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例(12篇)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1
【关键词】中药资源;中药药性鉴别;分析
中药资源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总和,其作为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基础,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鉴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通过使用一定的鉴别技术和方法,实现鉴别和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考证和整理中药的品种,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的中药资源。现笔者浅谈一下中药资源发展现状和中药药性鉴别技术方法,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1中药资源
1.1中药资源的概述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自然存在或者是人为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资源的总和。按照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天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天然资源就包括有自然界中的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人工资源包括有通过人工引种栽培的植物药、人工养殖的动物药、细胞组织培养产物、中药饮片和中药炮制品、中成药等。目前供给市场用药和临床用药的来源,主要还是以人工资源的药物,绝大部分是来源于人工培育的动物、植物等药物,但是天然资源仍然是开发新药源主要领域。
1.2中药资源现状我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丰富,东西南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各异,高山、丘陵、草原、湖泊等不同地形以及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不同气候带分别蕴藏着各种不同的动植物资源,储存着丰富的矿物药资源。根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总数为12807种,包括的植物药资源种类为11146种,占87%,动物药资源种类为1581种,占12%,矿物类药资源种类为80种,占1%。在所有的中药资源中植物类药所占比例最大,植物类药物也是临床使用药物最多的种类。古时,我国中药有“本草”、“草药”之称,大概也是因为所使用的中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植物类药物的缘故吧。
资源匮乏,有很多种类药物濒危。长期以来,由于对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不足,在一些地区一定程度上对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造成破坏,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蕴藏量本来就不足的药物。例如,之前在获取鹿茸的时候一般是通过直接射杀鹿取鹿茸的方法来得到,这样在本来鹿缺乏的基础上加重了资源匮乏,无法最大限度的使用中药资源,近年来,改为在活体鹿上通过麻醉的方法取得鹿茸,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杀生的残忍方法,还可以让鹿继续生长,鹿茸也可以随之而继续愈合长出新的,合理的利用鹿资源,尽量的把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变成是可持续发展的。自古物以稀为贵,贵重药物如冬虫夏草、鹿茸、野山参、雪莲、蟾蜍、羚羊、穿山甲、林蛙、乌梢蛇、甘草、黄连、杜仲、厚朴等药材都是因为其资源匮乏造成其价格持续上涨。
1.3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中药资源的匮乏,市场上开始出现造假者,尤其是对于贵重药物的造假品频频出现。由于未能及时的建立符合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法律保障体系,还未能形成具体可行的指导性政策,加之市场需求中供不应求的现状,都给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中药资源讲求道地药材,是指特定的产地所生产的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生产和加工技术精良、优质高产的著名药材。例如河南的道地药材有四大怀药,分别为地黄、山药、、牛膝;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药资源保护的意识相对淡薄,中药资源采收时浪费严重。中药的采收中需要注意采收时间、采收方法、采收部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例如民间常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拿来当柴烧”,说的就是药物的采收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
1.4中药资源保护政策:建立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采取就地保存和异地保存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制定药材资源利用与保护区规划,建立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合理采收。
2中药鉴定
中药鉴别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达到辨别中药真伪优劣的,其一般的鉴别程序为样品登记、取样、鉴定、填写鉴定报告书等内容。具体的鉴别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基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方法。
基源鉴别是指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对其来源进行鉴别,是确定其品种准确无误的一种最基本的鉴别方法。以植物为例,具体步骤有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
性状鉴别是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方法,来鉴别其外观性状,包括气味、颜色、形态大小、表面断面特征及质地等内容。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别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实际工作中非常必要的技能。如何首乌的断面有“云锦花纹”(皮层异型维管束)。
显微鉴别是利用显微技术和显微化学反应对中药品种和质量进行分析的一种鉴别方法。主要是通过显微镜来操作观察,主要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的鉴别,尤其是中药粉末的鉴别。
理化鉴别是指利用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物理化学或者仪器分析的手段来鉴别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的一种鉴别方法。主要用于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或者有效成分的有无和含量多少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等的分析鉴别。
3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中药资源在开发利用时,一方面要在中药资源现在的基础上应采用科学方法采收中药材,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完善药材资源信息系统,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寻找和扩大新药资源。提高全民用药安全保护意识,确保民众安全使用中药,努力使中药事业健康迅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兰.试论中药资源及药性鉴别[J].科技探索2010,8(365),24.
[2]辛文锋;张文生;王永炎.中药资源本性浅析及科学管理探讨[J].江西中医药,2009,8(320),67~69.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2
1模拟药房建设
职业院校在建设模拟药房过程中,应将满足公众安全合理用药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将与实践岗位接轨作为目标,包括医药商品选购、销售、储存与养护、药学服务等。在建设模拟药房时,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学生建立仿真零售药店,设置区域包括药品仓库和营业场所。
对药品仓库实施模拟色标管理,针对药品大包装盒进行分区,并且将药品分开存放。在药品仓库中,学生可以实施药品出库管理、入库管理、贮存养护、模拟验收等实践操作。模拟药房中的营业场所包括中药调配区域、非处方药区域、处方药区域、药师咨询区域以及收银区域,并且对以上区域进行标示。中药调配区域设置陈列柜以及药斗,陈列柜用于展示配方操作和常用饮片,依据斗谱将不同饮片有序、合理放置在药斗内。学生在此区域模拟中西药处方的调配和销售活动,实施问病荐药以及用药指导等技能训练。非处方药运用货架进行陈列,处方药运用柜台进行陈列,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按照药物用途、药物剂型、药物规格、药物品种等对药物进行分类摆放。收银区域配备收银机和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安装药品经营系统的软件,软件要具备GSP管理功能,通过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模拟建立药品购进记录、价格管理记录以及品种审核记录等。
在营业场所悬挂仿真的执业人员执业证明、营业执照以及经营许可证,在非处方药区与处方药区张贴忠告语和警告语,将监督电话公布于众,将服务公约张贴在墙上。学生通过在模拟药房开展实训,明确药房的服务流程,感受真实的氛围,消除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陌生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的意义
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当前形势下,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十分需要应用型药学人才。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具备销售、质控、服务、制剂生产、调配处方等能力。此外,各用人单位均希望毕业生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但相关研究表明,药学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药品使用、药品经营和药品生产要求。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药学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作为根本。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满足这一需求。模拟药房作为实践训练基地,可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模拟药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渠道。
3模拟药房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3.1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药学职业教育中,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药理学是沟通药学和医学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涉及范围广,药名繁多,学习过程乏味枯燥。特别是一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以及适应证十分相似,学生学习和记忆非常困难。再加上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觉得没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无法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此时,急需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模拟药房,通过模拟药房来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对学生个性发展进行肯定和鼓励,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增强药理学教学的多样性、民主性以及科学性。教师组织学生到模拟药房,通过模拟临床用药来验证所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完心血管系统相关药物后,学生需要对此类药品进行识别。如利血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复方卡托普利片、厄贝沙坦片、非洛地平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甲磺酸氨氯地平片、马来酸氨氯地平片以及硝酸甘油片等,要求学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药理作用进行明确和区别。教师可以结合临床医师的处方组织学生模拟发药。案例:患者孙某,女,80岁,因高血压住院治疗。住院当日,该患者的用药处方为:长期医嘱服用尼群地平,临时医嘱服用克咳胶囊,坚持两者联合用药。此时教师要求一名学生扮演药师,模拟药师发药,使学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回答该处方的药物搭配有无不妥之处,并且说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等。同时,教师还嘱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处方,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分析处方的不合理之处。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学生探索和寻求新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2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药事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应用模拟药房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条款和管理规范,而后全面了解药品分类摆放的规则。如在第一层摆放速效救心丸、头孢拉定霉素、阿莫西林胶囊、维A酸乳膏等处方药;在第二层摆放伤湿止痛膏、新康泰克、皮炎平、芬必得等运动慎用药物;在第三层摆放OTC的普通药物,如风油精、复方甘草合剂、西洋参含片、百为坦等。最后要求学生明确仓库药物的分类摆放规则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哪些药品需要密封保存(如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A、苯酚、肾上腺素等),避免药物氧化变质,明确哪些药品需要避光保存。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药物的属性和保存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经验。
3.3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3
太阳石(唐山)药业有限公司河北省唐山市06302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为了保证药物制剂鉴别的有效率,引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鉴别率是推动生物制药技术的必要手段,采用红外光谱法是更加有效的手段,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制剂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红外光谱法;药物制剂鉴别;生物制药
红外光谱法是建立在红外区域内,借助电子波连续光谱直接照射药品,并采用专业的手段来记录样品中所吸收的曲线,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鉴别样品,样品的纯度的要求较高,一般不能低于标准的90%以下,在各国进行药物原料药的鉴别时,一般都采用红外光谱法。为了最大程度的推动我国药品标准国际化的进程,红外光谱方法对药物制剂进行鉴别是推动我国未来生物制药工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1红外光谱法的概述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被应用在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其专属性较高。红外光谱作为一种物理常数,本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比一般性的物理常数都更可靠,与标准的图谱比较,具有可验证性。在未知成份的化学结构体系研究当中,根据不同的分子在红外光谱中的特点,可以完成初步的吸收光谱位置,检验光谱的强度,从而判定基本的形状,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判定分子内部的官能团,推断其中的结构细节。借助该方法可以断定分子的整体骨架结构,实现药物的鉴别[1]。
红外光谱包括近红外区、中红外区与外红外区。因为大多数生物界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基团转动频率主要集中在中红外区域,因此,该领域中的应用也是最广泛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与化合物的内部基本结构是一一对应的,具有一定高度的专属性和特征性。
不同的化合物都有自身特点的红外光谱,尤其在指纹区,两个化学结构即使相近,只要有着细小的差异,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区别。此外,红外光谱在对固体样品的晶形进行界定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药物会因晶体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因此,对晶形进行红外光谱界定可以有效地鉴别药物。
2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制剂鉴别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特征性较强,除了光学的异构体与长键烷烃的同系物以外,基本上没有两类化合物含有同种红外吸收的光谱。对其进行定性鉴别时重点关注供试品的光谱和对照光谱的全谱谱形的比照分析。我国对此还颁布了一条法律条令《药品红外光谱集》,为红外鉴别比对之用。红外光谱法被应用到原料药的鉴别时对供试品采取直接制样、检测与对比的办法。在对制剂进行甄别时,要把供试品或是供试品和对照品共同做重结晶处理,用相应溶剂进行提取与分离,干燥,筛选,制样,检测与比对,然后就基本完成了[2]。
2.1情况不同下比照图谱
对样品做图谱比对,应当考虑辅料干扰测定与待测成分的晶型变化情况。
第一,样品进行重结晶以后辅料对测定不会造成干扰。样品经提取与重结晶处理以后,它的红外图谱可以直接和对照图谱做比对。
第二,样品进行重结晶以后等待测试的成分的晶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样品经提取与重结晶以后,视辅料对测定不造成干扰,但是待测成分晶型产生变化的时候,采取对照品被相同方法处理以后的图谱进行比对。
第三,样品做重结晶处理以后辅料对测定造成干扰。样品经提取与重结晶以后,待测成分晶型不发生转变,此时辅料会分层次的造成干扰,可以将原料药对照图谱视为参照对象,指纹区里面选取三到五个受干扰程度几乎为零待测成分的特征谱带做判别依据。
2.2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第一,样品的重结晶对于测定结果造成影响的程度。红外光谱法对药物制剂进行测定的时候,为了尽最大限度排除辅料干扰,一般将样品进行重结晶处理。我们发现部分药物制剂如果没有重结晶处理,辅料对测定也不造成干扰。
第二,重结晶的样品干燥情况对于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程度。非挥发性与熔点较高样品,在进行压片前都应该做干燥处理。有研究学者发现部分药物制剂在重结晶以后即使不干燥处理对测定也不会造成影响[3]。
第三,温度对于样品的重结晶造成的影响程度。待测成分提取溶液被过滤处理以后,要做进一步析晶,蒸干与挥干等处理对待测成分进行获取,如果需要可以通过洗涤与重结晶这些方式做纯化处理。通过测试研究学者发现温度会对样品的结晶析出造成影响。
2.3红外光谱法对假药成分的鉴定当中的应用
药品的制假与贩假,是种严重犯罪行为,对人民的安全用药也造成严重损害。刘斐等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假的多潘立酮片成分进行鉴定,用乙醇对特定样品做重结晶处理,对红外图谱进行测定,结果它的红外图谱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红外图谱是一样的,经过对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假的多潘立酮片主要组成部分是乙酰氨基酚。通过此我们可以看出,红外光谱法对于假药成分的鉴定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3结论
红外光谱法应用在药物鉴别领域中,可以推动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实现该项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是未来推动医疗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对红外光谱法在药品鉴别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林,蔡金娜,李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蛇床子分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与应用化学,2011,17(22):121-123.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4
【关键词】病区重点药物;规范管理
1方法
11规范健全了各种用药管理制度包括病区用药安全管理制度、重点药物观察管理制度、输液帮辅的安全管理制度、重点观察药物规定及观察程序、输注药物安全管理及配伍禁忌管理制度等。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达到人人知晓掌握。
12对重点药物实行科学、规范、分类管理,标识醒目①急救药品编号管理:规定全院常用抢救药品种类及基数,各科室再根据本科病种及用药特点,配备若干种类及数量的药品,用同一规格的塑料药盒盛装,药盒中间标明药名、剂量、数量,按抢救患者用药频率,在药盒左上角统一编号,如新三联、呼三联、西地兰等编号靠前。右上角注明药品批号及有效期。遵循从左到右取用,补充药品一律排在原有药品最后一支的右边的原则。②制定重点药物手册:各科根据本科特点,制定重点药物手册,内容包括重点药物管理制度及观察流程,重点药物清单,清单内容有药名及别名、规格、药理作用、用法及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组织包括实习护生、进修护生在内的新入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手册内容。③重点药物专柜、分区、标识管理:将青霉素及头孢类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高浓度电解质、细胞毒化药物、中枢性肌松药、抗精神失常药、中枢镇静催眠药等药物列为需重点观察的药物范畴,临床各科在治疗台下设置重点药物专用抽屉,统一外贴注有“重点药物”字样的红色三角形标识,用塑板将抽屉分割成若干独立区域,分门别类放置各种重点药物并有明确标识。
13加强用药环节管理,保障用药安全①完善患者信息识别制度,提高双向核对效果在输注重点药物之前,对意识清醒的患者使用核对床头卡加护士呼叫患者姓名确认,及护士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作答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对昏迷、神志不清、新生儿及儿童、语言表达障碍等患者均规范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依据,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②细化、明确病区用药管理标识,实行温馨化、人性化、精细化护理护士到床边给患者做治疗时,如发药、输液等,患者恰巧离开病房外出做检查去了,在床头柜上放置“您还有治疗未完成,回病房后请呼叫护士。”的温馨提示牌。输液夹上贴统一粘贴“患者您好!为了您的安全,请您不要自己调整滴速。”的安全告知。③加强患者情况评估及用药安全教育护士在用药前明确用药目的,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患者及家属对药物治疗的认知程度,确定有无用药禁忌证存在,并收集用药前的各项检查资料。告知患者及家属将要使用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用药过程中按我院制定的重点药物观察管理制度要求留守观察,严格巡视,遇到患者及家属提出疑问,仔细查对,耐心讲解。细心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并正确处理。④自行设计并制作重点药物印章凡输注重点药物的患者,均在输液大卡及小卡相应药名前加盖“五心”重点药物印章。其标识醒目,意义明确,能警示患者及家属勿自行调节滴速,如用药后有何不适,需及时呼叫护士。并随时提醒护士加强巡视观察,严格交接班,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遏制少数护士因倦怠心理、责任心不强,缺乏自律、慎独精神导致的静脉输注重点药物不安全后果。
2效果
我院鼓励全院各科对护理不良事件(包括临界差错)积极上报,对杜绝或避免了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个人进行奖励。经回顾统计,2009年,我院因用药安全管理不到位所致的临界差错发生例数为96例,自2010年规范病区重点药物管理后,临界差错发生例数为23例,具体见表1。
表12009~2010年病区临界差错发生例数比较
年度(年)临界差错原因及例数
护士经验缺乏查对不到位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抢救药品过期(支)
总例数
2009222541896
20103712123
表1结果显示,2010年因用药安全管理不到位所致的临界差错发生率较2009年明显减少,极大地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3讨论
31对全院急救药品实施统一、规范管理,使急救药品名称及有效期一目了然,方便护士检查更换,缩短检查时间,避免药物过期现象,确保药品质量,且极大地方便了护士在抢救患者时取用药物,提高抢救患者的工作效率,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2有作者认为,将药物说明书收集起来,建立药物说明手册,用于病区药物管理[1],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弊端,如各种药物的说明书规格、大小不一,字体均偏小,且重点放在介绍药理结构、药效动力学等方面,内容过于繁琐,不便于护士记忆掌握。我院自编的重点药物手册,是将药物说明书上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如药物的用药方法及常用剂量、适应证及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打印、编排成册,便于护士有侧重的记忆。有资料显示:新护士是发生用药护理缺陷的高危人群[2],此手册能对护士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具有指导性作用丰富了护士的用药相关知识,在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宣教,达到告知的目的,较好地履行了护士作为健康教育者的职责,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
33使用重点药物印章,能时刻提醒护士在使用重点药物前应细心询问患者用药情况,用药过程中认真巡视病房,向患者和家属询问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警示患者及家属勿自行调节滴速,如用药后有何不适,需及时呼叫护士,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排除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3]。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求,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是患者择医的标准之一[4]。据统计我国近几年药物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在逐年增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成立4年来已接到了17万例ADR病例报告,其中50%是可以预防的[5]。护士是用药的执行者、观察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因此,加强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护作用和安全管理,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可有效提高用药准确性及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攸江华,苏云,刘玉平临床科室的药物管理.,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4.
[2]李春红培训监控重点人群,严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213.
[3]曾繁真药物流行病学与药物警戒.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285287.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学
药用植物学是利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应用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是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学及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与中草药品种鉴定、资源开发、药材品质鉴定等有密切关系。药用植物学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黄山野外实习。由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巩固并深度理解了课堂教学内容,强化了动手能力,养成了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安徽医科大学自2010年以来一直都在黄山开展野外实习,地点是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本文结合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和实习后续思考三方面,总结探讨安徽医科大学在黄山开展的野外实习工作。
1实习前的准备
1.1实习基地选择
黄山市在安徽省南端,地处山区,全市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祁门县、黟县、休宁县和歙县。黄山市北部黄山山脉呈西南东北分布,黄山北部水系经青弋江流入长江,新安江经富春江流入钱塘江。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16°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黄山位于安徽省最南端。黄山风景区地貌多样,独特的气候、丰富的地形地貌,集合了高山、低山、盆地、丘陵、河流等诸多自然环境,造就了黄山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所以最终选择黄山汤口镇浮溪村作为野外实习基地。
1.2黄山实习前准备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在野外实习时,要求学生和教师都穿长袖、长裤及运动鞋,并携带雨具。学生按教师带领路线行走,不去危险地区,注意山间公路车辆,教师在前面探路,以防蛇、各种野兽以及兽夹。食物、饮用水及药品等自带,不吃野果、野菜等,同时备上专治毒蛇咬伤等的药物,确保万无一失。还安排学生带上《安徽植物志》(纸质版和电子版)、《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相机、电脑,方便学生查询。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将所带小组学生(通常为20人)再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明确组员分工,然后将实习小组分散开来进行标本采集,下午进行标本鉴定。
2实习教学策略
2.1辨识重点药用植物
黄山野生药用植物种类多样,其中中药资源种类大约有225科2149种,常用中药344味(植物类305味)[1]。2017年经过实地调查,黄山环境大致分为低、中、高3种海拔。低海拔在5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中海拔500~950m,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高海拔在950m以上,是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实习活动范围在200~700m,实习过程中注重辨识药用植物。譬如黄山的唇形科植物种类很多,包括薄荷、荔枝草、连钱草、黄山鼠尾草、紫苏、金疮小草、南丹参、瘦风轮、显脉香茶菜等,可以从科属、特征、功效三方面来进行比较。首先介绍唇形科的突出特征: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四枚小坚果。这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对初学者有好处。薄荷是一味常见兼常用的药用植物,是典型唇形科植物,需要重点介绍。薄荷,单叶,对生,有特殊的薄荷味,其雄蕊略超出花冠外,这就是薄荷的特点,它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眼睛红肿等。唇形科的紫苏也是常用植物,叶背是紫红色,叶子入药,以紫色为佳。南丹参虽然名字有丹参,但不是丹参,它的根不红,叶尖端比较尖,所以不能作丹参入药。对于荔枝草、黄山鼠尾草、显脉香茶菜、瘦风轮这些不入药的植物,可作一般了解。
2.2药用植物名称的由来
药用植物常以植物形态、颜色、功效、故事等来命名。例如,覆盆子来源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在黄山常见到。它叶为掌状深裂,叶背有毛茸,有托叶,茎秆上、叶柄上都有刺,扎手。关于覆盆子名字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果实形态像倒扣的盆;二是具有固精缩尿的功效。这两种说法都对。中药覆盆子(蓬蘽的异名)的功效收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覆盆。”唐宋时期出现分化,变成两个药:蓬蘽和覆盆子。从清代直到现今,蓬蘽已不作药用。2022版《中国药典》只收载掌叶覆盆子作为唯一正品。
2.3结合植物生活型深入了解药用植物
植物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2]。在药用植物的识别中,对植物生活型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例如《中国植物志》收载芍药科植物芍药和牡丹,二者的植物形态很相近,但芍药是多年生草本,牡丹是亚灌木,二者生活型是有区别的。在和学生讲授这两种植物的时候,让学生重点观察植物的茎基部:芍药茎整体都为草质茎,牡丹茎基部为木质化,上端草质。它们虽叶子有点像,但可通过草本、亚灌木来判断区分。
2.4易混淆药用植物的鉴别
在黄山看到容易混淆的药用植物,从原植物比较容易区分,例如:(1)石韦、庐山石韦和有柄石韦。三者均为2022版《中国药典》收载石韦药材的原植物。庐山石韦在枯枝败叶处生长、植物个体最大;有柄石韦在枯死的树桩上生长、个体最小;石韦在阳石壁上生长,个体大小在两者之间。(2)绞股蓝与乌蔹莓。绞股蓝被2022版《中国药典》收载,而乌蔹莓未收载。绞股蓝为葫芦科植物,茎为绿色,无托叶,果实成熟为绿色,喜阴湿环境;乌蔹莓为葡萄科植物,茎是紫红色的,有托叶,果实成熟为白色,喜阳生环境。(3)何首乌与白首乌。何首乌为蓼科植物,单叶互生,无乳汁,以根入药,药材分生首乌和制首乌,生首乌具安神、养血、活络、解毒的功效,而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白首乌为萝藦科植物,单叶对生,有乳汁,以根入药,具滋补肝肾、强壮身体、养血补血的功效。(4)奇蒿与三脉紫菀。二者都是菊科植物。奇蒿别名刘寄奴,叶背有茸毛,叶脉羽状,具特殊的气味,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的功效。三脉紫菀叶背无毛,叶脉明显有离基三出脉,不作药用。
3实习后续工作
3.1综合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药用植物学内容比较枯燥、知识点多等特点,故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具象植物,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鼓励学生自己带植物到教室,让学生自己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学会应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特征,识别植物种类,认识常用药用植物,并了解其功效。因此在实习后,利用多媒体、网络及手机等,通过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结合网络资源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让学生亲自压标本、办展览,激发学生积极性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让学生自己压标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制作标本时,一方面熟悉标本的制作流程,另一方面对很多药用植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标本可以长期保存,丰富了学校药用植物标本馆藏。同时,在校园定期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展览,由学生进行讲解,增强仪式感和成就感。各个实习小组选择一个药用植物科属,如唇形科药用植物,要求学生观察其鉴别特征,做好记录,并拍摄相关图片,让学生自己编写《合肥市常见植物图鉴》电子书。通过认植物比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辨认植物。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拍摄植物,突出花特征、整体特征,然后办摄影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3.3对黄山野外实习的思考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基础学科,为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因教学安排不合理,大大压缩了药用植物学的学时。以我校药学院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为例,理论课54个学时,实验课只有18个学时,野外实习只有8天,和一般院校相比差距很大,建议多加一些学时,使学生深入学习。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发生,加强学生辨识植物的能力,考试将不再单一采用期末一张考卷决定成绩的传统方式,而是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将辨识植物也纳入最终考核,所得成绩是理论成绩加上辨识植物成绩,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3.4注重保护当地资源
目前,黄山中药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存在发展局限性。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虽能创造短期效益,但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据不完全统计,将近1/4的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深。目前,黄山也在严厉打击保护区内的违法商业活动,力争还黄山一个青山绿水、鸟鸣虫幽的自然环境。在实习教学工程中要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谢晋.新安地区中药资源调查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0.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药;中药处方;处方用名规范
中药处方是中医师根据中医药理论,经过临床辩证论治,对患者进行治疗用药的凭证。它既是中医诊疗行为的医疗文书,又是药剂人员调剂工作的依据,具有法律性、经济性以及技术性等重要意义。中医处方的规范化程度体现了各医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整体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1]。
纵观整张处方,最重要的莫过于处方用名。所谓“处方用名”,是指中医处方中所用的具体饮片的特定名称。由于中药品种繁多,名称复杂,往往因为各地药材的命名差异,炮制手段不一,再加上医生临证处方书写不够确切,造成药房调配上的某些困难,产生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差错,影响临床疗效,甚至于给患者机体造成损害。
1中药处方用名的现状
中药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复杂,中药资源极其丰富。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药资源有12807种之多,绝大多数中药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其中药用植物为11146种(约占87%),药用动物1581种(约占12%)[2]。如今临床常用的中药约有800余种,绝大多数在历代本草中已有记载。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使得中药用命混乱现象严重,中药处方用名混乱。
11同药异名,同名异药
所谓同药异名,就是指同一味中药有几个别名,如中药大黄有生军、锦纹、将军等别名;金银花有双花、金花、银花、二花、二宝花等别名;牛蒡子有牛子、大力子、恶实等异名;甘草有粉草、甜草、国老等别名;黄连有味连、水连、云连、雅连、川连等别名[3]。
同名异药,则是指同一药名可以代表不同中药。例如金钱草,中国药典规定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新鲜或干枯全草,主产于四川。但是临床应用中,部分地区会将豆科植物广金钱、唇形科植物活血丹当做金钱草使用[45]。三者基原不同,药理作用也不一样。类似同名异物的还有很多,比如重楼与拳参的别名均为草河车等。
12古代典籍,载粗略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典籍中记载粗略,使得古往今来许多根部有白色茸的植物被混用为白头翁。清代的吴其F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草之有白色毛者,以翁名之皆可。”这就造成了白头翁的药材来源多达20余种[6],大大增加了医生临床开方用药的难度。
13产地和品种混乱
处方上的某些药物会因产地与品种的不同而疗效不一,有些甚至会产生毒性。例如贝母,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性苦、甘、微寒,入肺、心二经,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可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咯痰带血,瘰疬,乳痈,肺痈。浙贝母则是百合科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性苦、寒,入肺、心二经,功能清肺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7]。二者无论是品种产地,还是功效主治都有所不同。因此医生在临床开处方时,应明确注明中药饮片的产地和品种,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4地区习用品种
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应考虑到部分中药的地区习用品种。比如药典中明确规定,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但是湖北、江西地区习惯用蔷薇科委陵菜的干燥带根幼苗作为白头翁入药,而福建等地则用蔷薇科类植物翻白草的块根或全草[8]。就其所含的有效成分来说,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主要成分是三萜类皂苷和白头翁素,委陵菜的主要成分有抗坏血酸、蛋白质、脂肪类,而翻白草则主要含鞣质和黄酮类成分,三者在功效上有一定的差别[9]。
15入药部位交代不清
一些医生的处方中,所开中药名与药物自身不符。明明是以动植物的某一部分入药,但是药名的书写却用了该动植物的全名。比如唇形科植物紫苏,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紫苏梗能够理气、止痛、安胎;紫苏子能降气消痰、平喘和润肠。因为其临床疗效不同,因此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其进行了分别收载。医生在开具处方的时候,想要达到理气安胎的功效,如果单单写紫苏,那么药房可能会配给紫苏叶或者紫苏子,二者都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10]。
此外,由于文字的发展,现在的很多药名都是从古代传承过来的,因此沿用的依然是古代的意思,比如古代的“子”字,是有“果实”的意思,放在现在却仅仅指“种子”,范围缩小了。这样一来,牛蒡子本指牛蒡的果实,以现在的意思来看,就变成了牛蒡的种子。对于这种命不符实的药名,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组织专家进行及时修改[11]。
16炮制书写不够规范
中药炮制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炮制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其炮制所得药物的临床疗效也有所不同。比如中药白术,健脾和胃使用炒白术或者焦白术,健脾止泻则使用土白术,用于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风湿痹痛则使用生白术。由此可见,根据辩证施治的要求,选取恰当的炮制品十分重要。目前关于处方用名中炮制书写规范化的问题,大致分以下几条。
161未明确注明药物的炮制品一些医师开具处方的时候,在处方中不明确注明炮制规格,造成药房调配与医生给药目的不符,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例如一些医生的处方,只写黄芪二字。患者去拿药的时候,有些药房配给黄芪生品,有些药房则配付蜜炙品。古代医家在临床用药实践中认为,黄芪生品和蜜炙品的功效有所不同。补卫气、肺气、营气、气血时,黄芪宜生用;补中气、升阳举陷时黄芪宜蜜炙用[12]。
162炮制方法的地区差异中药的炮制方法存在地区差异,如中药栀子。上海、江苏等地的药房以栀子炭入药,四川用的大都是炒栀子,广东、黑龙江等地用生栀子,北京一些地方则用的是姜制栀子。再比如辛夷花,四川地区使用炒制品,而上海、北京等地就付生辛夷花。这种炮制品给药标准不一的情况无疑给中药处方用名的规范化增加了难度。
163中药颜色与炮制方法弄混淆一些药名前常加“黑”字,比如“黑栀子”,“黑荆芥”等。这里所说的“黑”,是指“炒焦”或者“炒碳”的意思,但另一些药材,比如黑桑葚、黑郁金等,则是指药材本身表面的颜色。这里就存在易混淆的地方[13]。
17医生书写的影响
171文字潦草,难以辨认一些医生在开具处方的时候,字体潦草,龙飞凤舞,不仅患者看不懂,就连药房的工作人员也难以辨别其处方内容。这无形中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风险,增加了合理用药的难度。部分医生更加不负责任,甚至处方中出现错别字或者自造汉字。比如有些医生将“番泻叶”写成“潘泻叶”,喜欢用“”来代表三棱。此皆不可取。
172同音字、简化字等问题严重目前的中医药行业中,使用同音字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些医生将半夏写成“半下”,甘草写成“干草”,柴胡写成“才胡”,没药写为“末药”等。另一些医生喜欢用简化字,比如将焦山栀写作“焦枝”,配方的时候易被误解为“焦桂枝”或者“焦桑枝”。这些简化字医生认识,但是药房的工作人员和患者并不一定清楚。
173使用古名、别名、地方用名等书写处方在一些经典医书典籍中,中药的名称仍然保留着古名。一些老中医师从古方,在临床开方给药的时候,仍然会沿用古书所记载的古药名、别名或者地方名。典型的就是将甘草记作“国老”,将全蝎记作“全虫”,藁本写成“西芎”等。这都会给药房工作人员的调配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14]。
174一些成药的名称书写省略或者混乱比如“至宝丹”,现在药房里常用的就有局方至宝丹、仙传至宝丹、滋阴至宝丹、牛黄至宝丹、肝胃至宝丹、全生至宝丹等多种。可是一些医生在开方的时候,仅仅写至宝丹,并未准确注明是何种至宝丹。这些成药,虽然都称为“至宝丹”,但是药物组成是有所不同的。局方至宝丹的成分是犀角、牛黄、麝香、玳瑁等,而宁坤至宝丹则是益母草、香附、当归、生地黄等组成。二者的功效主治并不相同。这就要求医师在开方的时候,一定要写清楚成药的全名,必要的时候加以标注,以免调剂人员调配出错[13]。
175处方中使用“拼名”一些t生在开处方的时候,并不是一药一名,而是使用二至数药合用的“拼名”。例如在处方中开具“青藿佩”,医生指的是青蒿、藿香、佩兰3味中药。但如果药房调剂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就很容易以为是青藿香和鲜佩兰2味中药,从而出现配方失误。类似的拼名还有将桑枝和钩藤写成“双勾枝”[15],荆芥和防风写成“荆防”,枣仁、柏子仁写成“二仁”等[16],这些都给处方调配带来难度。
176省略脚注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为增强疗效,药物调配、煎煮的特殊要求应注明在药品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医生如果开处方的时候没有注明脚注,药剂人员很可能不会对一些特殊药品进行特殊处理。比如大黄具有泻下的功能,如果久煎或者与其他药物同煎,则会降低泻下作用[10];贝壳类的药物生石决明、龙骨、龙齿、瓦楞子,矿石类药物石膏、磁石、代赭石等,若不标明先煎,则很难溶出其有效成分;附子、川乌等具有大毒的中药,若是不标明久煎,则很容易发生中毒;阿胶、鹿角胶等药物本身是经过长久熬煎而制的胶性物质,若将它们与其他药物共煎,反而会因为粘附在其他药物的表面而降低药效。这些药物如果不明确注明脚注,不但会使得医生给病人开的药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还有可能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从而引起医患纠纷。
2造成中药处方用名不规范的原因
21中药药名长期以来比较混乱
首先,中药别名的出现,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历代的本草书中,几乎都有中药别名的收录,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录了多达3000余条的别名[17]。其次,由于历史上某些原因,长期以来,中药没有全面地被澄清过,尤其是同药异名、同名异药的现象由来已久。这是造成中医处方用名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22中药现代化对传统中医药的冲击
传统中医药采取的大都是师徒相承,口口相传的授课方式。师傅带着徒弟在行医过程中,不仅会授以医术,也会教授中药方面的知识,从而做到“医药学习两不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中药现代化对于中医药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行业做到足够的精度和深度。这使得中医和中药逐渐分离开来,医生专攻医术,药师则重点研究药物。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以此为依据,分为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医生对中药专业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够深入,给临床合理开方用药带来一定的风险。
23医生和药师缺乏沟通
当前中医药行业的现状是医药分家情况严重,医者不辨药,药者不懂医,再加上医药行业有各种流派和用药习惯,如果医生平时和药学人员缺乏沟通,对中药不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就很容易在临床开方给药时产生失误[18]。
24国家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
前文中提到的“医药分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上层源头出现的一些问题,表现为卫计委和药监局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卫计委和药监局虽然有各自明确的管辖范围,但双方在某些方面难免会有一些交叉和空白区域,比如中药处方用名的规范化管理。医生临床上依照的是卫计委颁布的条例,而药房工作者则以药监局的准则为准。双方依据的标准不一,大大增加了临床合理开方用药的难度。
25缺乏相关的命名规范
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规定中药处方用名与应付技术的规则出台,教科书及国家药典也没有中药用名方面的详细论述,这无疑是造成中药处方用名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各省市地区大都自成系统,自行其是,造成中药处方仅能在本单位或者本地区使用,一旦出去很容易出现配方应付出错。
26《中国药典》不完善
《中国药典》是我国记载国家药品规格的法典,理应成为中药命名规范化的依据。但是药典对于中药的命名规范,并没有做特别明确的规定。此外药典收藏的中药种类远远不够,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收载了618种,某些常用的处方中药名称欠缺,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开方用药的需要。
3规范中药处方用名的必要性
31处方用名不规范,可能会使得临床疗效达不到预期
肖敏等[19]收集其所在医院患者处方232例,随机分为处方规范组和对照组各116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处方规范组的总有效率为7114%,高于对照组的5345%。这说明处方不够规范化,可能会使得临床疗效达不到预期。
32处方用名不规范,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
处方用名不规范,比如未能标注清楚炮制方法,则配付的中药可能会含有毒性或者有副作用,会间接导致医疗纠纷。
33处方药名不规范,会失去患者的信任
医生处方用名不规范,常导致患者对于调配、给付存在一定的怀疑,降低患者对于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34中药处方用名不规范,对于中医药行业有诸多不良影响
中药别名对于中医药行业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不利于祖国医药学的传承;不利于传统医药学术的广泛交流;不利于中医药学的研究、创新、发展;不利于广大患者寻医问药[17]。
4中t处方用名规范化的建议
中药处方用名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复杂的历史性。想要对目前各地的中药处方习惯用名进行规范化管理,定出一个统一化方案并推广实施,必然涉及到科研、教学、临床、药材和出版等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因此这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中国药典》编委会需要在中药命名规范方面加大力度
虽然《中国药典》是中药处方用名用量的主要依据,但是目前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收录的中药药物较少,并且对于中药处方用名并未做专门、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规定。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加快完善药典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化等方面的内容。
42临床开方多参考名医著作
医生在临床开具处方时,仅依靠药典作为中药处方用名规范的依据,显然是不够的。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医生还可参考以下书目:历代的中医药参考文献,比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历版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这些教材大都是由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认真考订编写而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审编。该书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来的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藏药等学科的发展,对于临床和科研都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43对中药处方药名进行规范化管理
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要对中药处方药名的书写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由药典委员会等药品标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调研、制定出全国统一的中药名称,尽可能实行一药一名制[20],并出版相关的制度手册,规定中医处方用名应以该标准为依据。
44制定统一的处方应付规范
制定统一的处方应付规范,通过规范的制定,使得医生在处方中即使对于某些中药不标明炮制要求,调配者也能配付相应的炮制品。大多数省市均依据用药习惯指定了本地区的处方应付品种。建议在目前各地用药习惯不同、炮制规格有差异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加以约定,制订一个统一的处方应付规定,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8]。
45加强处方书写质量监管,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为进一步规范中药处方的书写,提高医疗质量,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该设立相关药学部门,用来对中药处方名称的书写加以管理,定期整顿,组织相关专家对中药处方的书写进行抽查点评,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要求处方中遵循一药一名制,不得使用历史曾用名、药材产区习用名、行业简化名称等;不得写别字、同音字、简化字;不得使用拼名;字迹要规范,不能潦草;应按照有关规定书写,冠以炮制方法或者炮制后的形态,写清楚“生,炒,炙,炭”。
46加强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药学人员的相互学习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医疗机构医生和药学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求其对于中药饮片的知识有正确和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并及时掌握药品质量标准信息的变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该加强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年终奖评优挂钩[21]。中药人员应主动向临床医师讲解与中药有关的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加深医师对于中药处方用名规范化的认识和了解,纠正部分医生对于中药别名的概念,敦促医师使用中药规范用名,遵守处方的相关规定[19]。
47加快实行电子处方
电子处方相对于传统处方有着诸多优势,具体表现为可以减少因为处方书写不规范而造成的药物配付错误;能够节省药房人员审核处方和调配药物的时间,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便于保留医疗档案;便于对医生处方进行评价和管理,电子处方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医院和医生的处方动态、合理用药情况、药品费用控制情况作出分析;可以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1]。电子处方操作简单,管理完善,对于推进医疗管理信息化非常有帮助,非常值得被推广。
5结语
中医处方用名规范与书写药名准确性关乎着中药调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因此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药学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对待中药处方用名。相关部门也应及早地推行中药处方用名的规范化制度,这不但方便广大中医药工作学者,而且为更好地发挥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清宇,周思,谭海龙中药处方评价现状及分析[J]首都医药,2013,20(2):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
[3]严敢意2002~2006年我院中药处方药名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4):1917
[4]杨安荣,杨培君,彭强四种商品金钱草的辨析及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835
[5]乔健金钱草与5种混淆品的经验鉴别[J]山东中医杂志,1999(11):513
[6]康廷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7]中国药典一部[S]2015
[8]徐惠芳,邱红汉,金德珍,等规范中药处方用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1):1590
[9]王少琴白头翁及其习用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28
[10]王蕾对中药处方的几点粗浅看法[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5):269
[11]李太兵中药名称规范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4):8
[12]马红,王劲松,吕薇处方黄芪应付生品原因稽考[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6):63
[13]常崇光关于中药处方用名问题的几点建议[J]中医杂志,1962(5):32
[14]丘思兰,谭志灿中药处方名称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111
[15]薛德华中医处方药名要规范化[J]山东中医杂志,1994,13(5):232
[16]杨喜惠中药处方中药名的规范书写[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6):237
[17]陈斌浅谈中药别名[C]杭州:浙江省2005年中药学术年会,2005
[18]邓运想,叶文钧浅析中药处方用名与应付差异[J]中国药房,1996,7(3):142
[19]肖敏中药调剂规范化处理对处方疗效的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4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1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动力因素辽宁医疗产业
一、产业集群动力相关研究概述
产业集群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存在相互依赖关系,集群动力是指这个系统的各种影响力量,他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产业集群动力问题是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无法绕开的话题,无论是早期的产业集群形成理论还是后续的集群发展理论均会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问题(如表1所示)。
国内有关这一领域研究较早的有王辑慈、盖文启等,王辑慈早期把中小企业集聚区称为新产业区,近年来他们又启用产业集群这一概念,并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制度等角度探讨新产业区的发展,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一些国内学者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竞争力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如朱华晟(2001)探讨了在新时期产业集群内柔性产业集聚过程中,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经济和增强创新功能实现产业的收益递增,进而使集聚区域内的竞争力得以提升。徐康宁(2001)提出自然禀赋的地理差异、因内在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区域分工以及制度方面的原因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几个主要原因,并特别指出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作用大于自然禀赋的作用,产业聚集实际上是地区分工演进的结果。张晋之,徐怀伏(2008)提出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由三大形成机制促进而成,包括集聚效应机制、循环效应积累机制和网络创新机制。
上述相关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动力问题,虽然存在研究角度问题,但也基本涵盖了可能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的和内部的各种力量,它们或单独或组合发挥作用,成为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影响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对有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因素,我们将重点分析大企业、资源、政府政策以及价值链创新等动力因素对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
1、大企业的影响
大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与其它部门的相互关联效应更强,往往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和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集群内部其它相关产业和周边的发展,大企业的吸聚效应是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信部2013年7月的全国医药工业产值排名江苏省排第一,入围医药百强企业13家,其中扬子江药业实现产值超百亿元,恒瑞制药也超过50亿元,大企业带动了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江苏现有六大产业基地26个医药产业集群,汇集了全省58%的药企,成为江苏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表2为全国医药工业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区入围百强的企业数,这些医药大省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数量多,大企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更明显。
2、资本、自然资源禀赋及人力资源优势
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对资本、技术、人才以及原材料等资源禀赋具有高度依赖性,因此向要素禀赋聚集是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在推动机制。资源禀赋对资本走向具有明显的牵拉作用,较好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供给,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这些对吸纳优质资本,包括风险投资介入具有吸引力,从而促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梳理国内外医药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过程,资源禀赋是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集群生成与发展初期。比如美国的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销售额占世界总体水平的近一半,其中的3/4来源于9个主要的产业聚集区,而这些聚集区无一例外地聚集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如波士顿地区集聚了哈佛、MIT、波士顿大学、Mass综合医院等顶尖科研机构,旧金山是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所在地。超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进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强大动力。
3、政府及制度因素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有关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之为“制度安排”。创新的制度安排可以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潜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考察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集群化发展初期。政府及制度因素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产业政策,二是协调与监控,三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4、价值链各环节协同作用
一个完整的企业价值链系统包括产品概念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多个环节,医药产业经营成本高,产品研发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大企业需要某些环节外包,对于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更需要一个平台,通过价值链各环节协同作用带动全产业链的资金、资源、技术以及人员整合,因此集群化发展往往是世界各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首选路径。价值链各环节的衔接与高效率,研发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果对接机制、风险投资介入,构筑了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框架,完善产业链及其协同作用机制是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三、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选择
辽宁目前已形成沈阳、大连、本溪、铁岭等主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但面临诸多难题,比如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有待提升,产业链上各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国内其它省区发展较快的医药产业集群相比缺少活力、动力和新的增长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从集群化发展的动力因素角度寻找突破口。
1、以大企业带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工信部2013年的全国药企百强排名中辽宁两家企业入围,分别是东药集团和大连辉瑞制药,但是与江苏、山东等医药大省差距很大,因此辽宁医药产业发展应尽快形成几个具有这种增长极效应的超大规模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带动市场,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继而利用大企业的关联效应和吸附能力拓宽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空间。
2、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医药产业集群
梳理辽宁地区医药资源特色并促成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辽宁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中医药产业集群。辽宁辽宁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能力,但要获得集群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必须完善中医药产业价值链,完善和规范中药材生产过程,强化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支持重点中药企业提高中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而带动辽宁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2)海洋药物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辽宁具有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在海洋生物技术及医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有所突破,特别是药品、保健食品、免疫调节等领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研发费用不足,缺少大企业参与,但是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对辽宁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用材料是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强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目前全球的市场需求达几千亿美元之多,西方国家在医学上消耗的高分子材料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国内需求每年以30%速度增长。目前辽宁在这一领域有一定产业基础,如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合理规划,有可能很快形成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优势,带动辽宁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
3、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医药产业是知识、资金、人才密集型产业,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研发资金短缺,多数企业很难独立完成产业链全过程,因此需要上下游企业彼此协同合作,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扶持和相关政策引导。国内多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对政府相关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市场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企业自我生存能力不够,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宏观政策引导、制度的保证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因此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度层面上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政策,宏观层面应把握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在税收、融资、信息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同时保证优良的公共产品及准公共产品供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注:本文属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2BJL015。)
【参考文献】
[1]朱民田、巩晓楠:辽宁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8).
[2]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3]刘光东等: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软科学,2011(3).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8
针对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人口结构状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人群的基本情况,可以充分说明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开展社区药学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社区就医的人群,基本是中老年人群,年龄在60岁以上者占56.8%;中专以下学历占76.1%。受访人群中,经确诊的前5位疾病比例依次是高血压(53.7%)、糖尿病(36.1%)、高血脂症(26.3%)、心脑血管疾病(24.9%)、关节炎(19.6%)。在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正确理解医嘱及正确服药上,设计了一个普通的处方和医嘱,结果显示不容乐观,能够完全正确理解和用药的仅占8%,有绝大多数的患者采用了多种不正确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治疗效果,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慢性病、老年性常见疾病为特征,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这部分人群在用药的合理性、依从性、安全性等方面产生较多的障碍和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外,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如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疾病、肿瘤患者、艾滋病,以及酗酒、吸毒人群。由于这些人群的特殊性,病理、生理状况的特殊性,使用药品的特殊性等,产生用药差错,选择误差,撤、停药不当等类问题的几率会相应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势在必行。因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在提供安全有效的社区药学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查结果显示,有51.2%的患者对药师工作不了解,认为药师能够指导用药的比例仅为29.8%。在问及用药产生不适如何处理时,咨询药师仅占13.7%;问及用药问题一般向谁咨询时,仅9.8%的患者咨询药师。结果表明,老年人甚至大多数公众很难体会到药师的服务价值。在英国的社区医院,有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服务,工作细微到教老年人吃药的时间顺序。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在加拿大,社区药师在提供药物咨询、为患者解释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知识、帮助患者调整药物服用剂量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帮助医生选择药物。药师必须了解到自己的服务要使患者受益,就要担负起监护患者药物治疗的责任,包括了道德上的相互信任与尊重,以及法律上的责任归属问题。
2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
2.1调剂时的药学服务药师接收患者的处方并进行调配发药时,需要清晰知道自己的责任。交待清楚服药时间,如助眠药需睡前服用,抗酸类药物在饭前0.5h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饭后服用,个别药品如复合维生素应与早饭同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应空腹顿服,中西药间隔0.5h服用等;交待清楚服药剂量和方法,老年患者及孕妇儿童用药剂量需准确无误,混悬剂需摇匀使用,某些药物需要首次加倍如替硝唑片,硝酸甘油需舌下含服;告知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利塞膦酸钠不宜与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同服,抗感冒药中有催眠成分,铁剂可引起黑色便等;告知饮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服用阿司匹林期间禁止饮酒;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茶叶中的鞣酸不利于铁剂的吸收而影响药效;告知药品储藏知识。如胰岛素系列应2~8℃冷藏,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需避光保存等。
2.2指导合理用药药物作为特殊商品,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区药学服务人群多数为自购药者,若选择药物不当,忽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看不懂说明书,或盲目听从广告宣传,追求保健。针对患者使用药品时遇到疑问和问题的调查中,有26.7%的患者表示经常遇到,50.5%表示偶尔遇到。由此可见,多数人群都需要药师的正确指导和合理引导。社区药师可通过开展用药咨询讲座,开辟社区用药咨询宣传栏,创建社区用药咨询网络,定期更新药品信息,如新药的介绍、老药新用、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用药的知识,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我院联手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联系卡”,卡面注明药师联系方式,方便随时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我院还通过印发用药知识宣传页的方式,帮助患者解答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对老年人慎用药的总结、糖尿病防治的误区、高血压药物种类及其如何选择、儿童慎用药等,使患者在家里也可以阅读到对他们病情有帮助且科学的用药知识。
2.3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为了增加疗效,需要联合用药。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同时使用2种以上药物的比例达53.3%,5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为15.8%,且有52.6%的患者表示有过因用药产生不适的经历。有调查表明,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可增加50%以上。若多药相互作用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增加,即协同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须减量使用,反之亦然。如碳酸钙与含铝抗酸药物同服,铝的吸收增加,而与四环素合用,二者吸收均减弱;如骨化三醇,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能增加钙的吸收,但如与噻唑类利尿药合用则增加高钙血症的危险。社区医院药师可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首先,药师应向患者介绍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及基本特征,详细讲解不良反应的症状、后果及应急处理办法。在患者了解不良反应后,发放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表,追踪患者用药情况,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始数据。药师经过整理、分析后,向社区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汇报,并再次进行分析、评判,实现信息互动的同时,可促使医生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也可充分展示社区医院药师的才能。
2.4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极其重视,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颁布了相应的法规文件,但滥用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不合理的预防性用药、重复性用药、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准确、盲目更换抗菌药物类别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社区医院也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落实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分析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通过抗菌药物使用趋势的分析,针对出现使用量急剧增长,频繁超剂量超适应证使用,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5建立药历,加强回访药师应查阅患者的病历、用药记录,为社区患者建立药历,记录相关药物治疗信息,包括患者的资料、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史,每次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通过药历对患者用药进行合理干预,实现患者治疗的全程式药物服务。定期回访调查,主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假药、劣药的识别;药物名称识别,如同一种药物的化学名相同,但会有不同的商品名、不同的剂型及规格,以避免重复用药;解答患者的疑问,如口服液有出现浑浊可否服用等常见问题,并提醒患者应定期清理家中小药箱,及时清理过期变质药品。
3提高社区药学服务水平
3.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药师直接面对的是患者,应在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及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患者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
3.2加强沟通与交流药学服务以患者为中心,要主动进行服务,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关心和关怀。实施药学服务,药师有义务预防和解决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信任则是患者依从药物治疗的基础,药师需要具备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和能力,关心和理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通过药师的沟通,可以避免由于医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造成的不信任,这也是药学服务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3.3加强与临床医师、护士的合作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与医师、护士的密切合作。药师主动与医师沟通,及时把处方点评结果告知临床医师,便于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药师主动与护士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社区药学服务是多方合作参与的过程,药师与医师、护士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作出药物治疗决策,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4重视药学信息服务药学信息服务的重点是解决临床使用药物预防、治疗疾病时对药物相关知识的需求,最终解决患者用药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全面的药学信息服务是社区药师的职责之一,并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药学信息服务包括患者接诊前、就诊中及用药后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患者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3.5开展药学经济学药学经济学是为了使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所需的药费尽可能减少,以帮助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避免了药物的滥用、误用,造成医药资源的无形浪费,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在美国,社区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已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可每年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药费开支,也减少了很多药源性问题的发生。
4结语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1篇9
【关键词】中药库房管理;中药鉴定;作用分析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09-02
中药库房管理直接决定临床中药用药的安全,在医院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涉及中药的采购、中药入库检验、分类储藏、仓库设备维护及药品领用情况记录等[1]。中药鉴定主要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材标准,关系到中药的采购和入库检验,是中药入库的质量命脉,在中药库房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严格的中药鉴定可以杜绝或最大程度减少伪劣中药入库,保障临床应用中药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根据我院近年来中药库管理和中药鉴定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现总结如下:
1注重中药材的来源、道地性
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中药材,例如,东北三省有知名的长白山人参,西北地区新内甘宁四区具有丰富的枸杞,西南地区云贵川三省的天麻,广西地区的何首乌以及泰山的白首乌等等[2]。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即使同一种药材其产地不同,质量也会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水质、日照量、气候、降水量、肥料等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所致。因此,中药材品种、产地的复杂化致使市场上中药材的质量优劣不等,良莠不齐。这就使临床上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用药原则。“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内蒙古的甘草、黄芪,四川的川芎、川乌、川贝母,重庆的黄连、陈皮等[3]。选择和使用“道地药材”是保证临床用药效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中药库房管理人员在进行中药材采购过程中,对药材供应商严格审查,对各种中药材的产地进行备案、审查。提高中药库房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熟悉道地药材相关知识,练好“经验鉴别”基本功,对所采购药材进行有效鉴别。
2对中药材的优劣进行辨别
由于中药材的采收方法与时节、中药材的运输和储存,以及中药材的炮制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使中药材的药效、质量不尽相同。近年来,中药材从生产、加工到运输、储存的成本提高,使中药材的价格有所提高,特别是紧缺和贵重的中药材。在金钱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在中药材的生产销售过程中造假掺假。例如,假川贝母、假制龙齿、假沉香等,还有用杏果经过加工假冒乌梅,银子草的根假冒柴胡等,更有甚者使用苹果皮和山楂皮来制造板蓝根冲剂等等。所以,中药库管理人员在中药材的采购过程中就应进行严格鉴定,防止伪劣药材入库,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3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应用
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等四种[4],被称为中药材鉴定四大传统方法。首先鉴定来源,中药材大多为植物,对中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仔细观察、鉴别,必要时可以与标本进行参照对比,确定中药材的具体学名,然后根据矿物学中的相关知识确定中药材的来源。比如,临床用药上,在外观凌霄花以及洋金花相似度非常高,不过凌霄花为茄科,二强雄蕊,两长两短,花丝弯曲;洋金花也为茄科,但属于离心雄蕊,等长,花丝通直。故而对两种药物进行鉴别是,需要对雄蕊的数目以及形态予以认真地观察和鉴定[5]。性状鉴别是中药材鉴定的主体。人们凭借药材的外观性状特征来判断中药品种质量的真伪优劣,即为中药性状鉴别,又称经验鉴别。经验鉴别一般包括“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气味水火试”等方法,是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手段来鉴别药材的外观形状特征,进而区分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6]。经验鉴别简便易行,不需要现代化的设备,广为中药材鉴定工作人员采用。经验鉴别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鉴别经验。许多临床常用的中药可凭经验进行直观的性状鉴定来进行区分如黄连、玄胡等;有些中药材可用水试方法来鉴别,如西红花泡入水里后可形成黄色溶液、秦皮浸泡后的浸出液日光照射下可呈碧蓝色荧光、苏木在热水中变成红色等;部分中药材可用火试的方法进行鉴定,如海金砂点火发出爆鸣声;青黛燃烧冒出紫红色烟雾;当进行性状鉴定不能区分中药材时,就要使用显微鉴定等方法进行区分,如粉末药材、花粉类中药等[7]。李洁[8]运用显微鉴定技术鉴别松花粉与蒲黄,可用于识别中药材掺伪现象,如鉴别麝香仁中有无掺入荔枝核粉等。中药材的显微鉴定是指用显微镜对药材的组织切片、粉末、组织或者表面制片进行观察,以鉴定中药材的真伪、品质。理化鉴定是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药材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鉴别试验,以鉴别药材的真伪、纯度和质量的优劣,一般应用于含不同化学成分的形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鉴别特征的药材[9]。
4现代科技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中药鉴定技术在很多方面可以弥补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不足,中药库房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应用。中药材品种多样,有些相差甚微,且经过加工炮制之后一些药材的性状发生明显改变,使鉴定分辨工作更加困难,仅凭传统的中药材鉴别已经不够满足临床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材的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也为中药材处理仪器与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很大帮助,摧动中医药事业走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进程。现代科技中的中药材鉴定新技术主要包括:①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法(TLC)、薄层扫描法(TLC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气质联用法(GC/MS);②光谱法:包括紫外光谱法(UV)、导数光谱法(DS)、红外光谱法(IR)、荧光光谱法(PF)、核磁共振光谱法(NMR)、质谱法(MS);③X衍射分析法(XRO);④差热分析法(DTA);⑤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多聚酶链式反应(PCR)、随机扩增DNA法(RAPD);⑥扫描电镜技术(SEM);⑦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CIA);⑧电泳法(EP):包括毛细管电泳法(CE);⑨多元回归分析;⑩电分析法(EA):包括示波极谱法、等电点法;11X射线荧光光谱法[10]。目前,色谱法和光谱已经在中药材的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王建云等以梅花鹿血、鹿鞭、鹿茸、毛为鉴定对象,采用微量DNA提取技术以线粒体DNACytb通用引物L14841和H15149扩增约307bp的DN段,扩增产物纯化后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序列,得出梅花鹿毛、血、鹿鞭的DNA序列完全一致的结果,证明其来源都是梅花鹿,而鹿茸由于其来源不详,与其他的梅花鹿DNA具有明显的差异[11]。这些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更加确保并提高了对中药材的鉴定分辨水平。
近年来提出的中药系统鉴定法使中药材的鉴定达到一个更系统、精切、科学的水平。中药系统鉴定法(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Chinesematerialmedica,SICMM),指基于DNA测序技术及开放的DNA数据库,结合传统的中药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未知药材、饮片及其粉末等的基原和真伪,进行多方法、多角度的作证和鉴别,达到中药鉴定客观化、标准化和精确化的目的[12]。该方法系统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将经验和技术,传统和现代,微观与宏观完美结合,使中药材鉴定实现准确、客观。
总之,中药材鉴定在医院中药库房管理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的中药材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中药材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可以相互补充,多途径、全面的对中药材进行确切的分类、鉴定和评价,以保证临床中药材的优良性和道地性,提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所以,应该重视中药鉴定在中药库房管理中的作用,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颜卜义.浅谈医院中药库房管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08.
[2]盛明智.中药鉴定在中药库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丛刊杂志,2004,4(1):127-128.
[3]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7.
[4]李培海.中药库房管理中中药鉴定的作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3,28(7):104.
[5]熊敏.分析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运用[J].中医中药,2013,1:264-265.
[6]刘秋艳.侯士良教授对中药鉴定的认识[J].中医研究,2012,25(1):66.
[7]陈琼如.中药库房管理中中药鉴定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43.
[8]李洁.浅谈几种显微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J].国医论坛,2008,23(3):45-46.
[9]刘淑兰,等.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及文献研究分析[J].中国医药信息,2008,25(2):78.
[10]胡妮娜,等.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研究发展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8,25(3):17.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10
【关键词】传统医学;世界;立法;现状
2006年6月12-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工作组会议”。会议回顾分析了传统医学或补充与替代医学融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的现状,分享了各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信息,讨论将传统医学或补充与替代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的定义和标准,以及需要采取的关键步骤。共汇集此次会议幻灯片资料19份、调查问卷16份,涉及日本、韩国、泰国、越南、不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美国、加拿大、巴西、智利、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瑞典、加纳、马里及非洲地区等18个国家和地区,全面翻译和梳理后,笔者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资料进行了汇总分析。
1立法现状
1.1医疗立法1.1.1草药疗法
10个国家/地区有草药相关立法或制定了管理条例,分别为: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瑞典、泰国、马里、日本、韩国、巴西、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拿大联邦政府2004年公布了有关天然健康产品的联邦法规,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医疗保健的法规由各省制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制定了草药产品法规。马里1994年制定了《传统医学法规》,1995年制定了关于传统医学机构团体及其功能的规定,2002年成立了马里传统医学治疗师及草药医师联盟,并据此做出相关规定。韩国1951年制定了《医疗服务条例》,传统韩医师享有执业资格。
1.1.2针灸疗法
7个国家/地区有针灸相关立法,分别为: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1999年制定了《治疗的技术实践法案》,中医是唯一被泰国卫生部认可的补充与替代医学,而针灸是其中一项。另外,美国fda制定了针具(设备)法规;加拿大针灸在3个省是合法的;加纳虽然没有针灸立法,但采用who相关指南。
1.1.3顺势疗法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澳大利亚有顺势疗法相关立法;美国fda制定了顺势医学法规;巴西2006年卫生部公布了有关结合与补充医学的政策,顺势疗法、针灸均作为专科发展,并制定了有关管理条例。
1.1.4整脊疗法
8个国家/地区有整脊疗法相关立法,分别为:美国、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瑞典、沙特阿拉伯、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主要通过整脊师执业资格制度管理。加拿大整脊疗法在所有省均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每个省都有相关法规。加纳采用who相关指南。
另外,智利2005年6月制定了《实施替代医学技术条例》。美国由宗教团体组织对精神心灵疗法做出相关的管理。巴西将顺势疗法、针灸列为专科,卫生部明确表示准备成立部级的传统或补充与替代医学专家委员会进行管理。挪威2003年12月颁布了《替代疗法营销条例》。
1.2植物药立法
15个国家/地区对植物药实行国家/地区立法或制定了管理条例,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澳大利亚、瑞典、美国、泰国、不丹、马里、加拿大、伊朗、日本、韩国、巴西、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沙特阿拉伯。加纳1992年制定了《食品药品法》,其中包括有植物药的管理规定。澳大利亚1989年制定了《医疗用品法案》,1990年制定了《医疗用品管理条例》,不同州及地区均对药品及毒药立法严格管理植物药。瑞典1993年制定了有关管理条例。美国fda根据其权利要求分别制定药品管理条例或膳食补充剂管理条例。泰国1967年制定了《药物法案》。不丹1996年制定了《传统医药使用指南》,传统药物尤指植物、矿物及动物药。马里1920年出版第1部《药用处方集(dominiquetraoré)》,1981年成立了马里药业办公室。日本1960年制定了《药事法》,分处方药、非处方药、准药物对药物进行管理,处方药中包含了传统药物。韩国1953年制定了《药事条例》,1994年建立了韩药剂师许可体系。沙特阿拉伯1991年制定了对于草药、健康食品产品的管理条例。加拿大联邦政府2004年1月公布了有关天然健康产品的联邦法规。伊朗1988年以来,国家法律直接提及传统医学,建立健康与医疗教育部负责传统医学的研究、教育和医疗,相继启动了若干项目开发草药与植物药制剂,1981年开展了草药及植物药制剂的生产加工,1996年伊朗健康与医疗教育部成立了药用植物与其产品的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伊朗国家的相关产品政策,引导、发展药用植物与草药,1996年由国家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草药产品注册管理政策的文件。
1.3国家/地区政策
9个国家/地区制定了有关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的国家/地区政策,分别为:马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巴西、越南、韩国、加纳、澳大利亚、不丹、泰国。加纳1992年制定了《食品药品法》,2004年8月修订了《国家药品政策》,制定了《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强调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合理使用。澳大利亚医疗用品管理局2001年8月制定《澳大利亚补充医学管理指南》,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对补充医学专家委员会建议的响应》。不丹2002年制定了有关国家/地区政策,旨在促进并保持国家/地区特有的“gso-ba-rig-pa”卫生体系。泰国政府在第四次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77-1981年)开始实施关于促进药用植物和草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应用的政策,1993年了《泰国传统医学国家/地区政策和规划》,正式在医疗服务部中建立泰国传统医学研究所,2002年将该研究所归入泰国传统与替代医学发展部(dtam),同年,国家/地区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并在dtam中建立了补充与替代医学部门。马里2005年制定了国家传统医学政策。另外,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巴西(2006年)分别制定了传统医学发展政策,越南制定了《2003-2010年传统医学发展战略》,总目标是“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医学,使之与现代医学结合,营造一个现代的、科学的、国际的和大众的越南医药学”。
1.4管理部门
12个国家/地区的卫生部中设有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管理部门,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澳大利亚、泰国、不丹、马里、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沙特阿拉伯。加纳1991年建立了传统替代医学理事会。澳大利亚1999年建立了“澳大利亚政府卫生保健部-医疗用品管理局-补充医学办公室”。泰国2002年10月依照《体制改革法案(第43条)》成立了传统与替代医学发展部,下设泰国传统医学研究所、补充与替代医学部、东南亚泰-中传统医学研究所、本土医学研究组和秘书处。不丹1967年在卫生部医疗服务部下设传统医学服务研究所。韩国1993年成立了传统医药政策办公室。马里1986年在马里邦贾加拉成立传统医学地区中心,1973年成立了国家药典及传统医学研究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01年、加拿大1999年、日本1995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沙特阿拉伯1995年在各自卫生管理部门中设立了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部门。
1.5有关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人员管理的立法或管理条例
1.5.1草药相关人员
7个国家/地区制定有相关立法或管理条例,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泰国、马里、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很少有州对草药师发放执业资格证书,目前正在申报《医疗过失条例》。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有关中草药人员管理法律法规,新南威尔士州及西澳州提议立法。
1.5.2针灸相关人员
8个国家/地区制定了相关立法或管理条例,分别为: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沙特阿拉伯、日本、韩国、巴西、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只有通过正式针灸课程培训的有执照的中医医生或西医医生才能从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制定了有关针灸师的法律法规;新南威尔士州及西澳州提议立法。美国大多数州制定了有关执业针灸师的法规,并正在申报《医疗过失条例》。加拿大个别省制定有执业针灸师相关法规。
1.5.3顺势疗法相关人员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巴西3个国家制定了有关法规,美国有几个州制定了顺势疗法医师执业管理法规,并正在申报《医疗过失条例》。
1.5.4整脊疗法相关人员
7个国家/地区制定了有关法规,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沙特阿拉伯、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拿大每个省、澳大利亚所有各州都有相关法规。美国各州均已对整脊师制定了执业法规,并正在申报相关的《医疗过失条例》。
1.5.5精神心灵疗法相关人员
加纳的《新精神卫生法》有相关条例。美国精神心灵疗法通常由宗教团体组织进行一定的管理。挪威2003年6月颁布了《补充与替代医学新法规》,与替代医学疗法有关,2003年12月颁布了《有关从业人员自愿登记注册机制的条例》。不丹由药品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委员会负责医药及不同疗法的相关法律及法规,制定有各种疗法指南,以保证在医疗实践中的统一性。
1.6发展计划
8个国家/地区有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的计划,分别为:马里、加纳、巴西、澳大利亚、韩国、伊朗、泰国、不丹。加纳制定有2007-2011年国家卫生政策,以“健康创造财富:加纳发展新模式”为主题,重点为卫生、营养、安全水源供应;促进传统医学在保健中的作用;加强突发事件医疗服务及专家医疗服务;制定国家卫生保险制度,提高国家食品及教育缺乏地区的基本医疗保健水平;研究并开发本土药品,与民间组织合作,发展合作伙伴。韩国制定有《韩医药全面发展综合计划(2006-2010)》。不丹1998年制定的国家计划包括:提供传统医学服务、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传统医药产品。马里2005年、巴西2006年、泰国1993年各自制定有有关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的计划。
2讨论
近几十年来,传统医学迅速传播,并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医学或补充与替代医学正在逐步或已经被纳入各国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在这一进程中,各国在立法、医疗管理、教育培训、科研及产品生产和管理方面面临着各种具有共性或特性的问题,同时也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加强了对于传统医学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管理,但缺乏相应的法制管理仍是目前传统医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医学管理工作仍有待加强,使传统医学能够为保障人类健康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与各国就传统医学立法和管理进行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对传统医学的管理规定,从而在我国与之交流时能够采取主动,其他国家在传统医学立法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可引为借鉴,促进我国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如泰国政府将传统保健按摩、草药蒸汽浴等保健方法作为向民众普遍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进行管理,较之多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管理限于传统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等内容,对传统医药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管理范畴等提出了新的议题。
另一方面,国际传统医学或补充与替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势头,势必对我国的中医药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中医药国际交往不断增多,各国将在传统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进一步寻求与我国的合作,在市场开发及研究成果的产品转化方面将与我国开展竞争。如何加强与各国传统医学交流的同时,保护我国的中医药资源、维护我国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证我国在传统医学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等方面还需要针对新形势,认真研究相应的对策,做出不懈的努力。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11
【摘要】综述了丹参类中药在本草考证、品种调查、伪品品种研究、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微形态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丹参类中药的资源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品种;鉴定
Abstract:Thispaperre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ofherb“Danshen”ofthetextualresearch,varietyinvestigation,counterfeitsvarietystudy,macroscopic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identification,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micromorphologicalstudyandmolecularbiologicalstudyetc..Thepapermaybeusefulfortheresourceutilityandfurtherstudyof“Danshen”.
Keywords:Danshen;
Variety;Identification
丹参为唇型科Labiatae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及根茎[1],系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属活血调经之要药[2],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理活性[3]。因其根皮丹而肉紫,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故名丹参[4]。但在临床应用中,其品种却是复杂的。本文就丹参类中药的品种及其鉴定研究作以概述。
1本草学考证
谢宗万[5]院士认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吴氏本草》《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所载的丹参与现时药用之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形态完全符合,可断定此为历代本草所用丹参之正品而无疑。简洋辉、徐国钧等认为《神农本草经》《吴氏本草》《名医别录》《唐本草》《日华子诸家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所载的丹参均为丹参S.miltiorrhizaBge.的野生品;明·兰茂《滇南本草》所载丹参为云南鼠尾S.yunnanensisC.H.Wright;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收载的丹参、小丹参、劲枝丹参,其原植物分别为丹参S.miltiorrhizaBge.、云南鼠尾S.yunnanensisC.H.Wright和长冠鼠尾S.plectranthoidesGriff.[6]。肖小河[7]认为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所载丹参描绘简单而笼统,其特征涵盖了包括S.miltiorrhizaBge.在内的鼠尾草属多个分类群系。
2药典沿革及地方药材质量标准收载情况
《中国药典》1963年版规定丹参为唇型科植物丹参S.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部,其后《中国药典》1977~2005年各版均规定丹参为该种植物之干燥根及根茎[1,8]。
《云南省药品标准》1974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滇丹参S.yunnanensisC.H.Wright及大紫丹参S.przewalskiiMaxim.var.mandarinorum(Diels)Stib.的干燥根及根茎[9];《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1988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滇丹参S.yunnanensisC.H.Wright的干燥根及根茎;《青海省药品标准》1992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高原丹参S.przewalskiiMaxim.的干燥根,《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1995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甘西鼠尾S.przewalskiiMaxim.的干燥根及根茎[10],《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0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南丹参S.bowleyanaDunn.的干燥根及根茎[8]。200512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绒毛鼠尾草S.castaneaf.tomentos为西藏地方药材标准品种,名“藏丹参”[11]。
3品种调查
简洋辉等调查认为云南丹参品种主要有甘西鼠尾S.przewalskii、褐毛甘西鼠尾S.przewalskiivar.mandarinorum、云南鼠尾S.yunnanensis和三叶鼠尾S.trijuga;四川丹参品种主要有丹参S.miltiorrhiza、甘西鼠尾S.przewalskii、褐毛甘西鼠尾S.przewalskiivar.mandarinorum和云南鼠尾S.yunnanensis;安微丹参主要品种有丹参S.miltiorrhiza、白花丹参S.miltiorrhizaf.alba、浙皖丹参S.sinica、紫花浙皖丹参S.sinicaf.purpurea、拟丹参S.paramiltiorrhiza和紫花拟丹参S.paramiltiorrhizavar.purpurea;江西丹参品种为丹参S.miltiorrhiza和南丹参S.bowleyana[6]。1993年毕培曦等记载了21种丹参的来源,它们是:丹参S.miltiorrhiza、毛地黄鼠尾草S.digitaloides、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褐毛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var.mandarinorum、少毛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var.glabrescens、白花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var.alba、雪山鼠尾草S.evansiana、戟叶鼠尾草S.bulleyana、栗色鼠尾草S.castanea、栗色鼠尾草柔毛变型S.castaneaf.pubescens、黄花鼠尾草S.flava、荞麦地鼠尾草S.kiaometiensis、三叶鼠尾草S.trijuga、云南鼠尾草S.yunnanensis、南丹参S.bowleyana、白花丹参S.miltiorrhizaf.alba、野丹参S.vasta、浙皖丹参S.sinica、皖鄂丹参S.paramiltiorrhiza、关公须S.kiangsiensis和裂瓣鼠尾草S.schizochila[4]。1997年肖小河[7]指出“以根做丹参用的药用植物达25种(含变种、变型)”。这25种和文献[6]比较少了褐毛甘西鼠尾草和野丹参,但多橙色鼠尾草S.aerea、长冠鼠尾草S.plectranthoides、河南鼠尾草S.honania、单叶丹参S.miltiorrhizavar.charbonnelii、紫花拟丹参S.paramiltiorrhizavarpurpurea、紫花浙皖丹参S.sinicaf.purpurea和南川鼠尾草S.nanchuanensis。2004年许华[9]调查认为云南大理地区市售丹参药材一共有4种,它们是:丹参S.miltiorrhiza,紫丹参S.yunnanensis、大紫丹参S.przewalskivar.mandarinorum和小红丹参S.trijuga的干燥根及根茎。2002~2003年,叶华谷等[12]对林芝地区长期以来做中药“丹参”入药的临床疗效好的资源进行了调查,经鉴定其原植物为绒毛鼠尾草S.castaneaf.tomentosa。另外根据文献林芝地区可能分布的丹参代用品还有: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栗色鼠尾草S.castanea、三叶鼠尾草S.trijuga、少毛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var.glabrescens、雪山鼠尾草S.evansiana、褐毛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var.mandarinorum和康定鼠尾草S.prattii[12]。
综上所述,我国约有22种、5变种和5变型鼠尾草属植物的地下部分作中药丹参药用。
4伪品研究
据报道,丹参药材伪品有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的干燥根[13]、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batatas的染色干燥须根[14]、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干燥根及根茎[15]、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asperoides的干燥根[16]。丹参饮片伪品有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及根茎染色后的切片[17]、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切片后染色制成者[18]、菊科植物牛蒡干燥根的切片[19]。另外,王雨仙等[20]将甘肃、青海等省的地方药材质量标准收载的丹参品种甘肃丹参作为丹参的伪品进行了鉴别。
5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
1993年马志刚等[21]对甘西鼠尾、粘毛鼠尾、秦岭鼠尾、拟丹参和长冠鼠尾共5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根进行了性状及显微构造的比较观察,发现各种之间均有明显区别。1994年简洋辉等观察描绘了12种丹参类中药的性状、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特征,并分别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此12种丹参类中药是:丹参、白花丹参、南丹参、浙皖丹参、紫花浙皖丹参、拟丹参、紫花拟丹参、云南鼠尾、三叶鼠尾、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和黄花鼠尾[6]。1996年何广新等[22]对丹参和紫丹参(滇丹参)、1999年颜素琴等[23]对丹参和甘西鼠尾(甘肃丹参)进行了药材性状和组织显微特征的比较鉴别。2003年唐丽萍等[24]对滇丹参的性状、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特征做了观察描述。2004年许华[9]对前述4种大理地区市售的丹参进行了性状和粉末显微特征的比较鉴别。2006年段增强等[25]研究了栽培与野生丹参根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在解剖横切面上,栽培与野生丹参根的周皮、韧皮部和木质部具有显著差异,栽培丹参根的周皮细胞层数少、色淡,韧皮部与木质部比值小,而野生丹参根的周皮细胞层数多、颜色重,韧皮部与木质部比值大。
6理化鉴定
6.1化学反应鉴定1993年马志刚等[21]向前述5种鼠尾草属植物根的水溶性提取物中分别加入三氯化铁试液,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反应颜色有明显区别。1997年陈峰生[17]将丹参的酸性提取物用力振摇,结果无持久泡沫,而同法提取的丹参伪品染色续断饮片产生持久泡沫;上述提取物滤液中各加碘化汞钾试液后丹参滤液不生成沉淀,而伪制饮片滤液生成橘黄色沉淀。2004年许华[9]向前述4种大理地区市售丹参药材的水溶性提取物中分别加入三氯化铁试液,结果均显示污绿色。
6.2水试2004年张军伟等[14]将丹参用温水浸泡2h,水溶液无色,药材稍膨胀,颜色稍微变浅,而将丹参伪品甘薯干燥须根染色加工品用温水浸泡2h,水溶液显红色,药材变为淡红色。
6.3荧光观察鉴定1993年马志刚等[21]对前述5种鼠尾草属植物根的粉末、粉末水溶性提取物(滴在滤纸条上,以下同)在253.7nm的紫外灯下分别观察荧光,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荧光颜色有明显区别。2003年唐丽萍等[24]对滇丹参的的水溶性提取物在365nm的紫外灯下观察荧光,结果显示亮蓝灰色荧光,再将上述滤纸悬于氨水瓶中,取出后在365nm的紫外灯下观察呈淡亮黄绿色荧光。2004年许华[9]对前述4种大理地区市售丹参药材的水溶性提取物在365nm的紫外灯下观察荧光,结果4者均显示亮蓝灰色荧光,再将上述滤纸悬于氨水瓶中,取出后365nm的紫外灯下观察,前3者显淡亮兰绿色荧光,小红丹参显淡亮兰灰色荧光。2004年张军伟等[14]对丹参的的水溶性提取物在365nm的紫外灯下观察显示亮蓝灰色荧光,而同法操作的伪品甘薯的根无此荧光。
6.4薄层鉴定以标准品丹参酮ⅡA[9,13,18、22,23,24]、隐丹参酮[9]、原儿茶醛[24]、丹酚酸B[1]、丹参标准药材[9,17,18,20,23]做对照,和待检药材比较观察薄层斑点的位置、数量、颜色或荧光。
2003年李伟等[26]通过数码摄影实现了对丹参药材水溶性物质群和脂溶性物质群薄层色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依据薄层色谱斑点上的Rf值、斑点颜色、大小以及整个色谱的指纹分析,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级和不同品种的鼠尾草属植物进行鉴别,提出将以往数值分类法的研究成果用于中药材物质群指纹特征的表达,用信息量来量化指纹图谱的特征信息,可得出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别。
6.5红外光谱鉴定1999年李海鹰等[13]分别测定了丹参粉末及其伪品牛蒡根粉末的红外吸收光谱,结果显示不论是指纹区,还是特征区,各峰的吸收峰值、峰形及吸收频率强度均有较大差别。2001年张虹[19]对丹参和其伪品牛蒡根进行了紫外吸收光谱鉴定,结果显示伪品紫外吸收光谱在334nm处有一平坦峰,而正品丹参则在419nm处有最大吸收。2006年陈惠清[27]对6个产地的8个样品的丹参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别研究,结果在4000~400cm-1之间8个丹参药材的整体红外指纹图谱的峰形、峰位、相对峰高基本相同,说明采用红外指纹图谱法可以对丹参进行有效的鉴别。2006年瞿海斌等[28]以62批丹参药材为具体研究对象,采集其近红外(NIR)漫反射光谱,以其中l0批基地药材作为标准样品集,建立相似度配模型,并将其用于计算其余52批药材的相似度配值,结果相似度匹配值能反映各批次丹参药材与基地丹参药材的质量差别,并能准确区分基地药材和其他产地的药材。2006年虞科等[29]对丹参药材近红外(NIR)漫反射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后,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法建立NIR光谱非线性分类模型,对丹参药材道地性进行了快速鉴别。2007年叶正良等[30]根据小波变换多分辨分析的特点,对丹参近红外(NIR)光谱进行小波分解,从中提取被测样品的化学特征信息,并作数字信息可视化处理,构建了可直观识别样品模式特征的NIR指纹图谱。
6.6紫外鉴定1996年何广新等[22]分别测定丹参和紫丹参水浸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丹参在285nm处有最大吸收,在266nm处有最小吸收;紫丹参在278nm处有最大吸收,在254nm处有最小吸收。1999年李海鹰等[13]分别测定了丹参及其伪品牛蒡根(2001年李海鹰等[15]又分别测定了丹参及其伪品番薯根)的石油醚、甲醇和氯仿提取物的紫外吸收零阶和二阶导数光谱,结果显示二者零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光谱都有显著区别。1999年颜素琴等[23]分别测定丹参和甘西丹参乙醇超声提取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丹参在253nm和277nm处有特征吸收峰;甘西丹参在264,248,218nm和203nm处有特征吸收峰。2005年毛维伦等[31]采用蒸馏水、无水乙醇、氯仿和石油醚4种极性不同的溶液分别超声提取净丹参与酒炙丹参药材,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各扫描测绘出4条紫外吸收光谱线,分别构成一个紫外谱线组,记录全部吸收峰数目,结果净丹参与酒炙丹参的紫外谱线组图像的最大吸收峰数目及峰值有明显差异。
6.7电泳法鉴定2002年赵华英等[32]以采集于山东菏泽、莒县、章丘、鲁山、蒙山、千佛山、博山和河北安国(其中菏泽、莒县、章丘、安国为栽培品,其余为野生品)栽种于山东大学药圃中的丹参为试验材料,选取其根和根茎作水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分析,以观察各地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所含蛋白质的区别,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的丹参,谱带都是6条,显示出种的一致性,但谱带的深浅度有差异,反映了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生长年限的丹参,其水溶性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异。
7微形态学鉴定
2003年杨德奎等[3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山东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miltiorrhiza、荔枝草S.plebeia和一串红S.splendens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草属花粉的萌发孔均为6沟,外壁表面均具网状雕纹,这是该属的共同特征,但从花粉的形状可分为2个类型,即长球形(如荔枝草和丹参)和扁球形(如一串红),表现出了种间差异,再者,从花粉粒大小和网状雕纹的细微结构来分析,种间差异也较明显。因此,花粉的形状、大小、外壁雕纹结构特征,可作为种间分类的参考依据。
8分子生物学鉴定
2002年郭宝林等[34]利用RAPD方法对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道地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山东和河南产的丹参可以认为是丹参的道地药材。2005年汪红等[35]以鼠尾草属植物8种1变型共计13个类群为试验对象,用一对通用水稻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的方法,研究丹参ITS片段遗传多样性,分析该片段在丹参药材DNA分子鉴别和鼠尾草属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意义,结果显示ITS1和ITS2两段序列在丹参种内保守,在属间有较大的差异,与外类群的差异最大,可作为中药丹参分子鉴定的标记。2007年郝岗平等[36]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山东产15个丹参样本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利用4对引物组合构建了15个丹参样本的DNA指纹图谱,通过相似性和聚类结果分析,丹参和白花丹参样本的遗传相似性较低,聚类结果也划分为两大类群,临沂地区的野生和栽培丹参样本聚在一类,且栽培品种和野生品种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说明AFLP技术可用于丹参道地性鉴别。
9小结
我国丹参类中药使用历史悠久,药用品种复杂,资源丰富,本文通过对其在本草考证、品种调查、伪品品种研究、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微形态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研究进展的综述,可为丹参类中药的资源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品种来源不同,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疗效便有差异,所以对丹参类中药的鉴定是保证其科研、生产和药用的前提。
尽管历版《中国药典》均规定正品丹参原植物为SalviamiltiorrhizaBge.,但在历史使用上,作者同意肖小河的观点,认为应该是丹参的广义种[7];在现代药用中更有多个地方特色品种,所以,对非《中国药典》收载的丹参药材,也应该引起重视,深入研究,综合开发利用。大量的育种实践证明,拥有的品种资源越丰富,研究越深入,在新品种选育中就越有针对性和预见性[37],所以对非正品丹参的研究和保护也是丹参优良品种育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I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2.
[2]高学敏.中药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87.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1.
[4]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441.
[5]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41.
[6]徐国钧,徐珞珊.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1册)[M].厦门: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0.
[7]肖小河,方清茂,夏文娟,等.药用鼠尾草属数值分类与丹参药材道地性[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6(2):17.
[8]黎跃成.药材标准品种大全[S].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
[9]许华.大理地区市售丹参药材鉴定[J].中国药事,2004,18(1):47.
[10]初敏,冯亮,李跃武.甘肃丹参-丹参类中一个重要资源[J].中草药,2003,34(5):472.
[11]蔡丽萍,吴翠玲,伍广甜.西藏自治区“灵芝丹参”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3):352.
[12]叶华谷,廖文波,李辉,等.林芝丹参资源调查[J].中药材,2004,27(11):809.
[13]李海鹰,邵林,岳林峰.丹参及其伪品牛蒡根的理化鉴别[J].中药材,1999,22(9):449.
[14]张军伟,白明.丹参及其伪品的鉴别[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32.
[15]李海鹰,胡乃合.丹参与其伪品番薯根的鉴别[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9):551.
[16]季峰.丹参与伪品续断的区别[J].国医论坛,2006,21(3):52.
[17]陈峰生.染色续断伪充丹参的鉴别[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7,14(5):22.
[18]陈新舫.一种伪品丹参饮片的鉴别[J].河南中医药导报,1996,2(5):40.
[19]张虹.一种丹参新伪品的真伪鉴别[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1):24.
[20]王雨仙,王开平.丹参与其伪品甘肃丹参的鉴别研究[J].中成药,1993,15(10):42.
[21]马志刚,杨永建,谢鋆,等.甘肃鼠尾草属五种植物根的生药鉴定[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3,19(4):212.
[22]何广新,李忠琼.丹参和紫丹参的比较鉴别[J].中药材,1996,19(7):342.
[23]颜素琴,宋晓琳.丹参与甘西鼠尾的比较鉴别[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1):27.
[24]唐丽萍,梁晓源,韦群辉,等.滇丹参的生药学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1):11.
[25]段增强,高致明,孙金花,等.栽培与野生丹参根解剖结构比较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2):191.
[26]李伟,黎先春,王小如.丹参药材物质群薄层色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1):58.
[27]陈惠清.红外指纹图谱鉴别丹参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5):1285.
[28]瞿海斌,叶颖雅,程翼宇.近红外光谱快速评价丹参基地药材[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0):1413.
[29]虞科,程翼宇.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近红外光谱判别分析方法[J].分析化学,2006,34(4):561.
[30]叶正良,虞科,程翼宇.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3):441.
[31]毛维伦,刘先琼,段雪云,等.净丹参与酒炙丹参紫外谱线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6):560.
[32]赵华英,李允尧,霍德兰,等.不同产地不同丹参品种的蛋白电泳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0(3):284.
[33]杨德奎,孙京田,王丙全.山东鼠尾草属花粉形态的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J].山东科学,2003,16(1):14.
[34]郭宝林,林生,冯毓秀,等.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道地性的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2,33(12):1113.
[35]汪红,王强.丹参及鼠尾草属植物的rDNAITS序列分析[J].中草药,2005,36(9):1381.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12
1.沈阳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辽宁沈阳110024
[摘要]目的通过对锦州市传染病医院临床痰标本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的分析,了解锦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指导合理用药。方法取锦州市传染病医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抗酸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500株,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4种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在500株结核分枝杆菌中,278株对4种抗结核药物皆敏感,222株至少对一种药物敏感,结核菌的总耐药率为44.4%(222/500)。仅对一种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菌株56株,总的耐单药率为11.2%。结论锦州市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应当引起相关医疗部门重视。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药敏实验
[中图分类号]R3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4(b)-0173-02
结核菌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复治与难治性结核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艾滋病和结核菌的双重感染使结核病的控制工作骤然恶化[1]。目前结核病又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首要死因[2]。高耐药率提示结核病人的药物治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规范化疗状况。另外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因地区而异[3],所以了解当地的结核杆菌耐药特点可以为结核病的规范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尚未有锦州市传染病医院关于结核菌耐药性的研究报告,因此,本研究对锦州市传染病医院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现状进行筛查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锦州市传染病医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门诊和住院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所有病例在发病前无结核药物用药史。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为H37Rv敏感株,与抗结核药物纯品均由中国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国家参比实验室提供。
1.2方法
将痰标本前处理接种酸性罗氏培养基培养。阳性菌株经对硝基苯甲酸(PNB)和噻吩-2羧酸肼(TCH)鉴别、分型后用绝对浓度法检测4种药物的耐药性。
1.3试剂
改良罗氏培养基和药敏培养基由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配制。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表示组间结果比较。
2结果
2.1锦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单药耐药率
所有送检的标本经培养和菌种鉴定共分离到500株结核分枝杆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在500株结核菌株中,278株对所试4种抗结核药物皆敏感,222株至少对一种药物耐药,仅对一种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菌株56株,耐单药率为11.2%,对4种抗结核药物的耐单药率分别为利福平5.1%、异烟肼2.5%、链霉素2.0%、乙胺丁醇1.6%。
2.2锦州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布情况
在500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耐2种药物的62株,耐药率为12.4%;52株耐3种药物,耐药率为10.4%;52株耐4种药物,耐药率为10.4%;同时对2种药物耐药至少166株,多药耐药率为33.2%。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药敏试验结果发现500菌株中总耐药率到44.4%,耐多药菌株33.2%。特别是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分别达到40.5%、30.4%、32.8%,研究结果与我国2010年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较[4],总耐药率皆明显高于全国流调结果。且利福平和链霉素的耐药率明显增高。利福平、链霉素、异烟肼、乙胺丁醇耐药率均达到20%以上,说明结核分枝杆菌在锦州地区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锦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总的耐单药率为11.2%。耐2种、3种、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2.4%、10.4%、10.4%,可见至少同时耐2种药物总的耐药率为33.2%。由此可知耐多药菌株是耐单药菌株的3倍多,提示如果采用规范、短程的化疗方案对耐单药结核患者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由于至少同时对2种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所以短程化疗方案治疗作用有限,可采用非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5-6],虽有疗程长、不良反应多、费用高等问题,但如能恰当选择敏感药物,仍可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反之MDR-TB患者可能成为易感人群的传染源,提高原发性MDR-TB的发病率。
本研究结果提示锦州传染病医院的结核杆菌耐药情况严重,需引起重视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合理规范化治疗。要更好的改善结核病耐药的现状,除建立准确快速的药敏试验方法,还应尽早进行合理敏感的个体化治疗,同时配合相关部门有效实行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全程督导化和抗结核药的统一管理,使结核病特别是MDR-TB耐药的现状得到改善[7-9]。
[
参考文献]
[1]范晓萍,张文宏.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其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1,3(2):211-232.
[2]俞学锋,钟利.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0,(1):125-127.
[3]杨仪,谢汉彬,郑崇辉,等.汕头市住院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9):2386-2388.
[4]王黎霞,成诗明,陈明亭,等.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8):485-508
[5]王黎霞.中国耐多药结核病的控制亟待加强[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8):561-562.
[6]刘相,陈海峰,魏喜玲,等.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0,(8):2112-2113.
[7]中国防痨协会.2009年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7):485-497.
[8]刘隆平,骆科文,张庭梅.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0,25(9):683-685.
-
生育率低的危害范例(12篇)
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篇1作者:熊凯范雪云吴冬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经费落实情况此次调查的个体企业中,64.7%和62.2%的个体企业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但配备专..
-
生育文化范例(3篇)
生育文化范文篇1“生生之德”的基本理念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崇尚生育的国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子绝孙乃奇耻大辱。其生育文化理念来自于“生生”的思想,即《周易》中的“日..
-
生育保险范例(3篇)
生育保险范文生育保险报销条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用人单位为职工累计缴费满1年以上,并且继续为其缴费;2、符合国家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法..
-
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范例(12篇)
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范文篇1关键词: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公平;效率;价值取向作者简介:唐小平,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曹丽媛,女,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
-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例(12篇)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篇1我们XX区教育党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第二阶段分析评议工作中,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教育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对照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党员干部的基..
-
双减政策现状分析范例(12篇)
双减政策现状分析范文1篇1【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育婴补贴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它的每一次变动调整,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做出“允许..
-
冬季消防重点范例(12篇)
冬季消防重点范文篇1一、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省消防条例》,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防火..
-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例(12篇)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篇1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发展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投资巨大、运营成本高、涉及范围广泛、系统构成复杂以及安全要求高的项目,因此,政府要制定正确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