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方案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08

非遗文化传承方案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知识协同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127-003

Study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asedontheCollaborationofLibrary,ArchivesCenterandMuseum

LvHong(CollegeofHumanitiesofZhejiangLishuiUniversity,Lishui,Zhejiang,323000)

Abstract:Libraries,archivescentersandmuseumsplayavitalpartinprotect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ybearthemissionofculturalservingoftheircountryandtheirpeople.However,problemsalsoexistinprotectionanddissemin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uchasacrossmanagement,duplication,faintprotectioninpreviousstage,imperfectworkinlaterstage,lackingofeffectivesharingmechanismandtheoreticalsupport.Establishinganintegratedmechanismforthecollaborationofthesethreedepartmentsinprotect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illimproveitsshareddegree,spreadandinherititinawiderscale.

Keywords:library;archivescenter;museum;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ooperativeprotection

CLCnumber:G253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3-6938(2010)03-0127-003

以全球化作为世界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世界性的主题。担负着国家和人民文化服务使命的文化职能部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下简称三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三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1三馆的使命与责任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都是由国家(政府)投资的非赢利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因此,“无偿服务”是它们共同的社会存在基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它们共同的历史责任。三馆保管(存)着类似的馆藏资料,并根据各自的方针和任务制作与资料有关的信息,开发适合各自目的的资料提供方法。

图书馆是搜索、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目的是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可见图书馆具有公共性、中介性、社会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特点。其社会职能是社会文献信息的整序、传递;智力资源的开发;知识的传播交流;文献遗产的搜集保存等。[1]

档案馆是集中、统一、永久保管(存)党和国家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存贮、处理、传递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同时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参与编修史志工作。可见,档案馆具有科学性、文化性、信息性、机要性,服务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其职能是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区域范围内产生的档案史料。[2]

博物馆是保存、陈列、研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机构,具有文化性、专指性、历史性、教育性、服务性的特点。博物馆既是社会文化教育机关,也是生活教育场所,其职责是系统、合理陈列的实物资料供参观实行普及教育,为科研工作提供研究,对文物、历史实物资料的保护。

1.2三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保护中的作用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作为国家文化机构,面临共同的课题――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集合的知识元素组成性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是图书、资料、档案、文物和传承人记忆的集合体,其实质都是一种信息知识,一种人类社会的共同记忆。但它与传承群体、文化场所密切相关,尤其是活态智慧文献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就具备了客观知识的共享性质。

2006年10月25日,国家文化部审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管理暂行方法》以下简称《方法》),其中明确提出有关三馆的主要职责及措施:(1)《方法》第八条规定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的五项职责中首先明确要全面收集相关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2)《办法》要求申报项目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首先要建档,通过收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另外,2007年颁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第四章“保护措施与管理”中的第三十条规定“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应当组织开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是图书、档案、情报、文物、传承为主题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一体化的实践。三馆利用其社会地位可以从各机构收集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和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服务和产品。三馆还可以从本馆的馆藏资料、档案史料以及馆藏实物中挖掘开发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由此可见,三馆通过大量的收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并将各类信息结合应用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1.3三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困境

(1)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管理,资源重复浪费

目前我国各地方对各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数据采集工作基本结束,但是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文献化抢救出来后,分散交叉收藏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不同的保护收藏部门,而这些部门虽然同为文化系统但却有不同的隶属关系。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部门间难以相互合作,工作各自为阵,造成资源重复浪费。

(2)非物质遗产知识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于文献化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来说,如果不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传播和研究,则同样抵挡不住“消失”的命运。如我国以往民族民间文化抢救都是“文艺”行为,由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唱主角,他们在电影调查、电影采风中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抢救出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局限性,没有上升为全社会的文化行为,辛辛苦苦抢救的作品,因后继工作与社会环境脱离,也与文献保护技术相脱离;或因为温度等自然原因和技术设备的简陋老化影响,使得已文献化的资料面临消失的危险。[3]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续工作不完善

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中编撰而成的作品被送到图书馆、研究所里便束之高阁;被抢救出的民俗文物送入博物馆便大功告成。以往的这种文化抢救的“运动式”工程、阶段性工程和政绩工程是目前我国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4)各文化机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有效共享机制

由于三馆的使命职责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不同,导致三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不同,因此很难有机会构筑合作关系。在当今数字化网络条件下,知识信息跨时间传播成为必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跨越职能限制的协同合作。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保护理论研究尚处于离散状态,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文献抢救保护的“一劳永逸”,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从制度上、责任上落实到位。

2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通过重塑和再造传统,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脉络,保障其生命活力,进而达到维持和延续族群记忆、巩固和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目的。由于真实性或原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所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精神就是要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着”的前提条件下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对民族文化历史具有再认识的价值。在带给地方民众实际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地方民众的家园感和骄傲感,并增强地方民众的族群认同意识和传统纽带,保持家园与自然、传统的和谐状态。

2.1三馆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整合过程

(1)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保护的范畴。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可设立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与保护的研究中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首先是技术层面的研究,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及发展史的研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就其发生、发展、体系和演变进行探讨。[4]其次是文化、社会层面的探讨研究,即艺术学、文化学与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合具体的环境,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原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的了解,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同体生活中的作用和在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最后是现实层面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保护方法及其知识资源在保护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护寻找途径和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战略上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但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侧重点等方面都明显不同。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料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知识库是凝固的文献化信息与传承人活动活态文化信息的有机结合体,通过建立专题知识库档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跟踪采集、服务、研究。专题知识库档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情况,如民间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所登记、联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开展、及与外界交流情况;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跟踪;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联络方式及其它相关资料等。

(3)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活动和服务。之所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其目的是为了传承民族的独特文化,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并与百姓共享。三馆联手创建的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保存非物质文化知识的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普及并保存地方“非遗”相关信息,全面掌控“非遗”项目生存现状。同时,三馆还可以分别开展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活动,如:在图书馆开展民间手工艺创作交流、传统手工艺劳动,以直观形式保存对文化形态的记忆,以资借鉴和参照,体现出对本土传统和手工劳动的尊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博物馆发挥传统博物馆优势,加强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介质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实物展览,[5]通过展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使参观者进一步了解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2三馆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中的社会职能部门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大规模的政策介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加快,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政府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干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必要。因此,现阶段我国国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都决定了政府进一步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土文化一直以自发状态在民间流传,其产生、发展和传承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学科的发展,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部门有能力对民族民间文化方式和生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和梳理,对其认识进行深入和细化研究,探寻其发展的脉络和源流,用现代学科的眼光去审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策规划是政府行为,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行为。其组成必须有图书、档案、传承艺人和志愿者参与规划,并设计合理、可行、有长久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资源建设采选方针,并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资源建设的行动指南。

3结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职责和使命,需要三馆的协同合作与努力,但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和继承,则需要更多的社会部门及个人的参与协同。本文只是在三馆协同传播与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距真正实现社会立体的、全方位的协同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如组织问题、经费问题、产权划分问题等,但相信,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更进一步挖掘利用,三馆协同乃至整个文化保护单位的协同体系一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且发挥巨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王先发,孙二明.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J].湖北档案,2007,(9).

[3]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3).

[4]张文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论纲――以秦俑博物馆为例[EB/OL].[2009-10-27]..cn/template/xsb/show.aspx?SiteID=INDEX&Code=&ID=2622.

非遗文化传承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分类号〕G250

MeasuresforCulturalOrganizationsProtect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WangYunqing

TheHistoryandCultureSchoolof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

〔Abstract〕Facingthepreciou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hichneedstobepressingprotected,culturalestablishmentsorganizationssuchaslibraryieshavetheobligationtoplayapositiveroleinprotect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rearemuchworkwhichthepeoplecando,suchasbuildingfilesforspecialheritage,insuringrelatedfilesintegrated,supportingandconfirmingthefiles,takingpartinresearching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onductingpropagandaandsoon.

〔Keywords〕library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measures

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文化活化石”之称,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览开幕式上所说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本文将首先讨论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然后就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现代文化事业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解读

人类的文化遗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类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就提出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但由于此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决定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来替代它,并在《公约》中作了具体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可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侧重各不相同。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特征中,对于文化事业机构工作影响最显著对于文化事业机构工作影响最显著的特征有三点:

其一,非物质性或无形性。这一基本特征对于文化事业机构的工作来说是一项挑战,为了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单位必须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物质化”,通过收集其所依附的载体或其成品等来完成保存,而不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为对象。

其二,活态性或动态性。首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的人是活的,具有能动性;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变性,它会随着其所依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其三,传承性或延续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各级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重要事项来落实。

2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与全球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遭遇严重的危机,有的甚至濒临消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面对这样的形势,以现代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当然不能漠不关心,应当积极地结合本机构的职能和特色,采取适当的方式措施发挥其作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1]。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其中多数环节都需要当地或更高级别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协助和配合,积极发挥文化机构的重要作用。例如确认的过程需要参考一些图书馆保存的有关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以确保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传承悠久;立档的过程是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保存是利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媒体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的过程,与当地档案馆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配合;保护环节是指用各种具体的办法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等等,离不开各文化事业机构的技术和场所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更是需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通过对相关的民间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开放实物展览,使之更大范围地向社会各界传播,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离不开各文化事业机构的支持和配合,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灭绝或濒于灭绝,如何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它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类型及组成部分,作为保存人类记忆的图书馆也应有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

3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目前,各文化事业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举措,但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力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无形性等特点,将各文化事业机构的保护职责规范化。笔者以图书馆为主进行探讨,初步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1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资料以便建档保存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6年5月25日的新闻会上指出:文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档案,采取多种形式把这些档案建立起来,用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这个档案。同时要收集实物进行保存和展示,鼓励各地建设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博物馆和资料文献的收集中心。

图书馆只有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文化部门与部分图书馆、档案馆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或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性记录,建立声像档案;或上门收集口述史,建立口述资料;或向社会和到国外收集散失的历史文献;或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对老城区进行拍照,为城市留下记忆等等。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已率先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建立并公布“遗产档案”,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附属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出标志说明,建立专门档案,并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图书馆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凭据。因此图书馆应当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资料,将相关的材料集中起来,并制定适宜的保存策略,以便管理和更好地为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2]。

3.2确保有关档案和文献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为确保各缔约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弘扬和展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并创造条件促进对它的利用”是应采取的多种措施之一[3]。利用的前提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各地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有义务开展保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存体系,将完整安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文献适当地提供利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口相传、记载不多或不适宜推广的民间技艺,要对症下药,用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将珍贵遗产记录下来,保存好实物,保留历史的原貌,让这笔文化财富沉淀下来,避免“人在艺在,艺随人走,人亡艺绝”的类似情况发生,可以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开放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主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的服务,实现保存的目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能够使用资料,也让后人了解其祖先的生活状态。

3.3提供馆藏档案、资料和实物为申遗和遗产鉴定工作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着我国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财富,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所指的对象是具体、静止的,档案资料也相对完整和有针对性。因此,图书馆、档案馆应当从多角度查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材料用以佐证,例如从民间生活的相关记录中查找对某一项民俗的侧面记载,从图书文献的成果中挖掘民间文化的影子,用丰富的馆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提供服务。

3.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档案

全国政协委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譬如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艺人的相继辞世,已经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文化部也曾明确要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各级政府也要制定保护办法,使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很好地传承他的技艺,以便后继有人。

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可以为某一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传承档案资料。以民间故事的传承为例,其传承档案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①传承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身份证号码、使用方言、讲述地点、讲述环境;②搜集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身份证号码;③作品信息:体裁、内容提要、主人公姓名、故事类型、故事流传地、搜集时间、与作品有关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等背景资料;④传承计划:在未来的十年中,将采取何种方式确保对上述作品进行有效的活态传承等等。这些档案资料的建立和保存将为未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极大方便。

也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如同日本的“人间国宝”,经过专家严格的评议与审批,对列入传承人名录者建立个人档案,以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存录其全部资料。传承人名录可采用我国文物法中“多级保护”的制度,除国家一级的杰出传承人,还要确定有省级、市级、县级的传承人,调动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以全面和整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生态[4]。

3.5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

研究与调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以及进一步的传承与振兴等许多方面。尽管图书馆不属于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图书馆从事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系统地了解遗产项目[5]。在一些县市级文化机构中,往往有一些对本地区民间文化比较熟悉的馆员,完全可以组织他们与其它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等。这样做既可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量,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3.6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普查工作,摸清“家底”

大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人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其中,或给予资料、文献支持,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收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资料。通过普查不仅能确定一个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脉络等,还能发现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而又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记录或录制流传了千百年、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民俗事项。在普查过程中可以建立博物馆、展示中心等公益性机构,或者在现有的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展示,并开展向社会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信息等服务[6]。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的工作2005年已经开始,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加强对其进行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3.7弘扬、宣传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馆等现代文化事业机构作为社会的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对提高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宣传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除了向公众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以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展览、参观、培训,广泛为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设施或组织的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借助文化机构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反过来也可以为图书馆或博物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近国家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主要安排给文化部门的群艺馆(文化馆)去承担,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最佳选择。过去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往往是“文艺”行为,由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唱主角,他们在调查中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抢救出大量民间文艺作品,但这种文艺抢救属于“临时作战”、“阶段性工程”,加之后续保存管理跟不上,缺乏专门维护,已使文献化了的档案资料面临老化快、损坏速度难以控制的局面[7]。如用钢丝录音机录制的阿炳原作《二泉映月》,由于缺乏回放设备现在已经无法进行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专家谈到本院的藏品时说:“如果不尽快对2万小时音响音像档案进行数字化抢救保护,我们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就只是一堆无用的碎片,全国各省市的许多珍贵音响资料也只是形同垃圾![8]”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现代图书馆应当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图书馆应与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协调合作,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共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把它纳入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9]。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各地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成立保护领导组织机构时,应当把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机构考虑进去。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应当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社会职能中来,本着“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从以上几个方面或以其他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具体保护措施的同时,也要抓紧收集、抢救和研究整理正在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13-15.

[2]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241-242.

[3]UNESCO.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2007-05-20].省略/culture/ich/index.php?pg=00006.

[4]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5.

[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0-106.

[6]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建设,2005(6):25-27.

[7]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79.

非遗文化传承方案范文

一、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目前,档案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在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议程,协助档案局制发文件

目前各地档案局都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视野,积极制发文件,为实际工作指引方向、提供指南。江苏省是我国首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省份,在其草案审议后,江苏省档案局迅速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献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档案主管部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进行全面归档,并提供利用。

2、积极配合申报部门主动开展服务,提供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需要大量的原始文献材料作为佐证,毫无疑问档案馆的丰富馆藏可以提供充分的凭证。在武汉市申报《木兰传说》的过程中,档案馆查阅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黄陂县志》及相关全宗的档案资料及图片,并辅助制作完成了30余万字的申报文本、25分钟电视专题片和300余幅照片,为申报提供了强有力的史料保障。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收集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立档是必须的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必须全面反映项目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真实面貌,材料必须分类有序、字迹清晰、保存持久,对此档案部门应给予有力指导。北京市崇文区档案馆就安排专人,查看档案保管条件及文件的收集整理情况,并指导各类载体文件材料的管理。

4、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活动,征集相关档案文献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活动,全面掌握保护工作的现状,是档案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青岛市档案局(馆)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主动与市政协领导沟通,派人随同参与调研活动,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随时收集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与立档。

5、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供展阅、编辑成册

北京市档案馆提出“北京将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举办的“华彩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集萃”展,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宣传了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民众的认识。江西省艺术档案馆建成并开通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网”,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通第一网,已着手编辑《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图鉴、画册以及代表作品系列丛书。

以上说明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档案馆在参与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的业务经费不充足,在民间档案征集比较困难;档案人员对非物质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力量薄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能准确鉴定;档案馆领导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没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很少安排专职工作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这些都牵制了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权利与职责范围,各地档案馆的保护工作多数还处于自发状态。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与机制亟待开发,进而保证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地位

总理在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包括了文字、声音、影像资料等,与档案馆馆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可借鉴档案工作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遗产学界公认的重要保护手段,物质化的过程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化,并为其建立档案。档案馆在收集资料、建立档案方面有非常成熟的方法、完备的工作体系,档案工作人员深知保护的本质与重要性,在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材料时,必然能够从科学全面的角度来搜寻与挖掘;另外档案工作人员长期与各种载体材料打交道,了解它们的优缺点,这样在建档过程中可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后人留下可看可用的珍贵遗产。

2、口述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补充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是由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得以代代相传的,传承人以其超人的才智与灵性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齐全的状况,传承人的口述档案就成了重要的来源。档案馆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和设备,通过采访笔录,形成文字记录、绘图制图、录音录像等材料,可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3、档案馆固有的工作领域与社会联系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方便

档案馆的工作覆盖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波及各个地区与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工作体系和广泛的社会联系,构成了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资源,是任何别的部门无法替代;而且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业与独到的见解。

4、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离不开档案馆的直接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更是缺少不了档案部门的参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1、收集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在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通常会形成大量介绍项目基本情况的申报材料与记录申报过程的材料,如新闻报道和各种宣传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这些材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进一步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档案馆应积极主动介入,将第一手材料收集保管,并建立项目档案。为了保证档案的齐全与完整,档案馆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通过档案局制发文件,要求相关单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和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载体档案的积累与整理,并规范收集范围、进馆时间等具体要求;二是各级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接收进馆;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将民间散存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文献征集进馆。

2、全面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承人档案

档案馆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队伍,如一些资深的老馆员,以丰富的阅历与独到的见解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地毯式搜索,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收集、记录、分类和编目。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主要遗产类别,还可以挖掘很多隐没在民间的文艺传承人,从而为他们建立起传承人档案。继2007年在黄山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后,我国各省市都相继确认了一批传承人名录。档案部门应抓住时机,录制传承人的口述资料。已有很多档案工作者开始了口述档案的记录之路,他们走街串巷,踏遍乡野,不漏地区、不漏种类地访谈老艺人,记录他们的作品与实物,既抢救了一批批濒危的技艺,也让老艺人们安了心。

3、研究馆藏档案、资料,为申遗工作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需要大量的材料证明此项遗产的传统性,档案馆的丰富馆藏不可或缺。因为正是这些丰富的馆藏说明了此项遗产的历史渊源、流变与传承。因此,档案馆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熟悉度,对本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档案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将其提供给申报机构。例如安徽省安庆市档案馆的特色库藏有相当完备的黄梅戏档案,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声像档案,也有黄梅戏的一些经典曲谱剧照,以及在黄梅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料。正因为有这些充分的材料佐证,安庆市才得以战胜湖北省的黄梅县(黄梅戏的发源地)成功申遗。

4、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一个文化永远没有力量来激活,自己也没有力量不断创新的话,就会走向盛极而衰的地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如此,仅仅将这些物质化的档案保存下去,只会让它失去延续的命脉,成为一堆死物;只有传承与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这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教育。档案馆可以组织专门的研究和开发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加工和创作,整理出版文字记录、图片资料和视频信息,开放展厅提供展览,使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同时,开放的档案也有利于民俗学者的研究,这样引入学术同行的力量,对普及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论知识,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是不无裨益的。

  • 下一篇:诚信企业管理体系范例(3篇)
    上一篇:岩土工程设计方案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岩土工程设计方案范例(3篇)

      岩土工程设计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高边坡;岩土工程;设计中图分类号:U213.1+3文献标识码:A引言岩土工程建设是复杂的工程,重要的是岩土作为一类极其复杂的材料,复杂性使得任何一种力..

      daniel 0 2024-05-08 14:00:13

    2. 证券市场风险范例(3篇)

      证券市场风险范文【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板风险控制一、引言国际板是指境外公司股票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以本币计价交易形成的市场板块。证券交易所在上市规则中设立专..

      daniel 0 2024-05-08 13:28:40

    3.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范例(3篇)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范文关键词水产养殖;药物残留;原因;控制措施中图分类号S948;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3-0278-02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不..

      daniel 0 2024-05-08 13:28:13

    4.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启示范例(3篇)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启示范文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起步实施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

      daniel 0 2024-05-08 12:58:00

    5.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例(3篇)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文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

      daniel 0 2024-05-08 12:56:13

    6.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例(3篇)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阅读是人类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会阅读将来才能更好地生存。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质量上和层次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daniel 0 2024-05-08 12:25:26

    7. 传承非遗的重要性范例(3篇)

      传承非遗的重要性范文关键词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从2006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4..

      daniel 0 2024-05-08 12:24:13

    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范例(3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解决策略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寻求提高小学..

      daniel 0 2024-05-08 1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