休闲哲学也经受着朝代更替,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古罗马的沐浴、斗兽等都是古代上层人士余暇生活的写实。现代社会,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式,承载着完善人格的重要使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
2.心理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形成休闲过程不仅表现出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和运用,而且有一种追求创意的潜意识,休闲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最初的尝试。通过休闲游戏从另一个侧面使大学生看到自身的创新能力。休闲的核心是如何休闲。积极、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提升人的教养,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休闲是大学生在自由时间内,通过具有善性、自发性的活动所获得的一种愉悦体验。这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一种精神享受、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体验由于身体自身的参与所带来的愉快与幸福,只有使心灵获得解放的休闲活动才能使人忘却烦恼,并有效地缓解由于承受工作负担和社会竞争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从而大学生获得内心深处的真正满足。
3.经济学的视野:休闲体育活动对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再符合今人的现实,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标志的非物质资来衡量的。而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和健康等要素,是无法与人自身相分离的,从这一点上说,提升人力资本将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教育和保健两个方面,保健投资包括影响人力资源的寿命、体力、精力和耐久力等方面的费用。因此,休闲健身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投资,这种投资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良好的健康状态本身就创造了价值,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
4.生物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亚健康状态困扰大学生健康。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使他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由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向安静的伏案状态的脑力劳动者方面转化,致使整个人口中出现了脑力劳动者为典型的运动不足,以及心血管、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文明病。休闲体育具有娱乐性、多样性、大众性等特点,所以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去选择项目,能够大大地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使其从中体会到乐趣和健身的美妙性,这对他们坚持参加这样的休闲健身活动、养成体育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5.文化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休闲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我国的休闲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植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习俗之中。如清明节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蹦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每到端午节时,各地开展水上龙舟竞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在这些民族传统休闲活动中,了解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激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愿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休闲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休闲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并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热情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态度。通过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休闲体育价值观念,转变其休闲体育态度,促使其良好休闲体育行为的形成,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良好心理体验,为他们未来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提供保证。要逐渐形成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模式。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休闲体育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热爱学习和热爱生活之人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例(12篇)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1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无论风雨泥泞,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开拓创新思..
-
地域文化传播范例(3篇)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篇1摘要:全球化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推行文化策略的一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于经济、..
-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例(3篇)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关键词]城市区域文化优势本土化民生新闻城市广播电视最核心的资源是其所在区域,是其贴近性,如果能够发挥城市特有的区域文化优势,以自身城市为基础,集中..
-
文学艺术的产生范例(12篇)
文学艺术的产生范文篇1关键词:艺术管理管理模式艺术经济管理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进步神速,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得到了..
-
地域建筑范例(3篇)
地域建筑范文篇1关键词:青海音乐城;地域文化性;墙的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地理、气候及其水文的影响。建筑..
-
采矿工程专业范例(3篇)
采矿工程专业范文通过分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欧林工学院的教育可知,其教育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与企业合作。大学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也参与学校人..
-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例(3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篇1摘要: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就业的严峻性,论述了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三个主体的不同特点,研究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基..
-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例(3篇)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一、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开办境外加工企业是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之一。至2011年12月宁波已有境外加工企业202家,中方投资额达66293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