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特征范例(3篇)
纳米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纳米科学纳米技术纳米管纳米线纳米团簇半导体
nanoscienceandnanotechnology?thesecondrevolution
abstract:thefirstrevolutionofnanosciencetookplaceinthepast10years.inthisperiod,researchersinchina,hongkongandworldwidehavedemonstratedtheabilitytofabricatelargequantitiesofnanotubes,nanowiresandnanoclustersofdifferentmaterials,usingeitherthe“build-up”or“build-down”approach.theseeffortshaveshownthatifnanostructurescanbefabricatedinexpensively,therearemanyrewardstobereaped.structuressmallerthan20nmexhibitnon-classicalpropertiesandtheyofferthebasisforentirelydifferentthinkinginmakingdevicesandhowdevicesfunction.theabilitytofabricatestructureswithdimensionlessthan70nmallowthecontinuationofminiaturizationofdevicesinthesemiconductorindustry.thesecondnanoscienceandnantechnologyrevolutionwilllikelytakeplaceinthenext10years.inthisnewperiod,scientistsandengineerswillneedtoshowthatthepotentialandpromiseofnanostructurescanberealized.therealizationisthefabricationofpracticaldeviceswithgoodcontrolinsize,composition,orderandpuritysothatsuchdeviceswilldeliverthepromisedfunctions.weshalldiscusssomedifficultiesandchallengesfacedinthisnewperiod.anumberofalternativeapproacheswillbediscussed.weshallalsodiscusssomeoftherewardsifthesedifficultiescanbeovercome.
keywords: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nanotubes,nanowires,nanoclusters,“build-up”,“build-down”,semiconductor
i.引言
纳米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是具有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的结构的制备和表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举世瞩目。例如,美国政府2001财政年度在纳米尺度科学上的投入要比2000财政年增长83%,达到5亿美金。有两个主要的理由导致人们对纳米尺度结构和器件的兴趣的增加。第一个理由是,纳米结构(尺度小于20纳米)足够小以至于量子力学效应占主导地位,这导致非经典的行为,譬如,量子限制效应和分立化的能态、库仑阻塞以及单电子邃穿等。这些现象除引起人们对基础物理的兴趣外,亦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器件制备和功能实现的想法和观念,例如,单电子输运器件和量子点激光器等。第二个理由是,在半导体工业有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根据“国际半导体技术路向(2001)“杂志,2005年前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微处理器(mpu)的特征尺寸预期降到80纳米,而mpu中器件的栅长更是预期降到45纳米。然而,到2003年在mpu制造中一些不知其解的问题预期就会出现。到2005年类似的问题将预期出现在dram的制造过程中。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深度缩小不仅要求新型光刻技术保证能使尺度刻的更小,而且要求全新的器件设计和制造方案,因为当mos器件的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基础物理极限就会达到。随着传统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量子效应比如载流子邃穿会造成器件漏电流的增加,这是我们不想要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解决方案将会是制造基于量子效应操作机制的新型器件,以便小物理尺寸对器件功能是有益且必要的而不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能够制造纳米尺度的器件,我们肯定会获益良多。譬如,在电子学上,单电子输运器件如单电子晶体管、旋转栅门管以及电子泵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微尺度好处,他们仅仅通过数个而非以往的成千上万的电子来运作,这导致超低的能量消耗,在功率耗散上也显著减弱,以及带来快得多的开关速度。在光电子学上,量子点激光器展现出低阈值电流密度、弱阈值电流温度依赖以及大的微分增益等优点,其中大微分增益可以产生大的调制带宽。在传感器件应用上,纳米传感器和纳米探测器能够测量极其微量的化学和生物分子,而且开启了细胞内探测的可能性,这将导致生物医学上迷你型的侵入诊断技术出现。纳米尺度量子点的其他器件应用,比如,铁磁量子点磁记忆器件、量子点自旋过滤器及自旋记忆器等
,也已经被提出,可以肯定这些应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潜在的好处。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基础研究(探索基于非经典效应的新物理现象)的观念出发,还是从应用(受因结构减少空间维度而带来的优点以及因应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持续减小而需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驱使)的角度来看,纳米结构都是令人极其感兴趣的。
ii.纳米结构的制备———首次浪潮
有两种制备纳米结构的基本方法:build-up和build-down。所谓build-up方法就是将已预制好的纳米部件(纳米团簇、纳米线以及纳米管)组装起来;而build-down方法就是将纳米结构直接地淀积在衬底上。前一种方法包含有三个基本步骤:1)纳米部件的制备;2)纳米部件的整理和筛选;3)纳米部件组装成器件(这可以包括不同的步骤如固定在衬底及电接触的淀积等等)。“build-up“的优点是个体纳米部件的制备成本低以及工艺简单快捷。有多种方法如气相合成以及胶体化学合成可以用来制备纳米元件。目前,在国内、在香港以及在世界上许多的实验室里这些方法正在被用来合成不同材料的纳米线、纳米管以及纳米团簇。这些努力已经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这些合成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材料纯洁度较差、材料成份难以控制以及相当大的尺寸和形状的分布。此外,这些纳米结构的合成后工艺再加工相当困难。特别是,如何整理和筛选有着窄尺寸分布的纳米元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迄今仍未有解决。尽管存在如上的困难和问题,“build-up“依然是一种能合成大量纳米团簇以及纳米线、纳米管的有效且简单的方法。可是这些合成的纳米结构直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有什么实际应用,这是因为它们缺乏实用所苛求的尺寸、组份以及材料纯度方面的要求。而且,因为同样的原因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纳米结构的功能性质相当差。不过上述方法似乎适宜用来制造传感器件以及生物和化学探测器,原因是垂直于衬底生长的纳米结构适合此类的应用要求。
“build-down”方法提供了杰出的材料纯度控制,而且它的制造机理与现代工业装置相匹配,换句话说,它是利用广泛已知的各种外延技术如分子束外延(mbe)、化学气相淀积(movcd)等来进行器件制造的传统方法。“build-down”方法的缺点是较高的成本。在“build-down”方法中有几条不同的技术路径来制造纳米结构。最简单的一种,也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是直接在衬底上刻蚀结构来得到量子点或者量子线。另外一种是包括用离子注入来形成纳米结构。这两种技术都要求使用开有小尺寸窗口的光刻版。第三种技术是通过自组装机制来制造量子点结构。自组装方法是在晶格失配的材料中自然生长纳米尺度的岛。在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中,当材料生长到一定厚度后,二维的逐层生长将转换成三维的岛状生长,这时量子点就会生成。业已证明基于自组装量子点的激光器件具有比量子阱激光器更好的性能。量子点器件的饱和材料增益要比相应的量子阱器件大50倍,微分增益也要高3个量级。阈值电流密度低于100a/cm2、室温输出功率在瓦特量级(典型的量子阱基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是5-50mw)的连续波量子点激光器也已经报道。无论是何种材料系统,量子点激光器件都预期具有低阈值电流密度,这预示目前还要求在大阈值电流条件下才能激射的宽带系材料如iii组氮化物基激光器还有很大的显著改善其性能的空间。目前这类器件的性能已经接近或达到商业化器件所要求的指标,预期量子点基的此类材料激光器将很快在市场上出现。量子点基光电子器件的进一步改善主要取决于量子点几何结构的优化。虽然在生长条件上如衬底温度、生长元素的分气压等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点的尺寸和密度,自组装量子点还是典型底表现出在大小、密度及位置上的随机变化,其中仅仅是密度可以粗糙地控制。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涨落导致它们的光发射的非均匀展宽,因此减弱了使用零维体系制作器件所期望的优点。由于量子点尺寸的统计涨落和位置的随机变化,一层含有自组装量子点材料的光致发光谱典型地很宽。在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结构中这种谱展宽效应可以被减弱。如果隔离层足够薄,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可典型地展现出竖直对准排列,这可以有效地改善量子点的均匀性。然而,当隔离层薄的时候,在一列量子点中存在载流子的耦合,这将失去因使用零维系统而带来的优点。怎样优化量子点的尺寸和隔离层的厚度以便既能获得好均匀性的量子点又同时保持载流子能够限制在量子点的个体中对于获得器件的良好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很清楚纳米科学的首次浪潮发生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段时期,研究者已经证明了纳米结构的许多崭新的性质。学者们更进一步征明可以用“build-down”或者“build-up”方法来进行纳米结构制造。这些成果向我们展示,如果纳米结构能够大量且廉价地被制造出来,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成果。
在未来的十年中,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第二次浪潮很可能发生。在这个新的时期,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征明纳米结构的潜能以及期望功能能够得到兑现。只有获得在尺寸、成份、位序以及材料纯度上良好可控能力并成功地制造出实用器件才
能实现人们对纳米器件所期望的功能。因此,纳米科学的下次浪潮的关键点是纳米结构的人为可控性。
iii.纳米结构尺寸、成份、位序以及密度的控制——第二次浪潮
为了充分发挥量子点的优势之处,我们必须能够控制量子点的位置、大小、成份已及密度。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量子点生长在已经预刻有图形的衬底上。由于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处在10-20纳米范围(或者更小才能避免高激发态子能级效应,如对于gan材料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小于8纳米)才能实现室温工作的光电子器件,在衬底上刻蚀如此小的图形是一项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对于单电子晶体管来说,如果它们能在室温下工作,则要求量子点的直径要小至1-5纳米的范围。这些微小尺度要求已超过了传统光刻所能达到的精度极限。有几项技术可望用于如此的衬底图形制作。
—电子束光刻通常可以用来制作特征尺度小至50纳米的图形。如果特殊薄膜能够用作衬底来最小化电子散射问题,那特征尺寸小至2纳米的图形可以制作出来。在电子束光刻中的电子散射因为所谓近邻干扰效应(proximityeffect)而严重影响了光刻的极限精度,这个效应造成制备空间上紧邻的纳米结构的困难。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相当费时。例如,刻写一张4英寸的硅片需要时间1小时,这不适宜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电子束投影系统如scalpel(scatteringwithangularlimitationprojectionelectronlithography)正在发展之中以便使这项技术较适于用于规模生产。目前,耗时和近邻干扰效应这两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聚焦离子束光刻是一种机制上类似于电子束光刻的技术。但不同于电子束光刻的是这种技术并不受在光刻胶中的离子散射以及从衬底来的离子背散射影响。它能刻出特征尺寸细到6纳米的图形,但它也是一种耗时的技术,而且高能离子束可能造成衬底损伤。
—扫描微探针术可以用来划刻或者氧化衬底表面,甚至可以用来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材料在探针作用下引入的高度局域化增强的氧化机制的。此项技术已经用来刻划金属(ti和cr)、半导体(si和gaas)以及绝缘材料(si3n4和silohexanes),还用在lb膜和自聚集分子单膜上。此种方法具有可逆和简单易行等优点。引入的氧化图形依赖于实验条件如扫描速度、样片偏压以及环境湿度等。空间分辨率受限于针尖尺寸和形状(虽然氧化区域典型地小于针尖尺寸)。这项技术已用于制造有序的量子点阵列和单电子晶体管。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处理速度慢(典型的刻写速度为1mm/s量级)。然而,最近在原子力显微术上的技术进展—使用悬臂?耪罅幸呀??杷俣忍岣叩?mm/s。此项技术的显著优点是它的杰出的分辨率和能产生任意几何形状的图形能力。但是,是否在刻写速度上的改善能使它适用于除制造光刻版和原型器件之外的其他目的还有待于观察。直到目前为止,它是一项能操控单个原子和分子的唯一技术。
—多孔膜作为淀积掩版的技术。多孔膜能用多种光刻术再加腐蚀来制备,它也可以用简单的阳极氧化方法来制备。铝膜在酸性腐蚀液中阳极氧化就可以在铝膜上产生六角密堆的空洞,空洞的尺寸可以控制在5-200nm范围。制备多孔膜的其他方法是从纳米沟道玻璃膜复制。用这项技术已制造出含有细至40nm的空洞的钨、钼、铂以及金膜。
—倍塞(diblock)共聚物图形制作术是一种基于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能够产生可控及可重复的相分离机制的技术。目前,经过反应离子刻蚀后,在旋转涂敷的倍塞共聚物层中产生的图形已被成功地转移到si3n4膜上,图形中空洞直径20nm,空洞之间间距40nm。在聚苯乙烯基体中的自组织形成的聚异戊二烯(polyisoprene)或聚丁二烯(polybutadiene)球(或者柱体)可以被臭氧去掉或者通过锇染色而保留下来。在第一种情况,空洞能够在氮化硅上产生;在第二种情况,岛状结构能够产生。目前利用倍塞共聚物光刻技术已制造出gaas纳米结构,结构的侧向特征尺寸约为23nm,密度高达1011/cm2。
—与倍塞共聚物图形制作术紧密相关的一项技术是纳米球珠光刻术。此项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在旋转涂敷的球珠膜中形成的图形转移到衬底上。各种尺寸的聚合物球珠是商业化的产品。然而,要制作出含有良好有序的小尺寸球珠薄膜也是比较困难的。用球珠单层膜已能制备出特征尺寸约为球珠直径1/5的三角形图形。双层膜纳米球珠掩膜版也已被制作出。能够在金属、半导体以及绝缘体衬底上使用纳米球珠光刻术的能力已得到确认。纳米球珠光刻术(纳米球珠膜的旋转涂敷结合反应离子刻蚀)已被用来在一些半导体表面上制造空洞和柱状体纳米结构。
—将图形从母体版转移到衬底上的其他光刻技术。几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比如复制铸模法、微接触印刷法、溶剂辅助铸模法以及用硬模版浮雕法等已被探索开发。其中微接触印刷法已被证明只能用来刻制特征尺寸大于100nm的图形。复制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ellastometric聚合物可被用来制作成一个戳子,以便可用同一个戳子通过对戳子的机械加压能够制作不同侧向尺寸的图形。在溶剂辅助铸模法和用硬模版浮雕法(或通常称之为纳米压印术)之间的主要差
异是,前者中溶剂被用于软化聚合物,而后者中软化聚合物依靠的是温度变化。溶剂辅助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不需要加热。纳米压印术已被证明可用来制作具有容量达400gb/in2的纳米激光光盘,在6英寸硅片上刻制亚100nm分辨的图形,刻制10nmx40nm面积的长方形,以及在4英寸硅片上进行图形刻制。除传统的平面纳米压印光刻法之外,滚轴型纳米压印光刻法也已被提出。在此类技术中温度被发现是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应该选用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合物。为了取得高产,下列因素要解决:
1)大的戳子尺寸
2)高图形密度戳子
3)低穿刺(lowsticking)
4)压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
5)长戳子寿命。
具有低穿刺率的大尺寸戳子已经被制作出来。已有少量研究工作在试图优化压印温度和压力,但显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才能得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参数。高图形密度戳子的制作依然在发展之中。还没有足够量的工作来研究戳子的寿命问题。曾有研究报告报道,覆盖有超薄的特氟隆类薄膜的模板可以用来进行50次的浮刻而不需要中间清洗。报告指出最大的性能退化来自于嵌在戳子和聚合物之间的灰尘颗粒。如果戳子是从ellastometric母版制作出来的,抗穿刺层可能需要使用,而且进行大约5次压印后需要更换。值得关心的其他可能问题包括镶嵌的灰尘颗引起的戳子损伤或聚合物中图形损伤,以及连续压印之间戳子的清洗需要等。尽管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是必需的,但此项技术似乎有希望获得高生产率。压印过程包括对准、加热及冷却循环等,整个过程所需时间大约20分钟。使用具有较低玻璃化转换温度的聚合物可以缩短加热和冷却循环所需时间,因此可以缩短整个压印过程时间。
iv.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上述每一种用于在衬底上图形刻制的技术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似乎没有哪个单一种技术可以用来高产量地刻制纳米尺度且任意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将图形刻制的全过程分成下列步骤:
1.在一块模版上刻写图形
2.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模版上的图形
3.转移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的图形。
很显然第二步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先前描述的各项技术,例如电子束光刻或者扫描微探针光刻技术,已经能够刻写非常细小的图形。然而,这些技术都因相当费时而不适于规模生产。纳米压印术则因可作多片并行处理而可能解决规模生产问题。此项技术似乎很有希望,但是在它能被广泛应用之前现存的严重的材料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纳米球珠和倍塞共聚物光刻术则提供了将第一步和第二步整合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技术中,图形由球珠的尺寸或者倍塞共聚物的成分来确定。然而,用这两种光刻术刻写的纳米结构的形状非常有限。当这些技术被人们看好有很大的希望用来刻写图形以便生长出有序的纳米量子点阵列时,它们却完全不适于用来刻制任意形状和复杂结构的图形。为了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纳米器件,不但必须能够可靠地将图形转移到功能材料上,还必须保证在刻蚀过程中引入最小的损伤。湿法腐蚀技术典型地不产生或者产生最小的损伤,可是湿法腐蚀并不十分适于制备需要陡峭侧墙的结构,这是因为在掩模版下一定程度的钻蚀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钻蚀决定性地影响微小结构的刻制。另一方面,用干法刻蚀技术,譬如,反应离子刻蚀(rie)或者电子回旋共振(ecr)刻蚀,在优化条件下可以获得陡峭的侧墙。直到今天大多数刻蚀研究都集中于刻蚀速度以及刻蚀出垂直墙的能力,而关于刻蚀引入损伤的研究严重不足。已有研究表明,能在表面下100nm深处探测到刻蚀引入的损伤。当器件中的个别有源区尺寸小于100nm时,如此大的损伤是不能接受的。还有就是因为所有的纳米结构都有大的表面-体积比,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在纳米结构表面或者靠近的任何缺陷。
随着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的发展,普通光刻技术的精度将很快达到它的由光的衍射定律以及材料物理性质所确定的基本物理极限。通过采用深紫外光和相移版,以及修正光学近邻干扰效应等措施,特征尺寸小至80nm的图形已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制备出。然而不大可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再进一步显著缩小尺寸。采用x光和euv的光刻技术仍在研发之中,可是发展这些技术遇到在光刻胶以及模版制备上的诸多困难。目前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需要克服电子束散射以及相关联的近邻干扰效应问题,但投影式电子束光刻似乎是有希望的一种技术。扫描微探针技术提供了能分辨单个原子或分子的无可匹敌的精度,可是此项技术却有固有的慢速度,目前还不清楚通过给它加装阵列悬臂?拍芊袷顾?锏娇梢越邮艿目绦此俣取@?米?圃谧宰樽氨∧ぶ行纬傻耐夹蔚募际酰??绫度?簿畚镆约澳擅浊蛑榭绦醇际踉蛱峁┝耸迪殖杀静皇悄敲窗汗蟮拇竺婊?夹慰绦吹囊恢挚赡芡揪丁H欢??谡庵址绞较滦纬傻耐夹谓鼍窒抻诘阕椿蛘咧?赐夹巍6杂谥圃煜喽约虻サ钠骷??裕?死嗉际跏亲愎挥玫模??⒉荒芙饩鑫⒌缱庸ひ邓?娑缘奈侍狻P枰??夹未右徽拍0娓粗频骄酆衔锬ど系母髦炙?健叭砉饪獭胺椒ㄌ峁┝艘恢植⑿锌绦吹募际跬揪丁D0婵梢杂闷渌??醇际?fontcolor=#ffffff>
来刻制,然后在模版上的图形可以通过要么热辅助要么溶液辅助的压印法来复制。同一块模版可以用来刻写多块衬底,而且不像那些依赖化学自组装图形形成机制的方法,它可以用来刻制任意形状的图形。然而,要想获得高生产率,某些技术问题如穿刺及因灰尘导致的损伤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对一个理想的纳米刻写技术而言,它的运行和维修成本应该低,它应具备可靠地制备尺寸小但密度高的纳米结构的能力,还应有在非平面上刻制图形的能力以及制备三维结构的功能。此外,它也应能够做高速并行操作,而且引入的缺陷密度要低。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项能制作亚100nm图形的单项技术能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现在还难说是否上述技术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会取代传统的光刻技术。究竟是现有刻写技术的组合还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会成为最终的纳米刻写技术还有待于观察。
另一项挑战是,为了更新我们关于纳米结构的认识和知识,有必要改善现有的表征技术或者发展一种新技术能够用来表征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由于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自然涨落,可信地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对于研究这些结构的物理性质是绝对至关重要的。目前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非常有限。譬如,没有一种结构表征工具能够用来确定一个纳米结构的表面结构到0.1à的精度或者更佳。透射电子显微术(tem)能够用来研究一个晶体结构的内部情况,但是它不能提供有关表面以及靠近表面的原子排列情况的信息。扫描隧道显微术(stm)和原子力显微术(afm)能够给出表面某区域的形貌,但它们并不能提供定量结构信息好到能仔细理解表面性质所要求的精度。当近场光学方法能够给出局部区域光谱信息时,它们能给出的关于局部杂质浓度的信息则很有限。除非目前用来表征表面和体材料的技术能够扩展到能够用来研究单个纳米体的表面和内部情况,否则能够得到的有关纳米结构的所有重要结构和组份的定量信息非常有限。
v.展望
纳米技术特征范文篇2
【Keywords】Powdermaterialsandtechnology;Teachingbenefitsteachersaswellasstudents;Leadingscienceandtechnology
《粉体材料与工程》是我校材料科学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之一,集理论概括性与跨学科交叉性于一身,同时也与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紧密相连[1],综合运用现有教学技术和手段,结合前沿专题与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与科研工作,同样具有认知与过渡的重要作用。
1粉体材料与工程在国民经济与前沿科学中的重要意义
粉体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遍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从古至今,从生产到科研,从工业到农业,无处不在。无论中华文明中的陶瓷与火药,制墨与印染,还是现代工业的选矿与煤炭运输,石油业的催化与超硬材料的磨料磨具,粉体材料与技术都在默默的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随着现代检测与微观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产业的迅速崛起,人们对于粉体有了更为广阔的分类(块体,颗粒,超细/超微颗粒,纳米颗粒,皮米/飞米颗粒)[2]。对于微观粉体科学的研究,在太阳能电池、无机抗菌材料、纳米仿生材料、超导材料、复合功能材料等前沿科学的研究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2粉体材料与工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于材料科学专业,《粉体材料与工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以下几个专题进行讲授:颗粒的几何特征,粒径测试方法,粉体颗粒的力学性质,粉碎与制备,分级与分离,储存与转运,混合与造粒,危害与防治等[1-5]。增加备受关注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广泛的粉体工业设备的专题介绍。同时辅以《粉体材料与工程实验》课程的实验设计与操作(包括气流粉碎实验、粒度测试与表征、颗粒表面改性等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粉体材料与技术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知识,并了解粉碎、造粒、粒度测试与表征等微型仪器设备的原理与使用;综合本专业实习基地(协进陶瓷)现场的实习认知与实际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激发科研兴趣,为就业与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粉体材料与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是新型科学与技术的代表之一,因为其对神秘微观世界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现代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而越来越多的被广大同学所喜爱,在绝大多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院校均独立开设了课程。纳米粉体属于微观粉体的一种,是粒径尺寸介于1-100纳米的粉体颗粒;纳米粉体具有粉体的一般特性,纳米技术适用于多数的粉体工程;且纳米粉体和技术具有自己独特的尺度特性,如燕山大学、吉林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制备的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其硬度相当于天然金刚石的两倍[6]。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与介绍,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较大的学习乐趣。《粉体材料与工程》课程中,纳米材料与技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把握好粉体材料/技术与纳米材料/技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科研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纳米材料》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4粉体材料及粉体技术与科学研究
考研、读博,从事科研工作,是学生们毕业后的选择之一,也是现在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对教育教学提出的一个潜在要求。粉体材料与技术,涵盖了粉体制备技术、测试技术、表面改性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显微仪器操作与设计、分子药物制备、纳米能源器件等各种先进的技术与理念[7]。因此,针对于粉体材料的教学,在基本教学内容中,添加一定的前沿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对于今后研究生科研课题的基础教育与衔接,有着重大的影响。粉体产业相关的仪器设备,如今在实验室中更加微型化、普遍化,如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这些设备的原理掌握与熟练操作,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设备的改造与研发,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粉体材料及技术,与实际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开设《粉体材料与工程》相应的实验课程必不可少。为了加强学生对粉体技术的熟悉和掌握,我院单独开设了《粉体材料与工程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以制备、表征和改性为主;依据本地的粉体行业热点(本专业对应的实习基地协进陶瓷是建筑用外墙砖领军企业之一)和实验室现有科研课题、相关设备,制定了高岭土粉碎及颗粒表征实验、粉体颗粒表面改性剂测试等实验。实验中应用到小型气流粉碎机、标准筛、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粉体技术常用的制备(破碎)、筛分、表征设备,与《纳米材料》、《材料科学基础》和《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课程紧密相连。《粉体材料与工程实验》课程,聘请材料学专业研究生作为助理,针对于粉体技术与理论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在学生间相互交流得到强化。
5粉体材料及技术与生活
纳米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纳米金;生物医学技术;应用现状;
1前言
如今纳米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纳米金是指直径0.8~250mm的缔合金溶胶,它属于纳米金属材料中研究最早的种类,纳米金具有良好的纳米表面效应、量子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它具有很多良好的化学特性,比如抗氧性和生物相容性。
2纳米金在病原体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现状
近些年来生物医学界对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对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已有了不小的进展,传统的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逐渐被时代所淘汰,运用纳米金的免疫标记技术作为新的高通量的、操作简单的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原体的检测,这种检测技术快速且准确,十分适合在临床上使用。1939年,两位科学家Kausche和Ruska做了一个小小的纳米金实验,他们将烟草花病毒吸附在金颗粒上,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金离子呈高电子密度,就此打下了纳米金在免疫电镜中的应用基础。从1939年后生物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纳米金标记技术也广受世人关注,成为了现代社会四大免疫标记技术之一。作为一种特殊标记技术,纳米金在免疫检测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纳米金粒子做探针,观察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放大检测信号,由此检测抗原的灵敏性。纳米金技术具有良好的检测灵敏性,在早期还支持诊断并监控了急性传染性病毒,根据这一特性,秦红设计了快速检测黄热病病毒的技术,在纳米金颗粒上标记上金SPA-复合物的标志,通过免疫反应实验我们发现病毒抗体与纳米金颗粒结合,并形成了人眼可见的红线。这种检测方法的优点有:不需要器材、简单、迅速、廉价、高效,极大地推动了黄热病病毒检测技术的更新,在黄热病的防控事业上有着深远意义。利用纳米金作为免疫标记物来检测的除了黄热病病毒,还有致病寄生虫。我国的民族种类多样,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由于自身的文化特点,喜食生食或半生食物,这就形成了寄生虫病的传播,我国经济大发展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还是喜食半生动物肉或者内脏,造成了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的上升,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目前我国的临床诊断寄生虫病技术包括三方面: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运用纳米金检测技术,不仅缩短了取材时间、缩小了取材范围,而且检出率高、创伤性小,受到了患者的广泛欢迎。
3纳米金在核酸、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纳米金粒子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被应用在核酸构建和分析检测蛋白质领域中,可以把生物识别反映转换为光学或电学信号,因此人们将其与DNA、RNA和氨基酸相结合,在检测核酸和蛋白质方面收效颇丰,并且这种检测方法制备简单,同时还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良好的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下面具体讲一下纳米金检测技术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首先是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美国首先利用纳米金连接寡核苷酸制成探针检测核酸,将纳米金做标记与靶核酸结合形成超分子结构,由此来检测核酸。利用纳米金技术检测特定病原体和遗传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检测核酸的特定序列,在芯片点阵上整齐排列纳米金颗粒,利用TaqDNA连接酶识别单碱基突变,等待连接后,就可以经过一系列步骤得出单碱基突变结果,得到所需信息。在临床应用中使用纳米金技术的表现有高灵敏检测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这种机器对于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检出限值更低,在检测及预防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优势。其次是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纳米金与蛋白质的作用方式非常多样,有物理吸附方式、化学共价结合方式以及非共价特异性吸附等等方式,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纳米金检测并治疗疾病和检测环境污染。
4纳米金在生物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纳米金在生物传感器检测中的应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上文所说,纳米金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这是制备生物传感器的基础。利用这种特性,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比如拉曼光谱试验,使用Uv-Vis光谱和拉曼光谱仪测试金纳米颗粒的表征,得出结论是可以根据纳米金颗粒的不同形貌制作不同浓度分子的探针,受外周环境介电特性和颗粒尺寸大小的影响,纳米金颗粒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貌特征,比如吸收光谱、发生蓝移。纳米金是属于一种非常微小的贵金属,作为贵金属,它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利用纳米金进行免疫检测时会大量聚集纳米金,从而增强反应体系的电导,顺利通过电导检测免疫反应。利用纳米金的高检测灵敏性可以进行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5其他领域的应用现状
目前纳米技术的研究中,纳米金在生物医学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是重要研究课题,除了上文中说到的病原体检测、核酸以及蛋白质检测还有生物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纳米金技术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药物载体以及CT成像。纳米金具有特殊的组成结构,它可以轻易被修饰并负载化合物,可以用于检测并治疗肿瘤,还可以被用于肺癌的检测及治疗,目前的大量数据都表明纳米金技术在诊断并治疗肺癌上有极大的优势。
6结语
-
智慧医疗的发展范例(3篇)
智慧医疗的发展范文篇1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医疗;秦皇岛;城乡医疗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99-0012-021999年,物联网概念首先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最开始物联..
-
淡水鱼养殖范例(3篇)
淡水鱼养殖范文(1.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收稿日期:2015-01-14)《河北渔业》2015年第3期(总第255期)调查与分析基金项目:河..
-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例(3篇)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篇1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30-0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
-
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范例(3篇)
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关键词】疗养员;股骨干骨折;康复护理股骨干是人体最粗、最长、承受力最大的管状骨。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而老年人骨骼老化,..
-
改革工作汇报范例(3篇)
改革工作汇报范文篇1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及工作部署,推进法院司法改革进程,我院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按照相关要求推进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完成..
-
改革工作汇报材料范例(3篇)
改革工作汇报材料范文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前来我县检查指导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
-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例(3篇)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关键词: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改革创新作者简介:陈海利(1961-),男,湖南东安人,南华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湖南衡阳421001)中图分类号:G640  &#..
-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例(3篇)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文【关键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建设;大庆大庆精神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在我国的石油开发建设过程中,在大庆的经济开发建设过程中都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