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14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渗透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现代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就是跨文化交际。以往,在教学中,我国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一般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学生往往只会机械模仿背诵课本上的段落,而不顾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产生误解或被误解。现实的发展,已不允许英语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的存在,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总体目标中共有五大方面,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外,强调的就是文化意识。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就要把英语运用自如,就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既然文化意识本身已经成为教育的目标,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就应该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注意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大相径庭。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对自己文化模式的理解作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桥梁,以有助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但是,我们不可单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用知识想当然地运用于英语交流场合,以免交流不畅,甚至闹出笑话。

其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更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在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渗透跨文化交际教育。

1.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在跨文化的环境中从事教学,英语教师除具备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外,更要善于把文化带进课堂,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全国各地区都结合自身实际,在教材的编排、使用上,注重文化意识的渗入和培养。纵观各地的英语教材,都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而且话题的内容较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套教材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对英美国家的习俗、风情、世态等做了较全面的介绍。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接受英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采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就很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既介绍了英语国家文化,又有机地穿插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水融,相得益彰,体现了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如“Goodmanners”这一单元,通过比较中西方餐桌礼仪,学生了解了一些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而在“Bodylanguage”一课中则介绍了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注意自己的礼仪,培养浓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再如“Festivals”这一单元涉及Christmas/Easter/AprilFool’sDay/TheSpringFestival等众多中外节日,并在Reading中着重介绍了Kwanzaa(宽扎节)的诞生、庆祝方式及其意义,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充满吸引力的异域节日文化;还有“NewZealand”,“TheUnitedStatesofAmerica”及“TheBritishIsles”等单元中,介绍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能引导学生产生环游世界的兴趣,产生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接触、了解更多美好事物和不同国家的愿望,也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入手,用心寻求并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文化信息,亦即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与“深加工”,努力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们必须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并习谙中西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得心应手而又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地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化

(1)揭示词汇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有些英语词汇的内涵与汉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词汇的语义讲授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掌握它们的丰富涵义,并掌握英语中常用的习语、成语、俚语及典故的用法。如“talkhorse”(吹牛),“asoldasAdam”(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aspooras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词义的联想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主意不对应上,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在这类词汇中尤以动物词汇最具代表性。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狗的憎恶可见一斑,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表达人们对狗的憎恶,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却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他在英语国家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也是褒义词或是中性的,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如习语中“aluckydog”(幸运儿),“topdog”(重要的人),“myolddog”(我的老朋友),“everydoghashis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光。)

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而在于词汇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既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许多不对应现象,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可以避免词汇选择上的失误。例如,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Elephant,结果外国人看了之后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们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原来是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因此,词汇教学要在教会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容的文化因素,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的用法。现在新课改提倡的情感教育,要求我们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较人性化,也较具趣味性的方法教育学生。我以为,这样的教育,必将有利于我们在词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异域文化的因素。

(2)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归纳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有很多的跨文化因素。教材中的Warmingup,Listening和Speaking板块属口语、听力训练板块,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对在各种场合、各种话题的口语表达。英语国家的习俗、人们的思维习惯都与我们有很大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要求学生尽量按照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英语国家人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和兴趣爱好为话题。如:“It’saniceday,isn’tit?”“Doyoulikemusic?”而习惯上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以示关心,常常听到不了解文化差异的人对初次见面的外国客人问:“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areyoufrom?”等不太受欢迎的问题。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谈话的引子,而对于别人的称赞,中西方的回答也不一样,英语国家人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而不了解英语文化的中国人则会说“no”以示谦虚。再如英语民族的礼貌用语体现了他们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如表示拒绝时要说:“I’mafraid,I’msorry,thankyouallthesame.”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常委婉地说:“Wouldyouminddoingsth?Wouldyoulikesth/todosth?”表示建议时很少使用祈使句而用:“You’dbetterdo...Youmightaswelldo...Let’sdo...Shallwe...?Howaboutdoingsth?Whynotdo...?”

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因为缺乏了解英语知识,不能按照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习惯交谈而导致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

(3)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差异。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语言(SB1Unit2Englisharoundtheworld)、饮食(SB1Unit13Healthyeating)、地理(SB1Unit18NewZealand,SB2Unit5TheBritishIsles)、习俗(SB1Unit6Goodmanners,SB1Unit14Festivals)、音乐(SB1Unit11Thesoundoftheworld)等。如果阅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内涵。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因为文化包含很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TheBritishIsles这一单元时,可在导课时提问学生:“WheredoBritishIsleslie?WhatcountriesarethereontheIsles?Whatdoes“British”mean?”通过给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学生了解了不列颠群岛的地理位置及群岛上的国家,并从中得知英国的全称是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简称TheGreatBritain或Britain,而平时常见的England并非是对英国的正式称呼。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就更想了解课文中还会介绍些有关不列颠群岛、英国的知识,进而认真阅读课文。再如在教学Goodmanner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中西餐差异及西餐餐具的摆放等内容后,补充介绍西餐的餐具使用方法、上菜顺序、饮酒的方式、进餐时注意事项付费的习惯等,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拓宽学生的西餐礼仪知识。自然课文中还包含着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强调个性的张扬、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加以点拨。比如在学习Freedomfighters等课文之后可结合史实及时事就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进一步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外国的历史、风俗和最新科技等文化知识,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外,对英语语篇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东方语言语篇思维是在主题的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严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4)在语法教学中比较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搭配、词序、修辞方法、句法功能诸方面因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有所不同。如,汉语中,无论是单词、短语或句子做定语,一律都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前;而英语,一般只有单词作定语时才前置,其余情况往往后置。修饰方面,汉语“害群之马”,英语则译成ablacksheep,与“羊”有关;汉语“过着牛马的生活”,英语则译成leadadog’slife,与“狗”有关。词序上,汉语“东南”英语为southeast;“网上购买的书”译作thebookboughtonline。某些句法结构在交际功能英汉差别很大。如附加疑问句:“Lovelyday,isn’t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又如“Whydon’tyoudosomething?”形式上为疑问句,而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而“Wouldyoupleaseturndowntheradio?”也不表疑问而表请求。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的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的请求,但若是长辈对晚辈或在比较熟悉和随便的人之间,则可简单地使用祈使句。还有,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myafriend”,而应该说“He’safriendof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体现了“他”和“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总之,上述这些例子都表明,我们如果仅仅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忽视文化知识,仍然不能很好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而人的交际要受到历史、种族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所说:“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就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败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不可忽视的。让学生学会得体、自然地传达和接受信息时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刻苦钻研教材,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消除其在表达、交际上的文化障碍。在课堂上,要创建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礼仪,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在课余,也要多组织一些跨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润物细无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3]蒋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9).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

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跨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性,从当前职业教育的有关的内涵分析以及理论界定情况来看,对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研究要从多种角度展开研究与分析,通过不同的现状审视,从而经过详细的概念分析、范畴界定以及逻辑思维的应用不同维度展开论述,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

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构建范式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当前教育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向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转型,面对多样化的学科理论,如何通过内涵的界定、思维方式的厘清以及逻辑模式的构建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有关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容界定含糊职业教育模式[1]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无论是从具体的理论的形成还是对其详细概念的界定都缺乏一定的基础,所以对具体的内涵阐释不清就会严重影响学科体系的制度建设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目前对职业概念的界定不能从有限的教育理论中展开,还应该从整个发展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例如如何通过不同的学科体系进行具体的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体系完善。

(二)有关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性质论述存在分歧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壮大的,因此它体现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察视角中,所以容易忽视学科体系在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多学科角度中进行研究的,因此对其性质的认识不清就会导致研究范式的差异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同于哲学、经济学等独立的学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与融合必须在保持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模式的转变。

(三)广度和深度在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范式研究重点在于跨学科的特性,但是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单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独立学科的研究视角中出发,所以在深度以及理论广度方面缺乏,大多数学者只能从自己专业的学科中进行理论范式的研究,但是在跨平台、跨体系研究中具有理论狭隘性与实践不足性,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机制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造成了思维的局限,视野也就容易受到限制。

(四)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缺乏系统实践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跨学科研究,所以势必需要在不同的学科理论之间进行思维方式、研究范式的相互转化,但是在转化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实践研究,所以具体的研究视角以及转变模式并不是十分清楚,绝大部分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范式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研究视角中,在实践创新方面不足。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的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存的发展阶段,而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性,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教育体系成为很多专家教育学者的重要目标。从性质上分析,当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发展体系,它是以普通的素质教育为发展前提,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一种研究的具体范式,在跨学科研究中如何通过突破传统的研究理念对新的教育实践研究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成为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分析

(一)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的概念体系构建概念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因此职业教育理论的具体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也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2],但是本文希望学者专家在研究时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单独学科的特定视角中去观察,而且研究的思路应该从具体的概念中进行设定。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产物,因此注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注重社会因素、历史变迁因素以及民族传统、地域等独特的文化概念,多角度审视才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概念,为研究范式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的范畴体系构建职业范畴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因此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研究范式的构建,从哲学的角度看,就需要结合理论的学科特点与实践的社会性,从教育对象以及教学机制,还有教学思维观点等几方面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从这个研究范畴来分析,可以为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和模式。从研究的现实理论出发,按照社会发展的应然逻辑与理论学科的实践性改革思路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的内容逻辑体系构建职业教育跨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范式构建要注重逻辑思维的起点与终点,传统的逻辑思维模式[3]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需求,应不断注重理论逻辑、学科逻辑以及教育目标逻辑,进而从跨学科的视角中构建“复合学科”的研究模式,把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作为主干学科,同时把职业伦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分支学科进一步作为辅助学科,把民族学以及传统的农学、军事情报学等骨干学科作为理论支撑学科,以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研究范式中共同构建一种应然到必然逐渐过渡的学科理论逻辑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要从多角度进行审视,跨学科主要注重各个学科的理论特点与实践特点,通过学科思想的融合、学科模式的分析、对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创新,试图按照一种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多种理论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从职业教育的跨学科逻辑中不断促进当前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刘晓宁.跨学科视域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现状、反思与展望[J].职教通讯,2014,31:30-35+39.

[2]高倩.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探析[J].职教通讯,2014,31:36-39.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差异

一、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词汇运用能力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教师的难点,词汇教学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处于传统理念和传统模式之下,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领读、理解表面意思,然后再给出几个例句。这种传统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为只有在理解词汇的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还搞清它的文化内涵,这样在实际交流中才不会形成障碍,才不会犯错误,要改变词汇教学模式为领读、理解表面意思、介绍文化内涵,然后再给出例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领悟词汇的四个维度,也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词汇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

二、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

1.教师要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

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为语言赋予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

2.采用直接介绍法

我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他们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适合通过直接介绍法把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讲解给学生听,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尤其可以把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进行比较,在教室里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直接介绍法并且营造真实语境,既增加了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3.运用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是英语词汇教学中传授文化意识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存在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说英语和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其概念意义表面上似乎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4.借用多媒体教学法

当今社会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时代,在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时借用多媒体教学法,让所讲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以视频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中,这种学习方式会起到积极有效的效果。其根本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词汇中文化知识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他们树立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提高实际交流能力。

三、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Leech,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承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提高的,而应该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入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意义非常重大,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这也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 下一篇:记一次游戏作文优秀(精选8篇)
    上一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例(3篇)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初任教师又被称为“新任教师”“新手教师”“新教师”。初任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关键期。本文所指的初任教师是指完成了职前师范教育或非师范类..

      daniel 0 2024-05-14 16:40:13

    2. 对幼儿园的教学建议范例(3篇)

      对幼儿园的教学建议范文篇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为目标,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优化育人环境,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

      daniel 0 2024-05-14 16:09:03

    3.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例(3篇)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网络英语阅读;阅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3-0028-01为确切了解国内网络英语阅读研究..

      daniel 0 2024-05-14 16:08:14

    4. 绘本阅读课程实施方案范例(3篇)

      绘本阅读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关键词:幼儿;亲自阅读;培养一、营造亲子阅读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大环境和小环境为家长和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1.精心布置梯道走廊利用幼儿园楼梯..

      daniel 0 2024-05-14 15:37:02

    5. 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范例(3篇)

      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范文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教育绘本阅读多元化综合发展儿童绘本最早出现在欧美,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

      daniel 0 2024-05-14 15:36:14

    6. 个人投资理财概念范例(3篇)

      个人投资理财概念范文【关键词】法人财产权所有权新型财产权产权保护制度【中图分类号】D9DF【文献标识码】A问题的缘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

      daniel 0 2024-05-14 15:05:05

    7.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范例(3篇)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范文学生对于英语这样一门外语的学习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没有自信,产生退缩的心理作用,从而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

      daniel 0 2024-05-14 15:04:14

    8.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范例(3篇)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范文关键词:当代空間观;文学空間;动态生成;空間认识论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124-0620世纪后期,学术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間..

      daniel 0 2024-05-14 14: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