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21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生态史;传统生态知;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096―06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有关于实现“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friendly)的论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国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如何建设这样的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历史和当今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借助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复合性的关系考察,探讨生态环境保全的传统(乡土)知识(TEK:traditionalecologicalknowledge)的价值,以其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传统生态保护的乡土知识(TEK)能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构建出原住民族社区民众共同遵守的千古规则。这些规则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这一核心组成部分的作用分不开。

一、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

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流存在山地地区。据麦塞利(Messerli,1983)的研究,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居住在山岳。由于封闭,山岳地区的原住民族不太有跟外界接触的机会,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保持。

一般而言,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汇聚的地域。以生物多样性为背景,人类集团同它相互作用,形成环境与人之间、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生物多性性、文化多性性、地理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这里有适应上述多样性的民族社区的复合型生业。这些生业样式可分为高山草地农牧业型、亚热带山地火田型、台阶耕作梯田型3类。这些复合生业,皆是从很早以前人们不断适应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结晶下来的。研究由此产生的山地的复合性文化,为很多学者所倾心,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日本,1968年日本民族学会的《民族学研究》以山作为主题出版特刊集,川喜田、高山等,围绕山和平原的民族分化、山与稻作、山与交通、山的信仰、山地生产技术、狩猎、禁猎等作了有价值的研究。特别重要的是,许多学者针对现代化浪潮中出现的山区环境蜕化、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出现危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声疾呼,将环境保护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应该指出,早在1975年的《科学》杂志中,艾可霍尔姆(Eckholm,1975)就惊呼:“山地环境已经恶化,必须进行山地环境保全。”普里马康(Primck)和小堀从保护生物学的视点指出,山地地域是稀有生物存留的地方,保全与治理山地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全显得特别的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为首,众多的国际机构围绕着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问题,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互动问题,制定国际条约,提出政策建议,签订国际协定。由于人们对山地生态保全的关心日益高涨,1998年联合国大会把焦点集中于山地问题,确定2002年为国际山岳年。这一年,山本(2002)等学者,在日本《科学》特集“山的现在”(12号)中,从山的环境,山的生活与文化,山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和保护这3个视点,论述了全球各地出现的山地环境问题。

为何要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呢?从生态学的视点来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的稳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有巨大功能(如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森林有防止地球温暖化的作用等);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那些现在尚未被知道的、有用的生物染色体组,在将来对于变化之中的环境,也会成为有用品。换句话说,支撑人类的生存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减少,生态系统的永存会受到威胁。在国家资源的安全、医学遗传基因的保存、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全及保存居于关键的地位。日本学者秋道认为,以人为中心,构建有关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全的理念,是人为中心主义(anthropoeentrism)的需要。

在保全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因为二者之间有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互共利的复合性关系。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全是实现环境保护能否成功的关键,民族文化中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生态保护观与习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规范体系中,成为他们万古不变的戒律和行为的准则。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使人类最终陷于灭顶之灾。

关于环境保全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各学科的专家已经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进行过讨论,他们的许多成果虽然已被转化利用,不过,环境与传统文化的破坏并未因此而停息。爱森柏格(Eisenberger,1999)指出,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悲剧及不道德的行动,探求生态及文化系统两者的平衡发展,仍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斯特文思(Stevens)和得拉凯(DeLacy,1997)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保全中,文化多样性的保全特别有其重要性,文化多样性的保全将是人类共同的永恒主题。日本学者古川(2001)通过环境保全和破坏的地域学的课题研究,认为“尊重地球多样的地域与他们共同体的传统,能创造出新的共生智慧;多种多样的地域是由于自然与人和制度之间的切磋琢磨而成的生命体,一个一个的地域生命体构成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载体。”

现代的生态环境保全科学正被广泛应用,传统的民族生态学与之相配合乃至融合,对生态环境的保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保护,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成为不同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地基,成为人们构筑“人和环境的平衡”的法宝。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保持了多元的生态自然系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态系才能保持。反之亦然。关于这一点,普里马库和小堀(1997)的观点值得重视,他们认为,由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联性,在自然环境的框体中保全传统文化,可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双重目的。日本学者鬼头(1996)认为,正是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的这件事,才得以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各种各样地域的生物多样性,存在于在那里人们靠此建立生业而得以生存的文化中,保持了那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结果,也就是守护了那里的生物多样性。秋道(2002)指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和生态系,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正是由此创造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也就是说,人类集团,通过生态环境,反复认识自然,即依存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才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001年,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的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略称:地球研,2002)的报告中,有这样的结论:“地球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在语言中含意最广泛的,是人的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呢?因人而异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如泰勒(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合总体。”既文化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事物作出的广泛定义。文化把环境作为背景具有象征性、继续性、适应性等的特征。麦卡兹(Meggers,1977)认为,文化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个适应体系,人与其他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来,必须维持跟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关系,人以文化作为媒介,完成这个适应过程。被称为解释人类学家的格尔兹(Geertz,1987)认为,“文化是被象征地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图形,有着被历史传承的特点。人们把有关生活的知识传承下来,使之持续发展而为人们所利用,被表现的是象征性的形式,被传承的是概念的体系。”鬼头(1996)认为,“所谓文化,因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联,所以是关系性的系统,各种各样链接的网络的总体就是其本身。”

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联,川喜田(1989)将其解释为主体性和环境性之间的互相作用。1999-2000年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云南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主管何耀华教授(2000)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环境适应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体系。他主张大力发掘有关各民族适应生态环境的物质生产技能、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民俗和道德规范。”上述对文化的各种不同的界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文化与人的生产生活及与环境的适应相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文化是同自然环境和人的经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系统。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的载体。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成它们的复合性并与之形成多层重合交织的关系。日本地球研认为“地球的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文化问题”的论断,一语道破了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值得我们借鉴。

二、传统(乡土)生态学知识(TEK)的价值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元凶,是水土的流失(soilandwaterlosses)、土地的沙漠化、洪水和干旱等4个主要因子。传统的生态学知识,就集中在消除这4个破坏因子及寻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方面。

所谓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可从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的多样性这3个多样性方面来概括。日本千叶县知事堂本(1996)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如下的定义:“所谓生物多样性,是覆盖于地球表面生态系的动的机能。要把时间的流逝,人的生活和文化,特别要把开发等社会的主要因素放入视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后,环境保全应有的样式被全世界所关注。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开发会议(UNCED=RiodeJaneiro)后,157个国家签署的《有关生物的多样性的条约》正式生效。

这个条约,显示出生物多样性存在地区生态保全的重要性;原住居民对保护所起的作用特别被强调,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是生物多样性分布较高的地域,原居民族参加生物多样性保全不可缺少。关于原居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少数民族、先住民、原住民、土著、种族、部族等都可以指原居民族。我国所使用的是少数民族(ethnicminoritygroup)这一名称。

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急速地向现代化迈进,乡土传统知识的存在出现了危机。乡土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全一样,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保护,因为乡土知识的丧失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当前,许多国家在旅游开发、国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有不重视保护乡土知识的倾向。施可特(Scott,1998)指出,这种倾向“来自上层的现代主义者的思想体系(highmodernistideology)”;为了很好地推进资源管理,他认为应该认识地方的知识、非正式的方法、乡土习惯及民间实际知识的重要性。众多的原居民族,在向现代化迈进的途程中,乡土知识面临着怎么样传承发展、再发现、再应用的问题。乡土知识多半是世界诸民族对待自然环境固有的环境保护的知识体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WWF)及联合国环境开发计划署(UNEP)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中,十分强调乡土知识的重要性。联合国的专家们使用乡土知识IK(indigenousknowledge)、地方知识LK(localknowledge)、传统知识TK(traditionalknowledge)来表述,以此来提示原居民族知识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者列维・施特劳斯(L6vi-Strauss,1976),通过对未开化民族社会的分析,揭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及其依存的精致乡土知识IK(indigenousknowledge)的体系,这个体系与近代科学的体系都是独立的体系。日本学者大村(2002)指出,乡土知识与欧美的近代科学不同,不过,作为知识的成果有同近代科学对等的价值。

2002年8月,第3次东南亚大陆国际山地会议,对怎么活用原住民族的乡土传统知识,保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乡土的环境保全知识与它的构造的解读,是现代人类学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对此,秋道(1999b)认为,乡土性传统知识对资源的管理特别有效。在生物多样性保全或生态环境保全的研究中,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的重要意义,受到学者们极大的关注。贝尔克斯(Berkes,1993)认为,传统性的生态学的知识TEK有“历史性的继续性”;又指出(1999)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知识,是实践及信仰的总体。马库勒尼(Mcneely,1995)指出,TEK在今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还起着作用。

来多((Reid)和米拉(Miller,1994)认为,人类社会编织出了很多的资源管理系统,依照各自的地域环境条件很好地与之适应,是建设人与环境友好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正被广泛利用。拉巴汗(Nabhan,1997)和萨尔莫(Salmon,1999)认为,关于民族文化的生态学知识,已经经过了数百年,与生态学互相保持平衡,昌盛至今。大村(2002)提出,所谓TEK,是被原住民族把握住的全体环境,通过跟环境的互相作用,诸原住民族各自提炼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是知识、信念和实践的综合体的总称。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指出,中国各民族有着独自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对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是经过历史磨练而形成的千古规则,是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之一,依存于生物多样性,人类利用TEK,与变化中的生态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样式和生活方式。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但是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环保应成为一种大众的自觉的意识,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有一种正确而清醒的认识。生物课以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完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和灌输环保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理论,现行的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可以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因而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结合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生物圈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在初一学生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3.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2.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4.以大自然为课堂来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篇3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目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包括坚持节约各种资源、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高中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此外,教材还设有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高中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树立人类与自然相依存的意识。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地球复合系统。通过环境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球环境的意识。同时还要使其形成全球意识,不仅要在注区域性的环境状况,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第二,树立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意识。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物质,并给人类提供了经济、社会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生物课教师都要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高中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问题,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 下一篇:生态环境研究范例(12篇)
    上一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例(12篇)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篇1【关键词】中药资源;中药药性鉴别;分析中药资源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总和,其作为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治疗..

      daniel 0 2024-04-21 17:44:13

    2. 生育率低的危害范例(12篇)

      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篇1作者:熊凯范雪云吴冬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经费落实情况此次调查的个体企业中,64.7%和62.2%的个体企业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但配备专..

      daniel 0 2024-04-21 17:12:54

    3. 生育文化范例(3篇)

      生育文化范文篇1“生生之德”的基本理念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崇尚生育的国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子绝孙乃奇耻大辱。其生育文化理念来自于“生生”的思想,即《周易》中的“日..

      daniel 0 2024-04-21 17:12:12

    4. 生育保险范例(3篇)

      生育保险范文生育保险报销条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用人单位为职工累计缴费满1年以上,并且继续为其缴费;2、符合国家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法..

      daniel 0 2024-04-21 16:40:51

    5. 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范例(12篇)

      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范文篇1关键词: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公平;效率;价值取向作者简介:唐小平,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曹丽媛,女,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

      daniel 0 2024-04-21 16:40:13

    6.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例(12篇)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篇1我们XX区教育党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第二阶段分析评议工作中,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教育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对照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党员干部的基..

      daniel 0 2024-04-21 16:09:17

    7. 双减政策现状分析范例(12篇)

      双减政策现状分析范文1篇1【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育婴补贴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它的每一次变动调整,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做出“允许..

      daniel 0 2024-04-21 16:08:12

    8. 冬季消防重点范例(12篇)

      冬季消防重点范文篇1一、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省消防条例》,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防火..

      daniel 0 2024-04-21 15: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