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雕刻技术范例(3篇)
石头雕刻技术范文
【关键词】寿山石雕;薄意;传统造物观;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
寿山石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对寿山石不断认识、利用、开发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对其雕刻活动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精神观念的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每一项雕刻技艺的成熟,都凝结了不知多少代石雕艺人对技术性特征的创造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总结。“薄意”是寿山石雕诸多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独门别类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少有的以技法要求与审美取向相结合而命名的一种雕刻技艺,其内涵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薄意”的由来
由于寿山石中田黄、芙蓉、冻石等石种既贵重又稀少,以致“雕人藐视不敢琢,审曲面势争分毫”。贵重的寿山石通常以重量计价,因此要求雕刻者尽可能保持石头的原貌,不做过多的切割刻挖,以免损耗石头的价值。寿山石的表面有时难免会有些个砂格、裂痕、石纹和其他杂质的出现,如果不施以艺术修饰,势必影响原石的品级,故艺人务必在保护原石形状的基础上,用特殊的技艺对那些瑕疵加以消除和回避。这种情况为“平薄”薄意雕刻技法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现实的要求。
明朝后期出现的寿山石雕“阴刻”技法是薄意雕刻技法的源头。到了清代,寿山石雕逐步从立体圆雕中发展出高浮雕、浅浮雕的技法。清康熙、乾隆年间,杨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在石章印台四周或刻浅浮雕锦褥纹和边纹,或饰以浅浮雕图案,这是“薄意”的先身。到了同治、光绪年间,福州西门外风尾乡潘玉茂兄弟,继承尚均遗法,结合“阴刻”技法,钻研浅浮雕的技艺,在印章石四周雕饰图案以掩石疵,雕刻层愈来愈薄,推动浅浮雕向薄意过渡。早期的薄意雕刻技法还比较粗糙,布局呆板、缺乏变化,意境也偏呆滞简单。直至清末,石雕艺人林清卿使薄意技艺趋于成熟。
虽然明清以来,已有一些文人雅士以诗文记诵寿山石雕,并且出现了有关寿山石的两本专著——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观石录》与《后观石录》虽然从治印而言及石雕名人的艺术技巧,也仅是简单地总结了“相石”、“解石”及磨光等印钮雕刻经验,而未提到“薄意”。
直到民国22年(1933年)龚礼逸所著的《寿山石谱》中“雕治”部分论及周尚均、林清卿两位艺人时才有关于“薄意”的论述:
“周尚均,名彬。……间刻写意山水,树木用大浑点,谓之薄意。”“林清卿,……以工笔山水人物,施之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即俗所谓薄意者。”
可见“薄意”在林清卿之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与样式。但这些文字也仅是在介绍石雕名人时简略地述及印章“薄意”的题材内容(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人物、写意花卉)和雕刻形态(施之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树木用大浑点)。
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张幼珊《寿山石考》雕钮部分中言及:
“……近代以人物山水亭榭云月鱼鸟为之,只宜薄意,谓薄为刻意。”
后来书法篆刻家潘主兰在此基础上总结道:“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可见“薄意”是以技法要求与审美取向相结合而命名的一种雕刻技艺。
二、秉承传统造物观念
“薄意”虽为寿山石雕诸多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独门别类的表现手法,但它与其他传统石雕技艺一样秉承乃至极好地实践与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造物的审美观念与原则。
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核表述得最为扼要的当属《考工记》中提出的造物原则或价值标准:“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其认为“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四个决定性因素直接体现在工艺造物过程和品质中,并将这四项基本因素最终都归结到“天人合一”的统一性上。这是一种整体的造物原则,各因素不仅相互制约,而且它们只有和谐统一才具备造物的完整性。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关于寿山石雕工艺观念的文字是在300多年前高兆的《观石录》。全文虽仅2700余字,却对他在十余位朋友家中见到的140余枚寿山石的形状、色彩、特征等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作者搜寻了人世间最美好的词句和事物来形容其所见寿山石的“材美”。这些以及后来的诸多文字远不止从表面的形状、色彩、特征,更多的是从触觉、感受、感悟的角度出发来形容所见寿山石的“材美”。如后人提出田黄有六德即:“细、结、温、润、凝、腻”,以及芙蓉之“雍容”,善伯之“朴实”,都成之“灵捷”,旗降之“刚健”等等,实际上将寿山石的审美品鉴上升到人格化的境界。
《观石录》中还记录了当时一些石雕名人的“工巧”及其雕刻经验的一番总结。如:
“石有络,有水痕,有沙隔。解石先相其理,次测其络,于是避水痕,凿沙隔以解之。……石理不一,相石为难。肤黄,中白、肤白中白。肤苍中黄、中玄,不可以皮相。”
不难看出所谓“材美”,强调的是人对寿山石的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体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对主体创造性的肯定。它要求造物主体在体认“美材”的前提下予以“巧”治,即所谓的“因材施艺”、“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物化创造”。
在“解石先相其理”、“相石”、“解石”的基础上,“薄意”更强调“审曲面势争分毫”,“因材施艺,掩拙扬俏”,“利用石病,巧掩瑕疵,反见自然”。“审曲面势”在这里,“审”和“面”作为对造物操作方式的要求,强凋了操作主体心理意义上的主动性。它既有积极营构设计的意味,亦有物我相互认同的意味。如果说“曲”和“势”表现的涵义是事物的物理性态的话,那么其深层的涵义则是要求操作者一开始便要关注和开掘隐匿在物理性质之下的精神性质,即要求造物的主体于行工之始便去敏感地把握对象物性同构于人类心性的诸种可能。
三、对“意”的审美追求
纵观寿山石雕刻的发展历程,如同许多建筑木雕、石雕、砖雕及大量服装饰品一样,人们将主体的审美情感附着其中,并不断凝聚扩大,以使某些造物的实用意义在特定的情境结构中转化为审美功能或审美形式。而且在这种审美心态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审美因素和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加强,人们对形式规律的把握、技巧的总结运用、审美经验的传播等,这一切都在使寿山石雕审美化的步子不断加快。“薄意”这一寿山石雕技艺中的独特雕刻形式,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欣赏的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更有着超乎其他的审美诉求。
“意”在先秦哲学和魏晋玄学中,主要指冥思悟道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体悟、感受、思想,是一种直观把握到的精神意识。“意”被引入艺术审美后,内涵也大体如此。大约至唐,艺术家在探讨主体艺术构思和实践关系时,大量用“意”说明主体构思,如“意存笔先”、“意不在于画”、“画尽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等。张彦远就明白地说:“意”是“境与性会”而得,是情景交融的统一体。唐代的艺术家将“意”与佛家语中借来的“境”相组合,便出现了“意境”范畴。“意境”是指虚与实、形与神、鲜明与含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既能展现事物外在的形貌,又能传达事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还能表观艺术家与欣赏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清代高兆的《观石录》载:陈越山收藏有20余枚寿山石,“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彭十厓收藏有51枚,有如“清秋云日俱净,空山五色”,有如“郊原春色,桃李葱茏”,有如“砚池点积墨沈,明润欲吐”,有如“两峰积雪,树色溟濛,飞鹭明灭”,有如“冻雨欲垂”,有如“夏日蒸云”,有如“夕阳拖水”,有如“墨云鳞鳞”,有如“美人肌肉”,有如“落花落霞”,有如“瞳瞳日影”,有如“出青之蓝”……这些在鉴赏寿山石时所使用的极富“意境”的描述之词就很能体现时人的审美取向。
在“意”与“意境”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的重要的表现法则——写意。它要求艺术家能抓住客体对象中与主体精神、情感、情趣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写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兴,以意率境,而不是写实性地再现客观对象。写意原则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戏剧等艺术创作中,成为不同艺术表现的一个共同法则。
相对于写意而言的乃是写实。宋以来福建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崇尚写实,追求妙写形神,表现真实,以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福建民间民俗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能量交换场,各种艺术形态的审美品位与样式特征都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被民众普遍认可的语言模式,即在写实的规范中追求工细、灵巧、多变的风格。”[1]197从清初的寿山石雕刻作品来看,匠人们多针对不同的雕刻对象,采用圆雕、浮雕等手法,力求形象逼真生动。此时期萌生的薄意雕刻技法极有可能由于其“写意”而较为明显地区别于圆雕、浮雕等手法的“写实”,故以“意”名之。
对“意”、“意境”的追求,在中国传统诗、词、书法、绘画、戏曲、园林等诸多种类艺术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传统民间工艺历来重视学习中国绘画取得的优秀成果,且“薄意”经常被用于装饰印石而使其与文人、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末民初的林清卿,大胆吸收中国画立意构图的成份,以刀,将中国画的意境“搬”置石上,使薄意艺术趋于成熟,在晶莹的珉石面上,显现玲珑剔透的高妙境界。林清卿的“薄意”兼工带写极具“画意”,可谓前无古人而别开生面,很快使其从寿山石雕刻业脱颖而出,更由于其“薄意”罕有人能及而成为时人乃至后世“薄意”者竞相追摹的典范。以至于后来的“薄意”艺人、研究者在定义“薄意”时多是以林清卿的“薄意”为标准解之,甚至将“薄意”之“意”直接解释为“画意”。
不难看出“薄意”之“意”的审美取向乃是对“意境”的不懈追求。“意境”讲求不设不施的自然之美、即有即无的朦胧之美、有限无限的超越之美。[2]328寿山石薄意雕刻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这种审美追求。寿山石天生丽质,具有温润晶莹的石质、洒脱生动的纹理、斑斓的色泽等特点,“薄意”又极好地保持了石材的自然之美;“薄意”作品上浅浅雕刻的形态若有若无,极具朦胧之美;“薄意”利用石之色、纹,避剔砂格,巧借裂痕,扬长避短,取美弃疵,悉心构排,化腐朽为神奇,唤出彩石的生命与灵魂,在有限无限之间尽显超越之美。
寿山石薄意雕刻也因此能在有限的具体形式中,蕴含无限丰富的内容,以此激发欣赏者调动其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艺术想象力,与作者共同进行审美创造,多方面地深化审美认识,在审美欣赏中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石头雕刻技术范文篇2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涉足石雕,对于寿山石,已经如同呼吸之于我的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个人性喜喝茶,更爱收集好壶,谈壶论艺,品茗荟友,唇齿留香,人生至乐矣。忽然有一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寿山石和茶壶,突发奇想,以寿山石为材料雕刻茶壶,不是可以集两方面之长处,将独特的寿山石文化和历史攸久的壶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多彩多姿的石壶?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潜心研究利用寿山石和巴林石进行石壶雕刻尝试,十多年来作品渐多,也得到了同行和收藏界的青睐。
一相抵九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的原石才能创作出好的石壶。因此,寿山石雕刻行业内有“一相抵九工”之说。而相石是石壶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所有石雕工作者的基本功。相石主要是从寿山石的形状、色彩、质地、纹理来“相”,“相”的目的是要雕琢成“器”。古代相学认为,“富贵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把“骨”比作原石的外形,“骨法”就是作品的可能的造型,也就是常说的“依石造型”;而“容色”就是寿山石的色彩、质地、纹理。因为石壶集观赏和实用于一身,所以在相石时,要更加挑剔。首先要求石材的质地好、无裂缝,更要石材的韧性高,耐得住泡茶时上百度热水的考验,个人感觉就是石材要“不嫩不脆老三分”。相石时的感觉很重要,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人和石头也会“一见钟情”,那时候你会感觉石头好像有生命一样,能和你进行交流。如用来创作《天骄系列壶》的原石,当时无人问津,因为她是纯白色的,并没有体现寿山石之美的“容色”,在雕刻时无法利用巧色进行处理,作品的色彩会很单一。但是她的质地很有韧性,很适合作为石壶的材料,虽然当时我无法想象将如何进行创作,但凭着如同马拉多纳对足球一般敏锐而直接的嗅觉,还是相下了这五块原石。
灵感是创作的源泉
灵感,是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这种感觉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是在多年的石雕创作中,或由外界触发,或由内心突然进发,感受到那种如幻觉一般的突发性的思维,触动自己的情怀,于朦胧中无意隐现出许许多多或清晰的或模糊的造型与构思,而萌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思路。灵感的产生,受生活与经历的影响,又与作者的天赋、修养、素质和知觉息息相关。石壶的艺术创作,与其他艺术一样,同样经历着从积累到构思,进而进发灵感的全过程。
创作贵在自然展露,愈是不自觉的潜意识地进行,就愈真实动人,也就愈能表达作者的心理意向。获得2004年全国“金博士”银奖的《暖巢壶》,那块石材通体米白,圆润饱满,质地细密。原石一侧有一部分红,边缘有一点点嫩黄,当时就感觉原石很亮,其形色适合创作石壶。但石材放在手上三个多月了,我也无法决定如何入手,没有创作灵感决不尝试是我的原则,我相信我会找到一个天衣无缝的创作题材的。适逢假期回农村老家,心中还是放不下那迟迟无法决定的石壶造型,正心不在焉时,忽然听到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寻声望去,发现面前的树上有一个鸟窝,鸟妈妈觅食归来正喂食呢,直觉让我驻足凝视。只见几只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叽叽叫抢着让妈妈喂食,那露出来的粉红脖子上分明毛还没长开。粉红、嫩黄?石壶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眼望着那鸟巢,灵感开始奔放:边缘那粉红带黄的做成壶盖,红的是几只小鸟粉嫩的身体,淡黄的就是小鸟的小嘴,用来表现初生的小鸟,壶身就是舒适的巢穴,不用雕刻鸟妈妈,却可以充分展现母爱的浓郁氛围,通过小鸟的憨态和可爱让观者顿生怜爱之心,这是对亲情和生命的赞颂!创作的激情让我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暖巢壶》终于在手下展现峥嵘。那一刻,我感觉我在和石头、和小鸟进行对话,没有言语可以形容我的兴奋和成就感,仿佛感到自己在与小鸟同时呼吸与呼唤。透过那石壶我找到了无限的美感与乐趣,透过浑厚和具有特殊肌理的表面,带着强烈的曲线美和质感美,令我陶醉、令我深思。直觉告诉我,这把石壶活了!
传统艺术给人以抚慰,大自然给人以启迪,而实践又会在理智中平衡它们。在产生灵感的过程中,只要能够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纵收得当,既能随心所欲地进入状态,又必然会使意识的或非意识中的灵感产生独特的作用。
“神”胜宇“形”
如果说《暖巢壶》是佳石配好工的代表,作品引人注目自然是水到渠成。但如果能利用一般的石头,创作出上佳的作品,就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了。这几年市面上虽也涌现了不少这类作品,但重材料、轻雕艺、少文化依然是寿山石行业部分商家的“生意经”。由于急于赚钱,雕刻题材因袭雷同,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创作者老是吹捧自己用来创作的材料多么名贵,但是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寿山石文化的发展必须把重心放在艺术创新和雕刻技艺上,“神”胜宇“形”。
寿山石自身就蕴示着神妙的自然美,一方面石头的天然之美引导着创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把不美或不够美的寿山石雕成美丽的作品,使其美得自然,美得有内涵。通过雕刻,将文化内涵附着于石头之上,将灵魂赋于作品,是一个石雕作者的本份。我牢记“兴趣引导我一直前行,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远都是新的起点”这一座右铭。对于每一件作品,我都一样全身心地投入,都是我雕刻生涯中的新起点。
石头雕刻技术范文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中,唱主角的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延续上千年,石雕艺术即如此。坐落于浙江省瓯江水系旁的“石雕之乡”青田县,拥有大自然馈赠的得天独厚的青田石资源,而这里6000多年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和人才辈出的雕刻大师,才真正孕育了根深叶茂的雕刻文化。
“雕刻之乡”的石雕缘
凡是好的艺术,打动你的一定是非同寻常的感受和记忆。今年38岁的郑道全出生在浙江省最南端的泰顺县,距离石雕之乡青田县仅有200多公里,从小耳濡目染石雕艺术的他,高中便开启了学艺之路。19岁那年跟随堂哥在青田石雕发祥地――山口镇学艺,机缘巧合,在频繁的书信来往中,结识了当地一名邮递员,在他的介绍下,几经周折拜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小甫为师。
15年前的一个夜晚,在青田县坭湾,手持《红楼梦》书卷的郑道全静静地打发着临睡前的静谧时光,在一段“十二金钗”故事里停留片刻,忽见他起身从墙角翻起一块形状修长、棕紫色带有青白冻的龙蛋石,伏案在毛料上勾画起来。这块石料正是折磨他几夜难以入睡的心爱至宝。几年前,他以高价从石商那里购得后,由于没有好的构思,一直对此料“按兵不动”。这一晚,“十二金钗”中薛宝琴冬日里身披凫靥裘踏雪的场景,瞬间让郑道全想到这块得来已久的美石幻化的意境。深思过后,他决定将石料的自然轮廓保持不变,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保留石料棕紫色外皮进行创作。随后一段日子,没人见到他的身影,再见他时,一件《宝琴赏雪》雕刻摆件呈现在众人面前。也正是这件作品的面世,带他走出了青田。
15年后的今天,在北京,郑道全手抚《宝琴赏雪》,坐下来与记者品茗分享这段艺术人生,叙述中语气平和,笑容可掬。眼前的“宝琴”身着凫靥裘,貌美冠群芳,傲雪难掩其骄;毛料外皮上的星星点点,恰作天上飘下的雪花,落在身上,自然天成。如此曼妙的意境,让记者不得不好奇起这位雕刻者的从艺生涯……
“当初学雕刻的想法很简单:掌握一门手艺,能干一辈子的活。”最单纯的想法最容易坚持,最简单的坚持也最容易成功,这一点,在郑道全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就是这种单纯的想法,支撑了他的整个少年时光。在那个本该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他却左手石料、右手刻刀,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雕刻之路。
回忆起那段被理想和冲动包围的岁月,郑道全为之神往:“第一次被人引荐给陈小甫老师时是在他的雕刻室里,看到那些梦寐以求想要学习的雕刻题材,以及从未见过的石料让我痴迷得不能自拔。”
那些充满创意、文化意蕴的石雕作品,让当时的郑道全精神为之一振:原来石雕也可以成为流传石坛的艺术精品,为人类的艺术品宝库增添瑰宝。
对于国人来说“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便是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方式中的一个基本要点。一件优秀的石雕作品必须让石雕艺人达到一种“心手合一”的境界。
静听石语,妙造自然
在青田县,郑道全一扎根便是8年。最初的时候,由于没有读懂石料,不懂得应对不同石种,他也交过很多学费。一次,郑道全花了200元买了一块俗称“白料钉”的石头用来雕刻,雕了一个月后,才发现这种材质硬度并不均匀,不仅花去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还把新买的雕刻机雕坏了,不计工资、石料加工具的1000多元成本,出手时却只拿到区区180元。从那以后,他下决心全方位掌握石料特性,将生活费一半用来买各种石料和买书。所有的艺术都来自心性,他用心品读石头、感受石头,油然生发出对石头浑然天成的构思来。
郑道全领悟到,古往今来,石雕艺术靠的不是主观意向,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审形度势,因材施艺,与石交流,进而把雕刻家的思想情感、人文理念与天作灵石完美结合。如若掌握其纹理,利用其色变,逼真地表现其塑造之美,既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更要有入石三分的眼力,充分掌握俏色石的内在肌理走向和形状变化,才能恰到好处地随色赋形。
用“灵性、悟性、知性、感性、恒性”来形容眼前这位石雕艺术家再合适不过。在郑道全的“石景轩”雕刻馆里,环抱你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色石料雕成的艺术品。它们产自福建、四川、北京、辽宁、浙江……如今,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辗转游遍这些城市,但从亲自研究、采集、雕刻到展出,郑道全历经了20个年头。
在中国,石雕界的奇才众多,而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郑道全能斩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殊荣,实属不易。面对记者对此的追问,他笑而不语,淡淡地说出:“我只想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的确,艺术本来就不需要太多的阐释,也不需要因为意义的解读而造成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感。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的任务往往是要去除过多的观念承载,用形式说服观众、引起共鸣,这才是使郑道全逐步摆脱石雕工匠身份,进入到石雕工艺大师行列的最根本原因。
随后,郑道全感慨:“任何一个优秀的石雕艺人都必须做到对传统雕刻技法的深入了解和传承,把历代的石雕特点和历史背景进行精心的剖析,才有可能进一步创新;只有做到‘古为今用’,才能使创作出的石雕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我在青田的8年时间里,就是为了更好地将传统继承好。换个角度说,历代以来雕刻大家层出不穷,而原材料却越来越有限,比材料我们比不过前人,那么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作品创意跟随时代。”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是宋朝文学大家苏轼《送参寥师》一诗描写的意境,强调的是空纳万,虚实相生的道理。同样,要想更好地继承传统和创新出具有中国气息的雕刻佳作,就要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了解庄子“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的审美形态,从而做到即景会心,感会于心,在沉淀形成的审美知觉的引导下领略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魅力,进而赋予石雕作品无穷的韵味,方可生成所谓的“妙境”。
-
保护眼睛的专业知识范例(3篇)
保护眼睛的专业知识范文开启心灵之窗分享五彩世界二、活动时间xx年8月20日——xx年8月28日三、活动地点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义兴镇碾垭乡四、活动背景对于一个人来说,眼睛是..
-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例(3篇)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关键词:Moodle;Wampserver;ApacheWeb服务器;课程资源设计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TheExplorationResearchofMoodle-b..
-
保护视力的意义范例(3篇)
保护视力的意义范文村落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也较以往有所增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一局于2012年4月启动..
-
防护设计范例(3篇)
防护设计范文关键词:人防地下室防;防护通风设计;问题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随着近年来我国人防积极向民防转轨,逐渐由单一的防空职能向防空防灾双重职能转变,人防..
-
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例(3篇)
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文一、建无公害方山柿基地11000亩我局承担省林业科技重点[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项目《名优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今年按项目要求..
-
建筑产业化技术范例(3篇)
建筑产业化技术范文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要求;实践引言: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属于管理科学的一大分支。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建筑管理的要..
-
城市文化含义范例(3篇)
城市文化含义范文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居生存环境结合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而人..
-
生物相关知识范例(3篇)
生物相关知识范文摘要: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各学科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初中物..