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例(3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中特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一、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统筹规划缺位
一是参与主体多,但各自为政。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基本上是以企业、业主、农户自主开发,未能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不能提供集中集群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旅游品牌。二是缺少整体规划。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由于能力局限,忽视前期深度调研和整体规划,发展随意性较强,市场定位不明,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存在突出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产业支撑乏力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关键认识不清。许多人误以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么是“请城里人到乡下走一走,看一看”要么是“办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吃吃饭打打牌”,在实际建设中,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这导致休闲旅游内容不丰富,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吸引回头客。二是不注重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璧山过去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建设大多利用农作物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吸引游客,如八塘镇樱桃谷、大兴镇葡萄风情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致力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商品—礼品—体验品”的转变、增值。
(三)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缺乏明确界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时间非常早,有资料记载,意大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现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但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涵外延及品质要求、环保要求迟迟未能明确。二是多头管理,造成管理缺位或政策冲突。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不到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而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实施相关发展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的状态。
(四)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专项扶持资金。投资者无力兴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政府通过产业补助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又达不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导致许多相关的道路、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设施较差,有的地方旅游车根本进入不了。二是缺少优惠鼓励政策。现有的扶持政策只是从农业产业角度进行扶持,缺少鼓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政府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三是用地问题未能解决。目前土地问题是制约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政策性因素。必辅助设施建设以及规模扩大都受到土地要素制约,以致于项目建设中的建筑物多数系违章建筑。
二、璧山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探索及经验
(一)统筹规划,打造“主题农业公园”
璧山引入“主题农业公园”概念,在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果木基地和璧西5万亩果木基地观光带基础上,统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一是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分别围绕璧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核心种植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春海花乡生态休闲农庄、云雾山樱桃谷等景区(点),拓展蔬菜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二是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围绕璧西沃柑科普教育基地、福禄山庄、卫寺蜜柚种植基地、露德堂、璧山葡萄风情园等景区(点),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三是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围绕璧南翰林山庄、渝西苗木基地、稻菜轮作示范园、三合茶叶种植基地、欧洲月季观赏园、禹王观戏台、谢唯进故居、登云坪凉伞云遮、汉代画像石棺遗址等景区(点)建设“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
(二)突出重点,狠抓产业链条完善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基础是农业,关键也是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取得好的发展,必需依托原有的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挖掘当地农业的特色、特点,丰富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从农业资源、生产条件、季节特点、经济状况出发,结合“主题农业公园”规划,打造一批集精品农业生产、科普教育、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注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开发独具特色农业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了我区集“游、玩、吃、住、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特色。
(三)規范发展,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健康发展,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璧山着力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实现规范管理,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明确建设标准。璧山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美丽农庄等),在经营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实行划分等级经营。二是明确服务标准。璧山对接待规范、客房服务、餐饮卫生、安全保障、游乐区管理等方面,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对标管理、有章可循。三是注重人员培训。璧山针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力特点,大力开展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篇3
关键词:祁东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一、引言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所谓“四化”即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所谓“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1]。“四化”与“两型”之间的关系是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加快经济转变内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内外汇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内粗放向节约集体转变,城乡发展内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这是实现湖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一、三产业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采用怎样的发展方略,正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以湖南省祁东县为例,就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略陈管见。
二、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的优势
2.1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祁东县位于湘中丘陵盆地的西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有四明山高耸。其主峰登云岭,海拔1041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有祁山密布,丘岗起伏,海拔多为200~300米;东部为湘江河谷平原,海拔一般为100~200米,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223毫米,且水热同期,有利于各种农林经济作物的培育。湘江流经县境51,其支流白河、青河于归阳汇于湘江,祁水源自于与祁东县交界的邵阳水龙坳,流经县境西部并接纳蒋家桥江、步云河等众多支流后入祁阳县境。经黎家坪、下马渡汇入湘江,并江口、杨家台、上夫冲、铁塘桥、曹口堰,红旗等水库棋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美誉。整体上形成了祁东山青水秀,绿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2.2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祁东原属祁阳县,1952年才从祁阳县析出新立县制。其历史文化与建制于“三国”东吴时期的祁阳县一样古老,并孕育出了丰厚而独特的祁东地域文化。如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有岳飞驻军的大营和金兰寺,小米山春秋墓,古永昌县址,归阳古镇的老街、状元桥和落排洲、河洲镇的刘三庙及其神话传说;四明山的四明寺,洪桥镇南的黄山寺,石膏镇的洪塘牌坊,鼎山胯下的万福寺,砖塘汉砖,以及黄土铺,衡宝战役烈士墓等。祁东戏曲文化繁荣,有独树一帜的祁阳渔鼓,祁剧,龙狮舞等,祁剧、渔鼓历久弥精,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风味特产有祁东香芋、黄花菜、无渣生姜、百合,砖塘萝卜以及美食“叫花鸡”,竹筒饭、桐叶粑粑、柚子糖等;地方特色工艺品有席草织成的折叠帽、太阳帽、地毯席、壁席、窗帘席等,一切都令人神往。
2.3优势明显的地域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即质量过硬、信誉卓著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强势农产品。祁东县人民充分利用其优越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并经辛勤培养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至今全县已形成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县,山塘养鱼先进县,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黄花、席草、香芋是传统优势产业,被誉为“祁东三绝”。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金泰米业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其中黄花集团是国家指定的全国产业化龙头企业。映武牌黄花、青蛙牌大米、鸣放牌草席等产品早已成为湖南名牌,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草席、黄花为祁东特产,已被国家命名为“黄花原产地”,祁东县的柑橘、水蜜桃、李子等水果产地也很知名。这些都是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品牌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尚不够到位,发展方向不明。为此,首先必须提高认识。鉴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进行科学定位。祁东县是农业大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其定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在上应置于农、林、牧、渔的同等地位。特色上应突出“山水胜地,鱼米之乡”;目标市场上定位为衡阳、永州、邵阳城市居民休闲游览。
3.2布局分散,景区景点路远人稀,关键是优化布局。
祁东县特色农业资源分布是中间一条线――沿湘桂铁路和322国道沿线,西部一大片――四明山,凤岐坪溶洞群和以黄土铺为中心,包括官家嘴,步云桥、蒋家桥在内的百里黄花长廊[3]。而目前祁东县的农业休闲山庄和乡村旅游的农业多集中四明山和县城洪桥镇一带。四明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深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众多文化胜迹,但离祁东县城达80公里,交通状况业不好,结果发展状况并不让人满意。县城洪桥古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可进入性较好,并有鼎日、温泉、燕子岩、红旗水库等胜景,形成“山如鼎、水如镜、岩如燕、汤如泉,梅如诗、枫如画、酒如画”的高品位综合性旅游品牌。但目前开发成景并不突出,尤其是缺特点。东部的归阳古镇,属湘江中游北岸,离祁东县城仅33公里,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经济繁荣,古有“金归阳、银白水”之说,而且至今留有归阳古桥、状元桥、战国古墓之胜迹,且有衡桂高速公路通过,然而目前的归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此,必须调整布局,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一是洪桥古镇;二是归阳古镇;三是季节性的百里黄花长廊。交通不便的是四明山、凤岐坪熔洞群留待后期开发。
四、结论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自然环境上乘,随着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的改善,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一定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优化布局。特别是要政府主导、资金技术到位,在布局上先易后难,在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洪桥古镇――白化市一线和东部地区的归阳古镇重点开发、优化开发。
参考文献:
[1].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01(16):15-17
-
休闲中心范例(3篇)
休闲中心范文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
-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例(12篇)
养殖业行业研究范文篇1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无论风雨泥泞,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开拓创新思..
-
地域文化传播范例(3篇)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篇1摘要:全球化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推行文化策略的一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于经济、..
-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例(3篇)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关键词]城市区域文化优势本土化民生新闻城市广播电视最核心的资源是其所在区域,是其贴近性,如果能够发挥城市特有的区域文化优势,以自身城市为基础,集中..
-
文学艺术的产生范例(12篇)
文学艺术的产生范文篇1关键词:艺术管理管理模式艺术经济管理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进步神速,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得到了..
-
地域建筑范例(3篇)
地域建筑范文篇1关键词:青海音乐城;地域文化性;墙的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地理、气候及其水文的影响。建筑..
-
采矿工程专业范例(3篇)
采矿工程专业范文通过分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欧林工学院的教育可知,其教育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与企业合作。大学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也参与学校人..
-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例(3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篇1摘要: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就业的严峻性,论述了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三个主体的不同特点,研究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