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治疗方法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6-25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针刺;幻听;精神分裂症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之一[1],也是诊断精神分裂症、判定其严重程度和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幻听给病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特别是在命令性幻听支配下的自伤、伤人等暴力行为,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在精神病治疗中,部分患者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欠佳,幻听等症状难以消除。本文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对照观察,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均为我院康复科4个病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住院时间>6个月,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治疗合作,而幻听未消失者。符合条件的病例84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20例,男女分开,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两组间平均年龄,病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变,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

1.2.1辨证论治。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组42例患者进行分型。①痰气郁结型:表情淡漠,常语无伦次,喜怒无常,苔薄腻,脉弦。取穴:太冲,丰隆,听宫,医风,百会,大陵,膻中。②心肾不交型:表现多言善惊,疲惫,时而烦躁,失眠忧郁,舌质红,脉细数。取穴:听宫,太溪,神门,三阴交,百会,通天。③痰火上扰型:表现性情烦躁易怒,常感头痛失眠,阵发性出现伤人毁物行为,有时行为轻浮,不避亲疏,苔黄腻,脉弦滑数。取穴:劳宫,涌泉,大陵,太溪,医风,神门,曲池。④心脾两虚型:表现神志恍惚,心悸易惊,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取穴:百会,脾俞,心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1.2.2针刺手法。耳周及头部诸穴,一般采用输刺法、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四肢穴位依据辩证法运用徐疾、迎随等不同手法,补虚泻实,以平衡阴阳。

1.2.3疗程。每周3~4次。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治疗次数,但每周治疗不能少于3次,3周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共治疗3个疗程。

2结果

2.1疗效标准主要根据患者自述其幻听是否消失或减少,因幻听而引起的情感,思维和行为等紊乱是否有好转而定,其疗效标准分为3级。显效:幻听消失,因幻听引起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幻听次数减少,声音减少或声音模糊不清,其它精神症状好转。无效:幻听及精神症状无改善。

2.2治疗效果两组疗效结果见表1,辨证论治与疗效见表2。

由表1可看出,治疗组的显效、有效率为78.6%,对照组为23.8%。经χ2检验,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

由表2可看出,针刺治疗对各型患者的幻听均有疗效,且各型之间的治疗有效率均无显着性差异。

3结果

中医对精神病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中医的郁症、癫症、狂症、脏躁,梅核气等等,都可归属于现代医学的精神病,而精神病幻听应归属于中医学的“癫狂”范畴,《灵枢》中谓:“癫狂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难经・二十难》日:“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景乐全书・癫狂痴呆》说:“狂疾常强,负怒而暴;癫病常昏,多倦而静”。笔者认为,气郁痰火,阴阳失调为精神病主要的病因病机,治疗当以清热涤痰,疏肝理气,安神定志为主。取手少阴、厥阴;足阳明、太阴及任脉经穴,补泻兼施,达到阴阳调和。

根据笔者临床体会,精神病幻听,主要以痰气郁结型及心肾不交型多见,临床取穴,当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以三部配穴法为主,常用主穴有:神门、大陵、劳宫、太冲、听宫、医风。大陵是心包经的原穴,为统治癫狂病的“十三鬼穴”之一,安神定志,清心包而降心火。神门是心经的原穴,善治心性痴呆。听宫、医风通络开窍,疏导少阳,太阳之经。太冲清泻肝胆之火。诸穴共奏镇心涤痰,泻肝清火,安神定志之功。

精神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精神健康的顽疾,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其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终生带有某些症状,如幻听、妄想等等,这些症状的存在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有的可能终其一生将在精神病医院度过。针刺治疗精神病,疗效好,避免了药物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本组病例选择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幻听都难以消失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6%。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神病暴力犯罪社会治安对策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3-031-02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有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或存在精神障碍,在每千人当中有13人患有精神病。从法学和医学角度看,精神病人是高危人群,严重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精神病人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生活边缘状态,社会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管理与防控,将对我国治安形势的好转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精神病暴力犯罪的相关问题做简要的探讨:

一、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危害

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身危害性大,是隐藏的社会危害因素

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的实施通常缺乏预谋、准备。因此,他们暴力行为的实施让人猝不及防。精神病人在作案过程中通常无保护性措施或保护措施不严密,作案前缺乏周密计划、多单独作案、凶器多随手而得。对作案地点、时间、场合无严格选择,作案对象的选择具有随意性或者符合其妄想内容,作案行为突然。

(二)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对社会治安构成极大的威胁

由于缺乏控制或辨认自己的行为的能力,精神病患者在实施暴力犯罪行为时通常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结果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对社会治安构成极大的威胁。据统计,精神病刑事犯罪者中,杀人犯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曾杀害1.85人,最多的杀死7人。

(三)受害人权益难得到保护,威胁了社会稳定

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90%的需要强制监管和治疗的精神病人仍然滞留在社会上。而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危害性,成为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不定时炸弹”。同时,我国《刑法》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这样,使得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处在了法律和道德管理上的真空状态中,这难免会更进一步伤害受害人的感情,从而严重削弱了群众对社会治安的状况的信任与肯定。

二、精神病人暴力犯罪失控的原因

针对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危害的严重性,我们必须认真地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各方面原因,方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具体而言,我认为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相关法律制度仍不完善

1、“精神卫生法”的缺失

精神卫生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保障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精神病的特殊性决定精神卫生立法的主要内容必须充分协调处理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法律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精神病人的自由、基本人权和法律责任,监护人的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立法中有关采强制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患者的病情鉴定等内容与程序必须详细明确。但至今我国仍没有相关的法律出台。在地方法规上,全国也只有上海于2002年公布了《精神卫生条例》。正是法律的缺位导致了实践中监护与管理的不到位。

2、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仍需完善

根据《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第五章有关规定,只有司法机关是委托鉴定的主体,可见,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完全由司法机关掌握,当事人的申请并不是鉴定的必经程序,或者说立法并未赋予当事人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权利。然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精神病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他们决定鉴定与否明显不合理。同时鉴定机构的职责不清,管辖范围不明,也无相应的管理规定,使鉴定权的监督形成空白,导致了实践中鉴定权的滥用,出现了贪赃鉴定等一些违法行为。

(二)治疗经济负担重

精神病人监护是一种“高消费”,暴力犯罪精神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而强制治疗仅一个疗程就需要大概3500元,长此以往,将成为一般普通家庭的一个重大的“经济恶瘤”,导致有的监护人不得不放弃治疗,这就等于给社会安全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三)政府功能的缺失

首先,财政方面。由于精神病人治疗费用开销巨大,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精神病人的监护和管理应由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政府的功能却缺失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庞大的开支给政府增加了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项事业均亟待发展,相对于其他更重要的、显性的、影响范围较广的社会问题而言,精神疾病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社会关注程度不够。

其次,制度方面。尽管《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如果被判定为精神病人,则其对危害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厉看管和医疗;必要时由政府强制治疗。”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制度跟进,导致现实中地方政府对精神卫生投入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能力薄弱。政府成为执行中的“软肋”。

(四)社会救助、监管机制尚不成熟

一方面,实施强制医疗程序中问题多发。

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是指对精神病人所适用的旨在“隔离排害”和轻质医疗的刑事实体措施。它对于精神病人的健康恢复、保障其合法权益以及消除其人身危害性、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卫社会安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多数地市现有精神病床位不足,但在众多的精神病患者中,需要为公安、司法机关实施强制医疗监护的对象却有上百万人。所以从现有条件分析,即使将全部有较大危险性的精神病人全部安置在公安机关的安康医院和普通精神医院中,尚且困难重重。况且,出于治疗费用实际支付问题,治疗时间问题以及精神病人返回社后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考虑,导致强制医疗在实践中的使用率不高。一些本应该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未能收容在精神病治疗机构,而是流落社会,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易对社会造成二次侵害。

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多样的精神病患康复模式。

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靠专业机构和药物,诊断缺乏客观依据,主要为经验及病史的判断,缺少有效的防治康复措施。同时,由于歧视、偏见的存在,人们缺乏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使得精神疾病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有效地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

三、精神病暴力犯罪问题的应对解决措施

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特提出以下防治对策。希望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综合治理,尽量将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对社会治安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一)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

期待《精神卫生法》的早日出台,把对精神病的预防、治疗、管理、责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完善合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监护人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权限,甚至包括精神病人的社会地位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使精神病人的治疗、管理、监护有法可依,才能使政府、社会、家庭各司其职。

(二)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学会与精神病人正确相处

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一颗平常心学会与之正确相处,摒弃传统观念,减少歧视,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环境,要学会换位思考,同情和帮助精神病患者家庭。

(三)政府加强相关措施

其一,成立医疗基金。以上海为例,上海从2003年起各个县区按照辖区内常住人口计算,人均1元/年。这部分经费作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基金,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其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基于精神病人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病现象严重的现实,建议将部分精神医疗服务机构定位于完全福利性单位,实现全额拨款,同时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降低医疗费用,使更多的精神病患者获得及时、正规、系统的治疗和康复。

其三,根据2006年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劳动和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06]6号)精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管理网络,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四)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探索适合我国的精神病患康复模式

近年来,国外兴起一种新型精神病患治疗模式――小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被一些国家和地区称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制度和方法,它综合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技巧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对小组工作进行研究与本土化改革,以期探索出出一种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新型精神病患者治疗模式。

(五)公安机关应立足本职工作,切实做好做实各项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的防护工作

1、公安机关在强制医疗程序中切实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对于暴力犯罪的精神病患者,实践中往往是由公安机关决定并将患者移至专门医院实施强制医疗。因此,公安机关应明确自身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准确定位,并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2、各级公安机关应当认真做好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犯罪收治、记录、管理等基础工作。在适当的时机,依照法律程序、采取法律手段开展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收治的统一行动。从更根本的层次上减缓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威胁,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公安机关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精神病防治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一方面让民众了解精神病的一般症状,避免和减少病情发展严重导致危害社会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精神病人施暴潜在风险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加强人们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了解,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为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和回归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宣传普及中,还应提高监护人的监管意识,切实承担其监护义务,从而降低精神病人的犯罪率。

注释:

专家呼吁《精神卫生法》减少危险人物.长沙晚报.

北京幼儿园惨案凸显精神病人危害社会隐痛.39健康网,2004.08.08.

吕书杰等.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介入研究.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9年第7期下.

参考文献:

[1]宋建成等.从邱兴华案看精神病司法鉴定.健康报,2006.12.8.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血管病;精神障碍;奥氮平;奋乃静;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1(a)-0129-02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该病病程具有不完全缓慢和跳跃性加剧的波动性特点。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一定威胁,还对家庭、社会造成较大危害,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方法积极治疗,控制病情[1]。受疾病特点影响,治疗时一方面需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控制和缓解精神病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同时接受多种治疗,必须寻找一种可靠性、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式,减少副作用,维护患者身心健康[2]。现搜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接收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66例患者,对其奥氮平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接收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66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8例和15例,共33例,平均年龄是(62.35±0.98)岁,年龄范围是54~76岁,平均病程是(3.51±1.20)个月,病程范围是1~14个月。乙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9例和14例,共33例,平均年龄是(62.47±0.85)岁,年龄范围是53~77岁,平均病程是(3.63±1.09)个月,病程范围是1~15个月。甲组和乙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甲组应用奋乃静治疗,对乙组应用奥氮平治疗。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失眠和严重焦虑,可对其应用苯二氮卓类(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400917号);若患者出现锥体外反应,可对其应用盐酸苯海索(国药准字H32022135)。

1.2.1奋乃静治疗奋乃静片(国药准字H12022223,包装规格2mg),每日初始剂量是2mg,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及年龄适当加大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10mg,共8周。

1.2.2奥氮平治疗奥氮平片(商品名欧兰宁,国药准字H20010799,包装规格10mg),每日初始剂量是2.5mg,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及年龄适当加大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10mg,共8周。

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甲组和乙组精神进行评分,并比较。对比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

1.3疗效标准

无效:治疗后患者精神评分较治疗前无改善,或下降75%。以好转、有效和痊愈作为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乙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精神评分

治疗前,甲组精神评分是(63.2±9.6)分,乙组精神评分是(63.9±9.7)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精神评分是(38.9±8.4)分,乙组精神评分是(20.6±2.1)分,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乙组改善效果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的精神评分对比

2.3不良反应

甲组共13例不良反应,占39.39%,其中嗜睡4例,步态异常2例,锥体外反应1例,头晕3例,便秘1例,口干2例。乙组共4例不良反应,占12.12%,其中头晕1例,嗜睡2例,便秘1例。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

3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引起组织血流异常供应,导致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发病还与患者遗传素质、性格特征、机体功能和环境因素等有关[3]。大部分患者起病较缓慢,早期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表现为耳鸣、头痛、睡眠障碍、头晕、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感较为脆弱,易伤感,情感控制能力较弱,易激惹,无故悔恨、烦躁、忧虑和苦闷等,后期逐渐出现记忆障碍,多表现为数字及人名记忆缺损[4];患者智力和人格可保持较长时间,晚期则出现情感淡漠、强制性哭笑和痴呆等;短暂缺血发作次数较多和急性缺血发作史患者出现谵妄、意识朦胧和错乱等,行为紊乱,智力减退,表现出夸大、疑病、被窃、被害等妄想,并伴有幻觉;疾病晚期及严重痴呆患者发生人格改变,表现为挥霍、懒散、自私等。必须加强对该病的有效治疗,缓解精神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身心健康[5]。奋乃静为吩噻嗪类,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镇吐作用及抗精神病效果较好,镇静作用稍弱,患者用药后易产生抗胆碱能及锥体外反应,且对患者认知造成一定损害[6]。奥氮平属于5-HT/DA拮抗剂,口服吸收较好,且进食对药力吸收无影响[7]。奥氮平可对患者中脑边缘DA通路进行选择性作用,对精神症状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且对a1受体、H1受体亲和性较好,镇静作用较强,尤其对谵妄、暴躁和兴奋患者疗效显著[8]。在本文研究中,对乙组应用奥氮平,治疗有效率是93.94%,应用奋乃静治疗的甲组仅为81.82%,乙组较高,表明奥氮平治疗效果确切。乙组精神评分由(63.9±9.7)分下降至(20.6±2.1)分,甲组仅由(63.2±9.6)分下降至(38.9±8.4)分,乙组改善情况较好,表明奥氮平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2.12%,甲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39.39%,乙组较低,表明奥氮平治疗安全性较高。本结果与国内研究奥氮平治疗该病有效率可达90%这一结果相一致,提示奥氮平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谢智,贾叙锋[9]等人认为,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显著,笔者赞同此种治疗方法,但通过进一步加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处理,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生存需求。

综上认为,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复林,程诚.喹硫平与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12):58-59.

[2]胡建民,马效芝.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2(13):64-65.

[3]宋春联,王红伟,孙小华.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的对照[J].医药论坛杂志,2012,11(19):85-86.

[4]李昌英,宋志强,崔国新,等.奥氮平和奋乃静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3(14):61-62.

[5]蔚培昶.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3,10(9):77-78.

[6]王远昶,王景丽,袁俊梅.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1):147-148.

[7]曲效琴.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2):98-99.

[8]贺东林,王湘富,宋交才.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115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11(2):145-146.

  • 下一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例(3篇)
    上一篇:护工年终总结范文(精选2篇)
    相关文章
    1. 工艺美术概念范例(3篇)

      工艺美术概念范文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会员资料)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会员资料)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会员资料)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一方面违反美与艺术的开放的本性、一方面也已..

      daniel 0 2024-06-25 15:36:12

    2.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例(3篇)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文篇1一、“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的研究分析(一)“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中国木版年画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传承至今,从开始的自然物化,到后来的人..

      daniel 0 2024-06-25 15:04:12

    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范例(3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范文关键词:一体两翼;脑力激荡;专项技能;系统写作;文类训练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89-02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

      daniel 0 2024-06-25 14:32:12

    4. 清代名人轶事范例(3篇)

      清代名人轶事范文张伯驹谦虚道:“多少有一点,不过大都不在这里。”“没关系,随便看一看就好。我这个人,革命几十年,对古书古画却一直有所偏爱,也爱瞎写几笔。有时间我们可以好好..

      daniel 0 2024-06-25 14:00:12

    5.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例(3篇)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珍贵的中华民族地域图形设计文化遗产.砖雕起源于战国花砖与秦砖汉瓦上的图纹.在..

      daniel 0 2024-06-25 13:28:12

    6.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范例(3篇)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范文  外科医生实习工作总结1  (一)学科特点  就其研究范围来说,神经外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

      daniel 0 2024-06-25 12:56:12

    7.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知识范例(3篇)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知识范文【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

      daniel 0 2024-06-25 12:24:12

    8.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例(3篇)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缺失一、文化素养及其意义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

      daniel 0 2024-06-25 1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